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2024-04-20

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精选8篇)

篇1: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弟子规》

(二)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内容: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讲解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作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篇2: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2、教孩子孝敬父母的做人规范。教学重点: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1、诵读《弟子规》总序

2、诵读《弟子规》入则孝

二、讲解总序、入则孝

三、吟诵重点语句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四、讲名人典故

《李密辞官》 《陆绩怀橘》 《杨震拒贿》 《汉文帝亲尝汤药》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诵读反馈:

《弟子规》2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出则悌、谨。

2、教孩子关爱兄弟、尊敬长辈的做人规范。教学重点: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已即到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出则悌、谨

1、诵读《弟子规》出则悌

2、诵读《弟子规》谨

二、讲解出则悌、谨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已即到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四、讲名人典故

《张良拜师》 《郑人不更衣》 《与狐谋皮》 《小错成大恶》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诵读反馈:

《弟子规》3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信、泛爱众。

2、教孩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规范。教学重点:

凡出言 信为先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信、泛爱众

1、诵读《弟子规》信

2、诵读《弟子规》泛爱众

二、讲解信、泛爱众

三、吟诵重点语句 凡出言 信为先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四、讲名人典故 《七擒孟获》《孔子拜师》 《唐太宗闻过则喜》 《曹操割发代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诵读反馈:

《弟子规》4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

2、教孩子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基本的生活规范。教学重点: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

1、诵读《弟子规》亲仁

2、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

二、讲解亲仁、余力学文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四、讲名人典故

《杜甫自幼苦学》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诵读反馈:

篇3: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关键词:典籍文化,翻译策略,理解,表达

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成为创造未来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早在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1因为诸如他这样的西方学者深信仁慈博爱的教育是宇宙和谐之本,是全人类文明共同的智慧宝藏。此外,还有学者[1]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连,即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源泉,而后者又为前者的发展和弘扬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是要把真诚爱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儒之《弟子规》和道之《感应篇》实为传统文化典范,时至今日仍深具实用,全部可以在生活中笃行实践。我们通过学习和翻译这些文本,不仅可以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一带一路”政策,还可以作为化解现代社会一些冲突的一剂良药,全面实现未来和谐安定的社会!自2004年以来,我国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已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然而,孔子学院快速扩张的速度或多或少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担忧。误解的背后,正反映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缺失,宣传本国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典籍的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张友谊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韩东屏《分后而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力》(2010)、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2005)、杨成虎《典籍的翻译与研究》(2004)、晏飒绮《典籍翻译的文化传播意义》(2009)、徐珺等《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2008)等。这些论文分别从认知论、目的论、文化翻译观等对典籍《孙子兵法》、《京华烟云》、《楚辞》、《红楼梦》等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不少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不过,从目前资料来看,《弟子规》和《感应篇》的英译文本较少,这种状况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急需我们去学习、探讨,为全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理论基础

2.1 功能主义目的论[2]

汉斯·J.弗米尔(Hans J.Vermeer,1928—)是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翻译三项原则:目的/连贯/忠实为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弗米尔认为,所有翻译者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也就是说,翻译行动是由目的决定的,即“结果证明方式是正当的”。除此之外,在目的论框架中,译者还需遵守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连贯原则要求“由译者产生的信息(目标文本)必须能够用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来解释”(Reiss&Vermeer,1984:113),而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因为目标文本首先必须被理解,才能与源文本进行比较。忠实原则存在与否,取决于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最初的源文本信息;译者如何理解信息;译者如何为目标文本接受者对信息进行编码。如果上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那就遵循了“忠实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卞建华,2008)。

2.2 关联理论[3]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Wilson 1986/1995)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由于它的关注点是交际与认知的关系,与翻译现象十分契合,所以能够有效地解释翻译这一“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Richard 1953)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convergence)。关联理论提供的认知关联机制,从宏观上作用于超语篇层,涉及语篇外的种种因素;从微观上它深入到词的理解层——我们可以在这么一个聚合上根据语境假设进行有机的选择和调变(赵彦春,2005)。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首先依据古汉语的“无标点、一字多义、语法表存形式缺乏”语言特征,参照专家的讲解批注,充分理解典籍原文,然后对多种言内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以及其他相关翻译理论,分析《道德经》、《金刚经》等经典作品的英译本,归纳总结翻译策略,判断该翻译理论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结合翻译学相关理论,对多种典籍英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典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义的得与失情况。以儒释道的三个根本英译策略为个案,分析典籍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加注”现象和英语句型结构的选择与运用,为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参考。

4 研究发现

基于研究文本《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都属于行经类文本,能为日常生活提供非常实用性的指导,教会人们适当的行为举止,修心培德,引导人们和谐共处,走向更快乐的人生,功能主义目的论和关联理论为翻译这些文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主要采用了以下翻译策略。

4.1 风格彰显1

例1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总序)

试译:First honor your parents and treat your siblings kindly and then be cautious and honest in your words and deeds.

例2

原文: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弟子规》出则弟)

试译:Greet the elders warmly and take leave of them slowly;answer them truthfully and maintain eye contact when questioned.

例3

原文: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太上感应篇》)

试译:As soon as a good idea flashes into mind,the gods give company even if the idea has not yet been put into action;as soon as a bad idea comes into mind,we are followed by demons,even though the idea has not yet been acted on.

风格彰显的翻译策略是忠实原则的一部分,主要凸显原文的词句风格。译者顺应源文本表达信息的方式,为目标文本接受者进行编码,更有利于读者体会原作的初衷。

4.2 理解调变

例4

原文: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弟子规》入则孝)

试译:Mourn for your dead parents for three years,during which period the husband and wife live apart and abstain from all pleasurable things such as eating meat and drinking liquor.

根据钱文忠教授[4]和钟茂森博士[5]的解读,在这三年的守孝过程中绝对不能饮酒,不能吃肉,很多事情都要断绝。秦东魁[6]老师在《精讲弟子规》中更明确地指出:“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哀悼和纪念。”这时表达出源语的言外之意非常重要。

例5

原文: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弟子规》余力学文)

试译:Avoid corrupting books that will block your intelli⁃gence,sap your will and check your resolution.

理解词语“圣书”时需谨慎对待,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需要读各种文化、知识方面的书籍,其中表层意义的“圣书”只占少数;重要的是,我们在选择读本时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6

原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太上感应篇》)

试译:Be always ready to do good without the least conscious⁃ness of anything vicious.

依据关联理论提供的认知关联机制,译者可以在理解原句时在一个聚合上根据语境假设进行有机的选择和调变。以上例句的试译部分正是笔者依据专家的解读,对““居处变”、“圣书”和“道”的理解在其合适的语境下重新做了选择和调变。

4.3 选词灵活

例7

原文: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弟子规》谨)

试译:Don’t go to places of sound and fury and don’t ask about anything wrong or indecent.

原文中的“邪僻事”为不正当的、见不得人的、倾向不好的事情,因此翻译时需选择具体的词,以免读者会对其意义感到困扰。

例8

原文: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太上感应篇》)

试译:Not only will the person with ill-gotten wealth,receive proper evil recompense for his ill deeds,but his wives or children will also suffer so much that they may die.If that is not enough,there may be greater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fires,robberies,ill⁃nesses or lawsuits,to offset his unlawful appropriations.

原文中的“盗贼、遗亡器物”简单选择用“robberies”即可,没必要重复说明。

该种选词策略有效遵守了目的原则。文本是为了劝善的目的,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理应选择恰当的词汇明示读者,以完成预期功能。

4.4 逻辑顺组

例9

原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弟子规》入则孝)

试译:Don’t do as you please anything irrational or illegal,no matter how trivial it is;otherwise,you are not a dutiful child.

例10

原文:取非羲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试译:He who acquires wealth by dubious means is inviting his own destruction,as stupid as those who satisfy their hunger by eating contaminated meat or relieve their thirst by drinking poi⁃soned wine.Before they feel temporary satisfaction,death will take them.

为达到译文逻辑顺畅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要因需做必要的补充,其目的是“补上对源语读者来说不言自明而对译语读者却必须说明的意义[7]”。“逻辑顺组”策略符合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也可称为语内连贯原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这样的译文有助于译者以读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解释原文信息。

5 结语

《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的源语形式简洁、规整,词句对称、平行,因此其风格独特、语法关系隐秘。译者在理解源语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其表层意义探讨深层意义,包括它的联想意义和言外之意,以便更好地把握源语的思想内涵;在表达译入语的过程中不仅须认真选词、选句,凸显译入语的语言风格,还需适当进行理解调变和逻辑顺组,以便读者阅读、理解,并在生活中践行。总之,为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典籍文化的教育内涵,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译文的通俗易懂,以方便读者把真诚爱心落实在日常的处世待人接物中;其次要应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语言的风格和美感。虽然这两种经典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典籍,但和大部分典籍具有一定共性。传统文化的典籍翻译策略还需要更多的翻译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体悟、接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友谊,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

[2]卞建.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5]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6]秦东魁.精讲“弟子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篇4:《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问题引路】

同学们,在家里吃饭时,你们做到了让老人先吃,自己再动筷吗?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你会因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就霸道地与弟弟妹妹抢玩具和好吃的吗?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因为某一样东西,而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吵甚至打架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二部分,一起来感受古人兄弟姐妹之间礼让、团结的做法和晚辈尊敬长辈的优良美德吧!

【为你解读】

“出则悌”这一部分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对财物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值得注意的是,“财物轻”不是单方面的“轻”,而是双方面的“轻”。一方面,自己不要凡事都从财物方面考虑,觉得吃亏、不公而心生怨气;另一方面,也不要主动去侵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财物,或占些小便宜,使对方不满和心生怨恨。怕吃亏和主动去占便宜都会影响兄弟姊妹间的亲情,影响相互之间往来。

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谨(jǐn)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也不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兄弟之间,讲话时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互相恭敬,互相能够容忍对方的过错。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同时,这意义也要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讲伤人的话,多宽容,多恭敬,那么人人之间也就相处得和谐融洽。

言语在孔门4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其实,在忍当中不但能扩宽自己的心量,也会唤醒对方的惭(cán)愧(kuì)之心。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冷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亏。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指的是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现在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你们很多已经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几代人围着你一个人转,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总是首先想着你。学了今天的《弟子规》出则悌部分,你应该知道吃饭时晚辈应该先让长辈吃,自己才能吃;入座时要让长辈先坐,自己才能坐;走路时要长辈先走,自己才能走。在现实的生活中,你也需要这样去做,做一个尊敬长辈,孝顺老人,知礼懂礼的好孩子。一个自私自利、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的人,怎么可能会为别人着想,将来怎么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成功呢?所以,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从小就应该让自己拥有礼让、孝顺的美德。

为兄之道之帮助

西汉时的河南人卜式,主要靠种田、放牧为生。他有个弟弟,弟弟长大后,卜式就和弟弟分家了。然而分家时他只要了100多只羊,家里的田地、房屋等财产统统都给了弟弟。分完家,他就赶着自己的100多只羊进山了,10多年时间过去了,经过卜式的精心饲养,羊的数量逐渐发展到了1000多只,他自己也购置了田地、房屋等财产。可不知怎么搞的,这期间,弟弟却把当初所分得的家产全部败光了,卜式一看,就屡次把自己的财产又重新分与了弟弟。

为兄之道之和顺

汉朝时,有个叫缪彤的人,自小父母双亡,兄弟4个同住在一起,可是兄弟4个长大各自娶妻后,妯娌们合不到一起,竟然要求把家分了,各自过个人的,为此,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缪彤心里很是愤懑,于是把门关上自己打自己说:“缪彤啊,缪彤,你修养自身,谨慎行事,学习圣人的法则,想整治社会风俗,可为什么你连自己的家都整治不了!”他的弟弟及妯娌们在门外听到了,非常羞愧,全都跪下来向他请罪,经过此事后,全家人反而更加亲善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了。

信陵君敬老爱贤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正方反方】

吃饭了,爷爷奶奶宠爱你,把好吃的都放在你碗里,让你先吃。有人认为这是应该的,而有的人认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好吃的应该先给长辈,而且应该请长辈先吃后,自己才能吃。你同意哪种观点呢?为什么?

【小小实践】

篇5:二年级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李毓秀的作品。李毓秀是山西绛州人,一生中只考过秀才,而他的职业是教师。

《弟子规》是一本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书。书中讲述一个孩子应该有怎样的行为举止,该怎样学习孝顺长辈,和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它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除此之外,《弟子规》还是一本很好理解的书,比如,有一段:“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看到这里,我就用手把讲解意思蒙住,开始猜它的意思:穿衣服贵在洁净,不必要有多么华丽,要想想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场合,还要符合家庭的经济情况吧!我心中这么想着,把手挪开一看,果然,我猜对了——这让我产生了继续往下读的欲望,也为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感到愉快。

当然,它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让我体会到了做事情太匆忙的坏处,懂得了做事情要不怕困难,勇敢前进,即使是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要认认真真的`去做的道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让我懂得了要从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中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那就尽快改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再接再厉。

《弟子规》还帮助我认识自己,不断成长。有一天,一个同学夸奖我学习成绩好,我很开心;而另一个同学却指出了我的缺点,说我的字写得不够好,我当时很反感,就不和那个同学玩了二年级作文:读《弟子规》有感文章二年级作文:后来,我突然想起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见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开心,那么不好的朋友就会来到你身边,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与你交往,想到这些,我决定要克服我的这个缺点。慢慢地,我身边也有了很多对我有益的朋友。

篇6: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小学生中开展《弟子规》教育践行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制定和平路小学《弟子规》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坚持科学、务实,有效的国学教育教学活动原则,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

二、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三、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践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的身心在有趣、有益的活动中得到健全的发展,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进一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活动,也可进一步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四、活动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习《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分别召开班子会、班主任会议及全体教职工会议,开展“读经典,学做人”——学习《弟子规》活动动员大会。使全体师生深刻理解和认识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的目的、意义,增强推动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认真组织、顺利实施。

《弟子规》教育活动是学校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各班主任在学校统筹安排下,负责本班学习《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切实抓好该项工作,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施方案、作好具体

安排、检查、督促。各位教师要紧密配合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内容,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弟子规》教育。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我校为了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校园、家庭阅读活动。利用校园展板、宣传栏等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或举办国学经典长廊宣传活动、讲述《二十四孝》经典故事等,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活动氛围。

(四)安排课时、保证师资。

我校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等课程实施,安排好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课时,保证教育活动充足时间。同时发挥教学师资的作用,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活动师资队伍。

(五)讲究方法、注重效果。

要挖掘生活中的国学教育因素,与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队活动结合,我们就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我们采用适合国学学习和学生喜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朗诵比赛、知识问答、书画展览等,倡导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提高教育效果。

五、组织机构

成立和平路小学《弟子规》践行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践行活动的实施。

组长:王玮

副组长:吴中华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德育处,主要负责各校活动开展的指导,研讨交流以及效果评价工作。

六、工作安排与要求

(一)扎实做好“三个一”

1、每日一读。

2、每周一查。

3、每月一评。

(二)践行措施

1、在学习研究中践行

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约束自己,在实际中增长见识、丰厚才华、陶冶情操、感受激情、滋养人生。

(1)读熟:要求学生读熟原文内容。首先让学生独立诵读原文,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自主读与思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程度,为初步感悟内容和熟练背诵打下基础。

(2)背熟:学生在熟读的前提上,能脱口成诵,这样,文章内容才能长久保留于学生脑中,为理解内容和践行打下基础。

(3)义熟:让学生能理解经文意思,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 让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

② 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③ 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4)做熟: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在主题活动中实践

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教育,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比、学、赶、帮,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待人的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行为举止。如在国学《弟子规》的学习中,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践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转化。其他国学经典内容的学习践行活动可参照进行开展。

(1)《弟子规》座右铭

学生学习《弟子规》后,针对自己难以改正的不良习惯选择其中有警策的句子作为座右铭,督促自己“改过归无”,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就可以作为学习精力不集中的学生的座右铭。

(2)《弟子规》力行表

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我们可以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弟子规》每一部分我们都可以制定实践力行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弟子规》劝诫书

《弟子规》的实践,我们还提倡“推己及人”。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针对身边同学、好友的不良行为习惯,引用《弟子规》精神写出劝诫书帮其改过。这种做法不但在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方面收到了奇效,在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方面又是一层妙处。

(4)《弟子规》感恩词

针对当今学生感情冷漠,教师应结合《弟子规》的相关要义,教导学生学会感恩。提倡学生自己对父母、家人、师长、班级、学校、社会写感恩词,把道德表现提升到道德情感的层次。

(5)《弟子规》创新语

《弟子规》有一部分内容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学生学习时要辩证对待,领会其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形式,针对这点,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在《弟子规》语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清代《弟子规》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弟子规”。这些都是活学活用的表现,避免了学生食古不化,既落实了经典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可结合实际,坚持“诵读国学经典,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师生素质,打造教育品牌”的原则,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策略。明确目的,有序开展,落实下列活动:

(1)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周至少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在全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手抄报展览。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挖掘国学资源,每学期每班召开两次体现国学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3)比一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

(4)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

(5)听一听:每天中午午餐时间播放国学经典的CD朗读碟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

(6)考一考:学校组织考级活动,统一颁发考级证书,没拿到证书的孩子,背熟后,可以申请再次测试。

3、在家庭生活中落实

学生主要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成材的关键在学校;成功则在社会。要把养成教育深入到家庭这个阵地。建立家校互动机制,使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个人自觉行为,身体力行地将国学经典的教导融进生活之中。

(1)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国学经典的德育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鼓励家长诵读和践行国学经典,为子女做好榜样。

(2)开展亲子诵读活动

通过亲子诵读,国学经典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孩子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小、从细节养成,而且使家长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规范自身行为,“以德治家”,建立起与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相适应的新型家庭关系。

(3)记载好家校联系卡

学校应借助家长的力量,结合国学经典的内容,制定学生在校、在家要做到的细则,设计成家校联系卡,家长与老师每周反馈、交流一次,共同教育好孩

子。通过反馈表的形式,家长也了解了国学经典的内容,重视了以往所忽略的生活细节,改变了以前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对他太严格的想法,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4)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

各校都要实施国学课题的研究,课题的实施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让家长在教育活动中扬长避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让“家有孝子(女)”的家长谈谈平时是怎样教育子女的,谈谈怎样配合学校开展国学践行活动,以及自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等等。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让许多为孩子的不听话、脾气暴躁而苦恼的家长有了借鉴的经验。

七、检查评比

篇7: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一)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顾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篇8:二年级传统文化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三字一句, 共一千多字, 易于背诵、理解, 它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是启蒙教育的最佳读物。

一、解析教材, 在反复研读中把握精神核心

《弟子规》堪称童蒙养正的范本, 因此在解读教材过程中, 笔者除了诵读正确、熟练, 理解文本含义, 了解典故出处之外, 还对其中的人格养成教育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 以便在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1. 孝悌意识

古人倡导“孝道”, 《论语》《道德经》等都有关于孝义的内容, 而《弟子规》中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 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应该体现在下面的行为中:敬重父母, 就要对父母恭敬有礼;对待亲人过错, 要真诚谏劝;关爱父母, 要珍惜自己身体;孝敬父母, 还应友爱兄弟。如今的孩子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使得他们树立孝亲意识, 又有了具体实践向导,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 诚实守信

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的世界是黑暗而可怕的, 面对如今社会形形色色的欺诈虚伪现象, 迫切需要诚信的复苏。“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 要求言以信为先, 实事求是, 不要夸夸其谈。“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这些语句更是具体指出在日常生活中, 怎样做才能做到诚实守信。此外还关注了人们行为的动机, 强调从内在起步改造人, 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 对诚信的养成意义重大。

3. 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 我们要培养学生文明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古人重仪表言谈举止, 《弟子规》具体阐述了以下方面的行为习惯要求:一是珍惜时间, 生活有规律, 如“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二是讲究卫生, 衣着整齐, 饮食有度, 如“冠必正, 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三是坐立行走, 出入进退有规范, 如“步从容, 立端正。揖深圆, 拜恭敬”。四是稳健的处事作风, 如“事勿忙, 忙多错。勿畏难, 勿轻略”。“古为今用”, 遵照以上要求行事, 定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

4. 良好人际关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 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必备能力中的重中之重。《弟子规》对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人与人之间要遵守平等仁爱相处的原则;人们要真诚合作、友好竞争, 不揭短, 不随意散布别人私事;跟别人交往要文明有礼, 尊重别人, 多为别人着想, 要懂得感恩等。虽是三百多年前的经典, 却历久弥新。

二、设计多样, 在趣味盎然中感受人生真谛

对《弟子规》教材深入解读, 对学情充分把握, 心中有“本”, 目中有“人”, 才能设计出既有趣, 又富有实效的教学过程。

1. 朗朗诵读, 感受韵律美

《弟子规》以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了韵律美。初学阶段, 笔者每天带领学生诵读四句, 开始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 让学生边听边给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 然后自己练读, 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接着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打着拍子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在熟读中成诵。在学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后, 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汇报活动, 有的小组采用打节奏诵读法, 有的采用男女生合作诵读法, 有的配乐诵读, 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感受经典的节奏美、韵律美。

2. 讲述故事, 品味内涵美

小学生最喜欢故事, 本来深奥难懂的韵文, 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情境, 理解了其内涵。如教学“冬则温, 夏则清”, 先出示一幅黄香孝亲的图片, 再讲述其中的故事, 二十四孝的黄香, 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 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然后再与《三字经》中的“香九龄, 能温席”相勾连, 告诉学生黄香侍奉父母用心体贴, 实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现实生活, 启发学生, 在炎热的夏季, 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母从外面回来, 为他们递上一杯凉开水。”有的说:“父母工作到家, 给他们送上清凉的问候。”在寒冷的冬季, 又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有的说:“妈妈怕冷, 我想为她充一个热水袋。”有的说:“我想给妈妈买一副皮手套, 洗碗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冷了。”又如教学“亲爱我, 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 讲述闵子骞和大舜的故事, 这样从故事入手, 从明理到导行, 真正把《弟子规》的精髓内化到学生们的血脉之中。

3. 创设情境, 增添趣味美

国学经典内容比较生僻难懂, 时间一长, 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 为了增添趣味, 提高实效, 在教学中可创设相关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1) 巧设闯关情境。

所谓“温故而知新”, 在复习旧知阶段, 可设计一个闯关游戏, 让学生在竞赛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达到对知识检测巩固的目的。如复习“入则孝”时,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第一关是:我会背, 两组同时背诵;第二关是:接龙轮背, 一组一句, 轮流接力背诵;第三关是:快速抢答, 根据内容提示说出相应的《弟子规》中的语句。所有的闯关游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 配上声乐,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趣味盎然, 在玩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 借用动画情境。

在教学《弟子规》时, 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谨”这部分内容时, 我播放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一段录像, 然后引导学习:每天, 懒洋洋要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床, 你想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教育他?学生说:“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美羊羊嫌弃妈妈买的衣服不够漂亮, 又在发脾气了, 你能用《弟子规》中的话语劝劝她吗?学生立刻想到:“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 下称家。”……

(3) 优化评价情境。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起着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贯穿课堂始终的小组竞赛评价法, 在“诵、说、讲、演、背”中展开竞赛, 争夺优胜小组, 唤起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优胜小组的奖品是写上《弟子规》后续内容的书签, 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活动, 在拓展延伸中传承经典文化

1. 诵读展示

学完《弟子规》的全部内容后, 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次诵读展示活动, 分成8个板块, 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活动时, 精心布置诵读场地, 学生穿上统一的服装, 邀请家长、老师和其他班级学生观摩, 让大家充分感受仪式的隆重, 从而更增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主题活动

《弟子规》倡导“仁义礼智信”, 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例如, 学习了“信”这部分内容后, 开展“诚信, 让世界更美好”讲故事比赛, 寻找评选“身边诚信使者”活动, 让诚信教育在一系列活动中深植学生心中, 也使得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3. 文体活动

《弟子规》有诵的方式, 还有人创作了歌曲, 编排了韵律操, 以现代的方式赋予它崭新的内涵。每天早晨带领学生吟诵、歌唱《弟子规》, 课间带领学生做一做《弟子规》韵律操,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的声音打开了, 身体打开了, 心灵也为之打开了。

上一篇:年营销开门红口号下一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