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2024-05-05

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精选8篇)

篇1: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人的实践本质为主题,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1)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实践导致异化又克服异化;(3)实践最终促使人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5)人在社会性的劳动中创造历史;(6)实践也是一种感性的布美的活动;(7)实践的本质力量必然酿成(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8)哲学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辩证法;(9)实践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唯物主义。

作 者:朱宝信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分类号:A811关键词:实践 异化 全面发展 人道主义 实践辩证法

篇2: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在对实践活动的多重分析中,深入地说明了实践之批判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变革性的根本特征;而这一变革性的.实施,又表现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及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作 者:朱宝信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6)分类号:B01关键词:实践 实质 对象化 创造性 变革性

篇3: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一、自然的人:自由自觉的活动

1932年,在苏联出版历史考证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它的第一部分第三卷是以德文原文出现并附以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无数学者研究马克思热。《手稿》主要研究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但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众所周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中,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也受他们的影响,但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等于自我意识”,[1]他将主体人和自我意识等同,从而陷入一种纯粹精神的死胡同。在写作《手稿》时,马克思已彻底从黑格尔转到费尔巴哈。他承认费尔巴哈所认为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手稿》中,他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在此所言种的整体特性、类特性时,意指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生命活动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3]。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想,如果没有自然界这个外在的大环境,也将没有人类的出现。“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这就说明人无论是在生存状态上还是生活状态上,都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首先是作为自然本性而存在,这个自然无机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必须依靠自然界。“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5]所以说,马克思所言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基于此,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让自然界成为人化自然,是自为地存在着的(自为:指人类改造对象自然界的现状),这种自为恰恰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表现形式。上面所讲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但人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可以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显然,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使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有效地改造自然,为人之所用,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本质的自然的人性,表明人离不开自然、依赖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不过,处在自然界中的人可以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改造自然界,这是其思想的核心。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此刻的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仍然带有抽象性、纯自然性特点,但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过渡时期的著作,已经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和思想轨迹,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的人: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说《手稿》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性批判,那么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6]的《提纲》便是他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本质进行全面彻底清算的著名论断。

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作了不到一千五百字的《提纲》,但它给后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提供了巨大的价值。《提纲》总共十一条。开篇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7]至此,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全部唯物主义的缺陷,已走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桎梏。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认识对象而非辩证去理解,在对人的理解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等,同时还孤立地、片面地理解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应当从主体方面、实践方面去理解,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拉回到具体的生活中。正是由于此原因,“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7]也就是说,离开历史背景,将宗教归结为孤立的个体——人的类本质,把宗教看作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句话充分概括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即: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抽象的人”乃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这与宗教无任何差别,他所认为的宗教感情原本是社会的产物,抽象的人也有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绝不是某一个人具有的抽象特征,而是在现实性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人贵能群”表明人更是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的社会历史性正在于实践。这与上文所讲的《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前呼后应。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成为后世学者研究马克思人的思想的渊源,它是对《手稿》中所讲的自然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延伸而非否定,也是马克思研究人的思想所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从追随费尔巴哈到全面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转折。《提纲》将人从天上拉回人间、拉到现实生活中,强调现实生活中的人由实践及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不再仅限于自然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性、历史性地变化着、发展着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伟大创见,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场重大的变革。

三、现实的人:人类诉求的需要

可做这样一个譬喻,如果说《手稿》作为一个肯定性的表达,《提纲》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描述,那么《形态》则是否定之否定性的解读。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形态》,首次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系统阐释了唯物史观,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

(一)发挥《手稿》自然的人的本质

上文《手稿》所提到的是,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进而可以自由自觉地活动,但仍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形态》发挥《手稿》中自然的人的本质并完全否定了费尔巴哈思想。“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0]此刻,马克思、恩格斯已抛弃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抽象到具体、从虚幻到现实,正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说,《手稿》中将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形态》更注重人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0]当然,马克思并未否定人的自然本性,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正是人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0]这个现实的人能够生活的前提——创造历史: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这也就不再是《手稿》中单讲自然性意义上的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现实的人创造的物质条件。诚然,历史的前提无疑是人的肉体组织和自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谈物质生产活动,而历史的起点不同于其前提而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了能够生活而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所以,在此马克思已超越了《手稿》中的人与自然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是人与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二)丰富《提纲》社会的人的本质

上文《提纲》所提到的是人的社会本性。一句经典定义概括出了人的本质特征。后来在《形态》中,马克思对《提纲》中人的本质的定义作了具体说明并丰富发展。“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0]马克思讲现实的人,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历史发展过程,将社会关系的内涵更加明确化和丰富化。他认为,人的本质不但具有自然本性,还具有社会本性,更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统一。“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4]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有两种,一是生存需要,即满足吃、喝、住、穿等物质层面的需要,这与动物有着共同性质;一是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0]这种“新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层面上的精神需要,这与动物有着差异性质。需要的增长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人类无论怎样发展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使他们无时无刻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这已突破了《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并认为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使社会关系更加具体、丰富。

综上所述,《手稿》《提纲》《形态》作为马克思青年时期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手稿》中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提纲》中考察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那在《形态》中,人的双重性特征决定了人同自然、同社会时时刻刻都联系在一起。现实性的人,其需要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来体现,人的劳动总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离开社会关系,劳动无法运作。也只有在劳动和社会关系中方可满足人的需要。诚然,离开了人的需要,一切劳动、一切社会关系就变得毫无价值可言。所以说,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三种表达是内在统一并循序渐进的。这对于后来的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尤其是人学思想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讨和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纵观人类思想史,关于“人是什么”及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不胜枚举。青年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思考中首次作了科学的界定。本文基于马克思早期经典著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先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的本质,即“自然的人的本质”“社会的人的本质”“现实的人的本质”。通过对三个层次的论述,分析、比较了自然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的辩证统一,回归经典原著对其进行思想梳理,从而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现实的人

参考文献

[1][2][3][4][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0+53+52+52+10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3.

[7][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7.

[10][11][12][1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23+31+29+32.

篇4: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的超越与发展

(一)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里说到:“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黑格尔看到了对象化的活动对于确立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人创造了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黑格尔是在精神本体论的大前提下来考察劳动的,他的人之本质的劳动只限于精神活动。后来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将劳动作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在马克思看来,同一本质的事物是相通的,可以被中介所调和,而真正的极端如极和非极、人类和非人类则不能被中介所调和,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

(二)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物质实体(肉体),而灵魂、精神是肉体的属性,不能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但马克思拒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排除了把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显然前进了一步。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观点。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规定

(一)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

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实践是一种体现人的自我和自由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这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现实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作为人类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决定的。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的物种,首先它是一个普遍的、自由的存在。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的意识和意志获得了自我和自由,所以人能够有意识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人的劳动性,作为人类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决定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从自然关系转向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找人的本质,从而使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关系中,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出人的本质。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劳动。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即人的需要的对象化。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意义

(一)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将人化自然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人能够通过劳动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自然界,使自然界愈来愈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力创造出来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唯物主义基础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调节,扬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都应非常重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优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论断,为我们今天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为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而劳动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人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关系,反对异化劳动造成的使人脱离社会、脱离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的类异化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每个人自由协调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和谐”作为社会状态,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活动”的论断,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三)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自由地从事自己的劳动实践,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实践不是自由的,人的本质被异化,人就成了一个不完整的人了,被沦为“自然的奴隶”和受剥削者。人类对自己的本质进行全面的占有和享有,就是要进入“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社会即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1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03.

篇5: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的形成及其理解--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是由人的两重存在性出发走向人的.社会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自然性而是统一于社会实践.人的本质论断的形成又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有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正是循着唯物史观的建立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不断批判前人和自己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 者:谈忐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324(4)分类号:A811.64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本质 两重性

篇6: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学院:政治经济学院班级:思政101学号:1009011029姓名:周佳妮

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

通过批判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集中反映在形成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而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提法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区分开来,同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一.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

(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黑格尔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他把人类理性客观唯心主义化当作世界的本体。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根本性质,简要的说它是精神异化论。在他看来,发展或发生异化的本体,是以这种非人的,超人的客观精神,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

【】和人,甚至也不是人的思维因而它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神秘化了。1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

【】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各个领

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虽然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唯心的,但他把能动的原则发展成为深刻的否定性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理论是同否定性辩证法同一的。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也批判了他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身的异化理论。在他的异化理论中最明显地的表现出人本主义精神,简而言之,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人性异化论或人的本质异化论。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人学根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他的著名论断。虽然他从感性的人出发来谈异化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上他对人的本质的了解是极其贫乏抽象的,他所理解的人只是自然属性的人,缺乏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容。马克思曾今指出“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

【】系起来的同性。”3所以费尔巴哈找不到消除异化的实现道路,而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和人

进行直观的过程中,即通过推行爱的宗教来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不是在物质生活实践中探讨异化的扬弃。

综上所述,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是在思想范围内谈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并对其进行了超越,从而构建了自己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

他的异化理论同以往的不同,是“劳动异化论”。这种人的劳动的异化理论是对一切以往异化理论的根本性的革命变革。

(2)突破并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提供了钥匙。资产阶级经济学既然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之上的,那它的所有范畴和体系都是在这一框架之内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在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联系,就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所以马克思说“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发现其中每一个范畴,例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4随着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深入,他

从自己的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度关系的理论出发,对一些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批评,这些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这种私有财产,提出要取得平等的工资,但在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马克思指出,这些社会主义者看到的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矛盾,因为二

【】者实际上是同一的。资本不过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工资也不过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5

所以即使是工资提高了,也“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

【】得人的身份和尊严。”6因此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者是没有办法真正

为自己正确到权利的。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彻底的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二.异化劳动观的实践意义

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经济上的异化,政治上的异化,文化上的异化,甚至是人自身的异化,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已不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然而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从历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现代性异化、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启示。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我们国家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实现摆脱异化现象的情况。同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到我们不能够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应该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因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异化理论中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思想来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将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社会中。在发展中以异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稳步前进。

异化劳动观是马克思的杰出成就,我们都必须承认异化理论是人类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人们发展史中的宝贵财富。而且无论是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都极具永恒的价值。

[1]《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63页

[4]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究,求实出版社,第64页

[5] 《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篇7: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摘 要]马克思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他后来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部发展提供了出发点和源泉。《手稿》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他在该书中坚持从实践的角度或劳动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尤其是技术的本质。在对技术的批判中,沿用了他的人文思想视角,并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他的技术批判的最终目标,当然他的这些技术思想对当代的技术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哲学 技术本质 异化劳动 技术异化

虽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公开提出技术的概念,更没有明确阐述技术哲学,但他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然而这却常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技术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他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样,理应当受到重视,但关注他的技术思想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我国技术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技术的本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考察技术的本质时,马克思从人类的劳动活动出发即从人类的生活实践出发的。《手稿》中第一次确立了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的本质力量的书”。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技术或工业就是劳动,是迄今为止全部人的活动。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利用了无数技术,并因此为基础在天然自然中创造了人工自然。同时,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正是劳动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把人从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来,而最初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劳动就是简单的技术活动,它首先存在于人的劳动之中,进而扩展到人类的所有活动中去。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寓于劳动之中,从而技术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正如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马克思从工业劳动中揭示了工业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的活动的方式联系着,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马克思把工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无止境追求,才使技术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才赋予技术一特别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二、技术的异化

国内外一般从狭义和广义来定义技术的。从狭义上看,技术指的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方面的方式、方法与手段等。从广义上看,技术即可以理解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手稿》中马克思坚持认为从本质上技术是一种实践活动或工业活动,他不仅从“科学的”维度高度评价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进步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更注重从人文的维度展开了对由技术进步、私有财产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异化的批判,即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以期实现二者和谐进步共同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劳动者同他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被迫性的强制性的劳动;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也就是把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为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劳动者自身的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就是指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他人所占有,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6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即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实现对异化劳动的全面克服,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的彻底的发展。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一是看到了价值的双重属性,即技术的正负价值;二是他把技术本身同技术结果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以社会批判的视角分析了技术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吃人”现象,另一方面他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厚望。

三、结论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工人的劳动演化为异化劳动,从而工人的劳动使人类相对自身和人的本质而言是异化的。这种异化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技术的作用,即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然而,依笔者看来异化是可以被超越的,其根据在于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一致。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的出现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克服异化劳动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中才能实现,在这一制度中人类在更高层次,更合理的制度中成为一个整体,人成为人自身。人类也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而使人自身得到全方位展示以及通过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马克思在《手稿》所表现的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在于追求人类的全面自由和社会进步,从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异化也有着技术或工业进步的影子,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应该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应该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为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中,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自由与解放。而这些,都必然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技术或工业的巨大进步作为它的杠杆。

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及社会的蓬勃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和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

[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142

篇8: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总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沿着人的类本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过程慢慢展开的。首先, 马克思认为, 人的类本质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根本特质。人作为类存在物, 不仅仅在理论上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 在实践中也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比如, 猫吃老鼠、树木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等, 无论动物还是植物, 高级还是低级, 每个物种都有每个物种独有的特质。而人作为高级动物, 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质, 这就是人的类本质。而关于什么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是这样解读的,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类存在物, 其本质就是要劳动, 要自由自觉地劳动。人生命活动的自由性就是在自由自觉劳动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当真正的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时候, 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通过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两个维度体现出来的。因为发生了劳动的异化, 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都不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人同人类本质的异化。而这种过程导致的直接后果, 就是人逐渐与自然疏离开来。人靠自然界生活,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的过程, 对自然界逐渐演变成了片面地占有, 使得人与自然界拉开了距离, 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隔阂。由此, 不仅对人的生存状态有影响, 而且对整个无机界的和谐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简单来说, 人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实践中都依赖于动物、植物等物种, 人依靠它们完成生存诉求和生活诉求精神方面, 人需要通过对这些对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得以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实践方面, 人需要动植物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完成基本的生理补给。所以, 无论是高等动物即人类, 还是低等动物, 都需要依靠无机界来生活。

同时, 有关实践的观念, 在《手稿》中也可初见端倪。马克思指出,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就是生产劳动, 因此劳动成为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本质特征。劳动对于人来说, 是激发生命特征的活动过程, 本身就具有类本质属性。换言之, 是先有了人, 才有了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来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相关思考, 将实践的概念运用在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中, 为日后实践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除了对异化劳动实践的阐述, 还表达了其当时的共产主义观, 从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有关人的本质思想的足迹。马克思认为, 作为克服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 就是对被私有财产片面化了的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而这种解放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主体方面的解放是将人的感觉能力提高到真正人的感觉能力水平上。比如对于懂得欣赏绘画作品的人来说, 他们是具有艺术鉴赏能力的;而对于不懂得艺术欣赏的人来说, 这类人则需要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客体方面的解放是将被异化的人的感觉解放成真正人的感觉, 这种感觉应该是自由而全面的。在马克思看来, 无论主体的解放还是客体的解放都必须依赖于劳动过程, 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关于劳动的对象化, 马克思的理解是劳动活动的实现过程。人的本质是劳动, 这种本质发挥出来之后创造了劳动产品, 这就标志着劳动即人的类本质得到了实现, 而这一过程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当然, 这里所提及的劳动, 并不是指具体的现实的劳动, 在当时还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劳动, 是马克思作为其逻辑构架中的一个环节而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马克思研究的不断升华, 以及其世界观立足点的转变, 这里的劳动最终演变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将劳动的内涵赋予在人的类本质的概念中, 但是马克思在劳动过程中所论述的人还是理想中的人, 而且当下马克思理解的劳动又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并不是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非理想化的劳动。虽然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 但是当时的劳动并不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劳动, 而是抽象又笼统的劳动。尽管之后马克思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成熟与进步, 但还没有从抽象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所以有关人的本质及劳动的相关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理想的层面, 还没有达到科学分析的水准。同时,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异化劳动引起的, 但并没有深入到社会内在矛盾的范畴, 并未涉及私有制内在方面的思考, 还停留在相对抽象的领域中。《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与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明确论述还是有着质的不同。所以, 由于缺乏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及相关的劳动实践过程, 马克思当时并不能提出不同于人本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因此,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还是以理想中的人、抽象的劳动为出发点, 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当时在《手稿》中, 多多少少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还没有形成足够科学和全面的框架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手稿》成为马克思理论的发源之地, 《手稿》中很多理论的雏形也无不为日后马克思整个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手稿》中有关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 为日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论的思考与深化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马克思明确地论述道,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立足于异化劳动去分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当时马克思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彻底地沦为费尔巴哈主义者, 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自身所拥有的一种根本特质, 而不是外部条件所造就的。而且由人发散到动物、植物等相对低等的物种中, 深入浅出地将人的本质思想论述得绘声绘色、入木三分。此外, 马克思还就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两个方面细化地分析了人的本质思想, 从而总结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人之所以成为人、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进步等都是在生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离开了实践, 任何活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这也无疑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论的阐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 在人的本质思想的方法论上, 马克思也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观念。马克思认为, 人与自然并非不可共存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有机存在, 只是由于劳动发生了异化, 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则是共产主义, 是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由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构成。换言之,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通过消除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人道主义的过程。在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 自然和人从对立面分散开来, 成为一种统一和谐的实践纽带。此外, 共产主义也是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有效途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在这个过程中, 共产主义可以等同于人道主义, 也可以等于自然主义共产主义尊重人的对象化劳动, 尊重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共产主义是在消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 既不侵占自然、侵占物质, 又不会在自然的争夺过程中呈现出人的异化活动。因此, 人的本质思想可以得到发展, 自然界与人、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得到有效实现。马克思为这几种关系都找到了合理的解决路径, 这一点对日后唯物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 马克思关于历史进程的思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绝对精神, 而是应该将其置于生产劳动的进程中去合理对待, 应该用实践的眼光去分析与探讨,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科学、理性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源于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本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在马克思深入了解了生产劳动、异化劳动之后, 发现劳动不仅是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的发源地, 而且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让人与劳动产品对立, 就是因为没有与真正的社会实践相联系, 没有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由此, 关于人的社会关系、历史的发展进程都需要用实践的观念去看待,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有关始终建立在人的本质和社会实践之上的思想, 也为日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方面的理论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锐声, 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上一篇:内科护理学期中考试题下一篇:故事新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