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2024-04-19

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精选4篇)

篇1: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世界经济概论期中作业

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山东女子学院团委制 2015年 5 月25 日

目录

一、题 目

二、摘 要

三、关键词

四、本 论

五、结果和讨论

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摘要】

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发展中国家享有的差别和优惠待遇方面作了新的规定和发展,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更主要的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运行与影响,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论文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方面的片面性、实施方面的不完全性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既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影响未来时期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团结,积极进行内部经济改革,并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一轮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 有关协议中的优惠待遇条例真正得到有效履行和发挥作用。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规则制定;国际经济环境

【本论】

一、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方面的片面性

虽然从形式上看,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和规则是由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 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过磋商、投票等方式来制定和产生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量相差过于悬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出来的游戏规则更多地反映和符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从而具有较为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公平色彩。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方面的片面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理世贸组织事务代表团规模的差异上。目前,在日内瓦处理世界贸易组织事务的代表团的所有工作人员,连同在欧洲各国首都工作的代表共有540人,他们中代表 发展中国家的有346人,代表发达

国家的有169人,代表其他国家(绝大多数是经济转轨国家)的有21人。从绝对数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似乎占了上风,但是其相对规模却大大小于发达国家。代表团的平均规模从1982年的每个代表团2.9人增加到1987年和1997年的3.3人和4.1人,增幅超过40%。其中发达国家代表团规模从1982年的4.1人增加到1997年的6.8人,增幅超过50%;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规模则相应从2.4人上升到3.5人,平均增加46%。可见,1982-1997年期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代表团规模上的差异明显地增大了,这就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谈判力度。因为按照一般的估算,仅关注世界贸易组织各个机构的专题并出席其会议就需要一个至少有4-5人的工作班子,而且近些年来这个平均数还正在增加。以此标准来衡量的话,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满足这项要求,因而无法更多地参与到世界贸易组织内的谈判事务中来。

其次表现在有关规则的实际制定程序和操作层次上。长期以来,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一直主导着贸易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和要求常常因谈判能力低下而被忽视。在有关规则的制定程序中,发展中国家最为不满的是世界贸易组织通行的“绿色会议室 ”小圈子商议制度。所谓“绿色会议室”,意指主要由发达国家和少数受邀请的发展中国家操纵和把持协议的制定,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根本无法参与。在 1999年11月30日召开的西雅图会议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 时间,让它们履行“乌拉圭回合”开放市场和进行知识产权改革的相关协议,但是这一合理要求却遭到了美国等国家的断然拒绝。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不顾介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企图将旨在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能力,保护本国工人和产业利益的劳工标准问题纳入到新的一轮谈判议程中。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应将劳工及环保议题纳入全球贸易谈判中,若有国家不遵从规定则应受到制裁。日本、欧盟等国也主张立即在世界贸易组织内设立工作小组,以探讨童工、劳工工作条件以及加强工会权利等问题。到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值。目前美国和加拿大所给予的配额增长率仅为欧盟给予增长率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执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后,小供应国不仅实际增长很小,而且还低于多种纤维协议下的增长率。尽管进口国作了郑重的承诺,但是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取得进展,发展中出口国家从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十分有限,至于小供应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则所得更微。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利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赋予进口国的某些权利,如修改规则、反倾销。实施过渡保障措施等,对发展中国家扩大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设置了障眼。如美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同类产业。在这些措施中,过渡保障措施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被频频使用,就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正式生效后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就采取了24次过渡保障措施,涉及贸 易额达10亿美元之

多。

此外,美国对原产地规则的修改也对部分出口国造成了不利影响。《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生效之前,美国判断进口产品原产地的基本标准为是否在一国发生实质性改变,而1996年1月1日生效的新规则则发生了变化。按照这个规则,面料的原产地一律为织造地,而不论其在何地进行过染色、印花或其他后整理的加工环节,也就是说,新规则确认的原产地与最为主要的装配加工等环节无关。这显然是违背世界发展潮流的。因为一件产品在多国进行加工,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是大势所趋,可见这项规定是极不利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实施方面的不完全性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一些差别的优惠待遇条例,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强权地位,以及发展中国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这些差别和优惠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履行。比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 《农业协议》规定,对农业保护程度的减让承诺以1986-1988年的基期综合支持 总量为基础,要求自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在6年内以每年相同比例逐步削减20 %的综合支持总量;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以每年相同的比例逐步削减13%的综合支持总量;最不发达国家则无须作出减让承诺。所谓综合支持总量,是指有利于农业和农业生产者所有国内支持的总和,其数值为正表示农业得到正保护,正值越大,说明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越高;其数值为负表示农业得到负保护,负值越大,说明农业积累转出的程度越高。在提交综合支持总量通报的17个发达国家中,有13个国家的基期综合支持总量水平超过了农业GDP的20%,其中8个国家的该项数值达到了农业GDP的50%以上,仅有一个国家报告了基期综合支持总量为零。相反,在递交通报的71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1个国家报告了零值综合支持总量,其余10个报告正值的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综合支持总量低于其农业GDP的 20%。这表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相当高,而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则处于很低的水平,甚至表现为一种掠夺性的农业负保护政策。

另外,根据各成员给世界贸易组织提交的通报,对其中46个发展中国家和11 个发达国家的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进行比较后显示,发达国家实施的各种“绿箱措施”都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农业支持措 施中,大多数只是符合“绿箱措施”中的“一般服务”类型,符合“对生产者提 供的直接补贴”类型相对要少得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符合“绿箱措施”的价值量低于农业GDP的5%,而发达国家符合“绿箱

措施”的价值量一般都大于农业GDP的5%。此外,发展中国家符合《农业协议》中“特殊和差别待遇”措 施的价值量大多数都不及各自农业GDP的1%,只有4个发展中国家在1%以上。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利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赋予进口国的某些权利,如修改规则、反倾销。实施过渡保障措施等,对发展中国家扩大纺织服装产品的 出口设置了障眼。如美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同类产业。在这些 措施中,过渡保障措施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被频频使用,就在《纺织品与服 装协议》正式生效后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就采取了24次过渡保障措施,涉及贸 易额达10亿美元之多。

此外,美国对原产地规则的修改也对部分出口国造成了不利影响。《纺织品 与服装协议》生效之前,美国判断进口产品原产地的基本标准为是否在一国发生实质性改变,而1996年1月1日生效的新规则则发生了变化。按照这个规则,面料的原产地一律为织造地,而不论其在何地进行过染色、印花或其他后整理的加工环节,也就是说,新规则确认的原产地与最为主要的装配加工等环节无关。这显然是违背世界发展潮流的。因为一件产品在多国进行加工,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是大势所趋,可见这项规定是极不利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首先,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根基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动摇和改变。如所周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及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了种种努力,改变了国际经济旧秩序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平等色彩,但是就总体和基础而言,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运行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破坏,相反,它的某些方面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无论是从目前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还是从国际交换中存在的制成品价格与初级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还是从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我们都不难看到国际垄断资本的肆意横行和资本主义性质国际分工的畸形扩展。

其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新议题谈判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近些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倡议下,一些新的项目被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议程当中。在1996年12月召开的新加坡部长级会议上,发达国家提出的新议题有投资、竞争政策和政府采购。1998年5月,日内瓦部长级会议又提出了一项更新的议程,即电子商务,并就此达成了临时协议。

在这些新议题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劣势。对此,印度驻关贸总协定的前大使和常驻代表巴格瑞斯·达斯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发达国家之所以将投资作为一项议题引入WTO,绝不是为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事实上,它们通过对外国投资附加条件,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政府处理问题的权限和灵活性,从而保证了外国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能够自由地行动。因此,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为了更多地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权利,而不是推动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

最后,在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被进一步抛向边缘化的危险处境。从上述南北差距的现实中可以看到,当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当发展中国家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主要任务的时候,世界已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明显地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雄厚实力,难免要在这场全球化的悬殊较量中付出很高的代价。近年来西方国家企图利用所谓劳联、产联等组织的活动,来修改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和工资水平,进而削弱其出口产品竞争能力,就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战略意图具有深刻的经济和政治背景。除前所述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在发达国家看来,劳工标准体现着一国的人权状况,因此,把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连,就不可避免地使贸易与政治纠缠在一起。近年来的许多现象表明,西方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正从低工资、低生活水准等经济方面不断向结社、集会、罢工等政治方面升级。这种劳工标准政治化的倾向,为西方国家向第三世界倾销其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提供了借口,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日益沦为霸权主义的工具,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倾销”的重要渠道。

【结果与讨论 】

总之,在世界经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仍将处 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这就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要团结起来,继续为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改变自身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使世界经济早日纳入平等的轨道上来运行;二要讲究策略,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一轮谈判,加强自身的谈判地位,使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中的优惠待遇条例真正得到有效履行和发挥作用;三要积极地进行内部经济改

革,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篇2: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学号: 1021202043

41姓名:崔启东

论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论证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

正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作用。那么,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一、现代科学技术能引起生产力要素的深刻变革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劳动

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相互关系,都受着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的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必然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劳动者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不能只靠有限的体力消耗,主要的是靠智力、脑力劳动,靠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越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就越强,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新成果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机械

化、自动化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进而引起了劳动性质、劳动内容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则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用新的劳动方式代替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方式,尽快实现劳动者身的“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和劳动效能,而形成一种新的、更高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影响也很大。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生产工具能否改进与革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产工具越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就越高。因此,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在实践中要做到这点是绝对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就可以创造出许多在结构、性能上具有新质的生产工具,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综上分析可见,生产力的三个要素都是受科学技术所制约和决定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社会经济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建立新产业的重要技术基础

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生产力必须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性质决定产业结构的性质,而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性质对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质又起着决定作用。从历史上看,一种新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改造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每次用新的科学技术建立新产业和改造旧产业的结果,都出现了

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大成果,就是促进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传统产业得到更新和技术改造,由当代尖端技术装备起来的新产业纷纷出现。新产业是以最先进的科技为基础的,是最新科技成果的产物,因此,它往往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在不同的产业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单一的,是由多种不同新技术组成的统一体。电子计算机、控制论、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得新产业的自动化水平极大地提高,在新产业部门内部机械化工艺的比重不断下降,自动化工艺技术的比重则大大上升;劳动者的直接劳动逐渐减少,机器人的劳动不断增多。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生产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这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器体系的生产能力,也解放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

由现代高新技术所装备、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新兴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和形态上都达到了当代的新水平,其生产高、精、尖产品的能力十分惊人,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非常突出,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可见,现代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物质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能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现代高新技术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就在于它能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各个企业,各个部门要顺利实现生产的全过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从现代工业发展的集中化、专业化、联合化的趋势出发,按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整个生产进行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只有通过这种管理才能把生产中各个要素结合与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过去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陈旧、落后、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的社会化和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企业规模急剧扩大,经济部门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联系,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和协作关系更为密切,技术和产品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各国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市场情况变化多端,这些情况对经济管理状况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可见,能否提高管理水平,成为能否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提高经济的管理水平,就是要在总结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方式,把经营管理转到最新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而要做到这点,主要是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和解决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手段问题。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人员不懂、不掌握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总是习惯用传统落后的方式进行管理,只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力。要使管理手段和方法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就要以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一整套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管理领域以后,对实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电子计算机已普遍地应用于国家的经济管理中,许多国家已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由此,奇迹般地增加了产品的数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通过减少浪费、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可见,只有把高科技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管理组织的高效化,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街、刘讯、韩志国世界新技术革命浅说[M]

[2]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3]雷家骕, 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8)

[4]傅家骥, 雷家骕, 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陈立文, 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徐绪松.复杂科学·资本市场·项目评价[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篇3: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指挥不是表演个人, 他是在“演奏”合唱队, 是在同合唱队共同表演合唱节目时得到了个人的表演。因此, 这就决定了指挥者的任何一个动作行为都是为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所规定的。他既不能过于夸张, 把听众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自己身上;也不能形同虚设, 甚至妨碍别人听音乐。正确的作法是, 指挥者同合唱队共同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听众对指挥的赞赏, 来自舞台上指挥作为一方, 合唱队作为一方, 双方表演出的一个接一个的训练有素、有呼有应、合作默契的动人的音乐瞬间。具体说来, 大致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冷与热

作为指挥“冷”就是冷静;热就是热情, 二者必须具备, 而且要学会冷热结合。冷的特点是保持头脑清醒, 耳目敏感, 边排练边进行客观检验, 明辨是非, 纠正缺点, 但过分偏重冷静客观, 带来的必然会是缺乏动力、活力的感染力, 即生命力。热的特点是感情充沛, 朝气蓬勃, 能带动队员投入情绪进入意境, 但过分偏热而缺乏理智, 往往容易冲昏头脑, 影响听觉, 把不住音准节奏关。“不冷不热”无层次、无对比、必然平淡无味, 缺乏表现力。所以指挥在处理表现作品时, 必须在冷与热的结合上, 根据作品的感情需要, 作好设计工作, 通过排练和演出恰当地将“冷”与“热”的关系掌握好。准确地表述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带与跟

“带与跟”是一种指挥方法。一般来说“带”是在变速度、变力度和变节奏时, 指挥要带得准确, 指挥得干净, 重要的是要把感情的变化通过各种手段带出来。“跟”是在乐曲正常进行, 速度、力度、节奏无大变化时, 指挥可以处在次要地位, 动作很小, 跟着队员, 听他们演奏、演唱, 这时指挥可以冷静地进行客观检验, 作重点启发, 这样不致于干扰他们演奏、演唱上。该“带”的指挥不带, 感情高潮出不来, 该“跟”的指挥跟不上, 势必会起捣乱作用。“带”与“跟”对青年指挥来讲很重要, 一般常见的指挥只会带不会跟, 从头到尾总是处于主动地位, 一个劲地带, 有时带得适度, 有时带得过分, 动作无层次, 无对比, 所以说要学会“跟与带”。

三、刚与柔

“刚与柔”是指挥的性格与手上的动作。

“刚”是刚劲有力。从呼吸、到起拍进声, 指挥的手与臂的肌肉要绷紧, 弹跳有要有力, 突出一个“刚”的手势, 才能表达出“刚”的气势。如果一般地打拍子抓不出棱角, 突出不语气, 就不可能表达出“刚”劲来。

“柔”是轻柔之意。指挥与臂的肌肉要放松, 手上要轻, 拍子小而连绵圆滑, 甚至将呼吸的气口都要给出来, 细致入微而进入意境, 感染听众。

因为指挥是形象艺术, “刚与柔”的运用必须从内容出发, “刚与柔”主要体现在手和臂和肌肉紧张与松弛的变化上, 是一种表现手段, 该“刚”则刚, 该“柔”则“柔”, 有铺垫, 有层次、有对比, 这样才会产生好的艺术效果。

四、大与小

“大与小”是指挥的一种手段, 是指指挥动作而言。表现作品时, 要有感人的深厚力量, 一切“大与小”的动作, 都要从音乐发展需要出发, 让听众确实感到这种音乐的变化是从指挥大、小动作中迸发出来的, 看起来舒服, 听起来满足。

五、快与慢

“快与慢”对指挥来说是个乐感问题, 担任指挥必须具备这一条件, 否则无法胜任指挥工作。因为音乐是展示时间的艺术, 而节奏是其中的组织和主导因素, 没有乐感也就不成其为音乐。

这就涉及到指挥的乐感问题, 所以要学会快慢变化和渐快渐慢的掌握, 做到心中有数, 就会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时值。

篇4:看清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

要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就要了解国际形势,也要了解别人怎么看我们,然后自己客观把握,不管外国人怎么“赞扬”或者相反。

日本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6,人口不到我们的1/1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机构数据,2009年日本的GDP是5.08万亿美元,中国则是4.9万亿美元,按人均算差距仍较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日本设计制造的汽车,平均每升油能比美国等国设计的汽车多跑20%的路;日本炼一吨钢用的淡水大约是美国的1/3。另外,日本200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2.5岁,妇女达到85岁多。目前,我们人均期望寿命是73岁,同日本相比还有差距,尽管同1949年相比增加了一倍还多。

印度的发展也值得认真观察。它是发展中国家,但潜力很大。印度比较重视教育,在发展中国家中较早做到了大学生毛入学率17%。另外,它提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有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听说这次世博会将展示250多项新科技、新能源探索的成果,是否也遇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呢?我们和印度可以互相借鉴。

很多人希望我们的外交可以“强势”一点,但真正的“强”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讲平等,千万不要情绪化地看待“强”。每个从事外交活动的人,都像是祖国的一张名片。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看世界,要更多地看外国,尤其看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的优点。

我体会,谦虚谨慎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有机综合。我们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是真实的、诚恳的。我们要为13亿多中国人民又好又快地发展。

国家实力和每个公民的日常劳动和发明创造分不开。不管哪行哪业,在祖国面前我们都是孩子,在知识面前都是学生。要共同奋斗,坚定地走和平、科学、和谐发展的路。

上一篇:项目经理的沟通技巧下一篇:课外必备古诗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