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

2024-04-08

偏瘫(精选8篇)

篇1: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偏瘫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和心理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那么偏瘫患者该如何去护理呢?

1、心理护理

偏瘫病人由于恢复慢、活动受限而产生悲观失望、精神忧郁等各种心理。因此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尊重和体贴关心他们,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分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与信心,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锻炼。

2、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压疮是瘫痪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从入院即主动宣传预防压疮的重要意义,制定措施,建立翻身卡,昼夜坚持2小时翻身一次,危重患者翻身时先理顺各种管道及导线。病人骨突处用海棉、棉圈加以保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

3、做好病室环境的管理

瘫痪病人抵抗力低下,容易被各种病毒和细菌所感染。因此需做好病室的消毒清洁工作,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探视人员来往,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干净、整洁,这些措施能有力地防止交叉感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4、保持病人身体清洁

对入院的患者在24小时内进行卫生处理,包括头发、五官、全身皮肤、会阴、指甲等都彻底清洗干净,严重患者每日全身清洗,保持“三短九洁”,穿着宽松舒适患服,这些细致的工作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持床单位的清洁

瘫痪病人伴有大小便失禁时,保持床单位的干净、舒适、整洁尤为重要。被服定时更换,如有汗液、呕吐物、体液、粪便污染时应立即更换,避免潮湿和污物对患者形成负性损伤因素。

6、做好大小便护理

瘫痪病人因为卧床和进食少,肠胃蠕动慢,易发生便秘,大便干结等问题。解大便如用力过猛,易发生再出血情况,有时患者神智不清,有用手抓大便情况发生,使护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为了使病人清洁舒适,可用开塞露五支,用中号肛管灌肠,效果很好,按计划大部分在白天处理患者大便问题,防止中夜班护理人员少而造成患者解大便痛苦,同时使患者得到充分的睡眠,有利于恢复健康。长期使用导尿管,应每日冲洗膀胱两次,每日更换引流袋。

7、重视安全,防止坠床

对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适当加以约束和防护,及时巡视病房,防止坠床和摔伤。对神志恍惚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加床档防护,认真交接班。

8、保证患者水分营养摄入

营养摄入是病人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促进患者食欲,不能进食的患者,用鼻饲法保证营养。

9、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

尽量减少患者亲友探视,让患者保持按时作息。

10、病情观察要及时

观察病情是诊断、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及时观察病情能使患者早日得到确诊和及时治疗,反之,延迟诊断和治疗,甚至使病人失去抢救的时机。熟悉观察病情的方法和经验,勤巡视。

篇2:偏瘫

偏瘫是大脑损伤引起的以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为主的一组症状或一组体征,而非独立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上、下肢体的运动麻痹,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及腱反射的改变,依脑损伤部位的不同,可能出现失语、视野缺损等,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偏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身不遂。祖国医学―中医把偏瘫称为中风或卒中,俗称偏枯。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

篇3:偏瘫

关键词:运动想像疗法,偏瘫体操,脑梗死偏瘫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脑梗死的诸多后遗症中,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最常见的障碍之一,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康复治疗中, 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 本研究观察运动想像疗法联合偏瘫体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 探讨其对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男36例, 女14例, 右侧偏瘫28例, 左侧偏瘫22例, 平均年龄67岁;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 右侧偏瘫26例, 左侧偏瘫24例, 平均年龄64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 (2) 年龄45~70岁, 发病3个月以内, 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醒, 能听懂指导语, 无认知障碍者; (3) MRI或CT检查显示脑梗死。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的康复治疗, 治疗组还加用了运动想像疗法和偏瘫体操, 具体的方法如下。

1.3.1 运动想像疗法[1]

每次在康复体操治疗前, 让患者移至安静的房间听10分钟运动想像指导语录音带。患者仰卧于床, 用2~3分钟放松全身。指导患者想像自己躺在一个舒适、放松的地方, 让其先使脚部肌肉交替紧张、放松, 随后是双腿、双上肢和手。接着用5~7分钟让患者进行间断的运动想像, 如“想像你自己用手去抓桌子上的杯子”、“用筷子夹食物然后送至嘴边”、“用手拿梳子梳头”等。想像的内容应集中于改善某种功能 (如肩内收、外展、外旋, 肘屈伸, 腕关节屈伸和手指活动) 和日常活动中的动作。在上述想像任务中, 强调患者利用全部的感觉, 如“感觉你的手握住了凉爽的杯子”、“看到你的手伸向前方的杯子”。最后用2分钟让患者把注意力重新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告诉患者回到房间, 让其体会身体的感觉, 然后让其注意听周围的声音 (如灯管的嗡嗡声、说话声或房间内外的其他噪声) , 最后解说者从10倒数至1, 在数到1时让患者睁开眼。每次治疗20~25分钟, 每日1次。在运动想像治疗中, 强调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 利用全部的感觉进行训练, 直到将正常运动模式储存在记忆中为止[2]。

1.3.2 康复体操

(1) 软瘫期 (Brunnstrom分级≤1级) :协同运动, 健肢各关节诸方向主动运动及健手用力握拳, 以诱发患侧相应肌肉收缩;关键点控制, 头转向患侧或头后伸或躯干转向健侧, 诱发患侧上肢伸肌张力升高, 下肢屈肌张力升高, 俯卧位以促进下肢屈肌张力升高。 (2) 痉挛期 (Brunnstrom分级2~3级) :Bobath握手或反式Bobath握手 (Bobath握手后掌心向外) 以健手带动患手做双手上举、屈曲、左右摆动等主动运动;患者坐位, 患侧上肢以抗痉挛体位支托在床面上负重并轻微伸展;站于墙前, 用患手爬墙至最高时用力挤压, 并伸屈肘关节;仰卧, 双手交叉抱住屈曲的双膝, 做屈伸躯干动作, 或将健腿平放在床上做患腿屈抱运动;屈髋膝, 两足平放在床上或健足从床上抬起, 后将臀部抬起, 保持骨盆成水平位。 (3) 分离运动期 (Brunnstrom分级4~5级) :患者背靠墙站立, 足跟距墙约10 cm, 健手握住患手向前伸, 做重心前后转移的动作;立位, 双膝关节轻微屈伸, 使重心上下移动或膝关节交替上提, 使重心左右移动;四点跪位及跪立位训练, 坐位, 屈髋膝, 保持患足底不离开地面, 患足前后滑动、患髋关节内外旋;患足跟不离地, 患踝背伸、跖屈;屈髋膝抬起患腿, 并交叉到健腿上;双下肢交叉站立和行走, 步行时双手分别触碰对侧大腿摆动部, 侧方行走, 患足试探式迈步等。以上体操每节做15~20遍, 每日1~2次, 每次约30秒, 10天一疗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做手法肌力检查 (Manual Muscle Test, MMT) , 治疗20天后, 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 (P<0.05) 。见表1。

3 结语

(1) 想像是指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 即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 对人脑中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运动想像疗法指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模拟、训练某一动作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或肢体活动[4]。在训练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像, 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 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 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 已有研究显示, 运动想像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5], 最有力的解释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心理神经肌肉理论是基于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已储存了进行运动的运动计划或“流程图”这一概念, 假定在实际活动时所涉及的运动“流程图”, 在运动想像过程中可被强化和完善, 因为想像涉及与实际运动同样的运动“流程图”。在Gerardin等[6]的研究中, 让8例右利手的正常人进行右手手指屈伸运动, f MRI (功能性磁振造影) 检查显示运动想像 (此时肌电图未显示肌电信号) 和实际运动同样活化了大脑中的双侧运动前区、顶叶、基底核和小脑。这些研究提示, 脑梗死患者可应用运动想像活化大脑中部分损伤的运动网络。早期应用运动想像可以增强感觉信息的输入, 促进潜伏通路和休眠突触的活化, 加速缺血半暗带的再灌注及脑血流的改善, 降低受损神经功能的残损程度, 配合其他治疗, 可提高康复效果, 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7]。

脑梗死偏瘫形成的不完全性瘫痪, 若要产生随意运动, 也必须是先有运动意念, 然后才有肌肉收缩和肢体运动, 康复的作用之一是反复强化这一从脑至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运动意念更能有效地促进这一正常运动反射弧的形成[8]。本研究说明, 采用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偏瘫体操作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 通过视觉、听觉和主动认识再训练, 再经运动想像强化训练, 增强感觉信息的输入, 促进休眠突触的活化, 由患者通过传出神经向效应器———肌肉发出运动信号, 对患侧上肢产生主动性重复刺激。经长期重复训练形成有效的条件反射, 改善神经功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功能, 从而改善受损的“运动网络”, 达到运动想像训练的目的。

(2) 运动想像疗法是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 然后在康复体操中激活这些“痕迹”。康复体操是通过有目的、反复进行的运动训练使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 形成新的突触, 最终引发突触再生, 从而使大脑恢复对偏瘫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康复体操能通过中枢性反射、周围皮肤感觉、本体感觉易化等不同途径, 遵循人体神经发育的自然规律, 调整和改善脑部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兴奋性, 以实现中枢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重新支配;能通过对不同部位关节、肌肉的缓慢或快速牵拉, 改变或调节肌张力, 改善关节的活动, 预防关节、肌腱组织的痉挛和畸形;能改善肌力的训练;改善关节活动的训练, 平衡、步态的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

我们运用运动想像联合偏瘫体操训练的方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研究表明, 运动想像和偏瘫体操训练相结合的疗效远远优于常规治疗, 主要由于在康复体操训练前, 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像, 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 然后在偏瘫体操训练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 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 运用运动想像和偏瘫体操训练的方法是治疗偏瘫较为有效的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Porto CA, Francescato MP, CettoloV, et al.Primary motor and sensory cortex activation during motor performance and motorimagery: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J Neurosci, 1996 (16) :7688-7698.

[2]刘惠宇, 朱丽芳, 谢冬玲, 等.运动想像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8) :528-53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4]贾子善“.运动想像”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1) :867-868.

[5]Page sJ, Levine P, Sisto SA, et al.A randomized d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ClinRehabil, 2001 (16) :233-240.

[6]Crosbie JH, Mcnough SM, Gimore DH, et al.The adjunctive role of mental practice in rebabililalion of the upper limb after hemiplegic stroke:a pilot study[J].Clin Rchabil, 2004 (18) :60-68.

[7]赵炳选, 赵海清, 孙锡波.运动意念加常规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全性偏瘫康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 (9) :556.

篇4:偏瘫患者游起来

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为脑卒中损伤的是大脑高位神经中枢的统一支配能力,致使某些低位中枢各行其是,出现运动、感觉、反射等功能活动失调,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增高、对疼痛过度敏感、平衡反射功能失调等。患者一方面不能主动改变、主动运动,而训练时被动运动,患者又感到十分痛苦,以致拒绝受训。水中运动正好可以克服这些难点。

水中运动好处多

水的温热作用能降低肌张力、缓解疼痛、增大关节活动度。

水的浮力作用可减轻体重,这对瘫痪患者更加重要。不少患者在水外不能站立,但进入水中便可自己站立甚至可以迈步前行;有些老人下蹲困难,但进入泳池竟可一蹲到底,这就是浮力的帮助。浮力减轻了重力,增强了支撑力。同时,水中运动时有明显阻力感,正好可被当做抗阻力运动项目。

水的静水压作用可有效促进人体静脉淋巴回流,对处于较深部位的下肢体液回流作用更明显,对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水肿等有良好效果。水中运动有增加中心血容量、肺活量及血氧含量作用,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水中运动还能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脑卒中患者在水中能完成很多在地面上无法完成的动作,如移动瘫痪肢体和自由移动身体,这对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康复信心有很大帮助。

3类人适宜“下水”

1.肢体痉挛性疾患。患者多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而不能在陆地进行康复锻炼,主要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瘫、帕金森病等患者。

2.由于骨关节病变或损伤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病患(包括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他们下肢肌肉肌力很弱,伴有局部疼痛,在陆地不能进行步行活动,水中浮力有助于恢复步行锻炼。

3.慢性腰背疼痛变形难以支撑体重正常运动者,包括椎间盘病变、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畸形等患者,不能直立进行运动训练者。

5类人不宜“下水”

1.卒中后神志恢复较差,仍有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者或癫痫患者。

2.生命指征仍不稳定的重患,血压高、脉压差大、脉搏缓慢或有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患者。

3.全身感染或炎症或皮肤感染或炎症、开放性伤口未愈合者。

4.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衰等合并症者。

5.女性月经期及其他禁忌证者。

病后28天下水最适宜

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病后72小时即应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即急性期)。但由于这时患者仍在综合医院的治疗期,患者只能在床上不能下地,当然也不能水中锻炼。

第二阶段 大约从病后28天病情稳定,转入康复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康复专科病房,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这时即是水中训练的最好阶段,条件好的康复中心具有水疗室或相应设备,患者可有计划地接受水中训练。

第三阶段 是指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持久康复期,这时就是人们最盼望的公众康复泳池应该接纳的阶段。如果锻炼能继续下去,将会使这些患者获得最满意效果。这也是我们呼吁的重点。

水中锻炼方法多

1.水中步行

水中步行训练可以先在水中的平行杠内进行,然后过渡到独立步行。步行时可以用手的活动帮助身体平衡。需要有氧训练的患者则可以用水中加速步行的方式,通过水的阻力增加运动负荷,从而达到训练目的。

2.平衡和协调训练

游泳是很好的协调性训练。水的浮力作用使患者体重“减轻”,从而比较容易控制身体平衡,因此可以进行平衡训练。水中特定方向和动作的活动可以进行协调能力的锻炼。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水中起立训练和转移训练。

3.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分3个层次。

助力运动——肢体借助浮力作用完成与浮力方向一致的活动。在水中,肌力哪怕只有1~2级的患者,因为向上的浮力抵消了向下的重力,轻微收缩就可以屈肘、屈膝,反复收缩肘、膝关节的肌肉就可以得到锻炼。

不抗重力运动——是指肢体在水中做水平方向的运动,因为肢体利用浮力克服重力,对肌力微弱(2级以下)的肌肉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锻炼。

抗阻运动——肢体运动方向与浮力方向相反,或运动速度较快时,浮力和水的阻力成为运动阻力。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速率或在肢体增减附加物以增大或减少肢体对抗水流的面积,以增大阻力。因此可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不同的阻力,以达到不同的抗阻运动训练目的。

抗阻负荷与患者的主动用力程度相关,不容易发生过度负荷,所以十分安全。

4.耐力训练

包括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训练(有氧训练)等。比如在水池中,做高抬腿练习,每侧20次交替进行;水中连续抗阻力行走5分钟;或水中蹬车运动等。适用于需要有氧训练的神经瘫痪、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或慢性疼痛患者训练,可以通过耐力训练增加身体内啡肽合成或释放,从而减轻或缓解疼痛。

5.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功能障碍者可以利用水的安抚作用和浮力,进行陆上难以完成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特别适用于肌力2级合并关节活动障碍患者。

6.水中医疗体操

可以充分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的作用,编排医疗体操,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在水中操练。

7.游泳训练

游泳也是十分有效的有氧训练方法,对于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肥胖、糖尿病等都有良好的康复治疗作用,也有利于骨性关节炎和其它骨关节疾病的关节活动训练和肌力训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水中锻炼,尤应注意安全性,应注意做好防护,循序渐进,避免感染,等等。

篇5: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这就是偏瘫的症状,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现了一些疾病的症状一定要马上去医院检查就诊,以便让医生尽早的治疗不至于耽误了病情,还有就是大家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偏瘫的治疗方法:

1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或文体活动中,选出一些针对性强、能恢复患者功能和技巧的作业,让患者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训练,以逐步恢复或改善其功能。主要是对患者进行作业方面的评估和治疗,开展进食、梳洗、穿衣、从床上到轮椅转移等生活自理作业活动;套环、拼七巧板、九柱戏、绘画和各种有价值的游戏等文体作业活动,有效提高脊髓损伤、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骨关节术后等伤病伴有功能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

2运动疗法

这是治疗偏瘫的有效方法,是应用各种运动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促进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为现代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是开展有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移行训练、有氧训练、各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及减重支持行走训练、运动想象疗法、运动再学习训练、强制性训练等运动治疗技术,针对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梗塞、骨关节术后等伤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系统评估和针对性治疗,促进运动功能有效恢复。

3理疗

理疗是应用电、光、声、热等物理因子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4言语疗法

言语疗法是针对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后等引起的言语障碍进行针对性矫治的方法。主要是开展言语障碍类型如构音异常、言语异常或流畅度异常、失语症等的评定,给予针对性的练习,如发音器官练习、构音结构练习、单音刺激、物品命名练习、读字练习、情景会话练习等方法,来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

5针灸

篇6:脑外伤偏瘫怎么治疗?

病情分析: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

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指导意见:

不要局限于临床及药物治疗,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如果患者受伤时间未超过6个月的话,康复疗效会比较理想的。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总体上康复疗效比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康复效果要好,康复效果应更理想些。

篇7: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 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

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3.屈膝无力导致过度屈髋 在支撑末期,膝被动的屈曲30度开始摆动,在摆过支撑腿时,膝关节进一步屈曲至60度左右。患者一般不能在摆动期开始时放松膝关节,导致屈膝困难 4.划圈步态

患者下肢伸肌痉挛,髋膝踝屈曲困难,导致上提患侧骨盆,伸直的腿通过划圈迈步向前。

篇8:针刺治疗中风之偏瘫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40例患者均因在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病人和我院中医科门诊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36~77岁, 病程半个月至12个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因在我院住院期间, 经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诊断为脑便死或脑出血, 意识清楚, 症见半身不遂。全部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有严重的心、肺、肾疾病及感染性患者均不纳入符合条件。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躯干四肢均以患侧腧穴为主。主穴:风池、肩井、肩、肩、曲池、天井、手三里、支沟、合谷、环跳、承扶、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解溪、太冲。八脉交会穴搭配成4组, 辨证使用。 (1) 外关、足临泣; (2) 后溪、申脉; (3) 列缺、照海; (4) 内关, 公孙。手足拘挛者配患侧八邪八逢。

2.2 针刺方法

嘱患者全身放松, 消除紧张情绪, 穴位常规消毒, 取0.35mm×40mm的消毒针灸针, 用指切进针法, 根据需要, 进针20~30mm。采用快针, 快速捻转, 幅度180°为宜, 频率100次/min, 捻转弹针柄2~3次收尾, 捻转10次, 快速出针。消毒棉球按压适时。

2.3 功能锻炼

针刺完毕, 继以手法按摩, 拿法和揉搓法结合, 由上而下, 时间和力度适中, 重复3次。既而施予被动功能训练, 5~10min, 再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功能, 恢复训练。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神经中枢控制能力, 以自主完成体位改变、运动能力和意识感觉。被动功能锻炼可改善循环, 保持肢体正常运动范围。要求医者用力和缓, 不可生硬, 遵照肢体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帮助患者活动患肢。主动功能恢复目的是刺激中枢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 认患者在最大限度上恢复肢体感受。嘱患者在全放松的状态完成每个动作, 特别是思想上要正确对待, 不能心急,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辅助思想工作。主动功能恢复训练要求由易而难, 从轻到重, 循序渐进, 不可急功近利。根据正常肢体运动规律, 针对性的对肌肉、关节的功能状态进行锻炼。

2.4 治疗疗程

针刺结合手法按摩、功能锻炼整个过程为1次治疗, 10次为1个疗程, 第1疗程每天进行1次针刺及辅助治疗, 第2疗程开始隔日进行1次。

3 临床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 (1995年) 制定的评价标准。具体评定标准: (1)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 (2) 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 (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或恢复到病前状态;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2级:基本独立生活, 小部分需要人帮助;3级:部分生活可自理, 大部分需人帮助;4级:可站立行走, 但需人随时照料;5级:卧床, 能坐, 各项生活需人帮助;6级:卧床, 有部分意识活动, 可喂食;7级:植物状态。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病残程度为4~5级。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病残程度为6~7级。

3.2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 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20例, 显著进步15例, 进步5例, 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4讨论

《灵枢·海论》提到:“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 入里出表, 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 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 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经络将气血输布全身, 以温养濡润全身各组织器官, 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通过针刺腧穴, 配合八脉交会穴交替使用, 以疏通经气, 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 并根据“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原则, 随机实施补泻手法。促进阴阳平衡, 脏腑功能康复, 肢体筋骨强健, 保持机体内外上下协调统一从而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尽快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笔者经30余年临床经验的摸索和积累, 深深体会到, 对于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施治越早越好, 抓住治疗时机, 发病即行针刺治疗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王环增.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医学专业[M].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 2001:9, 690~691.

上一篇:灵湖游日记作文下一篇:青岛百姓生活大变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