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024-05-17

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精选6篇)

篇1: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记得在我刚做行政工作时,母亲问我做什么工作,解释了半天,老人也没能理解,最后,她笑笑说,哦,原来你就是管管迟到啊,管管谁犯错啊,对这样的结论,我开始思考,人事行政工作,究竟是什么?它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起到什么作用?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其实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人事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人事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人事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各个部门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在这中间,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方面

1、行政制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涉及公司经营的每一个层面,为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少数制度在贯彻落实中存在偏差,导致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其实说到底,公司不缺制度,缺的是执行力,这一点,应该作为每个公司行政工作的重点工作。经营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制度的执行上,公司的规章制度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法律,所以“公平、公正”是正确执行的基本保障。

存在问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双重标准的情况,特殊员工违反制度,部门主管因顾虑太多在执行力度上打了折扣,而对“基层员工”却按章办事,让员工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产生抵触情绪;制度执行的监管不力,该批评的没批评、该警告的没警告,该罚的没罚,员工感受不到制度的严肃性,导致我们的制度失去了权威性。为什么表面上相似的两支团队,业绩会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找不到一种衡量标准来解释这种绩效差距的原因,究其原因,跟细化制度的流程标准和监督落实是分不开的。

解决思路:①明确各项制度的标准与流程。努力做到精细化、流程化、表格化,这对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有积极的作用。②坚持民主和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制度编写和改进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在公司的运行上下畅通;制度起草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员工的参与力度,在保障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主和公平,保证制度的有效和顺利执行。③加强制度的严肃性,只有领导高度重视,以身作则,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对特殊人员不搞特殊化,才能切实保证制度得以有效的执行。

2、执行力与员工培训的关系,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更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必须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些公司制度的学习一般只是在管理人员的层面上进行传阅,新制度审批后也只是印发至各部室负责人,少数部门并没有组织基层员工对制度进行学习与培训,为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埋下了隐患。

存在问题:员工入职后,缺少岗位职责和企业文化的学习,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新员工往往不知所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效率很低。解决思路:

1、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告知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学习岗位制度、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2、加强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对员工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要满足员工需求的双重性。

3、为新员工确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新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坦率地沟通对工作的看法,指出其错误或缺点,告诉其正确的方法,让新员工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

二、加强行政工作中协调和服务的功能。

根据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确定行政工作的中心主题,所有的规章制度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去执行和维护,所以要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不但要加强执行力建设,还要提高行政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功能,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面临问题:行政工作应该怎样扮演好协调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解决思路:

1、协调各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明确责任,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平等性,才能为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每个人,尤其是管理层,及领导者,更要从自身做起,为企业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

2、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工作,保证各部门信息沟通顺畅,主动做好大家的助手和参谋,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

三、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与运行。

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评价人员配置和培训的效果、对员工进行奖惩激励、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不同职位在知识、技能、能力、业绩等方面的要求,系统提供多种考核方法、标准,允许自由设置考核项目,对员工的特征、行为、工作结果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评。

面临问题:绩效考核逐渐不再是技术性问题,而成为了组织的管理问题,如何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何保障各岗位员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绩效考核,以期达到通过绩效考核改善工作、校正目标的目的? 解决方法:

1、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未完成业务量和不尽职尽责的员工,而是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有效改善工作方法,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工作的个人意识和责任心,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善,从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人事部协助公司领导着手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并持之以恒的监督贯彻和运行。

2、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细化个岗位考核指标,听取各方面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和改正工作方法,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对形式、项目、结果进行调查反馈及跟踪,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良性运行。

综上所述,行政部门的重点应突出行政工作的服务功能,主动为各部门各岗位做好对内对外的协调工作,完善和改进相关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环节进行督查。

篇2: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行政监察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行政监察工作不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奋发有为,不断开创行政监察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监察工作的回顾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行政监察工作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设立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开展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1943年,陕甘宁边区提出公正廉洁、奉公守法等要求,并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后改为监察部,对如何在执政条件下开展行政监察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59年,因国家管理体制调整,撤销了监察部。1987年监察部恢复组建。各级监察机关坚持以廉政监察为重点,开展以反贪污受贿为重点的反腐败斗争,围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开展执法监察,加强纠风工作,行政监察工作得到平稳健康发展。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强化行政监察职能,作出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决定,提高了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行政监察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监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就。

积极开展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合署办公以后,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了中央政令的权威性、统一性和严肃性。

坚决依纪依法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清除政府内部腐败分子。行政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后特别是合署办公以来,始终把查办案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以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严肃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等案件,加大对金融、房地产、工程建设等领域以及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认真开展效能监察,促进政府机关勤政高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投诉中心,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不断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效率;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体系,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认真开展纠风工作,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行政监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治理公路“三乱”、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开展“小金库”、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的监管,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促进行政权力正确运行。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等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不断规范和加强。

建立健全行政监察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行政监察工作法制化水平。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一批行政法规,为惩处违纪违法行为提供了依据。

积极开展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目积极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司法协助和追逃缉捕工作,在国际反腐败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推行政务公开是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民主政治进程、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政务公开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

(一)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多次作出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就山东来讲,目前全省17个市和140个县(市、区)中的13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政务(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面达99%以上。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全省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医院以及水、电、暖、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也全面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但由于政务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难题和瓶颈。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公开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部门和单位公开内容抽象多、静态多、一般性信息多,具体少、动态少、关键性信息少。公开停留于办事制度、办事规则等一般信息上,而政府应该公开的有关职权、职权依据及有关事权、财权和人事权等关键性、深层次方面内容公开较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的过程性信息较少,信息公布后后续跟进的最新信息较少。

2、公开程度较低。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才是例外,除法律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少数信息外,绝大部分信息都应当公开。政府掌握的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半闲置状态。一方面,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性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只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的内部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对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信息是否公开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规定,造成一些非保密信息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向公众开放。

3、公开形式和渠道少。最主要的问题是公众自由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与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形式灵活多样的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很多政务信息的公开大多限于公告栏、公告手册等,采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公布政务信息的比重少,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政务公开和发展电子政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和社会组织向行政机关咨询或申请提供信息一般很难得到满足。

4、公开机制不完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只是 “被动的受体”,当政府不愿意或不主动公开信息时,作为政务公开权利主体的公民,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途径,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侵犯时,较难得到行政和司法的救济。政务公开的运行缺乏严格的审核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监督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的支撑。此外,用于政务公开的技术更新较慢,信息的编制缺少规范,相关代码不统一,也是政务公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行政管理理念保守。在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中,“法藏官府、密不可知”的观念依然存在,习惯于权力封闭运行、“暗箱操作”。没有真正理解政府信息的权利归属具有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应当具有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政务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不是政府对公众的施舍或恩赐,而是政府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和偏差,导致对政府在主动公开方面的职责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政务公开深入推行。二是服务意识淡漠。政务公开实质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手段,政务公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的问题。服务意识淡薄,公开意愿淡漠,势必导致政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以种种借口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深度。三是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或部门领导对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措施不力,存在政务公开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现象,甚至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四是缺少专门工作机构。目前,各单位普遍存在缺少政务公开工作的专门机构。有的部门是由办公(厅)室组织协调,有的是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由于上述部门职能不同,造成管办、管督交叉混淆,上下协调不畅。另外,从事政务公开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少,工作力量薄弱。五是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政务公开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整理、编制、查询、维护等环节都涉及运作经费,但目前多数单位都没有用于政务公开的专门经费,政务公开的目标任务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推行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推行政务公开,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现实,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注重实效的要求,稳步实施,整体推进。

1、提高对政务公开的认识,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要求,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行政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当前政务公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有效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科学界定公开内容,正确把握公开范围。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凡是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各类事项,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以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都要真实准确公开,使公开内容逐步从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部分事项向全方位、全过程拓展,从办事层面向决策领域延伸。准确把握公开与保密关系,坚持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宗旨,减少定密的随意性,做到主动公开和保密工作标准化、规划化,实现应当公开的主动、全面公开;不该公开的防止失密、泄密。建立政务公开日常管理和信息更新维护机制,及时更新动态信息。

3、积极创新公开形式,进一步畅通公开渠道。在继续通过政府公报、公开栏、办事指南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其他公开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载体。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缴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使之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办理公共事务的主渠道。建立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探索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系统与社区中心联网,使主动公开的渠道向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领域延伸。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重要政府信息,保证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让公众更加通畅地与政府公平交流和共享公共资源,保证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促进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

4、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公民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党委、人大和政协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通过执法监督,及时查摆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培育和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认真听取公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消除和减少政务信息公开实践中的虚假信息、冗余信息,从而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加强内部监督。监察等机关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监督,建立和完善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作为定期考核或年终考核的依据,促使各单位真正在“主动”上做文章,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损害公民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篇3: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

(1) 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 同时包括上级单位补助、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及其他收入等。新形势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政府债券、社会投资及基金等多种政府融资的推广进入, 多种资金来源渠道的特点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按基本和项目支出核算, 支出按功能和经济分类的特点, 决定了财务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形式予针对性的管理。

(2) 财务管理理念突出新常态。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框架下“五大发展理念、经济转型、要素转变、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特点, 决定了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须与时俱进, 更新理财思维观念, 树立机遇意识, 强化依法行政和责任意识, 正确履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职责, 拓展公共服务领域, 加强制度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3) 财务管理工作转型多元化。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管理模式向纵深、精细、集约化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呈多元化, 依法、科学、民生、阳光、绩效理财有新举措、新要求, 财务收支核算更加严格, 专项资金使用更加规范、民生、透明、绩效。此外,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日新月异, 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资金统筹使用, 规范债务管理, 化解财务风险, 把钱花在刀刃上,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 创新意识较薄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者意识还停留在过去那种落后的管理观念中, 财务管理创新意识淡泊, 观念落后, 因循守旧,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认识度低, 管理粗放, 停留于表面和传统思维, 对财务管理工作重常规, 少分析研究, 在专业知识掌握、技术手段上单一, 在“生财、聚财、理财、管财”上意识不够, 办法不多, 措施不够, 落实不力等。

(2) 财务制度建设及内部控制管理相对薄弱。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内控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 风险隐患、关键环节评估应对控制不够, 权力的决策、执行、监督及制衡约束执行不强, 增收节支意识不力, “重分配, 轻管理, 重使用, 轻效绩”问题突出, 支出过程管控不严, 财务报告制度、财务公开、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流于形式没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控监督、绩效评价、干部考核、执纪追责缺乏长效及应用机制。

(3) 财务管理的创新性手段、技术落后。财务管理虽然现在会计核算、财政一体化信息、预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利用财务管理系统、数据处理软件, 实现了计算机化, 但总体而言, 财务管理技术还不到位, 系统更新、变革较缓慢, 与现代财务信息化管理在“横向一体、纵向集中、全国系统”的总体思路要求上, 在大数据、大资源、大网络、大集成、资源整合共享及查询公开等应用管理还有不小差距。

(4) 财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不到位。现阶段预算编制工作多局限于财务部门, 编制时间短, 编制不细, 质量不高。预算项目缺乏科学论证, 编制简单、粗放、流于形。预算执行不严, 项目资金紧缺、闲置、浪费、重复投资、低效等多种局面并存, 资金申报和使用“散、乱、差”, 挤占挪用财政项目资金问题还很突出。预算支出注重总量控制, 忽视结构、质量控制, 预算执行及完成缺少科学问效, 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预算的执行、监督、考核、评价方面, 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监管督察体系, 工作人员的财务行为约束、激励不够。“花钱问效、无效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没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管理的建议

(1) 强化思想认识, 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在新经济常态下,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领导和管理人员, 要与时俱进, 创新观念,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财务管理工作新要求, 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经济领域的动态及趋势性变化, 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 做到思想观念、工作举措与经济发展同步转型, 从财务管理事项的全过程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控制, 更加充分地发挥财务人员在适应和引领单位新常态中经济管理的作用。

(2) 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及内部控制机制。新常态下,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建立完善单位财务制度、内部控制机制和监督机制。相关人员要深刻学习理解法律、法规及政策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 树立增收节支意识, 以改革创新精神, 加强资金检查和工作任务督察落实。查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监督检查资金使用管理薄弱环节, 要建立科学客观的、可量化操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

(3) 规范完善、扎实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一要科学、合理、精细编制预算, 严格预算执行, 确保预算绩效目标的完成;二要规范、完整、准确、及时会计核算并编制决算, 真实反映单位财务情况;三要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措施, 实施预算绩效、财务活动控制和监督, 确保资金安全合规使用;四要坚持勤俭办事业, 依法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五要加强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六要定期编制财务报告, 全面完整分析反馈财务活动, 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七要有效实施预算项目, 依法、科学、民生、阳光、绩效理财;八要按规定和要求财务、预决算公开, 自觉接受监督;九要珍惜纳税人的钱, 统筹整合规范用好资金, 提高资金效益, 有效改善民生、环境和增进人民福祉。

(4)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新常态背景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新形势下财务工作需要, 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能力及技能培训, 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 提高专业素养, 钻研专业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积极进行理论、制度、改革创新, 善于将各种新思路新方法运用到具体的业务操作中, 培养、引进必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财务管理及会计人才。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媒体要为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经济管理营造干事创业、秉公执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有效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作用,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职能工作及工作远景规划健康发展, 为构建“经济越发展, 财务越重要”的中国特色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国辉.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经济, 2016 (01) .

篇4: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对策

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案件实施法律监督的主要途径是抗诉,与之相匹配的监督途径是出庭和检察建议。该规则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对检察院可以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情形进行了界定,即:原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条件,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协商一致,人民法院同意再审的。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下发的《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检察建议,人民法院应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经与人民法院协商同意的对个案提出检察建议的,如符合再审立案条件,可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两高的上述文件,是检察机关适用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的司法依据。

一、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基本情况

检察建议作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的一种监督方式独立存在,是继民事行政抗诉后的又一重要监督手段。某市检察机关2004年至2008年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裁定再审后改判的情况如下: 2004年提出5件,法院改判3件;2005年提出10件,法院改判6件;2006年提出8件,法院改判3件;2007年提出5件,法院改判3件;2008年提出10件,法院改判10件。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五年来全市两级检察院共提出再审检察建议38件,法院裁定再审后改判25件,改判率为65.78%,采取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效果明显。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创设的一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方式,是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活动中,就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以及诉讼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在诉讼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和对案件处理出现的错误所作的基本结论和监督意见。由于这种监督方式比较温和,法院容易接受,所以监督效果明显。同时,基层检察院采取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民行审判工作,能使检察机关的民行工作格局从“倒三角”到“金字塔”的结构转变,缓解上级检察院摆脱办案压力。大量民事行政案件通过再审检察建议方式解决在基层,基层民众能直接体会到公正司法的时效性。

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监督的优势分析

(一)检察建议形式灵活,程序简单,弥补了民事行政抗诉在程序上的不足。由于法律对民事行政抗诉程序规定过于原则,现行的抗诉监督方式周期长、程序多,占用了大量司法资源。如,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从受案到向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的法定审查期限为4个月零7天,上级检察院从受理提抗之日起到提出抗诉的期限又是3个月,法院受理抗诉案件后的再审时间就更长了,办理一件民事行政抗诉案件非一年半载不可,同时还会遇到抗诉改判率不高或抗诉再审后久拖不决等问题,无形中削弱了法律的时效性,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也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上访,甚至还酿成了不少民事转刑事、行政转刑事的祸端,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位法学专家曾经说过: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正义,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诠释。而且抗诉受审级限制,造成案件积压严重,更是造成大量错案得不到及时纠正的重要原因。而检察建议不受抗诉审级的限制,对作出生效判决、裁定法院的同级或上级检察院均可提出。检察建议启动再审将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形式转化为法院内部的自我监督,简化了程序,缩短了办案时间,节约了司法资源,既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又有利于检、法两家工作协调,共同维护好司法公正。

(二)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的权威性不及抗诉强。抗诉程序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监督方式,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这就是说,人民检察院的民事抗诉必然会使人民法院启动对该案的再审程序。然而,检察建议并不一定都能够启动再审,其仅仅是为法院再审提供了可能,对检察院提出的再审建议,是否再审由法院决定。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常常会碰到建议不被法院理睬的被动局面。从理论上说,再审检察建议较抗诉相比,是一种柔性的监督,易于被法院接受,而现实是,其采纳率处于偏低状态。如,笔者所在单位自2005年至2007年6月间,共向同级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2份,是否采纳再审建议,法院至今都未向我院反馈。

(三)民行再审检察建议涉猎案件范围较抗诉宽泛。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行政诉讼法第64条对检察院民行抗诉案件锁定在“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范围内,最高法还进一步对检察机关可抗诉的案件类型作了一定限制。这样一来,检察院可以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范围变得十分狭窄。如,检察院对调解书的监督存在一个法律空白。那么对以调解形式结案的案件,如果涉及国家和公众利益,或调解违背自愿、合法原则,当事人提出申诉,检察机关确认属实又不能依法进行抗诉,且又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理,碰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在这里,启用检察建议引起法院再审,让建议发挥独特的监督优势,是很好的途径。因此,民行再审检察建议不失为一个较完美的监督模式。

三、加强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思考

(一)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理顺外部执法关系。再审检察建议不同于抗诉,抗诉是一种硬性的监督方式,必能启动再审,而再审检察建议是一种柔性的监督手段,尚未正式被立法确认,属于建议范畴,并不当然能启动再审,采纳与否取决于法院的态度。要想提高检察建议的采纳率,检察机关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充分协商,争取取得法院的一致意见;发出建议后,不等不靠,主动跟踪,不定期地进行回访,促成法院采纳;一旦遇到法院搁置检察建议的情况,要先与法院交涉,积极处理好与法院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如意见仍不被采纳,可考虑求助于同级人大、政法委及上级检察机关,争取多方监督协调,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

(二)加强再审检察建议规范化,提高再审检察建议的质量。质量是案件的生命线。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要切忌“薄利多收”、遍地撒网滥建议的做法,如果不讲求办案质量,片面追求发出检察建议的数量,而不顾及建议的采纳率和再审改判率,监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使再审检察建议规范化,提高其质量,以期提高法院的采纳率和再审改判率,应该成为民行检察人员开展监督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再审检察建议要提出充分的再审理由,严格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及适用法律,做到证据分析透彻、法理阐述深入、逻辑论证严谨,力争使所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件件有着落,件件得到采纳,件件能够改判。

(三)上下联动,及时转换监督方式,促成案件的公正裁判。民事行政抗诉是法律规定最明确,也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手段。司法实践表明,法院比较习惯接受抗诉这种监督方式,对于再审检察建议,有时会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碰到这种情况,检察院一方面要加强与法院沟通,争取法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对沟通协调不成的,要及时转换监督方式,及时提请上级院抗诉,争取支持抗诉,通过转变思维模式、变更监督手段来充分发挥再审检察建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四)深入开展侦查工作,全面推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之所以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效能,与检察机关监督力度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地打出检察权威关系极为密切。2004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关于调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侦查分工的通知》,赋予了民行检察部门侦查权。2007年2月27日,贾春旺检察长与高检院民行厅全体同志座谈时强调了民行检察监督的重要性。2007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姜建初副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民行检察部门开展侦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民行检察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自觉将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与查办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有机结合,通过查处裁判不公背后的司法腐败,树立检察威信,推动民行诉讼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加强立法。再审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要充分发挥再审检察建议工作职能,使其步入正规化、规范化、成功化的正轨,就必须积极探索和促成再审检察建议为法律认可,正式立法。同时,立法要平等设置检察院、法院在民行再审检察建议中的权力,将檢察院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条件作必要修改,如可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47条第1款的内容修改为:原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条件,原调解书涉及国家和公共利益,或违背自愿、合法原则的。凡此种种,通过对再审检察建议的立法,加强检察机关民事行政监督职能,实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

篇5:行政人事个人工作总结与建议

老总、总经理、感谢您们给了我这个机会,组建了行政人事部门,我的工作近两个月,人事部工作在史总的信任上、支持上、完成了部门编制,确定了工作方向,完善了考勤制度,及入职、离职手续之办理,正确开展招聘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没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我能说的是我们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但还不能影响到大家庭的成员,我们的工作必须得到公司各部门经理的理解与支持、总的来看工作效率还不高,还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总财务部与分公司的工作运转程序不够完善,领导的思想不一致主管人员工作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依,一有问题,就得请示领导决定,由于每个领导的思想观点不统一,因此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统一,有时既要服从总部决策,又要服从直属上司的安排,人员在工作上产生模棱两可的境地,因此,这是导致工作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老员工思想工作,新员工的归属感,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工资发放的根本问题)精艺源的员工大部分是老员工,而且与老总的关系错综复杂,思想行为根深蒂固,新的事物,方式、方法抵触感较强。因为一直以来就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凝聚大家,直至走了这么多年。但是对于一个新的群体加入到我们精艺源接触到这样的环境以及工资的发放方式是极其不理解的,都也会担忧个人的职业愿景和发展方向。或者有的领导人认为,公司不好你可以不做嘛。

篇6: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下简称基层工作)是司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等;它的大部分工作任务由县级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完成。近些年来,我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

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在基层工作的各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给基层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层工作内容被赋予新的形式并得以大大拓展;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及知名度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工作的一些领域发展滞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和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工作的客观要求。如何加强基层工作,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已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1997年以来全市基层工作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工作建议和措施。

一、一九九七年以来工作的简要历程

调查表明,1997年至2002年,我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历了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职能逐步增强,工作逐步规范的过程。

(一)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1997年,按照司法部[1996]81号文件要求,全市开展了在各乡镇办组建司法所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当年建立了43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应建数99个的43.3%。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各县区纷纷建立乡镇办司法所,并于1998年底全部组建完毕。至此,彻底改变了各乡镇办多年来司法行政工作有人(司法助理员)无所(无牌子)的状况。在人员编制上,1997年,全市99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司法行政编制83人,占地方编制10人,发展到2002年,全市98个乡镇办司法所占司法行政编制89人,占地方编制9人。在人员素质上,1997年,全市司法助理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人。通过几年的教育培训、人员调整等手段,到2002年底,全市司法助理员的文化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发展到59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1997年占总人数的22.5%,2002年占总人数的60.2%,提高37.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在1997年占总人数57%,2002年占总人数的11%,减少46%。从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员文化素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升人数较多。在司法所办公用房问题上,我市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司法助理员的办公用房(借用或乡镇办政府安排)以及简单的办公桌椅等问题,基本保证了工作正常运转。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省司法厅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省里出资5万元,市县各配套3万元,乡镇划拨土地的办法在六枝特区郞岱镇、盘县红果镇建2个司法所试点,可望今年上半年竣工验收,从而实现了乡镇司法所独立办公用房零的突破。

(二)职能逐步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发挥人民调解职能,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106个,其中:村级调委会1717个,居民调解委员会160个,企业调解委员会173个,联合调解委员会39个。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工作条件艰苦、办公条件简陋、工作人员无报酬等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7年至2002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民间纠纷75565起,调处成功71070起,成功率94%。从几年来纠纷调解统计数看,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邻里、生产经营、房屋、宅居地、债务等纠纷。1997年至2002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婚姻家庭纠纷28388起,调处成功26852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37.6%;共调处邻里纠纷9016起,调处成功8655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12%;调处生产经营纠纷8123起,调处成功7620起,调处数占总纠纷数的11%。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进,民间纠纷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全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针对实际加大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力度。对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作了有益探索,抓了不同类型的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市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作中出现了如六枝特区岩脚镇六村、钟山区德坞镇西宁村、水城县汽车运输公司、盘县老厂镇色绿村等一批基层人民调解典型。钟山区德坞镇西宁村调委会针对

西宁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国家重点建设征用大量农户土地,拆迁部分农户房屋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群众,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及时发现纠纷苗头,耐心细致地疏导调解,将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树立了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郊结合部关系、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典范。

——以市

场为导向,以担当常年法律顾问、联调工作、“12348”(原称“148”,2002年统一为“12348”)专线电话服务等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几年来,全市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充分发挥贴近基层群众,贴近百姓生活,知民、便民的优势,在解纠(纷)息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至200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代理讼诉事务3140件,非诉讼事务985件,解答法律咨询33156人次,调解纠纷2222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在我市法律服务行业专业律师偏少(37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紧紧抓住“12348”专线电话服务、法律援助、民间纠纷“大调解”等特色产品,努力开拓法律服务新领域。“12348”法律服务专线作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生事物,以其知民、便民、助民;独特的功能、快捷的服务手段为显著特点,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市“12348”自从产生开始,发展迅速,社会效益良好。发展到2002年底,全市“12348”专线电话共48部,值班人员211人(专职40人、兼职171人)。在2000年至2002年三年中,全市“12348”值班人员共解答电话咨询13853次,接待来访6744人次,提供上门服务127次,办理法律援助187件,解决纠纷503起。从四个县区“12348”专线电话建设的情况看,盘县“12348”建设工作成绩较为突出,体现在专线电话多、工作效率高、社会评价好。我市地处贵州西部,与云南省部分地区及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南州等地区接壤,各种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表现较为突出,为适应新形势下接边地区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接边地区联调工作应运而生。几年来,先后召开了接边地区各种形式的联调工作会议,制定了联调工作制度以及处置民间纠纷预案,地区与地区间积极开展合作,解决了多年来接边地区大量的民间纠纷。仅2002年元至8月,盘县与富源县联合调解民间纠纷185起,调处成功137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0件53人,制止群体性械斗5件300余人。实践证明,联调工作为维护接边地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区域人民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力度加大,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出台,给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带来了福音。我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投入法援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1998年至2002年,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94件,从反馈情况看,办案质量较高,95%以上当事人满意。

——认真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几年来,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对刑释解教人员做到底数“三清”(家庭住址清、罪错性质清、思想动态清)和教育管理“四跟踪”(跟踪教育、跟踪排忧、跟踪扶持、跟踪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安置帮教工作。工作中,重点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摸底排查工作。通过与人民法庭、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排查出1998年至2001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3013名,对这些人员全部进行造册登记,分门别类地纳入管理视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教。几年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对创办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实体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由于职能定位不明、机制运作不顺等原因,直至2002年底,安置帮教实体未能建成。

二、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回顾六年来我市基层工作走过的历程,虽然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编制以及基层司法所办公条件等问题已成了制约基层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目前基层司法所已全部收编,为县(区)司法局直管。但在人员编制问题上,除钟山区各乡镇办在原来1人1所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6名编制,全市其余乡镇办司法所仍然是1人1所。由于基层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工作又比较具体,一个乡镇办一名司法助理员将难以承担形势发展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客观需求。据调查,全市98个乡镇办司法所除红果镇、郎岱镇司法所作为试点所建设外,其余司法所尚无独立的办公用房,大部分司法所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缺少档案柜、电话、交通工具、宣传器材等基本装备。我们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乡镇办司法助理员普遍反映了基层工作的苦衷:有工作热情,由于受人、财、物等条件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与基层法庭、派出所、综治办比较,自惭形秽。由于难以解决好基层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基本办公装备等问题,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工作质量,制约了基层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中虽然通过教育培训,文化程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提升文凭的主要方式是各种形式的函授教育。据抽样调查,至少有半数人员实话实说“函授教育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基本流于形式”。据调查了解,在全市司法助理员中,真正做到熟悉国家政策,掌握基本法律法规,能制作较为规范文件以及调解协议书的人还达不到总数的50%。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司法助理员的综合素质,任重道远。

(三)基层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运作机制不完善

由于受基层工作人员量少质弱、工作条件简陋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大部分乡镇办基层工作的制度建设、工作措施、业务运作机制等一时难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全国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后,随着人民调解工作新规定、新措施的出台,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理顺工作机制,及时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就目前的人员素质结构上看,要进入规范化还需要一个教育培训,培养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过程。

(四)安置帮教工作底数不清、体制不顺、职能定位偏软

一是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没有及时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村(居)委会等部门沟通不够、协调不力,致使刑释解教人员的底数不清,造成对部分人员脱管。由于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的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且部分人员居无定所,加上流动人口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使得这部分人脱离了管理、控制视线,成为引发重新犯罪的一大隐患。二是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工作经费,使工作难以深入持久的开展。三是对安置帮教工作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职能定位偏软,社会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运行机制,造成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困难、帮教不力的现状。

三、几点建议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是搞好基层工作的前提

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既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法制建设和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基层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市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基层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法律素质的滞后使得这种利益在局部地区表现突出。由于征地、拆迁、旧城改造、企业职工下岗,山林、土地、水利矿产资源权属之争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将会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所有这些,都给基层工作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全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将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上升到能否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促进一方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求有所为,争取有所位,克服自卑感,紧紧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认真理清工作思路,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基层工作服从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力度,努力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

实践证明,基层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位,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基层工作队伍。要应对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关健是我们要有一批过硬的基层工作业务人员,说到底,要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尽管我市基层工作队伍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文化程度提升较快,但正如我们调查走访所反馈的信息结果,虽然文凭提升了,但有真才实学的少之又少。为此,要利用集中培训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目前全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为契机,以争先创优、典型示范为途径,以集中教育整顿和各种培训为切入点,多层次,多方位地抓好对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为全市工作大局服务。在一手抓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抓好业务教育培训工作。目前主要抓好三支队伍的培训。一是抓好对各县区基层科(股)人员和司法助理员的培训;二是抓好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三是抓好人民调解员的培训。要认真分析这三支队伍目前素质的薄弱环节,制定祥细的教育培训方案,组织专门力量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工作。通过教育培训与工作实践的不断循环,全面提高基层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为深入推进基层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打牢基础。

(三)理顺工作关系,加强规范管理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健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市基层工作仍然存在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一些环节的工作关系尚未理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乡镇办司法所收编管理后,要正确处理好与县区司法局和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加强协调配合,杜绝对司法所人员“两不管”现象的发生。司法所人员要随时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不要认为收编了就独自为政。要摆正位置,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自觉服从服务于当地党政工作大局,当好参谋助手,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好服务。二是加强对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人民调解工作要抓好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岗位责任、学习、例会、登记、考评、统计、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做到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文字图表上墙明示;要建立纠纷审查、调解前准备、权利义务告知、及时公正调解、依法达成协议、督促履行协议等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及使用说明,着重抓好人民调解文书的规范化使用,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在刑释解教工作中,要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登记制度、建档立卡制度、签订帮教协议制度、定期走访谈话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跟踪帮教制度,通过制度落实,达到刑释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有台帐。在基层工作规范化管理进程中,要在全市各县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所,培养规范化管理的典型,适时召开现场会,加强经验交流,以此推进全市基层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四)建立人财物保障体系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

上一篇:诗歌鉴赏常考题型下一篇:包头物理中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