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2024-05-14

空气的性质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空气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中心小学——张志强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知识讲授、观察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中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通过“解答谜语”,多种方法“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等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问题入手,让学生亲历了各种活动,了解了空气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的层面,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让他们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总是在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探究空间,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就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以提高。

篇2:空气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他们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的,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都有空气。本节课的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想通过一节科学课就探究出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学生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始终很迷惑,我就先用“纸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然后,我又让学生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课上我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在课上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探究,而是布置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自己观察实验。

篇3:“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 想看吗? (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 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 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 (争先恐后地) :它们跑得同样快, 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 (故作惊讶) :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 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 根据小数的意义, 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论片刻, 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 完全重合。

师:像0.3, 0.30, 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 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 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 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 验证写法虽然不同, 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 涂一涂, 填一填, 比一比。

(2) 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 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 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 在小数部分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 (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 , 如0.7=0.70, 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 (学生仔细倾听、判断, 用手势表示对错。)

(1)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 (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 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 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 下面小数, 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2) 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 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 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 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 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 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 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 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 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 填一填, 比一比”等体验活动, 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 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 为避免人云亦云, 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 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篇4:《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一、直接引入新课,一上课就课件呈现课本中例1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要求学生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学生也很快回答出来了,就是==然后我就接着问,为什么它们是相等的,这个答案学生是从图中获得的,因为它们在图中所占的面积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是相等的。然后我又接着追问,既然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为什么它们的分子、分母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一下子激发出来。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学生对折,并涂色表示其,要求学生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例1的思考与学习,通过折纸,对找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很多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几个和相等的分数。这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三、课堂练习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如,=(a、b为非零的自然数)

(1)当a=1、2、3、4、5…时,b分别等于几?

(2)a与b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同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形成性质的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而且在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时,没有说0除外,我本意是想再进行追问,可有部分学生书本已打开,他们很快就说0除外。对该性质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想在后期的教学中,应多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应学会思考,而不是依靠书本现成的答案。

2.在巩固练习阶段,如练一练的第2题,我只是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填某个数的依据,而没有在黑板上把过程再板演一遍,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后来的练习中,有部分学生还不是很理解。

篇5:干空气的物理性质

温度t/℃ 密度ρ/kg·m-3 比定压热容cp/kJ·kg-1·K-1 导热系数λ/10-2W·m-1·K-1

粘度μ/10-5Pa·s 普兰德数Pr

-50 1.584 1.013 2.035 1.46 0.728

-40 1.515 1.013 2.117 1.52 0.728

-30 1.453 1.013 2.198 1.57 0.723

-20 1.395 1.009 2.279 1.62 0.716

-10 1.342 1.009 2.360 1.67 0.712

0 1.293 1.009 2.442 1.72 0.7071.247 1.009 2.512 1.76 0.7051.205 1.013 2.593 1.81 0.7031.165 1.013 2.675 1.86 0.701

1.128 1.013 2.756 1.91 0.699

1.093 1.017 2.826 1.96 0.698

1.060 1.017 2.896 2.01 0.696

1.029 1.017 2.966 2.06 0.694

1.000 1.022 3.047 2.11 0.692

0.972 1.022 3.128 2.15 0.690

0.946 1.022 3.210 2.19 0.688

0.898 1.026 3.338 2.28 0.686

0.854 1.026 3.489 2.37 0.684

160 0.815 1.026 3.640 2.45 0.682

180 0.779 1.034 3.780 2.53 0.681

200 0.746 1.034 3.931 2.60 0.680

250 0.674 1.043 4.268 2.74 0.677

300 0.615 1.047 4.605 2.97 0.674

350 0.566 1.055 4.908 3.14 0.676

400 0.524 1.068 5.210 3.30 0.678

500 0.456 1.072 5.745 3.62 0.687

600 0.404 1.089 6.222 3.91 0.699

700 0.362 1.102 6.711 4.18 0.706

800 0.329 1.114 7.176 4.43 0.713

900 0.301 1.127 7.630 4.67 0.717

1000 0.277 1.139 8.071 4.90 0.719

1100 0.257 1.152 8.502 5.12 0.722

篇6:《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

上一篇:春之韵学生作文500字下一篇:最全春节晚会主持词开头及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