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春情赏析

2024-04-15

塞鸿秋·春情赏析(通用9篇)

篇1:塞鸿秋·春情赏析

塞鸿秋·春情赏析

塞鸿秋·春情

元代:张可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译文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注释

⑴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⑵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⑶伤情:伤感

⑷燕足留红线:曲出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宋末姚玉京后夫敬瑜,敬瑜死后,玉京守志奉养公婆。常有双燕筑巢于梁间。一日,其中一只被鸷鹰捉去,另一只孤飞悲鸣,停在玉京臂上,似要与她告别。玉京以红线系燕尾,嘱咐明年再来作伴,明年燕子果然来到,此后相伴六、七年。到玉京病死那年,燕子也飞到坟地悲鸣而死。

⑸恼人:令人着恼。

⑹鸾影:比喻女子身影。

⑺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

⑻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⑼翠沼:翠绿的池塘。

⑽一行:当即。

赏析

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全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透漏出相思之情至深,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

篇2:塞鸿秋·春情赏析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翻译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赏析

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篇3:《山居秋暝》赏析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在官场受挫之后,从他的前辈陶渊明那寻到了精神世界的归宿,在长安东南的一个山村附近营造了一座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正是他当时生活和心境的写照。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前人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总有一种绘画美。欣赏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幻化出诗中描绘的生动画面。

全诗的诗眼应是“山居”,唯有山居(而非路过或游览),才能体会到诗中真切生动的意境。诗的主旨是“王孙自可留”,王维用此诗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由此寄寓着他归隐的情怀。

首联用“空”修饰山,奇妙。这是王维的特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写山的空,在于反衬城市的喧闹,在于表达自己的趣味。用“新”修饰雨,亦奇。“新雨”,实际是说雨后的山一派新的气象。一场秋雨一场凉是物理意义,这里的“秋”当为形容词,是说秋意更浓,有着强烈的褒扬色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一场新雨,因为晚来秋,所以才有了颔、颈两联四幅清新明丽的秋景图。首联是总写,是铺垫,是准备。

“明月松间照”的特别之处在于新雨之后,空气更纯净,松树更翠绿,所以清晰可见一缕缕如乳的月光流泻而下,这是视觉感受。“清泉石上流”,让我们动用听觉和视觉来想象一下:清泉在石上流,其清澈、柔软、快乐如在目前;清泉在石上流,其清脆、悦耳、跳动如在耳畔。尤其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泉,水量足,流势大,已具规模,视听效果极佳。这里主要突出听觉,与上句的视觉对应。

“竹喧归浣女”,不说女喧而说竹喧,不是玩弄语言技巧,实在是只闻竹林有声而不见倩影,是实写。怎知是“浣女”?作者“山居”已久,对山村姑娘的生活早已熟悉。着一“喧”字,一写少女们的纯真欢快,一写山的幽静空灵,这是听觉。“莲动下渔舟”也是实写,不见渔舟,只见莲动,不难想象这是怎样一幅神奇的图景:浓密葱绿的莲叶依次而动,却不见人影。这是视觉,亦与上句的听觉对应。

颔联写自然之美,明月与松的和谐、清泉与石的和谐,昭示了作者愉悦恬静的心境与自然造化的和谐;颈联写人之美,浣女与竹的和谐,渔舟与莲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倾心的山居生活与淳朴勤劳的山民生活的和谐。

明月因照松间而有像,愈显皎洁清幽;清泉因流石上而有声,愈显清澈凉爽。浣女归而喧于竹,可想劳动归来的喜悦与无忧无虑;渔舟下而动莲,可想雨后山民趁月光捕鱼的勤快与质朴。一个“下”字既快且静,传神极了。两联对仗工整而无痕迹,用语精致而不生硬,实乃工奇。

颔、颈两联已是四幅绝佳的秋景图,读之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诗人却陡然一折,写“春芳歇”(春草衰败)。有如此清新脱俗的秋景佳境,何不留在山中久居呢?至此,全诗主旨“王孙自可留”已出,此所谓水到渠成。

篇4:塞鸿秋·春情赏析

塞鸿秋

作者:元无名氏  朝代:元  体裁:散曲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

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

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

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

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

篇5:塞鸿秋·代人作赏析及译文注释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古诗简介

《塞鸿秋·代人作》是支伤物怀古的抒情小曲。鸿雁南飞与诗人流寓南方相似。“战”字总领全篇,加强了感伤氛围。伤心千古的南朝事,引起“写几句知心话”的欲望。秋风萧瑟,鸿雁南飞,物候感人,诗人纵目于南朝伤心古事,而将焦点凝聚于元代现实社会,百感交集,终于只写下“相思”二字。“相思”既是诗人情感高度凝聚的产物,又是对历史对现实的感喟。

译文

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引起我回想起南朝兴亡的千古伤心事。辅开华美的信纸,要写几句知心的话语,白白地让我停住笔半天也没有才思。往日兴致高时,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精神萎蘼不振,只写下“相思”两个字。

注释

①战西风:迎着西风。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②南朝:指我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后庭花。”

③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④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

⑤一扫无瑕疵(xiácī):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

⑥病厌厌: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世说新语·品藻》:“曹蜍、李志虽现在,厌厌如九泉下人。”

赏析/鉴赏

诗文中的“代作”,往往是应主人或友人之命而效劳;散曲不同,多为文人代女子捉刀,因为旧时的女子识字不多。本篇就是使用女子的口吻,描绘她展开花笺写信的一段情节,不过由于作者故弄文心,使得曲中的主人公,更像是一位女才子了。

“战西风”中的“战”字,既可解为寒战、抖索,也可解为挣扎、抗争。首句八字,便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深秋雁空图,足以激起人们各种各样的悲秋心绪。曲中的“我”感起伤心事,自能得到读者的充分理解。但作品却故意不直说“伤心事”的具体内涵,而采用了欲擒故纵、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先是“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打算向知心的人儿写信,这就使人想到女主人公之所以见雁伤心,必定与雁能传书的因素有关,她的“伤心事”也必然包含在“知心事”中。既然“欲写”,信纸也已经铺好了,又只准备写“几句”,那就快写吧,偏偏女子来了个“停霜毫”,一字都没写出来。这是第一层波折。女子自言“半晌无才思”,看来此时写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偏偏作品又补出了“往常得兴时”,可是灵感充沛,下笔如扫,挑不出一点毛病的。今昔的这种反差,形成了第二层波折。末句又从“往常”返回到“今日”,花笺上终于没有曳白,然而“病恹恹”与“得兴时”,“两个相思字”与“一扫无瑕疵”的`鲜明对照,又构成了第三层波折。“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说明前时的“伤心”,正是深深的离恨与苦苦的相思。全曲的这种处处曲笔、一波三折,显示了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婉;大量运用的衬字,则应合了她“病恹恹”的相思绵情。

篇6:塞鸿秋·春情赏析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作者简介]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寻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写作背景]这首小令以《浔阳即景》为题,浔阳位于江西九江。作者登上浔阳楼头,万里长江,尽收眼底,即兴作此小令,发出深情的咏赞。

[注解]

长江万里白云练:练,白色绸带。此句化用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淀:可作染料的蓝汁。

新月初学扇:新月像扇子那样呈半圆形。

(1)宫调为正宫。

(2)塞鸿秋:曲牌名。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3)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4)练:白绢,白色的绸子。

(5)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6)江帆:江面上的船。

(7)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8)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9)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译文]

长江万里有如一条白色缎带辅向远方,淮南的远山点点苍茫青翠;江上的片片船帆急行如离弦之箭,山上的瀑布从数千尺高空落下来快如闪电。晚云迷漫凝成晶莹的露珠,新月半圆犹如扇面,塞外的归鸿排成一字在高天上渺如一线。

译文二: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赏析: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诗用(比喻)式(对偶)句,描绘了浔阳秋景。通篇押(an)韵。

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这首元散曲乃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兴写景之作,写浔阳的景色。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翻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鉴赏一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鉴赏二

作品描绘浔阳一带景色,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诚可谓尺幅千里。

一、二句属于远眺。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3]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如飞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前者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后者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已是一组近景。

篇7:塞鸿秋·代人-注释及译文

【注释】

①战西风:迎着西风。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②南朝:指我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后庭花。

③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④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

⑤一扫无瑕疵(xiá cī):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

⑥病厌厌: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世说新语·品藻》:曹蜍、李志虽现在,厌厌如九泉下人。

【译文】

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引起我回想起南朝兴亡的千古伤心事。辅开华美的信纸,要写几句知心的话语,白白地让我停住笔半天也没有才思。往日兴致高时,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精神萎蘼不振,只写下相思两个字。

【简析】

篇8:《塞鸿秋·代人作》原文及注释

原文: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注释]

①战西风:迎着西风。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②南朝:指我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后庭花。”

③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④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

⑤一扫无瑕疵(xiá cī):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

⑥病厌厌: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世说新语·品藻》:“曹蜍、李志虽现在,厌厌如九泉下人。”

[译文]

篇9:塞鸿秋·春情赏析

原文

长江万里白如练⑶,淮山数点青如淀⑷。

江帆几片疾如箭⑸,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⑹,新月初学扇⑺。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

⑴塞鸿秋:曲牌名。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即景:写眼前的景物。

⑵浔(xún)阳: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⑶练:白绢,白色的绸子。

⑷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⑸江帆:江面上的船。

⑹晚云都变露: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⑺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译文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赏析

上一篇:(粤教版必修一)高一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东上坝小学五月份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