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2024-05-01

[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通用11篇)

篇1:[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上传: 王军红

更新时间:2012-5-17 23:30:57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吉安八中的历史老师王军红,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⑴说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标准——“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⑵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 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初级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这个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3)说教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1)采用快乐教育法,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法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有多次侵华战争,采用比较法,使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实质和特点。

(3)图示法 本课战役繁多,制作一张幻灯片,简要列举这场战争中的起因结果和重要战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本节战场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演示战争经过;对于黄海战役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生动再现这一历史场景。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爱国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马关条约》两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4)说学法 学法指导: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5)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新课分为战争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1、战争原因。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腐败无能,饱受欺凌”;日本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全面的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战争结果。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关条约》,我编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割占台湾这一条款,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日本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对祖国统一产生的影响,然后请一部分同学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战争影响。通过列出《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由学生完成。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建议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从中外关系来看,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列强对华政策与清政府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各阶层来看,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因此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导入,步步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5、教训与启示。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巩固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练习反馈

(五)课外延伸 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写小论文,《评价李鸿章》和《两次中日战争比较》,可将所学到的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  原因

日本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经过

1894年-----1895年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三、结果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给日本;

赔款: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内容

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

设厂: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危害——《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篇2:[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还要了解两次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创设问题情境、史料探究等过程,运用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讲述两次战争及列强的暴行来铭记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讲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二、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导入甲午中日战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接下来就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析列强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还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战争背景,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在讲述战争经过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并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并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

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探究中国失败的原因,就可以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供学生分析。让学生讨论,再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的能力。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关于条约内容课本有详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师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方式适当补充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的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篇3:[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前准备】

幻灯片用钓鱼岛 的图片做 背景,播放电视 连续剧《北洋水师》主题歌,歌词如下: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来童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请带我漂向那天边;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破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再不愿见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

却回头又向它走来,却又回过头,

向———它———走———来!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2分钟)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歌。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事件,电子黑板上显示的是几幅有关钓鱼岛的图片(图略),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日两国有关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由来?

学生:钓鱼岛自 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 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 告》中规定中 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因此在国 际法上,钓鱼岛已 回归中国,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钓鱼岛争 端与甲午 中日战争有关。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曾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哪一次像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那样,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历史探究课《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二、落实基础(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

2试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简要经过。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如何?

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简表

三、活动探究(3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田中义一)“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日本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三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入朝,李鸿章复电:“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军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摘自郑彭年著《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材料四1894年,慈禧正筹备庆贺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大事铺张。 她挪用海 军军费修 建的颐和 园工程,仍在继续进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户部奏请暂停颐和园工程,慈禧坚决不允。一些主战派官员请求停办“点景”,节省开支,移作军费。慈禧大怒,恶狠狠地说:“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人,我也要使他一辈子不高兴。”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不顾。当时北京城出现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请回答:

将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对比,你认为甲午战争能否避免?请说明理 由。(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8分钟)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是“甲午战争不可避免”,理由如下:

1.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其侵华之心早已有之,其“大陆政策”是“台湾—朝鲜—东北”、“蒙古—中国—亚洲”。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成为日本实行 侵 略 计 划 的有利条件。

3.清政府腐败的主要史实

1战前不作准备,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2慈禧忙于寿庆,希望和日本和平了结。

4.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导致战争发生。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九,超过了日本乃至于美国,但是,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点评,共8分钟)

1甲午战争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从甲午败局 中我们应 该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中国———丧失大量主 权 (割地、赔款、开放 通商口岸、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引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一步,助长其侵略气焰;取得大量利益,加快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朝鲜———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

沙俄———面对日本的强 大,沙俄并不 甘心,为了与日本争夺在中国 东北的利 益,引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但是在 战争失败 后,沙皇统治 根基开始 动摇。

二是教训和启示:

1虽然现在我们身处太平盛世,但是我们的周边地区并不平静。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等热点问题都关乎我们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

2从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丧失了大 量主权,到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但有允与不允”这句话中,我们深刻领悟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要想真正摆脱其他国家的侵扰,就必须努力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这也正好 印证了邓 小平同志 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

过渡语: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对 于所有的 中国人而言,都是一剂极好的清凉药。学史使人明 智,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子,更应该铭记历史、痛定思痛、展望未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组材料并探讨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张亚洲杯照片。

图片注解:2004年8月7日,2004亚洲杯足球赛决赛在北京打响,中国队坐镇主场迎战日本队。

材料二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同我 们总是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特别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 什么?如果日本 赢了,是赢在什 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有个高中生这样分析: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得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 要从那里 经过,我们的主 力舰就会 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J].读者,2004(20).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回答,同时教师点评,共6分钟)

1为什么亚洲杯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 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 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

2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联系现实,谈一谈对中日问题的预测和看法。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友好相处成为主流(日本投资、友好访问等)。

2.矛盾摩擦依然 存在 (台湾问题、教 科书、靖国神社、南京大屠杀等)。

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追求,两国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如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逐年增多,民间的友好访问也不断增多。因此,中日两国之间,友好相处应该成为主流。但不可否认的 是,由于一小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拒不承认,毫无悔意,使得日本和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摩擦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四、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虽然黄海海面的隆隆炮声 已经远去,但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以古鉴今,环顾今日之全球,我们今天 依然身处 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之中,刀光剑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 供了机遇,同时也使 我国面临 诸多挑战。为此,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居安思危,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制定经济、国 防、外交等诸 多方面的 正确战略,以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探究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五、教学反思

如何将历史探究课上出新意,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的历史课中陶冶情操呢?笔者以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精心设计探究环节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来自对探究对 象的兴趣,从时政热点问题入手来选择探究对象,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钓鱼岛问题与甲午中日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钓鱼岛地图,介绍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并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所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情境,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问题探究创造条件。

2.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探究条件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问题,达到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人们获取历史认识的前提是解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历史探究性教学就是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借助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的过程。所以,历史探究性教学离不开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本堂课上,笔者围绕探究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史料,引导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解读、辨析和推论,以解决历史问题。

3.注重教师指导,训练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阅历、知识和能力的制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笔者在提出探究 问题后,通过对问题和原始材料的解读、说明,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探究的方向、角度,辨析材料的可信度,理解材料的含义。如图片材料中中国球迷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要首先认识到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要求,对球迷的表现要辩证看待;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要对其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如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的角度有哪些,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谈谈历史事件对后人的启示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及时、恰到好处,以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围绕目标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史 料为途径,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围绕目标开展,有利于学生聚焦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影响和启示的探究,提高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对学生加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要达成探究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 认知水平,注意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探究精神。例如,本堂课上,笔者这样考虑:一是要做好知识铺垫。尽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但大多已经遗忘。笔者在提出探究问题之前,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知识要点,做成表格,这样,在探究问 题时就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二是问题设计 有梯度。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适度,让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解答问题,问题的学术性不可太强。笔者先就甲午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设问,适度降低问题的难度,然后对中国球迷的表现谈看法,对中日问题进行预测,提高了问题的难度,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见解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探究效果。

3.探究过程注重动态生成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既要预设好过程,体现计划性,又要根据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际,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调整,重视并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亚洲杯中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自由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且现在否认历史真相,因而导致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但也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中国人对日本政府的做法有情绪,但是体育与政治不可混为一谈,体育应成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的桥梁。后者能从另一角度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是问题预设时留下生成空间的结果,也是课堂开放创造的效果。

总之,历史课堂探究教学,在课程改 革不断深 入的今天大有可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摘要: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凌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抵抗外侮的牺牲奋斗史。120年前,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足以改变两国历史走向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岁月历经了两个甲子轮回,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时,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重新认识这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早稻田大学发表言论时所说的: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篇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惧怕与敌“失和”,迟迟不敢宣战

b.清军水师惨遭败绩

c.清军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d.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2.《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 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 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

a.福建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东洋水师

4.1895年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清议和大臣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奕訢 d.曾纪泽

5.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发生在

a.平壤 b.旅顺 c.大连 d.威海卫

6 .租借地在广州湾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此日漫挥 天下 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⑴这副对联中“公 ”指的是谁?

⑵这副对联指的是什么事?

2.阅读下列材料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北京)城 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⑴该对联讽刺的直接对象是谁?

⑵“三军败绩”指何历史事件?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怎样“割地求和”的?

⑶清政府的上述态度对当时列强的侵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附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b 5.b 6.a

二、

1. ⑴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⑵指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海战中,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锋向前 ,迎战敌舰,不幸壮烈牺牲,成 为 民族英雄。

2.⑴慈禧太后。

⑵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篇5: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2、通过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英勇表现,学习他顽强抗敌、维护祖国利益的爱国精神,并能对他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3、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培养我们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主要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回肠寸断、动魂精心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自学指导】

一、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这次战争为什么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阅读课文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是谁?

4、结果: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二、《马关条约》

1、北洋舰队是如何全军覆灭的?(能口述即可)

2、《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3、《马关条约》的内容

(1)

(2)

(3)

(4)

4、《马关条约》的影响

5、阅读了解“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内容。

精讲透析

【思维拓展】

1、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当堂训练】

1、完成同步训练p11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完成能力测试。

篇6:[教案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马关条约》

1895 李鸿章——伊藤博文

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篇7:[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 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2.1893年,中国消费品原料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3%,到19,这一比例上升到22.3%,导致中国近代消费品原料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英《南京条 约》的影响 B. 中俄《瑷珲条约》 的影响

C.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 D.《辛丑条约》的影响

3.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l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下列选项与右图签订条约的内容无关的是( )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湾岛给日本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东交民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6.右图反映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额赔偿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下对这則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

B、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的军队

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

D、这笔赔款为日本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定了基础

8.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9.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

A.定海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0.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对联对联赞颂的是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左宗棠 D.邓世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7月25日,日军以偷袭大清帝国运兵舰队为发端,不宣而战,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决战到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以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2.3亿两白银而告终。这笔巨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

——1月21日《解放军报》

(1)材料一所叙述的“战争”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与日本“脱亚入欧”有着怎样的关系?

材料二 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自1985年后,每年“8?15”她都带领日本民间团体“铭心会”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今年3月25日,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一批重要资料。这是她近年在日本走访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的证言及史料,包括日兵从军日记、战时图片、侵略图、信件等。她说:“日本曾经给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这是不对的。为了正确教育青年人,我要让大家了解历史真相。”

——5月5日新华网

(2)材料二中,松冈环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为什么定在每年“8?15”? “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篇8:《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9: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初二学生的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黃海战役、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二、学情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阶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教学学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向同学们念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提出问题: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2、讲授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补充讲述。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战争形势图,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总结战争的性质,教师加以补充说明,在这基础上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让同学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很多初中的多媒体教学还没有普及,教师只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战争的场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这也有助于发挥同学们的想象空间。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战败的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探讨,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巧妙的过渡到下一个子目《马关条约》,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找出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代表。为了使同学们熟记条约的内容,可让同学们讨论后回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分析条约的内容来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影响。不仅要让同学们知道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还有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课让同学们得到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让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课之后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育。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五、板书设计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一、黄海大战:

1、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丰岛

2、性质

3、战争经过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1895年4月 地点:马关 双方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2.《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3.《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赔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 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

(4)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篇10:甲午中日战争说课课件

1教学目标

记忆:

1、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简要过程、结果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理解: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异同,通过相同点说明《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的延续,是继《南京条约》后的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同点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大于《南京条约》。综合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应用: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说明中国人民是具有顽强反抗精神的,近代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根本原因就是人民的顽强抵抗。

分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的前三课后,对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近代中国屡遭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认识不够明确。尤其是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本来两国军事实力基本相当,甚至中国军队要略强于日本,战争的结局却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面对这样的史实,学生心中的疑惑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老师要抓住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前任务单学习、课上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政治的腐朽、经济的落后和思想认识的固步自封是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海大战(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通过学习《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贪婪、野蛮残暴和清政府腐朽无能的卖国罪行)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历史问题我来答(约5分钟)(个人回答,为小组加分)

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3、甲午中日战争结果如何?

4、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

二、历史故事我来讲(约10分钟)(2-4分钟思考后回答。分组回答,计分)

人物专访:邓世昌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15-20分钟)(组内先交流再回答,计分)

分析综合

1、从邓世昌及全舰官兵英勇抵抗的事例你感受到了什么

2、日军侵占辽东半岛后制造了疯狂的旅顺大屠杀,通过这件事,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及日本侵略者的本性?

3、本来势均力敌的战争,北洋舰队最后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4、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异同,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

5、课文P17动脑筋问题分析

四、历史老师有话说(教师活动)(约10分钟)

1、针对学生课前任务单完成情况及课上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和点评,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篇11: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五、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六、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其最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图片是邓世昌的人物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再者是综合题目,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综合考查,一般有四大综合方式:一是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成了19世纪末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二是中国近代列强的五大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三是旧民主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是针对日本来考查,有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至于《马关条约》是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进行综合考查。

七、教学时数

1教时

八、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九、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09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麻生此次访华主题紧紧围绕“合作”二字,是一次极富成果的“合作之旅”。

那么,100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政府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了解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

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

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邻座讨论:

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

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比前两个条约巨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能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

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现在有了条约依据,反映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已经卷入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 → 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 → 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

小结:

弹性教材: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解释:

“颐和园又搭天棚”指台湾被日本割让,而中国的头头脑脑,却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慈禧太后60岁生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点拨: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六)学法指导

学生朗诵歌谣,以强化学过的知识:

1894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开设工厂增口岸,世昌殉国黄海间。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十一、课后作业

(一)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思考题: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十二、课后拓展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附录:

十三、科组评析

(一)亮点特色

1.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等各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2.扮演邓世昌的形象,使课堂气氛浓厚,既突出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形象,学习邓世昌的高贵品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改理念。

4.先总(战争的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的教学策略,主次分明,突出了“黄海大战”这一重点。

5.在“日本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和路线”、“日本资本输出的合法性”问题上,采用纲要信号法表示,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6.表格归纳问题“《马关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什么进一步的危害?”,起了小结性的作用,击中要害,突显了本课的重点。

7.口诀归纳法和歌谣学习法的运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其记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8.弹性教材的设计,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也可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还便于教师依据课堂的密度灵活选用,彰显教材的灵活性,值得提倡。

(二)存在问题

1.由于时间限制,“中国战败的原因”未能全面剖析,“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未曾涉及到。

2.“旅顺大屠杀”,未能真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没有分析战争的性质。

4.“威海卫之战”,未强调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改进设想

1.设法调整授课时间比例,“对症下药”,确保“疗效”。

2.假如时间充足,可多角度剖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军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可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习。

板书设计

上一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下一篇:芦村小学国庆假期家访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