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2024-04-30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共14篇)

篇1: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要内容,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以及求知的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注意有利于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改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组织形式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三类: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以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果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完成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各班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成立合作研究小组,制定方案,通过调查、文献资料搜集、上网查询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或利用假期,配合德育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增强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展示阶段)

1、指导学生展示活动成果;

2、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各项资料的整理、归档,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及课例的评选活动。

四.开展情况

目前我校初一、初二年级的物理、生物、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师,以及初三年级的物理、化学学科教师,均已上报课题。

学校研究性学习负责人:李桂凤

排进课程表

的课时数

授课方式

其他课时的

安排方式

研学的主要内容安排(简要概括)

专职研学教师

(姓名)

兼职研学教师

(姓名)

初一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对于我校初一年级学生午餐营养的调查和研究

孙伟

初一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盘长结的变化规律

臧螾洋

初一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关于我校初一学生零花钱消费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王连革

初一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民间剪纸艺术调查

潘磊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网络给学生带来的是利还是弊

葛楠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对于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买零食的调查和研究

孙双忠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气味对蚊虫叮咬的影响

邢思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樱花园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资源的利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王春华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北京四合院

李怡晨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校外餐饮诱惑力调查

耿文婷

初二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关于我校中学生压岁钱去向的调查研究

魏伟

初三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关于我校中学生压岁钱去向的调查研究

焦艳晓

初三学年

1课时/2周

面授 课下指导总结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自主学习”

水的净化

彭金华

五.学年工作计划

具体活动安排:

时间

内容

20xx年10月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题,组成课题组

20xx年11月

学生根据选题,自主设计实施方案与其他学生交流,教师参与指导

20xx年12月—20xx年4月

学生根据自我设计的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

20xx年5月

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对活动进行反思

20xx年6月

整理、报送课题资料,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及课例的评选活动

篇2: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八年二班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二、具体安排:

1、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知识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 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这类课型的教学时,只要适时地加以指导,很容易就可调动起孩子们的情绪,激发起他们热爱父母的感情。如何将这份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涉及到了实践活动的范畴。

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与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是在开展的一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建议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一起交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与玩伴发生的矛盾;当客人来访时,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礼貌地待人接物。这么做就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年龄及认识规律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首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教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利用外出旅游、探亲的机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累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获取课本上、课堂上无法获得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中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服务于社会,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上参加义务劳动等,这样将学到的社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主人的责任感。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会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这样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像课标中介绍的那样“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社会

篇3: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毫无疑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 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然而,现行的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显然脱离了学生的需要,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方式。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一、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实践经验, 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春天》时,我带领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我还开展后续活动: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发现,画一画自己所见到的春天,同时利用黑板报这个平台展示学生成果。这样,学生的收获就有了评价的平台,自然就有了成功的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无疑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能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习作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二、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 我们不能将 学生圈于学 校 ,而要以学 生的活动 和交往为 线路 ,构建学校 、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有所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 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他们学会讨论与合作。这种可贵的团队精神将引领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更健康地发展。

三、要发挥现实生活的作用,实施生活中的教学

不难发现, 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学,首先就要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在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社会角色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时,真实的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在跟随各个岗位老师实践学习的同时,孩子们明白要做好自己的岗位不仅要勤奋劳动, 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刚刚开始学习生涯的他们更应该努力学习。

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大人看来简单的操作,孩子的能力往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此次角色体验活动中,“汽配厂”小队的成员们在制作模具的时候一直不合格,失败了若干次,可他们没有放弃,在工作人员的多次示范和讲解下,终于摸索出正确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改良,最后所有人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而且值得骄傲的是,有一半成员的作品达到非常高的标准, 得到工作人员的一致夸赞。所以,在他们的日记中,有“这一刻才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滋味”的话语。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及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篇4: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讨

1.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系列化:教师在组织活动形式时,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内容,涉及的范围应尽可能地宽广,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体验。很多教师谈起综合实践课,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似乎无从下手。对于这样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内容要有一定的兴趣,新颖性和科学性。记得一次化学公开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授水的性质,化学分子式和做水的合成实验。当学生看到试管里晶莹的水珠时,教师指着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是由氧气(O2)和氢气(H2)合成,突然一个调皮的学生立刻反驳说:不对,我家附近的河水是浑浊而恶臭的,接着台下一阵哄笑。机智的教师立刻平静地说:这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课后我们组织一次水资源污染的调查活动。

2.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本土化: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往往忽视本土社会资源和乡土教材,因而既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活环境,从中挖掘学习资源,从而把文献资料与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结合起来作为学习的资源。惠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编写的中小学乡土教材内容值得借鉴和推广,内容基本上覆盖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比如:保护母亲河——东江一文谈到保护水资源,爱护我们绿色家园。联系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进行一次学习小组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结合起来,使他们融学科知识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色化: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切合学校的人力,物力和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寓教育和实践于一体的各种活动形式;联系不同时期的特定教育因素,针对班级实际,有的放矢,精心编织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个性;开辟多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途径,深入街道,社区和村委会,召开座谈会,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德育基地,诸如:敬老院、戒毒所和革命烈士陵园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和人文史地知识,更需要具备开拓、创新和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在物欲横流和享乐主义备受追逐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教师还要坚定信念,安于教学、乐于教学、善于教学,正如古人所云:啃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只要我们的教师专于授业,精于解惑,乐于传道,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敢于探讨,勇于尝试,摆在我们面前的暂时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发展的机会;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自学改变教学行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者和探讨者。

3. 采取师生互动的课程实施策略。在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坚持师生双向的互动,使之成为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安排好教学时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学生与周围社区的密切联系,都需要教师做好教育资源开发和教学时空的安排。

1.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校内资源包括学校的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和图书馆等物质资源;校外资源包括社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社团组织和德育活动基地。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可利用教育资源,优化融合物质资源;教师充分利用现成的校内外资源定期举办实践活动的交流。诸如:进行报告会、辩论会、图表或资料展览会。

2.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空。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尽可能做到科学和合理,结合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冲破时空界限,开展寓教育于一体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篇5: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1、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多数的孩子对常用农具:锄头、耙头、镰刀等,有了较为生动、直观的了解;并初步的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有了切身的体验。让孩子们懂得要好好使用这些工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更是如此,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毅力,是不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是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的。

2、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许多事物,如:各种常见的蔬菜,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能够正确区分它们;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了解它们的生长、栽培过程。通过和家人一起种菜、收菜、吃菜,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受收获的喜悦。

3、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动手收集各种资料的能力,了解了各种农事活动与“节气”的必然联系,感受“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深的热爱中华民族,以“我是中国人”为骄傲。

4、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知道了一粒粮食、一滴水、一支铅笔、一件衣服等都来之不易,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的必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家人、老师、他人的一切劳动成果。

5、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明白了:哪怕是做一个农民,也同样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如:各种果实最佳的采摘时机;各种果实的不同保鲜方法等等。懂得努力学好知识的重要性,下定决心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夯实的基础,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6、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懂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更加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生活的的故乡和故乡勤劳的父老乡亲。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

1、没有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个别学生成了“旁观者”。

2、活动的组织还要加强等等。

篇6: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1、宣传舆论工作未做好,社会氛围未能形成。社会、家长不清楚、不理解、不支持,活动初期,觉得这学科不重要,有这些观念的家长人数不少。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我们也会在舆论宣传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彻底。

2、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是由数学老师兼任的,说实话,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门学科上,只能尽力而为。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一个课题可能要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的知识,有许多问题教师根本无法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需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虽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诸多问题,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必将驶入我校高速运行的快车道。

篇7:社会综合实践课活动策划

社会综合实践课活动策划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生命”的道理,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环保小常识,并学会一些简单易行的保护环境的方法。

2.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树立“一直为环保出力”的信心。

活动过程设计:

一.环保小话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投入到生活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和香化上。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当中有一些生活垃圾、瓶瓶罐罐、还可能有你玩过的旧玩具、看过的旧报纸、旧书籍……事实上,垃圾并不是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很多垃圾都是可以进行再利用的,它们经过处理之后,就像变魔术一样,成了有用的东西,有了新的生命。

相信吗?许多垃圾都可以循环利用。

如果你是有心人,如果你能珍惜地球上的每一份资源,并能尽量回收利用,那么,地球的宝藏就永远不会被掏空,我们也就会拥有一个美丽、干净、富饶的`家园了。

二.了解垃圾

1. 生活垃圾:我们所扔掉的生活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其中约有30%~40%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比如,啤酒瓶、酱油瓶、白酒瓶等可以直接回收利用;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等可以循环利用;还有一些可以堆肥、发电。

2. 电池:电池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过的电池中含大量的重金属,如汞、镉、铅、镍及酸、碱等有毒有害物质,如随意丢弃,泄漏到环境中,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很大,将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其实,废电池并不是一“废”到底,其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属,而有色金属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这些有色金属如果不进行回收利用,而丢弃在大自然中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电池中的镉为人体不需要的元素,吸入过量会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肺气肿、骨质改变和贫血。铬、镍等可引起肺癌;铅不易被排泄,可损伤肝、肾、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

大家应该主动向邻居、同学、父母和朋友宣传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并把他们用过的废电池收集起来,妥善保管,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商议处理办法。

3.废水:我们每人每天要用约188立升水。我们所排出的生活废水中,除了粪便之外,还有许多可怕的化学物质,如洗衣粉、洗碗液、去污粉等日用化学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也会随着排出,从而造成污染。

保护水源,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节约用水,养成随手关紧水龙头的好习惯;不在河边或河里大小便;去河边溪边玩时,别忘了把垃圾带回家;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三.讨论:

1.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垃圾?

2. 对于废旧电池,你想做点什么?

3. 想办法把生活污水进行分类排放或循环利用。

4. 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废弃物会危害环境。

四.查找一些与生活环保有关的资料或图片,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五.创办“绿色家园”环保手抄报,展一展,评一评。

篇8: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1 社会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小组成员

参加此次社会调查活动的是湘南学院2007级生物技术专业7名同学和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6名同学。

1.2 指导老师

罗桐秀, 生物学教授。担任《医学遗传学》、《医用生物学》和《普通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完成多项研究课题, 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

1.3 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湖南省12个县及地区的14个乡镇的所有居民 (见图1) 。

1.4 调查内容

调查统计该地区的总人口, 白化病患者人数,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湖南省白化病群体发病频率、致病基因和携带者频率。

1.5 调查时间

2009年暑假期间组员各赴调查地点进行为期10天的白化病群体调查。

1.6 调查方法:

在2009年上学期由指导老师对调查组成员进行强化培训, 包括调查的方式和方法、调查表格设计和问卷的制定、HardyWeinberg定律的应用、白化病的诊断等。暑假期间成员以个人为调查小组, 以选定的村或居委会为调查单位, 到各自然村或居委会逐户统计总人口, 咨询村或居委会里的干部和村民, 逐户排查白化病患者, 调查完后填写调查表格。如遇白化病患者, 则详细家系调查, 调查患者详细个人信息, 包括查看患者病历, 记录患者症状, 患者的父母是否近亲结婚, 绘家系图等。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 参加调查的同学各写一份社会实践调查小结, 其中包括调查的地点、调查的结果、调查的感受及收获。在调查过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随时都以电话或E-mail方式与罗桐秀老师联系, 请求指导, 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小组成员的问题并给与指导;同学之间也通过电话或发短信息, 相互讨论。返校后进行资料汇总分析, 座谈社会调查的收获和体会。

2 白化病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总人口319274人, 共发现患者21人, 其中男性患者11人, 女性患者10人。通过计算得出湖南省白化病群体发病率为0.0066%。运用遗传平衡定律 (Harder-weinberg定律) [4]的数学公式p2+2pq+q2=1求得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p=0.008, 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2pq=0.0161。

白化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白色, 有的患者皮肤白里透红, 毛发白色或金黄色, 眼睛怕光, 在强光底下眼睛难睁, 视力低于正常人视力。患者群体存在一个共性, 家系中看不到连续遗传现象, 常为散发性;患者的父母往往是表现正常 (致病基因携带者) [1]。在21名患者中有5名的父母是近亲结婚, 符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特点。

3.社会调查体会和收获

3.1 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 使我们对所学的专业更加热爱

为了较好完成调查任务, 在活动开始之前, 我们不但复习掌握课本相关知识 (单基因病遗传和Harder-weinberg定律) 而且还查阅了大量关于白化病的相关资料, 调查组成员对这领域研究有较深了解。尤其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掌握了遗传病调查方法和学会把Harderweinberg定律运用于实践, 真正把书本的相关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也使我们了解到社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迫切性, 激发我们热爱所选专业和自觉学习的兴趣。我们也深深的意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课堂。

3.2 初步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 我们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调查表和统计表, 自己查阅资料, 并且需要亲临实践调查, 进行科研总结, 全部过程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大胆的创新。这种学习与在校学习方式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科研性、创新性实践学习方式。它不仅丰富了组员的知识, 也初步培养了组员查阅资料, 设计课题和研究能力;学会资料统计和调查研究等方法。通过此次活动给小组成员带来浓厚的科研兴趣。

3.3 加强了对社会对基层的了解

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有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为达到这一目标,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各院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这次调查活动中, 组员深入到村委 (或居委会) 进行调查, 并且对基层干部群众、基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 但也还有许多落后的方面, 需要我们将来去建设。有组员写到:“农村基层缺少医疗知识的普及, 农民并不知道什么是白化病, 甚至有村医生也不知白化病。”这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 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这次活动为我们走出校门贡献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4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次调查是遗传专业知识的运用, 组员在调查过程中间接实现自我价值,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组员必须有礼貌, 真诚和善, 乐于助人, 耐心解答村民的问题等等, 提高了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调查是以个人为小组进行, 调查地点不同, 在调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要独立去解决。组员更要独立思考怎样规划自己的时间, 怎样去调查以及数据分析中的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组员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又培养了我们相互合作, 相互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与基层干部、村民、患者面对面交流, 对提高组员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组员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组员这样写道:“原本羞涩、内敛的我, 借这次机会得到了勇气。”

3.5 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 增加了体质

暑假期间烈日炎炎, 组员都是顶着炎炎的太阳到村里或居委会调查, 有时中饭吃干粮, 晚上冒黑回家, 那种感觉可想而知, 而且人生地疏, 又缺乏经验, 真是困难重重。组员不怕苦不怕累, 勇于战胜困难。有组员写到:“高温下调查让自己很难受, 但是这是任务必须要认真完成。”通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 圆满完成任务。我们体会到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是对我们的意志和体质的考验, 在这种考验中我们不断的成长。重要的是这种科研性、创新性学习有成果。在整个过程中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是自己全心的投入, 这充分表现出对调查的兴趣和投入。

总之, 我们认为大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利用暑假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调查统计湖南省白化病群体发病频率、致病基因和携带者频率, 达到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方法 组织13名同学赴湖南省12个县的14乡镇, 根据白化病典型的特征, 进行群体白化病社会调查活动;并运用Hardy-Weinberg定律的数学公式p2+2pq+q2=1计算出白化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结果 调查总人数319274人, 患者共有21人, 湖南省白化病群体发病率为0.0066%, 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p=0.0081, 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2pq=0.0161。结论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社会调查,湖南省,白化病,致病频率

参考文献

[1]袁萍, 李卓, 夏涛, 李洪义.中国白化病群体调查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12) :4-6.

[2]张尧学.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N].中国教育报, 2005-09-15 (5) .

[3]叶启晓, 王秀兰, 俞宝英, 等.中医药专业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0 (3) :4-6.

篇9: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关键词】综合实践;小学社会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上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社会课教学,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知道他们各自不同的习俗及传说。我国有56个民族,节日习俗之多,难以计数。教材限于篇幅,仅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且只是点到为止。如果只是就教材学习,信息量太有限。如果由老师来收集资料再介绍给同学们,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上此节课前,我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为课题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资料,有的图文结合,有的播放视频,有的还表演了少数民族歌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节课学生是主角,是实施主体,教师是配角,是组织者,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二、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实践活动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特点。

社会课教学中,我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拓展渠道,广泛开展实际活动。如讲到《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种粮食的这份辛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这份辛苦呢?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自己参与到了劳动的其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我们再进行交流汇报和总结。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变化真大,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进而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学习“保险”我让学生到邻居、朋友家调查,谁参加了保险,是什么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各是多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使得保险这一现代意识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逛商场》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到几家商场、超市去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说原来自己是怎样到超市买东西的,有些什么教训,同时让他们分组讨论,使学生不仅明白了“货比三家不吃亏”的道理,还知道了购买商品时要注意“五看”,即看注册商标、看生产厂家、看厂家地址、看生产日期及商品的保质期,掌握了抵制伪劣商品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购物后别忘了拿购物发票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也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的,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他们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应该怎样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并从体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懂得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明白课间十分钟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只要活动开心。上课伊始,我随机进行了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采访活动让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要主动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重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体验一下有何感受?人们对此会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想到刚才看到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不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了交通规则,而且还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可见,实践活动在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使学生在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了知识。

总之,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融入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了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小学社会课研究与实验[M].高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郝建侠(1966-),女,小学高级教师,从教31年。

篇10:积极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大冶三中积极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12月3日,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冶三中组织高二年级组全体师生开展了走进黄石市青少年拓展基地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12月3日上午,高二年级组全体师生乘车来到了位于刘仁八镇龙凤山庄内的黄石市青少年拓展基地。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按照学校政教处制定的方案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却体现出了师生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

据了解,大冶三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的暑期要求全体学生参加一定天数的社会实践活动且做好记录,于新学期开学时将综合社会实践记载表上交学校;每年的植树节积极参加镇团委组织的“植树造林,美化保安”的植树专题活动;每年的“环保日”组织学生去镇街道打扫卫生并做环保知识宣传;每年的暑期组织新生进行军训;每年的10月举行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单项体育竞赛;每年的元旦举行大型的文艺汇演……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参加的各类竞赛捷报频传,中高考成绩不断攀升。

篇11: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六年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来源

课件 w.5 Y  K J.O M 4 六年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 :

一、设计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出发点,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一种新型课程。因此,在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我充分考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生活主题。为农村孩子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培养了学生坚毅的品质。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位于★★镇的东面,校园四周围绕着大片大片的农田,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每天,这群来自农家的孩子们总是穿梭在农田间,漫步于田埂上,来来往往,日复一日来到学校。春天,绿油油的小麦迎风伸展着婀娜的身姿想孩子们招手;夏天,满地的西瓜、甜瓜吸引着孩子们;秋天,金黄色的稻穗向孩子们不住的点头;冬天,静谧的农田让孩子们尽情的嬉戏。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是现在的农家孩子,家长的溺爱、学习压力过重等各种因素缺少从事农事的经历,有些孩子甚至根本没有从事农事活动的经历。在对本校六年级两百多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从事农事活动的经历的学生不到20%,其中经常帮助家长参与农事活动的学生不到5%,而对农事活动感兴趣或对于农事活动相关活动有兴趣的学生则达到90%。为消除我们的学生与自然界的“距离”,结合学校现有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开展以“快乐亲近自然、轻松体验农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活动目标

☆、总体目标

我校开展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是打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破学生与生活的隔阂,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并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事活动。让学生在农事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成长的快乐、收获的喜悦,使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情感、激励他们乐于从事农事活动,以积极参加劳动为荣。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具体目标

1.知道基本的农业活动,认识锄头、铁锨、耙头、镰刀等农具,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初步体验学习使用锄头、耙头、铁锨、镰刀等农具。

2.了解农事活动与自然界的联系,与二十四个节气的关系,增进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3.观察、认识常见蔬菜、水稻、油菜等常见农作物,了解其特征。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农作物,了解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的特征及生长规律。

4.调查了解与农事有关的谚语和小故事,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5.体验从事农事活动的艰辛,感受农作物生长变化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快乐。体会农村生活的质朴。

6.在从事农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于人合作的需要,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身边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09、下—2010、上

四、活动参与人员:

学生:六年级全体学生

每班分为两个活动小组: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六(1)第一组组长:廖xx

第二组组长:邓xx

六(2)第一组组长:袁xx

第二组组长:蕾xx

教师:尹 * *、罗 * *、刘 * *、谭 * *、颜 * *

五、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活动需要的各种资料

2、综合实践老师负责联系好活动需要的场地

3、学生收集与农事活动有关的谚语以及文字、图片等资料。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六、活动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一学生的兴趣为基石,结合我校丰富的校园资源展开的。我校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结合本校丰富的农业人力资源而开展。本课程紧密围绕“快乐亲近自然、轻松体验农活”这一主题而展开。

活动一:分组到同学家认识各种农具,请同学的家长介绍和示范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并认识、了解本地常见的农作物。

活动二: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种菜,体验种菜的快乐。

活动三:帮助王大爷收割晚稻,学习使用镰刀,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体验丰收的喜悦。

活动四:帮助陈叔叔家摘橘子,了解水果的采摘技术和要求,分享劳动的快乐,品尝味道鲜美的橘子。

七、活动效果反馈——问卷调查、写活动心得体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问卷附后)

八、活动总结:

我校六年级学生通过开展以“快乐亲近自然、轻松体验农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劳动活动,并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事活动。让学生在农事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快乐,感受收获劳动成果的幸福、喜悦,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情感、激励他们乐于从事农事活动,以积极参加劳动为荣。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己生活的的故乡和故乡勤劳的人们。

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1、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多数的孩子对常用农具:锄头、耙头、镰刀等,有了较为生动、直观的了解;并初步的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有了切身的体验。让孩子们懂得要好好使用这些工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更是如此,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毅力,是不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的,是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的。

2、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们生活中离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不开的许多事物,如:各种常见的蔬菜,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能够正确区分它们;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了解它们的生长、栽培过程。通过和家人一起种菜、收菜、吃菜,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受收获的喜悦。

3、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动手收集各种资料的能力,了解了各种农事活动与“节气”的必然联系,感受“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深的热爱中华民族,以“我是中国人”为骄傲。

4、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知道了一粒粮食、一滴水、一支铅笔、一件衣服等都来之不易,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的必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家人、老师、他人的一切劳动成果。

5、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明白了:哪怕是做一个农民,也同样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如:各种果实最佳的采摘时机;各种果实的不同保鲜方法等等。懂得努力学好知识的重要性,下定决心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夯实的基础,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6.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懂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更加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生活的的故乡和故乡勤劳的父老乡亲。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

1、没有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个别学生成了“旁观者”。

2、活动的组织还要加强等等。

我相信只要努力,以后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9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0-7

:                           卷  调  查

(对象:**学校六年级学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你是否知道锄头、耙头、镰刀、铁锹等农具的特点及使用?

○知道且能够熟练使用  ○知道,勉强可以使用  ○知道,但不会使用  ○不知道。

2、你能够区分小麦和韭菜吗?

○能很快的区分  ○比较难区分  ○不知道怎么区分○不知道它们是什么。

3、你见过高粱和玉米种植吗?能够正确区分高粱和玉米苗吗?

○见过,能够区分  ○见过,但不能区分  ○没有见过,更不会区分

4、你知道怎样辨别瓜果是否熟了吗?

○知道  ○知道一部分  ○不知道

5、我们这里,种植量最大的是什么农作物?

○辣椒    ○油菜  ○水稻  ○1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小麦

6、你知道早稻什么时候移插吗?

○3月-4月  ○4月-5月  ○5月-6月  ○不知道

7、种植油菜是在收割早稻之后还是收割晚稻之后?

○春季  ○收割早稻之后  ○收割晚稻之后  ○不知道

8、在一年中,果树正确的施肥次数是多少?

○一次  ○两次  ○三次  ○不知道

9、你知道晚稻的收割时间吗?

○农历7月  ○农历8月  ○农历9月  ○农历10月

10、水果最佳的采摘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水果熟透了的时候   ○水果七、八成熟的时候

○水果五成熟的时候   ○不知道

来源

篇12: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备课—水土保持

一、课文说明

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因此环境保护的教育要从小抓起。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以自己的活动改造自然界。许多事实证明,若这种改造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就会使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若这种改造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土流失正是自然界对人类无节制地毁林开荒的严厉惩罚。为了使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人之间的关系,初步懂得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其他力所能及的保持水土的工作,让学生学习一些保持水土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课之一,也属于“生物与环境”教学单元。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归纳能力”的系列。

本课是按照“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根据考察资料,对“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的问题做出假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与思考,课文提供了三个方面的考察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启发学生揭示水、土、植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本课提出的问题做出初步假设。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做出的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本课的实验是一个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土厚相同、坡度相同、降水相同的条件下,“种”了草的“坡”上流失的水少,土也少;没有“种”草的“坡”上流失的水多,土也多。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水、士、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持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

第三部分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植树种草、绿化荒山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同时向学生介绍了种树的方法,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关于种树的方法,课文以插图的方式介绍了种树的六个主要步骤:选苗、挖坑、下苗、填土、踩实和浇水。为了使学生学会种树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植树造林活动,以使他们有实际锻炼的机会。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水土流失的原因、保持水土的意义及方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种树的方法。

3.向学生进行保持水土的环境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两个水盆、两个小喷壶、两个大烧杯、水、土、草皮。

2.挂图或投影片——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植树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你在电视或画册中看见过黄河的水吗?黄河的水是什么样的?

(2)关于黄河水你有什么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推想黄河水是黄色的原因

(1)出示黄河上游以及黄土高原的挂图或投影片。

(2)介绍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考察资料(同课文)。

(3)分组讨论:

①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

②黄河水中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

③长此下去,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

(4)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小结:大家认为,黄河水所以那么黄,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很可能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被雨水冲进河里来的。如果长此下去,黄土高原上的土会越来越少,黄河水中的泥沙会越来越多,河道中积存的泥沙也会越来越多,河道会越来越浅,水大时就会泛滥成灾。这些推测是有道理的,黄河在历史上也确实曾多次泛滥成灾。

2.指导学生做水土流失情况的模拟实验,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讲述:黄河中的泥沙是否真的是被雨水冲进来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2)介绍实验操作的方法与要求(同课文)。

(3)提问:

①这个实验属于哪种类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

②这个实验是模拟什么现象的?倾斜的木板表示什么?木板上的土和草表示什么?喷壶洒下的水表示什么?

③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坡度、土厚度、“雨量”大小等相同)哪个条件不同?(有草覆盖与无草覆盖)

(4)实验。(请两个学生到讲桌上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喷完水,待两块木板上不再往下流水时,把盆中的泥水分别倒入两个大烧杯里。)

(5)观察:

①从哪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多?

②从哪块木板上冲下来的土较多?怎么知道冲下来的土量多少?(水越浑或杯中沉积的土越多,说明冲下来的土越多。)

(6)讨论:

①为什么从两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土不一样多?这与哪个因素有关系?为什么?

②从这个实验看到,水和土的关系怎样?(水流下来的多,土也多;水流下来的少,土也少。)

(7)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土、植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很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现象和危害,以及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

(1)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知道黄河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泥沙吗?

很早以前,黄土高原上也曾覆盖着茂密的植物。后来,由于连年战乱中大量焚烧森林,以及人们多年的砍伐,树木越来越少了。没有了树木的保护,土层变得干燥而疏松,很容易被雨水冲下坡,流进沟,再辗转流进黄河。时间久了,从黄土高原冲下来的泥土越来越多,含有肥力的土层越来越薄,以至后来成为大片大片的、连草也不长的、到处是沟沟壑壑的黄土。与此同时,黄河水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已达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浅。这样,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使黄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害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像黄土高原上这样水和土流失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叫做水土流失。

(3)提问: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4)讲解:水土流失会使土壤层变薄、肥力减少,植物生长不良,严重的甚至不能生长植物。此外,还会造成河水泛滥。因此,保持水土(板书课题),不使流失,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

4.指导学生认识保持水土的方法并学习种树

(1)讨论:怎样才能保持水土,不使流失?为什么?

(2)讲解:

要保持水土,不使流失,最根本的是使土层有植物的保护。为此,一方面要努力保护好地面的现有植物,不准胡乱砍伐森林,不准随便在山上毁林、烧草、开荒;另一方面要大力种草、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和草的覆盖面积。靠植物这把天然大伞把大地遮住,减少雨水对土层的冲刷;靠植物的根把土紧紧抓住,不使被水冲走;靠植物体的吸收和土的蓄水能力,把水留住,不使流失。

植树种草不但可以截流保土,还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其他方面的效益。例如,可以使人获得很多木材、水果,还可以发展畜牧业(养牛、养羊),美化环境等。

(3)谈话:你知道怎样种树吗?

(4)讲解:

种树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播种的方法,也可以用植苗的方法。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植苗的方法。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植树方法。)

植苗法可以分为6个步骤:

①选苗:从预先培育的树苗中,挑选长势较好、根比较完整的树苗。去掉一部分枝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

②挖坑:根据根的大小,决定坑的宽窄、深浅。

③下苗:把树苗的根部放入坑内。

④填土:先填入半坑土,把树苗轻轻提一提,使根在土中舒展,然后再将土填满。(如果植树的地方土质不好,可以从土质好的地方取土填坑。)

⑤将回填的土踩实。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小树不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土中水分蒸发,使小树尽快生根、成活。

⑥浇足水。

此外,为了防止小树被风吹倒,还可以用竹竿、木棍等为小树搭一个三角架。之后,还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小树才能成活。

巩固应用

1.教师简要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问:

(1)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3)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4)照图说明植苗法种树的步骤。

布置作业

1.考察本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2.调查本地进行了哪些保持水土的工作。

五、参考资料

在裸露的坡地上,每次暴雨后,地表的团粒组织被雨滴打破,成为分散的细粒。这些细粒易成为悬浮状,随分散在广阔土地上的细股径流流失。因此,水土流失主要是指在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土壤被破坏、迁移的过程。

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壤肥力。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考察,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

(2)加剧沟壑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千米一般有支、干沟50条以上;沟道长度可达5千米~6千米,个别地区达10千米以上;沟谷约占流域面积的10%,个别可达40%~50%。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

(3)淤积水库、阻寒河道、抬高河床。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有些河流还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篇13: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社会支持理论早在19世纪, 法国社会学家Derk lieim已开始研究, 但当时主要研究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影响。Cohen和Wills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成了四类:尊重的支持 (Esteem support) 、信息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 、社会成员身份 (Social companionship) , 也可以称之为扩散支持 (Diffuse support) 或归属性 (Belongingness) 、工具性支持 (Instrumental support) [1] 。Barrera和Ainlay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物质的帮助 (Material aid) 、行为的援助 (Behavioral assistance) 、亲密的交往行为 (Intimate interaction behavior) 、指导 (Guidance) 、反馈 (Feedback) 、积极的社会交往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 [2] 。社会支持的本质是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 包括有形的 (如物质、金钱或者其他的工具) 和无形的 (如感情、指导、亲密的社会交往、尊重等) 。

和谐社会支持环境主要是通过调动和运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发扬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 发动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社会互助活动以帮助和解决一些活动的社会不适,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以促进活动顺利开展。社会支持重点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精神与心理支持、关系支持以及社区帮助等等方面。

物质支持。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应有相关的实施条件, 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及经费。因此, 通过社会支持网络调动社会资源, 给予学校必要的物质支持是相当必要和重要的。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为学生提供物质性的援助和支持, 如发动社区网络中的力量, 为社区学生提供资料和经费支持等。

精神与心理支持。精神压力以及心理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学生较为常见的社会问题, 许多人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缓解而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值得指出的是, 人们对心理及精神问题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之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对贫困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的重视程度高, 以至于大部分中学生, 心理和精神支持还处于空白状态, 不少有类似问题的社区成员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极易诱发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进行心理和精神矫治是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也理所当然是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关系支持。由于社会资源占有关系的不同和社会不公的客观存在, 中学往往处于弱关系状态之中, 即社会交往单一、社会关系简单等。作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对之进行关系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关系支持”, 就是教育者通过网络关系介入, 调动、调整和利用社会资源, 在一定的范围内重新协调和分配资源, 为处于“弱关系”状态下的社区成员提供各种改变当前所处状况的机会和条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行中缺乏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建立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区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的有效机制, ”[3] 并取得他们积极的支持, “在活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社会支持非常重要, 先导学校需要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发生关系的社会机构、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兄弟学校保持密切联系”。[4] 然而, 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中, 由于社会支持环境不和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并不理想,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 必须积极地构建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不和谐的社会支持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支持不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的政策支持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难以解除校长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如普遍面临着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编制问题、教师工作量计算问题等等。 (2) 学校缺乏支持热情。领导管理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不到位, 缺乏支持热情。教师缺乏“效能感”, 大部分学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副科”, 在学校中没有地位, 缺乏效能感。学生缺乏激情,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该课程本质认识的片面性, 有人认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应由教师确定或提供, 研究活动中以教师指导为主, 以结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等, 学生不能自主选题、活动方式与课堂教学没有本质差别、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课程流于形式等, 导致达不到开设的目的, 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3) 缺少家长支持。由于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家长对该课程不了解, 或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理解。又由于从表面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浪费时间, 是在“玩”, “不务正业”, 会荒废学业, 是老师不认真、糊弄学生, 所以不支持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4) 社区缺乏支持。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课程脱离实际, 社区很少参与学校教育, 更不用说参与课程改革了, 因而社区缺乏课程改革历史。一个社区或“一个学区先前从事课程变革越积极、历史越久远, 对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高”[5] , 反之亦然。因此, 在我国课程改革和实施似乎成了教育内部的事。大部分社区工作者认为学校教学活动应在学校内完成, 学校教学活动与他们无关, 与社区无关, 所以社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支持力度。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谐社会支持环境创设的策略

课程改革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足够的帮助, 减少成就的压力, “成就的压力往往要有相应程度的社会支持”, [6] 集中精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谐社会支持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 政府支持

现代文明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靠政府行为来实现的, 单靠学校会形成短期行为和无序状态, 没有政府的重视、支持及参与, 即使是良性行为也难以运行和持久。因此, 政府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营造。

1.制定相关政策的政策支持

在酝酿、规划及具体实施新课程政策的过程中, 最为切实有效的推动力是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所担负的责任、所发挥的作用, 是任何其他力量所不能比拟的。而国家权力作用的发挥或说政府的支持, 又主要体现在立法的保障作用方面,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 积极地宣传, 推进政策的落实。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舆论支持。

2.组织编写课程标准, 寻求资源和物质支持

组织有关课程论、教学论的学者、学科专家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协同工作,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中学提供理论支持是顺利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经之路。课程规划是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考虑某一级学校或某一类学校课程的范围, 参加编订课程的人员及其组织、领导、使用技术、需要提供的条件以及产生的文件;课程设计是从学科专家、教育科学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的角度研究课程的类型, 研究编订有关课程文件的具体内容;课程改革需要有统一的领导来编订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搞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协调比例, 组织合理的课程体系, 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教材多样化的开发和管理, 创设必要的改革环境, 提供通畅的教材供应渠道。针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 政策上给予倾斜, 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帮助, 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切实进行。

3.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支持

在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集中体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新课程, 应加强该课程教研员队伍建设, 健全教研网络。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配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教研室, 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与培训方面指导工作。“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研究共同体”, [7] 中心学校也应配有专门的课程教研员,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整体配备该课程教研队伍, 并制定相关评价或奖励政策,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专心开展和指导, 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顺利进行。

(二) 学校支持

1.加强对学校领导的培训

学校的领导“校长越是积极支持变革, 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5] 所以应加强对领导的培训, 提高领导者素养, 正确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积极支持新课程改革。努力使校长从课程改革的“反应者”发展至课程改革的“发动者”,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加强教师培训

“无论多么先进科学的课程理论, 如果不被中小学教师所领会与掌握, 是毫无价值的。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 如果不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去武装自己、自觉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就不能将具体的课程实施推向新水平和高境界”。[8] 所以必须加强该课程培训, 结合实际鼓励、指导中学开展校本师资培训, 在培训中提高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 正确地把握课程的精神和理念、深刻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掌握好该课程标准和要求、拓宽眼界, 加强跨领域学科的学习。在培训中提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效能感, 积极地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3.认真履行相关规定

有了政策, 必须认真履行。教育部2003年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 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获得2学分。根据规定在课时安排上, 确保相应的课时数。

4.增强学生学习激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应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活动中, 主动地获取知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激情。

5.理论支持

理论支持主要通过教育科研机构开展研究, 形成相关的理论。教育科研机构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结合实际为中学提供理论支持;积极地为学校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岗位培训, 送教到校, 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还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 教育科研机构需要持续不断地从理论上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以有力的支持。

(三) 家庭支持

与国家支持、社区支持、学校支持相比家庭支持更为直接, 家庭支持的力量仍是小可低估的。家庭中的物质支持、教育支持与精神支持是最为关键的。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社会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只有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分子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同时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服务于人。学校和家庭的紧密联系是家庭了解课程改革进而支持课程改革的前提。首先, 要让家长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开设的目的、作用。其次, 要让家长主动地支持子女的研究, 并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使家庭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 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进行“家庭开放日”的活动, 邀请学生家长参观、座谈以促进了解进而集思广益;课程的开设和完善, 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更需要包括家庭在内的多元的批评和支持。

(四) 社区支持

社区是一个地区性的社会。社区和教育通过学校联系起来, 二者是相互支持和制约的。作为教育和家庭的中介, 社区对于养成社区成员对教育价值的共识和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开放教育区别于传统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9] 社区可以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有力的保障。虽然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 然而在推行的过程中, 社区的支持是必要的。

社区文化可以引导居民认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扩大改革的影响力和支持面。社区要发展就必须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深刻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有全局观和使命感, 把教育当成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变革不应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 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认同社区文化精华的部分, 去其糟粕的部分, 并针对社区的文化开展活动教学。通过实用性研究, 获得社区或村落的支持, 获得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机构的协助, 从而大大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成功的机会。

课程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既是新世纪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的一项社会事业, 需要政府保障, 需要广大教师、专业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积极参与热情支持, 创设一个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才能确保新课程顺利推行。

摘要: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和谐社会支持需要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互动。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通过内部和外部支持体系的构建, 创设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区各界广泛参与、支持的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才能确保课程的顺利开设。然而, 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中, 由于社会支持环境的不和谐, 开展的并不理想,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 必须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支持环境, 以确保该课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谐社会支持环境,创设策略

参考文献

[1]Cohen S, Wills TA.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bufFerinn hypothesise[J].Psyclolonical Bulletin, 1998 (2) , 310-357

[2]Barrera M, Ainlay SL.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ny, 1983 (11) , 133-14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34.

[4]魏国栋, 吕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59.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355-357.

[6][美]大卫.W.约翰逊, 罗格.T.约翰逊, 卡尔.A.史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刘春红, 孙海法,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50.

[7]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19.

[8]吕达.课程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8.

篇14: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

进行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基础。教师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学生为核心进行的,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效果必须基于学生得以实现。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理解,具有自身的生活经验。

教师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该多加留意,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以及学生的体验等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给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资源储备。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作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能够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取得源自于学生生活的素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此,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利用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确保在实际的行动中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获取新的知识的前提基础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掌握的现有的知识、素质水平以及技能都对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因材施教,通过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的行为方式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之后向学生的生活进行反馈,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的问题得到解决,最终达到品德与社会的目标。

二、激发兴趣,选择合适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性格特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多面性和自主性原则,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以充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为依托,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实践,以强化课堂效果。

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是亲切的、和蔼的,从而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以及反抗心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正常的心理条件下,正常地发挥,积极地参与。教师一个眼神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的原因,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仅仅是单纯的死板说教,无疑会使得学生出现机械记忆的问题,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要开发与利用必须满含情感。

三、自主探究,体现主体地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人类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同时是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形成和谐的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涵义,可以是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指的是一门课程从学期开始一直到期末的结束的教学过程;还可以指的是对于一门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内容的教学过程。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教学过程,都应该系统的对于教学过程进行对待,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的联系,相互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使得教学过程达到最优。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基于提高与教学过程或者生活紧密的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基于教学效果,利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资源,在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融入新的理念,对于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进行收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话的方法或做游戏等方法,使得学生可以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为主动学习,实现自主式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等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优化活动效果。

上一篇:大2班上学期自主游戏总结下一篇:自荐信:工业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