我心中的理想和谐社会

2024-04-30

我心中的理想和谐社会(精选6篇)

篇1:我心中的理想和谐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罗增法学系刑法学专业硕士4班学号:S1250011

1古代先哲们对理想社会有着不同的描述,如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同样对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其心中的理想社会也不一定相同。就笔者而言,理想社会是蕴含并渗透着“实质正义”的社会。这里的实质正义反对空喊口号的平等,反对单单形式上的正义,但也不要求有绝对的平均、绝对的无任何区别的平等。下面笔者将介绍要求社会实质正义的必然性和对实质正义的个人理解。

纵观近代思想潮流的发展,无不贯穿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是几乎现在每个民主国家的基本或根本原则。这些思想是近代思想革命用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制度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对于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等级专制”到“法律上人人平等”的过渡,我们最终实现了“人人平等”。这种“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或“机会上的平等”,它对人类几百年来的高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发展之后,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平等”在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就变的捉襟见肘了,如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形式公平”不仅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助长了这种不公平现象,最终产生了“形式上公平但实质上不公平”的怪状。正如有些人所言:“我们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如果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打官司,法官并不会因为我是富人而偏袒我,相反也不会因为你是穷人而做出对你的不利判决。”这番话貌似很有道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纵使法官是公正的,即双方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是因为双方财力不同,富人可能请了最好最专业的律师,而穷人可能请不起律师或请了水平一般的律师。在进行辩护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甚至最终有可能影响最终审判结果。就这点而言,富人堂而皇之所谓的公平是真的公平吗?因而可以看出,形式上的公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实质上公正的需要。这就要求实质正义的出现或是形式正义不断向实质公正的方向发展。在坚持“形式平等、正义”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向“实质平等、正义”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现阶段,财富是否均衡是实质正义的直接体现。所以以财富为例,实质正义并不是要求“财富人人平均、每个人吃穿生活都相同”,而是在承认财富不均、人与人的能力不同的前提下,采取各种调控手段,努力使贫富的差距缩小,缓和因贫富产生的矛盾等。让财富的不均不在成为实质不平等的原因,努力使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所言,社会中每个人财富的多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财富是否均衡。社会成员的财富差距越小,那么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会越少,社会就越和谐、越稳定。以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芬兰为例:“2003年劳动力人均收入为2.75万欧元。2002年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开支占当年GDP的26.4%。2003年全国拥有医生16633人,病床37656张,每千人拥有3.2名医生,7.2张病床;每千人拥有小汽车436辆、电话492部、移动电话909部;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公民法律意识极强,芬兰人犯罪率极低,监狱也非壁垒森严,甚至连武装警卫都没有。”①正如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09.htm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刑法频繁总是政府衰落和无能的一种标志”、“在一个政绩良好的国家里,刑法是很少见的”。②在这里“政绩良好”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是属于或趋近于实质正义的。从芬兰的社会来看,正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差距甚微,所以芬兰人的犯罪率非常低、社会十分稳定。这个例子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实质正义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社会,越趋近实质正义,就越趋近稳定、趋近和谐。

一个稳定、和谐的、适合人类生活的社会正是本文“实质正义”最终的目的所在,这样的社会也正是笔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② 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第52页

篇2:我心中的理想和谐社会

我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认为陶渊明的这种生活理想境界正是我所想要的。

我也曾读过许多许多关于他的诗文,大部分都是关于一些向往田园美好生活的,也许我的理想境界就是从他身上受到启发的。

所以,我喜欢过着与世隔绝,安居乐业,公平公正,没有贪污,官民平等的理想社会。与世隔绝。

我所谓的这种与世隔绝并不是与社会上的人们全部隔离,断绝来往,而是与世上一些贪污腐败隔绝,那时社会将会像《大道之行也》中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安居乐业。

家庭和睦,邻居之间和谐相处没有吵闹,纠纷。家庭中的人员各有所能,各有所作。公平公正。

对于公平公正我想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离不开的。否则社会将杂乱无章。

没有贪污。

首先没有贪污的前提就是公平公正,反过来说公平公正也就是没有贪污的腐败现象。官民平等。

要想官民平等就得个官员学会自制力。

虽然现在社会也是这么说的,但腐败现象还时常发生。

篇3:我心中的理想和谐社会

一、作品背景

《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完成的作品。斯威夫特此作品是在18世纪前半期完成, 揭露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 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统治阶级对外实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 对内暴政欺压民众, 贫富差距悬殊,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历险经历的描述,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英国政府的腐败。莫尔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思想家。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人们追求思想解放从中世纪宗教控制中摆脱出来, 西欧封建主义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下层民众不仅承受封建压迫, 而且面临着资本原始积累带来的灾难。严酷的社会现实, 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暴露出来。莫尔和斯威夫对无能国王和阿谀奉承臣子给予了猛烈抨击讽刺。但鞭笞统治者丑陋本质对“理想国”憧憬的手法截然不同, 莫尔以旅客拉斐尔的见闻, 揭露富人本质描述假想国乌托邦;而斯威夫特以船长格列夫游记经历来反射统治阶级的侵略压榨。

二、所受人物的影响

莫尔支持倡导天主教原始博爱和平等思想。他深受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和柏拉图的影响, 因此后人将莫尔的作品《乌托邦》视为柏拉图《理想国》续篇。斯威夫特早年受到吞浦尔“崇古非今”影响, 完成了《书的战争》, 尽管这部作品代表封建贵族保守的要求, 却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讽刺作品。斯威夫特晚期杰作《格列佛游记》抨击了统治集团腐朽政治, 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 尖锐深邃的讽刺贯穿这部作品的灵魂。

三、作品的主要内容

莫尔描写的理想国, 没有私有制“一切全民所有。”《乌托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批判英国现实社会;第二部分, 通过对假想乌托邦岛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理想国的憧憬。在那儿, 每个乌托邦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门手艺, 劳动者所从事的可以满足他们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乌托邦的政治制度基本特征是民主。任何涉及到国家的要政须经过“议事会”讨论, 以防个人专制统治。在文化制度方面提倡宗教宽容, 信仰自由。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健康娱乐方式。在衣着上, 人们奉行节俭、朴实、实用, 蔑视华服盛装。此外,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而且注重学习外来文化。理想国有着新型男女关系, 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各项活动, 整个乌托邦国就象一个大家庭, 这里盛行平等, 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格列佛游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 小人国, 巨人国, 巫人岛和马国。小人国因鞋跟高低演化出两党之争, 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 为获得国王赏赐几根彩色丝线, 官员不惜做着可笑的表演。巨人国身材高大, 却不像人类那样穷兵黩武;巫人岛的经历呈现过去帝王将相辉煌历史与残酷现实对照, 相比之下, 慧马国的马儿确具有理性和各种美德。小说第一卷描写英国政客的勾心斗角, 邻邦之间不但想战胜而且要奴役对方。第二卷批抨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 在巨人国民看来英国过去是充满贪婪、残暴、伪善、阴险和野心的历史。第三卷抨击了拉格多科学院人荒唐的研究, 讽刺了英国哲学家, 历史家, 评论家。制造出脱离实际, 颠倒黑白的伪科学。同时反对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和压迫。小说第四卷, 用格列佛用问题的答案撕下可耻官爵的面具, 揭露他们以虚伪法律和卑鄙手段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作者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通过对慧骃的描绘, 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的人性和道德的追求。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4次遇险的描述, 批判锋芒指向英国统治阶级腐朽, 同时表达了对理想国的向往。

四、艺术价值

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否定了私有制, 提倡共同劳动按需分配, 在人文主义学者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基础上, 他以深邃目光和超前构想为人们描述了美好的社会景象。此作品采用人文主义时代常见的叙述方式, 运用了游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 描述假想国乌托邦。

《格列佛游记》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 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 尤其是前面的那两个部分, 其讽刺力量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论和讽刺诗等揭露统治阶级的本质, 抨击地主豪绅和英国殖民主义政策, 受到民众的支持和爱戴, 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五、政治理论价值和历史局限性

斯威夫特以入木三分的讽刺批判腐朽统治, 虚伪宗教以及残酷殖民主义。小说风趣滑稽, 情节的幻想与现实的真实结合, 朴实文笔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对议会政治和反动宗教的讽刺和抨击无处不在, 尽显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乌托邦》拉开了英国文艺复兴的序幕, 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条件。但在作者生活的时代, 封建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只停留在手工业的初期阶段, 无产者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莫尔虽然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但时代与阶级的约束使他不可能以科学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方向。“乌托邦”的美好公有社会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上, 而且保留了奴隶制度, 排斥商品经济。所以作者想象出来的平均主义社会模式, 这种理想社会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乌托邦事实上是空壳, 穿着外衣的社会主义。除此之外, 莫尔虽描述了乌托邦理想国, 但没有指出如何以具体纲领和步骤消灭私有制, 剥削阶级。尽管两部作品都以讽刺和夸张手法批判揭露了现实社会本质, 使民众能感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在发动革命力量和唤起受压迫阶级的觉悟上, 两位作家却不能称之为革命者。

六、辨证的观点看文学中的空想社会

《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国》的理想国展现了淋漓尽致地描述, 展现给民众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 但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去实现这个理想国, 因此凸显作品的“不成熟”。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把哲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理想国度进行了科学抽象概括和总结, 最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辩证观点重审《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国》中理想国的描述, 即使两位作者没有提出科学方法论指导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但文中犀利言语, 入木三分的写照促使工人阶级觉悟, 帮助人们初步认识社会主义, 同时使民众充满了对理想国的美好憧憬。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理想社会, 探讨两部作品“理想国”的文艺价值和政治理论价值, 提出从辩证视角重审“理想国”在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乌托邦》,文艺价值,政治理论价值,辨证评价

参考文献

[1]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05.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3]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张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267.

[4]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21, 23-24.

[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篇4:我心中的理想

每个人心中的理想都不相同。有人想当设计师,有人想当摄影师,有人想当作家……而我心中的理想却是当白衣天使——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救死扶伤,挽救生命,让病人再也不用担心病毒的侵害。

当我梦想成真的时候,我还要编一本专门讲药理的书,让病人正确地用药。医生们也不用担心病人错误用药,越吃越严重了。

有人说当医生非常辛苦,有时这个人还没检查完,那个人又在嚷;有时碰到一个不讲理的人叫他一个小时后来拿单子,可他硬是要现在拿……医生们只好一遍一遍耐心地和他说明。虽然,当医生这么辛苦,但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当一名医生,为人治病,这就是我心中的一份理想,我真希望它能早日成真!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理想飞向成功! (指导教师 黄招娣)

【评点】

小作者娓娓讲述了自己想要当一名医生的理想,更设想了当医生后的辛苦,“虽然,当医生这么辛苦,但我一定要坚持到底”,使自己想当医生的理想更加坚定。文章语言质朴、真诚,开篇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堪称凤头。

篇5:初中优秀作文:我心中的和谐社会

这里是哪儿呢?是我心中的和谐社会。

可是,现实却总是不尽人意,一些人的行为让人愤怒,……

近段时间,时不时地看到这样的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害怕被其反咬一口,诬为肇事者,老人露宿街头,儿女推托,无人敢问;小贩在街头摆摊,只为能生活,但却被城管毒打致残……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不禁想问:这个社会怎样了?

记得有一位老奶奶提东西的袋子破了,东西洒落一地无人相助,老人艰难的蹲下慢慢捡拾,被城管看到,说其乱扔垃圾,将老人强行带走。

有一位七岁儿童被绑架,父母心急如焚,连夜将赎金打到绑匪的账上,儿子却没有回来,报警之后,警察却在一桥洞下的污水中,找到了200多片血淋淋的尸块。

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难道就是所谓的和谐!所谓公正吗!

还记得温家宝总理,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在总是在第一时刻赶赴灾区,脚蹬一双运动鞋,与身后其他官员崭新的西装和锃亮的皮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蹲下来看着萧凉的景色,土地上深深地裂口,撕扯着他忧国忧民的心,看着他吃着最最普通的食物,而不是豪华大餐,他头顶上的丝丝银光,也触到了我的`心……

社会是怎么了!为什么处在两个极端,却口口声声的宣扬和谐社会!我们想要的不多,就是能生活平安,就是在受到伤害的时候,能有挺身而出,公平的维护我们的利益,就是没有仗势欺人的现象发生,就是老人能够安安稳稳的过好自己的晚年,就是……

这些事情很难吗?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篇6:我心中的理想作文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我们跟着老师的步伐,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在思维的空间拓展,在非凡的境界领悟。我们在碰撞后产生火花,迸发灵感;在请教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在互动上彼此了解,共同成长。我们追寻着,思索着,探求着,永不满足,不断丰盈。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幽默诙谐、充满欢声笑语的。我们的学习是轻松的、有趣的。诗词古文,在老师的指挥下,迈着轻盈的步伐在纸见静静旋转,演绎出永恒、美妙的旋律。加减乘除,在老师的排列下,用金子般璀璨的光芒串联起一个崭新的世界,吟唱出奇妙、有魅力的歌曲。字母公式,在老师的编织下,让浓郁的书香肆意充斥着我们的心灵,描绘出绝美、神秘的画卷。我想,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是我们同时分泌出的快乐的源泉。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富有诗意,充满哲学的。在课堂上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去靠近他们,了解他们,热爱他们,让哲学诗意的丝带长系生命。也许有一天,我们也成了思想的小小源泉,它淙淙地流向另一双眼眸。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是神圣、伟大的。它不仅教会我们学习,更教会我们做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恶美丑,什么是是非对错。它摒弃世俗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诠释做人的真谛。

课堂是短暂的,也是长久的;是普通的,也是庄严的;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它是我宝贵的财富,在我漫长的生命中闪现着钻石般的瑰彩。

上一篇:银行职员自我鉴定下一篇:德语听力课程教学大纲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