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处

2024-05-05

历史档案处(通用8篇)

篇1:历史档案处

关于市档案局对我处档案 行政执法检查情况及整改措施汇报

2006年9月上午,由平顶山市档案局牛局长带队、集团公司办公室马主任陪同一行8人莅临我处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通过检查,一致认为处领导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队伍稳定,能够认真严格执行档案各项法规,各项防护措施到位,做到了“三纳入”、“四参加”,各类别档案归档及立卷符合要求,利用效果明显,深层次的档案开发研究成绩显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检查组也指出我处档案工作距档案管理“国一”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由以下几点:

1、基础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档案人员的“四参加”不太到位,部分档案资料收集不太齐全。如:科技档案中近几年来的设备资料;文书档案中干部职工及各科室填报上级机关的各种年报、各种会议记录等;科研成果档案收集不全等。

2、档案用房略显不足。工作用房面积不够,整理档案也没有专用地方,布局需要调整。

3、现代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强,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以适应21世纪档案工作的需要。

4、库房也需要进一步万完善。部分档案柜需要更新,照明设备应尽早解决,灭火器应放在外面,建议加强外部防雨工作。为随时准备迎接省档案局对档案管理“国一”单位进行年检(每年一次,一般是五年必须检查一次,上一次来我处是1998年),针对检查处出的问题及我处档案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还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基础建设。

1、每年年初以处行政正式文件下发当年全处档案安排意见,年底把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及个人随处年终大评比一道进行评比奖励。

2、制定我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划。

3、开展档案质量标准化活动,认真落实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严格按照各类档案要求进行收集、归档、立卷、整理、组卷、编目等工作,确保档案质量。

4、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网络效能,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坚持严格制度与主动收集相结合的原则,档案管理人员主动深入各单位收集各类档案资料。文书、会计类档案定期归档,人事、科技、特殊载体类档案做到了随到随归。

5、调整档案室的布局。

二、加强档案各项法规的宣传工作。

1、在处中层干部中进行一次档案相关法规及处各项档案管理规定的学习活动。(2006年一季度)

2、举办一期兼职档案员学习班,时间2天左右(2006年二季度);

3、进行一次档案知识竞赛活动,参加人员:处领导、中层干部、兼职档案员等(需要经费1000元进行奖励);

4、制作档案宣传栏(制作费用800左右)。

三、切实加强档案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我处工作重点及需要,编写出有实用价值的档案编研材料,做到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奖罚,从而积极为处各项工作服务。

四、继续增加对档案现代化建设的投入。

1、增加1台计算机(集体配置另议),约1.2万元。

2、购数码摄像机1台,约1.4万元;

3、装订机1台,约750元;

4、裁纸机1台,约700元;

5、碎纸机1台,约600元;

6、消毒柜1台,约2000元;

7、目前,部分档案柜存在掉皮、生锈、关不严等情况,同时由于购买时间不一,样式和颜色存在一定差距,影响整体观感。最近,结算中心、处工会、医疗中心、退管科、多经系统等单位的会计资料按我处《档案管理条例》中全处各类档案必须转交处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的规定要求,都将陆续办理相关手续;计划科也准备将基建资料(有三组柜子200多卷)转交我室,因此需要增加更新十多组档案柜。为长远发展考虑,我处应购买密集柜,这样一来,一方面解决了我处档案日益增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继续保持我处档案管理“国一”单位荣誉称号奠定了基础。

8、封闭走廊。

处办公室综合档案室

篇2:历史档案处

世纪伟人心系淮患治理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让淮河两岸的人们

看到安居乐业的美好希冀

令淮河流域的儿女

重拾富庶繁华的历史记忆

历史不会忘记

从四面八方奔赴**的治淮先驱

满怀雄心壮志数载奋

战在工地

最难忘 回首挥手时的怅然别离

那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

多少人抛家舍业 不遗余力

那经济困难的特殊年代 工程停建

多少人徒生无奈 嘘唏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英明决策助推治淮高潮再起

治淮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沉睡近半个世纪的**

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步履蹒跚痴心不改的守闸人

掩饰不住内心狂喜

历史不会忘记

为实现利国利民的壮举

世代居住的百姓毅然迁离

八方参建的单位同心协力

一座座大型水闸拔地而起

七十余公里坝体如蛟龙盘踞

构筑安澜淮河的铜墙铁壁

夯实洪水防御体系之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人的使命时刻铭记

全面建设“三个一流”

倾力打造“四个水利”

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确保工程发挥综合效益

圆流域人民的世纪梦想

篇3:历史档案处

一文字表述不统一

1. 巴黎公社究竟存在了几天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这一课中写道:“3月28日, 巴黎公社成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5月) 28日, 公社战士坚守的最后一个街垒被攻克。”而接着教材又写到“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 却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从3月28日到5月28日, 期间并没有满72天, 而只有62天。

其实, 对于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以3月18日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为标志 (在这种说法下, 巴黎公社即存在了72天) , 另一种是以3月28日新当选的公社委员朗维埃庄严宣布公社成立为标志。教材采用了第二种观点, 却又按照第一种观点来计算天数, 有失偏颇。

2. 中华民国究竟何时建立

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写道“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建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而接着又写道:“从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是民国时期。”

教材对于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既采用元旦说 (1月1日) , 又采用退位说 (2月12日) , 前后矛盾。

二双语语种不统一

沪教版的世界史充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理念, 教材对一些重要的专有名词都注了英语, 这种编排无疑是对双语教学的肯定和推动。但是, 教材中除了注有英语, 还有几处使用了其他的语种, 比如:“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Kopernik, 1473-1543) ”, 这里的“Kopernik”并不是英语, 而是波兰语。哥白尼的英语应该是“Copernicus”。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 ”, 其中“Communist”是英语, 而“Manifest”是德语。“共产党宣言”的英语写法应该是“The Communist Manifesto”。

一般来讲, 我们现行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教学, 教材中列举的波兰语和德语对实际教学意义并不大, 并且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混淆。

三图片与注释不统一

印第安文明一课中附有一幅插图, 教材对这幅插图的注释是“库斯科城遗址”。而实际上, 这幅插图是古印加帝国马丘比丘遗址, 并非库斯科城遗址。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首都, 位于乌鲁班巴河上游, 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而马丘比丘是古印加帝国的古城废墟, 它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西北约112公里的高原上。这两者尽管有一定联系, 但毕竟是两个不同城市的遗址, 不能混为一谈。

四翻译不统一

对外国人名的音译, 往往是约定俗成的, 如Napoleon, 大家都写作“拿破仑”, 不会写作“拿破轮”或“拿魄沦”之类, 这是因为“拿破仑”已成为定式, 被长期而广泛使用。而对于日语人名, 也同样有约定俗成的习惯, 就是直接把日语中的汉字借用过来, 并按汉语的发音拼读。比如“田中 (たなか) さん”, 直接就取“田中”二字翻译为“田中先生”。而教材上却出现了同一个日语人名的两种译法, 抗日烽火一课中写道:“日本的外相广田弘毅”, 而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一课中又写道:“广田宏毅受命组阁”。

五语言表述模糊

1. 英国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这一课中写道:“国会于1640年11月重新召开。围绕权力分配问题,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国会与国王展开激烈对抗。国会强调‘议会治国’, 要求大幅度限制君主权力, 逮捕并最终处决查理的宠臣。这标志英国革命的开端。”教材的这段表述在史实上并没有错误, 但“这标志英国革命的开端”中的“这”究竟是指什么, 却实在令人有些琢磨不透。

2. 究竟怎样才算“当家做主”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一课中写道“巴黎公社成立,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而战争与革命一课中又写道“十月革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政权。”比较两段表述, 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哪一个才真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呢?如果是以两个政权存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是否当家做主, 这显然缺乏科学性。因为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一共存在了约70年, 巴黎公社前后存在了约70天, 难道70年就算当家做主, 70天就不算吗?

3.“天足”如何举行

妇女地位的变化这一课中写道:“在上海张园举行的女子天足”。这是一张图片的注释, 虽然不会引起什么歧义, 说的是近代妇女解放中的“不缠足”运动, 但这句注释至少从语法上看并不通顺。

摘要:本文结合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 针对沪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欠妥之处, 提出质疑, 并通过考证和剖析, 谈谈自己的认识, 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关键词:沪教版,历史教材,瑕疵,认识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研制组.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全一册)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研制组.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下册)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历史档案处

据Wind数据,截至11月25日,工银瑞信公司旗下产品工银瑞信红利今年以来的跌幅累计已达13.37%,排在同类基金倒数第4位。

然而记者发现,工银红利并非一直如此,此前业绩可圈可点。晨星数据显示,2011年工银红利在全部320只产品中排名42,处于同类前15%以内;2012年净值增长率为8.29%,为晨星同类产品平均值的2倍,全年排名处于前1/4以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工银红利今年业绩欠佳呢?

“今年以来,房地产业和白酒行业的股票调整幅度比较大,由于看好其明显偏低的估值以及长期的投资价值,我们在投资上没有进行减持,使基金净值表现较差,我们深表歉意。”工银红利基金经理杨军在三季报中诚恳地写道。

什么理由使得工银瑞信红利对房地产业和白酒业情有独钟?面对陪伴多年的投资人, 工银瑞信红利又将靠什么来维系他们继续持有的信心?

钟情白酒股 引来业绩阵痛

股市的魅力在于它的风云变幻莫测。对于杨军来说,同样的经验,时间和大环境变了,结果也就截然不同。2010年,杨军意气风发,接手工银瑞信红利仅仅两个月,就以“白酒股的胜利”在当年7月使得他管理的工银瑞信红利净值单月增长13%,并一举荣登同类基金产品排名第八。其中,贵州茅台一个月中从每股127元涨到138元,五粮液从24元涨到接近28元,泸州老窖从28元涨到接近33元。白酒板块成为了当年最火爆的大牛股板块。

然而时过境迁,在当前限制三公消费、提倡全民节约的大环境下,过去的成功经验究竟能否百分百适用?做股票是否仍只需看市盈率呢?虽然我们不以短时间成败论英雄,但给持有基金产品的投资人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显然才是硬道理。

从基金三季报中可以看出,工银红利主要增持了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股票,减持了食品饮料等行业的股票,三季度末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房地产、家电、金融、医药等行业。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和白酒行业的股票调整幅度比较大,由于看好其明显偏低的估值以及长期的投资价值,在投资上并没有对其进行减持。

对于《投资者报》记者的疑问,杨军表示,“今年以来,受需求减少的影响,白酒行业的利润增速明显减缓,但白酒企业作为消费品公司,长期来看,其盈利的稳定性高、持续性好,仍然是较好的长期投资标的。目前,白酒行业利润正在逐渐好转,且其市盈率在10倍左右,处于历史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外同类公司的估值在15~25倍,我们仍看好白酒行业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未来我们将跟踪好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变化情况,力争给持有人创造良好回报。”

重仓板块回暖 有望奋起直追

受累于白酒股的腰斩,工银瑞信红利今年以来的跌幅累计已达13.37%,排在同类基金倒数第4位。这样的成绩,对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样一所国内最顶尖的学府,又是经济学硕士的杨军来说,显然不是其正常水平的体现。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数据发现,杨军自2010年5月18日起与章叶飞共同担任工银红利股票基金经理,自2011年7月起单独管理本产品。晨星数据显示,2010年下半年,工银红利净值增长率近20%;2011年行业整体下跌,工银红利当年在全部320只产品中排名42;2012年净值增长率为8.29%,全年排名处于前1/4以内。由此可见,杨军先生过去几年的业绩表现还算是不错的。

从工银瑞信基金权益类投资整体来看,虽不如其强项固定收益业绩突出,但也还算是可以的。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工银核心价值、工银稳健成长、工银大盘蓝筹、工银消费、工银主题、工银量化,以及工银全球配置、工银全球精选等10只权益类基金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都超过20%。其中,工银稳健成长和工银主题策略基金净值增长率更是超过45%,排名同类基金前1/4。

尽管白酒行业三季度业绩是今年最差的时期,但进入11月份后,白酒板块出现了许久未曾出现的涨停行情。截至三季度末,工银瑞信红利伴随着白酒板块的超跌反弹,基金业绩也开始回升,四季度以来,该基金回报率排名进入同类基金前1/3。银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工银红利最近一个月净值增长率为0.96%,同期同类平均收益仅为-4.84%。

中信建投分析师称,近期白酒股的反弹主要还是估值修复行情,前期白酒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不少白酒股都近乎“腰斩”。进入四季度后,白酒销售显示出一定回暖迹象,加上刚刚过去的“双11”酒类电商的销售数据也较为良好。下半年行业消费有望随着春节来临,白酒企业 “探底企稳”,进入缓慢复苏期。

篇5:历史档案处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 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 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 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美洲。美国独立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在 资产阶级革命潮流的推动下,拉美人民进行了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独立,基本 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间进行着激烈竞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了世界 殖民霸权。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 霸的特点。

2.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 完成。法国、美国、俄国、德意志、日本等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 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欧洲封建势力打败拿破仑之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恢复了旧的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 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但最终都失败了。为了适应时代 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1871年的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为代表的、争取民族自强和 振兴的运动。这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畴的运动。其二,是反对异族控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有资产 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1848年的东南欧革命;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 洲革命风暴最为典型。

3.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 1

要特征是:科学在 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交叉进行。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随着生产与资本的越来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对内加强剥削,对外加紧侵略扩张。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俄、日等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各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加 剧,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国际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觉悟明显提高,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会广泛建立,工人运动主要以 合法斗争、政党斗争为主,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也在增长。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俄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为了抗 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人民开展了民族民主运动,其中“亚洲的觉醒”尤为突出。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 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 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1917-1945年)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以192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 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其中,德国十一 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影响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洲和非洲的民 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国际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恢复 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整体上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德、奥、俄、土四大帝国崩溃,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英、法、意等国的经济也遭到破坏,只有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膨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在全球 推行“金元外交”,日本则成为东亚的霸主。战后,协约国集团按其实力对比,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低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 主运动也被镇压。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在其 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伏着严重的危机。

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 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德、日两国则相继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朝鲜、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了反法西斯斗争。但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终于使局部战争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世界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 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 化和扩展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洲、欧洲出现了连成一片的社会主义国 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 成效不大。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 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劫难之后,走上了改 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改 革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以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美国的扶植下,战后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 第三世界的剥削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 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开始上升。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针锋相对,应接“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 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后来,两极格局发生演变,美苏争霸局面形成。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局面结束。

篇6:历史档案处

题处士林亭

作者:李涛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帝里高人宅,苍苔绕径深。

卷帘山入户,摘叶鸟移林。

石沼养龟水,月台留客琴。

篇7:一处运动一处纪律小学作文

邵歆烨,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了吧!你还记不记得我呢?我倒是记得你这个内向的小女孩哦!

这次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运动世界”和“纪律天地”。

首先我先给你们讲讲“纪律天地”吧!纪律天地其实是《小学生一日常规》。之所以称为“纪律天地”,是因为《小学生一日常规》就是将小学生的种种纪律问题合为一体,使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纪律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班同学都为小朋友们细心教导:有的把那一日常规原封不动地念出来,有的耐心地为小朋友们解答问题,有的把那一大堆的文字化为自己的话,让小朋友们更容易理解,我也不例外,成了那些“小小教师”的一员。

看完了“纪律天地”,当然要放松一下了,让我们一起“逛”一圈吧!操场便是我们的`“超市”,跑道便是“街道”,我们便是这“小小采购员”。随着“街道”越陷越深,我们也一同打开了运动的大门,“运动世界”也随之展开。

我们经过了游乐设施,可能是游乐设施太有“魅力”了吧!不仅小朋友们喜欢东碰碰、西碰碰,我们也喜欢玩呢!我们都是小孩子,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爱玩、好动。玩谁都会玩,只不过是方式不同罢了。

我们已经完全陷入了运动的深渊,不能自拔……

主席台前面有一块关于运动的版块,那里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运动的类型,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

在这段时间里,靠什么来打发时间呢?不要急,还有个互动呢!每个人肯定有他喜欢的运动,我的这位“小手”也有哦!

我指着“游泳”的标志问她:“你喜欢这个吗?”她点点头。我又问她:“你喜欢跑步吗?”她点点头说:“喜欢,不过我不喜欢游泳,因为我还不会游呢!”我再次问她:“你喜欢足球吗?”她有点害羞地告诉我说:“我没有喜欢的,因为我都不会。”我有点着急了:“你到底喜欢什么呀?”她说:“那就跑步吧!”

看着她做跑步的滑稽动作时,我忍不住想要大笑,就捂着嘴巴,“扑哧”一声笑出了声。

篇8:历史档案处

1 挪威哈马海德马克博物馆项目 (Hedmark Museum, Hamar, Norway)

挪威的哈马小镇是挪威中世纪就存在的一个城镇。在1567年瑞典入侵后, 小镇的商业活动移往奥斯陆, 住民远去的同时建筑也逐渐衰败。1947年, 随着中世纪的建筑遗址和历史文物的出土, 当地急需一处能够提供存放文物和教育公众的场所。如何在保护中世纪建筑遗址的基础上存放大量的历史文物, 这对即将扎根于此的建筑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而费恩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场地内的历史遗迹毁坏得十分彻底。在遗址未被发掘之前, 村民就在部分遗址之上修建了农舍。费恩经过反复斟酌后, 决定拟将原有村民所建的农舍改建而成博物馆, 把新建筑修建于遗址之上。从首层平面上看, 遗址博物馆以U字形平面呈现, 并从南北西三面环绕露天遗址。为了进一步营造露天部分遗址的场所氛围, 费恩别出心裁的设计了一条三角形的回旋坡道, 坡道从露天遗址开始, 蜿蜒回旋地穿过墙体伸入室内。进到室内后, 可以看到遗址发掘时的状态被基本保留了下来, 此前室外的坡道转化为了走廊, 新建部分如三个互相独立的素混凝土小凹室展厅等则架空于原遗址之上, 并由这条架空的走廊串联了起来, 室外和室内借由坡道实现了良好的承接与转换。这条坡道被费恩称为界定现在与过去的“地平线”, 其意义是在参观过程中, 坡道让这些遗址都置于游客的视线之下, 隐喻着这些都是过去的故事 (图1~3) 。

图片来源 图1~4: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和[9]绘制;

图片来源 图1~4: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和[9]绘制;

图片来源 图1~4: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和[9]绘制;

费恩在《A+U》建筑杂志中说到:“……博物馆应当融入到遗址之中, 正如被展览的物体一样, 我的回应是设计一座‘悬浮的博物馆’, 使观众可以体验历史。[1]”在空间设计上, 费恩把功能分为了功能空间与非功能空间, 由精心组织的参观流线在竖向上划分了开来。为了在建筑内部呼应场所遗址氛围, 一些在遗址现场发掘而出的文物通过玻璃装置使其“悬浮”在走道的两侧, 藉由这些轻盈的“悬浮”文物突显其厚重不凡的历史。在这里, 通过参观流线坡道在建筑内外之间的转换以及室内布局对情感的渲染, 空间意识转换为了时间历程, 如“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烂漫[2]。”在这条被费恩称为“地平线”的坡道上行走, 犹如在历史与现实的层叠中漫游穿梭, 一边是中世纪的古老遗址, 一边是匠心设计的精美建筑, 参观者仿佛能通过建筑进行与历史的交流。

在建造逻辑方面, 博物馆的结构体系是独立于废墟存在的, 新建造部分与中世纪的墙体脱开, 倾斜的坡屋顶由独立的木构架支撑, 和墙体没有任何结构上的关系, 从而最大限度的延长了原有建筑的寿命 (图4) 。这种新旧建筑结构体系分别脱开的设计直到今天依旧常为建筑师们所使用。另外, 在建构方面, 费恩的设计策略是沿用挪威民间传统的工艺方式, 将屋顶原色木檩条的搭接直接暴露在参观者的视线下, 在反映结构的真实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农舍昔日的情景;走道采用素混凝土和残垣断壁相接相融, 新旧材料的对比, 使历史的痕迹直白地呈现了出来, 给参观者带来了一种历史感的视觉冲击 (图5) 。

图片来源 图1~4:作者根据参考文献[4]和[9]绘制;

在建筑的细节设计上, 费恩花费了许多精力与心血。比如他极具新意的解决了改建前农舍所遗留的不规则裂口问题, 而这也成为整个建筑的亮点所在。他的方法十分简单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将透明方正的玻璃平板轻轻的依附在墙体上, 而两者之间只用凸榫相接。这种简便的连接方式使得玻璃这种现代材料和原有的残垣断壁在对比之间产生了一种戏剧化的效果:它们犹如衣服上的一个个补丁, 透明光滑亦不失一种唯美, 借助着光线在残垣间折射着残垣的古朴与沧桑。

2 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Kolumn ba Art Museum, Cologne, Germany)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位于德国科隆的商业区, 是瑞典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耗费十年心血的设计结晶。彼得.卒姆托是个低产的建筑师, 他的每一件作品却都是精品。值得注意的是, 该作品与费恩的海德马克博物馆的建造环境相似, 亦是建造于一处历史建筑遗址之上。在该项目启动之前, 遗址之上已修建过一个圣母小教堂, 如何协调基址内部的复杂环境成为了该项目设计遇到的最大难题。卒姆托的策略是用一个巨大的空间把所有历史遗址都包裹进去:这并不是单纯的设计一个外壳, 而是基于对原有场地的深刻理解, 通过将建筑内外空间的整合与组织, 塑造了这个既有时代感又充满了历史韵味的博物馆。

图片来源 图5:来源于网络http://archifield.net/2010秋季欧洲当代建筑与城市发展之旅挪威哈马。

图片来源 图6、7: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4]绘制;

图片来源 图6、7: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4]绘制;

从建筑外观上看, 博物馆显得十分朴素, 它的体量从整体上看显得十分敦实:一个简单方形的体量, 仅在顶部有高低变化, 外层靠下端有一层表皮, 是由条砖砌筑而成, 层层错开搭接, 与孔隙内部的阴影在外墙上形成了具有识别性很强的肌理效果。原有教堂的拱券残垣成为了立面的一部分, 与米白色的现代条砖饰面肌理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图8) 。这样的立面设计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传统教堂的三段式立面:顶部透明的玻璃材质呼应远方的城市与辽阔的天空;中部砖砌漏窗呼应城市街道, 表明入口的同时亦和下层的残垣脱开;底层的片段式遗址残垣突显了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底蕴。

进一步审视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可以发现, 博物馆的功能由由圣母小教堂、建筑遗址和艺术展览三部分组成。从首层平面看, 在柯伦巴大街即博物馆西面, 有一个宽敞的入口通往艺术展览部分。该入口虽然较为宽敞, 但并不能直接进入门厅, 而是要经过一个廊道的转折才能到达, 颇有中国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味道。转个弯后, 就发现了明亮的前厅, 前面一扇玻璃门通往外面宽敞的庭院 (图6) 。据资料介绍, 此庭院原是圣柯伦巴教堂的墓地, 庭院由斑驳的红色砖墙壁、灰白色的条砖砌筑外墙及低矮的混凝土墙三者共同围合而成, 地面铺满了白色的砾石, 围墙周围几株绿树随风摇曳, 而中间是卒姆托自己设计的雕塑, 显得宁静且意境深远, 或许表达了对战争的某种哀思。在博物馆南面 (教堂遗址主体部分所在) , 是布吕肯大街, 在那边是通往圣母小教堂的另一个小而窄的入口。在圣母小教堂前面, 一条折线形可以两人并行的红色木制观赏廊桥穿梭在遗址之上, 昏暗的空间中, 一根根细长白色的柱子垂落着, 细密的微光透过砖砌孔隙渗入博物馆内部, 使得这里面的圣母教堂更是端庄神圣。在这个充满宗教氛围的空间里, 卒姆托没有对光进行过度的渲染, 而是强调了暗与影的存在。行走在这个黑暗的王国中, 一股神秘感油然而生, 空间仿佛在这里消解, 时间亦犹如停驻下来。人愈是处于黑暗中, 则更愈容易引发对身边环境的思考, 因此该博物馆也被人们称为了“反思的博物馆” (the museum of reflection) 。

相比于一、二层空间的昏暗, 三层空间显得比较敞亮 (图7) , 该层展厅对光与空间进行了更为精妙的设计:展厅自身采用人工照明, 但由于依附着有高窗的东塔、南塔、北塔而建, 并将它们作为前厅, 故而因高窗的开口、大小、位置的不同, 对展厅而言则形成了不同光线层次的空间, 为艺术品的展示提供了多样选择。且在三层平面上看到, 卒姆托在展厅之间设计了面对着城市主要景观的巨大落地玻璃墙, 这些玻璃覆盖的洞口不似窗户且有着超常的尺寸, 与墙壁等高, 这些通透玻璃没有窗框, 也没有围护栏杆。这样的细节设计, 在心理上便使人们取消了靠近大玻璃的打算, 更别谈说要近观城市风光了, 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展厅及艺术品上。与首层平面的红色帕杜克木质铺道对人们行走路线的引导类似, 这里的细节设置显得更为隐晦, 体现了建筑师用设计引导行为的深厚功力。

在博物馆的材料和构造设计方面, 执着于建筑细节的卒姆托更是煞费苦心。比如为了保证新砖的色彩、规格和砌筑方式与现场旧建筑相协调, 不辞劳苦奔波至丹麦定制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灰白色条砖。至于在重点需要塑造空间部分, 在昏暗光线中呈现红色的帕杜克木制步道和原有小教堂的彩色玻璃在搭配得可谓是恰到好处。材料之间时而明快、时而细微的对比, 不仅加强了在历史建筑间漫游的空间感受, 还反映出了新建筑诞生的时间历程。

图片来源 图8:来源于网络http://www.civilcn.com/土木工程网。

3 比较与分析

通过前文对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建筑师所设计的历史建筑改建的简要概述, 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在最后设计成果上截然不同, 但却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下面谈一谈笔者对两个建筑形成由“异”到“同”的看法和观点。

3.1 场所氛围各异, 设计策略相同

费恩的海德马克博物馆位于挪威哈马尔的郊区的小山丘上, 目的是保护一份始建于中世纪的教堂废墟遗址, 由农舍改建而成的博物馆低调朴实的围绕历史遗址且修建于遗址之上, 传递着静谧安宁的气息;而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则是坐落在科隆市中心, 距离不远处是科隆大教堂, 且位于商业步行街附近。用米白色的现代条砖修建的博物馆体量敦实雄伟, 这样的造型使得博物馆没有被城市建筑群所湮没, 它在城市中心安静矗立且独树一帜。虽然两者一个位于城市郊区, 一个位于城市中心, 但两者在设计中都采用了相同的设计策略:把原有历史遗址作为一个设计核心考虑。在对待遗址的态度上, 两者都否定历史遗址的死亡, 通过新事物诞生将其依附于其上, 并借此获得新生。在建筑设计上, 两者对历史遗址的改建显得谦虚而谨慎:建筑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址的属性, 如柯伦巴博物馆外立面的残垣拱券;或把参观流线结合遗址精心设计, 小心的置于遗址之上, 这样的设计手法在两个建筑上都有体现, 如海德马克博物馆的三角形回旋架空混凝土坡道围绕遗址而设, 引导着参观者依次参观设定好的空间等。

3.2 空间效果各异, 表达手法相同

在结合遗址设计内部空间的处理上, 费恩的海德马克博物馆大量采用粗糙的混凝土, 暴露的屋顶结构使用暖色的木材, 原农舍墙体上除了结构补强和普通透明玻璃封住洞口基本没有其他的处理, 新旧材料的对比集中体现了空间朴素平实的特征。而在它内部光线处理上, 位于架空坡道下的历史遗址显得较为昏暗, 暗示着过去的历史正在隐没, 其他空间的光照则显得较为偏暗而均质, 并没有用光对某处空间加以渲染。如果说费恩的海德马克是一杯清茶, 细品之下方显回味, 那么卒姆托的柯伦巴则是一瓶烈酒, 一饮则给人以迷离绚烂之感, 它的内部空间显得十分绮丽多姿:光线透过砖砌小洞漫射进圣母小教堂, 透过神龛彩色的玻璃和白色垂落的细柱洒落在红色帕杜克木质铺道上, 充满了一种恍惚轻柔的色彩。虽然两者内部空间效果截然不同, 但是在内部空间表达手法上, 都力图借助光线传达一种时间性, 即通过控制外部光线的摄入, 营造内部环境的幽闭性, 使置身其中的人们不自觉会忽略时间的流逝, 从而引起人们历史遗址的关注与思考。

3.3 情感表达各异, 细节关注度一致

通过内部空间的塑造, 海德马克博物馆和柯伦巴博物馆都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前者表达了建筑师对历史遗址的尊重与缅怀, 后者则是借历史遗址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传递了宗教的神秘性与崇高性。虽然两位建筑师表达情感不一, 但是在对建筑细节的理解上都有着极其的相似, 包括建筑所用材料之间的细密搭配和维护结构体系的谨慎选取等, 如海德马克博物馆外墙墙洞采用最直接的透明玻璃封口, 玻璃用凸榫直接锚固在夯土墙体上, 两者间产生了厚重与轻盈的强烈对比效果, 暗示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这也成为费恩处理材料连接的典范;后者柯伦巴博物馆的外墙有一部分是白色条砖错位砌筑的墙体, 这段半实半虚的墙体在立面上成为了顶端实墙和底端遗址的良好过渡, 同时又在室内效果上强化了光的存在, 更好的烘托了设计师所需要强调的宗教性。

4 反思与启示

通过对海德马克博物馆和柯伦巴艺术博物馆的两个项目设计实践的阅读, 不难发现这两个项目设计思路上有着某些共通之处。笔者试图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解读从侧面总结其对历史建筑更新设计的有益启示。

4.1 对比与协调

新旧建筑的对比与协调, 是在历史建筑更新过程中经常被人提起而又引发争论的话题。从两个案例里可以看到, 在博物馆的自然采光设计上, 费恩的作品采用材质对比的手法, 创造性的把普通透明玻璃和遗址残垣的洞口搭接在一起, 使洞口犹如建筑上新开的窗户一般, 两种材料的组合很好的将现代的轻盈与历史的厚重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而且没有影响室内的采光, 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遗址原有的风貌。而对于同样的问题, 卒姆托的柯伦巴博物馆则是采用一种协调对比的方式:将普通的条砖组合为层叠的漏空砖, 使得外立面上的原有遗址和新建实体间产生了视觉过渡作用, 砖的颜色和遗址的颜色较为和谐的调和在一起, 丝毫不显突兀。在建筑形体的处理方面, 两者外观改造上均表现相对谨慎, 建筑体量简单而精巧, 在强化自身的形体特征同时突出传统的历史环境。无论是费恩的材质对比还是卒姆托的新旧协调, 手法的使用都是根据作品所处条件而定, 但是两者设计的最终成果却是相通的, 即运用当代的建筑技术语言, 以材料搭接的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性凸现历史建筑所遗留的残缺美。在新旧协调方面, 新建筑不是僵硬的附属物, 旧建筑也不是简单的苍凉摆设[3]。

4.2 尊重“感知”

在经典的建筑美学中, 视觉美几乎是占主导地位的元素。空间中的光与影, 色彩与造型, 无一不是通过视觉传达给参观者。而在这两个案例中, “感知”作为一种别样的欣赏方式通过空间传递给了参观者。在两则案例中, 设计师规定了参观路线——素混凝土坡道和帕杜克木质步道, 走在它们上面的触感和踏步产生的声感与走在周围其他地面是不一样的, 暗示了参观者和被参观物体之间悄然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距离感和亲近感。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亦是时间的艺术。两个案例通过对建筑内部流线的巧妙控制, 在内部昏暗而变幻的空间中通过触感和声音等非视觉元素引导参观者, 让参观者感知遗址空间中所独有的历史沧桑感。正如卒姆托所言:“当我们注视平静而自在的事物时, 我们的感知亦变得平稳而迟钝。我们感知的对象没有传递给我们信息, 它们仅仅存在着。我们的感官变得平静、公平、不再渴急......此时, 在这感知的真空中, 某段记忆会浮现, 它是一种从时间长河深处产生的记忆。[4]”从人类的精神感知出发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刻画, 不仅更具人文内涵, 空间也由此产生共鸣的张力。

4.3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在海德马克博物馆中, 费恩没有用玻璃箱将遗迹封合, 而是设置回游型的坡道, 让参观者体会一次“建筑漫游”。在展品的布置上, 费恩根据每个文物特点设计了风格各异的玻璃箱体, 大到一片墙, 小到一个普通的日常事物, 都被他精心布置在坡道的两侧, 借由展品述说历史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设计对历史的充分尊重。后者卒姆托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在内部空间的营造了一种幽暗特质, 试图尽量消解空间形体的复杂, 深红色的木质地板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地面下满铺的遗址中, 以消解现代材料和构造技术的存在, 凸显了历史固有的主题, 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让参观者能更好地在充满宗教氛围的室内感悟与思考那段过去的历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保护顾问费尔顿博士在《欧洲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观念》文章中所指出:“维护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它们, 最好是按照它们原有的方法去使用。”在对历史建筑更新的设计中, 应尽量避免强制性的介入, 而要恰如其分的控制好现代部分, 使新建筑和历史建筑有着现存的逻辑关系和共生关系, 发挥其动态保护的作用。加建部分不仅是“加建”, 而是一种更好的保护历史的方式。历史的“初始状态”是解读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尽量保留历史的“初始状态”, 即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作品才能更有生命力。

4.4 结语

借助两个优秀改造案例的分析和探讨, 在对历史建筑改造更新有进一步体会的同时, 笔者发现国内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优秀作品, 比如上海新天地旧城改建项目、北京798艺术区改建、杭州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改建工程等。正如前文开头所说, 虽然国内历史建筑更新项目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它们都能很好的把握并发挥原有场址的自身属性, 尊重集体记忆并很好的还原历史的原真性, 都能够紧紧抓住历史建筑更新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 这些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而里面的展品就是其自身发展的印记。

纵观海德马克博物馆和柯伦巴艺术博物馆的成功设计, 建筑师丰富的经验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更是一种对旧建筑在更新过程中所处地位的清醒意识的反映, 以及对建筑背后所潜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理性分析和对新旧建筑协调关系恰如其分的把握。历史建筑是有生命的, 对它们自身的保护与更新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自我积淀的过程。正如龙应台先生所言:“建筑更新不仅是土木工程, 它是文化的开启与创造, 是我们传承给下一代的生命哲学。”

摘要:历史建筑更新设计以及使旧建筑重新焕发活力一直是建筑师们孜孜以求的命题。在历史建筑更新设计中, 新旧建筑能否共生?本文选取两个建造在建筑遗址上的新建筑, 试图通过阅读比较这两个优秀案例, 解读历史建筑改建及其扩建过程中的保护问题, 并从中获得历史建筑更新设计的启示。

上一篇:酒店礼宾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值周总结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