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论文

2024-05-05

故事新编论文(通用14篇)

篇1:故事新编论文

小故事故事小故事励志小故事英语小故事哲理小故事

1999年的某天深夜,我驾驶着10轮平板大卡车行驶在漫长、笔直的27号高速公路上,已经穿过了佛罗里达的狭长地带。运送我上车拖货,晚上时间是再好不过的了。装在长长的平板上的是250个蜂箱,里面挤满了蜜蜂。

我从14岁开始就从事养蜂工作,当时父亲从邻居家带了些蜂箱回来。养蜂对我来说即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爱好,而且它还有另外意义。在我眼里,不起眼的蜜蜂是上帝赋予我们地球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导航到给无数水果和鲜花授粉,蜜蜂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我喜欢和它们打交道,它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那天深夜,公路上特别空寂。如果一切正常,我将在清晨卸下这批蜜蜂,回家与妻子达伦和我们的小儿子朱斯丁共度假日。我低头看了一眼路面情况,只见一辆汽车迎面驶来。它突然驶进了我的车道,我竭力避免与之相撞,脚猛踩下刹车,并朝右方迅速打方向盘。

800万只毒蜂向我袭来

我的卡车来了个空翻,车顶撞了个粉碎,挡风玻璃爆裂开了,路面腾起的灰尘从玻璃的裂缝吹了进来。卡车终于停住时,我已经头朝下,身体被卡在座位上,周围是压扁的驾驶舱,将我封闭在了里面。车顶距我的脸只有几英寸,撞击将我的一条腿紧紧地夹住,方向盘死死地抵住我的胸腔。我能活动双臂,但于事无补。

我的脸因挡风玻璃碎片的擦刮出血不止,我的双臂也被划破了,到处都是血。我在漆黑一团的黑暗中无法看见一切,可我能感觉到黏糊糊的混合着泥土的气味。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和血液混在一起,肮脏且滑腻腻的。是柴油,我心想。油箱肯定漏了!一个小小的火星便能让眼前的一切吞没进火海中,而我的身上浸满了柴油!我屏住呼吸聆听脚步声或者汽车驶近的鸣笛声----任何能显示援救正在到来的声音。不幸的是,我听见了另一种声音:一种尖锐的嗡嗡声。

篇2:故事新编论文

近日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初读之时觉得十分幽默新奇,题材虽是古代神话,但语言却是极其现代性的,这就给人以一种很奇妙的代入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环境中的要素加到故事中去,不同的人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想法,这些远距离的形象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如同公叔齐和伯夷成了不知变通的代表一般,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了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具体内涵。

这写故事描写的都十分有趣,语言尖锐而幽默,其中令我感受最为深刻的还是《铸剑》这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在很早以前就在其他作品中读到过,那是觉得这个荒诞的故事不过就是一种宣扬罢了,但这个故事的新编却是让我体会到一些之前不曾体会到的新的东西。这是个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衣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衣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黑衣人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气,增加的却是新一轮的杀戮有复仇。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生、充满血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奇怪个黑衣人,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的生死、个人肉体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身上贯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迹,然而终也抓不住。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入虚无的表现,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探讨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人类个体的灵魂自我必定如《铸剑》里的眉间尺与楚王,存在着两个极端,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然而这极端也终是无法调和的,复仇的必然性带有古希腊神话的命运悲剧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性格悲剧,双重式的复仇使人的关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体验中,灵魂的两极,存在于同一生命个体,也必然会有斗争,人类就是在这种自我复仇中不断成长与继续生活着的。鲁迅把关注投入到整个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通过一种荒诞性的叙事纬语,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极具现代性与先锋意义的。同时这种对自我的复仇、对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过绝对的神化将其置入一种虚无的境界来把握的,这就更深入了鲁迅自我的一种虚无主义精神。

篇3:论鲁迅《故事新编》叙事策略

在《故事新编》的结构之初, 鲁迅所做的是将目标人物和他认为有书写价值的事件, 从历史文本的边边角角中搜集起来, 放到一个文本中。这个步骤很不起眼, 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是它却有基础性的意义:中国在进入近现代之前并没有自己系统的神话史, 同一个神话英雄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 但我们只能从不同侧面得到松散零星的印象, 对这些神话英雄人物的谱系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故事新编》并非要写一部神话史, 但是, 它将小说主人公散落在各处的形象抽离出来, 搜集整理之后, 将他们的生活片段联系起来,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他们有了自己个人的时空世界, 而不再隶属于某一个历史事件。他们的种种行为有了更加饱满的精神背景, 体现出他们的存在本质。这只是“新编”工作的开始。有学者指出中国神话具有“非叙述、重本体、善图案”的特点, 鲁迅搜集这些故事元素, 并不是简单罗列复述, 而是凭借其深厚驳杂的知识积累, 将这些“故事”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拼接起来, 并按他的“因果律”组成一个情节链,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合效果”。

在女娲补天、共工与颛顼争帝之前, 天阙的原因是“初不足”, 人并不为之负责。但是到了《补天》中, 鲁迅选择按照“造人——争帝——天阙——补天”的顺序组织整个事件过程, 《补天》变成一个完成的情节, 各个叙事单元之间相互连贯, 并且形成了“创造——破坏——补救”的逻辑顺序, 女娲和人分别承担起创造者和破坏者的角色。同样地, 在《奔月》中, 精于射术的后羿射光了所有猎物, 成了被嫦娥抛弃的直接原因, 表达出对婚姻生活的现实物质性的强调;在《出关》中, 孔子问老而孔胜老败导致了老子出走, 构建了一次儒道交锋, 表达了对两者的双重否定。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片段的拼接, 被赋予了某种内在的“原因”, 这种虚拟的原因又是作者价值判断的载体, 作者借着这些解释行为展现了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理解, 亦对民族性的源流有更具体、更丰富的挖掘。

《故事新编》虽然在情节的主体上都有依据, 人物姓名亦有章可循, 但仔细比对, 我们仍能发现鲁迅在对原文的演绎过程中并非完全忠实于源文本。如同早期创作的《斯巴达之魂》和《复仇 (其二) 》一样, 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 更改了故事原有的面目或人物原有的气质。《故事新编》中的人和事显得即熟悉又陌生。

《起死》是由《庄子》中“方生方死”的议论、“庄周梦蝶”的寓言、“梦语髑髅”三个事件组成, 庄子见楚王的故事背景来自《庄子·秋水》。这些片段在道家典籍中都具有代表性。《庄子》一书的“理想读者”会在“隐喻”和“象征”的高度来理解它, 而不能将其“坐实”。然而, 在《故事新编》中, 庄子从玄思的云端“硬着陆”到了现实的大地, 只能说是鲁迅充满反讽意味的“有意误读”。

鲁迅顺着自己的逻辑进行“归谬”式的改编:让这些思考当真去现实中“实验”一把, 哲学的生死辩证对衣食无忧的人来说, 是“上流的文章”, 但是对衣食无着的人, 求生存仍然是第一位的, “齐生死”也只是庄子的“偏见”, 主张有没有衣服一个样的庄子也不肯给汉子自己的衣服。材料虽然都来自《庄子》, 但是人物格调和深层意蕴都走向了源文本的反面。对同一个人物的不同刻画, 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组织, 使得读者对先前的文本有了新的印象。

《故事新编》中增加了不少源文本中所没有的人物和事件, 而这些细节往往也因其特殊性而引起颇多争议。在《补天》里, 多出了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奔月》里, 又有了误射黑母鸡事件。这都是鲁迅的“无中生有”的想象和创造, 在古籍里找不到出处, 这是他虚构能力的体现。拼接和改编虽然需要功夫, 但终究有依据可寻, 我们解释起来脱离不开源文本。而虚构的事件, 体现的却是更加具有主体性的构思和“假设”。

在鲁迅的作品中, 叙事者很少直接出现。对文本的叙事视角的操作上, 《故事新编》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这是小说叙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叙事视角。但是, 关键的问题是, 《故事新编》在文本内部又常常十分巧妙而又精心地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和限定。对于这种情况, 如果你的阅读不是十分细心的话, 那就很容易忽略过去。对某个人物进行品评, 往往是通过对人物面对不同情境时的行为、言论、心理进行描摹, 而收到一种不着一字、褒贬全出的效果。那么, 增加一些源文本中没有的故事情节, 意味着鲁迅为古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情景、一个新的舞台, 触发人物新的行动, 笔下的人物正是在鲁迅设置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行为,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本质。鲁迅对人物的塑造便在“无声无息”中完成。

我们可以看到, 鲁迅在刻意表现个人在历史生活中的主体性。《故事新编》是一部“人的历史”, 人是一个多面的整体, 拼接过程就是还原人的自足性。人的行为有外在的偶然性和内在的必然性, 改编就是显示出不同的人面对现实人生的内外矛盾或统一。人的本质体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鲁迅不断地设置新的情境, 考验着他笔下的人物, 在不停的选择中, 实现着人物对自身的想象与塑造。

参考文献

[1]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百花洲出版社, 1994.

篇4:故事新编论文

《故事新编》收入鲁迅以历史、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小说共八篇,加一序言,共九篇文章,创作于1922年至1935年,是先生自己坦言的“油滑”的“试作”。抛开了厚古薄今的衣衫,就着历史的那点根据,“信口开河”地将历史主观化,先生犀利的言辞果真让他成不了长篇,即便讲述历史故事,即便在《故事新编》中充满了文人的想象与夸张,先生还是将废话剔除,剩下了赤裸裸的“语言”,嬉笑油滑之中透出一丝冰冷的寒意。

一、从“认真”跌入“油滑”的主动性

对于《故事新编》,先生总在自责自己文笔上的不本分。原题作《不周山》的《补天》,作为集子中所写就的首篇,本着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认认真真做短篇小说的初衷,却因一篇带着可怜的阴险嘴脸的批评文章,让先生颇感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①《故事新编》的八篇故事本就是先生认真与油滑并行的结果。试问不事认真,怎能苦心孤诣地“密谋”出如此精彩的历史小品,再问不事油滑,岂不又落入演绎历史故事的俗套窠臼,也便使那份穷尽思虑的“认真”了无新意了。

《奔月》写了羿大业已成后的日常悲剧生活,徒弟们学到技艺之后暗箭伤他,妻子嫦娥也出于名誉而跟他,在吃了好些年的乌鸦炸酱面后,终于厌倦便偷吃了他的长生不老药,独自飞天。缺少吃食或许还可忍,缺少精神慰藉却让羿只剩悲剧。这是一个新的英雄在无创造力的社会中的悲剧故事,是故事本身油滑了。再看《采薇》,鲁迅抓住了伯夷、叔齐两人消极反抗的避世态度,及背后虚伪的成分,借“忠臣”之名加以调侃,让人物身上的虚伪性与可笑性来抵挡士大夫们一味歌颂的完美人格的荒谬性。其中的“油滑”语言更是一绝,“近来的烙饼,一天一天的小下去了,看来确也想要出事情,但我看你还是少出门,少说话,仍旧每天练你的太极拳的好!”这种局限于吃食之物与养生之学的名人焉能让人对其忠节信服。小说结尾“即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两位忠臣之士如饕餮一般茹毛饮血,进一步想,竟也似双目红光,尖牙利爪的怪物,哪还算是完美人格的代言。可见,因对于古人不及对今人的诚敬,先生也便毫无忌惮地有声有色地“油滑”开来了。

二、短篇之于鲁迅

《故事新编》是先生的“又”八个短篇。先生为何还没写出长篇?且不管是不是因为先生所具有的现实情怀让他的思想变得尖锐深刻而只能选择杂文等作为时代的匕首,也抛开认为先生心胸狭窄、格局不大的尖刻论断,单就鲁迅而言,他是尖锐的,只剩刃的刀子,这是鲁迅的风格,是先生之所以为先生的道理。

合乎情理逻辑加符合一定事实的虚构,运用适当的语言,将故事扩大,长篇也就顺理成章了。《故事新编》将古代与现代巧妙结合,其虚构的根基是扎实的,倘若按照先生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及虚构,加之历史故事本身所有的叙述性,大禹的治水之功,伯夷叔齐的采薇之贞,眉间尺的铸剑之仇,嫦娥的奔月之逃……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篇都可以成为一部滔滔不绝的长篇,但先生就是要用短篇来讲故事。何为长篇?说得明白晓畅一点,无非是要将废话说得有滋有味,有形有色,有曲有折,先生嘴下无废话,笔下更是“吝啬”。先生太也甚“懒”,雕字酌句,这种“节约”的笔锋写不就长篇,自知如此,也只能在节省处越发节省,《故事新编》,先生的短篇亦是锋芒毕显。

三、贯通古今的本真寻求

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先生就阐明了从古代与现代中共同采取题材而做文章的意愿,八篇终稿,先生在写法上的独创性,为“古今贯通”莫属。

先生之所以对古代与现代的融合如此有信心,归结于他对古今本真的认知与追求。“古和今在面貌上各异,表现形式上不同,具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在精神特征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②古人并非今人标榜的完美无瑕,今人也未必就一无是处,通身的毛病与不是。先生感受古代人物和事件在精神上的本来面目,这是种对“人之常情”的陈述与揭露,或悲愁或喜悦,或虚伪或真实,或壮举一世或卑鄙终生,这些古人是先生心中的古人,也是真实的先生在笔下对自我认知的外露。

打破了时空的界线,先生将历史搬上了台面大讲特讲,增强了历史小说的现实感,也让历史颇具荒诞喜剧色彩。

四、结语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不愿再将思想家、革命家的帽子扣在一代文豪的身上,作为将毕生精力都奉獻给文学的先生,《故事新编》的问世,证明了先生是一个文学巨人,从艺术表现到思想深度,先生自始至终都是个性的独创者,他首先是个文人,而后才兼具了思想者及革命者的身份,但归根结底他终究还是个文人,拥有文人难能可贵的想象与巧妙的构思,拥有文人之于文学事业的大胆与气魄。

注释:

①鲁迅:《故事新编·序言》,见《鲁迅全集》,2版,第2卷,第3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②方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0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雯雯(1991.0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学在读硕士。

篇5:故事新编

和淑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新编”的概念。

2、掌握“故事新编”作文的特点。

3、掌握“故事新编”的方法,能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创作、构思作文。

4、明确“故事新编”写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故事新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创作、构思作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读作文《赤兔之死》,学生边听边思考并在听后进行讨论:这篇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

1、师读文《赤兔之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学生看《赤兔之死》文本资料,分小组讨论:这篇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是什么?

3、汇报

4、师总结:这篇文章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故事新编”的表现形式,用此形式使文章大大出彩。

(二)引导得出 :故事新编作文概念。

1、引导、明确概念:“故事新编”就是在写作时把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成语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事物、故事情节等进行改编,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环境的转换进行再创作,写出新故事,以此表达一种新的思想或主题的短篇小说。

2、以北大博导钱理群教授的话加深理解。

钱理群:所谓“新编”,就是重新编写、改写,某种程度上这是和古人的一次对话,一次相遇,既然是重写,是重新相遇,就要在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活体验。

(三)故事新编的形式特点(板书)新,编。

新:抛弃俗套,创造新奇,旧瓶装新酒。

编:以原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环境的转换,对故事进行再创作,以收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四)故事新编的构思方法有哪些?

明确:

(1)情节变形。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改变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如《南郭先生不要走》就续写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

(2)时间变形。就是改变原有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提前,或推后,设想故事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孟母三迁的千古佳话,放在现在可以说是推动“择校风”,助长了“应试教育”,不利于教育平等和教育创新。

(3)空间变形。就是把已有故事的人物放在其他的空间,或从事其他工作,想象会有什么新的结果。我们刚才看到的《八戒当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角色变形。就是不改变故事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而变化故事的人物,或增或减或变,续写变换角色后的故事,阐述新的内涵。风靡全国的《赤兔之死》就属于这类文章。

(五)“故事新编”写作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熟悉“故事”,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2、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新编,即写出新意,或者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新的旨意.3、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等庄重严肃的大事不能采用此种形式加以表现

.(六)课堂练习:

1、构思: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从下列六个问题中任选一个文题进行构思,并交流主要内容。

学生作文参考题目:(1)、龟兔的第N次赛跑(2)、新狐假虎威

(3)、新揠苗助长

(4)、孔乙己、范进、闰土、诸葛亮、方仲永高考记(5)、唐僧做官

2、学生作文展示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题目及要求:

1、用“故事新编”这种新的作文形式编写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

2、读鲁迅先生在1922年~1935年间写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八篇短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五、板书设计:

“故事新编”之创新作文

1.“故事新编”作文概念 2.“故事新编”作文特点

3.“故事新编” 作文方法:(1)情节变形

(2)时间变形

(3)空间变形

篇6:《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暮年,却拥有幽默从容的语言风格,鲁迅自述为“油滑”,是“游戏笔墨”。通过穿插性的丑角,杂以现代化的生活细节,造成了一种间离喜剧效果。然而在漫画化的手法之下,寓庄于谐才是本书的最大特色。细读几篇,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略显严肃的主题,感受到鲁迅在人生最后阶段“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复杂心态。关于文体鲁迅自认为“历史小说”,但准确的说是“历史的小说”,鲁迅先生不是把死人写得更死,而是着重对人物精神心理的把握,不少已经被“盖棺定论”,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又有了新的活力。只取一点,随意点染的写法将写作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不再是忠义节气的化身,反倒是不知与时俱进的典型。他们坚持的忠义背后不过是虚伪,在昏庸的殷纣王统治时期没能效比干谏殷纣只知在养老堂里颐养天年,练练太极拳什么的。殷商灭亡之后又“义愤填膺”地拦住周王的马宣扬忠义,指责他们没有臣子的仁义。我甚至怀疑这“义愤”的直接原因是养老堂的饼在越变越小。无论他们如何自命清高,总是逃不掉生活的难题。所以不去华山的理由是对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畏惧,选择首阳山的原因是既不高也不深,还有薇。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价值体系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这就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的国民劣根性。采薇而食,却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这薇也是周朝的,只好饿死于首阳山。忠义与骨气大概不应如此吧

《出关》前一部分孔子研习六经,遍谒诸侯,可是却四处碰壁。老子用自然之道为孔子解答疑惑,尽心尽力地教训孔子,老子的学说给了孔子极大的震撼,这时老子是欣赏孔子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不符合他无为的一贯形象。三月之后,孔子悟道,老子却不大高兴,不得不归去。原因是他怕逢蒙杀羿这样的悲剧重演,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孔子隐藏在谦虚礼待背后的嫉妒与轻视,孔子城府极深,心思阴险,他也承认自己开头常常看错人。他自嘲的笑了,知道虽然儒道同源,但形制不同,孔子必将传扬属于他自己的新的学说,他们的理论将会争夺受众,孔子会在背后叫他老头子,会耍花样。

老子与孔子形象是复杂的。老子信奉无为而无不为,想无不为,于是只好无为。心态是十分消极悲观甚至有些荒谬的,因此受到关尹喜等世俗人物的嘲笑,鲁迅当然是不赞同这样的无为思想的。一连四处的呆木头似的情状的描写,颓唐的神情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处处透着孤独与苍凉的沉寂老人。鲁迅虽然随后在出关的关一文中直接否认了所谓的自况说,但是一个作家的写作难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他此时的心态当是十分复杂的。晚年的鲁迅已不复年青时代的豪情壮志,像老子一样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对社会人际关系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主观上仍然想保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让他不自觉地还是通过自己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地对老子生出一种同情的感情。老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路是走流沙的,孔子的路是走朝堂的,一个注定处江湖之远,一个注定居庙堂之高,虽然儒家思想源于道家。但目的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当初相遇相知不过是因为孔子在走朝堂的路上陷入困顿,在老子那里寻求精神的慰藉,现在孔子懂得了“化于人”的道理自然要汲汲于重新走上“化人”道路的。孔子学会了知识就提防恩师,外恭内倨,当然是为人所不齿。老子教会了知识却要被猜疑,就和拯救了宋国却被宋国百姓抛弃的墨子一样。但从客观角度讲,孔子是勤奋的,三个月不出门在想着老子传授的道理,终于顿悟,开创脱胎于道教却为自己所用的新教。纵然孔子最终逼走了老子。孔胜老败乃是历史必然。孔子以柔进取,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是鲁迅想要发扬的人格,也是符合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理想要求的。但这时的鲁迅不是呐喊时期的鲁迅了。孔子是主流社会的信仰,但出关的老子却有一种殉道者的圣洁之美,外面不但没有盐连水也是缺乏,又是尼采梭罗式的孤独者。

出函谷关时,老子想爬城,用尽了哲学的脑筋也没有想出来,表现了鲁迅对道家空想不作为的批判与讽刺。鲁迅不赞同道家的静柔思想,觉得这是失去国民性的表现。在关口上对关尹喜等人要求讲演著书的要求不得不敷衍表现出老子对世俗人的无奈敷衍。官僚们的形象是庸俗而虚伪的,想要极力装出一付尊重知识分子的样子,实际上小吏们只为了面子耐着性子听着讲演,签子手们转眼就查探老子的青牛上有无财物,关尹喜对老子所持的无不为只好无为的行事态度实际上持一种嘲讽态度。辛辛苦苦求来的道德经的真正价值也不过是和大豆饽饽放在一起罢了,充满讽刺意味。小书记在提拔老作家与提拔新作家的宗旨之间自由切换也是对当时文坛出版界不正之风的讽喻,一个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被出版社巧妙地压榨。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儒家犹如粮店,道家犹如药店,佛家犹如杂货店。”它们们只是功能不同,账房先生也在末尾说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官的隐士还是多的很。鲁迅是五四中打倒孔家店的得力干将,但他在本篇中对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干精神是赞同的,对其逢蒙式的卑鄙行径是不齿的,对老子总体上是批判的却又流露出同情来。

总的来讲,《采薇》和《出关》表现了古人某些极微妙的心态,有所寄寓或有所讽喻,体现出鲁迅对世情的深刻洞察,由于多义性它们甚至带有“复调小说”的若干特点。

参考资料:

1、《<故事新编>散论》王瑶

2、《<出关>的关》鲁迅

篇7:故事新编作文

自从乌鸦爷爷把石头丢进水里喝到水后,他的智慧就博得了动物们的赞美。一走进乌鸦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礼品、贺卡、荣誉证书等,这使得乌鸦家族名声显赫,乌鸦们都觉得非常光彩。

有一天爸爸带着小乌鸦出去玩儿。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使人感到口干舌燥。他们飞呀飞呀,发现了两瓶水,就飞了过去。可这水太浅了,瓶口又小,小乌鸦喝不到水。这时小乌鸦在碎石堆里发现一根吸管,他就衔着吸管津津有味地喝起水来了乌鸦爸爸看见了,可气坏了,说:“你乌鸦爷爷用石子喝到水后,名声可大了。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多神气啊!你为什么不学他?”说完乌鸦爸爸就做起示范。小乌鸦理直气壮地说:“我才不呢,做事不能一味地模仿,没有创新。你想把石子扔水里又累又脏,用吸管吸不是既干净又简便吗?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喝到水就行。”乌鸦爸爸听后非常惭愧的低下头。

篇8:鲁迅《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研究

一、叙事的“荒诞性”

鲁迅在《故事新编》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一改他以往创作的风格,与其以前的创作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用诙谐幽默的笔墨来表达其自己的思想。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小说叙事中带有了一定的荒诞性。我们通过《故事新编》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的故事是源于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上的传说,古代的神话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荒诞性,而这种故事的荒诞性是源于古代人民最朴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时候是没有逻辑可言的,其逻辑很大部分是混乱的,这些故事和混乱的逻辑本身就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是用一种戏谑的笔触来表现其荒诞性,看似普通的笔法,却营造了一种真正的浪漫主义情调。“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这是马克思曾今指出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神话的抽象和荒诞,《故事新编》的作者从选材上就切合了荒诞艺术的手法,一种荒诞性是由一种混乱的逻辑来表现的,这样的荒诞主要是作者有意把神话融入之中,神话在现实与其本身穿梭,从而给读者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把古代的社会环境溶于现代化,通过其语言来揭示社会的黑暗,更能表现出人物的生存环境的荒诞性。除了表现这荒诞性之外,还表现了社会人物之间的矛盾,通过激化这种矛盾更能体现出人性的更深刻一面,作者在这种荒诞之中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批判。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荒诞性叙事,与西方社会中的“荒诞性”叙事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的荒诞性叙事偏向与现代派特色,充满了“反传统”与非理性思想,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解构。但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荒诞性却是一种基于现实基础的荒诞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创作范畴,只是在叙事上给予了“荒诞性”,让故事不再像传统的叙事一样。但是所要揭示的却是相同的,即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人性的麻木。

二、情境设置的个性化

除了叙事的荒诞性以外,鲁迅小说最重要的结构形式就是对故事情境的设置,对于鲁迅叙事视角,人物、场景,氛围构造都有重要的作用,它统一了鲁迅小说内在的意蕴,是鲁迅观察现实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视角,个性化的情境设置是鲁迅和其他作家不同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的小说中群体形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在像《呐喊》这种叙事性小说占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更突出的表现。鲁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群像的塑造和表现不是为了某个阶层或者某个人物,而是整个社会思想意识和形态进和精神生活环境的展示。鲁迅在不同的作品中,其表现的形式也不同,但是在传达的意思和制造的氛围是清晰的是和思想一致的,这使得鲁迅在小说中显示出更明显的整体性和突出的个人物个性。对于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批判是这两部小说集重要思想内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文化,人吃人的社会性,虚伪性顽固性都有着充分的揭示,这都是通过鲁迅悲愤的性情而写,在叙事上鲁迅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叙事方式,更继承和传扬了我们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

鲁迅《故事新编》中情节、人物以及情境的个性化设置,使得作品独具特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成为一种小说创作创新的典型。这样的叙事性的创作,是鲁迅小说新的创造,对后世小说题材的开拓有种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用神话故事为题材来进行情节与人物的设计,在《奔月》、《铸剑》的故事轮廓同样于古籍可考,但这两篇小说依然以瑰丽神奇的想象细致生动地将古代神话传说具体化为奇幻的艺术画面。瑰丽神奇的想象使得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情怀,使得小说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三、结语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叙事上具有一定的特色,摆脱了传统叙事的局限,采用了创造性的手段,对于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创新改编,通过对特定人物与环境的设定等让整个叙事显得个性化,同时充满想象性的叙事使得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所以整体上而言,《故事新编》在小说创作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以神话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集,创作风格与其前期所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在叙事上充满了创造性、想象性,采用虚构的手段来对历史人物以及文化环境进行消解与批判,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游戏笔墨”来进行叙事。本文就是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叙事,策略

参考文献

[1]叶永胜.论《故事新编》的存在主义诗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2]方凖浩.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3]秋霞.民间的激活:“故事”方能成“新编”——《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9:诗歌故事新编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诗中的“哥舒”是指唐代名将哥舒翰,他是唐玄宗时的陇右节度使,曾率兵大破入侵的吐蕃军队,这首诗是西北人民为赞扬他而作的。

一天,哥舒翰带着一支部队在西北边境巡逻,忽然前方一哨兵飞马而至,“报——将军,前方吐蕃大军向我们奔袭而来!”“快,快撤回城中,准备迎敌。”哥舒翰立即带部下回城。

哥舒翰足智多谋,早已叫西北各郡县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吐蕃兵来到城下扎营,向哥舒翰挑战。哥舒翰带百余骑兵出城,向吐蕃兵发起突然袭击,一时间刀光剑影,万箭齐发,杀得敌军死的死,降的降。可他回城清点带去的骑兵人数竟一人未少!

吐蕃的主帅命令部队退到离城五里的地方扎营,哥舒翰一听立即召集陇右各郡县将领,准备由自己指挥右路军,劫敌右营和粮草,然后再攻敌中军;令常清带中路军,先埋伏在敌人中军前,看见敌人左右忙不过来时出击;高仙芝统左路军,直扑敌人左大营。布置好后,他们在当晚就先后出发了。

哥舒翰带兵埋伏在敌右营边上,等敌人睡觉之后,突然发动袭击,敌人刚刚睡下,还未来得及穿衣服,明晃晃的大刀已架上了脖子。哥舒翰烧了粮草后,便带兵直捣中军,三路军马齐出,把吐蕃人打得哭爹喊娘,屁滚尿流。吐蕃主帅闻声慌忙而起,眼看哥舒翰大刀一挥,人头落地。这时,又杀出一吐蕃大将,与哥舒翰拼杀起来,一来一往,不相上下。哥舒翰见不可硬拼,故意露出破绽,那将不知是计举枪便刺,被哥舒翰一刀砍下马来。吐蕃副帅连忙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了。

从此,吐蕃再也不敢越境进犯了。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六年级 周盛泽

灵犀一点:

篇10:故事新编作文

三国时期,袁绍率领7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向官渡。但曹操只有7万人马。曹操知道只须官渡失守,那样许昌就会失守,丢在袁军的手里了。由于许昌官渡只有100里。

曹操发现袁绍在大粮仓乌巢屯了100万担粮草。所以曹操筹备夜袭乌巢。驻守乌巢的将军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曹操带了五千火攻手去偷袭乌巢,打得袁绍的乌巢驻军措手不及。果然,曹操的计划很成功,乌巢的100万担粮草全都毁在熊熊大火中。袁绍听了后立刻让张郃和高览两位名将各带五千精兵去攻打曹操的.大营。

果然,高览和张郃到曹操大营面前时,大营里没有一个人,他们才发现中了计。高览和张郃就跑,结果跑到半路,遇到了曹操的士兵追击,全军覆灭,只有高览和张郃存活了下来。袁绍令全部兵马去攻打曹操的大营,结果惨败。

篇11:狼故事新编

“我自己必须找一防范之地。”他想。他朝四周望望,一个巨大的打麦场呈现在眼前。屠夫仿佛拉着了一根救命稻草。他飞奔至麦场靠在柴草堆上,手里紧紧握着屠刀。两只狼这回不能轻举妄动,他们用犀利的目光盯住屠夫,似乎一定要生吞活剥了他才罢休。屠夫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只能智取,他也同样紧紧盯着狼。

那两头狼摇着长长的尾巴,交头接耳了一番,一头狼便大摇大摆地走开了:“这帮傻瓜!我要将你们杀得片甲不留!”屠夫为自己壮了壮胆,瞅着那头狼在他面前悠然自在的神情。屠夫猛地站起身来,冷笑一声,使出浑身的力气朝狼头劈了过去,“我让你装狗样子乖戾!就知道你不是好东西!”顷刻间血花四溅,那头狼脑浆迸裂,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下了。

屠夫环顾四周,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另一头狼呢?到哪儿去了呀?呀!还想在背后攻击我!没门!”屠夫蹑手蹑脚地走到柴草堆后,那头狼正埋头打洞。“嗨!”屠夫大喝一声,砍下了狼的屁股和尾巴。三下五除二,又干掉了一匹狼。

“这两头狼还真是老奸巨猾!”屠夫心想,“幸亏我攻击得及时,不然就玩完了!”他暗自庆幸。

篇12:儿童故事新编

“知道了妈妈。”斑斑只顾埋头大吃,根本不想听妈妈的教导。

第二天一早,妈妈把五种不同口味的月饼装在一个漂亮的提篮里,叮嘱道:“斑斑,你要记住每个姨妈爱吃的月饼,别送错了。”“噢”斑斑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没精打采地说。“圆形的送给大姨妈、方形的送给二姨妈……”“知道了。”斑斑不耐烦地抓起提篮就向外面跑去。“早点回来,别贪玩呀!”妈妈在后面大声喊道。

斑斑一出门就高兴地冲下山去,把妈妈说的话全忘了。他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追野兔,忙地不亦乐乎。斑斑边走边玩,终于来到了大姨妈家。

“大姨妈,我给您送月饼来了。”大姨妈一看到斑斑,忙高兴地把他迎进来:“快歇歇,累了吧。”“不累,我给您拿月饼。”可是,斑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妈妈给大姨妈的是什么月饼了,他就问:“大姨妈,您爱吃什么味的月饼呀?”“苹果味的。”可斑斑又忘记苹果味的月饼是什么形状的了,没办法,他只好随便拿了一盒方形的月饼交给大姨妈。大姨妈从厨房拿出一盒精美的糖果说:“斑斑,这是我给你们做的糖果,走时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吃。”玩了一会儿,斑斑告别了大姨妈去二姨妈家了。

来到二姨妈家,斑斑也忘记送给二姨妈的是什么月饼了。他只好随便拿了盒圆形的月饼给了二姨妈。二姨妈高兴地端出一盒五颜六色的小点心:“斑斑,这是我特意给你们做的小点心,走时带回去啊。”“谢谢二姨妈。”斑斑待了一会二就离去了。

斑斑又分别给三姨妈、四姨妈和五姨妈送去了月饼,然后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玩,天黑了才回到家。

一进门斑斑就愣住了,只见五个姨妈全在自己家里,他觉得很奇怪。五个姨妈一见斑斑回来了,忙笑着围过来说:“斑斑,你可回来了,我们还以为你又忘了回家的路了,正要去找你呢。”“姨妈,你们怎么来了?”妈妈往桌上一指,只见上面摆着今天姨妈们送给斑斑的糖果、点心、葡萄、泡菜和美酒。“斑斑,你还是丢三拉四的,姨妈们送你的礼物都忘记带回来了,还得让姨妈们再送一趟。”斑斑一看,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不起姨妈,我忘了拿你们送的礼物了。”

篇13:故事新编论文

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 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 探究起其源头来,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 (Dana Winslo Atchley) 和乔·兰伯特 (Joe Lambert) 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Movement") ”的发起人, 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而根据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王贞子的研究, 数字媒体叙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 致力于互动式叙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劳雷尔 (Brenda Laurel) 在其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 (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了“数字媒体叙事”这一概念, 且做了有关“交互性幻想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王贞子, 2012) 当然,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实践当属阿奇利的“生活影片剪辑”, 即创设“数字故事工作室”之前, 以“Next Exit”为题, 将其过去60年间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形成数字影片, 所用的工具则是他7岁那年生日, 其叔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布朗尼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此可见,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这一“舶来品”最早的出现并非指向教育领域, 而是作为生活需求, 以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的。

从1986年“Digital Storytelling”的概念第一次被清晰界定, 继而由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故事中心而发端的“数字故事热”, 至今仅有近30年的光景。而自其推广之后, 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 进而将这一形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为数字故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在国内, 最早将“数字故事”引入教育应用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黎老师早在2001年就关注到数字故事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 (黎加厚, 2012) , 继而就这一新兴的媒体叙事形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展开研究,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所涉及的研究及培训领域包括教育叙事、学科应用、技术实现、设计技巧等, 学段跨度由学前教育至研究生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的教育应用

基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意蕴, 以及经由“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的趣味性等特点, 使得“数字故事”似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口耳相传”到如今的现代教学, 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向前推动, 数字故事为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亮色。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学段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 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域:其一, 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其二, 发挥数字故事的“育人”功能, 应用于学生德育;其三, 利用数字故事“数字化”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渠道;其四, 数字故事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 以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 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 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数字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l.Posner) 曾经就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伸, 经验的积累可谓必然, 但并非每位教师都有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而在众多的教学反思方式中, “教育叙事”成为大家较为热衷和熟知的一种。

早期, 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方式是借助“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夹叙夹议”的教育叙事形式, 往往使得教师们的所思所感得到同仁的共鸣。随着教育博客的兴起, 又使得“教育叙事”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借由网络平台, 教师们的“叙事”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传播, 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共享教学经验与体悟,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黎加厚教授早在2005年的一篇博文中就针对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应用有所展望, 文中称其为“可视化教育叙事”。并且指出了传统教育叙事与“可视化教育叙事”的特点与局限, 如“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教育叙事, 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 给人想象空间, 引人深思。但也有局限性, 如不能够见到真实的场景和过程, 信息量有限, 看不到具体的事物”等等。 (黎加厚, 2005) (详见网址:http://www.zbedu.net/jeast/003281.html)

从本质来看, 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关研究指出, 其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与考察对象、呈现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 (陈静娴, 2006) 其中, 教育叙事的主体与考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经验及现象。而数字故事则更多涉及学生, 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就呈现方式而言, 教育叙事以文本为主, 数字故事所涉及的要素则要丰富得多, 例如, 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至于功能与作用的差异, 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叙事的本质是为教育科研服务,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数字故事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 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 通过结合教学日记的文本叙述, 提炼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语句, 利用PPT之类简单易用的媒体工具即可将自己的“叙事文本”改编成一部短片, 配合以抒情悠扬的音乐, 教育叙事的“数字故事”即可成型, 从而使数字故事融合于教师教育叙事,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 两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 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则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进而“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 (黎加厚, 2012) 数字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大的启发与收获, 其意义不容小觑。

2.学生德育中的数字故事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备受关注。“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周静、赵志靖, 2011) , 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 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 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 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 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 只可日常渗透, 不可急于“传授”。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与之正相适切。无论是观看数字故事作品, 还是动手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对于学生而言俱有裨益。其中由学生自己制作数字故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德育中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学科教学中的数字故事应用

提及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 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其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学科则以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学科为多见。在众多文献中, 提及数字故事的教学应用, 其理论来源均有基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著名研究成果——多元智力理论。而多元智力中首当其冲的是“语言—言语”智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所转引的多元智能研究成果显示,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能体现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中又以“语言—言语”智能的体现居多。 (陈静娴, 2006) 此外, 相关研究还涉及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数字故事的主要应用侧重于“作品制作”与“学习反思”。

综合文献数量及上述内容事实来看, 不难发现, 数字故事本身“可视化表达”这一外在形式与“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的绝妙匹配, 与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特质不谋而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强调“数理—逻辑”智能较多的学科被认为不适合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详见陈静娴2006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而就这一点来说, 笔者不敢苟同。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生”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 (未公开发表) 中, 题为《数字故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一文, 便就数学这一被普遍认为偏重“逻辑”的学科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路翌, 2012) 其中提到, 可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史选讲”、“教学反思”等。笔者认为, 数字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多元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将教学方式与个别学科教学相结合, 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境有所变通, 即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 而数字故事是给“教学设计师”们提供灵感的催化剂。如何开创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新天地, 有待一线教师们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何克抗, 2008) 具体来看, 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1) 教学引入—情境创设

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 数字故事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引入相比, 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故事性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准备、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另外, 就个别具体学科而言, 其情境创设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 前一部分学科应用中所提及的语言类学科 (尤其历史, 其本身即“故事”) 等。

(2) 课程前期—启发思考

在教学实施前期, 数字故事的意义在于以“可视化故事叙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点往往与前期情境创设相结合, 以作为教学前期“支架”为学生后期知识习得及概念建构的铺垫。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非被动接受。

(3) 作品准备—信息获取

上述两点以学生“看”故事为主要行为, 而作品准备这一阶段则涉及学生参与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故事的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检索与处理”, 如故事文本创设、图片搜索与编辑、音乐的筛选和处理等。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信息获取的主体角色。

(4) 制作过程—自主探究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可归结为“故事”与“技术”两方面。对应于不同的学科,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如, 文史学科中, “故事”创设为教学重点, 难点则落脚于“技术实现”。故事的教学过程由学科教师指导, 而技术处理可由学生互助, 或者借助网络谋求帮助。其优势在于,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自然衔接。而如信息科技学科等技术类学科, 其“故事创设”过程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技术习得”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灵活使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尤为重要。

(5) 作品完成—个性表达

在作品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演示, 使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学生之间应充分体现互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侪互评等方式相配合。评价手段上可由“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等多元方式组成,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整性。

结语及启示

本文就“数字故事”这一较为年轻的教学方式加以论述。简要就其教学应用的既有研究及相关策略加以评述, 以为教学实践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在《全新思维》一书中, 作者引述了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 (Roger C.Schank) 的话:“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 而不是逻辑”, 可见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相互适切。同时, 书中提及的概念时代的“六感” (所谓六感, 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六个方面) 培养与“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正相契合。笔者相信,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4]黎加厚.数字故事, 不一样的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9 (5) .

篇14:齐人轶事(故事新编)

大约是西元前347年,已经是年富力强,并且术业有成的孟轲率数百人数十辆车,第一次浩浩荡荡的往齐国进发。孟先生一到齐国,齐威王便亲自到国宾馆迎接,并为先生洗尘。饭後,齐威王"馈赠兼金一百",以对孟先生的到来略表敬意,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孟先生却坚决不受馈赠。(《孟子正义》155页,见《诸子集成》一卷,以下引文只注明页码)

孟轲先生在齐国呆了好长一段时间後,便回到邹国。而时隔不久,写了一篇名为《齐人一妻一妾》的文章登在报上。据当时陪同先生出访的人说,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批评一下某位"乞者",由於他游手好闲,给家庭造成生活窘迫;意在劝告所有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千万不要步"乞者"的後尘。再说先生素有恻隐之心,怕指名道姓给别人名誉上带来损害,下笔时便隐去真实姓名,以"齐人"来表示。

齐国本来就只那大的范围,谁的为人品兴麽祥都很清楚,人们一看文章就知道这是在说谁说谁。因此先生的文章一见报,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在齐国引起舆论大哗:有的说齐人被孟先生如此看重,肯定是大有来头,不信你看他有大小两个老婆,平民百姓谁有那大能耐;有的说孟先生在借题发挥,这类问题不解决,他在报屁股上再弄几笔,恐怕齐国是吃不了兜着走。某长听到这些舆论,连夜开会研究外加一点压力,准备将齐人硬塞进某公司。其实齐人和孟先生毫无瓜葛可言,只是先生听说有这等事後,感觉男人缺乏责任心太不应该,於是便在报纸上弄了那麽几笔而已。

《齐人一妻一妾》见报之後,齐人便觉得自己的底子这一下全都掉光了,於是躲在家里连街也不敢上,他害怕上街时人们当着他的面交头接耳,就是自己走过去了还依然在指着他的影子比手比脚的。一直等到某长派人上门说明来意,他这才肯露面,当然更多的是高兴: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丢一次丑竟然换来了一份好差事,真是有点因祸得福。於是等来人一走,他便非常虔诚地跪在大门口,向天三叩首,

当天下午,齐人从公司回家时,一进门,一妻一妾便来了个夹门欢迎,说夹道欢迎有点夸张,二个人站到街口,离夹道十万八千里,说夹门最贴切,俩个人,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进门後一人操齐人一个胳膊,真正的是夹。多少年了,丈夫老是做那种丢人现眼的人,现在好了。你看她俩,满脸堆笑,搬座倒茶,递烟点火,问长问短,简直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她们高兴,高兴丈夫有个好归属,高兴自己有了好依靠。

某公司是个肥公司,再说齐人背後还有一个谁也得罪不起的人罩着(至於齐人与孟先生到底有无关联,谁都没有去探寻个究竟,因为国人有个非常好的习性,喜欢把无字当有字读),与齐人交好的人渐渐增多,齐人的生活也很快就让大夥刮目相看了。你看他,步子方方慢慢迈,进口西服毕挺挺。天天"餍酒而後返"(375页),中部(肚子)开始崛起。看到他的模样,妻妾俩悄悄的问他,是不是"乞其余"( 375页),"齐人"一听则嗤之以鼻:"真乃妇人之见,现在吃饭是人家排队接,谁还上那种丢人现眼的地方?"其实何止是吃,衣食住行等等一切都在起变化,搬进了新居,开上小车,家里富丽堂皇更不屑一说。齐人啊,从内到外都开始阔了起来。

齐人成天在外面忙於应酬,妻妾俩闲在家里,有时看看碟子学点什麽服装剪裁,或者跟着电视上的健身节目学跳健美操,当然有时也看点报纸杂志。说来也凑巧,一天,小的在一张文摘报上看到孟先生一篇文章,连忙喊:"姐,您快来看,孟先生又发表文章了!"老大凑过来,两人头挨头地读着,其中有几句:"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货取乎?"(156页)意思是说没有正当理由却要给自己一笔钱,这等於用贿赂手段来收买,那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呢?读了这几句话,俩人都觉得大脑有些发胀,似乎是孟先生又在说自己的丈夫了。过去家里穷得叮当响,现在可以说是今非昔比。论工资,丈夫每月的工资单上只有那麽多钱;加上二个读小学的儿女,六口之家既无"倒贴",又无"外援",再说从来没有买过什麽中奖卷,也没有中过什麽大奖,那来许多钱一下变得那麽快?只有别人送,只有受贿。而受贿是要犯法是要犯法坐牢的。如果丈夫犯法进大牢,一家人麽办?想到这些,俩人象一下掉到冰窖里,相对无言好半天。

丈夫有出息後,这姐俩经常挽着胳膊肘儿上街,不知道引来多少羡慕的眼光,认为她们家一妻一妾,是最美满组合,有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乾脆把这种组合称之为"齐人之福"。其实,福也不例外是有限度的,为了追求福,而不惜一切去超过限度,结果绝对不是福,而是祸。"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358页)丈夫犯法进大牢,不光再次让人家笑掉大牙,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将失去依靠。坚决不能让丈夫朝犯法的路上滑去,拼命也得拉他一把。於是俩人商定:一是动员丈夫将那些不义之财如数上交,从此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二是丈夫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就坚决和他离婚,即使去卖茶叶蛋,也将一双儿女儿带走,免得受他的影响。主意已定,俩人便当门稳坐,那神情分明是:丈夫回来就下通谍令,二条道路任其选择,他能改过自新,一家人就好好过,否则仨就上法院见!

上一篇: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下一篇:燃气安全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