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2024-05-09

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通用11篇)

篇1: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写点自己的特长,择业自愿就写点你想做的工作以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主要不是这个,公司看中的还是面谈的表现,那些东西写的没有什么人看,就看看你的专业和经历。

更多精彩的链接:

就业推荐表自我评价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自我鉴定怎么写

大学生就业推荐表上的自我鉴定怎么写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的自我评价怎么写?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个人择业意愿怎么填啊?

[就业推荐表上 毕业生自我评价及择业志愿怎么写啊?]

篇2: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某某学院测绘工程张三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专生本的两年时间就快过去了,如今我又面临着就业。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将比去年增19万,接近700万,在经济形势乍暖还寒的当下,宏观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个个年轻的梦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找工作,其实就是找自己,是另一个成人礼——直面社会,直视自己,做出选择。

今年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还算乐观,但是女生的就业依然十分棘手。另外今年我们测绘工程专业的女生较往年多了很多(达到aa人),这给女生的就业更增加了难度。据我了解与分析,我们专业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测绘工程专业是比较艰苦的专业,很多岗位的工作都很辛苦,导致很多同学不愿去。二:外省的单位较少且分布较集中,而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远离家乡,以致很多外省同学找不到家乡的单位,而广西区内的同学又不愿意去外省,从而导致招聘与应聘的错位,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三: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专业技能不突出。有些单位一次只在我校招一两人,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不够优秀,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应聘上,从而没有信心去争取。而当有些单位一次在我校招聘较多毕业生时,大家却以为那种工作前景不好,没有经过严格的人才挑选就直接录用,认为那种工作岗位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测绘有关的岗位一般都需要做外业,而女生不适合干外业,也不愿意干外业。在招聘时,很多单位直接将女生拒之门外,或者优先考虑男生,这种专业本身的性别歧视也大大增加了女生的就业难度。

我是一名测绘工程专业专升本的学生。在大专时期,我经常利用寒暑假和大三近一年的毕业实习时间从事测绘内外业实习,从而了解了一定的专业行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让我能以比较平常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测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在今年的就业问题上,我降低了自己的就业要求。尽管测绘专业工作并不是很适合女生,但是由于在校期间,我一直认真地对待专业学习,另外在别的专业方面也没有出类拔萃的能力,因此在刚毕业的几年时间里我的就业目标是做测绘相关的工作。我最感兴趣的是做遥感与数字摄影测量或者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

我的择业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专长;二:能否有良好的学习机会,刚毕业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积累经验。三:是否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空间以及有开明的领导给我一个锻炼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四:工资待遇不奢望很高,但必须要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五:工作地点广泛,不局限于广西或家乡(湖北),但不考虑新疆、西藏、青海、黑龙江等地区。

篇3: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1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走入误区的原因剖析

导致毕业生就业观念走入误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就业环境方面的原因, 也有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

(1) 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就业观念的正确树立

很多大学生从思想上认为大学毕业后有一份让人羡慕理想而体面的工作。如, 大城市、高工资、高福利, 铁饭碗等, 而到西部、基层, 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甚至去干个体, 去创业, 以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等, 那只是口号, 而不能真正体现之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说到底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它显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观。

(2) 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有些毕业生对扩招后, 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及大学生已由天子之骄变为寻常百姓的状况缺乏了解和认识, 盲目乐观, 理想和现实陷入了严重的冲突和矛盾之中。

(3) 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一些毕业生脱离社会, 脱离实际, 想入非非。他们认为自己十几年寒窗, 受过高等教育, 又有自己的专业特长, 自己所找的工作, 就应该是理想的大城市, 低风险, 高收入, 高福利, 清闲而稳定的工作。从而区别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没有专长和文化的农民工。他们所确定的择业目标脱离社会, 脱离现实, 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影响了就业, 窒息了发展。

(4) 一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强调个性发展, 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他们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过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而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环境、条件、工资、福利条件符合他们心愿的理想工作, 不能成功就业。他们没有树立服务人民的择业观, 忘记了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了他们。他们应当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贡献社会。

2探索大学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的对策

(1) 重视加强"三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 认为"学历文凭=分配工作""上大学=就业", 总认为上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工作、有工资、有铁饭碗等。针对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从大学入学开始, 就要利用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等,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为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决定大学生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又决定择业理想、择业目标, 决定他们是否顺利就业, 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 甚至决定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2) 转变高校办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从目前看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授课方式陈旧等, 各高校没有自己的办学优势、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

因此, 高等学校要深化改革, 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 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能力。在培养中应该重视市场需求, 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 及时把握社会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 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 有效的消除结构性失业。

(3) 适应形势、准确定位, 选择适合的择业目标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并逐步由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在如何选择未来职业的问题上, 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大学生切忌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理想化, 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切合实际的思考, 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然后才是发展问题。正确的做法应是:首先认真想一想, 你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长, 你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可以做什么工作, 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然后在你的素质、能力与可供选择的职业或工作岗位之间搭起一座或几座"桥梁", 使你择路而行, 在当代会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找到用武之地, 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 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 了解社会需求。在校期间刻苦学习,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全力打造"就业力"。择业时, 科学的评价自己, 立足发展, 转变择业观念, 确立适合自身的择业目标, 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基层去, 敢于竞争, 勇于创业, 迈好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篇4:大学毕业生慎防“择业综合征”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纸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的通知书。愤怒中的周某丧失了理智。4月3日下午,他带上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来到该区政府办公室,找到了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的录用情况。在得到自己并没被录用的明确答复后,周某跑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返回办公室,一言不发对准干某拔刀就刺。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的人力资源开发科科长张某见状上前劝阻,却被已丧失理智的周某猛刺10刀,送到医院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干某则身中7刀,经抢救后脱离危险。

——摘编自2003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我国将有21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与去年的145万相比猛增了67万,增幅为46.2%。2003年4月6日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这一条消息,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讨论。大学生因为择业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经过分析发现,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紧张不安——兴奋激动

这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前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大学毕业后实行社会招聘,双向选择,选择什么单位至关重要,但是你想去的,对方不一定接收,而招聘的单位,你又不一定满意,择业就在反复的选择、失望、比较及等待中进行,逐渐引起紧张和不安。其中一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基本满意的工作而如释重负,于是兴奋,激动,请客庆贺,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构筑自己美好的未来。

焦虑不安——失望

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甚至更长就开始满怀信心地找工作。然而却多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几次“碰壁”后就产生了紧张不安的心理。心烦意乱,越来越感到择业的困难,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大失所望,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大多数同学都有了工作单位,而自己却毫无音信多次落聘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伤害,对前途产生了怀疑,觉得不如其他人,对不起父母的培育,自卑,忧愁,兴趣缺乏,失眠,不愿意与同学和家人交谈,变得很孤独。由于自信心的损害,可以引起社交能力减退,沉默寡言。

嫉妒——抑郁

部分学生在看到别人找到了好工作,而自己没有找到或工作单位不如别人时,就产生了嫉妒心。他会把已找到工作单位的同学及其单位说得一无是处,说“那单位小,没有前途”,“与专业不对口是浪费知识”等等;对自己找不到工作自圆其说,“他们硬要我去,我觉得待遇太低”,“我肯定会找到比你们更好的单位”云云。既不失面子和风度,又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是,毕业后,这些学生往往因找不到工作而更加焦虑紧张、失望,甚至抑郁。

如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呢?

首先要平静地面对择业。社会招聘,双向选择有利于招聘者与求聘者之间有一个自愿的基础,也体现了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又是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好机会。因此,应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把它看成是人生必然经过的路,每次招聘或竞聘后就应该总结分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到下一次注意起来,虽然有紧张烦恼,但是你却在进步和提高,得到了锻炼,也为你今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始终相信,就业可以有先后,自信心不能垮。

一旦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等情绪问题不要害怕,首先应该进行心理调整,例如参加一些娱乐、体育、旅游等活动放松自己,一般在几周内会好转;如果情绪问题影响到学习或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请他们指导帮助,可以用心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帮你排忧解难。

篇5:大学毕业生求职需调整择业观念

安防英才网讯昨天上午9时许,由青海省工商联和省个私协会举办的“送岗位到校园 聚人才在企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青海民族大学东校区举行。共有373家用人单位提供了9131个岗位,记者探访招聘会发现,销售岗位虽招聘最多,却并不吃香,应届毕业生多是“广泛撒网”。

服务、销售岗位“不受欢迎”应聘者找工作不“对口”

在招聘会现场,可以发现,几乎每家企业都设有销售岗位。对于销售员,基本上没有特殊的招聘要求,也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

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王先生表示,销售员是非常锻炼人的岗位,且薪酬高于其他岗位,根据业绩提成。尽管如此,对于销售员的工作,很多大学生都不买账。“我觉得做销售工作太幸苦,尤其是对我们女孩子来说,毕竟读了3年大学,还是希望找一个更好的职位”青海民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专科生李燕飞说。

在现场,几乎每个学生手里都拿着此前已精心挑选好的企业名单,有些学生进场后直奔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展台前进行咨询,有些学生路过每一个展台,都会停下来咨询,有些甚至对与本专业相差甚远的职位也充满兴趣。大四学生唐玉兰说:“我的专业是英语,找对口工作不容易,所以还是多观望一下,给自己多点选择。”

改变就业观念 择业前认清自己 找准定位

“今天前来应聘的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定位,还不愿意去比较偏远的地区就业。原因就是他们对自身认识不清、择业观念不明晰、定位不准确。”一家矿冶煤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军说。

王军说,他们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招聘中发现,这种情况一直存在,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了解,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期望都比较高,多数人都不愿意到企业从基层岗位做起,他们认为,自己读了三四年大学,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还要到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太大材小用。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董战明,他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主要原因是90后所处时代背景和观念造成的。因此,在择业时,他们采取回避态度,而更倾向于待遇好、环境好、轻松不累的工作。

董战明表示,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很多大学生觉得服务、销售

类的岗位比较低端化,这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在教学中进行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提前让他们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篇6:大学毕业生该如何面对就业与择业

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大学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美国当初崛起的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制造业,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后来由于本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许多企业纷纷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在中国国内重演。先是港台企业迁内地,后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迁内地。造成沿海发达地区本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广东对中小企业的腾笼换鸟计划更加剧了这种进程。

就企业而言,它们还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更广阔市场范围的激烈竞争中。拿食品、日用品制造业来说,以前只要在本地(例如某县、某市)排得上名次的企业就能获得生存发展。但现在在全球化竞争、全国性市场一体化下,要么跻身全国该行业最领先的前几位生产厂商行列,要么就很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能经受得起全球、全国性市场同行业竞争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越来越少。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相应减少。更糟糕的是,不仅制造业的岗位缩水,甚至连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在收缩。比如财务会计岗位,企业可以采取兼职方式用工,随着财务电脑软件的大量应用,又可以压缩不少人工成本。也就是说,不仅做制造业蓝领工人,而且连某些技术类职业白领都面临不稳定的工作。已经在职的好岗位更难腾空给后来者,这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国情特有因素加剧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目前,我国经历30年高速发展之后,在上述经济发展对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影响之下,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这些特殊因素包括:需要就业人口多,僧多粥少;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臃肿体制内人员流动极少;有关部门促进就业措施尚不得力;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毕业生自小所接受教育使得独立能力下降,职业成熟度降低;部分企业对吸纳知识型的新鲜力量缺乏长远眼光;现行就业渠道、途径中,国有的服务不到位,民营的过于商业操作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及早调整、把握自己的择业方向

面对以上诸多就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如何破解?从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作出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竞争是全球性、高端化的竞赛,平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们从小就加强了对下一代的培养。有两点做得非常突出:

1、加大投入,培养精英

像企业高管、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之类的精英职位,处于职业高端位置,抛离了制造业蓝领、一般职场白领的中、低端水平,站在金字塔之端,自然位置很少,四面八方涌来抢位置的人才也很挤拥,你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自小加大教育投资,因此,创造力开发、领导潜能提升、艺术修养培育等加强孩子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0岁就开始打响了未来的职业战。

2、及早确立职业方向,从小练就职业技能

指望毕业生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但如果以为加大投入教育成本就能成功,也难以避免会走生涯发展的弯路。因此,许多美国家长自小就给孩子聘请了升学顾问与职业顾问。从报读什么兴趣特长班,到国内外名校学术旅行、文化艺术考察、申请大学咨询以及职业方向定位,每一项都是专业功夫,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如想不作这样的投入,往往反而会因小失大,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前程。普通学生只要根据自身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动力等因素,自小训练某一项吃饭的看家本领,长大后是不愁找不到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去处的。

这对于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就业启示:有本事的跻身精英职位行列;或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成为职场白领;如果前两者,都与你无缘,又不甘于从事低端职业、基层岗位,或到欠发达地区发展,为了自立生存,就有可能要考虑通过职业培训转向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创造条件让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之路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日前在谈及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表示,《规划纲要》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扫除障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国家向制造强国跨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农村地区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因经济贫困而在高中教育前止步,也有不少高考落榜生选择身心疲惫的复读之路,为什么不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2010年3月24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试点自主招生的办法。这次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为:机电类、电工电子类、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国际贸易类、艺术设计类等。此外,具有广东户籍年龄在25周岁以下,并具有与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从业岗位与报考专业属于同一专业类别,并有两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的中职毕业生也可报考。 这些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欠发达地区,仅2009年就有17万农村学生选择读中职学校。吸引欠发达地区学生到产业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就读,符合广东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依托产业发展来办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篇7: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择业 一辩稿

谢谢主席,在场各位评委,观众

大家好!刚才正方的立论我方并不苟同,我方观点为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应以择业为先。择业就是指求职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选择职业的过程,择业不光是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总而言之

“远见”的,为了避免盲

目就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工作。现在,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择业是从个人需求和兴趣出发,为了自身的理想和发展。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精简岗位,部分职员在调整的过程中陷入迷茫,不懂如何选择,这正是因为他们就业前没有恰当地择业。只有根据自身理想,个人和企业需求出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为实现个人理想奠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盲目就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次,择业是从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国家与社会新生的主力军,应届大学生学以致用,尽显其才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体现。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其开放的社会,开放社会既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也确立了择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开放深化的重大时期。因此,应届大学毕业生正确地择业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有力保障。

最后,在思想上,学校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我们择业观,教导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要具有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择业观中择业动机越强就越能使择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理想的择业目标,人生理想就越容易实现。相反,如果就业前不进行择业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就业就会使自己的人生上道路更加崎岖这无疑是作茧自缚。

篇8: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择业困难

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

因高校近些年来的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比社会经济发展快, 社会岗位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2.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就业难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

3.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

部分单位表示, 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经验不足, 对自身定位不准等问题, 用人单位不愿意要。

二、做好毕业择业前的准备

1.自身素质的提高:

自身素质对一个人的择业与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要学会做人。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做一个好人的标准应遵循以下三条标准。一是要做一个有利于自己而无害于他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人;三是要做一个无利于自己而有利于他人的人。”在现实社会里, 人们的行为往往连第一个标准都无法做到。因此,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大学生, 遵循第一条标准是做一个好公民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 利用一切机会, 加强自身社会经历和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学校或学院的学生组织或社团, 利用暑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在工作或活动中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第三, 学会自我推荐, 面对用人单位不能点头哈腰, 要不卑不亢, 自然大方。

2.心理准备

选择职业, 是大学生即将结束学业, 步入社会的前奏, 是完成人生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一次重大转折, 是大学生施展才华, 叩开职业大门的过程。为顺利完成这次转折, 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充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盲目攀比, 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这山望着那山高”, 结果延误时机;二是依赖性较强, 有些毕业生择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 不主动出击;三是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差, 一旦遇到困难便焦躁不安, 萎靡不振, 心理比较脆弱;四是有些毕业生过度自卑, 缺乏自尊自信, 不敢参与竞争;五是对社会认识不清, 有的毕业生对步入社会充满向往, 想一展抱负, 但往往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低头, 造成的心理落差等。

针对与此, 我们应及时进行自我调适, 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以积极的心态择业。

①培养主动的求职心理。

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使用方向和适应范围, 注意收集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用人信息, 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意向和就业期望水平。

②培养良好的竞争心理。

择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随时都有可能被应聘单位拒绝, 但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很多, 只要勇于竞争, 耐心选择, 敢于决断, 就一定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③培养终生择业的心理。

择业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开始, 但职业的选择也是终生的, 对工作不满意或单位对自己不满意都有可能会重新择业, 要有变换职业的能力, 只要是“金子”, 就必定会“发光”。

3.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

政府对地方经济的政策导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把握着企业发展的命脉,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形势。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避免盲目就业。

4.应聘技巧

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求职意向, 集中体现在面试的短短几分钟内。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把握这关键的“几分钟”, 尽善尽美地展现自己, 敲开成功之门。在应聘和面试的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问题:

第一, 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的外表形象是否自然大方、穿着是否得体, 言行是否妥当, 往往决定了人们是否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第一印象好, 求职有可能已成功了一半。

第二, 注意人际交往的礼仪和礼节。

遵守礼仪规范反映和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 求职简历的制作。

递交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认识和了解应聘者的最直观途径, 用人单位在意的是求职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 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求职简历只要做到内容充实, 简洁整齐即可, 无须华丽地装饰。

三、大学毕业生择业与成功的条件和关系

1.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 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 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对大学毕业生而言, 择业是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 他们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不过是其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

2.客观分析自我, 充分认识自己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自我认识往往要高于或低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 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常会导致择业的失败或失误。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树立自信, 保持乐观进取, 积极健康的心态, 克服抑郁、自卑的消极心理, 才能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扬长避短, 优化个性结构, 将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获得最后的成功。

3.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 在择业、就业前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价值观、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做充分的、全面的分析, 正确评估自己, 迅速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自己将来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成功, 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 形成较明确的职业意向, 并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自主意识和责任, 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打算。

4.要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是, 某些地方某些行业人才济济, 毕业生就业困难, 而有些地区有些行业人才短缺, 却没人愿意去。中央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出台, 进一步打破了限制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障碍, 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 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使就业环境更加宽松。因此,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应抓住一切有利信息和机会, 勇于迎接挑战。

摘要:在就业竞争压力不断提升, 成功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社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观日趋呈现低迷状态, 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大学毕业生的择业与个人成功发展的问题上, 我们应在大学毕业前提早做好充分准备, 随时准备迎接挑战。

篇9: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在这个事实面前缺乏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表现

1. 择业忧虑和恐惧心理

大学生择业的忧虑,是由于意识到择业的客观形势与自己主观条件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体验。大学生择业时面对的客观形势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要接受买方市场的挑选。一方面,社会选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四五年学习之后,在同客观形势的要求相对照时明显感觉到有一种差距。因而在择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忧虑心理: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到单位后能不能胜任工作等。在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佳的大学生身上,这种焦虑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常使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意志消沉、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各种压力。

2. 择业盲从和冲动心理

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择业时产生了随大流的盲从心理。他们性格怯懦、阅历浅薄,在求职择业中的“自我推销”时,缺乏自信心,瞻前顾后,人云亦云。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则表现出极端的情绪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面对现实处境时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导致盲目攀比,牢骚满腹。还有些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计划性,对各种信息经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因而在面试时一味强调自我意愿,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给用人单位的印象极差,丧失了就业机会。

3. 过于自负或自卑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他们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因而对择业过于挑剔。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或者是毕业于名校的学生,他们不怕找不到工作,对就业的要求比较高,挑来挑去延误了择业的最佳时机,失去了本来有利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过低,导致择业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平平或较差,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他们对自身的条件缺乏信心,内心十分焦虑。他们不敢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采取被动的态度等用人单位来“相中”自己,或者依靠亲戚朋友的社会关系来谋求职业,这种自卑畏缩的态度也往往使他们失去了本来可以就业的机会。

4. 过分求稳求全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其中一些大学生考虑到职业选择对于未来人生和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择业时顾虑重重,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从而妨碍了“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另一些大学生求职者出于求全心理而过于慎重,也会表现出迟疑、犹豫的心态。总之,这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利弊权衡过于挑剔,缺乏一定程度的果断性,最终亦将妨碍择业的成功。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是形成健康择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充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动机,把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自己职业动机的核心;要正确处理职业与金钱、名誉、地位的关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只有这样,在面对职业选择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时,大学生才能够泰然处之,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 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不良心态多由非理性的情绪引起,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后,理性就能战胜感情,从而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主要有以下四种。其一,焦虑。这是一种既紧张又期待的情绪状态,是许多毕业生面临择业时常有的心理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不知道能否找到条件比较好、薪水比较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不知道能否进入大城市等。有焦虑状态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过度焦虑,以至于发展成为焦虑症,就需要加以心理调适或治疗。其二,急躁情绪。大学毕业生希望尽快找到工作,这是人之常情;但急于求成,一遇到问题或困难就缺乏耐心,怨天尤人,不能冷静而客观地分析问题并寻求对策,这对择业非常不利。其三,怯场畏缩。有些大学生平日很少参加社交活动,或者因为性格胆小、内向,不习惯同别人交往,现在面临择业时需要四处奔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便感到害怕怯场,不能大胆面对,影响了择业的最佳时机。其四,犹豫烦恼。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有些大学毕业生对究竟去向何方举棋不定:是就业还是考研究生,是去外地还是留在本地,是进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等,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情绪。面对就业,大学生应该客观地认识社会,分析自我,选择既能实现自我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作,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

3. 进行科学的择业心理调适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也是一段比较陌生的经历,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对此大学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自觉地与困难作斗争,而不能畏惧退缩。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自我静思法。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分析失败原因,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控制心境,切忌冲动和急躁。其二,自我转化法,即转移感情或兴趣。择业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但当遇到困难时,大学生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放松紧张情绪,这有利于择业问题的解决。其三,自我宣泄法,即发泄不良情绪并找到心理的平衡。就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埋在心里既伤心又伤身,如把失败和挫折向亲朋好友诉说,也会感到轻松一些。其四,自我慰籍法。大学生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已尽力但仍无法改变时,可说服自己承认并接受现实,以获得精神解脱。

总之,大学生要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择业心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正是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的全面人才。大学生必须主动培养自己的择业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敢于自我推荐,主动认真地分析自己的素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马雅菊.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误区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8(17):58-59.

[2] 姚庆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首都医药,2008(15):13-14.

[3] 朱琨.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J].山西科技,2008(12):50-51.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教务处)

篇10: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在中国是天大的事。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战斗队,是社会上最富朝气、最具活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

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国家统包统分转变为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应届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大幅攀升,大学生需求矛盾越来越凸显。这种矛盾既由量的差异所引起,也由于一部分缺乏有效的毕业指导而导致。

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毕业时的人才需求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一些专业在不断的调整中。种种现象使同学们在毕业求职择业时感到灰心、无奈和迷茫。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我们只有走出象牙塔,正确认识自己,积极主动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打破旧的思想,就不能跳出思想误区,树立新的就业思想。现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学生上大学已不是未来求职的保障,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2、敢于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竞争是必然的,逃避竞争、脱离竞争是不现实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去竞争,竞争都会伴你同行。当代大学生,应当勇于竞争,敢于竞争,要在竞争中增加才干,锻炼自己,提高素质,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学会竞争,把握竞争主动权,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否则你将会在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

3、立足发展。大学毕业生刚离开校门,即将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如何去寻求发展,开拓未来,这是择业中首先遇到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和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着眼未来,立足发展,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要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无论是选择单位还是行业都要不仅仅看当前,还要注重它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更需要从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特别是要从自己的发展趋势、方向去考虑,去定位。

4、勇于创新。现在许多人认为,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算是就业,而在合资、合营、股份公司、个体企业中工作不能视为就业,理由是没有保障。这种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和更新,未来很难保证谁终身只干一种职业或在一个单位工作,就业观念要创新,要与时俱进,没有创新的就业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5、“先就业、再择业”。首先要正确把握好择业理想和就业现实、择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需要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应届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尽快就业、补上社会实践课作为当务之急,其次才是择业。切莫自我定位过高,或择业期望值偏高而错失良机。

6、面向基层。大学生求职择业,还必须做好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在基层正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现实自己的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诚然,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有大收获。

7、自主创业。创业是一种有前提条件的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大学生只有乐于去创业,敢于去创业,在创业的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才会随着创业的发展而增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那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在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的过程中,就一定会谱写出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的光辉篇章。

篇11:大学毕业生择业志愿

当我们说2011年630万大学毕业生有500万都在从事着非专长的工作,于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当代大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选择了首要标准的,而绝大部分没选首要标准而是选择了次要标准。那么我方就很疑惑,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选择的首要标准它究竟首要在哪呢?(调侃)

之所以个人专长不能作为首要标准,因为专长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环境而异,因个人不同发展阶段而异,一个自认为哲学和小提琴都很擅长的人,在德国他就不擅长哲学了,因为在德国即使是未出嫁的姑娘她们的闺房里都放着一本《纯粹理性批判》啊,而到了奥地利他的小提琴又变成不擅长了,那是因为在这个音乐的国度,每个人的音乐素养都很高,即使是路边卖艺人的琴声都能让人们如痴如醉,同样的道理在学校里擅长的东西走到了社会之后可能就不再能满足社会需要。

退一步讲,假定个人专长永远不变,它在众多的择业标准中也不能成为首要标准,我们说首要标准就是首先要考虑的要素,你在满足其他标准之前必须首先满足首要标准,但很多时候人们在择业时会考虑比专长更基本,更重要的因素,比如说生存,而这时候个人专长本身就不能作为首要因素了,比如我家对门有个姐姐是咱校一个学通信的,她毕业后在小区里开了一家豆腐店当起了豆腐西施,但我也没看到她把豆腐都做成iphone的形状卖给我们啊!

平心而论,我们说薪酬、环境、兴趣、专长等等因素各有优势,有人喜欢高薪,有人喜欢稳定,有人根据兴趣,有人考虑专长,每个人都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片面的说哪个比哪个好,哪个比哪个更重要,但无论选择哪个,我们都不能一味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挟技居奇,固步自封,而青年学生要想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就必须放眼天下,着眼全局,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学生。

择业择业,业者,不仅仅是一个饭碗、一个岗位,更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孙中山先生、毛泽东同志,为了四万万同胞的福祉自愿放弃了优厚的薪金待遇,放弃了在学校里习得的专长转而踏上了满是艰难险阻的革命之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吗?

上一篇:如何做好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下一篇:九年级上期化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