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2024-05-01

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共14篇)

篇1: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八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同学们会欣赏中外美术名作,建筑艺术,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和中外面具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做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进行简单的创作;学习了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的加以运用,初步学习了铅笔淡彩的画法;通过绘画、拼贴、堆积和组合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积累视觉和触觉经验,能结合各种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和应用设计,能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玩具;围绕一定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用日记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能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存在问题:

1.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对美术课的兴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理解差距较大。

2.部分学生想象狭窄,缺乏表现力。

3.部分学生上美术课没有激情。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学生以个体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论方法,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它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我校采用的人教版版的美术教材,该教材紧跟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贴近儿童心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每课都充满了童趣。这册教材共12课,每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内容,教材的可操作性,贴近生活。注重在娱乐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

重点:主要放在对学生普及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的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渗透人文精神。

难点:主要放在让学生自己创造美,学会运用美。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培养审美情操,渗透德育。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原则,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讨论、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等活动音高学生在美术创造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学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认识作用,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4.加强师生的交流,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心学习,加强属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6.重视对学生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以各种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初三年级是学生各科文化课学习的重要一年,但美术学科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美术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这段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以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创新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篇2: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要了解对本学段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了解社会实践需求,默契的与学生交流心理动态,了解学生个人以后预定的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学生,分批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我不端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做好朋友,针对多年的经验,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总结七年级生物学情情况分析如下: 七年级生物学情分析

一、学情总体分析

1、七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七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七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是渐进,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副科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5、生物术语多,有些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讲活,讲透,为了提高成绩,节省时间,只好缩回传统的记忆圈。脱离实验教学这个生物教学的支柱。

三、解决措施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赏识教育,多听取学生的呼声,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说教,多实验,少批评。

3、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模型、教学实体,标本、图像、画面、报告,故事,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潜能生。

4、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5、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采取相应措施。

6、随时与班主任和其他任科老师交流学生情况。

7、施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能。

篇3: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话题不同, 我们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比如, 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小, 又加上生性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一年级恰好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在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 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努力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我在课堂上都是以表扬为主, 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 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所以备课的时候要从简单通俗易懂的角度出发, 尽量使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法, 使学生明白。尽管这个年级的学生在学前已经接触过英语, 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但在学习方法上, 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还是很薄弱的。因此本学期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我在教授学生新知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的培养。同时,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等学习习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每个学生除了学习基础不一样, 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做到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 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 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比如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 如果是相对简单的问题, 我会叫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相对难一点的问题可以叫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 以培养他们的深层次能力。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 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较高, 可塑性较强, 只要在教学中, 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英语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篇4:科学分析学情 提高教学实效

进行课前预设调研,了解学前问题调整预设方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很多,分析时要抓住本质内容,针对所教新知识,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能力以及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进行课前预设调研。首先,确定调研对象。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好中差三名学生,作为三个学习层次学生的代表进行调研。其次,确定调研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确定两至三个调研问题,对调研的学生进行访谈或笔试。第三,调研分析。教师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调整教学重难点。第四,制定解决方案。教师根据调研获取的实证材料对预设方案进行调整,设计有效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基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课前预设调研的学情分析方法尽管需要占用教师一定的时间,但效果非常好。

注重课堂观察倾听,了解生成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课堂上呈现的学情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课堂生成,及时把握学生的生成问题,并根据生成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将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把握学生生成资源时,应该注意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适当地调控教学进程;二是让生成资源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讨论的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进行教学效果检测,了解新知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好坏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臆断,需要教师选择科学的方法搜集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时可以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当堂检测一般是在离下课5分钟左右进行,因此,题目数量不要太多,题目难易度可仿照例题,这样就能检测出学生听讲的效果。如果一半的学生都没学会,这时教师就要从教学方面找原因,进行反思,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制定学生指导计划和教学改进方案。

进行典型错例收集,了解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指导。通过典型错例收集,积累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也是一种掌握学情的方法。学生典型错例的收集,对于单元复习或全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都能提供很好的学生问题实例,围绕学生的问题去设计复习课将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典型错例收集时,教师可将学生的典型错例输入电脑,复习课上可采取辨析改错的方式对学生易错处进行指导,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更感兴趣。

进行检测问题分析,了解问题成因进行及时补救。检测也是了解学情的一个有力途径,检测后的问题分析更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掌握情况的一次学情分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检测卷的质量分析。分析就要用数据说话。每次检测后,教师可以进行错题统计,将失分率高于30%的题目进行重点分析,制定补救措施,然后出几道类似题进行补救练习,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

关注学生情感因素,了解学困生形成原因激发学习动机。对学困生进行学情分析涉及两个因素:一是认知因素。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并有计划地进行辅导。二是情感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是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情感障碍有哪些,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还是厌学、畏难、紧张等,可以通过聊天、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探究原因。只有准确分析学生情感障碍的真正原因,教师才能制定有效的辅导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科学地进行学情分析,如何有效利用学情分析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分析学生的情况,教师才能找出问题背后不容易发现的原因,才能通过教学设计将其与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并转化为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篇5:七年级上期英语学情分析

叶埠口一中徐艳平

中小学英语的良好衔接是保证初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不可否认,小学英语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初中学生继续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没有形成监控体系,导致小学英语学习开设不正常,教学不规范。导致小学毕业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兴趣、能力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给七年级的衔接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七年级的英语教学采取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评价尺度将造成较大比例的学生学习英语困难加重,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鉴于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探索一种既照顾学生的能力差异又考虑学习进度并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一.良莠不齐的小学毕业英语水平给初中英语的衔接教学提出了挑战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以及与学生口头调查得知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

1.部分学校对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认识不清,造成办学的不规范性, 对教学内容与进度、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学校并无明确要求,有些老师对学生学习英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老师并不关注,以至于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师资队伍的不整齐性制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益。在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教师,英语课是由稍懂点英语的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教师的语音语调拙劣,口语能力差。几乎定势的错误的发音习惯和发音方法在中学阶段难以纠正。

3.大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比较随意,没有把英语课摆在主要基础学科的位置,没有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部分学校英语课成了摆设课。

4.教学设备严重缺乏。

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在七年级新生身上就是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水平层次上的严重的差异性,本人认为分层走班形式的衔接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性的最佳途径。

二.英语分层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对分层的理解就是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使每一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群体都得到发展。

篇6:七年级6班班级学情分析

一、班级整体情况分析

七年级(6)班总人数48人。男生22人,女生26人,接近1:1。本学期大部分学生表现良好。班干部有工作热情,有一定的方法,工作积极主动,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大部分学生思想上积极向上,能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学习风气好,有班级荣誉感,部分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班风较正。但同时班里还是有2-3个男同学特别不遵守纪律,屡教不改,反覆性大,对班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一)学生情况

(1)学生性格:根据对家访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了解,1/3的学生都有愿望考进重点中学的愿望,3/4的学生都希望在初中三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生活相处中能宽容待人。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小事上会斤斤计较。

(2)学生习惯:各种规范检查有指定人负责,如课堂纪律、卫生情况(桌面整理、地面干净等)、午餐情况、自习课、课间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3)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上课能认真听讲,学习成绩能稳步上升,但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接受能力等种种原因而成绩提高不明显。但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很乐于助人,课下主动帮助同学学习,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同学的成绩会有大的提高。

(4)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娇生惯养,经常给他们一些零花钱。但老师要求学生把多余的零花钱交给自己保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财观念。

(5)班级学生具有集体荣誉感,学生能经常为班级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思想健康。例如:学生主动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带到班级里供同学一起分享,主动给请假的同学补习功课等,而这些为班级做好事的同学不仅仅是班干部,绝大部分是一般的同学,这一举动为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树立良好的班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班级情况

课间操方面:学生做到了速度快、有秩序、步伐整齐。但也有个别同学没有组织性,纪律性,造成队伍不整齐,影响了班级的整个队伍。因此,应多加以指导,反复训练,引导他们有集体的观念。

礼貌方面:学生都能做到见到老师礼貌的问好,个别学生不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对老师态度不好。

班级卫生方面:学生注意个人卫生,班级课桌椅摆放整齐,地面的纸屑基本没有。学习情况: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老师要进行教育、指导、谈心与交流,一边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让这些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认真听课。

(三)班级管理

1、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荣誉感,作为班主任应该设法去激发整个集体的荣誉感,想办法凝聚这个集体,提高班级凝聚力。全身心的投入班级工作中,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全班同学的真心投入。策划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

2、做一位有亲和力的班主任。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情感的,情感像一根纽带,把教师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平时在找学生到办公室谈心时,我会拉一个椅子来让学生坐下来,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却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会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速,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而在与家长交流时同样要注意“亲和”,学会与家长保持沟通与联系,多在家长面前夸奖孩子的长处与优点,让家长们感觉到自己对他们孩子的关注

与爱戴。

3、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与反思

第一,作为班主任,经验的缺乏仍是我的弱点。比如遇事时我还缺乏足够的沉着与冷静,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也不够好,有时我也会对学生进行一些大声的训斥。但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必耿耿于怀,不要跟学生斤斤计较。要对学生抱有期望,而对于学生出现的反复错误,也不应该气馁,要有耐心,要鼓励他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第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重大。班主任工作是件辛苦的事,因为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学概论》中提到,班主任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

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中心工作,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

3、班主任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的情况,及时传递通报学生的各种问题,信任任课教师,并与任课教师一起共谋教育学生的策略。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家访,互通学生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工作措施和途径:

1、理想教育是班级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才会把它转变成学习、生活的动力。他们明白实际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但这差距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跨越,并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把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学习动力。

2、安全教育重于泰山。热爱人生,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平安人生,享受美好人生,做到安全教育周周讲,每月一次安全大活动。把不安全因素预防于萌芽。

3、继续完善和加强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与“行为形成教育”。培养学生讲卫生,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班上计划开展“成长的烦恼”,“青春期心理卫生”,“让青春在这里闪光”,“留守儿童诉心声”等主题班团活动,使学生成才先成人,全面培养合格中学生,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礼仪文明、蓬勃向上的一代新人。

4、加强班级管理,努力培养“真诚、严格、活跃、奋进”的班集体。以团支部、班委会为平台,培养学生认知和自行管理能力。

5、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后进生的教育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因材施教,对他们真诚相待,耐心相帮,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把他们过早的推入社会,使他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①参观新农村;②建立兴趣小组;③办手抄报;④办班级学习园地;⑤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竞赛活动且效果好;⑥上好晨会,每星期都有读书读报日。

三、建立紧密的家校联系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本学期召开了一次家长会,还有一次部分学生的小型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每天,通过家庭联系本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必要时通过互访与家长进行联系或告知相关事项同,做到工作不仅要具体还要考虑到细节,尽量避免节外生枝现象的发生。

总之,班级的管理已经抓好突破口,只要细心、耐心、虚心、忍心和爱心、良心去竭力培育,我相信班级工作能上一个新台阶!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

篇7: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会议发言稿

抓级主任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就如同木桶内盛水的多少决定于最短的那根木条一样,如果一门课程的成绩差距太大,靠其他各门功课的成绩补救是不行的。

二、从每一天开始落实

在完美的地图也不能代替旅行者走完全程,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从落实说起,都必须从脚踏实地抓起,都要从真实的行动开始。为此,充分发挥班集体内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从每一天的点滴抓起,而且必须落到实处。即全员参与,落到实处。

三、强化管理

七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差一些,自觉性还低一些。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有长效。因此,我们不能怕麻烦,也不能怕花时间。

四、以提升为目标

篇8:浅谈学情分析与优化教学

针对学情分析与优化教学, 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点, 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1.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 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灵活变通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 明确这点很重要, 它决定着学习内容的选择。

2. 根据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 确定教学目标

要掌握的知识点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 所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它决定了学习重点的定位。

二、找准学生的“三点”,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我们应多考虑学生的注意点、兴趣点、兴奋点及优点, 采用对比、观察、讨论、演示、实践、拓展、评价等各种灵活多样的策略展开教学。

1. 找准学生的“注意点”, 抓住学生的“心”

老师上一节课下来, 经常抱怨某个学生今天太不听话了, 整节课注意力都不集中。可能是这个学生实在是不听话, 老师都没有办法, 可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老师这节课有没有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动力呢?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堂, 不管学生是上机实际操作还是理论知识时能认真听, 老师在设计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 让学生有“心”听, 用“心”听, 全“心”听。

2. 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让学生产生动力

学生“兴奋”了, 才有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课堂才有活力。

3.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形成了内在的需要, 他才有达到目标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如在本课的评价手段上, 我回忆了一下平时我教学时使用的评价反馈情况, 了解这个班其他学科老师评价的方式, 要想让本节课一个个知识点都掌握好, 只有不断地吸引学生注意, 刺激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热烈课堂氛围, 我采用竞赛的方法。

三、分析学生“特色”, 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使“预设”在课堂上精彩“生成”

这里所说的特色包括“班级特色”和“个体特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这两大特色, 不同的班级, 不同的学生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呢?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1. 多巡视观察

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不是流水线上没有生命力的产品, 而是一群群有思维、有个性的孩子。有时候个别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 教师要多巡视、多观察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 从而及时给予挖掘。

2. 多倾听了解

倾听, 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 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让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 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 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 完成第二次备课。

3. 多实战演练

信息技术教师常犯的毛病就是生怕学生这个知识点掌握不了, 那个知识点掌握不好, 就锁定学生机一直在“传道授业解惑”。殊不知, 学生听了什么时候用呢?相信学生, 多让他们动手“实战”, 一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4. 多思考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重点做好反思的有效性, 从三方面去反思:生成与预设的差异以及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活动中的精彩片断, 理性思考……从反思入手, 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种反思, 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 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 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篇9:做好学情分析 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72-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和经验的不同导致对相同的文本和剧情产生不同的解读。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数学老师关注教学的起点,即做好学情分析。本文遵循“WWH”模式,基于学情分析的现状,进一步反思其意义和实施,力使一线数学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提升教学质量。

一、学情分析的背景

1、新课程的学情观。新课程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情分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2、新基础的学情观。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的特色,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是学生立场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而成长的起点就是学情分析。

3、西方的学情观。西方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尝试而轻认知:“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爱因斯坦”。“卓越教学能够带给孩子应有的生命可能性,孩子在兴奋和参与中会学得更好!——英国《小学教学大纲》”

由此可见,学情分析是是学生立场的重要体现,是数学教学的起点。而数学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也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学情,提升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的现状

值得肯定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学情分析缺失的情况已然绝迹,各个梯队的教师都对学情分析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生立场已然确立。另教研组在教师团队的成长中也明确了学情分析的意义,有利于各个梯队的教师不断提升学情分析的能力。

不够理想:片面解读和经验主义的情况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不够尊重学生差异,以班级整体学情代替个体学情,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弹性;对课前学情的重视程度远大于课后学情,以作业反馈完全替代课后学情;以年段学情分析代替班级学情分析,对班级间的差异缺乏针对性分析;对儿童学习心理范畴的学情分析情况不容乐观。

对学情分析现状进行归因分析,无外乎两点:一是对学情分析意义的认同度不够,虽说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但传统观念仍在思想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生立场还不够落地和扎根,对学情分析的认识限制着效果;二是对学情分析方法论层面的学习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学情分析策略,受到该实践研究能力的局限,使得学情分析还停留在为老师的教而服务的层面上,未能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上去;三是儿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匮乏,使得许多教师回避了该方面的学情分析,或是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与教学环节脱节,并没有真正作为教学的起点。

三、怎样做好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教学起点的学情分析可以分为两大板块:

1、分析学生的特征。

(1)分析学生的年段思维特点和学习心理。从7周岁的前运算后期,经历具体运算阶段,到12周岁形式运算前期,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跨度不可谓不大,所以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认真学习皮亚杰先生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尤其涵盖小学学龄的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

需提醒的是:得益于长久的思维训练,中国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对皮先生的被试而言整体偏高,所以需要在他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因材施教,还应兼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儿童心理特征。

(2)分析学生的群体及个体差异。建构主义格外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分析群体差异,一般数学老师执教同一年级的两个班,而这两个学生群体往往是有所差异的,具体可能表现在教学氛围、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灵活处理,选择更为有效的组织方式,动态调整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再来分析个体差异,进入中年段的数学学习,不同孩子的数学学习差异是会被逐渐放大的,归根到底是思维品质差异作用的结果,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力争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2、分析学生的经验。

(1)动态分析学生的前在经验。学生的前在经验与目标状态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的大小就是学情分析的重点,这也是目前学情分析较好的板块。但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为一个个连续环节时,学生处于不断从前在经验达成目标状态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前在经验,关注互动生成中提升教学质量。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结构特点是螺旋递进式的,单元的学情分析也是类同的道理,由一次性的学情分析转向动态的学情分析,不再展开。

(2)辩证分析学生的潜在可能。俗话说:“学生是可能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学生潜在可能,不光着眼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还应考虑后进生的“适度等待区”,而后者往往是老师们所忽略的。当学习内容呈现连续性的特点时,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所以在学情分析中辩证分析潜在可能,给出针对性建议,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篇10: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⑶ 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⑸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⑹ 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⑺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综合性学习。(6分)

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诞辰纪念日。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了这位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⑴ 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写出与孔子言论相关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共12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自强()....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⑵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____ ...⑶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__⑷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 ..

7.翻译句子。(4分)

⑴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七年级上学期

三、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共13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 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___⑵ 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 ..

⑶ 盖石性坚重_______________⑷ 求之下流,固颠______________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②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 一老河兵闻之④ 当求之于上流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共8分)

上帝没有给它鱼鳔

上帝造了一群鱼。这些鱼种类多样,大小各异。为了让它们具有生存本领,上帝把它们的身体做成流线型,而且鱼表面十分光滑,这样游动起来可以大大减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种鱼拥有短而有力的鳍,使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待上帝把这些鱼们放到大海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们的身体比重大于水,这样,鱼一旦停下来,它们就会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于是,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鱼鳔是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气囊,鱼可以用增大缩小气囊的办法,来调节沉浮。这样,鱼在海里就轻松多了,有了气囊,它不但可以随意沉浮,还可以停在某地来休息。鱼鳔对于鱼来讲,实在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预料的是,他没有找到鲨鱼。鲨鱼是个调皮的家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

七年级上学期

无影无踪,上帝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找到它。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鲨鱼,那么只好由它去吧。上帝想,这对于鲨鱼来讲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它会由于缺少鳔可能很快就沦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为此,上帝感到很悲伤。

亿万年之后,上帝忽然想起那群鱼。他想看看当年那些鱼现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没有鱼鳔的鲨鱼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已经被别的鱼吃光了。

当他将海里的鱼家族都找来的时候,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当初的大鱼小鱼,白鱼黑鱼了。因为,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所有的鱼都变了模样,连当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面对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鱼,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呢?当初只有鲨鱼没有鱼鳔,它要比别的鱼多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啊,可现在看来,鲨鱼无疑是鱼类中的佼佼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鲨鱼说:“没有鱼鳔,我们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没有停止过抗争,游动抗争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因此,我们自然练就了最强壮的躯体。正是因为没有鱼鳔,我们才成了海中的霸王。”

听完这番话,上帝恍然大悟。

13.读了这篇短文,我们知道了,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游弋,是因为鱼身上有_____ ___________;鱼之所以能在水中上下沉浮,是因为有________________。(2分)

14.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来形容现在的鲨鱼。(2分)

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

15.鲨鱼没有鱼鳔,却在水中存活了下来,并且成了海中霸王,原因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谈谈感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当你遨游太空时会看到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以《我和太空有个约会》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将你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

篇11: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作者:雷慧慧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4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现有的学习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下课热情活泼,个别学生的脑筋转的特别的快,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快速解决。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按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自觉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书写状况总体来说比开学时有进步。但有少部分同学还是字迹潦草,也有坐在后面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上课容易开小差,有时候玩玩这玩玩那的,还有说小话的。但是整体来说本班还是个聪明活跃的班级。

一、具体情况分析

我班总人数30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比例均衡。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真可爱,聪明活泼的孩子,有一小部分学生学生习惯良好,书写工整大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自学能力较强,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沟通,尤其是家长能常督促孩子写好作业,并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

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感几乎为零,上课下位,头往后,跟其他同学说话开小差。这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完全不能认真遵守纪律。个别孩子从小就是那样比较孤僻,不善于交流,也不怎么与他人交流。所以对老师说的话根本不懂。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容易开小差学习效率不如其他学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平时工作繁忙,由爷爷奶奶带,作业根本就没人辅导,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想辅导也是力不从心,这些同学行为习惯较差,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我行我素。如毛麒翔同学,他其实特别聪明,这个孩子好动,精神不集中,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他的手在下面不停的玩,思绪更知飘到哪儿去了。也有的学生根本就没读过学前班,刚开学的一个月,对学校、老师、同学都非常的陌生,再加上性格内向,胆小,总是哭哭啼啼要回家,更不知什么是作业,所以,在教学上有点困难。不管他们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我相信只要孩子愿意,家长愿意和老师配合,积极配合老师,我对孩子们是充满信心的,相信日后一定能把教学成绩提上去。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在学习、生活上加强教育,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新奇的课堂环节,创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指导每个孩子做好自己,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约束自己、锻炼自己,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2、强化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极为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3、养成学习意识。要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学习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12:七年级美术教学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它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部村,所以有“仰韶文化”之称。彩陶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用火改变物质的第一次创举,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因而改变了原始人的生活。早期的陶器是用最原始的手制法,颜色不均。厚薄不一,纹饰不多。中期出现了慢轮制法,随后出现了快轮制法,器型越来越丰富。类别有碗、壶、钵、罐、盒、瓶、鼎、盘、豆、鬻之分,色泽有红陶黄陶、黑陶和白陶之别。装饰有刻画、泥条堆贴、拍印、雕塑和彩绘等。在花纹上最早是以象形的动物为主,后来逐渐向植物和几何纹发展,并阻越来越抽象图案化,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即使是现代工艺大师也为之感叹、折服。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彩陶,都会感到它既遥远又新奇,很想探个究竟、问个明白,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这些彩陶是在哪里发现的原始人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彩陶的?这些不同形状、大小异的彩陶各是做什么用的?有的彩陶做成尖底起什么作用?白陶鬻做三足有什么作用?彩陶人面鱼纹盆为什么将图案画在盆里?为什么喜欢画鱼纹?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吗?等等。针对这一课,老师可创设原始情境,还原原始生活,假想身临其境,让学生用心感悟彩陶。

从问题入手,帮助同学们收集资料,合作探究,设疑释疑,同时鼓励学生“亲手体验”,为同学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制作出自己的“彩陶”爱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重点是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引导他们学习彩陶文化、感悟彩陶艺术,亲手用黏土制作彩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当一回彩陶设计师。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从问题入手,帮助同学们收集资料,合作探究,设疑释疑,同时鼓励学生“亲手体验”,为同学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制作出自己的“彩陶”。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彩陶,都会感到它既遥远又新奇,很想探个究竟、问个明白,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这些彩陶是在哪里发现的原始人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彩陶的?这些不同形状、大小异的彩陶各是做什么用的?有的彩陶做成尖底起什么作用?白陶鬻做三足有什么作用?彩陶人面鱼纹盆为什么将图案画在盆里?为什么喜欢画鱼纹?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吗?等等。针对这一课,老师可创设原始情境,还原原始生活,假想身临其境,让学生用心感悟彩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祖先创造的彩陶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了解并掌握彩陶的装饰纹样以及制作方法,“亲手体验”,发挥想象、大胆创作,制作出自己的“彩陶”。

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创作能力,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传递爱心。

(二)方法与过程

认识彩陶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感悟彩陶艺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引导他们学习彩陶文化、感悟彩陶艺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引导他们学习彩陶文化、感悟彩陶艺术。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中华祖先创造的彩陶文化,应用所学到的彩陶制作方法和装饰特点合作制作一件陶瓷品。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泥或泥巴,颜料,笔,抹布等。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图片,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2)你还能说出其他的陶瓷品吗? 2.陶瓷分类。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管道,电瓷绝缘子等。

总结:陶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人们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3.导入课题

4.初步了解彩陶的历史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我国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这是彩陶的萌芽时期。在河南省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大量古文化遗存文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仰韶文化”。专家学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罐、碗、瓶等陶器。

5.欣赏早期彩陶图片,观察陶瓷上有些什么花纹?线条如何?从装饰上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愿望。学生和老师交流讨论,了解一些纹样的含义

总结:在装饰上,最早是以象形的动物为主,后来逐渐向几何纹样和植物纹样发展。一般用刻画、泥条堆贴、拍印、雕塑、和彩绘等形式进行装饰。

6.制作方法

手制法、模制法、轮制法。最原始最方便的方法是手制法,引导学生说说手制法可以用哪些动作来完成(技法),压、捏、揉、团、搓、接等

7.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学生的创意。

要求:注意卫生,学会分工,团结合作,虚心学习,完成表格填写

制作过程中允许学生下位去参观其他小组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8.评价

说说自己的爱心想法和创意。板书设计

第17课日用陶瓷 教学反思

感悟彩陶之美工艺陶瓷

篇13:学情分析:找出教学的有效切入口

笔者认为, 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应该分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二是学生的潜在状态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的生成。结合两方面的学情分析, 可以让我们更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 合理预测学生可能的发展, 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此, 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始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 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学生, 更好地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精心备课, 把握学生起点

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现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课堂上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也许会凭借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问题解决。我们常常能遇到某些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都懂了, 如果教师不能在备课时深入分析学情, 一节课的时间就会在生拉硬扯中结束了。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之前, 我在备课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和掌握这些方面, 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是这样的———

一、源自生活, 引入知识

师:今天老师先带大家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一组有关圆的图片)

师:看了这组图片, 大家有什么感受?

二、提出观点, 引发思考

1. 直观上进行认识。

2. 结构上进行学习。

三、巩固练习, 深化内知

1. 按规定画圆。

2. 判断。

3. 填表 (有关圆的半径和直径关系计算) 。

经过第一次尝试教学, 我发现在课堂上, 学生基本还是在跟着老师的步骤学习, 对学习的圆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 在练习巩固中个别学生觉得比较简单, 开始分散注意力。根据这样的教学情况, 课后我在另一个班级开展了有关问题的课前调查, 结果发现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老师认为的知识点是有很大不同的。从学生收起来的调查表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怎样形成的圆, 以及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结合学生的这些需要, 我又重新设计教案———

一、教学圆各部分名称

1.游戏引入, 认识圆心、圆上。

师: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是300米, 你能找到他家的位置吗?

师:看来, 根据同学的发言, 我们发现:以学校为中心, 向任何方向延伸3厘米处都可能是小明的家。

投影演示:“直尺”的0刻度对准学校, 不断转动直尺, 可以看出小明的家就会形成一个 (圆) !

2.尝试画圆, 认识半径、直径。

师:看来大家都认识圆, 那你会画圆吗?用圆规怎么画圆?你能自己画一个吗?你能在图中找出表示圆规两脚间距离的线段吗?

师:对于半径, 你认为它有什么特点?与你的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下, 记录在“我们的发现 (1) ”中。对于直径, 你又有哪些认识?……

二、联系实际生活, 解释生活现象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圆或者是圆形的物品, 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你能解释下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吗?椭圆的、方形的为什么不行?

3.师:你知道窨井盖为什么大部分都做成圆形的吗?

4. 师:足球场上的中圈是一个圆, 你知道这个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在新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圆, 在交流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圆的认识。导入环节中学生对形成的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对圆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时, 学生争先上前向大家介绍自己课前预习的成果, 在心理上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联系实际解释生活现象中, 学生一开始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但是当思考了几个问题后, 马上点燃了他们的思维火花, 人人都尝试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生活现象。

三、灵活授课, 发掘学生优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除了课前备课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要有能力去进行学情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需要教师有极好的掌控能力, 能及时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 及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 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取得更多的收获和进步。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有一道习题是这样的:周长都是37.68cm的正方形和圆, 谁的面积大一些?在进行这题练习时, 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简要说说猜测的理由。学生往往能够猜测, 但是理由却说不上来。通过猜测大小, 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因为说不上来理由, 就更会有一种想通过计算来找出结论的需要。这时当我宣布开始计算时, 学生都尽情投入到计算中去, 就连班上最调皮的学生都在认真计算。通过计算, 学生能够找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

这时, 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思考。学生小雨说:“是不是无论周长是多少, 只要周长相等, 圆的面积就一定比正方形的面积大?”其余学生都纷纷表示也有这个想法。我顺势引导:“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有学生就说可以举更多的例子来计算证明。我说:“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方法, 那你准备举怎样的例子来证明?举出的例子的数据应该怎样选择?”通过这样的引导, 让学生感受到如果要计算圆的面积方便, 周长的长度应该是3.14的倍数。所以在学生举出的例子中我又选择了周长是12.56cm和50.24cm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通过计算, 学生发现的确符合刚才的猜想, 也就能发现刚才小雨所说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时小洁举手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看, 脸圆的人看上去就比脸方的人脸大。”顿时, 班级中的气氛活跃很多, 很多学生都在比较谁的脸大。我先肯定可以这样想, 但是不科学, 如果要知道怎样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课后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课外阅读和思考。

在进行练习课的教学时, 课堂的氛围往往是比较平淡的, 学得好的学生与学得差的学生往往是不同的感受在进行练习。因此需要教师在达到练习目的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活跃课堂的练习氛围, 同时又能及时引导好的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让个体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收获。

四、课后延伸, 开拓学生视野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课后的学习是无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通过课后的延伸, 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 学生在课后应该如何延伸, 如何拓展, 又是摆在现实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我又进行了如下的几点思考和实践。

1. 注重兴趣培养, 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要分析哪些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 而又能在课后的时间中可以自学获取的。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倒数的认识”、“因数和倍数”等这样的概念性知识后, 结合书本的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展学习, 再以数学日记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那么学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积累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慢慢地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2. 重视学生差异, 有效分层延伸。

对于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 在课后也应该开展类似的延伸, 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简便计算的学习中, 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他们简便计算的能力, 因此在课后, 我经常鼓励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出题,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题目。在这样的互帮互助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团结互助的学习风气。

篇14:学情分析,让教学有备而来

关键词:学情分析;学情前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测量”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经历过数小方格得到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对于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会遭遇以往知识经验产生的负迁移:1.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影响,容易产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用“长(邻边)×宽(邻边)”的猜想;2.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的前提是“等积”,学生在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时,通过将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特征,这种“变形”将学生引入误区,以为这就是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依据,从而更加确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邻边)×宽(邻边)”。

那么,教学应该从哪里开始?怎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突破学习难点?笔者随机抽取某校四年级某教学班26名学生,试图通过学情前测了解学生的真想法,寻找学生的真问题,找到教学的起点,实施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说明:该班学生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且在三年级时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学情前测及分析

问题一:你能想办法得出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请你用文字、算式或者画图等方法来说明你这样做的理由。

问题二: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相比,( )。

A.不变 B. 变大了

C. 变小了 D. 无法比较

学生答题情况统计——“问题一”出现3种情况:(1)用“底×高”计算的有17人,占65.3%。其中16人不但知道用底×高来计算面积,而且知道如何分割转化,并画了出来(均呈现一种分割方法,即分成一个三角形再平移);有一人直接用底×高来计算,但不能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2)用“邻边×邻边”计算的有7人,占26.9%。他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完全一样,并表述为“长×宽”(即邻边×邻边)来计算。这7名学生在问题二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A(即斜拉后的平行四边形与原长方形的面积相等)。(3)数方格得出面积的有1人,占3.9%。由于之前未提供标准规格的方格纸,学生自行在原图上打方格,画出的方格的边长不是1厘米且大小不一,得出的结果也不准确。

“问题二”没有人选择B(变大)或D(无法比较),选择A(不变)的有14人,占53.8%,选择C(变小)的有12人,占46.2%。

从前测呈现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学生第一次遭遇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邻边×邻边”这种猜测是一定会出现的,而且有着较高的比例。为了近距离地了解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我们整理了学生的前测作业单,并就典型问题进行了学生访谈,让我们来倾听这种猜想的背后学生真实的“心声”。

生1: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就要知道它的长和宽,把它改成长方形就能求出它的面积了。

生2:因为长度不变,图形的面积就不会变,所以我把图形摆正,再用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求出面积了。

生3:通常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应该也用这种方法。

生4:因为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我觉得应该也用“长×宽”。

生5: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它变过来就是长方形了,就可以用长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了。

生6: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把它拉一下就变成长方形了。

……

很明显,学生受到了之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以及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特征等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半数以上的学生确信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理由是: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拉动变形成为长方形,因此可以拉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由此看来,学生眼里的转化只是形状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变”与“不变”并不清楚,而“怎样变”才是“等积”的,这是转化的关键,也是面积推导的依据,更是今后学习新的图形、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学要直面学生的疑惑,将教学的关键问题指向“为什么要转化、怎样转化”。

二、教学设计与意图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逐步推进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理解推导过程,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

学习任务一:在一张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和牵引暗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并想办法验证其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给学生的探究创设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场所,让学生的错误观点、问题困惑尽早暴露,快速聚焦教学重难点,使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充分,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加突显。用方格纸作为背景,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数方格”经验,较容易地得出面积的大小;数方格的过程又使学生头脑中对“等积”转化的操作方法初具模型,是直观感悟转化的必要途径;另外数方格也为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提供了验证的依据。

学习任务二:借助长方形框架和方格纸,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等于“长×宽”还是“底×高”?

设计意图:讨论的焦点趋于集中——同样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一是通过切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底×高”的计算方法;一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拉正”变为长方形,从而有“长×宽”的算法,哪种算法正确?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也尽可能地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在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中,修正自己原有经验中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长方形框架,在不断变化倾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其观察面积的变化,同时通过三个问题来启发思辨,理解转化的本质。

(1)两种方法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变化后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怎样验证?

(2)把平行四边形切割、平移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3)怎样转化才能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

学习任务三: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呢?在方格纸上自己画一个任意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并验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题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教学之初提供给学生的平行四边形是统一的、典型的、常规的形状,而练习中一旦出现非典型的(如竖放、斜放、倾斜角度较大)平行四边形,学生则无从下手。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变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归纳。学生自己画平行四边形来进行验证时,出于好奇心他们会故意画出一些非常规的平行四边形,这使得研究素材更加丰富,研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可信且更具一般性,从而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确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具有一般意义。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教学完成之后我们随即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当堂反馈,设计如下:

(1)判断:图1中哪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5×3来计算?

(2)选择:图2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A. 12×8 B. 12×9.6

C. 10×8 D. 10×9.6

(3)比较图3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 )。

A. 相等 B. 不相等

学生答题情况统计:第(1)题25人做对,正确率96.1%;第(2)题23人做对,正确率88.4%;第(3)题20人做对,正确率76.9%。

当堂反馈表明,教学的难点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找到相应的底和高进行计算,在图形变式的情况下也能合理地选择和判断。第(3)题部分学生出现错误,还是受斜拉长方形框架的影响,由于两个平行四边形等高,学生认为它们是由同一个长方形斜拉变形所致,故得出面积不相等的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要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测量、计算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加深对图形变形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辨析,最终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其高矮、胖瘦、倾斜角度等因素无关。

上一篇:忆,逝去的友情作文下一篇: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家园——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