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夹竹桃课文重要预习资料

2024-05-08

语文夹竹桃课文重要预习资料(精选3篇)

篇1:语文夹竹桃课文重要预习资料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9、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课后反思:

篇2:收集资料,提高课文预习的有效性

一、借助网络媒体,多方收集资料

小学语文的预习应发挥现代科技的强大作用,借助网络媒体,多方收集资料。小学语文教材的涵盖面广,而很多内容,或因时代久远,或因距离遥远,让学生难免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借助网络媒体,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随时查阅所需资料,预习往往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笔者就采取了利用网络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由于徐悲鸿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心理活动。于是,在预习环节,笔者就要求他们搜集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一课笔者要求他们搜集徐悲鸿留学时中国的国情、徐悲鸿的生平资料以及他的绘画成就。在课堂上呈现这些资料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当时国情的了解,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为什么徐悲鸿被激怒后明白“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通过对徐悲鸿生平的了解,学生们更加佩服他刻苦学画的精神,很多学生还把他的画打印出来,拿到课堂上展示,学生近距离观摩了他的《奔马图》等优秀作品,被他高超的绘画技术折服。

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提高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的综合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开展合作预习,广泛收集资料

“合作预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工合作,自主预习。“通过这样的预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把学习向课外延伸”。

在教《虎门销烟》一课时,笔者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并和学生一起给三个小组取了三个响亮的名字:梦之队、翔鹰队、超能队,并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查出鸦片等毒品的相关信息,明确其危害;搜集林则徐的生平资料。通过这样的合作形式,每个小组“术业有专攻”,可以集中精力去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这样,课堂上交流的资料必定更加翔实。梦之队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示鸦片的外观和危害;翔鹰队按照时间顺序把林则徐的生平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超能队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着虎门销烟的经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甚至带来了电影《虎门销烟》的精彩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通过合作预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与信息,让语文的课堂的容量更大,涵盖面更广。

三、贵在持之以恒,重视资料汇总

好的预习方法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收集资料的预习方法贯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使预习、学习、复习形成一个有机循环。

让学生预习,如果老师不去检查,那也是徒劳。[2]为了反馈预习效果,更为了让学生查到的资料能够得以保存,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资料本”。笔者还在U盘中设立了一个“资料夹”,把学生搜集的音频、视频等资料保存起来,每到学期末就分享在班级群中。当学生汇总分享时,会惊喜地发现,我们不仅学好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用查找的资料辅助课堂学习。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一起把课本读“厚”了。

总之,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课堂行进中与他人的思想产生碰撞,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活水。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探索、思考、理解的过程,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预习的重要作用。通过收集资料进行文本的预习是实现有效的预习的方法之一。文章就这一方法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收集资料法,预习,小学语文,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德永.谈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J].四川教育,1982(4).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预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原则;教学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87-01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预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旨出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课文预习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文预习的内容和原则

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心理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指出:“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课文预习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既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也作为指导课文预习的教学原则。

1、知:要让众多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和认识,调动其对课文预习的积极性,能自觉、主动地为探索新知识而认真预习课文。

2、情:激励学生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提高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的字词,并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其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从而更愉快地、自学地预习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3、行:语文知识涵盖了拼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体、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指导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因此一要有定向(预习什么);二要有规则(怎样预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预习时的侧重点。

4、恒:对课的预习,,必须有持之以恒。通过反复认识,循序渐进,才能由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并以此达到通过课文预习,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语文预习的方法

课文预习方法有很多,分类标准也不同,按课程时间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两种方式。课外预习是指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活动,而课内预习则是指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的预习,这种方式的预习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预习,也就是在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目的,明确的问题。而预习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按体裁类型进行复习,也可以按书本章节从整体到章节再到课文的复习方法,反正方法很多。下面,就初中语文谈一变整册——章节——课文的预习方法。

1、整册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有一个特点是难度大,但是效果好,为了让这种预习有时间,有效果开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寒暑假两个长的假期,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作业以外的时间通读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教材,从教材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写好读书笔记。二是利用开学前一至二周时间,结合教材说明读通课文,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体例,了解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大体了解各单元的、基本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

2、单元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是学习教材之前进行的整体预习。在学生进行单元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一是借助“单元提要”快速阅读,捕捉单元总体目标,确定单元读写要求,树立单元整体框架结构形象。二是大体把握单元阅读内容,借助目录浏览单元课文,初步了解单元课文有哪些篇目,各自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读什么?怎么读?单元课文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相似,各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三是大体了解单元作文的内容、要求、具体题目以及从单元中应该吸取哪些写作知识,才能写好单元作文。精心设计从阅读就自觉地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3、课文预习,即是指每篇课文教读和自读前的预习,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形式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或课内进行。

在课文预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提要”、“课文导读”、“课后导读”等,抓住课文的训练要点,结合课文习题,通读课文;参照注释查阅资料,大体上解决作家、作品、背景、出外、体裁等知识;扫除字、词、句等障碍,基本理解课文的结构、中心和写法等问题;思索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位置,明确课文的阅读要求和单元作文的关系;完成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训练的过渡和迁移。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说,课文预习的自学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实践证明,经过预习再来听课,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这样,上课积极性会更高、目的性会更强、兴趣会更浓。在预习过程中如有问题不懂或较模糊,听课时就会分外认真去听,有目的、有重点地做笔记,就不会出现满堂记的现象。长期坚持预习新课,阅读速度就会加快,就会形成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的能力,就会更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

总之,学生课题预习充分,不仅可以为自己学习定向,免走弯路,而且有了上好一堂课的心理准备,有利用提高听课效率,也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以松.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1).

上一篇:秘书文员求职信下一篇:警示教育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