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教案

2024-05-05

高中地理人口教案(共8篇)

篇1:高中地理人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速的关系。

2.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速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开展探究讨论活动,增强探究意识;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影响因素。

【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据BBC中文网消息,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印度将在20xx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报告预计,到20xx年时,中印两国都大约将有14.5亿人口。但是20xx年之后,印度人口将继续增长一直到20xx年左右,而中国人口则会缓慢下降。目前全球人口70亿多一点,预计在20xx年以前增加为96亿。

世界人口到底具体是怎样增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增长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请学生说一下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人口在波动增长。

【问题】什么时候人口增长快?什么时候人口增长慢?

【学生回答】在现代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口增长加速。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数量整体而言是增加的。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人口缓慢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开始于工业革命。

过渡:世界人口的增长快慢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2.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增长率高,相应的人口自然增长就快;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自然增长就慢。

【教师活动】展示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统计资料。

【学生活动】同学们计算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判断哪个国家人口增长比较快?

【学生回答】通过计算得出,该年份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埃及的人口增长比较快。

【过渡】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3.影响因素

【问题】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等。

【教师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变化,会引起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引起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快慢。

环节三:巩固拓展

【问题】阅读课本P3活动题的材料,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高?

【师生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区经济发达,进一步发展主要靠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单纯追求劳动者数量时代已经结束;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社会风气、伦理观念等原因,本区各国的居民不愿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本区许多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死亡率高。因此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有重要的地理,引起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仍然是人们的主要生育意愿;城市化水平低,妇女缺少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基本上扮演者家庭主妇的角色,保持了较高的生育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府和人们对人口问题认识不同,采取的国家政策也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你家乡的人口增长?

四、板书设计

篇2:高中地理人口教案

【课标分析】把握本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应为运用水平,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同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这条课标的必要知识铺垫。

【教材分析】

本节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是“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的延续,也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首先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由此讨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这样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好奇,人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迁移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读读图1.8总结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其中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教材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案例,分析美国人口发生迁移的因素。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明白,就世界范围来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但就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机械增长)也是其原因,而且人口迁移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兴趣浓厚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

2、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3、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状况,这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在时空上是不均的。而人口的增长既有自然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有机械的增长——即人口的迁移。而人口的迁移又进一步影响了人口的分布,那么,什么是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呢?

一、人口的迁移

注意区分概念: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

(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

(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

(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 1 GB3 ① 人口移动规模小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 2 GB3 ② 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读图思考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点拨:

时间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省 主要在内地和边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内地省、自治区 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两方面

二是政治因素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篇3:高中地理人口教案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名词, 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 要让学生深切感知, 课堂教学中, 配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更能让学生沉浸在文化的陶冶中, 才能够积极“备战”于课堂的学习之中。

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内容属于人文地理, 该节内容人文特色鲜明, 为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利用3分钟时间, 自动循环播放上海世博内各地文化特色图片, 并配以音乐《猪都笑了》。音乐《猪都笑了》选择, 在带有“幽默”因素的同时, 歌词中也展示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两者兼容的课前情境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顺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堂课研究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 (学习目标: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 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图表一)

课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

2.能够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图表一) 思维导图展示本堂课研究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离不开知识的学习、探究及展示。课堂教学中将把学生易记忆、易理解的“了解”的基础内容作为自主学习部分。不易理解的或重点内容, 将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展开。

(一) 自主学习, 合作解疑

结合该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的分配, 将把“文化”、“地域文化”、“婚俗对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文化的影响”作为自主学习内容, 采取填空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后, 小组核对答案, 然后派代表再口头表述展示, 并解答疑惑;其余小组评价、提出疑问。

最后, 教师再点出学生未指出的知识点, 以此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基础知识点。为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展示5个国家的服饰图片, 让学生说出分别是来自哪些国家?通过提问的形式, 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课堂氛围。 (图表二)

(二) 合作探究, 共同进步

学生通过主动方式获得了基础知识后, 通过提问小结及知识承接, 把学生引导进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合作探究不是大胆的让其“赤裸裸”的“一搏”, 而是适当的配以文字说明或多媒体材料, 为其探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或帮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达到思维的碰撞, 凝聚力的提升。

该节内容较为简单, 但教材中对国内外文化的介绍较少, 学生不易感知。因此, 将国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国内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别设置为两个探究点。学生在进行国外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探究时, 多媒体将自动循环播放以爱尔兰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与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婚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宗教的对比图片及文字说明 (图表三) 。

在进行国内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时, 设置三个问题进行比对 (图表四)

1.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的初婚年龄及自己预定的结婚年龄, 对比分析三代人结婚年龄的间隔, 并分析婚俗和制度的变化特点。

2.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及自己三代人的总人数及兄/妹数, 对比生育的变化特点。

3.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的出生地, 工作及现居住地, 分析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的变化特点。

然后以多媒体展示 (自动循环播放视频) 图片配文字的形式设置情景:从古至今我国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数的变化。以及设置情境:祖辈一生在重庆合川务农养大了父辈, 父辈为了赚钱来到广州从事工商业, 在此, 父辈结识了美丽的妻子, 一起回到重庆合川。后来, 有了我们, 为了我们能够到重庆市茄子溪中学学习, 父辈搬家来到了重庆市大渡口生活。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主要发挥学生之间思维和技能的互补性之外, 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同时, 又得到多媒体材料的指引, 更能找到更符合要求的探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知识点不同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学习变换新鲜感的同时, 也容易造就学生当堂课“学后所忘”, 因此教学课堂结束后应鼓励学生自主整合归纳。在此过程中, 课件中应该给予适当的知识总结方式及过程 (如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从知识、技能、情感三大方面展开) 的指导, 让学生先自己沿着知识线路梳理知识结构, 以此建立知识网络, 然后小组组内进行交流, 再派代表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体验收获的喜悦;最后教师点评及补充总结。知道了文化与地域文化, 理解了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知识层面) (图表五) , 学会了对比分析找差异, 透过现象寻本质, 走进生活观地理的方法 (技能层面) , 对世界部分地区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深入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价值观) 。

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落实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方式。本节内容贯穿学生活动, 学生应该能够深切的感受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测试题将采取学生自主完成, 组内核对答案, 提出疑惑, 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行, 以此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其综合能力。

[巩固训练]

1.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1)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2) 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 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3) 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 (4) 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 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2.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主要原因是

A.养儿防老B.扩大教派的势力

C.发展农业生产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婚俗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 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 人口的出生率低

C.离婚率高, 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婚姻关系不稳定, 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4.下列因素中, 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

A.宗教信仰B.初婚年龄

C.婚姻的稳定程度D.自然环境

5.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1)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2) 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3)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男人 (4) 只生一个好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6.能正确反映出农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与文化素质关系的描述是

A.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农村呈正比例关系

B.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城市呈正比例关系

C.文化素质越高, 妇女生育的子女数相应减少

D.文化素质越高, 一般会降低妇女的生育能力

四、课外延伸, 拓展提升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应用。在巩固训练知识的同时, 还要能够实现知识的课外延伸及拓展, 即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展为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或更难的科研问题。实现知识延伸、拓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基本方法包括两点:一是通过启发学生把知识朝向更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巩固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 (即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的层次。

学完本节内容, 将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课外探讨, 活学活用来探讨‘姓氏的改革, 让“女儿姓氏作为后人姓氏”的观念深入人心’的课题 (图表六) 。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的背景下, 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环节优化设计采用“自主—合作—小结、巩固—拓展”的四环节进行, 可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积极的氛围;唤起学生团结向上, 展现自我的意识;真正的为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平台,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终突破课堂, 实现高效,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本文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为例, 细化教学环节, 以此实现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湘教版中学地理课本必修二》.

篇4:高中地理中人口问题的分析方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中主要讲述了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从中还可延伸出人口年龄组成结构(人口年龄金字塔)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与必修Ⅰ中有关自然地理學的内容不同,所以不能用学习自然地理学的方法来学习这部分内容。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或者复习效率、提高同学们的考试成绩,现将适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分析如下。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定量分析方法——根据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我们都知道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种类型:“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也知道这三种模式的基本特点,即“高—高—低”模式具有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高—低—高”模式具有高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低—低—低”模式具有低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是怎么判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高还是低呢?所以,应该借助定量的分析方法,以某一数量为标准来准确判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一般规定,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均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模式。人口出生率在3%左右,人口死亡率在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均在1%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

(2)定性分析方法

可根据国家类型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中国等个别发展中国家已经完成了“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过渡,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人口金字塔是按人口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塔状条形图,是形象地表示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

(1)构成

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段,由下往上,年龄越来越大。人口金字塔的左半部代表男性,右半部代表女性。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代表某一年龄段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者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

(2)类型

根据人口金字塔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一般可将人口金字塔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类型。年轻型的特点是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人口金字塔图呈山形(上尖下宽);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对应“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成年型的特点是各年龄组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人口金字塔图上下基本同宽;人口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老年型的特点是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金字塔图呈坛形(上宽下窄);人口呈负增长,人口缩减,对应“低—低—低”的人口增长模式。

3.人口老龄化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2)定量分析方法

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者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者地区人口总数的7%时,就说明这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状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1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7%),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状态。

(3)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关键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原因时就要分析为什么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这跟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降低有关。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或者晚育,有的人甚至不愿意生育,这些导致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进而导致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年龄逐渐增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会逐渐升高。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死亡率降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相应上升。

(4)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篇5: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牢牢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课以“人口合理容量”为突破口让学生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学情分析】

本教材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说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高中学生以问题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以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现实。二是环境的限制性,着重分析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介绍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容量的特点。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合作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创造条件,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之间融合、相互渗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的内容,在采用合作学习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篇6:高中地理人口教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重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学习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表来判断人口增长特点。

【学习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①三率的计算方法: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为单位计算。

②三率之间的换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完成P3活动题

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人口增加多少人?

③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数量多少的因素:、

④读图1.2思考:

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期?为什么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

(两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增长的状况)。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2.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和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总趋势:)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数量数量持续增加数量

人口增长情况增长增长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读图思考(图1.4)

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柱状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读图名。

(2)读图例,辨别柱子的颜色、长短表示的含义。

(3)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

2.读图思考

(1),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比较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3.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4、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

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

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水平

较高增长

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增长

讨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和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向,继而向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

转变的因素:、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知识梳理】

3.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

史阶段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

发达

国家欧洲和

北美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

发展中

国家亚非拉由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当堂检测】

1.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B.非洲、欧洲C.非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3—5题。

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1B.2C.3D.4

4.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新加坡D.德国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鼓励生育B.60%计划生育

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励人员出国

【典题解悟】

三角坐标图是近年高考的热门题型,它通过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表示三种不同或相同类的地理数据。判读三角坐标图的一般方法是:一定起始边。按需要读取某数据的坐标轴0值相交的另一条坐标轴即为起始边。二作平行线。要读取某点在该坐标轴上的数据,可以过这点作起始边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的交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我们所要读取的数据。

7.下图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的是()

A.aB.bC.cD.都不是

8.读下表数据资料回答:

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

组人口数502501000

死亡率0.5%0.6%2%0.92%

组人口数350600501000

死亡率0.8%0.7%2.2%0.81%

(1)分年龄组死亡率甲组比乙组(高或低)。

(2)总人口死亡率甲组比乙组(高或低)。

(3)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

(4)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发达国家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原因是

参考答案

7.B

8.(1)低(2)高(3)甲组老年人口比重高(4)人口老龄化严重

篇7:高中地理人口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发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放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对世界人口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

2、教学难点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理解人类要在世界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2人文地理模块中有关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接触不少有关环境破坏、人地矛盾、“可特续”和协调理论等,学习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主要是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串联的主导思想。因此更要侧重于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分工、分析、总结的深度,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共用一课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举例、小组合作与探究、讨论法、归纳法、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复习、举例导入) 复习式导入,回顾教材第一节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读图,并引出疑问:人口的膨胀与有限的地球空间之间的矛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了?

利用现实情境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越多,有限的空间就越狭小,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并引导学生反思地球上人口增长产生的问题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看图并思考

学生体会并思考?

电脑展示图片

采用复习式导入,能紧密联系前后知识,让学生掌握严密的知识结构。?

? 过渡到新课 教师讲述: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面对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地球上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小,资源也越来越少,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这部分知识。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页,阅读教材12页的内容,并思考教材上读图思考带给大家的两个问题。

教师板书:章节标题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 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 教师讲述:我们说地球上可利用的空间有限,很多资源也是非可再生的,而人类生活需要空间,页需要资源,所以地球环境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我们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板书:1.环境承载力)

篇8: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与实施研究

一、高中地理教案的组成

高中地理的教案主要有由课题、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部分组成。教案的每个部分都影响着教案的整体性。一个好的教案设计每个部分的设计都应该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

1. 课题。

课题的名称是教案设计的标题, 包括单元、章节、题目等, 为教案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可以使教师明确讲授的主要课题。

2. 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向, 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教师对于本课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明确的方向。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本课的地理知识, 来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使使教学明确教学重点,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设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要注重将直观教学法同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相结合,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求和本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6. 板书。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系统的总结, 所以板书的设计既要简单明了, 又要具有逻辑性, 突出教学重点, 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板书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的形式, 既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 又可以采用图标的形式。

7.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对于整教学过程完成之后的一个总结, 既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好的方面, 也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

二、高中地理教案的设计原则

1. 以学定教原则。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案, 主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 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怎样的方式教会学生地理知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整个教案的设计要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 将“学”确定为教案设计的核心位置而不是“教”。教师的教案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 整个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同步设计原则。

教师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不要忘记对于学案的制定, 教案与学案是不不不能分开的必须同步进行, 教师的教案重视对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设计, 而学案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分不开的, 所以教案的设计离不开学案的设计, 二者要同时进行。

3. 学科思想原则。

学科的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 反映这个学科的特点。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要积极贯彻地理的学科思想。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科学思想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地理学科的学习思维,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会加深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本质的理解。

二、高中地理教案的实施

1.灵活运用。要深刻的理解设计地理教案的意义和作用。地理教案的主要目的是方面教师的教学, 使教学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地理教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要备教案所限制住, 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2.集体运用。学案与教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案和学案是沟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要使教案和学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案和教案不只是为教师服务的,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教案和学案的使用要坚持集体运用的原则, 使教案和学案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帮手。

3.科学管理。教案和学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更加的有计划、有重点, 使课堂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要加强对于教案和学案的科学管理。

高中地理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十分的重要, 是沟通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的纽带。而高中地理的教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对于高中的地理有着较深的理解。为了使高中地理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为高中的地理教学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进行, 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 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教案设计。所以教师要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于教案进行合理的设计, 这样有利教师在课堂中更加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案,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杨立宇, 白瑞敏.高中地理学案设计与实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地理教育, 2010

上一篇:锅炉操作工试题下一篇:江西2018年中考政治考点新题预测考点22经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