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邹碧华精神”

2024-05-16

我眼中的“邹碧华精神”(精选5篇)

篇1:我眼中的“邹碧华精神”

我眼中的“邹碧华精神”

——对‚法官当如邹碧华‛的思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不曾想,这段话竟成了邹碧华同志一生的写照。邹碧华同志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对理想的追求、对人民的热爱当中,然而,却被无情的死者突然夺去了年轻的生命。2012年,邹碧华同志到北大参加完同学聚会后,曾经写过一篇人到中年的感悟,文采斐然的他这样写道:‚记得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吗?想当年,我们是何等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么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尔虞我诈、嫉妒、失意,有的甚至经历了生活变故、经历了背叛与伤害,伤痕累累。更让我们唏嘘的是,有的同学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他肯定没有预料到,正值英年的自己,会突然离开人世。

邹碧华走了,虽然他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他的可贵品格、学识素养、不凡成就决定了他的生命有着多数人无法比拟的厚度。而我们,邹碧华同志遗志的继承者们,在感怀逝者之余,能够从他的身上学到些什么?我想,应当是学习他的精神。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法官,就应当凭良心做事。邹碧华同志是这样选择的,更是如此坚守的。他坚持每周一次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登门开导上访户,亲自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做有良心的法官,就意味着不慕高官豪宅,不羡权重禄厚,我们必须甘于经年累月埋首案牍的寂寞,必须甘守内心淡泊,看淡所谓得失,必须始终如一地不惟私、不惟权、不惟情,只惟公、只惟法、只惟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法官,就应当有所作为。邹碧华同志是这样选择的,更是如此坚守的。他撰写的《要式审判九步法》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法官的‚教科书‛;他为了做好上海高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刻苦钻研,仅‚大数据‛专题就先后研读了50本书籍,使得上海法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全世界也是最好的。做有作为的法官,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远离灯红酒绿,克服庸奢懒散。当他人觥筹交错时,你可能正为一份裁判文书而字斟句酌;当他人呼朋唤友时,你可能正为促成多方当事人的调解而苦口婆心。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勤学不辍,提升法律素养,在日复一日的阅卷、开庭、调解、裁判、执行工作中,践行最初也是最终的法官誓言。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法官,就应当有所担当。邹碧华同志是这样选择的,更是如此坚守的。他不怕困难,敢于担当,做改革的先行者,历经34稿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他倾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力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做有担当的法官,就意味着不懈怠、不畏难、不退缩,在平凡而漫长的法官职业生涯中,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勇担职责、知行合一,做审理每一起案件的公正裁判者,做推进司法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做实现法治中国梦的勇敢追梦者。正如邹碧华所言:‚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我们努力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将变得更完满。‛在用心工作中,书写我们无悔的法官人生,汇聚复兴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作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法官,也许,我们不再言辞激情地谈论理想,但我们依然怀揣理想;也许,我们没有大视野、大格局,但我们依然要脚踏实地、用心工作;也许我们达不到那样的人生高度和厚度,但我们依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诗人北岛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想以它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与在座的诸位法官同志共勉: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谢谢大家!

篇2:我眼中的“邹碧华精神”

北京,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心目中最神圣的城市。国庆黄金周的来临迎来了我的北京之旅。我们这一行的旅行团有大约三十多人,最特别的是有十一个人还是一大家子。就这样,我们这一群人浩浩荡荡地登上了飞机,飞向梦想中的城市——北京。

我的位置恰好安排在靠窗的地方,能轻易地目睹窗边的蓝天和白云。此时,我置身于云海之中,如一只欢快的小鸟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翱翔。飞机平稳如在地面上行驶,偶尔遇到气流才会颠簸一下,我心中曾有过的恐惧感也顿时荡然无存。一道强光吸引了我的视线,竟然是无比绚烂的彩虹,我没有想到会与彩虹如此的亲密接触!七彩的颜色让白云渡上了金边,光芒四射的天空让我陷入无限的遐想之中。我想,孙悟空纵然能腾云驾雾也不过如此罢。就是打了一个盹的时间,北京竟然到了。我们在机场外遇到了接机的导游,以后的食宿问题就可以交给他权权打理了。傍晚时分,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不得不说,此时正是人满为患!天安门广场上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大概都集中在这里了吧,国家的节日也是人民的节日,即使是居住在北京的人们也应该出动了吧,他们向着心中所崇拜的天安门愉悦地奔来。你瞧,大家都集中在一块了,就像集中在党中央的周围,朝着同一个奋斗目标而不断迈进!天安门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毛主席的画像,他的表情庄严而肃立,令人肃然起敬。毛主席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他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伟人。天安门的夜景真是别有一番味道,但是清晨的天安门更是显得气势磅礴。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竟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呢。大家纷纷在天安门前合影,留下了一串又一串的笑声。接着,就是步入天安门,通往故宫的路上。导游说每个来故宫的人都是为了圆一个皇帝的梦,所以,大家来到故宫就当自己是一个皇帝,要吃饭就告诉他想用膳了,上厕所就说出恭,想到哪里就说摆驾。听完这一席话,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大都是木质结构建造的,黄琉璃的瓦顶,青白石的底座,再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它让我惊叹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功绩竟是如此卓越不凡啊!故宫不即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富丽华贵,听说还收藏着许多的稀世文物呢。我们步入故宫宏大的广场,最吸引人的建筑就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可见太和殿里的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面设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和鼎,后面则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听导游介绍说一切的重大典礼,如皇帝大婚、册立皇后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受百官朝贺并赐宴等,都会在太和殿里举行。中

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做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则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进入内廷,内廷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走中路可以看到皇帝的卧室也就是乾清宫;放置皇帝印玺的地方称为交泰殿;皇帝结婚的新房是坤宁宫,大家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由外向内观看,只见皇帝与皇后的新床,枕头与被褥都有着浓重的红色,并绚丽地绣着龙与凤。最后就是参观御花园了,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还有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一切都是如此完美,不难想像古时的皇宫贵族们该是过着怎样奢华与惬意的生活啊!

在北京的第三天,我们终于见到了长城。在去往长城的路上就隐约从导演的口中得知一些关于长城的历史。长城共有近一万公里,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是明代修筑长城的二个最大关口,北京境内的长城就有600余公里,比较著名的有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箭扣长城等等。长城是一种将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的军事防御体系。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使许多人以为长城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修建。其实,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前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维修了秦长城,而且还修建了塞外长城,使西汉长城的总长度在10000里以上,远远超过了秦长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明朝为防御退回到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后裔南下骚扰,又极为重视长城的修筑,前后共分三个阶段修缮了长城,使长城发展成一道更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只有清朝没有修建长城,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修建长城的历史。但是如今长城依然存在,它不仅是宏伟的古代建筑,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见证。

长城历经苍桑,至今依然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脚踏着长城的一砖一瓦,就如同踏在了古时建筑工人的血肉之躯上,据说长城也称为人城,是历代古人的辛酸血泪堆积而成的,古时没有起重机,没有任何辅助的设备,都是靠人力一点一滴地完成的。因此,有很多人因为过度的劳累和患了疾病而死去,然后就用他们的尸体做成材料运用在修建长城之上。中国人创造了奇迹,这令我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感到悲痛。想到古时的建筑工人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长城,我的心里就感到一阵绞痛,如果要我选择,我宁愿不能看到如今这宏伟壮观的长城,而希望那些亡民能够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是由我们所控制的啊!唉,我轻轻抚摸着长城,体会到了它的冰凉与孤独,不由得潸然泪下。在长城上没走多远,我就下来了,我不堪踏在中国古人的灵魂之上,愿他们得到永生吧!同时我也相信,长城已经和人类合为一体了,之所以保存得这么悠久,我想它一定是有灵魂的,愿它永远坚强地屹立在我国的领土之上,保佑我们历代子孙永远的和平与安宁吧!

值得一提的还有就是游览了一趟恭王府。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保存得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清乾隆时的宠臣、大学士和珅的宅第,嘉庆四年和珅获罪,宅第入官,清咸丰帝就将其赐予六弟恭亲王奕昕,名为恭王府。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其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据说和绅生前十分喜爱金钱,被抄家时,统计家有良田八千多公顷,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行店遍布全国各地,总计家财8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当时5年的财政总收入。我还发现脚下踩着的砖瓦竟然也是一个又一个的铜钱模样,可见和绅爱钱已经到了走火入魔之道。

跟着导游的大队伍走入园子,进门后是独乐峰,是一块高5余米的太湖石,虽是园中点缀,但却起着屏风的作用。过了独乐峰,正北是海渡鹤桥,过桥为安善堂,是一座宽敞大厅,当时恭王在此设宴招待过客人。越过安善堂,来到韵花鋎,这里是一排堂阁小屋,过此即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滴翠岩的山上有邀月台,山下有秘云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为了能摸到这个“福”字,大家必须排长龙一个一个的挤进洞中,好不容易到了黑漆漆的山洞里,却见两个保安威武地站立于“福子碑”前,为了维持次序他们不会让你在洞中多停留一分钟的。恭王府还有个特色就是那里的讲解员是清一色的美女,她们都穿着红艳艳的唐装,拿着喇叭介绍“福”字的由来。据说是康熙年间,自幼照顾康熙的老祖母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所有的御医都束手无策。康熙为了老祖母的身体能早日康复,挥笔写下这个“福”字,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玺,希望给祖母祈福。后来,没想到祖母的病竟然神奇地好了起来。因此,这个“福”字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一字值千金了,然而最终却又被和绅占为已用了。为了不被人发现,和绅想出了一个妙方,他把这个“福”字雕刻在汉白玉上,藏匿于洞中。最后发现这个秘密的人竟是我们的周总理。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戏楼,建筑形式是三券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厅顶挂着宫灯,地面方砖铺就。这里除了演戏之外,还是当年恭王府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总之,我们还在这个戏楼里观看了五分钟的大戏,品铭了飘香四溢的花果茶。

从导游口中得知和绅他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皇帝有的他全都有,就连皇帝没有的东西他也有,不但因为他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还因为他非常有才华,而且很会拍马屁。看了史书才知道,并非如此简单。和绅生于钮牯禄氏旗,属于满洲正红旗,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使他过早的尝尽了人间世态的炎凉,同时也使他对金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只有有了钱,才能被人尊重;只有有了钱,才能做人上人。为了出人头地,他奋发努力,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他日后进入清朝政坛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和绅身材忻长,眉清目秀,不仅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绝顶、出口成章、处事机敏的干练之材,而且以最会理财、敛财专长。和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文,平时巧答应对、处理政务干练决断,都甚和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从这一点上看,和绅受宠不仅仅是靠溜须拍马,而且是确实也有一些真本事,和绅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

其实和绅与乾隆皇帝的缘份还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乾隆做太子的时候,一次因事进宫,看到父王雍正的一个妃子娇艳无比,正对镜梳妆,不禁想和她开个玩笑。于是,他就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就里,遂用梳子往后击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额头上。乾隆的母后恰好撞见,就说那个妃子调戏太子,将她赐帛自尽。乾隆觉得对不住这个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颈上点了一下,悲痛地说:“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后来,和绅入宫侍驾,乾隆越看和绅越像那个冤死的妃子,验其项颈,果见其颈上有一红色胎记。叩其年龄,也与那妃子死去的时间相合,正是25年。乾隆愈发吃惊,遂认为和绅就是那冤死的妃子之后身所化。为偿还年轻时的孽债,乾隆对和绅关爱由加,处处袒护,致使和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以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后来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将和绅扳倒,死时居然也是白绫赐死,与那妃子一般,真是历史的巧合!

篇3:我眼中的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这是近几年来,大学内外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让我们先从几个实际的例子中,体会一下什么叫大学精神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的校长马寅初先生。1957年他有感于解放后大陆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以全国人大常委的身份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不料这一正确意见因与最高领袖的观点不合,竟遭到了蛮不讲理的批判和围攻。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不识时务”的马寅初仍然“固执己见”,公开声明:“我虽然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打成“右派”,撤销了全国人大常委职务,后来又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之职。但是历史是公正的,此后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不堪重负证明了马老的正确。“错批一个人,多生几个亿”,这是多么沉重的教训啊。

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的继续办学。国民党当局为了加强对学校的控制,通过教育部三度训令联大,要求开设部定课程,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并进行统一考试,这一做法引起了教授们的强烈反对。联大教务会议委托冯友兰教授起草公开信予以驳斥。公开信说:“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此,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公开信说,如果接受教育部的训令,此后大学简直等于

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个科了,而教授在学生心目中连教育部的一名科员也不如了,大学和教授的尊严何在。在教授们的抗议和抵制下,当局的训令终于不了了之。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长期以来,海峡两岸都没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1940年蔡元培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北大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实始于蔡元培——是他提出并贯彻了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称他为“北大之父”并不为过。据说某日蔡元培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民国大总统(是哪一位我记不清了)来访,他只是起身让座,并没有到校门口“恭候大驾”;而大总统离去时,他也只是在办公室门口与之道别,“恕不远送”。

我们的大学都是由这些“大师”们创立的,这些“大师”们所代表的精神,应该就是我们所追寻的大师的精神吧。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具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一代伟人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

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我们要尊重科学,唯才是用 兼容并包,崇尚民主 从善如流,韬光养晦 江河万里。

篇4:我眼中的延安精神

钟祥市张集小学 五(2)班

王千芊

“延安精神是什么?”当我把这个问题拿来问80后的妈妈,我的大学生妈妈竟然微笑着摇摇头。我决定自己找答案。我在学校图书室,找到一本《光辉的旗帜》,捧着它,一页一页看下去。书中“井冈山精神”“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这些革命老精神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有些令人费解,却又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动了我。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的饭菜很简单:一小盒米饭,两菜一汤。毛主席总会把饭菜吃光,偶尔饭菜剩下时,他总会说:“给我留着,下顿热热再吃。”特别在1945年陕北遇到了大旱。毛主席与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几位中央领导开完会,吃中午饭时,毛主席对警卫员说:“从明天起,我们几个人取消个人灶,听见摇铃就去食堂吃饭。”他的一条毛巾用了几年,一件衣服坏了补,补了坏,简直是补丁加补丁,他都舍不得扔。他在简陋的土窑里,写下了《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著作,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毛主席是多么节约啊!一股敬意自我心底油然而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同样,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家庭也是不可取的。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这里培育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延安精神,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啊,我突然明白了,延安精神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勤俭节约,不浪费、不挑食不就是一种延安精神吗?

篇5:我眼中的雷锋精神作文

到现在,我们身边也还有雷锋的足迹,他们就是那些“活雷锋”,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帮助别人,你跌倒了——他们一定会扶你起来,你遇到困难了他们——会帮助你共渡难关。诸暨活跃着一个名叫“一米阳光”爱心社团,社团成员们去帮助白血病的孩子,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帮助孤儿院的小朋友过生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宝贵,送的一束鲜花、一个蛋糕,虽然是那么少的礼物,里面装的却是一份爱意,一份亲情。

再来说说,我们学校里的杨老师。上一次,杨老师下班回家,半路上,碰到一名小男孩,一边走一边哭,她想这个小男孩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于是,走上前去问:“小朋友,你怎么哭了啊?”那个小男孩吞吞吐吐告诉她,放学了以后爸爸妈妈没来接,他只好一个人走啊走,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杨老师继续寻问他家的住址,小男孩也说不清楚直说:“那儿,那儿!”杨老师就沿着他指的方向走,到了他家门前,按了门铃,家里一个人也没有。那个小男孩哭得更厉害了,杨老师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们在这等一等,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哦。”于是,他们就等了一等,后来看见了他的外婆回来了,外婆看见外甥回来了,激动得哭了起来,打电话给他的爸爸妈妈,说孩子找到了,他的爸妈赶紧跑回家,非常谢谢杨老师,并送了鲜花、锦旗给学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眼中的“邹碧华精神”】相关文章:

学习邹碧华精神有感09-02

学习邹碧华精神演讲稿04-15

邹碧华小结04-10

邹碧华心得04-26

邹碧华事迹范文05-22

邹碧华事迹心得04-23

邹碧华同志事迹04-23

观邹碧华有感范文05-27

观看电影邹碧华有感08-11

向邹碧华同志学习05-04

上一篇:展会接待话术下一篇:客户经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