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范文小学

2024-04-13

微书评范文小学(精选4篇)

篇1:微书评范文小学

精彩微书评

1.对于一个不懂政治、每次听别人谈起政治只能默默夹菜的人来说,《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生动好看,像是一本淌着热血的武侠书,读得酣畅淋漓,不知不觉便了解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和现状。然后才发现,其实这些历史和故事很好玩,也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人喜欢谈古代政治,涂抹横飞一番然后做出副超脱样子,但是当下诸国的勾连曲直却只能通过碎片般的新闻来了解。现代世界这场大戏究竟唱的是哪一出,《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讲得明白讲得过瘾,值得一读。

3.现在的意见领袖太多了,每天电脑上蹦出无穷的新闻和观点,我们跟着或喜或怒,但是,我们自己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吗?《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便是给我们一个全局观的书。了解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见解有用吗?总比一直被人忽悠着好吧。

4.《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提到,《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身上永远是红白蓝三色,正好是美国国旗的颜色,其人格塑造几乎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象征性人物林肯的翻版。而游戏《红色警戒》里反面人物尤里,差不多是照着列宁的模样画出来的。什么叫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这才是!抄送有关部门,望加强学习。

5.万法归一。读完《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更加觉得世界像是个有机体,各国力量彼此制约,此消彼长,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本国利益,这其实和企业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而这种力量的博弈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懂得了这些规律,对于自己判断身边事情发展趋势很有帮助。

6.《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一书中描述的世界格局,不仅是国际关系史、战争史、地缘政治史,更是一部各国交错的经济发展史与金融史。更难得的是写得明白晓畅,轻松而实用。

7.2012将至,世界格局似乎迎来大洗牌时代。面对纷乱局势,作者整理出《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他在尾声里说:“寒秋已至。此既不为冬之残酷,却必然将走入凛冽的寒冬,离春天尚早却又能寄望于春之勃发。”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新格局,我们又怎样应对国家在此局势下的种种举措?春天已至,春天已至?

8.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世界格局”时各取所需:如果你是高中生,它是一本不用背诵就能记清楚的近代世界史;如果是做贸易的,他告诉你手里拿的美元明天是否还值钱;如果做投资,他告诉你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变化中,什么才能给你带来真金白银。如果都不是,那这本书就是给你增添点很“爷们儿”的谈资。

9、波云诡谲、变幻莫测的世界大势,纷繁复杂、难以捉摸的世界格局,在书中却显得如此的条分缕析,如此的清晰明了。而作者在理清近几百年世界格局变迁历史之后,更深刻揭示了那些主宰世界格局变化的神秘力量,阐释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让人逐渐“看懂世界格局”。

10、美国增兵阿富汗、重返东南亚,朝韩局势风云变幻,埃及颜色革命震惊全球,中美博弈前途未卜„„..当今的世界格局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从近几百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解读世界格局的变迁,找寻当今世界态势的内在根源,帮助读者看懂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11、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深重,至今余波未平,作为金融危机爆发根源的美国,虽广受诟病,却仍执世界金融之牛耳,《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为我们展现美国从英国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的历程,阐释美国资本霸权体制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受美国金融霸权影响的而日益挑战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参考!

12、近代世界的历史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霸权迭起,两次世界大战空前惨烈,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却以悲歌结局„„凡此种种,无不令人感慨万端,《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说理,为我们讲析这些世界大事背后的历史规律,阐释近代世界格局变迁的轨迹与逻辑!

1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在系统梳理近现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发展变迁的同时,阐释影响世界历史与格局形塑、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本质根源,让读者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迁的同时,亦深深启发了读者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背后那股神秘力量的思考。

14、一本书的出版有时候代表这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对于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而言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以一个非国际关系专家学者的身份,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独特深刻的视角为读者阐释近代世界格局变迁的历程,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民间知识分子自主的世界格局观的形成!

15、《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世界格局启蒙之经典著作!世界格局虽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那么的清晰明了,没有专家语言的晦涩,亦没有学者说理的深奥,普通大众皆可以在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中读懂世界格局的变迁历史,了解历史变迁背后的规律。

16、国际冲突、霸权相争„„.世界格局的大是大非似乎与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并不相关,《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却让你在了解近代世界历史与格局变迁的同时,清楚地知道原来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世界格局是如此的息息相关,房价暴涨、物价飞扬之种种民生热点,无不可以在世界格局的变迁中找到根源!

17.个体的生命面对世界格局的大势是微弱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历程,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与未来,《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让微弱的个体可以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找到影响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而掌握历史规律者便可以理性地掌握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没有人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会失去一角,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约翰•唐恩的诗句不仅道出了人的处境,也似乎勾勒出世界各国彼此交织的轮廓。

从局部战火到天灾频频,最近世界充满了黑色消息,有人打趣,“世界已被调成震动状态”。而牵一发则动全身,即便是不关心政治的人,也会感觉到各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或明或暗的博弈。世界格局仿佛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而未来究竟会怎样?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走势中去推寻答案。《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恰逢其时地出现,作者清晰明了地讲述世界格局之由来与现状,他在前言中提到,“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诚如斯言。

世界格局这盘大棋

世界格局仿佛一盘大棋,对手众多,彼此力量联合又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一切对外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本国利益。这盘棋是如何下到当前这一步?书里对此做了细致回顾,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得淋漓尽致,堪称精彩。

而历史其实是有规律可言的,懂得了过去与现在,也便可以自己去推测未来的趋势了。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不仅梳理了美国、欧洲、中东、日本、古巴、朝鲜、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牵连,也提出了中国目前内政所亟需面对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世界主要大国的利益争夺与牵制中,看清楚中国对内对外政策推行的深意,有了这样的视野与全局观,无论对于身处商界还是政界的人,都是不无裨益的。

世界身后的世界

对于普通人来讲,看历史看政治读得是什么呢?除了兴趣所致以外,并不仅仅是为了聊天充学问,或者把妹时玩深沉。其实所谓的世界格局,往大了说是国家发展,往小了说也可以作为个体选择时的参考。能够懂得世界格局的形成与走向,就更容易在人生种种关卡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同时,了解得越多,也便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中正的态度。作者的态度有些偏左,于是便很适合和偏右的自由派史政书籍对照着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国际政治。明白一件事情背后可能有着复杂利益的牵扯,比如在国与国的交涉中,民主与自由这样看起来很美的字眼是被不断利用的烟雾弹。

举例而言,冷战后期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经常邀请苏联文化界的某些“持不同政见”人士、政府的“智囊”人物乃至政府官员进行“豪华访问”,以对苏联决策施加影响。经过所谓的“自由竞争”,苏联解体后,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苏联党内的反叛精英们;而与70年代普通人民生活对比,现在俄罗斯国民人均寿命缩短,贫富差距拉大,国家工业体系支离破碎。

硝烟漫天,铁幕冷战,表象的背后是资本意志的导向,利益或许是一切同盟或敌对的根源。而所有代价的买单者都是本国人民,按捺得意偷笑的到底是谁?

该相信谁?不该相信谁?即使仍然不能确定,但至少可以窥到一点世界背后的样子。能够多角度地去看待国家事件,便不再只是盲从于媒体各类新闻或意见领袖,而是开始拥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立场——看起来似乎一时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这样的态度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未来的判断。又其实,即使真的没有实际用处,在这个如此嘈杂的碎片信息时代,拥有自己的观点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血是热的世界格局,听起来虽然是严肃的大事体,在作者笔下却具化为一桩桩充满了生动细节的小事情,读来有趣。而那些教科书上的政治名人则被还原成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过自私的出发点,做过错误的判断,还可能有着无力回天的可悲,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这或许与作者王伟的背景有关。他并非科班出身,却自幼喜好史政。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者作为一个专业外的人,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国外的经济、政治资料,甚至在大学时便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过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王伟开始为杂志撰写时政类的分析文章,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

这一次,他用流畅的文笔以及真实生动的事件细节,将世界几大国几十年里的纠结联系集结起来,并将自己读史多年体会到的世事发展规律糅杂进去,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起来不是教科书的严肃范儿,而更像是一位热血师兄在侃大山中将功课所得分享与众人,酣畅痛快。

更多笔不能尽的感受不能在此一一展述,期待在你看完时,与你倾谈。

最后我想说,愿世界和平少有争斗,愿本国改革民生幸福,真心实意。

现今全球局势相当紧张,多国干预利比亚战争、第三经济体日本因严重地震而上演第三世界悲惨局面、埃及政局动荡引发血腥暴动冲突、石油价格急速飙升„„世界时事动态看似繁乱无律,大国霸主叱咤风云,全球格局即将变更,然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有迹可循。

历史总是循环重复的,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以后可能会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都可以在不同阶段里看到相同事件不断发生。那就是——战争会有休息的时候,但战争是永不停息的。

虽说人们总是祈盼和平,然而为何战争从未歇止?王伟在《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中,不断强调的一点是:资本家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资本扩张只有前进没有退路。马克思已经指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打仗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钱。他们的运行模式其实很像现代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运行一个正循环:“项目运作——获得利益——继续下一个项目运作——继续获益„„”只不过其项目运作就是发起战争,进行资本扩张。

话说当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军方已经截到日本的“虎!虎!虎”密电并成功破译暗号,但美军高级将领却不把这当成一回事,甚至对雷达上的警讯也视而不见,连发现日军强大的海军舰队逼近珍珠港时都未警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又有谣传说此事上报给罗斯福之后,是他故意把该消息压了下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任由日本偷袭珍珠港,造成美军在毫无戒备下,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后来人们对这段历史提出疑问:“这是不是山姆大叔(美国的别称)的一个苦肉计?”史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罗斯福利用计谋迫使日本对美国先动武。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美国国内群众的愤怒和复仇欲,赢得他们对参战的支持,使得美国能够顺理成章地、以一种“正义的姿态”投入世界大战中。只有参与了世界大战,美国才能从中捞得一杯羹,美国从来都是把打仗当做一种投资,其投资讲求低风险高回报,它把国内的经济问题通过战争转嫁给了战败的国家,从而解决了自己的国内融资风险。从这一点上,我们自然也就清楚美国为何出兵伊拉克乃至空袭利比亚了——一切都是为了夺利敛财。

战争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最直接的一次重新洗牌。每一个蠢蠢欲动的国家都虎视眈眈的等待着洗牌的最佳时机,并以不同的实力为必然会爆发的战争进行着手准备。

譬如说北美独立战争真正的主角是英国和法国,美国的崛起受益于英国和法国的对立,法国主张“凡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而站在美国这一边,却成全了一个日后祸患无穷的霸主;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国加苏联重蹈了法国的角色。

世界时事不断演变,然而历史总会重蹈覆辙——二战后英国的丘吉尔发表了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将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等同为一体,这一举动可以看作是美、英两国决策层对国内舆论的一次试探,随后整个美国开始进行“麦卡锡清洗运动”,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等75名作家的书籍被列为禁书,甚至连马克吐温的作品都被列为危险书籍,图书馆也清查焚烧了任何“可疑”书籍。“焚书坑儒”这种现象想来我们中国人民并不陌生。

有一句话说的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同盟。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争斗永无休止。如果有人问,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我只能说,历史总会不断重演,只是程度和早晚的问题罢了。

少有一本书可以将世界格局讲述的深入浅出,也少有一个作者可以将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写得“跃然纸上”。

在我的印象中,所谓世界格局就是国际间的结构状态,甚至是一种力量对比态势,这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等等。这么复杂的格局,要想看懂,大概就只能通过翻看史书才能明白,可是多少人又能有兴趣读下去呢?但这本《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却是个例外。

读史以明智,用历史的经验解释当下的社会,的确是一个好想法。这本书就生动流畅地介绍了世界局势的由来和现状。让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也能获得阅读的快感。

作者大致地去梳理一段段历史,与古板的历史教科书不同,作者发现历史的新鲜点,剖开这个点,写出了“新鲜事”。“ 打个比方,有一只叫“资本”的兔子,这只兔子胃口超好,有多少草一次都能吃进去,而且生长迅速,理论上说没有极限,越吃个头越大,而个头越大,就需要吃越多的草,然而,现实中这个世界上的草地是有限的,而同时“资本兔子”则不止一只„„”,在几行轻松的文字间定义出来了“资本兔子定律”。

事实上,世界格局的界定已经不能仅仅限于有形实力或是硬实力的大小。实力、制度和文化都已经成为格局中的要素。谁主导了话语权,谁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发言权。美国强大的话语权控制能力,除了在舆论的引导之外,还在潜移默化植入我们的意识形态。作者细心发现,美国电影里的“主旋律”宣传无处不在,比如《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无论是动画版还是电影版,他身上的颜色都是红、白、蓝,正好是美国国旗的颜色,而他的人格塑造几乎就是林肯的翻版,因为林肯正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象征性人物。电脑游戏《红色警戒》里反面人物尤里,其外貌差不多就是照着列宁的模样画出来的。

任何人对书中历史的解读自然脱离不了自身意识对其的影响,每个人对历史的想法因价值观而有不同体现。“高房价”问题是流动性过剩的产物。但作者认为,由此却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虚拟经济的“早熟”现象。无论观点如何,至少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去看周围的世界。

篇2:微书评范文小学

1 数字化阅读习惯

数字化阅读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出版行业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 数字化阅读建立在信息储存技术基础上, 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 阅读更为便捷、检索更为容易, 阅读的成本相对于传统阅读形式来说, 更为低廉。由此, 数字化阅读广受欢迎, 成为人们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 并形成一种现代化的阅读习惯:数字化阅读习惯。人们利用各自的数字化电子终端,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 根据个人喜好随意进行阅读;阅读也不受环境的限制, 人们可以在休息之余、工作期间、吃饭睡觉, 在路上, 在途中等等都可以随地进行阅读, 阅读过程中对喜欢的好的句子、好的段落随时收藏, 并通过聊天软件、微博等信息传播工具进行分享, 并与好友互动交流。同时, 读者可以根据阅读终端对阅读形式进行个性化设置, 以满足个人阅读偏好;在阅读的形式上, 不仅可以进行静止的阅读, 也可以进行有声的阅读、视频阅读等等。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通信设备的普及, 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容易受阅读终端的影响而不断改变, 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多, 阅读的广度越大;与好友互动的程度越频繁, 随众心理起的作用越大, 接受大众阅读推荐书籍的机会越多, 因此, 微书评在现代阅读习惯中的宣传推广作用也大。

2 微书评的传播价值

微书评作为微博的一种创新形式, 是传统书评的拓展和升华, 因而离不开传统书评的主要特征。但微书评是以短小精悍的内容, 侧重于就图书的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作出的评论, 并通过现代信息传播工具进行广泛传播, 因而其传播性强、读者参与度高、互动性强, 优胜劣汰效果明显。书评经过广泛传播, 读者会有一个认知和选择, 好的书评能够吸引读者关注图书内容, 而好的图书内容又会促使读者进一步宣传书评, 因而, 好的图书和书评因为深受欢迎而得以击鼓传花似地传播下去;而图书内容上不具备足够吸引力, 即使书评写得再好, 也会被读者遗弃。因此, 图书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图书的生命长短, 微书评写作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图书被读者认知的程度。

2.1 拓宽书评的传播途径和受众范围

微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分享性, 裂变式的传播方式能够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受众。传统书评传播途径有限, 依靠传统媒介进行推广和宣传, 受书评内容专业性和表达形式的严谨性限制, 加上较长的文字内容, 令一般读者望而远之。通过搭载微博这一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 书评具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 书评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14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的“豆腐块”, 个性化活泼的网络用语丰富了书评的表达形式, “去专业化”的写作风格, 更加贴近读者, 因而其受众范围更为广泛, 传播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 微博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独一性。无论是读者个人, 还是出版机构、图书销售公司, 甚至是出版从业人员, 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自己专用的微博平台, 吸引自己的粉丝团, 并对图书信息进行分享, 与好友互动交流;可以发布微书评或组织策划微书评大赛等形式, 吸引广大读者关注图书出版情况, 参与图书推广宣传。把图书的策划、出版、宣传等原本只有图书出版社或图书出版公司、作者等合作完成的过程, 进一步开放出来, 让广大读者参与进去, 可以广泛听取和吸收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在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与读者进行互动, 延长了图书宣传的周期, 拓展了图书推广的渠道, 打破了传统书评单纯依靠传统媒介进行宣传的瓶颈, 进一步丰富图书推广过程。

2.2 不断丰富书评的传播内容

微书评作为书评另一种表达形式, 通过搭载现代信息工具, 具有十分优秀的互动性。通过网络形式进行传播, 其写作语言更为丰富、表达形式更为多样, 短小精悍的文体结构融入了更为多元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互动。因此, 在书评作者完成某本图书的书评时, 可以对应地再写作一条微博体的“书评”, 利用个人的微博公众号进行分享和传播, 邀请博友关注品读, 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可以策划组织相应的微书评写作活动, 邀请博友品读图书, 写出读后感, 再以微博的形式分享互动。这样, 不同的读者对图书就有不同的理解, 有不同的感受, 书评作者在阅读这些读者的感受之后, 可以读“百家之言”成“一己之书”, “择善而从”, 写作的角度更加多维, 视角更加宽泛, 写出的书评必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2.3 强化图书的宣传效果

好的书评是图书精髓的延伸和浓缩, 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图书的内容结构, 而且对图书的宣传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书评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活动, 书评内容本身就具备一种导读的功能、宣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微书评作为传统书评的延伸, 其本身依然具备传统书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之后, 微书评具备的传统书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得以强化, 内容上更具可读性;传播上渠道更广、速度更快、受众更多;写作上形式更为灵活、文字更加灵动, 更贴近普通读者的生活和阅读习惯。因而, 微书评具备的导读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较之于传统书评得以更为强化。

3 结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阅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读者阅读的对象或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白纸黑字, 而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了, 如电子图书、网络图书、网页内容等等;读者阅读的工具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 而是数字化形式, 如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掌上电脑等各类数字化工具。微书评的出现并流行, 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图书的宣传推广工作应当尽快适应当前读者的阅读方式, 适应当前信息传播规律。只有如此, 才能在数字阅读时代, 把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进一步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黄建铭.影响书评传播效果的因素谫议.情报探索, 2005, 3 (2) .

[2]徐雁.现代书评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1 (4) :102-108.

篇3:微书评范文小学

【关键词】课外阅读;微书评;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其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见下表:

学段 年级 阅读量 补充要求

第一学段 1—2年级 不少于5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 3—4年级 不少于4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 5—6年级 不少于10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说得最多的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我在任教三年级的班里倡导的“微书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调整阅读方法,更好地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一、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现实意义

微书评以其内容短小见长,即它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读书的感受。微书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小学生课外“读写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外阅读指导具体化

学校每学年开展读书节活动,成了学校常规性工作。但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常中有变,变中求新,把读书活动逐项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指导。

(二)课外阅读载体特色化

在阅读活动中,活动载体的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活动能否出成效。通过亲子共读共写这个载体,把家长、学生、老师紧密联系成一体,实行家庭、学生、学校“三位一体”联动微书评模式,扩大活动影响力。

(三)语言品质个性化

微书评能让学生有效阅读,进行创意思考,为学生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课堂上“三分钟演讲两分钟评说”,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口语交际能力,更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读写能力夯实基础。

二、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指导步骤

(一)好书推荐,阅读微指导

每个学期,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为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程,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指导,作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前期准备。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读书的方法。

(二)自由赏书,记录微书评

在学生“精读”年级组推荐的好书基础上,进行班级赏书活动。三年级的孩子,也只有八周岁多点。如果长期要求读有文字的书,慢慢地会懈怠甚至厌倦。于是,结合阅读学习,放电影让他们消化吸收书本知识,影评会适时开发,增强阅读兴趣。在家,孩子每天写成“百字微书评”,与家长交流分享读书的收获。

(三)搭建平台,分享微心得

作为“微书评”的后续,我设计了“三分钟演讲两分钟评说”活动,即每节课选择两三名学生演讲自己的“微书评”,由另一个同学讲评。同学评同学,无所顾忌,有感而发,肯定中有建议,不足中有补充,常常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的变化

1.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种种活动,我认识到教师的指导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破除了课外阅读“加负论”,认识到课外阅读对陶冶学生情操的独特作用;破除了课外阅读“随意论”,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

2.转变了教学行为。课前准备已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参,而是多方查阅资料,凡是对学生知识拓展有所帮助的材料,总是尽力获取。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材料,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3.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围绕学校阅读节方案开展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真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组织形式与指导方法,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的变化

1.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但他们在活动中已尝到了阅读的乐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2.阅读习惯逐步养成。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阅读的面不断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独立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3.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在阅读中,学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

四、结语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讲与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志之士的共识。一步步指导学生记录“微书评”的过程中,让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真正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永正.教海漫记[J].教育科研论坛,2002(3).

篇4:微书评·经典阅读·公共图书馆

关键词 微书评 经典阅读 公共图书馆 阅读推广

分类号 G252

Micro Book Review, Reading Classics, Public Library

Yu Yanbo

Abstract Micro book reviews as a new form of book review genre, subverted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traditional book review,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public library to carry out the classics reading activities.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size up the situation, to build the platform for micro recommends books, book review competition and other effective forms, and to actively carry out micro book review, so as to let micro review activities and generalization of classical reading activities combine together closely, thus to promote the classics reading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widely in the whole nation.

Keywords Micro book review. Classic reading. Public 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

微书评是基于微博平台的一种书评文体形式,称其为微书评是与传统书评比较而言。传统的书评是发表在纸质媒体上,写作有一定套路,作者有一定知名度;而微书评则是发表在网络上(包括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内容以140字为长度,以写作风格分散、文字个性突出、短小精悍见长,它轻灵、抽象、感性的语言如同一串串音符传播于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使人们在无聊与零散的时间里以不经意的方式就进行了接收或传播。“好的微书评就像刺一样扎你,让你兴奋、让你产生快感、让你瞬时就有了阅读的兴趣”[1]。

1 微书评的时代特点

微书评是现代数字技术和时代大众文化的产物,因而它更多的展现出了时代特点:其一,流动传播的便捷性。随着3G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可将其随身携带随时随地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使零碎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既获取信息,又愉悦身心。其二,迷你传播的大众性。微书评是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加之其内容短小,书写自由,与传统书评的成熟理性、较有深度的特点相比,写作门槛较低,因而它备受公众喜欢,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互动平台,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书评由少数人控制的局面,形成了人人皆可进行书评的传播格局,这种更具草根性的“平民媒体”以其简单性、大众性、开放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践行者,已然成为大众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途径。其三,瞬时传播的时效性。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断言,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众并最聪明地运用比特的人,才能成为大众最好的服务者。微书评正是利用其终端渠道的多样化和快捷化将其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2005年《哈利·波特 六》上架仅数小时,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就开辟了《哈利·波特》书评日志,一位工作人员在还没读完整部书,就开始写下感想,并不断更新,待他读完整部书时距该书正式出书仅5.5个小时[2]。其四,扁平化传播的互动性。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一个传播节点既可能是信息传播交互的一个传送中心,也可能是信息传播交互的接收中心,传播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人们可以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产生互动、交流,每个人都可成为一个微型中心和传播活动的一个主体。

微书评能在我国以两三年的时间快速发展起来,更重要的赖于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微书评短小、跳跃如语录体,而语录体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从儒家经典《论语》开始,到后来佛教传入后的禅宗语录,再到后来的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明代王阳明的《大学问》等,都算做是语录体,基本上都是一种微表达。可以说中国人适合玩微博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有这种文化基因,微书评的产生和流行完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1]。

2 经典阅读

谈到经典阅读,首先要弄懂什么是经典。古今中外许多名家都对什么是经典有过论述: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认为:“经典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欢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它们要么自己以特殊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东西的书”[3]。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也在《论经典》中写道:“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而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对经典的论述。《文心雕龙·宗经》中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个定义说明经典是指长期流传中形成的,并且具有历史传承的思想观念的文本。由此可见,经典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这些作品能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经典的作用,以它深刻的思想性、文学性影响着人们,改变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

nlc202309031709

经典阅读是指读者自主状态下的生态阅读,阅读是“静观”(comtemplation)的典型形式或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含义,品味、联想掩藏在文字后面经历了岁月后被风干了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特性[4]。经典阅读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浸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容着丰富、深厚的内蕴,充溢着滔滔不息的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功能。人们阅读经典不但能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激发创造力,更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5]。但是在市场经济横行,人们偏于物质追求的今天,阅读已带有着很大的功利性,很多人的阅读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他们往往打开电脑寻找自己所需的答案,很少会静下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就更谈不上阅读经典了,久而久之导致了快餐化阅读、消遣化阅读的盛行。这种浅阅读风气的盛行,一方面显示出了整个社会浮躁的景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国民素质的低下。由此可见阅读经典对国人来说是何等重要,“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当然,如果你什么也不读,或者囫囵吞枣什么都读,我也不好意思说你不是人,你只是一个太过粗鄙的原人”[6]。

3 微书评·经典阅读·公共图书馆

3.1 微书评与经典阅读

微书评由于是个人阅读后的感受,因而它更能获得大多数读者的信任,现在许多人都把微书评作为自己选择书籍、阅读书籍的参考。又因微书评较传统书评更具主观性,而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更能抓住读者心理使其产生共鸣,促使其对评论的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网友关恩娜对《昆虫记》的书评:作者笔下的昆虫世界中融合了人生感悟和人类社会的道德观,把科学与文学完美地结合。作品中引用了希腊神话典故和诗歌,语露机锋,形神俱备,读后使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现代人热爱大自然,对生命产生无限敬畏[7]。只寥寥数语就将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和文学经典的盎然情趣跃然纸上,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只是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是这样,其他门类作品的微书评也同样能起到推荐图书、促进阅读的作用。许多专业圈子、学术社团也注意到了微书评的作用,他们开始以微书评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体验。如:凤凰读书会“读书空间”版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者举办的“教育教学类专业书籍微书评”比赛,就起到了为专业工作者推荐优秀专业书籍的作用,让参与者受益匪浅。网友“上古月今朝光”就表示“学习之后的感受是:心动了,赶紧去买书!”网友“宋彥强”跟贴:“无论如何也把这几本没读过的读了,读过的再读一读,寻找方向照单购书呵!”而网友“燕子归来”则由衷地感叹:“微书评——使专业阅读少走弯路,为购书节约了大米。好!”[2]。

3.2 经典阅读与公共图书馆

经典阅读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对象活动,它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形成了一种主体互动的格局。经典阅读即是“个体和全社会基于人文传续和心灵润泽的内在需求而作出的共同选择”[8],同时它也是连接大众与公共图书馆的纽带,它与公共图书馆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的联系。公共图书馆的“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人提供服务”[9]的无门槛性和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平等性,使其成为人们进行阅读的首选场所。这里丰富的文献资源,专业的管理人员和雅致的阅读空间是其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最有力的资源,也是其成为引导经典阅读活动主力军的有利条件。

引领经典阅读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宣传自己、提高社会认知度、实现自身人价值的显著标志。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每人纸质阅读平均不到5本,对经典作品则更是少之又少,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既活化了馆藏经典文献,使馆藏经典文献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使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在经典文献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公众中的认同度,推动事业更快发展。

3.3 微书评与公共图书馆

微书评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书评的传播模式,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反之,公共图书馆在利用微书评推广经典阅读的同时,也充实、丰富了微书评的内容,使微书评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微书评活动,使微书评能够了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

3.3.1 建立网络微书评阅读平台

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以在本馆网站开设经典作品微书评栏目,搭建起读者查找微书评的平台。栏目由专人负责,其微书评可以是网上零散的经典作品优秀微书评的汇总,也可以由本馆专门人员撰写。在提供优秀微书评的同时可在本馆的网站上提供可供阅读的馆藏经典作品书目,供广大读者浏览下载。也可以将带有原作品的网页进行链接,使读者在看过微书评,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能方便、快捷地看到原作品。我国目前有许多电子书网站都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如北极星书库、E读吧、亦凡公益图书馆等。

3.3.2 组织专人撰写经典作品微书评

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收罗各学科、各门类众多的经典作品,对于撰写微书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要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积极组织人员撰写经典作品微书评,并通过本馆网站建立的微书评平台或OPAC系统向读者进行宣传,挖掘出掩埋在馆藏文献中的这部分宝藏,引导读者走向经典阅读。

3.3.3 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经典作品微书评大赛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它的无门槛性使其拥有众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有利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作品微书评大赛活动,将读者吸引过来,使其参与其中。由于每个参评者在创作微书评中都需要阅读或重温经典作品,从而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经典作品的作用,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全社会都形成爱经典、喜阅读、深阅读的良好风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书评范文小学】相关文章:

微书评范文05-15

微书评通讯范文05-21

书评范文05-15

飘书评范文05-15

书评网范文05-15

书评请范文05-15

书评书范文05-15

书评人范文05-15

书评稿范文05-15

参考书评范文05-16

上一篇:新纪元下一篇:老师给学生简短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