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2024-05-11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共4篇)

篇1: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篇2: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田园日荒秽,舍此欲何之。

亦思效涓埃,雨露泽当时。

处世有利钝,天命不在兹。

恶犬守要路,将进忽复疑。

哀哉岁云暮,百年谁能持。

力耕不知疲,稼穑在南山。

岁晚有所获,尤胜坐空言。

稻菽留余盈,赖以救凶年。

醉吟归来辞,谣歌倩谁传。

我有无弦琴,拂拭用娱情。

路遇赏心人,班荆不道名。

材与不材间,优游可全生。

万事鸟过目,鬓丝怵自惊。

却忆少年志,蹉跎竟何成。

东园桃李月,红白花乱飞。

高枝啭黄鹂,间关音声悲。

门前五柳树,柔条何依依。

陌上双紫燕,还认旧巢归。

四时如循环,独人一向衰。

强扶病体出,怕与春轻违。

杖策炉峰顶,四顾绝尘喧。

阴崖夏冰滴,晴晖巨壑偏。

风烟一簸荡,纵横失众山。

拨云入古寺,采药僧未还。

东林丛竹好,但看何须言。

丰年好大雪,俗谚未全是。

草堂压欲堕,松竹折半毁。

南寒北地暖,颠倒竟乃尔。

问天寂无言,唯现霞如绮。

仗剑远行游,钟陵见云英。

劝尔一杯酒,诉我不偶情。

为弹琵琶曲,曲尽河汉倾。

激越声裂帛,余音绕梁鸣。

挟此傲人技,寂寞近半生。

黄绮隐商山,苍颜麋鹿姿。

晨漱花涧水,暮宿假一枝。

餐芝腹可饱,煮石未之奇。

放眼青云间,长啸复何为。

思得鸾凤群,终然谢尘羁。

凉飔动绿水,芙蓉花正开。

爱此朱华鲜,涉江寄所怀。

江汉深且广,风涛令志乖。

连理会双死,鸳鸯不孤栖。

谁怜垂翅凤,未比出井泥。

顾我无周行,尘世实难谐。

雕龙心已切,献玉意独迷。

恨无鲁阳戈,难挽白日回。

有美在何所,乃在大海隅。

奋身往从之,榛莽塞道途。

君子缘义动,小人为利驱。

颜回处陋巷,箪瓢乐有余。

偃卧北窗下,琴书其耐居。

十一

醉中悟真诀,难与醒者道。

冰炭摧五内,焉得不衰老。

菊为忘忧物,泛之怯枯槁。

所以李太白,矜夸杜康好。

敏捷千首诗,正恐赖此宝。

死后便埋尔,何用碑碣表。

十二

东邻窈窕女,惊艳二八时。

工织回文锦,犹善白雪辞。

吾欲通殷勤,良媒不在兹。

燕石徒自珍,持赠恐见疑。

扣关阍者怒,愈垣乌龙欺。

唯愿讬梦寐,离魂从所之。

十三

梦中不识路,忽来太虚境。

万艳尽一杯,不辨醉与醒。

面命授天机,奥妙难俱领。

笑他俗世人,争做处囊颖。

硗硗者易折,此言君须秉。

十四

朔风驱鸿雁,缤纷霜霰至。

北斗挹天浆,举酌千峰醉。

东篱有佳色,采采开依次。

君欲制颓龄,泛菊最为贵。

骚言餐落英,恐非深知味。

十五

伊洛天下中,旧是帝王宅。

雉堞无遗堵,石窟留胜迹。

地脉牡丹宜,艳压群芳百。

函关牛去青,天竺马来白。

鉴兹北邙士,不饮老可惜。

十六

少小学书剑,及壮欲穷经。

清羸同卫玠,憔悴过兰成。

中年未豹变,宫羽思弦更。

艺菊满东篱,树李罗北庭。

岂知崦嵫近,恐先鹈鴂鸣。

提壶将焉如,抚柯寄余情。

十七

隐几习黄庭,徐徐满座风。

神游清汉外,兴寄绿樽中。

塞兑阴阳合,致虚任督通。

唯余松桂影,静挂月如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不因五斗?,谁肯三入仕。

公门有程期,万事难由己。

折腰宵小辈,平生深为耻。

愿乘下泽车,茫茫荒陂里。

瓜菊多奇色,岁月何须纪。

饮酒虽过差,庶几死乃止。

所幸有余储,邀约足可恃。

二十

最嘉陶靖节,乱世葆其真。

好诗复好酒,诗淳赖酒淳。

吾生千载后,开卷赏清新。

一篇荆轲咏,直欲刃暴秦。

杂诗与拟古,胸中绝芥尘。

停云思亲友,归田劝农勤。

荣木惜居诸,责子见慈亲。

焉有桃花源,后来徒问津。

弹琴何必弦,滤酒率用巾。

醉即北窗卧,自谓羲皇人。

篇3: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一直被视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少年饱读诗书,胸怀抱负,向往自由,不屈于世俗。但因其家里贫寒,耕植仍然不能自给自足,始出仕。因其愤世嫉俗,对官场上的贪官污吏极其不满,每次出任官职不久便辞官回家了。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出任彭泽县令,因不愿在都督面前折腰谄媚,曲意奉承,在任职仅仅只有八十一天后便弃职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是由此而来,广为世人传颂。他所写的《桃花源诗并序》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这种理想被人们所接受、所传扬。因此,陶渊明除了是一位诗人外,更是一位思想家。《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表达自己的理想之作,虽然他写的故事和其他幻境故事有一定相同之处,但仍然有很大差别,他除了描写的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描写的社会其实也是平凡的社会,桃源社会生活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他们拥有人类淳朴的天性,为了避难而离世来到桃源村,在桃园村建立自己的家园,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自给自足,过着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陶渊明当初的归隐只是为了个人进退,而他写的《桃花源记》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了,而是为广大人民的幸福寻找出路。他的这一步与他早年的田园生活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亲身体验过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他所写的桃源村并不是空想,而是对生活的一种追求。

二、陶渊明“桃花源”社会理想的文化本源

前人对陶渊明的“桃花源”已经有所研究,有人认为这种社会理想来源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这种理想与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人认为陶渊明是根据鲍敬言的“无君论”而设想的这种理想社会。对于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社会文化本源的研究,前人的这种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陶渊明的这种理想社会似乎是继承了先哲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期待,但是这种观点又是各执一词,或者认为陶渊明的这种社会理想是非儒即道,因此这只能说是前人的片面之词。其实,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对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都有所涉及,并不是纯粹的道家或者儒家。关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人们也都达成了一种共识,他们认为这种桃花源这种理想社会蕴含了老子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社会”、鲍敬言的“无君”思想。社会局势的安定与和平是陶渊明及其先哲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但是陶渊明仍然是有选择地继承了先哲的理想,这种选择体现了陶渊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征,在取与舍之间来区分与先哲理想社会的不同之处。因此,桃花源理想社会虽然源于先哲的理想社会,但是陶渊明取其所需,去除多余的理想社会的某些特质,从而构造出一个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社会。

三、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与形成

1. 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构成。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陶渊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成:(1)在社会经济方面,人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种植良田,养殖渔业,按照四季节气播种和收割,劳动气息浓厚,虽然它的安宁静谧怡然是现实社会所没有的,但是处处带着现实世界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的影子。古人的理想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2)在社会政治方面,陶渊明构建的“无君”社会相似于鲍敬言的理想社会。“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揭示了作者极力否认魏晋以来的君主制度,在桃园村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他们自由自在,没有压迫和剥削,也没有所谓的国家和各级官吏机构的存在,也不存在社会各阶层的不平等。(3)在生活习俗结构方面,人们生活在一起,彼此间都相互熟悉,相互认识,因此来了外人之后便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即便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区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来了外人,他们并没有感到惊讶而排斥他,而是表现出他们的热情好客,竞相邀请渔人回家,拿出自家好酒美食招待着。“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这几句诗揭示了那个社会的衣食住行,平凡的普通人生活,却到处都充斥着人文气息。

2. 陶渊明社会理想模式形成。

(1)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在现实中产生的依据,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变动或者变革背景下对思想家幻构的理想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假想或者希望出现的理想的社会便是社会变迁中的理想目标,也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2)传统思想和同时代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孟子、老子主张的“恒产”、“小国寡民”的思想从小就熏陶着陶渊明,让他对这种设想中的理想社会充满向往,因此,诞生了《桃花源记》。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在他生活的东晋时代,正是魏晋玄学之风盛行时,他顺应这种风气,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淡泊致远,追求人生的淳朴真诚,这也使得他不知不觉地成为政治社会中的一分子。(3)陶渊明的个人人格魅力和他的田园生活的经历。陶渊明是官宦世家出身,但是早年家道中落,他的父辈都是正直有为、胸襟坦荡的人,受其影响,他也就形成了刚正不阿、真诚率直,与莲一般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再加上他归隐田园之后,自耕自食,生活洒脱,没有外界封建礼仪束缚着。这些都为他的理想社会提供了生产生活基础,让这种理想被人们所接受。

四、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分析评价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诗并序》描绘出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概念的宁静乐土,在那里没有君王,没有封建制度礼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自给自足。这种美好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只能作为一种梦想,一种对现实社会不满的宣泄,若探究这种社会的真实发生的可能性,那应该可说这种社会与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状况有巨大反差,所以在当时那种局势下只能是空想。但是这种理想社会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陶渊明通过对这种社会的构造,强烈反应出了他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客观地映射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内部矛盾。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只能是心中的一种向往,而现实中却是不能实现的。在人们当时所生活的东晋末期,战乱频繁,人们想要过安定和平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陶渊明由于对广大农民的现实生活经济有更深刻的了解,他可以亲身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呼唤,加上他归隐后享受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为人们打造出一个既是向往又是实践的理想乐土。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引领者,驻足现实,着眼未来,对现实的愤懑不平运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打造出人们心中美好的未来。然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他的文章中避免不了会表现出一种安贫乐道、及时行乐、消极避世的思想。并且,早年出身士族的他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构造出的理想社会除了对劳动人们有深深的同情之外,也把自己推入了被批判的人群当中。

五、陶渊明理想社会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所描绘的“自然”社会,有它积极的一面,清楚地批判了现实生活中战争频繁、尔虞我诈、残酷黑暗的境况,对身处下层农民阶级有深深的同情,这个人间乐土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巨大反差,也反映了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陶渊明的社会构想对后世也有很积极、强烈的影响。不仅向后人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还有官僚主义的赋税征徭,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更准确的了解。并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是丰子恺等文人墨客一生的追求,即便是知道《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生活只是陶渊明虚构的,但是陶渊明所勾勒出的社会却是脱离尘世,人们所向往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真善美的集中组合,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丰子恺的淡泊与超脱尘俗也是受其影响的,陶渊明的这种理想在时代的发展下,会更多地影响着像丰子恺一样的人。如此等等,人们向往着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向往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种向往其实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美梦,但是却使得陶渊明这种虚构的社会绵长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义,邵宁宁.陶渊明选注译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5:176.

[2]倪雅男.陶渊明的归隐之路[J].黔西南名族师专学报,2000, (2).

篇4: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关键词:陶渊明 感情倾向 人格德操

《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他晚年根据其家乡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故事。文中展现了一个人人自食其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在讲授该篇时,学生对文中时代背景和渔人形象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笔者对这篇作品的思考。

一部作品,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都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有的是直接地、鲜明地将“我”置于作品之中,有的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平静地讲述,但只要仔细研读探索作者的创作手法,依据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格德操、审美情趣,就能判断他的感情倾向。

一、从创作背景看

陶渊明生年,上距东晋王朝的建立(公元317)四十八年,晋宋易代之后,陶渊明又生活了七年。《桃花源记》系陶渊明晚年所作,是在当时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是当时现实的产物。历来对其主旨的权威解释是:对当时黑暗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所针对的具体是什么时候的黑暗生活,就需要仔细研究。就陶渊明本人来说,他对东晋王朝是有感情的,陶渊明忠于晋朝是他的一贯言行,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忠君思想主宰着他的灵魂,支配着他的言行。在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的确可以发现一些美化东晋生活的诗篇。因此笔者在此强调的是陶渊明认为与桃花源中相背的黑暗现实的制造者是刘裕。这种感情在很多诗中都有反映,例如《归园田居》第四首: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此诗中描述了田地荒凉,村中一片废墟的情况,村中的老百姓几乎都死光了,为何有这种情况呢?“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四零四年,甲辰),(陶渊明)四十一岁,刘裕起兵讨恒玄,玄逃入蜀被杀。晋政权腐败,豪族侵夺人民,加之战乱连年不断”(《陶渊明诗稿》)。于是陶渊明就用诗歌表现出了这一现状,并表现了对这种现状的极端不满。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四一七年,丁巳),(陶渊明)五十三岁,刘裕北伐,收复长安,灭后秦。刘裕急于当皇帝,不顾亡秦父老苦留,匆忙东还,只留其幼子刘义真及部将守之。”当年陶渊明作《饮酒》诗三十首表现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到底的决心,和对晋宋易代政治局面的不满。

“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四零二年,庚申),(陶渊明)五十六岁,刘裕即帝位,废晋恭帝为零陵王,东晋亡”;第二年,刘裕杀晋恭帝,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序》。文中所展现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是当时刘裕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反面折射,作者隐晦地把矛头指向了不顾人民死活与民族存亡而篡权夺位的刘裕。

二、从创作手法看

作为一篇记叙文,《桃花源记》中穿插了对比手法,通过文中渔人与村民的对比和渔人和刘子驥的对比可以破译陶渊明的潜在话语。

(一)渔人与村民的对比

故事从渔人的出场开始,但他的出场让人觉得有一种游手好闲的感觉,根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代封建剥削和压迫异常残酷,战争频繁,税收繁重,人民生活困难,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以捕鱼为职业的渔人,应该为整个家庭的生计犯愁,无暇顾及周围的美景才对,但他竟然显得如此悠闲,首先就对其作为人民的勤劳性和责任心作出了否定。而桃花源中的村民是以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相命肆农耕,日落从所息”(《桃花源诗》)人人都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因为人人劳动,从而得以丰衣足食,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作者分别让渔人与村民以特有的方式出场,其中褒贬不言自明。

村民是热情好客的,渔人的到来,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给予这个不速之客以热情友好的款待,让一向为生计发愁的渔人好好享受了一回酒食无忧的快乐生活。

村民是纯朴善良的,他们非常乐于当时安乐恬淡的生活,然而渔人的出现是对他们这种生活的极大冲击,他们面临着宁静生活被打破的威胁,临别时,他们对渔人并未提太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他们认为并相信渔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然而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桃花源中人相比,渔人是浅薄的,是不讲信用、背弃承诺的,源中人谁会想到他一离开桃花源不仅“处处志之”,还“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此不讲信用、背弃承诺的渔人,亵渎了村民们的热情和友好。

“《拟古》写作于宋初二年辛(公元四二三年),《桃花源记》并《诗》也是同时所作,这年陶渊明五十七岁”(王瑶编著《陶渊明集》)。可见陶渊明晚年的生活状态是不容乐观的:“复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自会而作》)、“饥来驱我也,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他深知温饱没有着落的痛苦;另外他也深知耕作的不易:“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陶渊明诗全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就在作者有这样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写出了在当时生产力还不高的情况下温饱没得到解决的渔人,受到了村民们拿出自己辛苦劳动果实的款待,而且作者反复渲染“杀鸡作食”这一情节,这本该渔人感激涕零的,可事实恰恰相反,他恩将仇报,在村民们热情、淳朴、善良的光环下显得极其卑微,虽说作者不着一词,但在鲜明的对比中,已透漏作者潜在的情感倾向。

(二)渔人和刘子驥的比较

作品以渔人“不复得路”和刘子驥“未果,寻病终”作结,以往于这一点的说法是:给“世外桃源”抹上了神秘色彩,使人觉得仙源难寻、可望而不可即,笔者认为作者让刘子驥出场的目的不在于此,渔人去了桃花源回家时“处处志之”,结果是“不复得路”,这足以显示桃花源的神秘和可望而不可即。笔者认为刘子驥在此有两个作用:1.与渔人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渔人的动机。2.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通过“高尚人士”刘子驥的传说将文章的中心转移到对渔人人品的否定,来表明对渔人批判的立场以达到劝诫世人的作用。

三、从创作主体看

作家是文学创作主体,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说,作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是创作实践的主体,文学作品是作家精神劳动的艺术产品。艺术作品是作者精神的物态化,是保存作家人格德操的精神化石。因而作者的人格、德操就成了内在的衡量作品中人物的标准和尺度。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出仕为官,亲历了官场的种种丑恶,官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恶浊空气让他窒息,陶渊明一直强调自己质性自然、不愿迁就世俗,扭曲自己正直的人格,于是就有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陶渊明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从此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有的彷徨,以其高洁的人格操守面向世人。

钟嵘《诗品》中评析套诗曰“每观其文,想其人德”。的确,我们读陶渊明诗,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他的人格操守。

陶渊明在其诗作中多提到“固穷”(《治语·卫家公》:“君子固穷,以穷斯滥矣。”即“君子能安于贫困境遇,而小人则因穷而为非”之意)。如“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道》),“不赖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咏贫土》)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以“君子”自况,表明着“固穷”的德操。这种“固穷”的德操,是出于一种情感与人格的凝聚,陶渊明恰恰还在“固穷”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回到《桃花源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渔人与创作主体——陶渊明人格德操的巨大反差。

渔人以捕鱼为业,自从他去了桃花源后,他就不再安于现状,一出桃花源,就“诣太守,说如此”,如此迫不及待,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一直在寻求发财致富的捷径,只不过在此之前未能如愿而已。而现在正好借对太守的阿谀奉承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态,实现他的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情况下,能安逸平静地度完自己的一生。不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对渔人是同情还是鄙视呢?

《桃花源记》不管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都是作者心中的真实,都是作者心中的客观实在,因而我们就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人格德操、创作手法去破译作者的情感。以上是笔者对破译《桃花源记》的情感倾向作的一点浅显的尝试,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吴云.陶渊明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萧统.陶渊明传[M].海口: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5.

[3]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56.

上一篇:给男朋友的情书范文下一篇:第一次工程例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