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

2024-05-10

安全心理学!(精选6篇)

篇1: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在煤矿中应用

院系:

班级:

专业:

指导老师:

设计学生:

设计时间: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安全B086安 全 工 程张景钢韩洲源2010年11月28日

安全心理在煤矿中应用

摘 要:针对当前煤矿安全形势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应用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动力理论来阐述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煤矿安全心理学;以人为本;人-机-环境

一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理因素。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进行预防和矫正,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

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根据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导致煤矿企业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不安全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侥幸心理

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在一些从未发生或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和环节上,较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人的危险恐惧心理减弱,从而强化不良心理,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大事故。

2.逆反心理

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责代教、以罚代管,导致矿工工作热情不高、反感、不服气,也是逆反心理的致因。

3.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满不在乎,麻痹大意的心理状态。人们之所以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一是由于从事某项重复性的工作,习以为常,而临危不视;二是在从事一项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丧失戒心;三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反常现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束手无策;四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

4.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自我表现,敢于违章,视冒险作业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好胜心理,喜欢到处逞英雄;二是爱与人打赌,不计后果;三是曾有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历;四是为争取时间和抢工,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置之度外,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固执蛮干,不听劝阻。

5.从众心理

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做出判断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俗称的“随大流”。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

6.省能心理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省能心理主要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作祟,操作者可能忽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起事故。

7.厌倦心理

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性工作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煤矿井下作业是一种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地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厌倦心理;身心经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容易导致警惕性降低,从而引发事故。

8.违心心理

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但不敢抵制,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事故是由隐患造成的,而分析事故原因的时候通常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分析事故的间接原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其中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 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感知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人的行为选择与其对客观事物状态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准确的感知是人的安全行为的前提,它对煤矿井下生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煤矿井下职工在作业时,要做到安全高效,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状况和特殊环境的感观效果,记忆理解,而达到人与各种事物环境、生产安全的适应和协调。井下职工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所处环境状态情况,做出准确的辩识和判断,这样才能在操作行为上做到及时预防, 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具体运用方法有: 1)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改善井下环境,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 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 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还要逐步改善煤矿井下环境,如:巷道断面的扩大,井下照明的增强,井下设备的位置调整,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均可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2)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为了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在安全管理中要相应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例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警觉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 46 实用技术 总第120期行),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另外还有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这些都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实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3)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这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必须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可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看到的可以记住25%。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 达到眼睛、耳朵、手

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2 安全规范的行为在科学管理制度中实现

要实现煤矿在生产中的安全,就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是其根本保证。只有这些制度真正地得以落实,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对于井下作业人员,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可以通过外部的激励促使井下作业人员发挥其内部潜能,自觉而主动地执行规范操作,消除不安全行为。在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时要注意突出激励机制的作用。根据人所具有的双重性本质,可利用其人性特点,编制相关激励制度,当井下作业人员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或在事故发生初期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企业应尽快对职工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活动,可以正面强化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实现了“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目的。培养心理个性,调控安全行为

多数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直接原因所导致,其中包括两方面:井下作业人员因存侥幸、麻痹心理的违章行为;情绪心理变化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控制不安全的行为是以人作为对象的,因此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从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个体性格的研究和掌握入手,配以合理的管理方法,使之达到调控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目的。具体来说,人本身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煤矿作业人员也一样,经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减少或消除事故的隐患,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并不是要改变矿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因此,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调配其工作岗位。人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内向和外向型;怠滞和冒进型;冷静和急躁型;责任心强和责任心弱型等,通过对每位矿工性格的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为其选调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岗位。例如:井下瓦斯检查员,就适合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任;放炮员就适合沉着冷静的人员担任。2)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由于作业人员性格的不同,从科学的技术角度而言,在处理安全与矿工的关系上,不可一视同仁,经过仔细分析讲究,按照不同的对象,其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员性格中积极方面的作用,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例如:煤矿应建立有效的井下人员安全心理配置管理系统,对每位矿工的心理规律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适时地做好岗位的调整,降低事故隐患的出现机率。3)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合理搭配班组成员。对于一个煤矿企业而言,每个班组是井下最基层安全生产单元,其工作稳定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矿井的安全状况。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合理搭配班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将性格、志趣、爱好较为相同的人员组合成一个班组,使大家在生产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互补、互助性,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减少操作失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加强安全心理素质培训

现阶段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对被培训者的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只能对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技术等方面素质有益,忽视了安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的培养共同作为培训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就会激发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信心增强,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证安全生产。矿工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它的应用在煤矿企业的重要性,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井下不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用安全心理来指导,使其其行为规范化,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总之,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人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应用安全心理学,使煤矿安全管理进一步趋向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煤矿企业现行管理制约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的实施, 但相信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很快使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之中,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 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2] 庄景生.煤矿安全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3] 欧阳文昭.安全人机工程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篇2:安全心理学!

随着“运维一体化”改革在电力企业的不断深化,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安全管控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将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与电力安全生产,深入分析了“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安全管控,提出了行为的强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冗余制度、安全生产激情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的激励制度六项制度,为“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安全管控工作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0前言

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关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运行,也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安全在电力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安全科学的理论,讨论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心里现象。也就是研究人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时的心理过程,旨在调动人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其防止事故的能力。通过安全心理学与运维工作的结合,用安全心理学作为一项指导运维安全管控的基本理论对进一步加强“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安全管控有着重要意义。

一、行为的强化与安全生产

(一)不安全行为的“自然”强化现象

在工业化生产中,违章作业有时比遵章作业显得便捷、省力。所以,违章作业行为有着一种非外在的自我强化因素(当然有些违章行为是通过降低工程质量标准、节省材料而获得某些经济利益,则属外在的强化因素),这种强化因素往往是很多屡次违章者的主要动机。

例如,在某煤矿,有个采煤工,第一次违章作业是不按规定柱距打柱子,结果少打了柱子,却并未发生冒顶事故 ,于是他获得了省力、省时的结果。这种结果作为一种强化物使他的这种不安全行为得到了第一次强化。第二次违章作业是打柱不戴柱帽,只背一个木楔,结果有没出什么事,于是违章再次成功,不安全行为得到再次强化。他第三次、第四次以致很多次违章都没出事故。这样,他的不安全行为得到了很多次强化,从而违章作业成为他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变得很巩固。但是当他又一次违章作业时,事故出现了。

由上例可以看到,不安全行为的自我强化现象,对安全生产是一个不利因素。这种现象往往是使克服违章行为的工作产生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避免不安全行为的“自然”强化现象

在“运维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运维人员的业务量出现增加,且有许多新的业务技能需要运维人员学习,在这样一个新业务引入、新习惯形成的时期,要注意引导运维人员防止不安全行为的“自然”强化。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一票两卡”(工作票、班组作业卡、质量控制卡)制度;严格按照各项作业的作业指导书工作。通过日常工作的严格要求和对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正确强化,使得运维人员对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运维工作的.安全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二、安全生产冗余制度

(一)注意与安全

注意力分散是指作业者的意识没有有效地集中在应注意的对象上。在事故分析中常把原因归结为操作者马虎,不注意等。所以,在防止事故的方法上常常采用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小心谨慎,或召开班前会、班后会、事故分析会,提醒工人注意安全。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在生产中也可见到这种情况,领导者在一次事故发生后,唯恐再发生事故,于是亲自下生产岗位检查督促,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但是事故仍旧接连发生。

上述事例说明事故的发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是不以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不注意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意识状态的结果,不是原因。因此,提倡注意安全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够。对人从生理上、心理上不可能始终集中注意力于一点;不注意的发生是必然的生理和心里现象,不可避免,不注意就存在于注意之中。

(二)安全生产冗余制度

预防不注意产生差错,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制定通过技术上的冗余措施和管理上的冗余措施提高安全管控水平,如:

(1)建立冗余系统,为确保操作安全,在重要岗位上,多设1~2个人平行工作。

(2)为防止下意识状态的失误,在重要操作之前,如倒闸操作、设备加压等采用“呼唱”,对操作内容确认后在执行。

(3)完善机械闭锁、电气闭锁、五防闭锁设置等设备。

(4)严格执行倒闸操作的监护、检查等制度。

三、安全生产激情管理制度

(一)激情与安全

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对安全是一种有利因素。但在消极的激情下,认识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下降,不能约束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负面激情不仅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导致事故的温床。

例如,某测井中队的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就和激情的消极影响有关。农历腊月28日晚,正当职工们准备回家过年,由于生产急需,上级通知他们立即出发去执行一口边缘探井的测试任务。由于现场人员未对设备轻微受阻现象重视,造成井下仪器突然遇卡,高速提升的钢丝缆绳猛拉测试车,将正在擦车的司机压死。在这一事例中,人们的情绪几起几伏,先是在准备回家时突然来了任务,带着情绪上岗工作;在工作中开头很顺利,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全队忘乎所以,完全丧失了警惕。在生产劳动中应该提倡: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二)安全生产激情管理制度

上述情况在运维工作中也存在类似隐患,尤其是变电站值班实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对在交接班时刻正在进行的倒闸操作、事故处理工作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即 ,尤其是在春检、秋检时期,值班人员经常遇到不能准时下班的问题。注重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在基层班组注重班组成员的激情管理,通过宣传等方式提高运维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尤其实在大型倒闸操作、连续加班等情况下保证运维人员高度的工作热情、饱满的安全生产激情,从而为运维人员工作过程的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四、安全管理的激励制度

(一)激励理论

奖惩对安全生产有相当大的作用,他能促进劳动者提高安全操作的动机,阻止其违反安全规程的行为。但奖励和惩罚相比,奖励的积极性更大。在生产中,要使安全操作行为得到巩固,或使安全规程能够贯彻到每个工人的实际劳动过程中,就必须有个长期不断强化过程。强化的手段总的讲是奖励和惩罚,即奖励安全行为,惩罚不安全行为。两者结合,能产生较好的促进安全生产的效果。

物质激励主要指满足职工物质利益方面需要采取的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指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所采取的激励。这两种激励手段,从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安全管理的激励制度

一是,我们应该运用强化的有关原理,通过加强安全监察工作,采取奖励安全行为、惩罚不安全行为等办法,从而破坏其强化机制,使违章行为得以消退。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二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企业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适时地应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方法,以丰富激励的内容,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以使职工处于最佳激励状态,从而达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效果。建立安全奖金、评选“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物质、精神激励机制。三是,注意激励时间的选择则、激励程度的确定以及激励方式的更迭。

结语

篇3:安全心理学!

从煤矿事故分析来看,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根源。从发生的一系列事故来看, 绝大多数是由于“三违”行为造成的, 因此, 遏制“三违”是实现安全的核心工作;要想降低“三违”事故的发生, 我们要认真研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模式, 分析影响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因素。

1. 研究的内容、方法。

行为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以便实现预测和控制人的一门科学。行为科学认为, 人在生产生活及生存的过程中, 遵循着“人的原理”而行动。人的原理包括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许多原理。人的行为模式可表示为S (刺激) ——O (人体) ———R (反应) ,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人是管理中的决定因素, 会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 而这种反应必然会对他从事的工作产生影响。当人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 表现为“正确”, 当人的内在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 其行为表现为“失误”。

2. 煤矿职工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分析。

(1) 心理机能失调时的不安全因素。 (1) 心理疲劳。疲劳是人体一种复杂的暂时性心理状态, 警告人们要注意休息, 调节内部机能, 不能劳累过度。属体力疲劳的, 应稍作休息, 使体力得到恢复, 属病态疲劳的, 应根据医生意见及时处理, 属心理疲劳的则要解脱精神上的压力, 调节情绪, 如果无视这些疲劳, 很可能违章作业, 导致事故发生。 (2) 情绪失控。人有喜、怒、哀、乐等复杂而多变的丰富感情, 一般以激情、心境、热情、应激四种形态出现。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情绪时, 列出了生活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 (见表1)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 一年内心理紧张平均值超出150时, 很可能卷入事故中, 这一调查研究的结果, 虽不一定表现或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但煤矿职工的情绪失控能会引起煤矿事故是值得重视的。 (2) 心理挫折。造成矿工的心理挫折, 一是自然因素, 即煤矿安全生产不仅受时间、空间、作业条件的限制, 还受到五大灾害的威胁, 工作环境恶劣;二是社会原因, 即社会上各方面, 包括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等等, 都可能和人的要求相冲突, 对个人的动机形成阻碍, 从而产生心理挫折。最常见的是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包括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班组内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等。 (3) 其他不良心理状态。 (1) 侥幸心理。作业中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 特别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工人, 认为自己一直都是这么干, 也没有事故发生, 将自己的错误经验当作正确的操作方法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煤矿从业人Á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从根本上杜绝侥幸心理。 (2) 省能心理。省能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的一种心理习惯, 干任何事总希望以较少的能量获得最大效果。某矿一年轻矿工, 下班后身体疲劳, 不想走路就坐在运煤的皮带上, 结果被带入煤仓, 导致死亡。因此, 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要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克服非理智的省能心理。 (3) 从众心理。由于从众, 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 严重威胁安全生产。例如, 甲看到乙将不便于操作的机器防护外壳拆掉, 自己也效仿, 结果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挤伤。因此, 要提倡员工积极思考问题, 以规章制度规范安全行为, 防止从众违章行为的发生。

3. 导致异常心理的因素。

(1)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和条件的好坏;社会福利待遇和工资制度, 社会的就业情况和失业率及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准则等。社会因素导致每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对同一事物就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 (2) 作业环境因素。煤炭生产特殊的开采方式和恶劣的作业环境造就了煤矿工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井下环境复杂, 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工作时间长。 (3) 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 能使人产生乐观向上的心理情趣, 工作起来精力集中, 得心应手。如果家庭环境不佳, 会给人以创伤, 工作时心灰意冷, 漫不经心, 易酿成事故。矿工是社会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 家庭生活一般有以下特点:夫妻两地分居多, 农民工的家属一般均留在农村务农, 在矿上住单身宿舍;家庭负担重, 子女多;年轻人多, 处在婚恋期的人多;夫妻感情纠葛、住房、经济等问题突出。以上因素都易导致不安全的心理。

4.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调查分析及其分类。

人在发生事故时, 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依事故发生频率、作业条件不同而各异。经过对377起煤矿管理的剖析, 事故发生前当事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如2表所示 (见下页) 。

表中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直接的心理原因, 换句话说, 它是在时间上离事故发生最近的心理情况。

二、控制煤矿工人不安全心理的管理对策

1. 不安全心理因素的管理对策。

(1) 创新观念、实抓教育。根据“三违”统计分析, 结合“三违”人员对安保意识的状况, 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 除了抓实各项安全培训外, 对新入井员工和转岗员工还要进行现场跟班教育, 要让他们了解作业场所情况、掌握岗位作业技能要领, 熟知岗位风险状况和应急处置措施。同时还要更新安全教育理念, 提高培训效果, 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唤醒职工对生命和亲情的重视与热爱, 增强育培训活动中职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唤醒他们麻木的安全意识和侥幸冒险心理, 让他们意识到安全生产、遵章守纪为了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2) 创新手段、严格监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一线、重点在现场、核心在员工、关键在管理, 因此在现场安全管理中, 要想得到广大基层员工的支持和理解, 就要做到对违章制止要坚决、隐患整改要迅速, 执法标准要统一, 处理结果要公开, 情绪疏导要及时, 员工申述要重视, 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管理手段, 对违章行为的处罚要视违章性质、后果、危害及事后的认识态度等给予处理, 可采取违章曝光批评、班前会上谈认识、罚款、以训代罚、训罚并举直至停工学习、开除等层次多样的处罚措施, 避免因简单的罚款方式而增加员工的抵触情绪, 产生逆反甚至报复心理。 (3) 造浓氛围、文化引导。着力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对员工安全意识和树立正确的安全是非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 再结合对遵章守纪员工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奖励, 对违章违纪现象的批评教育等奖罚分明, 鼓励奖励多于处罚的引导活动, 逐步使部分员工消极、被动的安全心态自觉转变到我要安全的积极、主动的安全心态。 (4) 人文关怀、提炼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工个人意识的觉醒, 传统简单的安全管理思想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矿山管理, 因此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学习掌握一些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用现代的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把思想教育同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与职工沟通, 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对不同职工要采取差异化方法, 及时疏导各种不良心态,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安全意识, 提升安全技能, 努力创造和谐安全的管理氛围。 (5) 减轻劳动强度, 合理安排时间。针对造成疲劳的各种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 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减缓疲劳的产生, 严格控制加班延点;另一方面, 为职工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 安排夜班人员与白班人员分开住宿, 保证职工充足的睡眠时间。 (6) 加强培训, 提高职工技术素质。针对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多数职工工作时间段, 对矿山的危险因素无清楚的认识, 采取矿、部门、班组三级安全培训形式与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培训理念, 提高职工素质, 从个体上控制不安全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2. 多姿多彩的安全培训教育和人性化的安全管理。

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安全培训方式, 通过新鲜多样的形式 (如小品、话剧、有奖竞答、座谈会等形式) , 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使职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记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应用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方式代替传统的简单粗暴的严惩严罚方式。多一些良言相劝, 少一些粗暴打骂, 使职工从心理上认识自己的错误, 并加以改正。应用安全警句、井口送温暖等亲情方式代替教条式教育。使职工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3. 及时的观察、调整。

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发现职工的不安全心理, 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控制不安全心理因素。对个性心理特征不适应所从事工作岗位的, 可采取人事调配措施;对有显著的心理障碍或人格异常者, 应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4. 增强煤矿职工的自我保护与相互保护意识。

职工自保和互保意识, 是日常对职工不断灌输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 使其严格按章操作, 同时消除和纠正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

5. 煤矿应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

正视事故、尊重事故的客观性是安全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向事故学习不仅作为一种安全警示教育, 其实质是把事故当作一种蕴含大量安全信息的有待挖掘的防灾减灾资源, 通过对这一资源善加学习利用, 客观总结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和规律, 并落实有关治理措施于实际生产中, 会防止或降低事故的发生。此外, 事故发生率既是安全管理制度合理、高效与否的重要尺度, 也是企业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

向事故学习除具有直接的警示教育作用之外, 还有利于摸清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及安全规律性;有利于事故防治及事故的应急处理;有利于加强深化并统对本单位灾害事故的认识;有利于安全投入决策;有利于安全法规、制度、政策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 进而有利于群众对事故调查的监督, 提高事故调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向事故学习重在对事故发生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重在对事故防治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 发现安全方面组织管理的漏洞、制度的欠缺、操作程序 (规程) 的不足以及安全技术的不适应性。例如, 可充分依靠安全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专家以及安监、工会、通风安全等部门, 调动和依靠矿工参与的积极性。

三、结论

1. 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事故有心理、生理两种因素的影响。而人的心理上的隐患是内因, 是使不安全行为酿成事故的决定因素。因此, 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事故易发者的工作, 同时, 要根据人的生物规律现象, 合理安排职工的作业时间, 对精力不集中的职工安排休班, 真正体现人性化管理。

2. 导致煤矿事故的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思想麻痹、注意分散、侥幸心理、过度疲劳、瞌睡、图省劲、逞能心理、丧失责任感、体力不支等因素。

3. 针对煤矿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应作出相关的管理对策来制止和减少因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煤矿事故, 其中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工作, 增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煤矿职工工作生活管理以及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等相关控制措施是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管理对策。

摘要:煤矿安全已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事故的发生, 大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人的不安全心理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文章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因素, 重点从心理和环境两方面, 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煤矿职工存在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根据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通过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增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煤矿职工工作生活管理水平以及建立向事故学习的制度等相关控制措施。

篇4:安全心理学!

摘要:我国是一个煤矿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煤矿开采强度不断加深,煤矿开采安全事故频发。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为因素。为了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煤矿安全事故,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文章主要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来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分析了煤矿安全事故中常见的心理隐患,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煤矿安全管;策略研究

引言

煤矿安全运行管理主要就是在矿井下的开采作业中保证人、设备与环境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生产安全的最佳状态。人员是煤矿安全运行生产核心因素,而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对具有自由度的人进行控制管理。在煤矿事故中除了外部环境与设备因素外,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因素。要进一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就应该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从而减少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安全事故。

1.安全心理学概述

1.1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安全心理学是在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安全需求的发展中逐渐出现成熟的,其主要研究任务和目标就是在生产活动中分析劳动者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征,从而保证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体现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事先预防的主特征。分析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制定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

1.2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能够通过了解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的心理活动和需求,从而对其未来思想动态和工作行为进行科学预测,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系数。给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1]。

2.煤矿安全事故中的常见心理隐患

2.1侥幸心理

人员对事物的需要总是会受到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在生产安全事故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出现侥幸心理,惯性的认为其他人违规操作没有引发安全事故,那自己不不规范操作也可能不会引发安全事故。违规人员总是认为,就这么一次,不会那么巧的等等。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2敷衍心理

有的煤矿开采人员性格导致对工作十分敷衍,认为做什么只要带的过去就行,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想着怎样更快的结束工作。心浮气躁,没有责任心,质量和效果完全不重要。这种敷衍心理长期以往必然将会造成安全事故。

2.3无关心理

煤矿企业相关安全生产部门虽然一直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求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工作。但是部分煤矿开采人员依然我行我素,认为安全问题与自己没有关系,敷衍了事,不认真按照制度办事,看到有人违规操作视若无睹,也不向领导报告。

2.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是指有工作人员发现其他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操作时,没有被发现,也没有人及时制止,在未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下,该人员周围的工作人员也有可能会模仿其操作行为同样进行违规作业。

3.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心理适应性与安全行为管理

要进一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就应该时刻秉持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安全心理学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对象就是煤矿开采人员,而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适应性与安全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2]。煤矿企业在制定矿井安全生产制度以及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时要立足于人的基础,将人复杂化,提高煤矿开采人员的主观认同度,缓解其工作压力。做到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安排工作任务和岗位,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适应性,以便顺利的开展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3.2感知与安全行为管理

人所进行的行为与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有紧密联系的。准确的告知是人员安全行为的基础。煤矿开采人员在井下工作时要保证安全高效工作就是认知的过程。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认知就是对矿井下的复杂情况和环境的感观理解,从而达到煤矿开采人员和生产安全之间的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矿井环境,增强感知效果。在矿井安全管理中需要改善矿井环境,提高被感知事物在煤矿开采人员中的清晰程度。除了要设立规定的安全标志外还应该改善矿井内部的环境,例如调整井下设备的位置,增多井下标志和照明等;2)转变井下环境状态,强化事物对比性。为了帮助煤矿开采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危险因素,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在安全管理中要转变井下环境,强化事物之间的对比性。例如煤矿开采人员的服装颜色适合选择颜色艳丽,容易提高人员的警觉性;另外不同形状、声音和环境的对比都可以预防事故的产生[3]。

3.3心理个性与安全行为管理

3.3.1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化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对每一位煤矿开采人员的性格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分配手段,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按照煤矿开采人员的不同性格来进行岗位设定能够提高岗位工作的安全性。例如井下瓦斯检查人员就需要性格冷静,责任心气强的人担任。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煤矿开采人员的性格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不同性格的优势,将其有效的运用在煤矿开采的工作中。另外还要根据煤矿开采人员的性格合理搭配工作伙伴,将性格、爱好、工作习惯相似的人员组合为工作班组,以便在生产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达到相互帮助的目的,减少工作失误和误差,进而实现煤矿矿井的安全生产。

3.3.2培训员工安全心理意識

目前煤矿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宣传一般都是对煤矿开采人员进行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只能够起到提高煤矿开采人员工作意识的效用,无法培养煤矿开采人员的安全心理素质。因此煤矿企业应该根据煤矿生产特殊需求制定合理的训练模式,将安全心理素质与专业职业素质共同培养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心理学认为,工作环境越是危险,心理素质越强的人就更加能够发挥振奋人心的作用,煤矿开采人员的素质就会更好的体现。因此逐渐开展安全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煤矿开采人员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迅速的做出正确反应,及时处理安全事故。另外,煤矿企业还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其能够带动煤矿开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煤矿开采人员的潜在价值,从而提高其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4.结束语

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工作中,煤矿开采人员是关键的核心环节。运用安全心理学对煤矿安全进行科学管理能够帮助煤矿管理实现规范和科学化,切实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煤矿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运用安全心理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煤矿安全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作者单位: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赖成均.浅谈如何加强煤矿安全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3,(36):167-168.

[2]柳转阳.安全心理学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2,(06):40-43.

篇5:安全心理学心得体会

----谈参加“安全心理学”培训学习体会

刘杰教授的“安全心理学”培训讲座别开生面,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我们以前抓安全,经常是从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教育工人我们每一条制度规程都是血的教训,要认真遵守。其结果是规章制度越来越多,安全事故却依然时有发生,目前国有煤矿设备不可谓不先进,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完善,但是近几年依然出现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不规范,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尤其是不规范的个体行为在特定环境下一定会引发事故。

所以刘杰教授说到,煤矿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有决定性地位,煤矿职工的不良心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安全心理学就是把心理学和安全管理相结合,为安全之本源。我们要想把安全工作做好,就必须在“人的管理”上下功夫,转变以往观念,抓其要害,不舍本求末。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我是北井钻机队的一名安全管理人员,我们单位因本身工作性质,常见的主要是操作钻机不当引起机械人身伤害事故,规章制度已经十分详细周全,但依然存在这类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事故责任者的不良心理,比如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麻痹心理、省能心理、冒险心理。

2、班前会,我们主要是交代当班生产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刘老师教给我们要观察了解工人的精神状态,发现疲倦的、走神的要问清情况,了接原因,解决好公认的后顾之忧,必要的话要阻止其下井。

3、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环境因素、人机不匹配、管理因素。结合钻机队来说,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原因就是一定要搞好施工现场的文明生产,创造一个干净整齐的作业环境;钻机设备一定要及时检修,确保钻机使用正常,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奖罚严明,确保工人保持严谨的作风,积极向上的态度,把安全工作时刻放在心上的责任感。

4、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人的意识水平,能力知识经验多寡,性格类型、安全心理。所以在工作时,跟班领导要负起责任,班组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安全工作一定会搞好的。发现个别人有不良的心理行为,要做好口头教育,及时制止。

5、职工自我管理要自觉,认真,把安全牢记心上,要知道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千万不能干违章的傻事,不能逞一时之快造成安全事故,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

6、班组长是兵头将尾,在煤矿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班长应该是操作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工作划分科学得当,公平公正,责任感强。比如经常出现快下班时工人急着赶车,奔跑中出现事故,那么做班长的可以专门留出人员和时间做好收尾归整工作,不出现忙乱混乱的现象。

7、井下行走也是容易出安全事故的环节,尤其是上井时,争抢坐车挤罐笼,非常容易出现事故。所以全员排队集体升入井,必须坚持贯彻实行。

8、王矿提出地面主要岗位很多员工一边工作一边玩手机,安全隐患相当大,一旦走神,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要严格规定上班期间禁止携带手机。虽然看似事不大,但是引发的问题相当严重。我们要铭记在心。

北井钻机队

王聚兴

篇6:安全心理学!

0.引言

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

动调节下进行的,且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1]

。因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性,也与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

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

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

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同时存在就构成了事故的隐患,而在有事故隐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2]。

安全伴随着生产过程而存在,它与生产过程共存,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安全管理就是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按照安全的客观规律对系统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料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职能来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实现既有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是伴随

着生产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有效地控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

全生产的既有目标。1.2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要[3]。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动机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问题认识的差异,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客观,个体的行为异常及生

理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对福利待遇不满,规章制度不力,亲朋有矛盾,作业环境不良等干扰而造成的挫折情境[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当人的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失误”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不符合安全规程的作业或操作,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3]。

因此,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事故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在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制定安全标准、建立和健全安全预警机制逐级负责制、动态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在安全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达到能较为准确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个人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由于某些心理特征决定的[3]。例如在个体行为中,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事、逆反、凑合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心理因素,对保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1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2.1.1侥幸心理

侥幸是一种超乐观估计,把存在一定发生可能性的事件当作不可能发生,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最后采用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由于偶然原因得到一点小小的成功或免于不幸,总认为“命大”、“天意”,因而边毫无顾忌地干一些盲目的冒险动作。这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对工作安全危害巨大。2.1.2惰性心理[3]

是指在作业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省事就省事,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

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干活嫌麻烦图省事,该做的不去做,使得安全出现隐患和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2.1.3麻痹心理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麻痹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职工居多;二是强化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多次做也没问题,我行我素;三是高度紧张后的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四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自以为绝对安全;五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2.1.4轻视心理[4]

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些管理者潜意识中还是见物不见人,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凸显出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现象即安全生产工作平时不重视,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事故隐息不及时排除,直至发生事故才悔之晚矣;“愚民政策”现象即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有的单位出了事故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极力内部“摆平”,把“四不放过”抛在脑后;“外归因”现象即出了事故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未找出真正原因,就敷衍了事。2.1.5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

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有时表现为当面顶撞,拒不改正;有时表现为

表面接受,心里反抗。2.1.6逞强心理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积极表现自己,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有工龄,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难免会有疏漏。2.1.7从众心理[3]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如果大家违章,就心甘情愿与大家一起违章。

2.1.8冷漠心理[3]

持这种心理的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自己对分管的工作也常不负责任。表现在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闻不问,冷漠看待,常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个别的还会错误地认为

态度孤傲一些就是有“个性”的表现,致使别人不愿意接近。2.1.9紧张心理

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员工,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素质低,操作技术不熟练,生产工艺不熟,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甚至茫然无措。

2.1.10情绪心理[4]

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

本原因。情绪变化主要由应急事件对心理影响产生的,比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息重病或死亡、子女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本人患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

2.2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的产生

2.2.1根据岗位特征,选择心理素质合格的人员上岗[5]。

什么样的员工适合做安全生产工作大有讲究。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应尽量做到人岗相适。要特别重点关注三种心理特征类型的人群:

(l)急躁型,表现为遇事求成心切、胆大、反应快、工作草率。

(2)轻浮型,表现为喜欢轻举妄动、工作忙乱、顾此失彼、不爱学习、不肯钻研。

(3)迟钝型,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判断和应变能力差。

2.2.2进行安全生产情感教育,培养职工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要把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作为培养员工安全心理的切人点。应通过安全心理学讲座、谈心、观看安全教

育录像片等有效的安全心理教育形式,使其得以有效的实施。要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安全心理的欲望,让职工在情感上接受安全生产,在思想上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在行动上自觉地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

2.2.3注意职工安全心理问题,合理安排工作[5]。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安排工作。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出事的几率比较高。安排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每个职工的生活习惯,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工作、人员和分工,有的放矢地做好该做的工作。

2.2.4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5]

人的心理在“常变”,安全管理也需要“常变”。企业在制定安全政策时、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之上,把“人”想得复杂些。要提高职工的主观幸福度,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要帮助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2.2.5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3]

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主体活动,力所能及地改善员工生活、居住、生产环境,广开育才渠道,引导员工学技术、练本领、学知识,长才干,创造满足员工成长需求,促使员工学有条件,娱乐有设施,活动有场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2.6搞好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要以塑造人和培养人为目的,扎

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不断地培养企业良好的和谐劳动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2.2.7坚持科学的企业管理,良好企业氛围促使职工良好心理因素的养成企业领导者要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排除各种不良刺激,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职工的实际问题。要让每位员工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在每个安全环节上,担负的都是百分之百的责任。要想尽一切办法抓安全,让电力安全的管理科学化来替代管理的经验化。

全生产中人及其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

3.结论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而心理活动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能够正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能够准确抓住安

[6]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际聋人节公益口号标语下一篇:福建省卫生监督协管员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