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2024-04-19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创造了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让学生感知到“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如——陈潇纬:我给妹妹打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亓祥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姚雯婕:我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帮妈妈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张晨曦:我帮妈妈擦桌子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大,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李美涵:我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大,因为我和大人一样吃饭;我过马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小,因为需要家长领着我。……于是,和学生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里的我,深深领会了:深度学习要靠教师来引领,要靠提升思维质量来促进深度学习。要从文本出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

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涵泳体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更是我的坚守。如我们进行了《弟子规》的诵读,每天的早读,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几句,采用示范读、找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朗读策略,再谈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记忆。于是,在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创造,例如诵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后,学生创造了:“诚信是生命的根本,绝不可以欺骗,因为它带来的必定是毁灭。”诵读“话说多,不如少”后,学生创造了“很多时候,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诵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学生创造了“博爱之人,才会有未来”……于是,和学生陶醉在优美传统文化课堂里的我,深深领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芬芳馥郁,学生沉浸其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思考,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才能让学生散发思想的魅力。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还要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生命热情飞扬,让师生的幸福感溢满心田,溢满每一寸,奔跑的流光。

篇2: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青西新区张家楼小学 耿玉花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这让我想起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估课上发生的一幕:当时,我在上《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一番激趣导入后,学生们开始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袋、酒精灯、火柴等材料,设计探究方案。

在四个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我正准备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这时赵元龙站起来说:“老师,我在家里用纸螺旋圈和蜡烛也做过这个实验。”“哦,你是怎么做的?”我一阵愕然。这可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打乱了我设计好的教学进程,但我还是鼓励他展示自己。“我用线吊着这个纸螺旋圈,放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空气受热了以后往上升,所以就带动螺旋圈旋转起来,我又换了一个纸片,纸片还能飞起来呢!”听到这儿,班里的不少同学也来了兴趣,课堂秩序一下变得骚动起来。原来这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可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啊,于是我充分表扬一番,又鼓励他:“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用纸螺旋和蜡烛发现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再来验证一次吗?”

我的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他们探究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面对赵元龙这一“意外”的风景,我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程序,而是动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捕捉到了这份可贵的生成资源后,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加以有效引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锁定在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既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篇3: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一、教育者要转变角色, 转变观念, 提高对改革的认识

我想从我的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试卷说起。有一道排序题, 给出五个词并排序, 它们分别是:好孩子、我、是、夸、老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老师夸我是好孩子。我孩子的答案是:好孩子夸我是老师。得到了一个红×。我想也没错呀!孔圣人早就说过:“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好孩子就不能夸别人是老师吗?如果每个基础年级的老师都像这位老师一样, 从小就忽视孩子的主动性, 忽略孩子的创造性, 那到了高中阶段, 我们的语文老师再力挽狂澜是不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呢?

当下课改正进入攻坚阶段, 而教学中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 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在教师, 教师个人的教学姿态

要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 教育者转变自身观念, 显得尤为迫切。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有自己的思维, 有不同的看法, 充分认可和信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二、跳出语文课堂本身来求高效

课程的改革, 课堂的高效, 不仅仅在于这课堂四十五分钟。我们常说:教育改革, 德育先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制度管理都会影响到语文课堂的高效。试想让你去一个没有班风建设、没有班级文化特色的班级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 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要教好书, 就先要做好一位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途径, 让学生也转变观念, 从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同时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 优化督促机制, 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有了, 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可能。

三、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课程的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小组的划分为合作探究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在我们学校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的试点班级, 都实行小组划分。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各层次的学生都有, 并且每组都有自己小组独特的名字。在语文课堂上曾经就小组名称展开热烈的讨论:比如“扬帆”小组, 简言之就是扬起生命的风帆, 准备远行, 寻找自己生命的真谛。“斑斓”小组, 学生给我的解释就是我们小组每个人都有自己斑斓的梦想, 属于自己的斑斓生活。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他们内在的精神。小组实行分工制, 加分制的原则, 每月一次进行评比晋级活动。每个小组有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每个学科的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是不一样的。人人都是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每个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 督促检查作业、组织课堂讨论。中心发言人负责课堂讨论后, 代表本组成员陈述讨论的结果。这样的小组划分,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大力推进。

四、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要实现课堂高效, 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 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 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 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计导学案。课前对每个小组长做好引导工作, 再由小组长把方向带到每个组的成员当中去, 并督促本组成员完成导学案。教师还必须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 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好应急方案, 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还要设计高质量的当堂检测练习。

五、课堂以学生小组讨论质疑、展示讨论成果为主旋律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首先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平台, 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以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检阅学生的思想水平, 而不必从头至尾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 那样不仅累, 而且也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会“费力不讨好”。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还给学生, 教师不与学生“抢风头”。

评价课堂是否高效, 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 对教学的科学规划, 对课堂的精心设计与取舍;更在于学生学习的自主高效, 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活动, 又能有大量的知识积累, 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小组讨论就是较好的学习高效自主的形式。在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言结束后, 教师要做及时的点评, 有争议的问题可拿出来再讨论, 再答辩。但要注意对主题方向进行宏观调控。只有将这种探究性合作的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 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有效推行高中语文课改工作, 对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在课堂内外, 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参与意识, 创新意识。把我们语文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建立起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做到高效, 那怎样才算是高效呢?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真正有效的教学一定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统一。教学的重心在学, 教师的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 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呢?我认为应该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上下工夫,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4: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课堂 学生 主动 创新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三年前,甘肃省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新课改的大气候,我们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节的“探究活动”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教师备课,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老师要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三、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

传统的生物教学,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 这儿不放心让学生做,那儿也不放心让学生做,到头来,苦了老师,累了学生,学习效率总是很低。老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讲了、练了都学不好,何况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老师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真讲解与传授,这才放心。殊不知这恰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地位,让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好比一场音乐会,乐团在指挥的引领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美妙的乐音是乐团里的乐手们演奏出来的,而不是指挥。指挥只是负责好了各个乐手之间的谐调,教师就是指挥,而不是乐手。反之,课堂就是音乐独奏会,教师成了演奏乐手,学生成了听众。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点儿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理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教师才能给学生上出高质量的实效课。

四、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一言堂”教学为群言堂。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生物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转变为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地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树立学生中心观念,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解放课堂、解放学生,释放学生全部能量,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篇5: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看看我的学生,在课下他们是那么的快乐和可爱,又是那么的聪明和具有活力,可是到了课堂上却显得那么的呆板。是周围人让他们在课堂必须严肃,还是他们太投入了正在思考,还是他们对课堂失去了兴趣。本来在孔子那里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怎么到了我们这里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呢?细细深究其中的缘由,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记得前几天看报纸,说中国去国外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低龄化了。如果我们再不转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将走进一个死胡同。

我最初对“道德”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里的道德,即做人要讲道德。“合乎道,至于德”的道德课堂,使我更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道德课堂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与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的全面发展。

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我明

篇6: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最近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郑立平老师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这本书,细细读来,真是感慨颇多,受益匪浅。还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做班主任的时候,毫无经验,只知道只要是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去过问,都去参与,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班里的班干部缺乏能力,班级管理的既累又没有成效。读了《把班

级还给学生》这本书后真是

豁然开朗明白了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明白了只有把班级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管理好一个班级。

一、班主任工作可以如此多姿多彩

在老师们的眼中,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阅读此书,你可以找到打开班主任工作迷宫的钥匙,它让你拨开云雾见晴日。原来班主任工作可以这样创新地去做!

在老师们的眼中,班主任工作似陀螺周而复始地运转。阅读此书,你可以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的有滋有味,富有诗意。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行走寻梦的旅途上。

在老师的眼中,班主任工作权利最小,责任最大。阅读此书,你可以发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原来如此有权有势,我们煽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智慧之火,我们可以赞扬孩子们的回答,让每个孩子因为我们的赞美,更有生机与希望。

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最好的毁容霜,但是在郑老师这里却成了最好的美容霜。作为一位教师,如果没有机会尝试做班主任的话,他的教育生涯是不完整的。

读罢此书我方知,班主任工作原来充满了这样美丽的色彩。只要愿意付出,愿意“智慧+爱心”的治班,我们的班级工作同

样会创造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出一份卓越的业绩。

二、独特的管理——班级建设的创新艺术

(一)一见钟情——用心谱写开学第一篇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简单的话语,深刻的道理。和孩子们的第一次一面,往往会给彼此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特别是家长朋友,他们都在一双审视的目光关注着教师。他们对教师的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其实这些我们也能做到!

(二)独特的班委培养艺术

郑老师甘当助手——把班级还给学生,对班级干部实行“三步走”——扶着走,领着走,放开走的培训。试想在一个班集体里,每个孩子都成了主人,每项工作都有人积极参与,必然解放了班主任,老师便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工作,老师做了一个领跑者,大家齐努力,共创着辉煌。

班干部的培养对于班级管理特别重要,然而我们大多老师都是采用通过学生竞职演说等竞选形势产生,然后就进行任命,履行职责。但是郑老师却将此工作锦上添花们,为竞选成功的同学发放聘书,为孩子们的学生时代留下更多的美丽记忆。

让我们一起瞧瞧他设计的精美的“聘任书”,正面用鲜花彩框镶边,中间有正文,“**同学,鉴于你为人正直、认真干练、善于自律、积极进取,既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又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经过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协商,特聘认你为幸福七三班**望不负众望,勇于承担,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落款是“幸福七班班委会”和郑老师的亲笔签字。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反面,正中是一个昂首冲刺的运动员淡色图案,象征着老师对学生的警醒:“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上半部分还有校长给该生写的寄语。接着是郑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下面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各具特色的签字。这样的聘书,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班级,奉献集体的热情和动力,而且凝聚了老师和学生深深地信任与希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这样一份别致的聘书,郑老师在方法的仪式上也很讲究,在装饰一新的教室里,激昂地张聘书的正文,伴随着激情的颁奖音乐,班干部们进行的从老师的手中接过聘书然后转交给父母,父母再用因激动而有些颤抖的手写上对孩子的希望。最后班干部们集体宣言将仪式推向了高潮创造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三)独特的惩戒合理、科学

现在家庭对孩子们的过分关注,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同时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我们教师在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常常显示出了更多的无奈。似乎我们教师只有呵护爱生的权利,对于孩子们犯错后的惩罚常常是不得法,招致麻烦。所以更多的老师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上好我的课,批改好作业,似乎就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教育责任的谁来负。这份尺度又如何把握,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效?从郑老师这里我们又可以找到答案。“弹性惩戒制度”。是郑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逐渐探索的一种惩戒制度。它是建立在合理惩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使其更具人性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惩戒条目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

(2)惩戒的措施、方法,来源于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其目的不在是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而重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集体共同生活、学习所必需的环境秩序。

(3)惩戒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众所周知的,惩戒权的行使必然也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形体、年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惩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做到既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的惩戒,学生才能接受。

(4)惩戒的措施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从相应的惩诫措施中进行选择后,再去执行;并且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自己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

弹性惩戒制度,健全了学生制度,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是现代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弹性惩戒制度,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每一个学生都置于了“学生”和“班规”的民主监督和约束之下,避免了由班主任个人强行“独断”的尴尬被动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同时,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不仅提高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使之从繁重的班级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协调性和策略性工作,促进了其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弹性惩戒制度,还能够增强学生活力,提高管理质量。有人说,新课改最核心的理念只有三个字:关注人。我们学生的每一项工作都从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因而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和拥护,真正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弹性惩戒制度的制订和实施,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热情,规范和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班集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成绩突出。后来其被迅速推广,更显示了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成功的90%是习惯,教育的90%是内省。弹性惩戒,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又能促其深刻反省、自我教育。孔子曰:“知耻而后勇”,如果我们回忆人生,经常会为自己小时候那些因犯错而受的惩戒而感动。

三、做一个乐观而智慧的班主任

看看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大多数老师的步履匆忙,神情疲惫,是什么导致我们如此的工作现状?是老师的心态,是老师的工作意识与思路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老师只顾忙着走路,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欣赏,更不懂得以享受的心态对待自己和工作。

对于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我来说,工作状态一直良好。从不怕为孩子们奉献什么,只要看到孩子们成长进步,一切的辛苦烦恼自然消失。曾经也总是认为孩子们太小,很多工作不敢放手给孩子们,以致使自己的工作总是一路小跑。可是如何将工作做到气定神闲的状态,《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给老师们提供了顺手即可拈来的教育经验。如将我们的管理者的认识提升到教育者的认识,如何追求“管”与“理”的有机整合,班主任获得成功的法宝——智慧与爱心同样重要……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教育的深深思考,对读者诚挚警醒。

大到一个班级的管理,小到学生特别案例的处理,每一点一滴都记录着郑老师教育智慧的积累,闪烁着一个年轻的教育专家对教育的更多更深的思考。他的成功经验必然会引领教师们在专业化道路上的快速成长。因为用爱心和智慧打造的班级管理品牌,大大超越了一般的技巧与兵法;用快乐和幸福经营的教育人生,处处洋溢着创新的魅力与精彩。

篇7: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再次,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法。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共同活动,便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注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一方面,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设立学习小组长,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避免学生间的纷争。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篇8: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体验,主动权

在一线教书25载后的我,现在专职从事教研工作。 学校经常派我外出学习、培训、听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校听课与一线教师交流、研讨,颇有感受。课堂上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甚至于出现了学生厌学、辍学等不良现象。教师们常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书越教越难。针对这些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时间被教师占用过多

有位教师执教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Topic 1Section C,内容主要是关于购物的对话,学习表示需求 “We need…”、询问数量 “How much…”和 “How many …”及“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法。该教师通过汉译英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带读单词两遍,接着教学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再讲解询问数量“How much…”和“How many…”及表示需求 “We need…”的表达。对话内容读一句,翻译一句,最后齐读对话并完成填空练习。整节课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不停地记笔记。

笔者听完这节课后,心里感到一些担忧。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很强,爱表现,可是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表现的机会,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知识记笔记。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给教师占用,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时间不到10分钟。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行了很多年,但我们不少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2.内容被教师讲解过多

笔者听了仁爱版英语九年级的一节课Unit 3Topic 2Section B,主要内容是学习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的用法。教师首先让学生听完一遍对话后回答:“Wangg Junfeng is going to visit Disneyland,How will he go there?”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He is flying to Dis- neyland.”介绍了动词的现在进行时表达一般将来时的用法,接着介绍哪些动词有此用法,并用书上的四幅图进行巩固练习。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听对话并回答。

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教师讲得很全面。但我感觉这节课教师讲得过多,导致后面的对话教学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

二、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1.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外出学习时我在广州珠江小学听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内容主要是复习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在这节课上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突出学法指导。 如让学生说说昨天做了什么,学生把昨天的活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一天的活动写在本子上,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传阅并订正,然后用抽签的方式让小组长把本组内写得最好的在讲台前向全班投影展示,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并请同学点评好在哪不好在哪。最后给学生一些规则动词,让学生说说并观察规则动词过去式的构成及ed的发音方法,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教师利用短语卡片进行短语抢答,然后让学生进行问答练习。如:

生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生2:I played football yesterday.

生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生3:I saw a film on TV yesterday.

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上周日,老师做了什么?

生4:Did you cook lunch last Sunday?

师 :No,I didn’t.

生5:Did you watch TV last Sunday?

师 :Yes,I did.

再让学生小组内互相问答:“What did you do yes- terday?”“Did you...”

在这节课上,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起着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掌握了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2.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的时间,不一定有思考的主动权。大多数教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不敢让学生有所突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主动权,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九年级中考总复习,不少教师由于对学生很不放心,讲课面面俱到,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得很全面,学生基本上没有思考的时间,即使思考问题,也可能是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

殊不知,平时上新课教师讲得多,上复习课教师还要“包办”,教师感到很累,学生感到很烦。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做知识梳理图,上课时学生先在小组内传阅、交流、补充。接着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全班交流,再让全班评价哪个小组做得好,好在哪里。这样,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开思考,大胆发言。教师只是一个审美者、评判员。学生不但知识学得牢,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学习。 这样的课堂内容丰富,学生喜欢。

3.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广州南庄三中我听了一节七年级语文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预备铃声一响,学生已经在座位上坐好,科代表走上讲台带领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先请全班同学欣赏一首歌。

师:听完这首歌,你知道这首歌讲的是谁吗?

生:莫顿亨特。

师:你知道他小的时候经历过什么事情吗?请同学们把前置作业上传到第一区,说说你对这篇文章读懂了什么?请第一小组同学回答。

生:我是第一小组主持人,现在由我组来为大家介绍漫画,××× 介绍这幅画。…… 我们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师:谁来点评?

生:我觉得这个小组用漫画来解释课文第七、八自然段,非常直观,值得我学习。

师:对,用画来表现课文,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好, 现在请第二小组上台展示。

生:我是第二小组主持人,下面请 × × × 介绍…… ×××来说说感悟…… ××× 来总结…… 请 × × × 来点评……

师:好,老师有个小建议。突出石头,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请第三小组展示。

生:大家好!我们是第三小组。我们有个问题问大家:假如你是悬崖上的人,你觉得你的父母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回答。好,我们组也有一些想法,看看你是哪一种?方法一:教导型……方法二:手拉手型……

全班共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人人发言。 教师没有像传统课堂那样将文本细细解读,而是抛开文本结构分析,让学生将读完文本后的感悟说出来。这样的课堂,完全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对能够讲解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能讲解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课前教师让小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获取知识。此时学生的讲解就比教师的传授有效得多。

篇9: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教师;课堂;发挥

一、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难度适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道精心选编的好题。但因为学生才接触应用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入门是比较困难的,何况此题的阅读量比较大,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让学生匆忙回答,就为后续应用题教学留下隐患。在数学课堂上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有的教师以为这些内容很简单,就没有必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未必简单,未经过充分思考,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回味的余地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教学容量大,以致学生忙于笔记、解题,思考的时间较少,师生都感到疲惫,但实效却不高。这已经成为当今应试教育下的一种常态现象。

我们知道缺少时间的课堂探究与“演戏”差不多,然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设计、操作课堂教学呢?

在课堂设计上我们可以减少一个例题或一个变式,腾出1~2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消化和感悟,多给学困生一点辅导,可能效果会更好。

三、课堂上给学生真正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情境问题:在八年级下“完全平方”的研究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帮帮国王”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国王要对两个有功的农夫奖赏,两个农夫原来各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第一个农夫说:“您可不可再给我一块边长为b米的正方形土地呢?”国王答应了他,第二个农夫说:“我只要你把我原来的那块地的边长增加b米就可以了。”国王想不通,问:“你们的要求不是一样吗?”同学们,你觉得这两个农夫的要求一样吗?

对这个问题,当学生在答题时处于说不清道不明时,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讨论,“数”有困难就联想到“形”,“一般”情形有困难就联想到“特殊”情形,回歸平方的意义,联想旧知。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讨论很有价值,很有成效。教师把机会留给学生,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讨论、思考,促其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锤炼自己、分享同伴的智慧和喜悦,作为教师“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做到因势利导、把握时机、掌握分寸,处理好放与收、开与和、动与静、疏与密等关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的条件,那么他们就会茁壮的成长,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莫简.让他们讲出来[J].江西教育,2010(03).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英额布镇中学)

篇10: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武芳

摘 要:课改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和“填鸭式”,这使得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从而被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课堂情境;环境;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得好就会促进学生学得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但不管怎样,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而获得,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单个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个体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情境中,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因而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教师的教学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二、课堂环境的设置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地教,学生专心地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或打瞌睡等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课堂环境要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等,这些直接影响课堂功能的实施。作为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积极向上的小环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合理地显现学习内容,促进课堂功能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2)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3)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强调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4)以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小组活动的结果被看成每一名成员的成就――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实际上这一点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一个基本保证。

实践表明,小组教学在下面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2)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感受自己对团体的贡献,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因而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别人对团体的贡献,从而易于产生对别人的肯定态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建立了较好的人际关系。(3)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产生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也会提出问题的各种不同解决方法,因而可能会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中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都十分有利。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勤奋努力、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有信心、有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等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发展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以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就我本人而言,既要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管理学生方面的能力,又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谋求发展。首先,树立好“以生为本”的理念,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人师者角色,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新突破,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其次,要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上下真功夫,在实际细节上渗透体现,不断扎实工作,切实提高教研水平,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重塑教育者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幸福校园。

参考文献:

篇11:把课堂还给学生 打造有效课堂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加强课前预习,精心设计导课,明确学习目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关键词:课前预习设计导课 学习目标 课堂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最需要解决和最难解决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通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愉快有趣,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课前预习,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主动而积极自觉地学习,即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有人这样形容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课堂上讲课要涉及的重难点,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激起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也就有了兴趣。当然,学生在预习时,老师要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也要做好预习笔记,才能让预习真正发挥作用。

二、精心设计导课,达到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小提琴上弦、唱歌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即能否在一上课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一堂课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温故导课、释题导课、设疑导课、故事导课、机变导课、幽默导课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单元、不同的体裁采用不同的导课方法。比如我在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时,本来设计好了导入法,但前一晚看电视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地下党的领导在劝一名地下党员放弃自己的女友,然后这位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还有什么不能放弃?”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觉得一个人放弃生命不是太难,但有时选择活着却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我想到了司马迁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选择接受腐刑从而去完成《史记》,这中间他付出的勇气,承受的压力远远比放弃生命大得多。可司马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由此可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对于生命价值的看法。第二天上课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解读,思考。结果,我上课读文章时,李刚同学给我指出了一处错误:“受榜箠”一句中的“榜”,在这里不读“bàng”,而读做“péng”。我拿来古汉语词典一查,果然是,当场就对学生提出了表扬。这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兴趣。

三、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导入要讲的内容后,结合预习内容马上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这时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方法、用多长时间等注意事项。另外,学习目标的展示要分好层、定好向,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目标的展示,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同时要保证优等生学活、中等生学好,学困生学会。比如,我们在学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的时候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理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明白小说脱离史学独立,这是关键性的进步。时间大约十分钟,理出之后再结合实例研讨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明白小说继承史专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是关键性的规律。这样指导之下,学生就把握住了本文关键性的知识点。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但思源于疑,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的大体脉络,标出了自己不能解决或全部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再协作学习,来共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不是彻底放手,而是要巡回指导,主动参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我查看学生理出的小说发展阶段时就发现好多同学写到小说发展的明清阶段就到了“终点”,而课本中明确标注是“顶点”。我就提醒学生在认真读课文,找出书中的词语,并比较二者的区别,学生不仅找到了准确的词语,还区分了近义词,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避免课堂纪律问题的出现,并且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老师的印象有很大关系。古语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避免偏向于学习好的、守纪律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自然就形成了积极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尊敬与信任自己。每一节课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教学热情,用愉快高兴的情感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情绪,大胆思维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师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自然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学习《子路、曾稀、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学生在自己翻译文言文、整理出文言现象之后,赵国辉同学在思考之后问道:“一般文章,题目的顺序就是文章写作的顺序,为什么这篇文章题目是子路、曾稀、冉有、公西华,而文中却不是按题目中的名字为顺序让人物出场的?”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大家在讨论后,都大胆发言,最终根据孔子生活的时代特点确定在这样一个讲“礼”的时代,题目的排序是按照长幼尊卑排列的,而课文是按照回答老师提问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有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大家都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最终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

上一篇:中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下一篇: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