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2024-05-13

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共6篇)

篇1: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建党90周年征文

(一)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龙泉社区创新社会化管理基本经验

龙泉社区位于美丽的巴江河两岸,环境优美的双龙公园独居其中,人群聚集。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设一个党总支,四个党支部,有99个党员,12个居民小组,12550人,72个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全县唯一的纯居民社区。近年来,社区坚持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务公开”为原则,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优化党组织设置,培育民间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共建和谐社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社区先后荣获昆明市党建“五好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充分再就业社区”、“低保先进社区”、“敬老先进社区”;县级“绿色社区”、“无毒社区”等光荣称号。

一、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加强为民服务站建设,积极构建为民服务体系

龙泉社区党总支以社区换届为契机,不断探索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并在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积极构建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居民党建平台,将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扩大了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

一是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党组织服务党员平台,服务党员聚力量。以第三届社区组织换届为契机,根据党员行业特点,建立离退休、个体行业、下岗再就业、流动党员四个党支部,实行分类管理。离退休人员党支部,鼓励离退休党员为社区发挥余热,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个体经商(创业)人员党支部,把支部建在行业产业上,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党员从事行业不同,沟通困难、信息不畅、难以集中活动等问题,使党组织活动进一步正常化,党员联系更加密切,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党员在不同行业中的致富带动、示范作用;下岗失业人员党支部,参加免费的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活动,把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手中,推进再就业援助活动,使他们走上自谋职业之路,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管”;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外出党员实行跟踪双项

公共服务。2010年,在鹿阜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社区筹资2万多元完成了为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由社区书记魏丕林兼任站长,社区副书记、副主任为副镇长,设立计生、社会保障等7个窗口,统一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办事流程、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法律依据、办理时限和收费依据及标准、投诉渠道,初步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从标准化建设完成起半年,社区为民服务站已受理各类服务诉求1000多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100%。

四是建立社区为民服务队,开展“四个百家“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社区党总支以党员为骨干,建立社区为民服务队,结合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实际,组织为了服务队开展“四个百家”活动,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了解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及收入等情况,做到对社区居民生活底数清、情况明,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作为“解百家难”的主要途径,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平台,加大再就业人员培训力度,做好失业人员调查、走访、管理和帮扶工作,关爱下岗失业人员;解决社区失业人员就业199人,办理失业保险198人,就业比例达99.49%;创办城路综合服务部,协助办理物业公司、帮助53名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

入社会,不在把自己封闭在家中,使他们感觉到社区这个“家”的温暖,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来。形成了驻社区各单位之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社区品位不断提升。

(作者为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魏丕林)

篇2: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XX街道XX社区成立于2010年1月份,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常住户4671户,常住人口14118人,是大铁北改造建立的第一个高档现代化新型封闭住宅小区。XXXX年X月XX省XX市XX区XX街道党工委在XX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 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工作网络,努力把社区内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和谐社区共建。以创建一流示范社区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各方面优势创建了多个社区文化团体,开展了多项便民利民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为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载体,依托“三支队伍”,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为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XX社区着力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组建了三支队伍,即:志愿服务队伍、社区业主委员队伍、党员义工队伍,为社区民主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老干部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户志愿者队伍、假期学生志愿者队伍,社区干部志愿者队伍,组织起来开展社区义务奉献活动,根据辖区不同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有效地确保社区的和谐和稳定。社区特困党员XX,是一名退伍老兵,老伴没有老保,女儿XX患智力残疾,儿子儿媳也都下岗失业,每年街道党组织都为他家捐钱捐生活用品,社区党员结成的帮扶对子也经常帮助他家捐款。党员志愿者经常到他家帮助买煤、清理消毒房间。考虑到他家人口多,住的平房拥挤的实际困难,社区去年还为XX的女儿李丹枝申报办理了廉租房。切实解决了他家的实际困难。

二是依托社区业主委员会队伍。依托街道成立的多个小区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委员之间的沟通,建立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细化社区服务事项,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建设,以实现百姓管理百姓、百姓服务百姓、百姓娱乐百姓的目标,从而推动社区民主自治工作。为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和完善辖区居民自治工作,从而推进“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职责》、《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共建会议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社区成立2年来共组织成立了3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包含小区党员和热心居民的业主委员会充分发挥了居民自治作用,其中最直接的体

现是小区业主委员成为了矛盾解决的缓冲区,也是解决问题较为客观的第三方。

自2011年10月,XX国际社区2栋3单元电梯由于曳引机(电梯部件)原因,导致不能使用,经电梯维修公司维修后,仍不能解决,必须更换电梯重要部件,更换部件费用20000余元。后发现必须重新更换电梯。更换电梯资金总额为67668元。对该栋居民造成出行十分不方便,尤其这栋楼还是小高层,住户多为年纪比较大的居民。物业公司与该楼栋居民多不想承担过多维修资金,经协商双方只能承担共30000元资金,最终导致维修进展停滞。最后在社区与业主委员会与XX市房产局沟通后,该部门答应为XX国际小区申请物业基金,但目前资金不能马上到位,现由XX区住建局为维修问题垫付资金67668元,两日内将有维修人员开始维修施工,一定在最短时间内让电梯正常运行,恢复居民正常出行。

三是依托党员义工队伍。社区根据居民的需求,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服务理念,组织了一支服务于群众的党员义工队伍。党员义工队伍本着“奉献、服务、互助、和谐”的精神,以“有困难找党员义工,有时间做党员义工”为口号,在社区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在XX社区,活跃着一支社区卫生治安义务监督队。这支队伍主要由第

二党支部的退休党员组成。平时,他们重点协助搞好社区卫生和治安管理。在节假日期间他们还协助社区做好站岗执勤工作。XX社区党总支又根据下岗党员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下岗党员服务队”。在下岗党员中挑选出较有专长的党员作为队员,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疏通下水道、修理家电等低偿服务。这样既解决了下岗党员的再就业问题,又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社区徐传富老人去年家里下水道堵塞,请外面的通管公司,要价近百元,社区党员服务队了解情况后,免费为他疏通了下水道。此外,社区党总支部通过“三管”,管住、管好、管活在职、离退休党员,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内容,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

社区始终把关注民生、注重民意、为民谋利、维护群众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居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进程。

(一)实施网格化管理,打造精细化服务。积极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站,延伸服务触角,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横向并联、纵向贯通、覆盖全面、功能互补的网格化管理服务网络。自实行“网格化”

管理以来,共排查邻里矛盾4起,全部得到化解;收集并采纳居民意见和建议50余条,为居民提供开证明、上户口、交保险、安水电、退休认证等“十小服务”200余件,深受社区居民好评。

根据社区居民人员数量、地理分布、综合素质、民生需求等情况,以每200-300户为基础单元,将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由服务站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为切实达到网格服务精细化、经常化、个性化的目标,在已有的5个网格的基础上,又划分出12个小网格,由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网格管理员,履行网格内信息采录、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服务等十大项职责。社区在志愿者和治安积极分子中为每个网格配备了“八大员”,履行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诉求、开展便民服务等工作。为加强网格之间、网格与服务站之间的联系与衔接,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对社区日常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进行规范,网格信息员每周将收集的民情信息,及时反馈给网格管理员,网格管理员采取在服务站定时集中、在网格内流动办公的方式,每周至少循环走访居民1次,每半月与重点人员见面1次,建立民情台帐,写好民情日志。管理员对网格内发生的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先登记受理,按级汇报,妥善解决,及时反馈结果;每周召开社区工作例会,通报各网格上周工作及完成情况,并

针对网格管理员、信息员收集反馈的社情民意,分析居民思想动向,回应居民服务需求,确定社区服务重点。

依托网络管理,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定期采集、录入和更新信息,大大方便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全方位排查、收集、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对一般性纠纷隐患,社区公共服务站关口前置,限时办结,力争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

(二)实施“5+2措时制”管理,全天候为百姓服务。

把为居民“排忧、解困、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切实为居民办实事。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运行后,在深入摸底走户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规范了工作流程,为了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上班族到社区办事难的问题,推行了5+2工作模式。所谓的5+2模式就是开通24小时咨询服务电话,在正常工作日期间有工作人员轮流值班,重点解决午休、下班后和上班前期间居民有事找不到人,无法联系的问题。双休日节假日统一编班值班,达到为民服务全天候、全时值、全方位、无盲区、无盲点、无空岗。要求谁接待、谁负责、谁办结,并且有错时工作接待记录,工作人员当时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办事人的电话号码,实行跟踪回访制度,待咨询相关人员如何办理后,再电话告知办事人,让居民满意。

(三)形成 “支部+协会”组织,以党带群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社区党支部紧密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在社区内健全党建工作网络,成立了XX老年艺术团和XX社区太极拳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提升辖区内居民的文化活动生活。先后成功举办艺术团PK赛、七一晚会、慰问老年院等活动。艺术团成立后,以社区为载体,让社区爱好艺术的老年人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同时,通过社区文艺活动达到娱乐、沟通、宣传的作用,让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XX社区以社区艺术团为平台,推出多种多样的表演方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搞活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展党员义工志愿服务社区活动。

以“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尽党员义务,建和谐爱民”为主题,组织发动党员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社区党员、党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自愿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特点,无偿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党员义工认领了环境保护、治安防范、关爱服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岗位。目前,社区共7只志愿者队伍100余人,开展了包括维修,卫生,养老等多种志愿服务100余次。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社区设置了便民服务箱,里面包括雨具、水电材料,各类工具都免费提供给居民使用。各种极具亲和

力的社区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了现代城市居民的冷漠病,让人们仿佛又回归到了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大杂院”时代。

1、年轻群体方面

结合辖区年轻人群体较多,生活压力大的情况,社区内设有心理咨询室,定期聘请心理医院心理医生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工作,并设置瑜伽室,定期有瑜伽老师到社区教学。

2、老年群体方面

社区用房内设有老年日间照料站,为白天无人照料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助老志愿者服务队针对孤、病、残、瘫的老年人群体进行了一对二(每名志愿者包保两户空巢家庭)的服务,这些老年人如今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享受助老志愿队提供的代换煤气、代送报刊、代领养老金、代缴水电费等10多项服务。社区并设置了登记服务卡,每月做到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服务。

3、困难群体方面

开展特困群体、低保残疾家庭服务活动,向困难家庭发放重残慰问金、低保补助金,发放爱心救助卡、走访慰问重残家庭。通过慈善月、双日捐、社区爱心超市、爱心捐助站等多种形式,结合辖区高收入人群较多的特点,充分发动辖区内企业、党员及高收入群体,让更多人加入到帮助困难群

体的队伍中来。每年的秋天,社区的工作人员们又抱着一颗 颗白菜给困难的家庭送菜上楼。美年的元旦和春节低保户和困难家庭的年货也不用发愁,社区都早已经帮忙采办好了,雪白的面粉、金黄的豆油、沉甸甸的猪肉还有那厚厚的慰问金,这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帮扶,更是满含着所有社区干部们的爱心和真情。在走访里社区干部们还不忘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生活,在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 帮扶和关心下,相信一定会渡过困难时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五)设立“百姓说事点”,搭建百姓诉求平台。“百姓说事点”是在群众经常聚集的娱乐场所、消费场所和其它场所,通过聘请的信息员和法律服务人员,将了解、掌握的社情民意、纠纷矛盾信息,及时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或相关部门反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从源头上有针对性地主动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减少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XX社区现在共有6个“百姓说事点”,覆盖各个网格,分布在居民集中地方,进一步畅通了百姓的诉求渠道,我们社区室内“百姓说事点”有“一牌”,即悬挂一块招牌。公开联系电话:“一版”即设置一块工作公示板,解答百姓提出的疑问:“一本”即放置一本百姓说事点记事本,把百姓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一员”即聘请一名信息员,负责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和报送,除此之外,在每一个百姓说事点

上海选派了一名驻点律师,定期解答群众涉法疑难问题。

社区内设置人民调解室,专为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调解工作,我们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总结民间纠纷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复杂疑难问题解决解决在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最后达成人民调解工作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

(六)强化管理,建设幸福平安社区

以“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了”为工作原则,社区综治科与区司法、人社、信访、民政、法院、工会、妇联等部门以及辖区派出所、企业、部队、学校、物业公司等共建单位进行了衔接,并对终点路段安装摄像监控设施,实行矛盾纠纷归口管理、综合协调、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各级调委会为主、党政牵头、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调解工作格局。此外,社区通过设立百姓说事点、百姓留言板、群众来信来访簿册、便民服务箱,开通服务民生热线电话,发放温馨服务卡、建立民生信息员队伍、开通社区民情QQ群等多种形式扩宽群众诉求渠道,使百姓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目前,社区已调解大小纠纷80多起,防止矛盾激化升级10余件。

XX社区

篇3: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基层社会管理, 主要是指以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为地域范围和载体的社会管理, 包括乡镇街道以政府社会管理为主和城乡社区以居 (村) 民自治管理为主、两个层次且管理模式有所差异的社会管理。”由于基层社会管理直面社会结构的基础, 一定程度上来说, 基层社会管理的水平与成效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管理的整体样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也指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说,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我国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其中的一个关键之举即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中, 伴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加快, 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已成为趋势所在。为了避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 有必要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 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力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以此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说, 建立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已成为当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题中之义。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社会组织是公众实现自我治理的舞台, 体现的是社会自主性、民主价值和社会成员的首创性;而且社会组织体现的也是一种社会生态, 是相互信任关系、发达的社会纽带以及人们合作能力的体现与培养场所;社会组织还表达着人类的一种特殊价值。可以说, 正是因为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这些特定功能与价值, 才使社会组织能够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从基层社区的实践来看, 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利用其本身独特的组织特性与优势, 如社区性、社会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等, 提供一些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而基层政府组织又不易做好的公共服务。当前, 在社区居委会“减负”的大背景下, 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社区社会组织作用, 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来有效解决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相对不足、效率相对不高等问题, 适时建立并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与机制, 使社区社会组织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与抓手。

另外,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也必须要立足于当前基层社区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从基层实践来看, 促进居民社区参与、满足居民多样化社会需求、增进居民社区归属感等已成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社区社会组织一般都是由辖区内的居民自愿组成的, 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和亲民性, 它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 更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 可以说, 社区社会组织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需求的广泛性来看, 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有所行动, 社区社会组织一般都是居民根据自身的生活需求而组建的, 它能够表达居民的真实意愿与实际需求, 而且也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做出适时回应, 特别在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促进邻里和睦、维护社区和谐等方面, 功效更为显著。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下, 实现社区“善治”, 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显得尤为必要, 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 能够凝聚社区正能量, 进一步增进社区归属感。一定意义上说, 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 通过大力培育与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 生成更多具有现代特质的“社区社团人”, 以此进一步提高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的能力, 促进美丽社区建设。概言之, 积极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的助推, 通过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功能, 进一步来提升基层社会管理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 天津市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社区维稳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且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天津市将更加深入推行“1+n+x”社区社会组织组建模式, “1”指在每个街、乡镇建立1个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或服务中心;“n”指每个社区建立若干个基本型社区社会组织, 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事务、慈善救助、文化体育、社区维权等;“x”指每个社区根据居民构成, 建立特色社区社会组织。总体来看, 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要求相比、与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部分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活动经费、缺少活动场地等资源支撑;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由于缺乏专业知识, 在建立组织规章、提升业务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等等。为此, 从目前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来看, 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 需要进一步加大服务、管理与监督力度, 需要进一步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培育与发展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几点建议

(一) 总结已有建设经验, 提炼具有天津特色发展模式, 利用典型案例宣传社区社会组织

天津市社区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先进行列, 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成绩显著、特色突出, 涌现出诸多具有天津特色的“第一”。如经国家民政部确认的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崇仁里“社区社会组织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社区居委会博物馆;滨海新区新港街道成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基金等, 这些都是具有天津品牌的好做法、好经验。为此, 在新时期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中, 我们要善于总结这些已有经验和做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 探索推进社区社会组织“深层次”改革, 为国内其他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输出“天津模式”。与此同时, 抓住作为全国社区社会组织示范建设试点的良好契机, 借助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示范性活动进行建设性宣传, 最大程度地让社会公众了解社区社会组织, 提高其公信力和美誉度,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 完善现有管理体制, 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组织能力

在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 相对与发展需求来说, 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管理体制, 深刻把握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和运作模式, 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 按照构建现代社会组织的治理思路, 不断创新培育、服务工作, 以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为契机, 为建设具有天津特色的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准备。按照适当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等原则, 在现有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并创新不同类型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办法, 并及时出台配套措施。加强日常监控, 避免只登记不管理、只备案不服务的现象发生。从适应社区治理需求的现实来看, 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是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务之急应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骨干力量的培训力度, 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参观等方式提高其业务能力, 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不断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

(三) 明确重点领域, 做好分类统计, 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一般来说, 只要是群众有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都应该成为培育和发展对象, 但是根据天津市社区建设及城市发展的实际, 我们要适时的以一些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 以此来逐步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比如, 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应该成为当前培育的重点, 这不仅因为这类组织有很大的社会需求, 而且还因为这类组织具有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 它在生命意义的追求、奉献精神的倡导、社会风尚的引领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为此, 对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与成长在政策、场所、资金等方面要适当倾斜。目前, 根据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需求, 要着实做好分类标准、基础统计工作, 建立一个长效的、规范的统计汇报机制, 及时更新数据、把握组织动态, 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 对于长期不活动、不发挥作用的组织要及时整顿, 建立社区社会组织退出机制。

(四) 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 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缺少经费是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自我发展、参与社区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从实际来看,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为此, 建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专项资金尤为必要, 可以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撬动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通过自我筹资、社会捐助、服务收入等具体方式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要采取不同的资金扶持策略, 要在“保基本、广覆盖、有重点”的原则下利用、使用好资金。如对于由政府财政直接扶持和以项目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要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流程和监督机制;对于社会捐赠资金要确保合法、规范使用, 并逐步完善相关评估和考核办法;不断完善福利彩票公益基金使用细则, 最大程度地发挥福利彩票公益基金的使用效率。

(五) 完善以项目制为主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

当前, 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一项新举措。要以项目管理为依托, 建立以“预算-合同-验收-奖惩”为内容的管理体制, 通过第三方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测评, 不断在操作化和实效性层面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体制与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标方式引进第三方机构, 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进行“诊断”和“评估”, 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力等优势, 客观准确把握社区社会组织现状, 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建议, 以此来逐步完善培育-评估-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六) 加大对业主委员会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业主委员会备案制度

随着城市商品房居住小区的增多以及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的推广, 业主委员会这类具有社区维权属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当下社区治理的新生力量。由于这类组织与业主的物权利益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物业纠纷已成为当下城市基层社会矛盾频发的一个热点背景下, 对这类组织的未来发展、现实影响要给予高度关注。从天津市业主委员会建立与运行实际来看, 情况不容乐观, 组织运行难、能力弱、公信力不高、与物业公司谈判能力不强等因素一直困扰着这类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 要更新治理理念, 加大对其培育力度, 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业主委员会备案制度, 加强内部治理, 建立多部门联合、高效运行的例会沟通机制。不断完善业主委员会监督机制, 进一步规范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与义务, 在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 对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扩展与创新。

摘要:培育与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既是当前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 也是当下社区建设与治理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 在培育与发展天津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中, 要注重总结已有建设经验, 提炼具有天津特色的发展模式, 利用典型案例宣传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现有管理体制, 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明确重点领域, 做好分类统计, 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 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以项目制为主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加大对业主委员会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业主委员会备案制度。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龚维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35.

[2] .王名主编.社会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2010:44-45.

篇4: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服务体系再造

[关键词]社区服务主体;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体系再造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74-08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在规模、能力、活动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之一,已不断地融入社区中,开始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成为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一般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但在现有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社会组织还没有普遍成为不可或缺的服务供给主体。依据国内外经验,社会组织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社会组织在现有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位置如何、需要从哪些方面挖掘社会组织的作用重塑社区服务体系,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是新时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研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本文以西北地区z市s区开展的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项目(下文简称“社区建设项目”)为例,分析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在公益生态单薄脆弱的地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对于社区服务体系再造的作用及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角度,分析行政组织、社会组织、商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等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基于现有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主体构造的角度提出再造社区服务的建议。本文的资料来源于2012年4月社区建设项目中的社区居民需求调研(下文简称“需求调研”)的问卷分析数据及访谈资料,2012年明至2013年6月社区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相关资料,以及2013年7月社区建设项目结题评估所获取的访谈资料。

一、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解析

(一)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背景介绍

该社区建设项目是由上海一家公益支持性社会组织——Y机构与z市s区党工委签订协议,共同开展当地社会组织的培育、建立和初步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2012年该项目对623户试点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地社区服务体系的大背景如下:(1)z市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社区的天然气、供暖、自来水、停车等硬件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因此,社区居民对于基础设施的硬件关注要多于社区服务的软性需求。(2)z市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正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民向市民转变,市民的流动增加,原有的邻里格局被打破,新组建的社区关系需要重建,居民有社区交往、社区认同的需要。(3)z市处于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硬件服务基础,但社区服务体系的软性服务和支持体系还很缺乏。试点社区都有—定的服务设施,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社区服务。但在现有的服务体系中,居委会人员作为社区服务主体,并没有促使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参与格局的形成,致使社区服务的开展频率、居民覆盖面、服务的质量等都受到较大的影响。

z市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与大多数城市所经历的相仿,即社区建设已从硬件配备到软件介入,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增加、多元。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依旧单一和集中,行政化的社区服务主体无力独力维持,导致社区服务体系僵化和无效,进而致使社区服务需求倒逼社区服务供给的改善。

(二)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主体分析

1.重压之下的社区居委会

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学界已多有关注。从社区服务的开办项目来看,形象工程、政府动员型的项目占较大比例,根据居民需求设立的项目少。从社区服务体系的构成上看,政府是社区服务体系的中心,领导社区服务组织;而社区居委会是各项社区服务的具体操作者。根据需求调查显示,623位被调查者中,有78.9%认为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由居委会提供,有45.5%认为由物业公司提供,有23.1%认为由政府提供,有不到2%认为由企业、公益组织、志愿者或邻里互助等提供。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服务提供的主体,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社区服务“有名无实”。第一,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比例失衡。以一个试点社区居委会为例,居委会成员有8人左右,辖区居民7379户,共21478人,人手明显严重不足。社区居委会干部普遍反映,居委会承载的上级行政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太多,居委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经常加班加点,很少有时间为居民提供服务。有学者也认为,社区服务作用不突出,工作本末倒置,社区80%的时间用来处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20%的时间才用于居民的日常事务。如一位居委副主任所介绍:

我感觉,居委会现在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不以服务为主……各个政府部门都压下来工作。我们居委会有5个人,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下户。我们每个人管一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入户,晚上跑,了解情况,有的人确实想和群众交谈,但是现在天天忙着在电脑面前做各种统计表。我们现在也有居家养老、残疾康复站,我们也管,实际运用没有。(Z市S区A社区居委会副主任,2012-04-17)

第二,社区居委会的选择性应付行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应付各级职能部门的检查,有些居委会只好在社区中心狭窄的办公室内摆上两张床,墙上挂上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牌子和服务规范,以表明社区有社区养老服务。有学者把某些城市社区居委会有选择地采取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乃至欺骗的办法应付上级派发的各种工作压力的现象概括为“选择性应付行为”。选择性应付也是无奈之举,基层政府在社区的“脚”是居委会,虽然居委会的工作也不尽人意,但基层政府、居委会都没有办法。例如L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谈到:

目前司法所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全民普法教育宣传、法律援助进社区等。每个社区都设有社区纠纷调解委员会,这是居委会内设的一个主要的职能中心,负责在第一时间协调、化解邻里矛盾,是司法所设在基层的第一道防线。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太强,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有效配合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开展普法宣传活动。(z市s区L镇政府各职能部门座谈会,2012-04-16)

不仅仅是司法所,还有残联、妇联等各个职能部门,其基层工作的落实也必须依靠居委会。例如A社区居委会主任谈到:

有一个社会组织“阳光家园”,这是残联和民政局要求我办的,我是社区主任兼任法人。现在居委里“无毒”“无传销”“关心下一代”所有的牌子都挂上,谁来挂谁的。对居委的定位不清晰,居委会应该是自治组织,但居民却以为是政府的基层。(z市s区A社区居委会主任,2012-04-17)

第三,社区居委会的资金有限。z市属于经济不发达城市,社区居委会每年的工作经费仅有12000元,这些经费用于日常的办公费用都非常紧张,“为了省钱,冬天社区活动室都不开的,交不起暖气费”,这样的情况下更没有资金用于社区居民的服务。例如:

2008年一个居委会一年的年度工作经费是2000元,2009年涨到12000元,这个经费远远不够,实际上往往要从其他地方调配,如办公室装修就远远不够。为了节省经费,有的居委冬天二楼活动室是不使用的。要不然,仅采暖一个冬天就要一万多。(z市s区L镇社区办主任,2012-04-15)

居委会经费能用到活动上的很少。每逢过节居委会想搞座谈会、联谊会、联欢会等,都会遇上没经费的问题。我们还得拿出部分钱用于看望生病的党员或是居委会干部等。如果党支部评上了优秀,能拿到一笔1000元的奖金,可以用于活动开销;但这笔经费毕竟不稳定,不是每年都有。(z市s区B社区居委会主任,2012-04-15)

2.自发生长的草根社会组织

现实环境下,社区居委会作为主要的社区服务提供者,其服务所能覆盖的范围和人群非常有限。但是,社区居民的需求远远超过社区居委会服务能力范围。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各种兴趣活动小组、社会服务机构,体现了社会力量解决自身问题的强烈动力。在社区建设项目实施以前,z市s区政府领导并没有意识到地区内社会组织的自发生长。在项目实施中,Y机构团队挖掘出一些社会组织,例如提供脑瘫儿童康复、失能老人照顾、青少年学生的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组织,他们基于社区有强烈的需要、社会组织创始^有相关的经历或者服务意向,在资金、场地、人员等缺乏或者受限的情况下,创办了这些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社区服务需求的空白。

养老服务方面,WX托老中心负责人李某的案例说明一些普遍问题。李某的母亲瘫痪,没有机构接收。李某就决定改行,在家照顾母亲,后来发现其他家庭有类似的需求,因而开始以家庭照护为业。托老中心的启动资金全部由李某自己出,政府没有给过任何资助,日常运营主要依靠服务收费。其日常运营支出包括房租、暖气费、人工费、老人伙食、服务设施等。刚开始运营时亏损很大,后来有点结余。托老中心目前接收14名全托老人,还有老人想入住,但场地有限、护理人员有限,无法接纳更多的需求者。问及李某所需要的帮助,她说“希望政府能提供场地帮助,有专业人员加入,也希望享受到养老券的政策帮扶。”

这些“自发生长”的草根社会组织面临很多非常实际的困难,没有场地、人员,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支持性的政策,日常运营所得“仅够维系机构不关门”。总体层面上,组织的数量、服务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因而,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变得日益紧迫。

3.功能有限的商业组织

社区服务存在商业性因素。很多便民服务可以由社区内物业公司、各种商家等机构来提供。然而,社区的问题也集中于商业组织提供的方面。需求调研中,针对“您觉得您所在的社区目前有哪些问题”,有43.8%被访居民认为“文体活动设施不足”,有37.5%认为“物业管理问题”,有36.5%认为“环境卫生问题”,有23.3认为“治安问题”,有22.0%认为“停车问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被访居民普遍认为物业问题是很突出的问题。在试点社区内,特别是在农转非的小区、老小区,物业公司与居民存在一些矛盾。例如,物业费无法收齐、绿化不足、无停车场所等,两者的关系紧张,物业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尽人意。L镇城市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谈到:

环境卫生是居民普遍反应较多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尤其是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维护业主利益的作用,使得居民和物业公司的矛盾常常激化,大部分包括卫生、治安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还有些老城区目前没有物业公司,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居委会的工作量。(z市s区L镇政府各职能部门座谈会,2014-04-16)

c社区多数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有的即使有,并且公示出了规范的物业管理办法,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落实。个别住户素质太差,不愿意交物业费,造成物业公司停止合同。如果物业公司罢工,小区没有人管,住户会很没有安全感;小区停车位严重不够,停车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极易造成纠纷。(z市s区C社区居民座谈会5号居民代表,2014-04-16)

物业管理问题,居委会管不了物业公司:居民常常和物业公司吵架,物业公司只是收钱,不办实事;业主委员会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实权,不能控制物业公司。(z市s区c社区居民座谈会12号居民代表,2014-04-16)

4.缺失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人口要素,也是社区服务的主要需求方。在现有的社区服务中,显性的或者经常和居委会打交道的人群是社区的弱势群体,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但是,社区应该是所有居住者的社区。以社区5%的弱势群体为主、忽略95%的主流群体,其所开展的社区服务只能走向“救济式”的越帮越困的路径,无法调动主流群体。如果突破5%的弱势群体的思考范围,想办法挖掘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并营造社区广泛参与的氛围,那么社区居民在作为服务需求方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社区建设项目中,需求调研显示,623户被访者中有76.8%的未曾以志愿者或者邻里互助的方式参与过社区活动,有23.2%的曾经以志愿者或者邻里互助的方式参与过社区活动。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访谈也证明社区志愿氛围的缺乏:

没有社区志愿者或者比较活跃的人员参与社区服务。小区志愿者都是低保户,我们居委会要想人家来参加小区服务,除非开展一些文体组织,才有人自愿参加,出于兴趣爱好的关系,但要他们参加公益性的社区服务他们就不愿意。(z市s区社区主任座谈会,2014-04-16)

试点社区缺乏志愿服务的氛围,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主要由低保边缘户提供,社区居民的流动性、异质性也强化了社区文化的疏离感。社区志愿者的动员、组织,虽然不能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组织化的渠道,但是可以成为社区服务的社会基础,为社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机构提供社区服务塑造社区氛围、奠定人员基础。如果能培育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就能挖掘出社区志愿者,从而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途径,形成长效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社区居民才能真正参与到社区中。

(三)原有社区服务体系的主体结构总结

总体而言,在z市试点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中(见图1),社区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有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其中,居委会是最为重要的社区服务提供者,但是行政化色彩严重,服务形式重于内容,这是政府功能在基层社会失灵的体现;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主要提供商业性社区服务,但因小区硬件基础、居民收入水平等不同,整个试点区域的物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组织是基于社会需求、自发生成的,可以在—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但其面临资金、场地、人员等现实困境,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堪忧。这种社区服务的组织化机制,相互间的分工、协助还有待建立。而社区居民,特别是那些热衷于公益活动的社区居民,他们既是社区服务的需求者,又是社区服务的部分提供者,所以应该改变以往社区服务以弱势群体为导向的服务方式,加强社区服务培育模式的建设。

二、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及社区服务主体的塑造

原有的社区服务体系主要依靠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社会组织还没有作为重要的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发挥作用,社区志愿者资源也没有培育起来。在这样的服务主体结构下,社区服务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服务体系僵化和无效,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很低,社区服务需求倒逼社区服务供给的改善。基于需求调研结果,社区建设项目应由自上而下的政府职能转移动力、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倒逼和社会组织化推动共同促成。由Y机构这家外来社会组织介入当地社区服务体系的改革为例。Y机构在对试点社区服务体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试点项目要承担起“启动社区服务模式转型,建立初步的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治理创新任务,转型后的新的社区服务模式的基本图景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而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培育当地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主体。

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动因,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组织培育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二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推进。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是政府面对原有社会管理体制困境的积极表现,也是政府倡导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应然之举;而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源于公民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和公民意识的增强。而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培育的基本情况,从培育模式看,主要有政府主导培育模式、官民合作培育模式、社会组织主导模式;从培育主体来划分,主要有政府、基金会、企业、支持型社会组织;从培育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政策支持、资金资助、能力建设和综合培育型;从培育载体来看,有项目资助、组织培育、领袖培育之分。

Y机构对当地社会组织的培育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的,主要为被培育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等方面的综合培育。具体而言,其培育模式包括:

1.机构识别

通过实地走访,挖掘在试点社区中的草根社会组织,将其作为培育对象。其功效诚如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所言:

(项目)促进了当地整个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对观念有促进作用。规范当地社会组织发展……对社会组织功能发挥起了作用,这十几家机构不是Y机构培育的,是它挖掘出来的社会组织浮出水面,通过挖掘、培训,让他们在社会中有_定的作用发挥。(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2013-07-29)

2.能力建设

为培育对象提供项目管理、志愿者团队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带领培育对象赴上海相同类型的机构交流学习,参与社会组织的展览会等。目的在于提升社会组织的公益意识、专业能力、行业视野。被培育的草根社会组织对Y机构的能力建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例如:

培育中心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平台,培训、交流、例会,收获蛮多,我们都去。上次去上海,我几乎全程参与,感觉很好。汤老师项目管理的课程,感受很深,亲身指导……去年中央财政项目,我们申请到了资金,批了35万。(z市社工站社工,2013-07-29)

(参加项目)挺好的。刚开始根本不懂公益啊……就是我刚开始干的时候,我是没想着养老考察、调研啊,后来收获挺大,打开了我的视野,懂得公益,我培训了才知道志愿者、社工是什么。(WX托老中心负责人,2013-07-27)

项目对我们来说,有用的,(培训)资料拿回来,把我唤醒了,就开始想着去注册。每次涉及这方面的培训,我们都去。想着能够规范化。(TS儿童托管中心负责人,2013-07-31)

3.链接资源

在社会建设项目中,Y机构作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协调场地、争取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资金。诚如两位负责任人所言:

政府给我们提供房屋,免房租,我们承担水电费。机构发展前景不错。(YJ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2013-07-29)

(机构)已经注册一年多了,在z市民政。目前机构租了办公场地,装修后正式入驻办公……也在开始接触—些潜在的社会捐赠资源,有了良好开端。(z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2013-07-27)

4.打造枢纽

在Y机构的设计里,为了保证项目的持续性,必须在当地打造一个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来代替自身在该项目中的作用。项目中所培育的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Y机构团队每月都实地指导、每周有电话沟通。所打造的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成立了理事会,部分理事是市区两级政府官员,这对于加强两级官员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起到一定作用;工作人员有3人,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对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由外来专业机构介入培育当地社会组织,对于当地社区服务体系及相关利益方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社区实际,挖掘和培育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提升了社会组织人员的公益理念、服务能力、机构管理能力等,加强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化运作。如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所言:

总的感觉,这个项目的运行给当地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促进。第一,促进了当地,领导层、社会组织、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我也是去年刚到,对社会组织认识模糊,社会组织承担—些政府力不能及的功能,对观念有促进作用。第二,Y机构项目运作,规范了当地社会组织发展,以前是松散的没有规范的发展,但是Y机构介入就很规范地从孵化到培育发展。(z市民政局社工委副书记,2013-07-29)

第二,提升了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推动政府对于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破冰,尤其是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

整体上,Y机构引入z市以来的理念应该说总体效果相当不错,至少在政府相关部门层面上,理念都有变化,都深深认识到社区发展的必要性。理念上变化,政府、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这方面。感觉到按照这个方向发展,(培育中心)在宁夏会走在前面……很高兴看到通过Y机构引入,这个变化蛮大,往这个方面发展,前景广大。(z市s区财政局局长,2013-07-29)

第三,以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为纽带,加强试点社区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支持机构之间的联系,推动当地公益生态的形成,达到了预期值。

培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培育中心填补了全区引入专家和组织发展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空白,开拓了眼界,创新了理念。培育中心工作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培育中心能结合社区实际需求,制定服务目标,解决了老百姓实际需求。各项培育工作和能力建设活动效果比较明显,服务能力提升。(z市S区党工委书记,2013-07-29)

通过一年发展,对社会组织有些了解……通过上海专家辅导,回来以后通过与他们交谈,对发展公益组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公益组织通过这些培育,有些起色。(z市S区民政局副局长,2013-07-29)

第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帮手,满足了社区需求。另外,推动社区居委会场地增加、人员工资提升,从而得到社区居委会、居民的认可,密切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的关系。

以前D社区办公条件虽然是z市最好的,比起其他城市就差远了,自从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成立,上海Y机构过来,通过协调,我们从450平米变成1600平米办公楼,自然条件改善。居委会办公经费,以前是2万元,自从Y机构协调,现在按户走,一户10元钱,居民多,费用就高—点。我们7000多人口,7万多,这是比较好的,收益最大的就是我们。我们以前想着开展活动,由于经费制约,没办法开展,现在想开展,一般能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方面,我们星光艺术团发展成z市蛮有名的社会组织……我们吸收了一个书画促进会,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交些会费。(z市s区D社区居委会主任,2013-07-28)

尽管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Y机构挖掘和培育了10余家社会组织,并使其在社区服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因该项目仅获得一年期的政府购买,项目结束后,Y机构没有继续开展该项目,Y机构所培育的s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被s区民政局接管。应该说,项目所发挥的实际效果在短期内有限,如果项目能再多获得1年~2年的资助,项目在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服务体系再造方面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三、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的双层体系:支持体系与服务体系

z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体性缺失或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困难。我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2014年4月14日在北京表示,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正处于改革攻坚期,面对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治理仍面临角色错位、资源匮乏、参与不足等三大难题。具体体现为:社区治理角色错位,是指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偏弱。社区治理资源匮乏,是指社区组织工作经费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社区自治和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人力、财力、物力等配套支持与社区治理需要间存在较大缺口;社区治理参与不足,是指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包办过多,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篇5: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组织更是重要的基层群众组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社区的社会管理地位将更加重要,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政府各部门不得将应用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于那些由社区组织承担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

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经费,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各项便民服务,使社区居委会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服务居民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梳理、整合各类呼叫热线,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网络。

三、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和各类公益岗位人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经常开展对社区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人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鼓励社区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提-1-

高社区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活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工作标准并监督执行。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挪作他用。认真解决在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篇6: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湖北随州“五化”模式强党建

2011-11-5

随州市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为目的,探索推行了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管理一体化,投入保障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作模式,有力地服务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形式,实现组织设置网络化

市委以党组织在街道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为目标,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一是完善党组织架构。在街道层面实行“大工委”制,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荐人选担任兼职委员,从而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党组织架构。二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居民小区、巷道,按照2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驻党建联络员等多种办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新建132个党组织,全市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了100%。同时,建立楼栋党小组9800多个,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小区的每个角落。三是健全党建协调议事机构。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吸纳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参会,定期组织研究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并依托联席会,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素质,实现队伍建设规范化

以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为核心,重点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建设。拓宽民主选任渠道,通过“两票制”、公开选聘等方式,把熟悉社区建设、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每两年将社区 “两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次轮训,并实行定岗位目标、定工作报酬、定考核奖惩的“三定”管理。二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对社区工作人员的选任、聘用、管理、培训等予以规范。先后公开招录社区工作人员430人,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专职工作者、4名治安巡逻人员。三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 “接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四是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每个社区招募志愿者骨干队伍80人以上,组建352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身影无处不在。完善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

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使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成为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78个,专职工作人员410余人,为党员群众办理各类代理服务事项1.2万多件次,办结率达99%以上。二是完善物业服务体系。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物业服务监督委员会,社区成立物业服务协调委员会,全面推行了“自主型、自助型和自管型”的“三自”物业服务模式,实现了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三是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社会互助和落实优惠政策相配套的长效社会救助机制。为3800余户困难户和残疾人办理了生活救助,为6200名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助残、助困和大重病救助等活动,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六类需要就业再就业援助的8200余户家庭建立台账,开发公益性岗位2900多个,安置就业4700多人。健全机制,实现社区管理一体化

不断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四位一体”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 “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区存在的物业管理缺位、业主自治无序、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了社区各方组织之间、居民和物业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两委会”先拿预案,提交全体党员大会通过,再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然后付诸实施,由“两委会”干部按照分工落实,并定期向党员和居民代表大会报告执行情况,年终进行评议定奖惩。三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社区建立综治维稳站,网格建立治安巡逻队,坚持群防群治,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楼栋”活动,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及化解矛盾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做到矛盾纠纷联合化解、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及时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整合资源,实现投入保障制度化

加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并有效统筹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的资源支撑和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加大社区基础建设投入。坚持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近两年,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社区办公环境,使全市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超过580平方米,并按照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场所、一个“有话就说”接待室、一个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一个商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二十二个一”的标准,大力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办公经费和工作报酬。针对城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者待遇不高的实际情况,市、区(市、县)出台意见,对社区工作经费投入、社区“两委”成员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方面的具体标准、经费来源和扶持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报酬超过了2200元,有效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杭州阿伯丁三维数字城市开发公司随州编筹处合作开发了集基本情况、党群、综治、计生、兵役、社保、民政等七个方面为一体的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曾都“六进”活动暖民心

曾都区以社区大党委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深入开展文化服务进社区、事项办理进中心、物业管理进小区、治安巡逻进小巷、文明创建进楼栋、志愿服务进万家“六进”活动,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

文化服务进社区。曾都区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并配备必要的文体娱乐器材和图书。建立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制度,每个社区选派一名群艺馆工作人员或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进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一社一品”文化品牌建设。全区共组建各类群众性文化团队83个,每年举办“周末大舞台”、“红歌大家唱”、“能工巧匠绝活比赛”和重要节日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

事项办理进中心。整合区、办事处各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和人员,在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治安调解、文明创建等优质服务。规范办事流程,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分户包片、委托代办等制度,使居民办理各项事务更加方便快捷。

物业管理进小区。在各办事处成立物业管理监督委员会,在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对集中连片但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在社区居委会的主导下,成立业主委员会,招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对散居住户,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按照非营利性模式,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解决“老、旧、散”小区物业管理缺位的问题。全区共成立物业管理公司67家、物业管理服务中心36个,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

治安巡逻进小巷。每个社区组建4-6人的专业治安巡逻队,配备治安巡逻车和必要的安防器材,坚持24小时巡逻制,并与公安机关信息联动、处置互动,在城区构建了“公安控面、巡逻队控线、保安队控点”的立体防控网络。

文明创建进楼栋。全面开展文明楼栋创建活动,把“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延伸到楼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每年组织一次区级特色文明楼栋评选,培育了“书画楼栋”、“美德楼栋”、“科普楼栋”、“环保楼栋”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楼栋;每两年进行一轮“文明庭院”、“文明楼栋”、“好邻里”、“好婆媳”、“十星老人”等评比活动,把楼栋打造成广大居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阵地和学校。

志愿服务进万家。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上街、上门、挂牌、电话联系、设点和开展“志愿者服务周”活动,把服务范围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坚持把流动服务和阵地服务相结合、特色服务和公益事业相结合,在社区设立购物配送、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科普教育、环卫环保、爱心救助等各种服务站点430多个,以小组为单元开展活动,实现服务内容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广水

加强党建促和谐

广水市认真落实“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要求,以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完善功能布局、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程序,初步形成了组织健全、体系完备、社会和谐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建好组织,构筑坚强堡垒。摸清党员底数。针对大批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涌入社区的现状,实施“党员安家”工程,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书信沟通等形式对社区居民党员进行普查登记。健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组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初步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干部保障制度。对社区干部实行聘用制,理顺劳动关系,建立合理的工资福利及增资制度,统一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社区党组织书记职责、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两票制”民主评议制度等各类制度,使社区党建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

开展活动,发挥党员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员政治生日谈话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活动,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了解党员困难;以社区党员“先锋工程”活动为载体,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在职党员勇挑重担、积极工作,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多做贡献,个体经商党员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下岗失业党员立志创业,下岗不失志;以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载体,设置社会治安调解岗、公共设施维护岗、文明新风督导岗等岗位,组织无职党员成立治保会、调解会、党员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等,积极开展民事纠纷调解、维修抢险、卫生清洁、治安防范、医疗保健等一体化服务,维护社区稳定,帮助社区弱势群众解决困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全市有50多支志愿者队伍和文娱活动团体,给群众提供了多种服务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着力推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除了对失业职工和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尽可能地提供就业信息和资金援助外,还通过为辖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再就业。健全和完善社区综治网络。坚持每月对社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发现矛盾纠纷,都由专班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力争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尽心尽力为居民谋福利。除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社区保障以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对老弱病残的居民进行生活补助。通过依托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家政服务公司等各种形式,为社区单位、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周到服务,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护。社区点击 飞来土社区:

网格管理奏谐音

曾都区飞来土社区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服务进网格”的要求,依托居民小区、巷道、庭院,结合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按照300-500户设置一个网格,将社区管辖地域划分成7个网格状的管理单元,建立了“办事处(管委会)-社区-管理小区-楼栋”四级纵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网格管理实行“一格三员”制,即每个网格安排一位管理员、每个楼栋推选一名协管员、城区办事处或包片干部担任指导员。网格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都能迅速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来处理,让网格的工作更有效率。

网格化管理构建了社区管理的 “经纬网”,社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飞来土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可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从而努力做到把服务带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草店子社区:

筑牢综治安全网

曾都区草店子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员成分复杂,过去一直是治安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地方。针对实际情况,2002年草店子社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社区治安巡逻队,配备了专用的治安巡逻车,坚持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加强了夜间巡逻,有效地维护了草店子辖区内的治安秩序。

草店子社区还在辖区内开展了“十户联防,门栋关照”活动,社区居民自发的组织起义务治安巡逻,做到群防群治。辖区单位企业,除每年签订治安工作责任制外,还配备了灭火器,安装了防盗门、电子监控探头等,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社区治安得到了明显好转。草店子社区被湖北省综治委授予“安全文明社区”,连续6年被评为随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马家榨社区:

志愿服务暖人心

曾都区马家榨社区10个志愿者服务分队400余人常年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服务对象涵盖社区青少年、老人、家庭和残障人士,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由社区爱好文艺或有文艺特长的退休人员组成的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组建了社区腰鼓队、舞狮队和彩船队三个民间文艺团队,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服务活动,并开展文明礼仪宣讲活动;由老党员、退休人员组成的保洁家政志愿服务队,主要开展以居家保洁帮助、托老托幼帮扶、家庭厨艺帮办、家庭看护关照、社区物业代办等为内容的家政服务;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共设置38个安保巡防点,每天定人定岗采取设卡和步巡相结合方式巡逻;由退休医生、社区卫生室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保健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讲座、医务咨询及义诊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免费为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困难户开展发放药品等服务活动。

北湖社区:构建“服务型”党组织

广水市广水街道办事处北湖社区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关键,全力构建“服务性”党组织,形成邻里和睦、环境优美、安定祥和的和谐社区。

上一篇:2008新生入学教育之专业介绍下一篇:秋季运动会各项比赛的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