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第一课时

2024-05-07

夹竹桃第一课时(共6篇)

篇1:夹竹桃第一课时

《夹竹桃》第一课时

课前预热:

一、课前交流,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花的古诗,来读一读。春天桃花争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夏天荷花怒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丹桂飘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师:冬天梅花傲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他们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师:有一种花,它既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夹念第一声,大声读出它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看,这就是夹竹桃(出示画面)知道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生:夹竹桃叶片似竹、花朵似桃所以叫“夹竹桃”。

师:在季羡林的家乡,夹竹桃是最常见的植物。

1、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夹竹桃的资料,谁先来说一说。

2、师:夹竹桃名字是这样得来的,它叶片似? 生:竹

师:花朵如? 生:桃

师:孩子,谢谢你的提醒。面对夹竹桃,只要欣赏就好,可别动手喔!

师:夹竹桃还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正因为如此,夹竹桃在工厂、在医院、在小区,广为栽种,十分普通

3、师: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板书:季羡林)关于季羡林,文中的作家卡片是这样介绍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来自由读一读。生:自由读书后作家卡片。

师:同学们,读了作家卡片后,你对季羡林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他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师:集这么多大家于一身!生: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师:你了解了他散文的的风格!

生:季羡林还是一位爱国者。他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师:如此非凡的伟人,应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今天我们走进夹竹桃,就能走进他的情怀,有所收获。

生:(再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生1:夹竹桃有哪些特点?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生3:他是怎样写夹竹桃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夹竹桃》。俗话说“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带着你的问题,边读边思,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三、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师:词语读得好,课文更要读好!请看屏幕,谁来读一下自读要求

生: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师: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读书吧。生:自由读课文。

2、师:都读好了?那看看这篇课文当中的生字吧,一起读一读。

3、师:生字问题解决了。好!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关注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句话,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生: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你找的是文中的最后一小节。还有不同意见了吗?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你找的是文中的第一小节。师:我们就来读读这两段话。(出示首尾两段话)谁来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师:关注这段话中的三个关联词,不是,也不是,但是再来读一读

生:再次读第一小节。师:这样一读,抑扬顿挫了!再关注三个“最”来读一读。生:再次读第一小节。师:请关注三个关联词、三个最再来读。生:齐读第一小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是呀,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夹竹桃为什么成为季羡林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师:谁再来读读下面一段话。师: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爱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的幻想。师:板书:韧性 引起幻想

生:我觉得这里不应该用“也”,前面没有介绍其他地方的夹竹桃。

师:你读书真仔细,字字入眼!有谁知道?

生:我觉得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了夹竹桃,这里就可以写 “也”

师:是呀,文章上文提到了,下文出现“也”字就不觉得突然了,这也是一种照应。是上下文的的照应。

师: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找到原文读一读才知道,课文是原文的节选,在这段文字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现在明白为什么用“也”了吗?

生:是因为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家乡其他人家种夹竹桃了,所以要说我家“也”有两盆夹竹桃。

3、师:还有什么困惑吗?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作者为什么却觉得这两盆花相处得很融洽呢?

师:这个问题来源于文中那句话呢?我们大家找一找,画一画!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师:能给这句话中的融洽找个近义词吗?

生:和谐 生:和睦 生:谐调

师:文中也有两个词很形象的解释了融洽这个词语?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示范读: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你能读出他们的融洽吗?你来——,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读得再融洽一些你来——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更融洽了

师: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这里的融洽和谐仅仅是写花吗?那还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家卡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有所启发。

生:自由读 2004年4月,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同伴像花一样和睦。生:作者希望我们人与人要和睦

师:你读懂了季老先生的心意。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边读边想象。

生:齐读这段话。

师: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多么奇妙,多么有趣的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取个有趣的名字吗?

生:雪火相容图 生:红白相映图 生:和睦相处图 师:恰如其分!掌声送给她!

师:花的融洽实际上是人的融洽,季先生借夹竹桃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希望人与自然融洽、和谐,他希望人与人融洽、和谐。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师期待的目光暗示学生读文中第二自然段)生:配乐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样的语言,质朴而不乏睿智;这么美的朗读真情如雪。听着,听着,我的心田开阔了、舒坦了,世界融洽和谐,世界如此之美!

四、总结激趣,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夹竹桃花色美,季老先生的语言美,你们专注学习的热情美。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夹竹桃的韧性之美,引起的幻想之美,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1)读《夹竹桃原文》(2)搜集关于季羡林的故事。

篇2:夹竹桃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三品夹竹桃的“韧性”,体会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原因,学习认识事物特点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准课题(1)出示“夹竹桃”,谁能把这个课题读正确?(2)“夹”有两种读音,在课题中究竟读哪种音呢?

出示字义:jiā: ①从两旁同时向同一个对象用力;②夹子;③从两旁限制住;④掺杂。jiá: 里外两层的。

“夹竹桃”中的“夹”字应该选择哪个字义? 2.明白其理,总结学法

一个字有多种读音时,拿不准读什么音,可以根据字义选择。3.猜测题意,阅读资料

(1)请你根据字义和这个花名猜测一下,“夹竹桃”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2)夹竹桃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3)补充 “夹竹桃”相关资料。(4)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字词

(1)读准生字。(2)读准词语。

2.自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三)质疑提问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指导读好这一节 4.课题叫“夹竹桃”,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它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读。

(四)默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1)这是什么景象?(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3)看图感受

2.抓侧面描写,二品“韧性”(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2)读了这节,你有什么问题?

(3)看图,作者的小院里的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文章的题目叫“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将小院的其它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

(形成对比。这些花虽然开得艳,但花期短,和夹竹桃相比缺少韧性,这样更能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4)小结

篇3:《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12册第6单元第19课。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变革亟待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因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所以, 教学时要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而得意;还要从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而得言, 追求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的变革还须从“教语文”向“学语文”转身, 要倾力打造“让学”课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必须让于学。

本案例的设计就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目标, 以“三品”夹竹桃的韧性为抓手, 以学定教, 不但理解文本, 而且学习认识事物特点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再把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 化知为能,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三品夹竹桃的“韧性”, 学习认识事物特点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读准课题。

(1) 出示“夹竹桃”, 谁能把这个课题读正确?

(2) “夹”有两种读音, 在课题中究竟该读哪种音呢?

出示字义:jiā: (1) 从两旁同时向同一个对象用力; (2) 夹子; (3) 从两旁限制住; (4) 掺杂。jiá:里外两层的。

(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出读哪个音。)

2.明白其理, 总结学法。

一个字有多种读音时, 拿不准读什么音, 可以根据字义选择。

3.猜测题意, 阅读资料。

(1) 这种花为什么叫夹竹桃呢?请你根据字义和这个花名猜测一下。

(如:夹竹桃叶片像竹, 花朵如桃。)

(2) 教师补充“夹竹桃”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把理解课题和学习方法融合在一起, 体现的是“教语文”的理念。阅读教学要想华丽转身, 实现正能量, 教师必须跳出课文教语文。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字词。

(1) 读准词语, 注意加点字。

第二排: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2) 理解第三排词语的意思。

(3) 听写词语, 同桌相互批改并订正。

设计意图:第一排是课文的六个生字, 第二排是四字词语, 第三排是多音字和变调。词语教学的设计循序渐进, 由字音到词义, 由易到难, 遵循学习规律。

2.学生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2) 学生展示读。每人任选一节, 读后说说这一小节让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提问

1.出示课文的第一节, 生读: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来说, 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读了这节, 你有什么疑问?

(生归纳: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对作者来说为什么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 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4.出示课文结尾:“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

由“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坚持不懈、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设计意图: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 是真理的热爱者, 疑问丛生, 一个接一个。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 有无数神秘的萌芽。”学生学语文应从学会提问开始。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全课教学的抓手, 让教学目标清晰起来, 也让教师把教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疑点之上, 以学促教, 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三品“韧性”

1.抓正面描写, 一品“韧性”。

(1) 出示课文的第四小节。

(2) 学生批注阅读, 想一想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儿?

(3) 组织学生交流, 认识夹竹桃的“韧性”。

(4) 总结写法, 感悟表达方式。

这三句话其实都讲夹竹桃在不停地开花, 但是侧重点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呢?

(第一句:花败花开, 生生不息;第二句:环境虽变, 但一直吐艳;第三句:花期很长, 无不奉陪。)

(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周国平先生说:“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让学生批注阅读, 潜心会文, 静心思考, 穿行在文本的世界之中, 与文字对话, 尽情享受着静悄悄的丰富, 细细品味夹竹桃的韧性, 这是学生在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

2.抓侧面描写, 二品“韧性”。

(1) 出示课文的第三小节。

(2) 读了这一小节, 你有什么问题?

(生归纳: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十四种花?)

(3) 同学们归纳得特别好。为什么要写这十四种花?请说说你们的理解。

(目的是要形成对比。这些花虽然开得艳, 但花期短, 和夹竹桃相比缺少韧性, 这样更能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

(4) 感情诵读, 读出“韧性”。

采用引读法。 (师读破折号前面的内容, 学生读破折号后面的内容。)

春天———迎春花、桃花、海棠、榆叶梅、丁香, 花团锦簇;

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秋天———玉簪花、菊花, 迎风怒放。

这些花是花开花落, 花期短暂, 可是——— (学生齐读, 对比感悟。)

“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设计意图: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精选这样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认识夹竹桃的韧性, 另一方面也是学习侧面描写法。

(5) 教师小结, 回应上课伊始的问题。

课文学到这儿, 对于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理解了吗?

3.联系作者, 三品“韧性”。

(1) 作者季羡林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其实还有原因。课前你找到了哪些关于季羡林的材料?和大家交流交流。

(2) 补充季羡林的材料。

季羡林,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散文家。他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24岁时到德国深造, 遇上战事, 10年中经受着战火之苦, 但他顽强学习和生活, 获得了博士学位。

55岁时, 文化大革命开始, 他遭受严重迫害, 但笑容依旧, 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牛棚杂忆》。

92岁时, 因病住院, 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学习, 5年的病榻生活, 写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读了以上的资料, 再联系夹竹桃, 你想说什么?

(季羡林就像夹竹桃一样, 具有韧性。面对困境, 他不屈不挠, 顽强拼搏。夹竹桃的韧性就像颗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生根、开花、结果, 影响了季老的一生。)

难怪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 齐读———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我来说, 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补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把夹竹桃和作者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认识花到认识人, 进一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在作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也是对课始所提出的主导问题的有效回应。

五、总结学法

1.我们刚才是怎样认识夹竹桃特点的?

(小结: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联系作者经历。今后阅读状物的文章, 要学会通过多角度去认识事物的特点。)

2.如何写好事物的特点呢?

(小结:可以正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去烘托事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习方法是教语文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后, 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总结方法, 是自然点化, 有效导引,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六、迁移运用

描写一种植物, 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法, 突出这种植物的特点。

篇4:《夹竹桃》(第二课时)

《夹竹桃》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又一篇佳作。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应该说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范作。本文语言清新,结构非常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但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下来,作者又从花色着笔,细腻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通过对比衬托出文中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叫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人幻想。文章最后一段,小结全文,与第一段前后呼应。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来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 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愛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表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的幻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和实物、相关语段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夹竹桃不是很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文中那些最能体现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

指名回答,讨论。(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又开出一朵

又长出一嘟噜

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投影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这两个双重否定句的意思。

师小结:本段一百多字,介绍了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但作者通过这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出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无论是季节的更替,还是天气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无日不迎风吐艳。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和它相比。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再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 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作者由夹竹桃的影子产生了哪些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2. 讨论问题一

(1)投影出示:“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2)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再次轻读这段话,展开联想。这么美的意境,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用心体会。(播放舒缓的音乐)

3. 讨论问题二

过渡: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了哪些东西呢?

(1)生之间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师问: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相机出示句子:“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配乐齐读。

(4)完成填空:

我幻想它是地图( )碰巧(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夜蛾(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微风( )。

(5)大家注意观察,作者的三次幻想有什么相似之处啊?

(先是动态描写,接着是静态描写)

4. 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呢?

读了文中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最喜欢作者哪一次的幻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5. 小组讨论交流。

6. 指名回答。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用朗读将读者领入情境。

7.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这奇妙的景象,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教师总结

夹竹桃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六、作业

1. 用“无……不……”“无不”造句。

2. 拓展练习:

夹竹桃幻想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请仿照课文写话。

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七、板书设计

景象奇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最值得留恋和回忆

篇5: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方法。

3、感受作者语言质朴典雅之美,体会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理解作者蕴含在花色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特点,并由此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追求和谐的情怀。

课前预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高兴吗?

生:高兴。

师:掌声表示一下。笑一笑,让我看到你们的快乐!你笑得特别灿烂!来,告诉大家你的名字。

生:我叫武文汇

师:什么“汇”?

生:汇报的汇。

师:也就是汇集的汇,我猜你的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汇集文才武略!还有谁愿意自报家门?

生:我叫郭翔!

师:你来猜!

生:他的爸爸妈妈希望他能在知识的天空飞翔,理想的天空飞翔!

师:郑介文,老师早就认识你了,果然名不虚传!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

生:钱金雨。

师:没事,大声点!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吧?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您的爸爸妈妈一定是希望您家的钱多得像下雨一样。

师:钱如雨下?那该多好!这就能帮助更多的人了。也许当初我父母还真有这意思。你看,名字不仅代表着一种称呼,还寄托着一种希望。同样,人们也会根据事物的特点给它们取一些有趣的名字。比如:喇叭花——像喇叭一样的花、马蹄莲呢?

生:像马蹄一样的莲花!

师:虎皮兰呢?就是像虎皮一样的兰花。蝴蝶兰呢?

生:像蝴蝶一样的兰花!

师:夹竹桃呢?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师:有趣的名字还有很多,我们就聊到这。上课!

一、导入揭题,检查预习,1、师:同学们,从这一周开始,我们进入了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 咏物抒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夹竹桃》。

2、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夹竹桃的资料,谁先来说一说。

生:夹竹桃,叶片如竹,红花灼灼,胜似桃花,花冠粉红至深红或白色,有特殊香气,花期为6~10月,是有名的观赏花卉。

师:夹竹桃名字是这样得来的,它叶片似?

生:竹

师:花朵如?

生:桃

生:夹竹桃全株具有剧毒,中毒后的症状有恶心、呕吐、昏睡、心律不整,严重的话连失去知觉或死亡都有可能。师:孩子,谢谢你的提醒。面对夹竹桃,只要欣赏就好,可别动手喔!

生:夹竹桃的叶片,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化氢、氯气等对人体有毒、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抵抗作用。

师:夹竹桃还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正因为如此,夹竹桃在工厂、在医院、在小区,广为栽种,十分普通,我们建湖森达楠园、双湖公园里随处可见!

3、师: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板书:季羡林)关于季羡林,文中的作家卡片是这样介绍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来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后作家卡片。

师:同学们,读了作家卡片后,你对季羡林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他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师:集这么多大家于一身!

生: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师:你了解了他散文的的风格!

生:季羡林还是一位爱国者。他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师:如此非凡的伟人,应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今天我们走进夹竹桃,就能走进他的情怀,有所收获。

4、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能接受老师的检测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打开默写本,听写词语。准备好了吗?老师每个词读两遍,请认真听。(老师报词语同时巡视纠正坐姿,看学生默写情况)

榆叶梅凄清熏透夜蛾微风乍起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你们看蒋昊同学(举起该生的作业本),字写得漂亮吧?这是认真书写的结果!请看屏幕,对照一下!全对的同学举手!

师:熏这个字有点难,在书写时要注意笔顺,还要注意下面的四个点的呼应!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板书 熏 师:范写熏字,提醒同学们注意下面的四点要注意呼应。

师:(师手指屏幕)我们齐读一遍(生读)

二、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师:词语读得好,课文更要读好!请看屏幕,谁来读一下自读要求

生: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师: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读书吧。

生:自由读课文。

2、师:都读好了?好!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关注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句话,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生: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你找的是文中的最后一小节。还有不同意见了吗?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你找的是文中的第一小节。

师:我们就来读读这两段话。(出示首尾两段话)谁来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师:关注这段话中的三个关联词,不是,也不是,但是再来读一读

生:再次读第一小节。

师:这样一读,抑扬顿挫了!再关注三个“最”来读一读。

生:再次读第一小节。

师:请关注三个关联词、三个最再来读。

生:齐读第一小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板书? 是呀,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夹竹桃为什么成为季羡林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师:谁再来读读下面一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爱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的幻想。

师:板书:韧性 引起幻想

师:再联系文章的开头第一小节读读这段话,你又明白什么?

生:我明白了作者之所以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是因为他爱夹竹桃的韧性,又能引起他许多的幻想。(生说得很慢,边说边思考,很完整。)

师:(激动地)孩子,你用“之所以,是因为”这对关联词将文章的开头结尾两段话的关系表达的很有条理,太棒了!有条理的表达是对别人的尊重!

师:现在我们一二组来读文章的开头,三四组读文章的结尾。

生:朗读开头结尾两段话。

师:这一呼一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这就是——首尾呼应。

师:同学们,把这两句话放回到文中去,浏览一下课文,你还会发现的文章结构特点呢。

生:总分总。

师:对,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读者抓住最主要的内容。那么,你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引起的幻想。(师跟着指着黑板上的 韧性 引起幻想)

师: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夹竹桃的花色。板书:花色

3、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夹竹桃的花色?

生:第二自然段。

师:板书 2就请你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听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刚才读书读得很认真,预习也很充分!

4、师:哪一个自然段是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呢?

生:第五自然段。

师:板书 5这一段话比较长,就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读吧!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远不止于此。

师:夹竹桃,夹读第一声。再来读!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远不止于此。

师:夹读对了!但是这句话里没有远这个字呀!再来读一读!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远不止于此。

师:不着急,听老师读一遍!(老师读的语速很慢)

生: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师:你瞧,这次读对了,只要多练肯定能读好!还有谁来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参差”这个词你也能读准确,真了不起!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

师:板书参差cēncī,我们在哪个四字词语中经常见到它?

生:参差不齐

师:同学们的身高参差不齐;我们的手指参差不齐。还有

生:我们的头发参差不齐。

生:我们的牙齿参差不齐。

生:树林里的树参差不齐。

师:你们伸出来的小手参差不齐。(学生在老师的体态语言带动下都举起了

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师:你也来读一读喜欢的句子。

生: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幻想带来了惊喜!句子读如此通顺,那这一段话一定也能读得好!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话读得如此流畅,掌声鼓励!

5、师:文章哪里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

生:第4节。

师:谁愿意读的?

师: 不简单,字字清晰!你最后一个反问句读的特别好,再读一次!

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学生受到鼓励,反问句的语气读得更强调了。)师:读得很有反问句的说服力!我们读书时不仅要关注标点符号,还要关注句式特点!这一个句子就很有特色(屏幕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每个短语的前半部分,你们读短语的后半部分!师:不错,再换个形式。我和你们调个个儿读!你们读前面的,老师读后面的。

师:再换个形式,男生读上一个短语,女生读下个短语!

师:读着读着,短语的节奏美就读出来了!我们刚才读了课文的开头结尾,第2、4、5自然段、,还有哪一自然段没有读呢?

生:第3自然段。

师:我们现在来自由第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主要写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了?

生:主要写院子里花很美。

生:主要写院子里的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师:那写到夹竹桃了吗?

生:没有

师:你心中有疑问吗?

生:课题是夹竹桃,可是这里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为什么呢?

师:问得好!你真会动脑筋!谁能告诉他?

生:作者写这些院子里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夹竹桃花期长。

师:这些花只开一季,而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夹竹桃花开几季?

师:哦,联系上下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这第3自然段应该属于那一部分呢?

生:写韧性这一部分。

师:板书 36、师:好,这样文章的整体结构就清晰了。这篇文章首尾呼应,总分总结构,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他的 生:花色、韧性、引起的幻想。

三、理解花色 初识情怀。

1、师: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独爱菊,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只爱莲,作者却认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的院子,去看一看那两盆夹竹桃的花色。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2、师:老师发现我们六(6)班同学读书很会思考,在有困惑的地方还打上了问号?你们看——(出示学生课本,问:你为什么在这里打上了问号?

生:我觉得这里不应该用“也”,前面没有介绍其他地方的夹竹桃。

师:你读书真仔细,字字入眼!有谁知道?

生:我觉得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了夹竹桃,这里就可以写 “也”

师:是呀,文章上文提到了,下文出现“也”字就不觉得突然了,这也是一种照应。是上下文的的照应。

师: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找到原文读一读才知道,课文是原文的节选,在这段文字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现在明白为什么用“也”了吗?

生:是因为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家乡其他人家种夹竹桃了,所以要说我家“也”

有两盆夹竹桃。

3、师:还有什么困惑吗?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作者为什么却觉得这两盆花相处得很融洽呢?

师:这个问题来源于文中那句话呢?我们大家找一找,画一画!

生: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师:能给这句话中的融洽找个近义词吗?

生:和谐

生:和睦

生:谐调

师:文中也有两个词很形象的解释了融洽这个词语?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示范读: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你能读出他们的融洽吗?你来——,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读得再融洽一些你来——

生:火上有雪,雪上有火

师:更融洽了

师: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这里的融洽和谐仅仅是写花吗?那还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家卡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有所启发。

生:自由读 2004年4月,93岁的季羡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同伴像花一样和睦。

生:作者希望我们人与人要和睦

师:你读懂了季老先生的心意。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边读边想象。

生:齐读这段话。

师: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多么奇妙,多么有趣的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取个有趣的名字吗?

生:雪火相容图

生:红白相映图

生:和睦相处图

师:恰如其分!掌声送给她!

师:花的融洽实际上是人的融洽,季先生借夹竹桃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希望人与自然融洽、和谐,他希望人与人融洽、和谐。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师期待的目光暗示学生读文中第二自然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样的语言,质朴而不乏睿智;这么美的朗读真情如雪。听着,听着,我的心田开阔了、舒坦了,世界融洽和谐,世界如此之美!

四、总结激趣,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夹竹桃花色美,季老先生的语言美,你们专注学习的热情美。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夹竹桃的韧性之美,引起的幻想之美,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两项作业(1)读《夹竹桃原文》(2)搜集关于季羡林的故事。

教学反思:

《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本文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文章结构严谨。开篇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作者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袁向东曾评季羡林的散文《夹竹桃》——一丝不苟地表达自己。

学习这篇文章,就要理解季老写作的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并发表在1963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原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联系季老的生活经历,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

学习这篇文章,还要真正地理解季老的人生情怀。季羡林和温家宝总理曾经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他认为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我们中华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理解文中的两盆夹竹桃的融洽。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这么说的: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夹竹桃美丽又谦逊,动人又具韧性。季羡林老先生也是一个淡泊明志、默默奉献、诚以待人的学者。他有着波澜不惊的性格,有着始终如一的追求,才会对夹竹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借笔抒怀,所以在季羡林写夹竹桃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夹竹桃而写夹竹桃,而在陈述自己喜爱夹竹桃的同时,也在含蓄地表达着自己要做夹竹桃一样普通的但是却有韧性的人。

本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始,我和孩子们回顾本单元课文主题是“咏物抒情”,还让孩子们阅读书后作家卡片,为下文理解夹竹桃的花色融洽即为季老心目中的人与人的融洽打下伏笔。当然作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夹竹桃的资料,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在课堂上的交流中,学生汇报夹竹桃的资料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夹竹桃的特点,老师的简单点评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依据多年的六年级教学经验,我知道本课的生字认读、理解都很简单,因而在课堂上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只是提醒了学生“熏”字的笔顺。根据学生的学情淡化了本课的生字词教学,给学生朗读课文留下了更多的时间。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我感觉非常成功的是在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总起段(第一自然段)和总结段(第六自然段)进行了指导性的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这两个段落之间的联系——首尾呼应,还明白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还让学生作质疑性的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研究文本的兴趣。这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很鲜明,教师有必要让学生首先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清晰、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的检查朗读环节,若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让学生朗读,必会让学生索然无味,为此我让学生按照夹竹桃花色、韧性、引起幻想三方面一一去读,在这一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变换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有读整段文字的,有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的,有指导朗读反问句的,有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句式特殊的短语排列的句子的,还有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的,在一个个不经意朗读训练中,学生既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朗读展示完成以后,我让学生对照板书回顾了全文,至此,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主要内容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学习写法。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问题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习领悟。

在教学“理解花色”这部分内容时,深度解读教材为这里的教学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语文课堂应注重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文中写道:火与雪是不相容的,又写道两盆如火似雪的夹竹桃融洽地开在一起,这引起了学生的疑惑。在帮学生突破难点时,我做了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仅局限于文字表面的理解,应与生活联系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为此我让学生再次读作家卡片,读那一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学生很快理解了季老借花的融洽寄托希望人的融洽的情怀。教师的深情吟诵“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学生再带着这样的感悟去读文章第二自然段,读得深情无比,此时课堂上学生、教师与文本融洽而美丽。

在教学“理解花色”这一部分时,更大的收获是:学生居然提出“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中的“也”字应该拿掉,因为前面根本就没有提到别的人家有夹竹桃。这样的问题唯有读书字字用心的孩子才能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入情入境,令人感动!有学生立即回答,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到过夹竹桃,因而第二自然段就可以使用这个“也”字。幸好本次教学我研读教材十分深入,在课堂上即兴背诵了原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个“也”字的用意。因此我告诫自己,教师的备课只有来源于文本,高于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篇6:夹竹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教学流程

一、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夹竹桃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有很高的地位:(出示、齐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觉得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呢?除了因为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 映,景象奇妙有趣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老师相信,通过昨晚的预习,大家都从课文中找到了原因。

2出示、齐读: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二、抓住要点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们有哪些疑问呢?

2预设:夹竹桃的韧性指什么?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那些幻想

三、活动导学,精讲点拨,感受“韧性”,体会“幻想”。活动一:

自主学习,感受夹竹桃的“韧性”,1、同学们刚才问得好!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韧性表现出来。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3全班交流。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你们听出夹竹桃的韧性了吗?

②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听出来的?(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③你真会听,悄悄地、一声不响表现了夹竹桃韧默默无闻的奉献,又开出、又长出表现了夹竹桃的生命力顽强、韧性十足。你也用朗读来表现吧。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你找的非常正确,可是夹竹桃的韧性表现还不够,大家来帮帮他,怎样读就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了?(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②你们都体会到了吗?老师出个填空题考考大家。

夹竹桃不怕

,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

③一起来体会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吧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你读的真好,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②“无不奉陪”的意思是什么?

③它到底奉陪什么呢,请大家读读第三小节,如果用文中的成语来形容作者院子里的花,用哪些比较合适。

④出示填空: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⑤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那么,能否把它省略呢?

3、同学们,夹竹桃的韧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你能用下面的句式夸夸夹竹桃吗?

啊,夹竹桃我要赞美你,不论是

,还是,你都始终如一,你的 让人敬佩!

4、同学们,夹竹桃悄悄的,一声不响,从春天一指到秋天,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无奈凋零,但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默默无闻,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你们想到什么呢? 活动二:

合作探究,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1、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说说你脑中产生了哪几幅画面?是什么使你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3、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又会 产生怎样多奇妙的幻想,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的幻想写下来。

4、这么美的文字,把它背下来,说说怎样背的效率高?(教学机动,如时间允许安排此教学内容。)

四、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活动三:

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小节。

2、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韧性

留恋

回忆

地图荇藻墨竹 7

上一篇:我的校本研修方案下一篇:计算24点游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