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2024-05-18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

业指导》调查报告

——————林业就业调查报告

班级:林业技术

姓名:某某某

学号:自己想

时间:2012.1.5目录

1.摘要........1

2.大学生就业前景分析........1

1)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1

2)林业的经济发展前景.........1

3.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2

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3

7.总结.....4摘要

风景园林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其中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具有较高生产力、社会广泛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风景园林、林业技术

2.大学就业前景的分析

1)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m3。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

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的120位和121位,森林覆盖率排在142位。同时由于我国多年来对森林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中幼林比重较大,而且在人工林中,由于树种单一,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林分质量不高,所以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且处于低产量、低效益的状态。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而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必然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对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入世后我国的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从原来的15%下降至5%。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而木材生产国受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影响,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首要的任务,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面积锐减,是造成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全世界的木材今后将逐年降低产量,这就形成了木材的供需矛盾,逐渐要形成木材的卖方市场,木材的价格经过阶段小幅升高后,将要逐年大幅度上涨。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现在植树造林,到成材出售之时,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

3)就业前景分析

在现代,由于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了全人类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和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严重威胁,在此严峻局面下,仍然要保持生存环境不受破坏,自然资源不致浪费。那就需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这正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因此,时至今日,风景园林依然是世界各国的热门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也是培养适应未来城市环境美化要求及发展花卉产业所需人才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大批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3.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人格品质。人格品质之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由于学生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大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二方面是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之时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方面是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工作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第四方面是应聘能力。大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1.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2.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三.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五.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苏子的培养和塑造。

2.高校的改革。

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

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四.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搞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即使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其次,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实习毕业生和企业间求职愿望和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再次,要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大学创业园地,扶持和指导大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

总结

只有不断努力奋斗,积累经验等,才能去获得成功,只有努力才能赢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经济建设就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个体、私营、股份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体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顺利转型,林业和相关部门就要切实加强林业政策的宣传,加快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强化服务意识,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团体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从更宽的领域扩充林业经济建设力量,推动林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篇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结 课 报 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结课报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这一变革在其提出后二十年里,逐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变大。作为一名在读本科生,我们都应该觉得十分的光荣,但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却也让我们不能沉醉在自我陶醉中。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已经迈入大学四年级,在收获了三年大学带来的成熟之后,我们也应该去做些什么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大学四年里,我一直坚信着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奋斗。在我沮丧时让我重拾信心,在我看不到自己努力的结果时,让我决不放弃。任何机会都需要我们去自己去争取,现在就业形式如此严峻,不会有橄榄枝从天而降,抛向我们。我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充满力量地投身到时代的大潮之中!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这门课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也意识到了责任心、诚信、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1.培养责任心。首先强烈的责任心是我们对自己人生之路做出正确抉择并顺利走向社会的前提。其次,责任心是个人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踏实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当我们选择了挑起担子,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事对人负责,责任意识是让我们更接近人格的成熟——能担起责任的肩膀才能挑起未来。

2.保持诚信。《礼记》中道:“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五千年、纵横海内外散发出醇厚的芬芳。保持诚信,不仅是职业所需,更是我们的灵魂的洗涤剂。同时在生活中,我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每个时间段里,我都会思考我学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了、最成功的是什么;或者我的性格弱点在哪里、经验欠缺什么。这样,我慢慢变明白了自己需要补足的地方和可以发扬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实现短期的小目标,相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会慢慢靠近未来的大目标。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起来。

3.生涯规划。人生规划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众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人生不但可以规划,而且是可以规划好的,有没有人生规划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有生涯规划和设计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一般都有生涯规划和设计。人一生发展会做无数次的设计策划,但如果最大的策划——人生策划没做好,就是最大的失败。准确把握人生,科学运用人生中的有利条件,通过全面周到的策划,为人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规划好自己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此外,通过上课,我也意识到了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职业的看法太简单了,太容易上当受骗。所以,我也有以下感悟想要和大家分享。

一、要发现自己的优势。最明显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如获得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律师等任职资格证书、课外竞赛获奖证书等,还有专业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如文章、论文、作品等。除此之外,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优势。

二、要写一篇精彩的简历。写出的简历能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等,另外应对不同的公司应该有不同的简历,也可以采用电子简历的形式。

三、要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没有共同之处,自己比较适合的那类单位有没有聘用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指标。若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那么,至少应有两个条件: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清搜集、分析何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单位,以增加成功机率。

四、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的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哪些该说、详细说,哪些改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五、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干扰大学毕业生正常求职的因素,目前还不少,如不正之风,设骗欺诈,信息泛滥等等。

此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技能需要加强。首先是掌握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知识和信息是在当今社会生存的武器,掌握获得它们的途径,才能使我们更游刃有余地在这个社会生存。可什么才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多看书,多与人交流,注意浏览各种信息,关注身边与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并有自己明确的判断能力和敏感度。其次要多读书,加强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一个人,无论能力多么强学问多么大,要想活得开心获得别人的尊重,就绝不能忽视心灵与灵魂的成长与发展。多读书,多接触不同的有成就人士的思想,可以丰富自身的思想,并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使自己过快乐的生活有成功的事业。然后,便是要多与人交流。无论是在社会实践中还是在专业学习上,多与别人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只有与他人交流,了解别人的想法,我们才能打开思路拓宽视野,为自己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现状,就业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近年来, 我市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职业院校走向工作岗位。那么, 他们的就业现状如何,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问题, 我市的职业教育将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我们带着这样的研究目的, 调查了我市几所中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分析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该次课题, 共调查了我市衡水学院分院、衡水科技工程学校、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衡水市职教中心四所学校, 涉及机电、计算机、艺术、财会、汽修、建筑、教育类等2 7个专业, 回收近三年毕业生调查问卷1448份;挂网调查问卷2616份, 其中有效问卷1862份。内容涉及就业情况、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心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层面。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几所职业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率为94.8% (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4.1%, 企业单位75.2%, 自主创业5.5%) ;有81.3%的同学对当前工作感到满意;47.1%的同学认为就业后需要再学习;64.5%的同学认为就业后的综合职业素质最影响职业发展, 81%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无法成功进入企业

有一些学生比较心仪的企业, 但由于面试不合格, 会有部分学生被挡在门外。总结起来, 造成学生面试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自荐材料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专业知识技能不够、面试反映的个人工作素质不高等。

2.2 就业后就业能力不高

调查显示, 有47.1%的同学认为就业后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对工作需要, 有些理论知识存在与实际应用的脱节。有的需要加班继续努力学习, 有的则遭到了企业的淘汰。另外综合职业素养, 尤其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责任心、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在企业的后续发展。

2.3 不良心理素质影响就业质量

部分学生在求职中如果多次被拒, 自信心就会明显下降, 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不敢勇于接受竞争和挑战, 错失合适的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即便是农村学生, 生活条件也较为优越, 没有什么苦难和艰苦的体验, 缺乏拼劲和闯劲。在求职和工作中只想一试成功, 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入烦恼和苦闷的情绪中, 不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总结经验教训, 迎接下一次挑战。

3 如何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3.1 政府方面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然而, 当前许多单位都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科学有效的就业政策,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就业工作体系, 加强监督和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2 院校方面

(1) 切实搞好校企合作, 及时更新企业需求。我市各大中专院校多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但当前校企合作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生的学科素质达不太高。基于校方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科学文化基础、努力程度两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学科素质不是很强, 在企业中缺乏竞争力,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有所减弱。因此, 校方必须狠抓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努力提高其实践能力, 以稳固当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二是校企双方可分别设立监督组。当前, 校企双方虽设定了培养模式, 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执行。建议校方和企业分别设立监督组, 将双方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切实展开。三是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向校方提出科研项目, 校方组织课题组进行攻关,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可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实现校企双赢。

(2) 促进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和市场动态调研, 了解和更新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设与市场对接的新专业, 调整与市场脱节的旧专业。密切关注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 努力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需求相符合、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相接近, 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3) 切实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不可否认, 职业院校的有些学生综合素质确实较差, 这让用人单位在选择职校生时产生了一些顾虑。据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很高, 有时甚至超过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 不单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 还应注意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 如: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素养等。学生本人也应努力从各方面提升自己, 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4) 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针对毕业班的学生, 应从新生班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只是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介绍, 而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 培养他们的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积极开展就业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帮助学生客观得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同时要开展创业教育, 增强其创业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5)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学生毕业后, 地理位置比较分散, 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网络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 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对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意见建议。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 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4 结语

该次调查表明, 我市职业院校学生的总体就业率较高, 总体满意度也较好, 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就业质量, 不但关乎学生本人的前途, 也关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学校、企事业和学生本人必须都积极努力, 做好各方面工作,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昱.高等职业院校就业的若干问题再讨论[J].科教导刊, 2014 (7) .

[2]李丽萍, 徐慧琴.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河南科技, 2014 (3) .

篇4:大学生职业指导调查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调查分析;对策

收稿日期:2009-10-17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职业指导实效性研究”(编号DYCA080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燕春(1982-),女,江西九江人,东华理工大学2007级职业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指导;章国平(1966-),男,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体育系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随着近十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顺应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笔者分别对东华理工大学2005级核工程学院、地测学院以及2006、2007级体育系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770份,收回有效问卷748份。主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需求等情况,以便为开展本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压力大,但就业前准备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4.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49.4%的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就业压力,50.3%的学生从大三时开始考虑就业、择业的问题。但学生在根据自我认知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方面却不容乐观,只有18.3%的学生对自身的优、劣势有很清晰的认识,55.3%和23.8%的学生处在比较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状态。关于就业途径的实现,也只有4.4%的学生表示清楚,66%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29.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综合以上统计结果,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客观的认识,从大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但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就业准备方面则有待加强,根据自我认知,扬长避短,提升就业能力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有职业困惑感。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发现,只有10.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较多的了解,64.7%的学生了解一些,24%的学生了解很少,1.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这些情况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够,职业方向模糊,更谈不上职业定位。调查显示,只有20.5%的学生有1-4年的职业生涯规划,47.2%的学生没有具体、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23%的学生不知如何规划,9.3%的学生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在问及“是否确立职业理想,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时,只有25.7%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并有初步的规划雏形,38.4%的学生表示已有初步的职业理想,但不知如何规划实施,36.1%的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三)对职业指导服务的评价和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49.4%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重要,37.8%的学生认为一般,12.7%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在问及“在求职过程中,你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谁?”时,亲属或朋友位居第一,占41.2%,其次分别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0%)、教师或辅导员(23.2%)及其它(5.6%)。这说明,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需要职业指导,而另一方面学校职业指导的效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指导内容方面更倾向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在问及“你认为哪些方面的指导很重要?”时,对各项指导内容的需求分别是提供就业信息(80.5%)、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75.2%)生涯设计指导(52.3%)、职业礼仪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58.6%)、就业心理咨询(307%)、创业指导(24.3%)。在指导内容的讲解上,55.4%的学生希望指导内容系统讲解,各有侧重。在调查选项“你认为解决自身就业难的方法有哪些?”,54.5%的人认为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48.2%认为要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方法上,31.2%的学生选择讲授法,65.3%的学生希望采取讨论法,在问及“对学校职业指导有什么建议”时,学生的回答可总结归纳为,案例分析、实践演练、指导活动等。这说明学生喜欢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服务方式。

三、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实效的策略

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就业率,更要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深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加强对学生职业方向及生涯发展指导和职业能力训练,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重视学生的就业前准备、职业迁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增加成功就业的机会

首先,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上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焦虑,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为他们提供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与环境,学会自我调适,扬长避短,从大一开始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学习目标和发展计划,为从容应对就业挑战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室和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开展咨询服务,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疏导。

其次,要因人而异地开展个体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职业心理咨询的内容至少要包括“择业观”、“职业心理调控”和“求职与就业”三大块。[1]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较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较少,在校期间没有形成职业方向。以至于在求职时乱投简历,频繁跳槽,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对促进个体潜能的开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职业定位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应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和能力,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己”。其次,了解职业和社会就业环境。指导人员要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状况以及科技进步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变化;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就业环境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影响;做到“知彼”。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克服迷茫与松懈。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把职业定位为审计师、公共会计师、财政官员、证券经纪人、系统分析员等。在职业定位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本行业的职业动态,发掘更多的就业机会,扬长避短,避免职业定位不当导致个体潜能难以发挥甚至长期处于职业疲惫的状态下。

(三)根据学生需要完善职业指导的内容

首先,要重视把职业道德教育。据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当前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因职业道德素质差导致就业受阻的现象比比皆是。黄炎培先生把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归纳为“敬业乐群”。要教育学生懂得“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从而尊重自己的职业,具有敬业精神。“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服务社会精神”。[3]一个没有良好人格和集体协作能力的人,胜任不了本职工作。

其次,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避免不断跳槽带来职业发展受阻,指导人员应加强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专业、职业认知教育,培养职业兴趣,制定职业目标;在二年级,主要使学生了解自我与职业要求之间的能力差距,认识不足,不断“充电”,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最后一年加强职业习惯相关知识学习。

(四)实现职业指导方法多样化

首先,加强就业网络的维护与改进。就业信息网的建设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东华理工大学已开通了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就业网站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但在栏目设置、信息更新、在线咨询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网,增设更多的服务项目,做好在线职业指导。

其次,以院系为主,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各个院系可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求职、创业、升学等指导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和“职场论剑”活动,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可以组织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增加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便于更好地培养职业技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学校应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适度体验的机会,在校期间注重其职业素质养成,指导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结合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指导需求,进一步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再次,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加强个性化指导。借助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将学生的专业、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以及就业愿望登记在册,并做好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对于想创业的学生,可在创业优惠政策、创业项目、风险防范等方面加以引导。[4]对于存在择业困惑和不良职业心理的学生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对于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独生子女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及早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职业目标,顺利渡过求职关。

参考文献:

[1]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6,(1).

[2]孙万超,高等教育转型期高校职业指导创新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4]王昕,田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4).

篇5: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的调查报告

鉴于本人上学期在学校就业办当学生助理及我姐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我对相关的就业信息较为关注和了解。因此,寒假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办学、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市场导向、政治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各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无一不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充实利用毕业生就业的各种资源上下功夫。但我个人认为,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就业过程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调查报告得出的一组组数据对上述问题的论证: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中显示,六成人月薪期望值低于XX元,半数人认为托熟人求职最有效,六成用人单位称课程设置不合理。据《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XX年全国高校生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为 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将意味着,将近有六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并且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相关人士得出: %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 %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另外一组数据表明,高达5 %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且,就这一点上,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对当今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再从我们学校近年的就业情况来折射出广东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

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生源地情况

生源地 生源地人数 在此生源地就业人数 回生源地人数(含未就业)回生源地率 回生源地就业人数 相对应就业率

广东省湛江 249 239 125 % 71 %

广东省茂名 145 123 62 % 35 %

广东省阳江 61 31 30 % 17 %

广东省江门 108 126 66 % 41 %

广东省云浮 46 42 30 % 21 %

广东省肇庆 77 75 54 % 43 %

广东省佛山 1056 817 972 % 843 %

广东省南海 1177 1309 970 % 817 %

广东省广州 476 508 424 % 296 %

广东省中山 37 35 34 % 27 %

广东省珠海 49 57 45 % 28 %

广东省东莞 42 48 39 % 31 %

广东省深圳 83 91 79 % 43 %

广东省惠州 126 119 72 % 55 %

广东省清远 68 47 36 % 25 %

广东省韶关 104 105 59 % 32 %

广东省河源 77 67 35 % 27 %

广东省汕头 234 209 131 % 100 %

广东省汕尾 72 90 32 % 16 %

广东省揭阳 147 125 60 % 35 %

广东省梅州 196 169 73 % 53 %

广东省潮州 126 113 72 % 50 %

北京市海淀区 1 1 0 % 0 %

四川省成都市 1 0 % 0 %

湖南省宜章县 1 1 % 1 %

广西壮族自治氏荔蒲县 1 1 0 % 0 %

海南省儋州市 1 1 0 % 0 %

河南省新乡市市辖区 1 1 0 % 0 %

黑龙江省肇源县 1 1 0 % 0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辖区 1 1 1 % 1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1 1 0 % 0 %

云南省曲靖市市辖区 1 2 0 % 0 %

安徽省庐江县 1 1 0 % 0 %

湖北武汉市 1

总计 4771 4556 3502 % 2708 %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就业率总体情况不错,回生源地发展的学生广东省的所占比率较多,其他省市回生源地发展的人数较少,多数人都选择留在广东省工作。

我校之所以取得如此可喜的就业率,与我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是分不开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有机整合。按照Spear的生涯时空发展理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分成:成长——幻想、兴趣、能力阶段;探索——明确、细化、实施阶段;明确——稳定、巩固、进步阶段;维持——把握、更新、改革阶段;脱离——减退、退出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是大学生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

同时,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一个理性、正确及相对准确的定位,使得目前高等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抢业”、盲目择业”、“高违约章”、“高就业成本”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克服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但是,目前大部分毕业生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概念,不懂得规划职业生涯,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这说明,我们虽然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毕业生就业指导,但目前提供的就业指导,但目前提供的指导教育还不是全面的系统的,还不是一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实现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指导教育,还没有真正解决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向毕业生提供一种整合服务。

据我在校期间,作为就业办助理协助一些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过程中,我对06届毕业生的师兄师姐进行了个别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06届毕业生对于就业,信心略显不足。对就业形式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差,工作经验贫乏。

(2)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金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3)“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思想主流,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较大的差异。

(4)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籍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的选择都偏向于珠三角。

(5)要充分认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篇6:《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的调查与分析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是十分必要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将怎样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成为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为这不仅关系他们的未来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为期两个月的社会调查中,我们针对于来自东部(福建,广东),中部(安徽,江西),东北(吉林)和西部(甘肃)的几所大学中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做了百余份调查.(调查问卷见附页)希望可以通过调查发现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并试图寻找适当的解决途径。

调查目的: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就业首选职业的选择情况.分析趋势和原因并提出我们的合理化建议.数据分析:

一.在就业首选职业方面.有21%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师作为首选职业,17%工程技术人员,12%公务员,9.5%翻译,6%记者,6%商人等.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热门职业.其中,教师以其稳定的工作状态,日渐升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成为许多大学生心目中的首选.目前教师在收入,住房等方面都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之一.调查也显示,在一些大城市学生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乡做一名大学或中学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IT业的技术人员以高薪水、高待遇等物质条件令许多学生向往.另外,近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也使大批大学生加入其中,奢望可以有一辈子的铁饭碗。由以上情况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就业时在物质方面的考虑依然占很大的比重,希望稳定不喜欢挑战.这与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希望回避这些压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二.在择业时考虑因素方面.发展前途43% 薪酬待遇36% 专业对口34% 其他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和1996年北京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此次我们对这百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考虑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已是发展前途,薪酬待遇退居第二位,专业对口也有很高的比重.这种变化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为理性化,成熟化。更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利益.这种变化也将使用人单位从在薪酬方面的比拼转向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平台.这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自身体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将在从事首选职业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困难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三.在地区因素方面.会考虑地区因素的95% 不会的5% 其中东部42% 中部13% 西部0% 经济发达地区39% 家庭所在地6%

在此次调查中虽然受调查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区上学,所学的专业也截然不同,但是却在选择职业所在地上不谋而合都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经济水平吸引着无数的大学生.而西部地区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支持但是由

于自身地理位臵,物质条件方面的欠缺仍然无人问津.在此次调查中居然无人选择去西部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选择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盲目,没有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所能吸收容纳的人才数已接近饱和,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不适宜更多的人才拥向这类城市.另一方面内地地区近年来的发展也很快,在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是大学生应该着眼考虑的地区.另外,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正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设。而当代的大学生却把物质和地域因素看得过重,不愿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受苦,不愿去单独打拼一番事业.可是只想舒服的在大城市坐享其成并不是正确的心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锻造自己的未来才是我们应该作的.四.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面

67%选择会与专业对口 23%不会与专业对口

大学生在自己黄金般年华的岁月中努力学习的专业是否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将自己所学应用于日后的工作中,但是当工作和专业发生冲突时依然会选择工作.另一部分认为只要工作合适并不介意是否与专业对口.如此多的人为了工作宁愿放弃自己为之努力了四年的专业足以见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从学生来说,自己在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四年中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四年中无论是学生本人,家长还是国家都为此付出了许多,却要因为想找寻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放弃的确是一件十分不幸而且令人惋惜的事情.五.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国家机关13% ,国有企业20% ,私人企业14% ,合资企业19% ,外资企业23% ,其他(学校等)12%

入世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渐渐突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是争夺激烈.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这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同时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有近1/5的人选择进外资企业工作,并且这个比例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究其原因,外资企业的高薪酬,高效率,管理规范,注重员工个性和创意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然而,在外资企业

中中外员工的不平等待遇,中外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成为制约其吸引更多人才的瓶颈.六.在薪酬待遇方面.1000元以下的5% ,1000-1500元的20% ,1500-2000元的30% ,2000-3000元的18% ,3000-4000元的15% ,4000元以上的12%

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大的竞争压力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趋于合理化,薪酬一直是职场上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同 时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人们形象的将薪酬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逐步走出开出高薪酬的误区,有一半的受调查者将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对许多困难,处处碰壁,从而进入期望薪酬越高,搜寻工作的成本越高,获得工作的概率越低的误区,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通过几年的调整,大学生们对他们的薪酬有了近乎合理的定位,这对于他们择业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七.在是否是终身职业方面

32%是终身职业 68%不是终身职业

其中不是的:1年以内的13% ,2-3年的21% ,3-5年的26% ,5年以上的28% ,不一定的10%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将 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较之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抢铁饭碗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都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的心态去从事第一份工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人想要他们死守着一份工作直至退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做教师和公务员的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的决心与信念的确是值得褒扬的.八.在是否会选择考研方面.80%会考研20%不会考研

目前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十分热门的话题之一,考研的人数也是逐年激增.从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出绝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有考研的打算。在这80%中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在其专业上有才华、有造诣的人,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另外一部分则是为了避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希望以更高的学历来寻求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考研人数的逐年激增同时反映出社会上一种对高学历的认同与期许,人们误认为高学历即代表高薪高位高能力,代表会为企业带来高回报,这种错误的想法使得无数的大学毕业生走下就业的独木桥却上了考研的独木桥.这并不是对他们合理的选择。

九.在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方面.40%会出国留学28%不会出国留学32%是适情况而定

在中国出国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维新变法时期,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百姓富裕了起来,相对于过去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此次调查中对于这一 问题我们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国留学.为什么有如此多优秀的大学生想出国深造留学呢?究其原因开阔视野和国外较好的学习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国内大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国外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设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的吸引着当代大学生,而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前途的看重希望通过出国实现自己向更高处发展的需求,国外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自身专业前途的选择也吸引着许多大学生.然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发展时期,需要大批的人才来共同建设,人才在当今世界竞争中是竞争的中心,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中国必须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留住人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十.在是否会自主创业方面

42%会自主创业58%不会自主创业

由于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也日趋加大,使得一些有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大学生走出了就业的套路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整个社会也在鼓励青年大学生开创未来自主创业,二者不谋而合共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平台,让他们发挥年轻有朝气有创造力的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自主创业比例的增加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不受传统思维约束,敢于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和面对未来创业道路上一切困难的坚定决心.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对于首选职业和面对职业的一些观点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发扬的优点和及时纠正的问题.针对调查中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首先.,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大学生大多能够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认识与评估,进而选择职业。但是有时由于对就业市场分析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要求较高使得他们也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影响择业。因此应该在他们还尚未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向他们讲授一些经验教训和应对策略,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

其次,针对大学生择业过于集中地区的问题。这是长久以来困扰多方面的问题。为此政府,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但收效并不明显。毕业生集中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趋势有增无减。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外资企业的增加,此趋势更是增长迅速.在我们看来,当政府采取的一些外力的作用并不明显时适当的对内因采取一些调整措施或许会有所收效。例如当代的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施展。国家可以引导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展示自己,中西部地区也应该解放思想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篇7: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在经过了高考这座残酷的独木桥,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之后,我们真的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 21.08% 15.13% 17.59% 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 43.23% 46.50% 46.33% 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 31.37% 25.17% 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 7.01% 10.91% 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500-1000元 3.66% 5.57% 1.56% 15.71%

1001-2000元 30.97% 34.08% 28.29% 55.71%

2001-3000元 36.99% 29.14% 33.41% 18.57%

3001-4000元 17.85% 19.27% 21.60% 8.57%

4001-5000元 5.59% 6.69% 7.57% 1.43%

5001元以上 4.95% 5.25% 7.57% 0.00%

·如何写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 ·农村调查报告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

·高中生调查报告 ·暑假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 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 23.44% 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40.11% 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 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 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 广州

民营企业 2.93% 7.58%

国营企业 27.29% 14.39%

外资企业 36.26% 43.94%

私营企业 6.23% 1.52%

合资企业 6.59% 9.09%

政府机关 16.30% 18.56%

自主创业 4.40% 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 广州

北京 56.04% 0.76%

上海 11.72% 5.68%

广东 4.21% 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8.42% 9.85%

中部地区 4.21% 0.76%

西部地区 2.93% 0.00%

暂没有考虑 12.45% 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 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 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 一般满意:47.91% 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 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 201-300人:2.58% 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 11-50人:40.76% 10人以下:35.79%

(4)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 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 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2006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 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 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 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 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 国营企业:25.80% 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 民营企业:8.23% 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 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 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 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 广东:21.67%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 中部地区:9.62% 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 06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 “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 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 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 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篇8:《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苏北工科院校的内涵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生涯规划, 本文所研究的职业生涯规划仅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也称之为职业生涯设计, 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结合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 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 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对行动的顺序、行动的时间、行动的方向等做出合理的安排。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 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定位, 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 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 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 苏北工科院校内涵

苏北即江苏省之北部地区。按照现在江苏省行政区域划分,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 共40个县 (市、区) 。苏北工科院校大致是由工程技术类高职高专独立、合并升格的本科院校, 这类院校是以工科为主, 升本后直接以所在城市命名的省属本科。例如:淮阴工学院、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苏北工科院校在全省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并在服务全省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身不断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的调查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的调查

1.教师的专业相关度。调查表明, 当问及被调查教师“所学专业与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相关度”时, 表示自己的专业与教学内容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教师占22.2%, 部分老师认为有点相关, 占29.6%, 而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很对口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 这表明目前苏北工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专职教师资源相当匮乏, 有待进一步解决。

2.教师相关培训情况。笔者通过走访部分教师, 了解到苏北工科院校的教师在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期间获取培训的机会较少。当问及“近期在职业生涯方面最需要的支持”时, 教师对选项的选择排序依次为: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风;有学习、进修更新知识的机会;晋升高一级职称或职务;提高待遇;在事业发展上得到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可见教师期望在优越的教学条件下开展工作, 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设置的调查

1.课程开设的全程化方面。国外职业生涯的开展通常在学生上小学时就开始, 但国内, 通常学生都在上大学后才开始, 随着现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理念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须从早期抓起。且有19.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的全过程.从教师调查来看来看, 苏北工科院校的教师中有29.6%的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占很大比例, 37%的教师表示应该在大学生入学前就开展, 还有18.5%的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原有观点,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在学生面临重要决策问题的时候开展即可。

2.课程组织开展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得, 当问及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现实是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时”, 有29.9%的学生的回答是“不清楚”,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应用能够紧密结合, 可见苏北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了解不够深入, 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如何对待这一门课。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显示,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仍然比较少, 院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报告的学生仅有19.7%, 目前苏北工科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严把教学关, 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 针对学生实际, 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辅导。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体系的调查

1.实践基地设立情况。笔者在调查苏北工科院校实践基地的相关情况时, 当问及教师“院校与外界是否有合作单位”这一问题时, 有44.4%的教师表示所在院校与多家单位均有合作关系, 并设立为专门的实践基地, 还有37%的教师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所在院校的就业基地建设情况, 但仍有极少数教师认为院校并没有与企业单位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可见苏北工科院校在面临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时, 应加强基地建设, 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中去, 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苏北工科院校的学生们比较愿意接受的生涯指导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 其中有54.7%的学生比较愿意接受实践教学这一方式, 学生普遍认为课堂学习较枯燥乏味, 只有12.4%的学生比较倾向, 当然学生们对于专题讲座和相关资料查阅等方式也不反感, 有11.1%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可见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时, 可以发展多途径化、多方式化, 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保障机制的调查

1.院校宣传力度方面。认为苏北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气氛很浓厚的占14.3%, 气氛较浓厚的占24.1%, 气氛一般的占54.8%, 气氛不浓厚的占6.8%。分析数据可以看出, 各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和重视力度还不是很充分, 需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 营造浓厚的职业生涯氛围, 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正确的选择。

2.院校的软硬件投入情况。苏北各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测验情况总体上是适中。调查数据显示, 15.0%的苏北院校采取测验的方式, 42.3%的苏北院校没有采取测验的方式, 39.3%的学生希望学校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软硬件设备, 可是学校没有安排。笔者所在的高校, 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投入资金只有20 000元, 无法具体的改善职业生涯规划在苏北工科院校的发展。所以, 苏北各院校需要加大经费投入, 通过科学的软件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的指导。

三、调查结果讨论

1.师资队伍建设。目前, 苏北工科院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职业指导人员一般都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老师来兼任的, 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教学知识背景做支撑, 不能以正确的理念支撑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此外, 苏北工科院校对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进修和重视度也不够。笔者认为苏北工科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团队, 将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等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并注重专职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2.课程设置。面对大学生新的就业形势, 苏北工科院校的相关指导课程建设尚未完善。首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程化进度还没有得到普及, 从低年级开始针对性地对其提供全程化的求职技练和职业辅导没有完全落实。其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开展方式不够灵活, 诸如以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为目的的小组训练和特色讲座等课程创新方式的开展力度不够。笔者认为应积极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并将其规划理念普及化。

3.实践体系。目前苏北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环节已形成一定的体系, 具有一定特色,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 虽然近几年苏北工科院校在实践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上有显著成效, 相关活动中心、协会及社团的建设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苏北工科院校应组织实践课程改革, 增强与外界的联系以拓展就业平台, 并在社团组织中开设相关咨询服务机构, 鼓励学生自发开展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保障机制。未能及时建立健全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首先, 苏北工科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宣传活动只是表面效果, 不能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和深入体会。其次, 苏北经济相对落后, 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没有加大软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严重, 苏北工科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但是在指导上侧重关注理论知识和就业问题, 对如何真正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尚属起步、摸索阶段。因此, 探讨研究苏北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仅有利于苏北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良性持续发展, 而且对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乃至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2]万美玲.护理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09.

[3]张国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4]林辉.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6) .

上一篇:低年级课外阅读重要性下一篇:开题报告财务111柯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