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2024-05-16

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共13篇)

篇1: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

通过将强化混凝引入到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从而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试验证明,该预处理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湿地负倚,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率,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改良后的`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污染物净化具有良好效果,且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资金紧张的地区.

作 者:林文周 娄金生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年,卷(期):26(2)分类号:X5关键词:垂直流人工湿地 污水净化 强化混凝

篇2: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对含高浓度有机物和氮磷的养殖场污水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并考察了回流出水的循环强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循环出水显著提高了对BOD5、COD、SS和NH4+-N的`去除率,且对BOD5的去除满足Monod方程;大部分NH4+-N被硝化,对NH4+-N的去除率与其表面负荷率呈线性关系;随着硝化反应的进行,碱度减少,pH值不断降低;循环出水可引入部分氧气,延长了污染物和附着于植物根系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作 者:何连生 朱迎波 席北斗 刘鸿亮 作者单位:何连生(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朱迎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席北斗,刘鸿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篇3: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1 设计规模

本营区地形中间高, 两边低, 污水管网分别向南、北流, 对应设计南、北两个污水处理处理系统, 单区服务人口数均为750人。部队人均生活用水为225L/人·d, 则污水排水指标按0.2t/人计, 单区生活污水量约为150t/d。

2 进水水质和处理目标

该项目参照城镇生活污水水质一般范围, 本项目生活污水进水水质如下表1。

该军区位于该地的准水源保护区内。根据当地有关规定, 该区域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标准项目。外排污水执行该地地方一级标准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标准B标准中要求严者, 其标准值见表1。

单位:mg/L

3 处理工艺

污水站布设预处理单元及人工湿地单元。预处理单元设有集水井、厌氧折板反应、跌水曝气池各一座。人工湿地单元设两组复合潜流湿地平行运行。结合当地地形, 预处理区厌氧折流反应池采用半地下式结构, 污水跌入跌水曝气池, 保证湿地系统足够工作水头要求。

3.1 工艺流程

南、北两区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说明如下:

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自流至预处理单元的集水井。集水井设有格栅渠, 内设以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 根据地形, 将水流自留进入后续厌氧折流反应池。厌氧折流反应池采用半地下式结构, 污水中的有机物在池内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经水解发酵和产酸过程, 转化为简单的低分子有机物;厌氧折流反应池分为3组串联运行, 每组设有上行室及下行室。上行室内装有弹性填料, 防止污泥的流失, 而且可以形成生物膜, 增加生物量, 提升降解效果。处理后的污水经两级500mm跌水曝气后由穿孔配水管流入复合潜流人工湿地。湿地系统成熟后, 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 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 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 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 从而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污染物除去, 实现达标排放。

3.2 处理设施工艺设计

各区的预处理单元分别按150t/d设计;考虑暴雨及洪水等影响, 各区的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分别按200 t/d设计。本湿地按南北两组设计, 各单体构筑物基本相同, 平面布置根据需要调整。以下为单组构筑物设计 (除特殊标注外, 构筑物相同) :

3.2.1 预处理单元

预处理区设计水量按150t/d。

1) 集水井 (设格栅、2座)

◇池体设计:

池体净空尺寸:2.4 m×1.8 m×3.15m

格栅渠:2.0m×0.6 m×1.5 m

◇配套设备:

格栅:不锈钢, 1580×600, 栅条间距12, 栅条大小Φ10, 安装倾角为75°

2) 厌氧折流反应池 (2座)

◇池体设计:

停留时间:14.7h

尺寸:12.4m×3.0m×5.3m

◇配套设备:

内装弹性填料, 35m3

3) 跌水曝气池 (2座)

◇池体设计:

跌水高度:0.4m×3级

尺寸:14.2m×2.0m×1.85m

3.2.2 人工湿地单元

1)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设计水力负荷为25cm/d, 则其湿地面积为800m2。单区设两组复合潜流湿地床, 并行运行, 每组面积总计为400m2。本工程拟采用的组合滤料平均孔隙率按0.4计, 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约为3.0d。人工湿地床底坡度取1%。

①一级湿地 (下行)

经过预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出水, 通过均匀布设的配水管均匀投加于湿地滤床上房, 然后通过均匀布散于下部的穿孔管道收集。

一级湿地的设计规格为8m×18m×1.8m, 设计填料深度1.5m左右。

②二级湿地 (上行)

经一级潜流湿地处理后的出水通过穿孔管均匀布入二级潜流湿地下部, 处理后出水, 通过布设于上方的穿孔集水管排出。

二级湿地的设计规格为8m×18m××1.6m, 设计填料深度1.4m左右。

2) 配水、集水系统

经预处理后的污水由配水管均匀配给两组湿地;配水管用FRP材质。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出水由穿孔集水管收集汇入排水检查井。

3) 人工湿地结构

人工湿地隔墙均采用240厚M5.0砖石结构, 迎水面1:2水泥砂浆勾缝。为防渗漏, 人工湿地底原土压实 (根据需要换填砂垫层150~200mm) , 再铺δ0.5 HDPE防渗膜一层, 膜面铺原素土150mm厚压实。

4) 湿地植物设计

本项目湿地种植去污能力高、生物量大、适应能力强的风车草和花叶芦竹为主要配置植物, 结合象草、再力花、黄菖蒲、水生美人蕉等高去污能力植物, 并配置部分即具有一定去污能力也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植物如千屈菜、纸莎草、野姜花等。湿地植物种植平均密度为10~15棵/m2。

5) 挖土方平衡

湿地负挖土方在污水站场周围随地形堆坡, 全部在场地内回填。保障堆坡后湿地范围内较周围地形高0.5米, 以免暴雨冲刷。

4 运行效果

投入运行后, 经验收监测, 表明该军区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均能达到水质标准要求。

5 主要经济指标

5.1 投资

污水处理总投资见表2。

5.2 运行成本分析

污水处理站按地形设计, 无动力费用;湿地季节性收割处理费按5.0元/m2计算, 年清理一次, 计年湿地维护费0.8万元。

本工程投产后, 年处理水量为10.95万t, 年运行费用合计为0.8万元 (不计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 , 处理每吨污水运行成本为0.073元/t水。

6 结论

篇4: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关键词:人工湿地技术;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应用

1.引言

农村水环境对于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不当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导致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农村水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和农民正常生活,使得农民朋友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农民失去安全的灌溉水源,连饮用水也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因此,对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是当前我国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人工湿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治污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治污效果,所以对其主要原理和应用办法进行有效研究,并充分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当中,为农村水环境的改善提供重要保障。

2.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状分析

2.1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点

农村的生活用水多来自井水和河水,且主要排放的污水为洗涤用水和冲厕排水。过去村污水排放多为粗放型排放方式,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民家庭增加了洗浴设施,且所有污水均混流排放,使得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多。由于没有规划好污水排放路径,大量的污水排入河流和水塘当中,使得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同时,部分污水深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对农村饮用水造成污染。

2.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类型众多,有传统的物化技术如过滤、吸附、消毒等,近期生物处理技术也正在不断兴起,而在人工湿地技术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它的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泛,受到了重点关注。人工湿地是一种半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通过人工设计和改造,运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基质,实现污水的综合治理,提高水质量[1]。人工湿地能够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使得污水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湿地当中丰富的微生物能够将不溶性的有机物截留,并被其有效运用。湿地生长的植物能够有效吸附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代谢降解的方式将其进行分解消除。人工湿地技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生物和化学三种形式的作用,实现污水的净化[2]。在我国,人工湿地技术只在近年才得以研究和使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农村水污染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将会越来越深入和普及。

3.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中的一种,具有系统净化功能強且运行较为稳定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既能够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还能够进行分散处理,对于场地的要求较低。同时,其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需要的操作管理人员也较少,因此,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较低。此外,该技术在四季都能良好运行,在冬季也能正常运行,并实现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随着我国对于该技术研究和试验的不断加强,目前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在我国海南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3.2氧化塘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氧化塘,即建立人工模拟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系统当中进行填料的填充,并种植大量的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以及风车草等。当农村生活污水经过相应处理后,将其引流到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当中,利用植物的化学作用及填料的物理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隔离。同时,运用填料当中的微生物进行有降解,使得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吸收,从而实现污水的有效净化[3]。氧化塘人工湿地技术建设难度较低,且投资成本较少,能够在我国农村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3.3生态滤床处理技术

生态滤床处理技术,其关键所在即生态滤床对于污水的过滤,利用芦苇根系发达的特点对污染物质进行隔离,并释放大量氧气,实现对污染物质的分解。生活污水首先经过沉淀调节池的沉淀,使固体污染物沉淀在调节池当中。之后,将其抽洒在生态滤床上。生态滤床上种植大量的芦苇,并覆盖有砂石和鹅卵石、无泥粗砂等,在覆盖薄膜后形成滤床基质,实现生态滤床的污水过滤及有效处理[4]。生态滤床技术的滤床需进行周期性更换,且其中的污泥能够作为有机肥使用。

3.4组合式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在所有的人工湿地技术当中,组合式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能够与农村的生活居住环境有效融合,成为一道景观,而不是独立的污水处理场所。利用人工湿地的有效组合,通过相应的污水处理工序,能够有效运用荷塘边坡和绿化地,实现生活污水的治污和净化。经由组合式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处理之后,能够被净化出水的水质较高,能够被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

4.结语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的综合治理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研究并运用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氧化塘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滤床处理技术和组合式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效果十分突出。不同农村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综合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等各项因素,选择最佳的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同时,当前的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需要我国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只有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效果,才能有效保证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民生活用水,保证广大农民朋友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家洋,孙汝斌,周勇.人工湿地处理河南固始农村生活污水设计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03)

[2]刘晓涛,李丽红,闫观玲,郭希红,门雪燕.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示范工程[J].污染防治技术, 2012(01)

[3]连小莹,金秋,李先宁,杨腊梅.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2)

[4]廖日红,顾华,申颖洁,黄赟芳.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 2011(02)

篇5: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特性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特性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城镇污水资源化中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对特征污染物即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研究,阐述了污染物去除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机理.湿地负荷8.1~27 g[COD]/(m2・d)范围内,COD去除率为71%~87%.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不利于大气复氧,并因而造成NH3-N去除率较低,平均去除率小于10%.TP去除率受温度和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小,去除率为52%~77%,但土壤pH值和溶解氧含量却制约着磷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并介绍了各运行参数对COD、NH3-N和TP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

作 者:董婵 崔玉波 余丹 赵立辉 朱宝英 DONG Chan GUI Yu-bo YU Dan ZHAO Li-hui ZHU Bao-ying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长春,130021刊 名:工业用水与废水 ISTIC英文刊名: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年,卷(期):37(5)分类号:X703.1关键词: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净化 负荷 大气复氧

篇6: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摘要:人工湿地系统是一种投资少、建设运营成本低、工艺简单的新型生态处理系统.文章介绍了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实例,监测数据表明该工艺成熟可靠,去除N、P能力强,出水各污染指标均能达到排放要求.证明了人工湿地工艺是一种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的新型工艺,适合在农村推广应用.Abstract:Artificial wetland system is a simple and new ecological processing system which needs few investment and low construction cost. The paper introduced an engineering example of artificial wetland process in village life sewage treatment. The monitored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technique was reliable, mature and with a good ability to remove N and P. Each pollution target of the leakage water could meet the emissions requirements. That proved the artificial wetland process fit village life sewage treatment; it could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ountryside.作 者:莫建红 Mo Jianhong 作者单位:广州市金龙峰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20期 刊:广东化工 Journal: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6(7)分类号:X5关键词:人工湿地 农村生活污水 Keywords:artificial wetland village life sewage

篇7: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氮的净化效果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武汉东湖污染水的中试结果表明,出水中NH+4-N、NO-2-N和凯氏氮(KN)浓度均显著降低,而NO-3-N含量有所上升;系统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800mm/d,超过此负荷后系统净化效果随负荷增加而下降;在东湖现有的污染负荷下,处理系统仍呈现出继续承载污染量的潜力;就基质中KN的分布而言,水平方向为下行流池含量高于上行流池,垂直方向为上层〉中层〉下层,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则为叶片中含量最高.

作 者:贺锋 吴振斌 成水平付贵萍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中国给水排水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 WASTEWATER年,卷(期):200420(10)分类号:X703.1关键词:污染湖水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氮的积累与分布

篇8: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的应用

农村水环境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给本来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根据文献及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如下原因:

农业污染:由于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并且使用的药量逐年增加, 因此化肥和农药是主要的农业污染源, 近20年来, 我国使用化肥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的1倍多。由于使用的肥料量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 导致土壤耕地质量差、板结等问题, 同时引起氮、磷等营养物的流失, 随灌溉回水或降雨淋溶等方式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及湖泊富营养化。

畜禽养殖业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大了对肉类的需求, 城乡畜禽业规模发展迅速, 城镇郊区建立起大批养殖场, 因此带来大量畜禽粪便、尿液排放和污染的问题。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 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 并且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型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畜禽养殖模式的转换, 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

农村工业污染: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乡镇地区产业布局调整的加速, 同时由于大、中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 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区和园区向乡镇地区转移, 在带动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的同时, 乡镇地区工业也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的自然环境。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并且企业技术含量低, 特别是以造纸、皮革加工、印染、洗涤、化工和屠宰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为主。水的相对流动性和农村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农村水污染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污染物的富集作用给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威胁, 水的流动性还会将污染扩散到农村以外的环境。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农村自来水管的普及使居民的排水量大幅度增加, 到2010年, 全国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 人均用水约为100L/d, 依此计算农村年废水量可能达到500亿t。由于欠缺配套的排水管道和规定的去向, 排向室外的污水或在街道上漫流, 或沿排水明沟流到低洼处、沟塘、水库及河流, 长此以往, 严重污染了地表水, 并通过入渗影响地下水水质。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日益严重的现象, 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遏止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视。因此, 要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教训, 充分重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 既可与景观和为一体又可以进行污水再生的人工湿地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人工湿地具有建设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 适合在住区、小城镇中发展。

2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案例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然而, 由于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 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不仅污染自身环境, 且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居民饮用水安全及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配合湛江市创建生态文明区城镇村五年行动计划的需要,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促进当地经济与环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 提高农民生活环境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某镇无污染性企业, 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农户生活污水分别自小明沟排出后, 相互汇合, 最后排入农田。其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 污染了环境。

本工程本着尊重自然, 注重生态保护的原则, 根据生活区内水质水量及用地情况, 因地制宜, 本工程选择了人工湿地技术作为污水处理工艺。工程设计同时使人工湿地系统能够与周围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兼具景观功能和生态保护作用。

人工湿地指的是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 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 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 种植水生植物, 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 使污水得到净化, 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 用于处理污水的一个系统。模拟了天然湿地的结构, 由人工建造、监督和控制, 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 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一般有土壤 (或人工填料, 如沙粒、碎石等) 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组成, 是一个独特的土壤一植物一微生物生态系统。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 按照系统布水方式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的不同, 将湿地分为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

本项目为湛江市某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设计处理能力为140m3/d, 每天24h运行, 即5.85m3/h。根据工程经验, 人工湿地的表面负荷选用0.4m3/m2·d, 最后项目占地面积为535m3。处理水直接排至附近河涌, 出水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本项目方案设计采用“厌氧+人工湿地”工艺, 流程简单, 管理维护方便。针对本项目情况, 该工艺的可行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微动力工艺, 维护方便

本工程由于污水站进水相对标高初定为-2.0m, 受纳水体水面相对标高为-0.40m常水位标高 (取污水站现状标高为±0.00) , 由于受出水标高和进水标高限制, 为使出水顺畅, 必须采用微动力工艺, 仅使用微型污水泵一次提升。采用微动力设备工艺, 工艺简单, 运行维护方便, 只需派一人兼职看管。

2.2 用地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用地为荒地, 由镇区领导指定, 并得到了村民的支持。而本方案中调节池停留时间为6.0h, 厌氧池停留时间为15.0h, 人工湿地水力负荷:0.40m3/m2·d。

2.3 排水可行性分析

本污水站出水排放到沟渠, 出水需达到出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本项目污水为村民日常生活污水, 经过“厌氧+人工湿地”工艺处理, 水质完全能够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质要求。

2.4 经济实用

本项目方案设计采用“厌氧+人工湿地”工艺, 有微动力设备, 运行维护方便, 无需专人管理, 经济实用。

本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本项目高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后溢流排至现状排水沟, 经过格珊后去除较大颗粒的无机污染物后进入调节沉淀池, 以应对水量进行调节, 并去除颗粒态污染物, 以免堵塞人工湿地。调节池后进入厌氧反应池, 污水在厌氧池中, 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 的作用, 将废水中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分解, 转化为简单、稳定的化合物, 同时释放能量, 确保后续构筑物的处理效果。厌氧池出水经过配水系统后进入人工湿地, 污水在床体内靠重力自流的过程中床体填料及其表面的微生物充分接触, 由此完成水质的净化, 进化后出水排至现状沟渠或河涌。维护要求:定期 (每季度一次) 对格栅井、人工湿地及相关沟渠进行清理与维护;并定期 (每季度一次) 对人工湿地内杂草、病虫害以及植物残体进行清理, 对人工湿地内的植物进行收割和换茬。污泥定期 (每年一次) 由环卫吸泥车抽走, 外运处置.应急消毒采用生石灰。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 其出水可以达到出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根据本项目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 人工湿地在处理农村污水上具有很好的优势, 只要能做到统一管理, 人员统一培训, 必定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3 结论

(1) 人工湿地技术作为生态水处理技术的典型代表,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技术可行。

(2) 根据实践工程经验及大量实验, 在处理农村污水时, 人工湿地负荷可以选用0.25~0.4m3/m2·d。

(3) 由于农村排水系统的不完善, 在设计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时, 需要考虑污水收集率, 同时需要考虑系统超负荷时, 处理系统及收集系统的应对措施。

所获荣誉及奖励:全国工程建设项目优秀设计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参考文献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2005-2010) .

[2]孙国鼐, 马静, 汤萌萌.人工湿地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北方环境, 2013, 11, 25 (11) :78~82.

篇9: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初探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性能改进引言: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被人类广泛利用,不仅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用于发电、水运、旅游和环境改造等。在广泛利用的同时出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随之带来的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人工湿地系统在处理水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处理水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1人工湿地的含义。湿地对气候和水分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通过模仿湿地的组成、构造和环境的方式来达到对当地的气候和水分调节的目的。人工湿地的定义是:人们为达到湿地对气候和水分的调节作用,在人工筑造而成的水池或者沟槽里种植—定比例的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组成成分通过相互之间的物理、生物和化学作用来处理污染水资源中的危害物质,这是一个可以控制的工程化湿地系统。

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含义。人工湿地实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对气候和水分有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对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水污染进行处理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手段。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2.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最早发现了芦荟可以去除水资源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实验室由德国的MaxPlank研究所在1953年进行,该实验也是世界首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大家对人工湿地在处理水污染方面的思考,在此之后,关于人工湿地的应用研究如雨后春笋,其中最有代表性质的有:丹麦先后建立了30多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进行人工湿地的研究。

2.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起步较晚,首例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7年天津市环境保护研究所进行的实验。随后我国在人工湿地技术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90年代在深圳建了白泥坑人工湿地示范工程,20世纪末应用污水新处理技术的成都活水公园也应运而生。

2.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可以对当地的水分和气候進行调节,还能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同时还具有美观等美学价值,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合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对人工湿地系统的不同组成类型进行研究,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以找到提高人工湿地去污能力最强的系统组合;第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污水的使用数据,结合当下的大数据技术,构造数据库来更好的进行人工湿地的研究、应用。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处理机理。从德国M ax Plank研究所进行的世界首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实验开始,到现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广泛研究和应用,人们在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机理有了基本认识:在人工筑造而成人工湿地系统中,利用系统中基质一水生植物一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染的水资源进行吸附、离子交换、沉淀、分解等,以此实现去除污水资源中的危害物质。

3.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基本类型。人们通常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分为水平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三种主要类型,该分类方法的依据是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水体流态和工程构建的不同,其中,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的系统控制要求相对复杂,系统构建的要求相对较高,水力负荷比较大,但是去污的效果比较好:而表面流湿地的系统控制简单,水力负荷也比较低,但是去污能力相对前两者较低。

3.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一般传统污水处理方式耗时、耗力、效果不理想,通过对比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手段,可以发现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投入的资源较少、成本相对较低:污水的处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水污染的类型进行组建: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是人工湿地也存在不足,其中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占地面积比较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植物容易产生去污饱和现象。

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改进

4.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人工湿地系统由植物、微生物、基质及动物组成,其中,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起到固定床体、提供较好的过滤作用:人为设计的具有—定厚度铺成的供植物生长、微生物附着的的基质,不仅能为植物、微生物的成长提供营养,而且具有过滤、沉淀、吸附等作用,能有效的把水体中的SS去除,系统中各组成成分在相互协同作用下达到处理污水效果。

4.2影响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因素分析。影响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的气候环境、湿地中植物的种类以及去污能力、湿地中动物种类、湿地中水流动力学特性、湿地中微生物类群及基质的组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湿地中植物的种类及其去污能力。

4.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改进。目前人们对人工湿地净化过程的了解多基于“黑箱”理论,而对于人工湿地在实际中的污水净化过程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导致人工湿地技术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改进方面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深入了解人工湿地的工艺参数,在建造各地的人工湿地要根据各地要处理的污水的降解反应动力学的规律,设计最优的人工湿地;第二,统计不同地区的人工湿地去污能力的数据,结合当下的大数据技术,具体准确的掌握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去污能力,从而能更准确的选择合理的人工湿地系统的组成比例;第三,湿地系统中氧含量是影响湿地N和P净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测出系统中氧含量的最佳值,可以结合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对人工湿地系统的不同的氧含量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实验找到系统中最佳的氧含量。

结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现在和今后污水处理的一个热点技术,随着我们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其不完善的地方,人工湿地必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篇10: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填料层高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填料层高度对NH+4-N、TP、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料层高度越高,污染物去除率越高,但单位高度填料的.去除效率下降,因此,通过增加填料层高度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并不经济.随着流程的增加,NH+4-N、TP、COD去除率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湿地的表层对NH+4-N、COD、TP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但下行池表层比上行池表层的污染负荷高.

作 者:刘艳 陈海波 邹琳 Liu Yan Chen Haibo Zou Lin  作者单位:刘艳,邹琳,Liu Yan,Zou Lin(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陈海波,Chen Haibo(中辽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1)

刊 名:供水技术 英文刊名:WATER TECHNOLOGY 年,卷(期): 04(3) 分类号:X52 关键词:人工湿地   填料层高度   钢渣   NH+4-N   COD   TP  

篇11: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净化污水机制研究 I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

构建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才蓬勃兴起的一种处理污水的方式,由于其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净化效果稳定,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兴趣和高度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控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关于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湿地基质中的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通过对生长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和天然环境条件下菰和石菖蒲根区微生物类群数量及其根区基质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同种植物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根区微生物的数量比天然条件下的要高,特别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最高可达3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不同植物根区的酶活性有较大差别,这为研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和以酶活性强弱作为净化效果的评价指标提供了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作 者:吴振斌 梁威 成水平周巧红 邓家齐 詹发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年,卷(期):11(2)分类号:X7关键词: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 污水净化 微生物数量 基质酶活性 评价指标

篇12: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摘要: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投资省、运行简便、出水水质好、运行效果稳定、可以美化环境等优点,除了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雨水外,还应用于工业、畜牧业、农业以及富营养化湖水等的处理。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运用于水处理方向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针对未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微生物;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水污染已逐步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并日趋严重。国家正逐步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全国污水处理厂不断兴建,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但这些污水厂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口众多且农村污水具有处理量低,间歇排放量少且分散,水质水量变化大,氮磷浓度高且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细菌和病毒等特点[1],这样处理农村污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上得不到处理就直接排放了,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同时我国农村地区财政相对薄弱,若沿用城市先进的、处理效果好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手段,则成本太高,而放任污水排放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恶化,基于上述考虑,实施低成本、有效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农村村落集镇的污水的处理十分必要。

1 人工湿地概况

人工湿地是在天然湿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水和雨水处理结构,是一种由人工施工、控制、运作的沼泽地。主要通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系统的多重作用起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2]。

人工湿地不仅能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各种氮、磷等,而且能够有效地去除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和藻毒素等外源生物活性物质。人工湿地是一种正处于研究发展阶段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投资省、运行简便、出水水质好、运行效果稳定等优点[3]。同时选择合适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还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

2 人工湿地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进展

1972年,Kickuth提出 “根区法”(采用栽种芦苇的水平潜流湿地使有机物降解,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N,沉淀去除P),从而掀起了一股湿地研究和应用热潮,标志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4]。

美国等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不同设计的人工湿地进行广泛地研究,其出水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水质标准。

德国1974年第一个人工湿地建成,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推广。1996年在维也纳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湿地系统作为一个独特的新型的污水、废水处理技术正式进入水污染控制领域[5]。目前,在美国有600个左右湿地项目为市政、工业和农业污废水,其中400多个湿地用于处理煤矿废水,50多个湿地用于处理多种生物污泥,近40个湿地处理雨水,超过30处湿地系统应用于奶制品加工厂[6]。

2.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人工湿地系统研究比较晚,直到“七五”期间才开始研究,但主要都是机理性的研究,落后发达国家十几年,且应用上相对迟缓,应用实例较少。首例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始于1987年,国家环保局华南研究所于1990年7月建立的白泥坑(深圳)人工湿地(处理量为3100t/d),被看作是污水湿地处理技术的第一次实践,运行效果良好,其对BOD去除率为90%,COD去除率为80.97%,SS去除率为93% [7]。此后我国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许多人工湿地。近几年来,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石油开采废水、养殖废水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故其也适用于饮用水源和景观用水的保护。

3 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通常所说的湿地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有研究表明,在人工湿地系统中,以细菌数量为最多,其次为放线菌,最少的为真菌。目前,研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的学者众多,主要针各种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种类、群落结构、活性和植物根系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和微生物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其分布因素的探讨、人工湿地酶活性等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研究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培养皿计数法,但这种方法只能培养环境中总微生物的1%~10%,其所获得的微生物丰富度远低于环境中微生物的丰富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方面应用的发展,各种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已成为研究人工濕地中各种微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工具,当前用于分析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分子生物技术主要有荧光染色法、Biolog微平板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磷脂脂肪酸(PLFA)谱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等。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除上述研究的各种细菌、放线菌、真菌,还包括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各种浮游生物。湿地基质和植物根系的菌类微生物研究已比较多,然而对于湿地中浮游生物研究却相对较少,因目前浮游生物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浮游生物也有一定研究[8],而对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浮游生物的研究目前几乎没有。

4 结论及建议

相对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而言,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不同于一般污水反应器,其基质、植物特性、环境pH值和溶解氧等诸多因素均会引起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变化。

(1)湿地微生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人工湿地中基质和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的研究较多,但对湿地中浮游生物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对于浮游生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水体(湖、库等)浮游藻类,定性分析通常用25#浮游生物网进行采样。但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是很难实现的,使得垂直流人工湿地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少。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水质评价只停留在理化指标的监测调查上,并没有将生物监测纳入其中。

(2)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深入,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严峻的环境问题,通过高效低成本的人工湿地的试验工程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农村50-1000人聚集区,处理量为10-500m3/d 的生活污水,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的面源污染问题,同时将处理后的水用于景观回用水,更是对水资源的一种充分的利用,利用人工湿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构建优美景观,将乡镇污水处理与健康休闲、湿地植物资源化等有机结合,形成低成本治理、多效能产出的污水处理厂“净+美+用”机制 。

参考文献

[1]陈史华,伍晓涛.关于上海市闵行区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程的技术探讨[J].吉林水利,2009, (2):16-21.

[2]R.M. Gersberg B.V.Elkins,C.R. Goldman.Nitrogen removal in artificial wetlands[J]. Water Research,1983,17(9):1009-1014.

[3]左文涛,康苏花.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河北环境科学,2011,增刊:104-106.

[4]魏志刚,阮启刚,邓祥义.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大众科技,2005,(11):95-97.

[5]张毅敏,张永春.利用人工湿地治理太湖流域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可行性探究[J]. 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232-234.

[6]U S EPA.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ed treatment wetlands: providing for water quality and wildlife habit [M]. Washington DC: U S EPA ,Office of Wetlands ,Oceans and Watershed ,2000.

[7]于少鹏,王海霞,万忠娟,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22-29.

篇13: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探讨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优势;经济性;可行性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通过人为的选择生物种类来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利用其生态功能来处理污水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第二次污染,比较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和管理水平不高的城市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正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地位和优势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实就是生态学中的人工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可以得到正常循环,生物多样性、人类的环境和动植物的生境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人工湿地建成后可以节约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推动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人工湿地能耗少、维持技术低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由于污水沿着基质的坡度自然流动,基本上不需要机电设备,因而对能源的消耗非常少,可是传统工艺中的提升泵房和鼓风机房则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对于运行期间的维护,人工湿地也简单得多,主要是清理渠道及管理作物,普通人员完全可以承担,只需个别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即可。

1.2显著的环境效益

人工湿地的建成和运行将起到涵蓄水源、调节水量、补充地下水资源的作用,而且处理后的出水还可作为灌溉用水、工业或城市生活用水的水源,有利于缓解用水紧缺的状况,促进区域环境的良性发展。

1.3生态与景观效益

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可以为水禽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繁茂的植物群落,也可以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场所,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稳定性、维持自然平衡、调节局部气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社会经济性

目前处理大量生活污水的措施只要是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但是这需要庞大的充氧曝气设施,大规模的收集管网来辅助,而且运行起来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和管理水平加以维持,其中,较大的缺点就是去除磷、氮等污染物的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另外,由于产生的污泥并未找到真正“减量化、资源化”的出路?目前国内大城市,均面临一个“污泥围城”的难题。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则不需要大规模的收集管网,运距的成本也比较低,其建设成本可由政府或采取BOT模式承担,减轻了政府治理水污染资金短缺的问题。

人工湿地的土建施工比较简单并且基本不需耗能,因而其处理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仅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一般每吨污水的处理费用仅为0.1-0.2元,基建费用分摊到每吨污水上也仅为150-800元,是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5-1/2。现今,城市居民缴纳的污水处理费足以承担其必要的维护和运行费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优势是其能够将受污染的水体处理净化后作为中水回收,对于城市生态建设来讲,这样不仅补充了区域的中水回用,还兼顾了绿化和美化区域环境的作用。另外湿地的水生植物还能创造经济价值,例如席草可以用来编织草席,芦苇可用作造纸或编制人造纤维布;同样的,水生动物如鱼、虾等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投资小、可充分利用闲置的荒地、绿地,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废水的可行性

城市生活废水主要含有大量固体悬浮物、可化学或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或胶态分散有机物,并且含有大量的氮化合物、磷酸盐、钾钠及重金属离子等,如果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除,则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离子,具体如下: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氮的去除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氨的挥发、介质的吸附以及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脱氨,湿地中氮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生物化学作用方式发生的,包括直接转化成氮化物和其他矿物质结合起来。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基质吸附,植物摄取和微生物同化3方面一起进行,其中基质吸附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而磷最终从系统个去除依赖于湿地植物的收割和饱和基质的更换。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植物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上,包括植物稳定、生物富集和摄取吸收,还可通过植物挥发、甲基化等作用达到目的。

(4)人工湿地对一些有机质、悬浮物、病原体和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例如,在人工湿地水体的厌氧区域部分硫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被还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着水流的波动在水体表层经过曝气作用又被氧化成硫单质,从系统中去除。

人工湿地系统能全面利用自然中的湿地植物和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并在污水净化工程中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并未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努力争创生态文明城市的前提下,选择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用于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饮用水源的保护、绿地公共景观的建设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在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废水的同时可以美化环境。为市民和外来游客创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可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如何推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运用

首先根据城市的功能区划,结合地理条件和区域实际,规划设计相对集中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规模、收集区域、投资、运行维护、回报等方面进行科学筹划。之后采用政府投资或BOT项目投资等方式解决项目投入问题。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能营造出一个绿化美景,经人工湿地净化过的水,也可以用于灌溉植被、冲洗小区等,给居民产生许多方便,这样的结果是居民所乐于接受。

对于较大的人工湿地,还应该做好人工湿地的运行期管理工作,确保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充足的管理费用来维护人工湿地的正常运作。其建成后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加大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科研投入,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究基地,将人工湿地打造成污水处理的示范基地,注重污水处理、生态旅游和环保教育为一体,推动城市环保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与湿地园林造景技术建成人工湿地生态公园,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市区景观单调的问题,另外还能改善水体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利用湿地植被进行人工培植,打造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开发利用湿地自身的生物学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通过模拟天然(下转第417页)(上接第324页)湿地的结构达到污水治理的良好效果,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处理城市生活废水方面也具有独到的可行性,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当前的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非常适合中国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国情,是创新思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一个新举措,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虹扬,何春光,盛连喜.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在吉林省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03,05:39-40.

[2]于洪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北方城市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7,05:27-29.

[3]杜璋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济宁市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中职学生技能培养计划下一篇: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