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徐志摩

2024-05-07

偶然徐志摩(精选8篇)

篇1:偶然徐志摩

该诗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偶然》

篇2:偶然徐志摩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篇3:浅谈徐志摩的《偶然》

生命本是由一串偶然与必然的事连结而成的, 没有人会有相同的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些美丽又难忘的邂逅, 但有谁能把曾经美丽又飘然而去的伤感和留恋, 能把抽象的“偶然”, 能把内心的挣扎、思潮、矛盾, 如此自然、准确的用诗的语言表达?也许只有他——一个信奉“我爱, 故我再”一个在茫茫人海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 一个为爱而生又为爱而死的人。他就像其在《再别康桥》里所说, 这么悄悄的来, 有这么悄悄的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读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这首诗, 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 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此诗在格律上匠心独具, 它深深地体现出新月派诗人提倡的“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首先它篇幅较短, 但是结构整齐, 分上下两节, 格律对称.长短句夹杂, 音律和谐, 音韵感强, 在格式的安排上严谨中不乏洒脱, 读起来徐徐从容, 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不愧为一篇佳作。

除此之外, 全诗句句衔接紧密, 任何地方都不能有任何改动, 可谓多一字则显太弛, 少一字则显结构太紧。这也许就是诗评中所谓的“张力”。因此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静止的, 而是寓动于静的, 不是死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 不是苍白的, 而是饱满深刻的.正如诗的上半部分, 我想它吸引读者的除了那富有深刻寓意的内容, 意象交织的层次, 还有那如梦如画的自然感觉.那是一幅“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画面, 诗歌“绘画的美”正表现于此.全诗上半部分仅用前两句就把云儿飘来又飘去及其倒映于波心的那美丽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画面动态的美感跃然纸上.不仅如此, 从后两句“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来看, 很明显这里的云与水都有着不同的意象, 他们也许指代这生命中一些偶然邂逅的双方, 也许指代着人与自然的某种状态.云是随风来去的, 不由自主, 而湖水是静止于陆地的, 他们的相聚也许美丽, 但终究短暂, 注定无法摆脱分别的结局.因此, 诗人告诉我们, 不须为这些生命中无法把握, 无可追随, 无法长久的美丽执著不前, 对待它们因该潇洒的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值得追求的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美丽。这是果, 而“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这是因, 又因有果, 有条与理, 有张有弛。但在这部分中始终有一个词让我很不理解, 这就是本诗的第二句话“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与水的关系应该是转瞬即逝的, 它们再次相遇的机率何其微小, 而偶尔则是表示频率的副词。我是否应该理解为作者潇洒的同时对这份美丽仍十分留恋?是否在他心灵深处仍然期盼再次相会, 剪不断的渊源, 理不清的头绪, 因此他选择用偶尔而不是偶然呢?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作者与林徽因女士之间的传奇般的过往, 也许诗中还隐喻着对挚爱的留恋和他内心深处的情愫。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 是对这个动人故事的理想解读。记得艾青曾说他“擅长的爱情诗, 不一定是事实生活的表现, 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 如西方诗家一样。”朱自清也说“他的情诗, 为爱情而咏”这在本诗的上半部还体现得比较隐晦。我们也可以把它单纯的理解为自然, 但诗的下半部分则归结到了作者最擅长的方向“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所谓相逢即是来自不同的方向, 渐渐的接近, 直至走到一起又渐渐得走远。一个准确的相逢把画面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从句法上分析下一句“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诗中“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黑夜笼罩下的海上偶然相遇, 交会的瞬间放出光芒, 但却擦肩而过, 各奔东西。两个完全相异, 背道而驰的意象。“你有你的”和“我又我的”恰恰统一包蕴在同一个句子里, 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句子结构整齐, 表意严谨, 几乎在每个字, 每句诗的角落都能找到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你不必记起, 最好你忘记.”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 “不记起”和“忘记”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记起只是暂时不提及而忘记是把这刹那的美丽全部抹去, 能看出诗人的洒脱, 对待相遇又相离的暧昧情愫, 它不仅理智而且明智。他把相逢的场景铺在海边的夜空之下, 银色的月光漫过沙滩, (我们假设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夜是滋长欲望的沃土, 人们的心田为夜而更显寂寞, 环境本身就孕育着神秘又朦胧诱惑, 在如此诱惑之下的美丽邂逅, 更会是热烈又难忘的。我想诗人是有意用环境衬托人的心情, 在如此挣扎中告诉人们, 再美丽的诗再美丽的梦都是可遇而不可拥有的, 就象这黑夜的海边逝去的灿烂, 这似乎不只是作者自我的总结, 而是对人生的感悟。但诗的最后一句没有承袭上半部分告诉我们如此选择的原因, 而把“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告诉读者, 这样的光亮必将成为永远难忘的回忆长伴人生。单个句子的理解都没有错, 但通篇来看却总是矛盾的。是“矛盾”, 也许矛盾才是作者的心里最真实的写照。他欲迎还拒, 处处洋溢着欲罢不能的感受, 使得原本复杂的诗更复杂, 也因为复杂才更让人难忘, 更有艺术的魅力。

茅盾曾说:“我以为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 不能够拿来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 由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是的, “在他柔丽清爽的诗句中, 给人总是舒快的感悟。”徐志摩是伟大的, 在他的诗中浸透着他的影子, 他是诗的影子, 也是生活的影子, 爱的影子, 影子是不会脱离本体而消失的。因此, 有诗人们就会想到他, 有生活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警示, 有爱, 就有他在。他云游永远不归, 但人们却“无尽的盼望, 盼望你飞回!”

摘要:此诗内容上寓意深刻, 层次上意象交织, 且有着如梦如画般的自然感觉, 是徐志摩诗中的佳作。全诗充满张力, 因此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静止的, 而是寓动于静的, 不是死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 不是苍白的, 而是饱满深刻的.充分体现了新月派诗人提倡的“建筑的美,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篇4:偶然心情,偶然旅行

记得有人说过,只有没有目的地的散步才是真正的散步,因为散步放松的并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灵。

而我则一直向往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就像是在策划一场不负责任的放逐,将自己和行囊一起丢在火车上,随着绵延的车轨开始流浪。列车走走停停,月台上总在重复着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空气中始终弥漫着复杂的味道,甜蜜而哀伤。

也许你不会因为一根手指爱上一个人,但却会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而我对天津的爱,却是因为那不可言说的感觉

所幸,从电脑那端蹦出来的各位神人与我的想法一致。对漫无目的旅行、对火车的热爱让我们决定在火车站见面,而后抽签决定目的地。

早上8点,我们一行六人在肯德基边吃早餐边抽签,或许大家的想法一致,去哪里无所谓,重要的是一份悠闲的心情,以及对未知的期待。我们的目的地可能是弥漫着淡淡水气的江南古镇,也可能是漠河边上积雪终年不化的北方小城,亦或是被人遗忘的未知村落。任何一个细小的片断都可以成为我们驻足的理由。漂泊的日子并不一定是风雨飘摇的哀伤,除非你拥有一颗同样流离失所的心,说不定在古道边或是石板桥上,一段错过了几世的邂逅正等待着你的到来。

对只会出“剪子”的我来说,这个游戏从来不是我的强项。但是胜利者“风儿”却很给面子的抽到“天津”——那个既低调又时尚、我向往已久的城市。

望着窗外的景色由繁入简,眼前出现的是大片麦田和不多的民房幢幢。明晃的阳光与高速行驶下的翳影投射在我们脸上,旋即消失。我们兴奋的拍着各种合照。车票、背包、甚至手中的外套,都成为镜头里最好的礼物。

其实人和城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居住了几十年也不过只有对故地的习惯,有时却只天就萌生出深深的眷恋来。不想把一切都归为宿命,但有时 ,缘,妙不可言!天津之于我就是如此。

我们决心不做规划,应着这秋日的午后阳光,就这么一路走下去。仿佛只有这样的缓步而行,才能和着这清风美景,入情入境,而不枉了这烂漫的甚至有些氤氲的美景

那攀延的翠绿色藤蔓爬满一面面府宅的外墙,院内古老巨大的槐柏树向院墙外伸出苍劲的枝桠,光影斑驳。大面积的红色砖墙和这秋日的片片绿树繁花交映成画…….五大道路两旁那栋栋浓郁异国情调的小洋楼和重新粉刷过的墙壁门窗让我们凝神屏息,仿佛就站在另一个时空的门口。

我们在入口处的报刊亭买了份五大道地图,才知道,这里的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故名。虽听起来仅仅是五条街区,可这里大大小小共有22条道路,总长度竟达17公里!我们决心走完这东南西北五条街道的秋日胜景,但不做规划,应着这秋日的午后阳光,就这么一路走下去。仿佛只有这样的缓步而行,才能和着这清风美景,入情入境,而不枉了这烂漫的甚至有些氤氲的美景。

这些小洋楼几乎都有着数十年至一百年的历史,建楼的主人们,我想多半已不复在。但那红色的拱形棚顶,黑色的雕花铁栅栏,甚至是一盏探出了头的精致欧式玻璃院灯……无不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的车马繁华和上演的一幕幕有着时代气息的人间故事。每一座旧宅,都被蔓藤缠绕着,在日暮夕阳的照射下,映出淡淡的青黑色的光。一切都是旧的,因为时间留下的古着气息和那些永远定格了的旧时光不会殆尽。

偶然旅行,一切随缘,或许不少喜爱旅游的剩客们都在旅途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收获了理想的、颇具浪漫色彩的爱情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得知,不少网友把偶然旅行看成是一种相亲的新方式,并认为它具有超越传统相亲方式的优点而对其推崇不已。

我的朋友“缘来缘去”说:“我实在受不了那种四目相对、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在双方家长的注视之下,根本没办法正常交流。但在旅途中就不一样了,大家相互交流、了解,既避免了单独相处的尴尬,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

她的想法不错,但是我却以为“偶然旅行”的重点仍然是“旅行”,“偶然”不过是“旅行”这道主菜的“油盐酱醋”,“旅行”变成了“相亲”,那还是同一道菜吗? 原本旅行就是追寻惬意和随性,偶然的旅行更是从一开始就使得旅行变得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极具自由和浪漫,如果混入了目的性很强的相亲,那么这份惬意和随性还会被强烈的感受到吗?这样的旅行真是会多些煎熬,少些享受。

旅行是多样的,正如生活也是多样的,所以我并不反对剩男剩女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邂逅自己的另一半。只是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就好。

既然是旅行,就总会有结束的时候。踏上归程时才发现,生活一直在继续着它的脉搏,旅行只是偶尔的放逐而已。而离别,有时是为了追逐遥远的梦,有时只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

同去天津的人们已经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已经约定,下一次,依然车站见。

篇5:点评 徐志摩 偶然

徐志摩这首《偶然》,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林徽因)的.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能带走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篇6:徐志摩偶然经典语录

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 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

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你看我活着不能没有你,不单是身体,我要你的性灵,我要你身体完全的爱我,我也要你的性灵完全化入我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

即使命运叫您在得到最后胜利之前碰着了不可躲避的死,我的爱!那时您就死。因为死就是成功,就是胜利。一切有我在,一切有爱在。

我不敢说,我有办法救你,救你就是救我自己,力量是在爱里;再不容迟疑,爱,动手吧!

过去的畅想有多快乐,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的,我要的是你绝对的全部.因为我献给你的也是绝对的全部,那才当得。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

舍。这样的梦境,是否太过冰凉与残忍。看世界多危险多难。如反复无常的气象。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争取,非特求免凶残之痛苦,实求良善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分开后,明明只是独自一人,却为何依然解脱不了两个人?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

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

我不敢说,我有办法救你,救你就是救我自己,力量是在爱里;再不容迟疑,爱,动手吧!

篇7:读徐志摩《偶然》有感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窗外的雨淅沥沥地下着,此时的我正捧着徐志摩的诗懒懒地斜躺在窗边的藤塌上,多好的诗啊!闭上眼睛彩虹宛如缤纷的彩蝶在空中飞舞,鼻腔里充满着浓郁的花草芬芳,我努力并贪婪地呼吸着。细细品味诗中所写的偶然,哦,偶然是如此的美妙。

也许有的人会问:“偶然是很少发生的,为什么要那么刻意地注意它呢?”不,这并不是刻意,而偶然也并不是那么少有的。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时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单位,定格成一次又一次瞬间。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里有必然,但也有那美丽的偶然。

偶然,其实不难发现。一年365天有很多个偶然可以让我们好好的体验,感受大自然的乐趣,感受人生的百态。只是,许多时候偶然来得太仓忙,它就犹如一个过客,匆匆地走过一道道海岸,走过一间间驿站。

时间每时每刻地在流动,有的人却感到生活太平淡,需要一个偶然来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开阔,于是便等待偶然,等待它来敞开自己内心的房门。而当他遇见了偶然是时候,又太过于欢喜或太过于犹豫。然而当他回过神来要抓住偶然的时候,偶然却如一阵清风,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峰,最终消失在他的视线。

苦苦等来的偶然,为何又与他擦肩而过?其实,偶然并不是等来的,它需要你去发现,需要你去掌握。

怎样才能发现偶然呢?偶然来得那么快,怎么会发现它呢?事实上,要发现偶然,就要学会观察。有时,你突然看见了一个画面,当你观察到它的不同之处的时候,那么,你就发现了偶然。一次,我乘坐在公交车上,埋头听着耳机里所播放的英语课文。突然,一个急刹车使我抬起头。这时,我看到了天空,我发现天很蓝很蓝,云也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点缀在美丽的蓝天上。啊!那是多么美妙!一直以来,我都为黑夜星空赞美,而那瞬间的仰望蓝天,让我感到蓝天原来是那么美,以至于我一整天的心情都因这无边无际的蓝天而变得格外舒畅。这,就是我所发现的偶然,偶然的.抬头使我看到了偶然的景象,使我的视觉震撼,心旷神怡。你看,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一个个美丽的偶然不就涌现出来了吗?

那么,又要怎样才能抓住偶然呢?很多人总希望自己能用许多偶然的经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可是,往往当偶然来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却因想得太多,最终与偶然失之交臂。有的人遇到了偶然,但又犹豫是否应该把握,有的人遇到了偶然,但又过于欣喜。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终将错失偶然。正如徐志摩在诗中所说:“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是啊,你要知道偶然就是转瞬间就能消灭的踪影,当直觉告诉你要抓住它,就请你不要犹豫不要欣喜,用尽全力去抓住偶然吧!有一个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个人在国外留学数年,终于有机会往自己梦想的舞台发展。一所大学正以面试的方式来决定她的未来。她的作品都已经给考官过目了,就差一个面试就能过关。对此,她十分紧张,甚至连夜打电话回家向家人诉说她此时的心情。事出偶然,第二天一大早,她不知不觉提早了一个小时起床,只好提早出门在路上闲逛。路过伦敦的泰晤士河,看到耸立在河畔的巨大摩天轮。这时候,她心里有了一个偶然的冲动,她决定花些钱登上那个叫“伦敦眼”的巨大摩天轮,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她生活了这么久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当她登上了“伦敦眼”,她感到脚下的世界像织锦似的展开,觉得世界无限宽广,用手就可以触摸到天,转了一圈,好似人生转了个轮回。从“伦敦眼”上下来之后,她便去面试了。她感到自己的心胸开阔了,所有的紧张和不知所措都消失了。面试的时候,她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着,觉得整个世界就剩她一个人了。最终,她被这所大学录取了。

她为什么能成功?就因为她抓住了偶然的机会,登上了“伦敦眼”,而“伦敦眼”给她带来的无限震撼又使她获得了成功。你看,抓住偶然是多么重要!

篇8:偶然徐志摩

诗人亦钟情于云,在许多诗作中都借“云”抒情,在其名诗《偶然》与《云游》中也同样出现了“云”的意象。更巧的是,这两首诗中,还有一个相同的意象——“水”。而且,两诗皆以“云”与“水”的关系表情达意,有某些相似之处。除了“云”和“水”的意象,两首诗中还各出现了一对人物意象 :《偶然》中是“我”和“你”,《云游》中是“你”和“他”。虽如此相似,两诗传达的诗情却是天壤之别。

《偶然》写于1926年5月,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属其前期的作品。《云游》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是其后期的作品。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距徐志摩遇难辞世仅4个月左右。古语云 :诗言志。这两首诗也应该是徐志摩前后期心境的真实写照。

同为第一节,《偶然》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而到了《云游》中则变成“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在《偶然》中诗人自拟为“天空里的一片云”,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影子投到地面上某处水面的波心。而对于这样的遇合,诗人说“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我”将“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我们看到的是“云”(我)的洒脱和“水”(你)的卑微。而到了《云游》中在空际云游的那片云彩已不再是抒情主人公“我”的化身,而成为“你”的代言 ;并且,“你”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倩影投射在“卑微的地面”上的“一流涧水”中。于是虽然从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云”的洒脱和“水”的卑微,但事实已截然不同——是“你”的洒脱,“他”的卑微。而此处的“他”不过是“我”的替身。也就是说,在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在人称上出现了差异 :《偶然》中是第一人称的“我”,《云游》中则是第三人称的“他”;此外,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的位置进行了互换,即抒情主体由《偶然》中的“云”变为《云游》中的“水”,而抒情对象则由“水”变为“云”。

在《偶然》的第二节中,徐志摩说“你(水)”“、我(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我们如同各自有着不同轨迹的两颗星,虽然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我们彼此照亮对方的生命,但我们注定各分东西。之后,他劝诫对方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而在《云游》的第二节,诗人用了如下的诗句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情感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如果说《偶然》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在错过后的略带惆怅的释然的话,在《云游》中我们看到的就只有失去后的彻骨绝望了。

这些变化和不同到底寓示着什么?胡适对徐志摩的一生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爱、美和自由。其实这也是对徐志摩诗歌的精要概括,在徐诗中,这三者往往又是合而为一的。徐志摩大多数的诗歌都与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有密切联系。这两首诗亦是如此。那么,两诗创作时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处在什么状态呢?《偶然》写作之前,徐志摩的人生和个人情感经历了较大变迁。1922年,徐志摩和原配妻子张幼仪离婚,并下定决心要得到林徽因的爱情,但是阴差阳错,林徽因和梁思成订婚,并于1924年双双赴美国留学。紧接着,徐志摩生命中的第三个女子——陆小曼走入徐志摩的情感世界。写作这首诗时距徐志摩和陆小曼订婚(1926年8月14日)仅有3个月左右,距二人结婚(1926年10月3日)也只有5个月左右。此前陆小曼为了徐志摩冒天下之大不韪,冲决各方压力,舍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和高贵的身份与王赓离婚,并搬到徐志摩的住所,伴其左右。徐、陆正处在神仙眷侣般的热恋之中,此诗是二人合作的剧作《卞昆冈》中老瞎子的唱词。而据林徽因讲,这首诗是写给她的。从诗歌所流露的感情来看,它确实应该和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恋情有关,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徐志摩在下定决心要和陆小曼终老一生之后,对于上一段感情的一个了断。虽然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纠葛中徐志摩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动位置,更谈不上主宰,但由于此时诗人正处在新的恋情当中,人生有了新的寄托,新的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大胆坦率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我”去抒发情感,且用“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这样的比喻让自己始终处在主动、甚至主宰这段感情去留的位置。在诗的结尾诗人以他惯有的洒脱和不羁豁达地劝诫对方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在这首诗中,我们还是能感到一丝爱而不得的酸涩,只不过由于诗人正处在一段新的爱情坦途之上,所以这种酸涩便被大大地淡化隐藏起来了。

个性内向羞涩的诗人戴望舒曾说,诗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但像徐志摩这样单纯明朗的诗人何以也突然会在《云游》里变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呢?为何第一人称的抒情主人公“我”被第三人称的“他”所取代呢?这种抒情策略的变化是有更为内在的原因的。就两种人称而言,“我”给读者的印象是“我”的故事即是诗人的故事,诗中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情感,即所谓“表现自己”;而“他”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讲述的别人的故事,抒发的情感当然也并非诗人的情感,即所谓“隐藏自己”。开朗自信的人勇于表现自己,内向自卑的人则愿意隐藏自己。那么,是什么让徐志摩开朗自信变得内向自卑了呢?熟悉徐志摩的人都了解,徐、陆二人的婚姻并不像他们期待的那样美满幸福,而是充满了各种不和谐的因素,陆小曼的任性、奢靡以及孱弱的身体和二人婚后的经济压力这样的生活令徐志摩身心俱疲。

1931年,在经历了几年的痛苦挣扎之后,徐志摩决心离开上海到北京任教,借此重新振作起来,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说“上海的环境我实在不能再受。再窝下去,我一定毁……因此忍痛离开 ;母病妻弱,我岂无心?所望你能明白,能助我自救 ;同时你亦从此振拔,脱离痼疾 ;彼此回复健康活泼,相爱互助,真是海阔天空,何求不得?”[1]P798当然,他也希望陆小曼能一同北上,但陆小曼已经沉迷在上海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意北上,于是徐志摩只得更加疲惫地奔波于京沪两地,可是无论他如何努力赚钱,总是赶不上家里的花销,为了养家他四处举债,甚至不得不将“来回票卖了垫用”[1]P817,其窘境可想而知。

但是,在北京工作的这段日子,苦是苦,累是累,还是有乐趣的。丰富充实的工作,志趣相投的朋友使徐志摩从上海的污泥浊淖中拔出脚来,“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2]P238 特别是徐志摩一直深爱着的林徽因此时也因病辞去了东北大学的教职,在北京养病。此际,徐、林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早在1927年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就说 :“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3]P319。在经历了那么多世事的变迁和沧桑之后,两颗心真正达到了相知相惜的默契。但是,此时,徐、林二人都已有家庭,林徽因又是对家庭极负责任的人,所以尽管激情澎湃,他们还是保持了相当的理智,只把这份感情深藏在心底“永远纪念着”。在徐志摩遇难后不久,林徽因对胡适说“但是他活着,我待他恐怕仍不能改的” ,很可能在两人的这段相处中,徐志摩也已经感觉到了林徽因对他“恐怕仍不能改”的态度,这无疑又增加了他情感中的苦痛——和陆小曼的婚姻看不到希望,对林徽因的爱恋又是这般无望。在这样的境遇之中写就的《云游》除了绝望,夫复何求?

于是,诗人便采用这样一种曲折迂回的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由第一人称的“我”变成了第三人称的“他”,抒情主人公也由积极主动的“云”变为消极被动的“水”。如果说在这首诗里还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几乎同时创作的另一首诗《你去》中,便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他此时的心境。这是徐志摩在给林徽因的信中附的一首诗作。诗中,诗人直言“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你不必为我忧虑 ;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不必做过多分析解释,这首诗和《云游》互相印证。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没有飞机失事徐志摩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可以断言的是,在1931年间,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已经到了危机边缘,在他看来“爱”、“美”、“自由”离他渐行渐远了,而且几乎永无可能再次走近,他所向往的如云朵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生活理想也化作了泡影,生活如同“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的“妖魔的脏腑”般“阴沉,黑暗”, 诗人的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4]P324当然也就不难理解在《云游》中的这些变化乃至诗中流露出来的自卑和绝望情绪了。

仿佛是谶语,四个月后的一天,当诗人“翩翩的在空际云游”之时,如同一朵云彩,“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十六年后,林徽因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个个连环,永打不开,/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 死的实在 / 一朵云彩。……一曲溪涧,日夜流水,/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 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在这首诗中,我们再次看到“云彩”、“溪涧”,这当然不会只是“偶然”。在世人为徐志摩这样杰出的诗人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时,林徽因却说“死是安慰”!这不禁会让我们想起张爱玲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不忍,所以会说“死是安慰”!

云与水,本是同源。在徐志摩笔下便成为诗人情感生命的象征,无论是《偶然》中的“云”的洒脱,还是《云游》中的“水”的无奈,都是诗人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读懂云,读懂水,我们便可读懂诗人虽短暂却真实的生命。他来过,真实地爱过,痛过,拥有过,失去过,这人生,也许算不得完美,可一定够得上完整、丰满!

摘要:《偶然》和《云游》是徐志摩前、后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两首诗中均以“云”和“水”的意象来抒情,但抒情主人公却由“云”变为“水”,从这一“症候”入手,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在这两个时期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的隐秘变化——由洒脱积极到卑微消极。

上一篇:党员政治生日活动方案下一篇:2011年文明和谐班组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