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类的“老师” 教案

2024-05-06

24人类的“老师” 教案(共9篇)

篇1:24人类的“老师” 教案

《24*人类的老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24*人类的老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分析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从而说明广大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

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列举的动物可以当人类的‚老师‛,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帮助理解。通过学习第六单元前面三篇有关科学思考和研究的课文,对于类似的课文,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蝙、蝠、祸、键、鲸,理解‚剧烈‛‚轻而易举‛‚流线体‛‚薄壳结构‛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课文,明白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学会按要求收集、整合资料。3.情感目标:探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其它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白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流线体‛、‚薄壳结构‛等科学术语。

说教法与学法:在新课标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改变“空洞说教”和“硬灌”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悬念法 2.直观演示法 3.能力牵引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四、说教学过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3分钟)

二、自主合作,交流讨论(20分钟)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6分钟)

四、课外延伸,奇思妙想(9分钟)

五、作业布置(2分钟)下面让我简单地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在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一架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安全飞行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飞机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空中安全飞行的呢?(学生回答: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装置,这个装置可以使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安全飞行。)

2.紧接着,我进一步提问学生: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发明雷达的?为什么雷达能使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安全飞行呢?

3.通过学生的回答,我顺势导入课题,人类从蝙蝠在夜间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4.接下来我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24*人类的‚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揭示课题,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设计了三个小环节(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三)检查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这个重点内容,我主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解读文本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我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然后,再通过说说你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来回顾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还巩固了知识,更为下一步课外延伸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最后一个环节:作业布置。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2.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手抄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弹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样的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篇2:24人类的“老师” 教案

主备人:邓燕

成员: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

24*人类的老师

教后反思:

自然界种种生物 教后反思:

课的开始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堂课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带给我的却是太多的震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大的潜力,那么大的暴发力,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顾虑重重放不开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信任学生,他们只是个孩子;

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驾驭课堂;

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

四、习以为常,不愿破这个规矩。

五、孤陋寡闻,不思进取。

篇3:24人类的“老师” 教案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才能沉潜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实现“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 积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感言于心, 以心化言, 使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积累中活力四射。本课教学从优化教学结构入手,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准确把握学段教学特点, 在课堂上突出以生为本, 突出作业与练习, 追求“实”与“活”的有效整合, 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 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科普类文章的教学, “他控学习”教给学生的是知识, 而“自主学习”传授给学生的是能力, 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在阅读中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这才是阅读的“点金术”!

【教学目标】

1.能自主阅读并理解“人类的‘老师’是谁”和“为什么可以称它们为人类的‘老师’”。

2. 通过对比阅读、合作讨论等方式懂得作者按“现象—原理—创造”的构段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事例, 并通过排序练习进一步感悟这种写法。

3.享受阅读科普文的快乐, 感悟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智慧, 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 丰富表象

1.师:你对人类的“老师”了解多少? (板书:人类的“老师”)

2.师: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意蕴。

二、悟———梳理内容, 情趣感悟

1.请学生再读文章, 思考:文章题目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随机梳理课文内容, 及时板贴文章中所列举的人类的“老师”。

2.师:原来文章中的老师是一群特殊的“老师”, 这么多老师,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位?在最感兴趣的地方画一画, 读一读。

(1) 蜻蜓———“厚斑”。

出示:

1指名读, 谈理解。

2图片展示, 再谈感受。

3抓住关键词, 指导朗读 (指名读, 同桌读, 赛读, 齐读等) 。

4小结:人类研究了三十几年, 之前发生了多少机毁人亡的惨祸, 而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难怪我们人类要尊称它为老师———蜻蜓老师。

(2) 鲸———“流线体”。

出示:

1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流线体”。

3小结:人类所造轮船怎么也比不过鲸。

(3) 鸡蛋——“薄壳结构”。

出示:

1交流感受, 畅谈理解。

2实物感受蛋壳的“薄壳结构”。

3. 随机教学为什么把大自然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 及时板贴。引导明白文章的言之有物, 并板书“有物”。

4.师:难怪文章中这样说———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齐读)

小结:是呀, 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 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向大自然叫一声——老师。

三、议———对比阅读, 学习写法

1.师引导:这些“老师”太有趣了, 作者是怎么把它们介绍清楚的呢?我们把其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放在一起, 对比着读一读, 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任务驱动:对比阅读这三段话, 思考它们是怎样把这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 然后组内讨论, 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结果。

3.小泡泡提示:淤我发现作者的用词……于我发现都是先写……再写……后写……盂我还发现……

4.交流反馈。

(1) 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并板贴。

(2) 展示每组汇报成果, 梳理重点。

预设一:用词准确生动。

预设二:有条理的构段。

1将学生泛化的回答提升为: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先写现象, 再写……

2随机分三部分呈现, 再次默读, 思考:自己又有什么发现?

3指名读, 追问:这个部分写了什么?小结板书:现象。

4同理分别小结板书:原理、创造。

5小结:就是这样, 按照“现象—原理—创造”的顺序, 有条理地说清楚。

6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三个自然段分三部分颜色变化, 加深印象)

7重点回读“鲸”部分:对啊, 它们都是由现象引起的……然后根据它的原理……最后才有了这样的创造……

8小结:作者就是这样, 按照一定的顺序, 把这三位“老师”清清楚楚地写下来, 这就是言之有序 (板书:“有序”) 。

四、践———学以致用, 排序训练

1.出示拓展段落。

师:这位作者又是怎么有条理地介绍的呢?

2.自主排序, 发现规律。

3.交流反馈, 畅谈规律。

4.自主阅读, 扩充知识。

五、拓———课外延伸, 丰富积累

1.推荐阅读书目。

2.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读书就是这样, 能让我们不断增长知识, 增长智慧。这节课, 我们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言之有物, 更明白了文章的言之有序。大自然的生物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 让我们为大自然点赞, 为作者点赞, 为我们自己点赞。

六、出示课后作业

给下列句子排序。

() 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 能够将98%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只有2%转化为热能, 所以萤火虫只发光不发热。

() 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 而且一般都很柔和, 很适合人类的眼睛。

() 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 人们创造了日光灯, 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又进一步研究, 发明了闪光灯等冷光灯源, 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 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 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 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科普作品,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文章结构简明, 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 在教学中, 笔者打破了教学常规, 还自主学习于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 亲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一、激发一点情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 学生会觉得无聊。因此, 在教学时有必要将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整合, 增强教师自身的语言感染力, 有效补充相关材料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抽象语言进行形象感悟, 认识科学新发现的意义, 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渗透一种思想

质疑课题《人类的“老师”》, 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 学生明白了, 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 还得靠人类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这样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三、坚持一样做法

小班教学, 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要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享受语文教学, 在语境中阅读。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教学, 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了解、把握学段的教学特点, 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合作聚焦在内容学习的关键或核心之处, 践行语言文字运用。

四、多读一些文章

把每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 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 学习更多的文章,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 提高语文能力。

篇4:人类的老师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最高智慧,那一定是学习的态度,而这正是人类所拥有的。正是因为拥有了如此的智慧和胸怀,人类才得以在自然界找到立身之本。

学习生存

喷水鱼在进化过程中,创造了奇迹。它的眼睛可以看到水面以外的东西,而且它的大脑还能自动矫正空气与水之间因折射所造成的图像扭曲,准确地对猎物进行定位。它还懂得弹道学,它颚内的一条凹槽,能够将液体变成一条短而致命的射流。在突袭之前猛然伸缩腮,将水吸进口中,然后通过舌头挤压,以极快的速度,将水喷射出去,将猎物击落到水面(图1)。

这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启发了人类。几个猎人找到猎物,轻轻地向目标靠近,用长长的吹管向猎物发动袭击(图2)。吹管的推动装置很简单,正是借鉴了喷水鱼捕食功能的原理,在舌头的帮助下,气流突然冲出去直射目标,猎物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危险,根本来不及逃跑。靠着这个绝密武器,人们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食物。

苍鹭喜欢在浅滩觅食,鱼类、蛙和昆虫都是它们的至爱。它们的捕食工具很简单,就是用长长的尖嘴,但它们的技术却是一流的。当苍鹭确定捕猎目标之后,它们背对着太阳,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时刻准备着发起进攻(图3)。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模仿苍鹭的捕鱼方式,人们制作的捕鱼梭镖很像苍鹭长长的尖嘴。

找寻乐趣

动物不但教给人类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的技能,还为人们增加生活乐趣提供了指导。

这位老师名叫蟾蜍。这种两栖动物出生于水中,但它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水生环境。实际上,它在干燥陆地上,比在用于繁殖的池塘中生活的时间更长,它们的腿和动作,已经适应了陆地行走。但是,它们还是不得不经常经过溪流和池塘,怎么样让自己肥胖的身体沉不下去?它们有自己特殊的装备(图4),虽然很丑陋,但这是很有效的安全装置,使它们不会下沉被淹死,而且还让它们在水中有休息的时间,直到能继续穿越这道障碍。对于不擅长游泳的人类来说,这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真是一个惊喜(图5)。

创造文明

从动物身上获得灵感,是人类具有的学习天赋,这使人类最终脱离蛮荒,创造文明。

人类梦想飞行是从鸟类能够翱翔天空得到的启示。1483年意大利人达·芬奇通过观察鸟飞行时翅膀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绘制出第一张模仿鸟类飞行的飞行器草图(图6)。随后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终于在1894年,德国科学家李林·塔尔第一次使用载人悬挂滑翔机飞了起来(图7)。从他留下的设计图纸,可以看到这架改变历史的滑翔机依然是模仿鸟类的样子制作。两年后的一次飞行事故,让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过早地辞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人们对他的称赞:“飞行史上最伟大的老师”。

原始社会中,弱小和无知是当时人类的真实写照。当瘟疫、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时候,人们只能用巫术祈祷康复。直到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提出注射器的原理,情况才发生大的转变。他的发明是受到了毒蛇的启发。毒蛇进攻时可以在瞬间将尖牙刺入猎物体内,然后用活塞式的肌肉,将体内毒液注入带孔的尖牙(图8)。这一切都发生在几秒钟之内,当猎物因中毒停止了呼吸,蛇才将猎物吞下去。而无毒蛇和毒蛇的区别,并不因为它没有毒腺,而是它的毒液“发射装置”不是很有效,因为90%的蛇几乎都是不能分泌毒液的,所以毒蛇就尤其令人不寒而栗。多亏这种从毒蛇身上学到的注射方式,各种疫苗和抗生素,才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人的身体,因而拯救了很多生命(图9)。

昆虫用于控制行为的大脑非常小,但它们依然非常聪明,优势就在于大脑简洁高效。这正是人类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最需要学习的。蝗虫都是以庞大的集群飞行,但它们彼此之间会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以避免冲撞。人们就在蝗虫身上安置了传感线路(图10),发现它会对那些近距离冲击画面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避让反应,就好像它看到了蝗虫群中的其它伙伴一样。它所产生的微弱电脉冲信号,被人类监控、接收、记录……这种快速反应机制非常适合应用到汽车的回避系统上。去年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45万多起,造成9.8万人死亡。如果能给我们的汽车装上一个类似蝗虫大脑的装置,人类越来越拥挤的交通或许能得到一些改善。

大猩猩是灵长类中体型最大、最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它们食量巨大,但从不会把树木啃秃。大猩猩从不固守一地,它们走走停停,在游荡中采食,还没等到把一棵树、一片灌丛的树叶吃完,就又迁向新的采食地。它们似乎知道如果长期滞留在一个地方,把树木、果实一律剥光吃净,就会导致因过度开采而造成的资源枯竭。植物的死亡就意味着食物的断绝,因此大猩猩总是适可而止地采食树叶。人类传统农牧业的轮耕、游牧,正体现着这种持续利用资源的生存智慧,与大猩猩走走吃吃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采伐开垦、为了商业目的杀鸡取卵式的猎杀活动,大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图11)。人类要向动物学习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动物的学习中,一点点成长,完善起来。今天大自然依然是人类最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我们也只有向自然寻求解决之道。

篇5:人类的老师教案

一、课题: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

二、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是总分总结构,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地强烈愿望。

三、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能力目标: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五、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我以复习导入,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老师就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然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例子朗读感悟,使学生读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然后展开交流。抓住重点,我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余两段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悟便会学得轻松、顺利、快乐、高效。读懂课文内容后练习自述,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总结本课,鼓励创造。作业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六、设计思路:

1、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2、精读指导,理解感悟。

3、练写自述,内化语言。

4、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5、总结课文。

6、布置作业。

教具准备:课件、鸡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

学生初读了课文,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复习词语。

2.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不知道你们学得好不好。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课文中人类的“老师”是谁?

二、精读指导,理解感悟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指名回答,板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 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 老师”很多吗?

(2)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 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3)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 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 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 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多读几遍,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十分投入。那么,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课件出示: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9)课件出示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学习写法

这一节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这一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交流(先写了科学家从鸟儿身上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接着写了提高飞机的速度后的问题,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那里得到启示改进了飞机,最后是科学家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创优了飞机。)

(14)小结: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学习四-六自然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第四自然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画,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课件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第五自然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课件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课件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就连我们学校的风雨活动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第六自然段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一说。)

1.出示第六自然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三、练写自述,内化语言

下面,请大家来编一个童话故事。选文中的一个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或其他事例,可以用第一人称,即自述的形式介绍“我”的特点,夸夸自己,当然啦,要实事求是地写清人类以你为师的原因,不要吹牛!(学生写自述,教师巡视)

交流,评议。

四、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1.从刚才你们的自述中,大家了解到:是你们让人类受到了启发,并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课文主要讲述清楚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2.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在这里说明什么?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除了刚才大家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他们成为人类的“老师”真是名不虚传啊!

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生读

他们身上的特点给人以启迪,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依据,我们必须真诚地感谢他们!我们带着感激之情再来夸夸他们!

五、总结课文

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六、布置作业: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并讲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

板书设计:

7、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简单列举

坦克设计

„„

阅读教学的灵魂---释放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放飞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阅读实践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在其中得到充分地发展。

一.少些约束,多些自由

1.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发展个性是以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宽松的教学气氛,融洽的教学情境,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之间建构起民主,友善的新型关系。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畅所欲言,尽量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定学得轻松、愉快,学得主动、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给予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教育学家罗斯杰说:“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决定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教同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有利于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2)、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式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地朗读,再加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等等,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总之,给予选择的自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体验的效果更好。

二.少些注入,多些沟通

个性化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之间的彼此沟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着心灵的撞击,从而产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传授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少给学生以知识的灌输,多给他们创造沟通的时机,让他们在自我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在和谐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那么,怎样才能达成教学的沟通呢?我以为以下两点显得十分重要。

1.给学生创造多维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的且能自由表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倾吐出来,鼓励他们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够得到施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教学《掌声》一课时,我在文章的情感体验上花了大量的力气,我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为英子鼓掌,两次掌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英子,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和同学们说呢?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说:“同学们在鼓励英子,所以给她鼓掌。”有的说:“我上课也不敢发言,我多希望教师和同学们给我鼓励的掌声呀!”有的说:“我们周围有许多残疾人,他们多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都来关心他们吧!”至此,文章的主题已水到渠成。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实践是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与融通。因此,教师不必从自己的阅读期待出发提出预先精心设计的“问题圈套”,而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待学生有感而发后再提出问题,或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到文本中去探寻。这样的提问,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无限的创造力。

2.让讨论成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众所周知,问题往往会在讨论中越辩越明,讨论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自主阅读的实践,还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沟通。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消融了,从而使一个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的课堂教学的新格局得以形成。

如当学生学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做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再回到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和人们息息相关;有的学生谈了一些人因为迷恋网络而误入陷阱的故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学们为此争论不休。在这样的激烈争论中,让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认识到互联网不利的一面,从而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三、少些否定,多些呵护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们教师在教学《春天》一文时,问全班同学:“冰雪化作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说冰雪化作了水,而有一个学生却回答案说:“冰雪化作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创意的回答,它不仅合乎诗歌本身的意境,而且显现了这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然而,可悲的是这么一个充满灵性的答案却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并且强调说雪只能化作水的嘛!

这个例子使我想到,我们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照搬教学参考上现成的答案,而给学生设计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小径,设法让学生沿着这条小径像捉迷藏似的去寻找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至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什么新颖的看法和独特的感悟,可以不去考虑,他们的回答如果超越了“雷池”,就一概予以否定。岂不知,这样不负责任的否定,正是扼杀学生个性的罪魁祸首,这种教学思想恰恰是把阅读教学引入到一个为标准答案而思考,为教学参考再现而分析的死胡同。

尽管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因而,他们都会在阅读实践中,凭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对阅读文本进行着独具个性的阐释。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不能随意地给予否定,而是要竭尽全力地去肯定他们自己的一切努力,满腔热情地去赞扬他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如及时送上“回答真精彩!”“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了不起!”“你说得很有道理。”等,就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这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对他们的个性羽翼进行着百般呵护,才能使其日趋丰满,将来才会自由翱翔,搏击长空。

篇6:《人类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蝙、蝠、祸、键、鲸”5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弄懂文中在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读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什么?(题目中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那就请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粉碎 死亡 祸害 教训 超越 均分 匀称 节省 某人

坦诚 破碎 教训 新式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坚固 机翼 蝙蝠 惨祸 关键 鲸鱼 教训 轻便 跳跃

生物 模仿 自然界 流线型 轻而易举

(1)指名读生字、词语,随时纠正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自然界中的生物)

3、现在你知道了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了吗?(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老师,指的是能给人们启发的动物。)

4、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分——总)。

5、同桌互相学习,把课文分分段。(课件出示)

四、精读课文

1.为什么说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体会,完成填空题。

课件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1)人类根据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_____,为了解决机翼抖动的问题,科学家请_______做老师,是因为________。人类根据蜻蜓等飞行特点造出了_______的________。

(2)工程师根据鲸的外形特点改进了_______,鲸的_____帮助工程师提高了轮船的________。

(3)鸡蛋的______给了建筑师们灵感,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材料的建筑物,如____、_______等。

2.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自学收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是如何向生物学学习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图片进行对比)

五、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第5自然段的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想一想:你还知道自然界的哪些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话,回忆课文中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2)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些人类的“老师”。

六、课文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让我们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

七、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八、课外作业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篇7:人类的老师教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_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_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_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篇8:24人类的“老师” 教案

细节一:由表及里,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这句话中有一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对其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引导,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组关联词的意义、用法并加以运用, 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薄壳结构的原理, 是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相互融通的契合点, 所以, 在此环节进行推敲和斟酌很有必要。

第一次教学预设, 我做了如下设计:

这句话告诉我们薄壳结构能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 请你用“因为……所以……”说说这句话。

第3小节中还有一个和“因为”意思一样的词, 找出来, 换到这句话中。 (由于)

大屏幕出示:“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由于”

用这三组关联词说说蜻蜓飞行和鲸能快速前进的原理。

在初次设计时, 我试图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将三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集中练习,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同时在因果复句的操练中让学生加深对蜻蜓飞行和鲸在水里快速前进原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这三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浮于表面, 没有深入到词语的核心, 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意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而且对蜻蜓和鲸原理的再度回顾意义不大。在二度设计时, 我删繁就简, 紧扣前两组词, 结合内容表达的需要深入体会它们之间的异同:

(大屏幕出示)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因为薄薄的鸡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所以它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仔细读读,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一句话强调了什么? (原因) 第二句话强调了什么? (结果) 在说话写作时, 我们往往把重要内容放在最后说。

小结:文中的这句话用“之所以……是因为……”将原因放在后面写, 更清楚地向我们介绍薄壳结构能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

二度设计时, 在两组关联词进行替换练习后, 我没有旁逸斜出, 而是深入一步, 让学生细细品悟这两组关联词有什么不同, 从而发觉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一石二鸟, 使“意”的领会落到实处, 使“言”的实践内涵丰满, “言”“意”有机结合, 相互融通。

细节二:自主发现, 能意会亦能言传

“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 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 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 更多地强调准确严谨, 而第4小节中的这个设问句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文学性, 将文本的“意”用更好的语言形式来包装,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如果把前面的问句去掉, 可以吗?

(师介绍设问句的定义及作用) 你能结合生活情景学着说一句设问句吗?

在初次设计时, 我通过把去掉问句以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 让学生揣摩设问句的好处, 然后再补充介绍设问句的相关知识, 最后通过句式训练使这一语言形式巩固在学生的言语图式中。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直接让学生比较, 学生兴趣不大, 最后的句式训练, 学生因为没有说话的素材很为难。

在二次设计时, 我试图让学生自主发现, 自主探究, 自我领悟, 同时, 在句式训练上也做了适当调整。

仔细读读, 你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自问自答———设问句)

既然作者知道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 (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师生合作朗读, 读出疑惑、思索的语气。 (一问一答)

蜻蜓飞行的原理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上这样的句式呢? (大屏幕出示)

不管蜻蜓的飞行速度多快, 它们的翅膀都不会损伤。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二次设计中, 我让学生自主发现文中句式的特点, 再质疑启思,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主体意识被激活, 发现、探究、创造的欲望也就同时被唤醒, 设问句的特点、作用都在师生的对话交流、思维碰撞中逐渐清晰。在句子的迁移练习上我利用刚学过的内容进行语言范式的迁移练习, 提供坡度, 降低难度, 有效提高了言语智慧, 形成言语的自觉。

细节三:提领而顿, 见树木又见森林

课文在谋篇布局上也是独具匠心的, 作者从天空、海洋、陆地三方面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具体介绍, 然后再简单列举, 最后用一个省略号囊括了能成为人类老师的其他种种生物, 这种精选材料, 有详有略的写法在学生习作时值得模仿和借鉴。

作者从空中、水中、陆地上分别举例, 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那么多的事物, 作者有没有一样一样详细地写下来?作者的表达巧在哪里?

很多情况下, 一篇文章不能包罗万象, 可以重点写几样, 其余的简要写写, 这叫有详有略, 还有些内容可以省略不写。看看我们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

总觉得这个设计没有把教学的步骤理顺, 上课时颠三倒四, 怎样找到一个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的切入口, 然后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苦思冥想后, 文中的省略号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个省略号, 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中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对课前资料的搜集, 你还能向大家介绍哪些人类的老师呢?可以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来介绍。

这么多的“老师”, 为什么作者不把它们一一写下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精选例子, 有详有略。)

小结:作者选取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来写, 它们涉及了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 既通俗易懂, 又能让我们读得更有兴趣。同时, 作者做到了有详有略, 我们作文时可以借鉴。

篇9:鸟儿,人类的飞行老师

仿生学的历史,就是人类向动物求教的历史。飞机从其诞生到广泛应用,就是人类不断向鸟儿学习的过程。

千年飞翔梦

自古以来,人类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飞上蓝天。看着鸟儿在白云间自由地翱翔,祖先们是多么地向往!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名叫伊卡尔的勇敢少年,装上一对蜡做的翅膀飞上了蓝天。他越飞越高,结果太阳的热力把蜡烤融了,少年不幸掉进了爱琴海。

23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学者墨子,带着一群徒弟,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鸟类飞行,结果造出了一只会飞的木鸟。木鸟飞啊飞啊,在空中盘旋了一整天。同时代的能工巧匠鲁班,也曾用竹子做成一只竹鸟,试飞时竟飞了三天三夜。

相传我国汉朝有一个勇敢的“插翼人”,为了深入敌营进行侦察,曾在身上装上一对大鸟的翅膀,头上和身上插上大鸟的羽毛,结果他在空中滑翔了几百米远。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科学家张衡曾制作出一只很精致的木鸟,木鸟的身上有羽毛,鸟肚子有机关,能飞好几里路。

在国外,2000多年前的希腊人阿奇太发明过机械鸽子。15世纪时,德国人米勒制造出“铁苍蝇”和“机械鹰”,也都飞上了天。

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个仿鸟飞行机模型,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和工程师达·芬奇设计出来的。他对鸟类、蝙蝠的飞行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设计出一架扑翼机,靠人用脚蹬的方式来扑动双翼飞行。不过,这个设计当时只停留在图纸上,并没有施工,后来证明也是行不通的。

17世纪中期,法国有个名叫居尼埃的锁匠,制造了一个飞行十字架。他在肩上放着两根杆子,杆子头上各装上一对长方形的活动翼,杆头向上摆动时,活动翼收拢,向下摆动时,活动翼展开。居尼埃奋力摆动两根杆子,企图升上天,结果还是失败了。

鸟有翅膀能飞,人插上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呢?

经过长期研究,人们终于了解到,鸟类能飞,不光是因为有翅膀,还在于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飞行的需要。鸟类的身体是流线型的,骨头很轻,飞行阻力小,它的胸肌约占其体重的三分之一,是天然的发动机。鸟类还有特别发达的大片胸骨,用来附着胸肌并作为翅膀的基座。

与鸟相比,显然人的体形不是流线型,骨胳很重,肌肉又分散在全身各处,臂肌和胸肌并不特别发达。如果一个人想凭自身的力量飞行,至少需要15千克重的胸肌和臂肌,同时胸骨也要向外突出1米才行。即便如此,人体“肌肉发动机”的功率,也仅仅相当于鸟类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差得太远了。

要像鸟儿那样自由地飞翔,人类只有借助于机械动力的飞行器。

向鸟儿学习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凯利,模仿山鹬的纺锤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凯利还模仿鸟翅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与现代飞机机翼面曲线几乎完全相同,对航空技术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一时期,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对鸟的飞行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的著作《动物的机器》一书中,介绍了鸟类的体重与翅膀面积的关系。

德国人亥姆霍兹也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

大约100多年以前,美国有俩兄弟立志要发明载人的飞行器,他们是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经常到郊外去,连续几小时仰卧在地上,仔细观察老鹰的升降和盘旋。在家里,他们就一起阅读有关飞行的书籍。

在这些书籍中,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写的《动物的机器》,成了莱特兄弟的经典,英国科学家凯利的理论对兄弟俩也很有启发。

莱特兄弟经常因钻研这些飞行理论而废寝忘餐。当时,欧美已有少数人在致力于飞行器的制造,但都没有成功。莱特兄弟汲取前人的失败教训,运用仿生的原理,用帆布、轻质木材和一台12千瓦的汽油内燃机,制成了一架简陋的螺旋桨飞机。兄弟俩把它命名为“飞行者一号”。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5分,弟弟奥维尔驾驶“飞行者一号”,在哥哥威尔伯和亲友的欢呼声中起飞了。在马达的轰鸣声中,“飞行者一号”飞行了40米,在空中逗留了12秒。

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12秒——它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飞行获得了成功。人类在天空飞翔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飞行者一号”的上天,是仿生学的巨大成功。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今天的人们乘坐飞机遨游蓝天的时候,不会忘记那些追梦的先驱们者们,当然,也不会忘记我们的启蒙老师——飞鸟。

永远的老师

今天的航空设计和制造领域,虽然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但人类还是离不开鸟类给我们的帮助。这些在大自然中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检验洗礼的“设计”,仍是激发我们创意的巨大源泉。

机翼表面与海鸟——海鸟可以通过喙部察觉出空气中的阵风荷载量,并通过调节翅膀的形状抑制升力。运用此原理,新型的空客A350-XWB通过安装在机头的探测器,可以检测风力并利用其可移动的机翼表面提高飞行效率。此设计可以进一步节能减排。

翼尖小翼与鹰隼——飞机在飞行中由于上下压差的不同,翼尖附近机翼下表面空气会绕流到上表面,形成翼尖涡,致使翼尖附近区域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差降低,从而导致这一区域产生的升力降低。这是产生诱导阻力的根源。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界大型鸟类,比如鹰和隼,发现它们在飞行中展开翅膀向上偏折翅尖羽毛以减小阻力,从而实现远距离滑翔。受此启发,有专家提出在翼尖加装短板来减小诱导阻力。后来,设计师们不断研究,发明了翼尖小翼,并将其安装在运输飞机上,以减小飞机的阻力。

列阵飞行与大雁——在自然界中,大雁迁徙时会列阵集体飞行以节省能量并增加飞行距离。列阵飞行时,领头雁的翅膀会产生漩涡状气流,其后的雁就会因此得到额外的升力,也就是说会省力。机翼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称之为“尾涡”。军用飞机经常采用大雁列阵飞行的方式减少能耗。目前,客运喷气式飞机出于安全考虑,还没有使用这种方法。

上一篇:入党志愿承诺书下一篇:如果没有了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