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24-05-06

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共6篇)

篇1: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3月- 8月,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展了中国游客海外形象调查,主要针对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认知进行调查。该调查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亚、非、欧、美、大洋洲均有选样,共获得1264份有效问卷。

一、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海外旅行不文明行为的认知

1.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在乱扔垃圾、闯红灯、围观起哄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最为突出

图1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整体认知

不同地区受访者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认知存在差异。大洋洲受访者认为中国游客在闯红灯(38%)、插队(28%)和乱扔垃圾(28%)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较突出。

图2 不同地区受访者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认知

2.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游客文明意识差和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

图3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影响因素的认知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就整体情况而言,除文明意识差和文化差异两项主要因素外,外国人认为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表1 不同国别受访者对影响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最重要因素的认知

3.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持友好欢迎态度,最关注中国游客在购物方面的形象

从总体样本情况看,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持积极欢迎态度,同时反对限制中国游客人数。从不同国家受访者的态度差异性看,阿根廷、耶路撒冷的欢迎态度最强烈,达到100%;澳门最低,仅为8%。根据调查结果,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表现出对中国游客的不欢迎态度较明显,蒙古有61%的受访者表示赞成限制中国游客数据。然而,卡塔尔、墨西哥、耶路撒冷等国受访者一致表示欢迎中国游客的到访。

图4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态度

外国人对中国人在购物情境中的行为最为关注,且认为中国游客在旅游购物中的形象认知度最高。中国向上的经济形势正受到全球关注,中国游客购买力受到期待。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在购物情境中的形象最好,其次分别为签证、娱乐、景点、旅行社、酒店、餐饮、交通、公共场所。

图5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形象关注程度

图6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在海外不同旅游情景中的形象认知

4.旅游目的地与中国游客互动关系认知情况分析

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在礼仪方面与境外目的地存在较大冲突。在文化、习俗上冲突表现较为明显,在历史等其他方面的冲突不太显著。

图7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与目的地文化冲突的认知

二、外国人对中国游客目的`地选择特征的认知

1.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更关注旅游地的艺术

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最关注旅游地的艺术,其次关注的是建筑、美食和风俗。

图8外国人对中国游客在海外目的地关注偏好的认知

2.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海外出游方式主要为跟团出游

大多数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主要和家人一同出游,其次是与好友出游,分别占比为44.8%和32.6%。情侣出游和独自出游情况较少。反映出中国游客海外出游时,选择多人有组织的出游方式较多。

图9 中国游客海外出游情况

3.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选择海外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因素是景点的吸引力,对生态观光和漂流探险类旅游不太关注

图10 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海外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对目的地自然风光(27%)、历史遗迹(32%)和风土人情(22%)等方面最为关注,对生态观光类(6%)和漂流探险类(4%)的旅游并不太关注。

图11 外国人对中国游客最喜欢的景点类型认知

4.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最关注当地特色文化风情、购物和拍照留念,偏好在中低档餐厅就餐

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在海外旅行中最关注当地特色文化风情(26%)、购物(24%)和拍照留念(23%),较少关注小吃(14%)和放松项目(13%)。

图12 对国人对中国游客海外旅行中关注因素认知

篇2: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本文被浏38次

环球网记者赵小侠报道,据美国中文网3月4日援引《今日美国》报道,美国最新发布的一项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显示,美国人是“全球最差劲的游客”,而且美国人自己对此表示认同。这次调查主要对比了16个国家的游客。

据报道,此次调查由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生活社交”2月委托市场调研机构曼达拉研究公司进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爱尔兰的超过5600名受访者回答问卷,其中4000名受访者是美国人。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均认为美国人是全球最差劲的游客,其中自认“最差”的美国人比例达20%。此外,“最差游客榜单”第二至第五位分别为中国人(15%)、法国人(14%)、日本人(12%)、俄罗斯人(11%)。

报道称,接受调查的美国人以“丑陋的美国人”自称,并列出各种旅游陋习,比如穿着随便(工装裤、汗衫、球鞋、棒球帽等)、说话声音过大。超过四成来自美国的调查对象承认,曾有意无意地顺走酒店物品,最常见的是毛巾(28%),其次是浴袍(8%)、电池(5%)、枕头(4%)、遥控器(3%)、床单(3%)、雨伞(3%)、《圣经》(3%)。

报道解释说,美国休假时间比其它国家要少,这可能是美国人名列“最差游客榜单”榜首的原因。美国人每年休假16天,爱尔兰28天,澳大利亚27天,英国23天,加拿大21天。

篇3: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本项研究采取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设计主要包括:第一, 受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第二, 受访者对沈阳市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对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各个构成要素的感知等。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调查对象为来沈阳游玩的市外游客和沈阳市居民。调查方式是将问卷发到旅游者手中进行实地调查, 现场填写、现场回收。针对受访者共发放问卷130份, 回收问卷111份, 回收有效率为85.4%。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样本结构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了不同性别 (男43.2%、56.8%) 、不同年龄 (20岁以下3.6%、20~30岁44.2%、30~40岁22.5%、40~60岁27%、60岁以上2.7%) 、不同文化程度 (初中以下9%、高中/中专12.6%、大专31.5%、本科33.4%、研究生13.5%) 、不同职业 (农民2.7%、工人5.4%、公司职员18%、教师12.6%、公务员2.7%、事业单位人员6.3%、自由职业者5.4%、学生38.8%、其他8.1%) 和不同居住地 (沈阳市居民44.2%、辽宁省内居民36%、辽宁省外居民19.8%) 的受访者, 随机性较强, 因而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为该项研究打下了科学的实证分析基础。

(二) 游客对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认知途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的认知途径主要以电视 (73%) 、报纸 (41%) 、听人介 (38%) 绍和网络 (36%) 为主。不同居住地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的认知途径存在一定差异:沈阳市居民的认知途径以电视 (59%) 、报纸 (37%) 和听人介绍 (37%) 为主;辽宁省内居民的认知途径以电视 (90%) 、听人介绍 (50%) 和网络 (45%) 为主;辽宁省外居民的认知途径以电视 (73%) 、网络 (59%) 和报纸 (50%) 为主。相关部门做形象宣传时应根据游客区域不同采用不同的宣传渠道 (见下页表1) 。

(三) 游客对沈阳市旅游形象的感应特征分析

下页表1调查结果表明, 游客对沈阳市旅游形象感知最突出的为“重工业基地 (60%) ”, “重工业基地”是受访对象第一选择, 被调查者受沈阳原初旧形象影响很大。不同居住地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感知差异情况如下:沈阳市居民对于以上九项感知都很强烈;省内游客对于“繁华大都市”、“满清发祥地”、“张学良故居”和“东北商业中心”四项都有较强烈的认知;省外游客对于除“重工业基地”外的其他选项感知均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市内游客, 由于身处沈阳, 天天耳濡目染, 所以对沈阳市旅游形象的各项特征均感知较强;省内游客由于距离沈阳很近, 比较了解沈阳文化, 所以, “满清发祥地”和“张学良故居”两项感知较强, 同时省内游客往往将沈阳与省内其他城市对比, 作为省会的沈阳, “繁华大都市”和“东北商业中心”两项必然会感知较强;省外游客对于除“重工业基地”外的其他选项感知均较弱, 这说明一方面是因为与沈阳市距离较远, 受访者很少有机会亲临沈阳, 了解沈阳, 同时, 也暴露了我们沈阳市旅游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效果不好, 相关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

(四) 游客对沈阳市旅游形象因子实地感知评价

采用游客评分的方法, 基于游客对沈阳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因子的态度进行评判赋分 (5———很满意、4———较满意、3———一般、2———不太满意、1———很不满意) , 以期对沈阳的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提供依据[3]。

表2调查结果表明, 游客对沈阳市旅游形象各因子实地感知评分刚刚及格 (平均值3.05分以上) , 不同群体间评分差异较大 (标准差0.753以上) 。首先, 从平均值角度来看, 对于城市历史和历史文化的评价最高, 对市民素质和旅游纪念品评价较低, 而对道路状况评价最低, 可见, 沈阳市的文化定位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认可。在旅游纪念品、市民素质和道路状况方面游客反映最差, 急待改进。对于其他如住宿环境、餐饮设施等其他因子得到游客的肯定, 评分均值在3.41以上, 但是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些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 从标准差值角度来看, 游客对道路状况、市民素质和自然风光因子的评分最不一致, 离散性很大, 如道路状况, 标准差值为1.174, 不同群体间差异很大。对于其他11个因子来讲, 虽然相对这三个因子标准差值相对较低, 但都在0.753以上, 所以, 游客评分一致性也很差。

三、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从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的认知途径来看, 主要以电视、报纸、听人介绍和网络为主, 不同居住地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的认知途径存在一定差异;第二, 从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的感应特征分析, 游客对沈阳市旅游形象感知最突出的为“重工业基地”, 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受重工业基地的原初城市形象影响严重, 对“繁华大都市”和“东北商业中心”有较强的认知, 对沈阳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第三, 从游客对沈阳旅游形象各因子实地感知来看, 除“历史文化”和“城市历史”外游客的评分均在3.05~3.75分之间, 分值较低, 不同群体间评分差异较大, 可见沈阳在旅游供给的诸多方面需要改善。希望在政府的引导和公众的积极配合下, 提高旅游产业素质、提升市民素养和社会文明, 从而提升沈阳旅游整体形象。

摘要: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将会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 以游客为调查对象, 调查其对沈阳市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对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各个构成要素的感知评判以及对沈阳城市旅游形象综合感知等, 希望为沈阳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为沈阳的健康发展旅游业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沈阳,旅游形象,传播

参考文献

[1]郭舒, 曹宁.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3, (1) .

[2]居易.新经济浪潮中的“形象经济”[J].市场观察, 2002, (4) .

篇4:中国游客居全球海外消费榜榜首

Nicola Formichetti跳槽Diesel

4月4日,Nicola Formichetti正式确认担纲Diesel有史以来第一个“艺术总监”,全面负责该品牌形象定位,包括产品、市场、通信等领域的监管。

Vera Wang取消上海店试穿费

Vera Wang近期发表公开声明,宣布上海的店铺将取消3000元的婚纱试穿费用。声明中说“这个决定正是希望所有客户都能得到公平优质的服务。”

创新无底高跟鞋

伦敦建筑师兼鞋履设计师Julian Hakes设计了一款无底高跟鞋,打破了传统高跟鞋对双脚的束缚,透气凉爽,所以设计师特别以清爽酸甜的鸡尾酒“Mojito”来命名。这款鞋定价由115至175英镑(约1,066-1,623元人民币)不等,共备有多个配色。

一线品牌设计师“抄袭门”

近日,时尚博主在博客爆料,Celine、Dior、Prada的知名设计师抄袭已故设计师的作品,并将作品对比图摆上网。

Tiffany看好2013年市场

篇5: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发布

2015年3月18日,北京:《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于今天在北京发布。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2014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2013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习近平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习近平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2014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4.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2013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的主要因素。此外,售后服务也是中国产品亟待改善的方向。6.主办大型国际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海外受访者对2014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亚信峰会和APEC北京峰会给予了积极评价,并表示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国家形象调查为科学评估国际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实践和学术价值,这是打造新型国际传播智库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国际传播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对此次调查的主要发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华通明略客户群总监董光华和Lightspeed GMI项目经理李行分别就中国企业品牌形象和调查方法进行说明。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也出席会议并对本次调查进行点评。

篇6:“现丑”海外的中国游客

美国东部一小镇。前些年,当地居民发现,每到傍晚,总有一批东亚模样的中年男子结伴而行,循着固定的路线,围着特定的民宅,周而复始地环行,有人剔着牙,有人边走边做伸臂扩胸状,但均旁若无人地大声议论着、说笑着,几圈之后,消失无迹。

最初,遭到环行的那几家民宅的居民们,只是好奇地从窗帘隙缝中望着这些东亚人,几天之后,他们的眼光从好奇转为警惕,继而转为恐慌,最后,他们忍无可忍,报告了警察局。

后来,他们接到了警察局的调查结果:这批东亚人是在附近一所大学进修英语的中国某省份的政府机关干部,围着民宅遛弯儿,不过是晚饭后为消化胃中积食而进行的集体散步,属中国养生文化中“饭后百步走”在异邦之实践,并无其他恶意。

当地居民听后将信将疑,日久,他们发现,尽管这些中国人依然每晚绕宅数匝,但也并无扒窃或扰民行为,方才相安无事。——这是我在中国的一个朋友笑着告诉我的真人真事。当然,他也是上述集体散步活动的参与者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中外交流、互动日趋频繁,不仅出国“公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旅游的中国人也渐成规模。因此,这种饭后在异国他乡结伴展开的集剔牙、健身、消化积食、交换趣闻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中国养生文化之旅,在中国人常去的国家已成街头一景,“老外”对此也开始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故上述报警之举已鲜有所闻。

与“蒙娜丽莎”合影

饭后集体百步走,虽为中国独特民俗,但除了最初引致“友邦诧异”之外,并无太大遗患,但中国公私游客带至异邦的其他形式之“文化碰撞”,似乎冲击力更强,后患也更深。

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7月的一篇报道称,在1995年,仅仅有452万中国人出境旅游,但在随后的5年之内,这个数字已经翻番。2005年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超过3100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有1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前往全球各地旅游。

这还不包括那些公费出国的中国各类“公干”人员。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说,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出境旅游的最大游客来源国。不过,并不是所有“老外”都对这一趋势欢欣鼓舞,都对中国游客笑脸相迎。

据中国传媒报道,在中国游客较常光顾的泰国,一些高级度假酒店已明言,不再接待中国旅行团。某酒店工作人员说:“以前我们接过一些中国团队,但这些中国游客在入住时经常在屋内吸烟,以至把房间的地毯烧出洞来;他们还在餐厅或电梯等场合大声喧哗,引来其他客人投诉。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大损失,后来我们就不接了。”

另据一位中国驻法国记者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报道,有一次,在巴黎卢浮宫,当各种肤色的游客屏气息声地观赏艺术作品时,忽然一句洪亮的中国话炸响:“蒙娜丽莎就在前面那个厅!快走啊!”紧接着,20多名中国人呼啸奔来。

待奔至名画“蒙娜丽莎”所在展厅时,这批中国人又蜂拥而上,把这幅画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的游客根本甭想靠近,他们一边相互招呼着,一边轮流与“蒙娜丽莎”合影。由于“动静”太大,最终引致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干预。

盘中食物堆成山

一位去过美国的中国游客,则向中国媒体抱怨美国酒店的“歧视”,他说,他在美国与另外几位中国游伴去酒店自助餐厅吃早餐时,被“单独安排”在自助餐厅之外的一个“非自助”餐区用餐。

另据报道,许多欧洲酒店也专门在会议室等场所开辟了“非自助特区”,供中国团队用餐。总之,中国游客被不少国家的酒店“剥夺”了吃自助餐的资格。

原因何在?一位中国游客的描述道出了真相:国外自助餐规矩比较多,要求吃客排队依次拿取食物,但许多中国人一进自助餐厅,就在食物区里横冲直撞,抢在其他人前面挑选食物,并把盘中食物堆得像座小山,最后却吃不完,剩了大半在盘里,有的面包只咬了一口。还有的中国游客把鸡蛋偷偷揣在口袋里带走,或者是把饮料灌在自己的罐子里。

中国一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对中国传媒说,有一次他带团去法国迪士尼游玩,有些地方的栏杆设计成回字形,但一些中国游客不排队,拉开栏杆就往里钻。一些其他国家的游客很愤怒,问:“是哪个国家的?”后来,他回忆说,“当时,我们做领队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太丢脸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外”都不满意中国游客的举止。例如,国外小偷就对中国某些游客的“露富”之举欣喜若狂。某些富起来的中国人,出了国,特爱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并且喜欢随身揣着大把钞票,招摇过市,从而勾起国外惯窃的情有独钟、痴迷暗恋、关心研究、跟踪盯梢乃至最终的零距离“求爱”。

中国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引起了中国传媒的批评,也引起了国外传媒的报道。例如,英国《卫报》2006年5月发表了题为《中国游客被告知留意自己的举止》的报道;《中国游客:亚洲新的“丑陋美国人”》,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6年年初一篇文章的标题;《纽约时报》2005年10月的一篇类似报道,则以《中国游客留下了坏名声》作标题……

舆论监督

对于外国传媒的批评,某些中国人有着一种奇怪、复杂的心态:同样的毛病,即使完全属实,只要是中国血统的人批评,哪怕是海外华人,都能接受,但要是“老外”批评,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轻者指责对方歧视中国人,重者则反击对方“妖魔化”中国。

其实,再平心静气细读几遍国外媒体上那些被指为“辱我族类”的批评文章,你就会发现,国外媒体的批评比起中国境内媒体的批评,要委婉、客气、有节制得多,似乎没有哪些“老外”对个别中国游客的不雅行为无限上纲,进而得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中国文化是丑陋文化的结论,相反,他们批评起自己同胞在海外的“现丑”行为来,却更为苛刻、直率和不留情面。

例如,上面提及的《纽约时报》那篇《中国游客留下了坏名声》的报道,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这样写道:“中国游客潮反映了自从罗马人以来几乎每一波海外游客群体崛起的共性,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在海外的恶劣表现,到二战之后在欧洲的丑陋美国人,再到20世纪80年代在海外景点到处留影拍照的日本人。”

当然,“家丑不可外扬”,“宁忍老婆数落半天,不听外人指教一句”等情结,不仅是普通中国人的特点,也是全人类的共性。

所以,如果不想听到外人的批评,同时又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唯一的方法就是:经常自曝己丑,内抖家丑。说得文绉绉一些,就是充分发挥境内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上一篇:“争、树、增、提”竞赛活动党性分析报告下一篇:上海2017年网络安全员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