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

2024-04-13

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精选4篇)

篇1: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

潜心研读教材,构筑理想课堂 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之一

最近,利用寒假的时间,学习了《构筑理想课堂》一书,书中介绍的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教学目标的确定;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版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由于近期也在进行新学期的教材解读工作,看了本书,我想就教材解读的意义结合自己实际谈谈看法:

教材解读到底应该解读什么?

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在当前的教学现状中,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定材料。因此,它被认为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最重要工具。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能轻易地置教材于不顾,或者肆意地篡改教材。

但是不是作为教师,我们就没有主观能动性了呢?非也。

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当将教材看做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是展开课程的一个载体,而不能是唯一资源。

就语文学科而言,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更重要的是对单元思想、主题、内容、形式的重构,甚至是对整册教材,乃至年段及更长远的教学目标在本册、本单元、本课中要渗透的内容的思考。这样纵横交错地比较,从微观走向宏观再回到微观的思考方式,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整合好教材内容。老师站的高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当我们将教材有效地利用好了,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也才能拓展思维,语文课堂才真正能够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很多时候是借助教参来理解课文的,但是,教材和教参分析得再详尽,却永远都不能代替老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为我们要深入研究的,不仅是文本,还有教学实际,怎样将教材与本班学生实际结合得很好,这是很难的,所以只有我们潜心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构筑起理想的课堂。

篇2: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姚飞云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篇3:读书笔记读《童年》有感

想起我的童年,充满着欢笑与幸福: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美味的食物,有趣的玩具应有尽有,有时甚至父母有一点的不满足我的“要求”,就无理取闹。直到我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自传体小说,我才感觉到在俄国沙皇黑暗、残暴的统治下贫苦人家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悲惨的遭遇。 日记

他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他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两个舅妈更是没有地位,任舅舅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使阿廖沙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面对这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善良、热爱生活影响了了他的一生。正如书中所写: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而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体验”了阿廖沙的悲惨生活,阿廖沙童年时一幕幕悲惨的遭遇在我的脑海了放映着,他令我深深的同情,但他勇敢面对挫折,拥有执着信念的精神令我深深地诚服。希望他今后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同时,也希望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增添一丝光彩。

读书笔记_读《童年》有感_150字

《童年》是原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

书中描写的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而外祖母却是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是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主人公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外祖母还经常讲述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以及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是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阿廖沙这样评价外祖母的。

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悲剧场景上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读《童年》有感_650字

想起我的童年,充满着欢笑与幸福: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美味的食物,有趣的玩具应有尽有,有时甚至父母有一点的不满足我的“要求”,就无理取闹。直到我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自传体小说,我才感觉到在俄国沙皇黑暗、残暴的统治下贫苦人家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悲惨的遭遇。

他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他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两个舅妈更是没有地位,任舅舅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使阿廖沙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面对这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善良、热爱生活影响了了他的一生。正如书中所写: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带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而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体验”了阿廖沙的悲惨生活,阿廖沙童年时一幕幕悲惨的遭遇在我的脑海了放映着,他令我深深的同情,但他勇敢面对挫折,拥有执着信念的精神令我深深地诚服。希望他今后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同时,也希望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明天增添一丝光彩。

1.幼儿园教师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2.读《只是孩子》有感

3.读《窃读记》有感

4.读《花田半亩》有感

5.读匆匆有感

6.读爱的教育有感

7.读小桔灯有感

8.读《初朵的秋天》有感

9.读《边城》有感1200字

篇4: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

一、特色兴校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强调: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当时我也是基于这种想法,决定特色兴校,以特色促兴趣,用抖空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先喜欢学校,进而再喜欢学习。空竹运动形式多样,适合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现在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了这个运动。同时我校又把绘画和手工作为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习惯,这就为后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特色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活动都必须是为了学生,没有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校长的人格魅力

校长不是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的人,不能靠权利管理学校、管理教师,更不能压制教师。校长的人格魅力不是靠制度得来的,更不是靠权力得来的。校长就是发现教师的优点、特长,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我认为校长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校长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校长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校长的身先士卒,来自于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件事校长都带头去做,都努力陪同教师一起去做好,那教师自然就会认同你、亲近你、跟随你,那校长的人格魅力自然也就有了。我校现在没有任何制度,但是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乐意干,我们想跟你一起走。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所谓的人格魅力吧!

三、学校的品位

品位,就是学校的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在国庆节期间,在学校的围墙上书写了关于新教育、传统文化、空竹、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潜移默化的氛围,让学生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校还贯彻“给学生留白”的思想,本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人文理念,班级文化、走廊文化都是用学生的作品布置的,也都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虽然我们没有订做版面,没有高大上的外在的“校园文化”,但是我们有内涵的、软实力的文化——那就是为学生留白的理念,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德促智,立德树人”这是我们的目标,引进国学,坚持师生共读《论语》,让经典走进课堂,跟随古圣先贤遨游在智慧的海洋。学生有了人格和品德,有了智慧和志向,那学校的品位自然也就有了啊!

我们做的还很肤浅,但是我们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又有了朱永新老师的引领,我坚信,我们会走的更好、走的更远。一件事,一群人,一辈子,一起走!

★ 读朱永新老师《教育的承诺》有感

★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 读我的教育苦旅有感

★ 读 爱的教育 有感

★ 读《问题学生教育指导》有感

★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 读《回归真教育》有感

★ 读爱的教育有感

★ 读《爱的教育》有感

上一篇:疫情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作文下一篇:乡村旅游产品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