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2024-05-15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通用14篇)

篇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3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表征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圣诞节快到了,羊村要组织联欢会,帮助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题目情景 1.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感知。

2.表征数量关系,沟通实际问题与实际运算意义的联系。① 理解题意,语言描述表征题意 ② 画图表征题意 ③ 列式解答 ④ 检查

⑤ 回顾梳理,小结方法。

三、运用巩固,解决问题。2.羊村举行摄影展览,如果每只羊要选出5张照片,6只羊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 独立尝试,汇报交流。

3.他们还准备两袋苹果,一袋有3个,另一袋有6个。还准备了3袋梨子,每袋6个。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独立尝试,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真是精彩的一天啊!你们都收获什么呢?

篇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3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学会用摆学具、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表征问题、分析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故事情境:一年级的小朋友买花装扮新教室,一共要买多少朵花?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多种方式表征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1.课件逐一出示问题(1)和(2):(1)有3个花瓶,每瓶插4朵,一共要插多少朵花?(2)有两个花瓶,一瓶插3朵,另一瓶插多少朵花?

2.学生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圈出来。3.引导学生同桌二人用学具用摆一摆的方式分析题(1)的意思,用画一画的方式分析题(2)并相互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看图列出算式,并学会检查。

(二)比较分析,沟通实际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上述两题,比一比,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求“几个几的和”与“几和几的和”的区别。

(三)感知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让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买两盒巧克力,一盒有3块,另一盒有6块。还买了3盒棒棒糖,每盒有6个。(1)一共有多少块巧克力?(2)一共有多少个棒棒糖?(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画图解答。)2. 学习园地上的卡片,横着数每行有5张,竖着数每列有5 张。一共有多少张卡片?(抓住关键词“每行”“每列”画图解答。)3.课后延伸: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要摆6本书。(1)一共要摆多少本书?

(2)现在每层已经摆了4本,每层还要摆多少本?(3)4层一共还要摆多少本?

篇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4: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篇5: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具有连续性两个问题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材以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前面学过的“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分析问题已知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需要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教材以“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认真审题,同时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弄清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在解答问题的编排上,教材以两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呈现,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会解答,第二个问题解答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为已知条件。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5解决有关联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由于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第一次接触,还不习惯于连续地思考,需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常规训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3.初步培养学生有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二年级(1)班图书角有故事书14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8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2、教室学习栏里,小明得了22朵红花,小军得的红花比小明少5朵,小军得了多少朵红花?

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师:第一题怎样列式?并说说想法。

生:14+8=24,求科技书有多少本,就是把和故事书同样多的14本与多的8本合起来,所以用14+8。

师:第二题呢,谁来说。

生:22-5=17,求小军得了多少朵红花,就是把小明得的红花朵数减去5,所以用22-5。

[学情预设:根据条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是刚刚学过的内容,学生不会困难。]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的应用题是新课学习连续两个问题应用题的基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巩固学生第一个问题数量关系分析方法,提高对问题解决的熟练程度,为新课学习作辅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数学书第32页例5的情景图和问题。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名。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是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给时间让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及哪两个问题,防止学生漏掉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2)根据已知条件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想一想你能求出什么?也就是第一个问题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男生人数,14-5=9(人)

师:第二个问题,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要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找到谁的人数和谁的人数? 生:要找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

师:已知条件知道女生人数是14人,没有告诉男生人数,缺少的男生人数到哪里找呢?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男生人数题目中没有告诉,但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求出了男生人数是9人,把这个结果当条件用就可以了。

生:我们已经求出了男生有9人,说明男生人数已经知道了,可以当条件用了。

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男生9人当作条件,现在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生:9+14=23(人)师:解答正确吗?怎样验算。

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学情预设:第一个问题刚刚学过,新课前也复习过不存在问题,第二个问题缺少一个条件题目中没给,需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条件解答,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困难。]

[设计意图:解答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有意引导学生看条件能算什么,进行综合法训练,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解决第二个问题需把第一个问题答案当作条件,学生还不适应连贯地思考,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有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突出连贯思考的分析过程。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意引导学生看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的思考,进行分析法的训练。]

(3)小结:这道题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缺少一个条件到哪里找呢?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2、先算第一个问题,把第一问的结果当条件再提一个问题。

(1)科学兴趣小组有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少7人,女生有多少人? ?

(2)小兔采了13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了8个蘑菇,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 ?

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第一题女生有多少人?女生人数:15-7=8(人)

师:题目已知男生15人,现在又求出了女生有8人,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科学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并说说想法。

生:15+8=23(人),题目知道男生15人,又求出了女生有8人,合起来就是兴趣小组的人数,所以用15+8=23人

全班口答:女生有8人,科学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第二题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兔妈妈采的蘑菇:13+8=21(个)师:现在也知道了兔妈妈采了21个蘑菇,谁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兔妈妈和小兔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师:同桌说说怎样列式解答,并说说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先根据条件解答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提第二个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思考的训练,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结:要学会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来思考。

3、根据问题补齐条件。

(1)院子里有15只鸡,鸡比鸭多几只?(2)果园里有26棵梨树,苹果树与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第一题能算吗,为什么?

生:不能算,因为只知道鸡的只数不知道鸭的只数,缺一个条件。师:也就是说求鸡比鸭多几只必须知道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两个条件,谁来补充。

生:需补充鸭的只数,有8只鸭。师:现在能解答了吗?独立解答。第二题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求苹果树与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苹果树棵数与梨树棵数两个条件,现在只知道梨树26棵,还缺苹果树棵数。补充苹果树有25棵,列式:26+25=51棵。

[设计意图:由问题补齐条件训练,明确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培养学生由问题出发寻找所需条件的能力,进行这样分析题目数量关系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明确问题需要哪两个相关条件。

4、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会了些什么?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会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来思考,明确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有哪两个相关条件。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2页做一做。

2、课本33页练习六第1页。

学生独立作业,2人上黑板演示,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巩固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方法,检验学生由问题找条件和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的掌握情况。]

达标检测 1、32-6+17 58+23-7 57-(23-8)63-(15+26)

2、小林家养了24只白兔,养的黑兔比白兔少6只,养的黑兔有多少只?小林家黑兔与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3、二(1)班有21名男生,23名女生,二(1)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二(2)有39名同学,比二(1)班少多少名?

4、同学们到礼堂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34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礼堂里一共有96个座位,还剩多少个空座?

设计思路

《标准(2011)》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基于此,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通过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获得数学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篇6: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6+8=

9+25=

31-6=

50+8=

54-3= 40+50=

6+30=

6+24=

52-7=

8+32= 28+10=

30-7=

18+3=

76-20=

64-9= 26+20+4=

68-8+9=

76-8-20=

65+5-70=

90-2-80=

二、计算。

2 8 6 4 6 + 3 5 1 8

三、列竖式计算。

(1)35 + 17 + 16 =

(2)80 –41 –25 =

(4)48 + 20 –50 =

(5)85()=()+()

+ 4 2 3)67 –23 + 37 = 6)6027 =)+54=62(((4.大雁有22只,鹅比大雁少9只,鸭比大雁多19只,鸭和鹅各有多少只?

5.相册还剩5页,如果每页能放6张照片,36张照片能全部放进去吗?

6.一架玩具飞机的钱可以买5本笔记本。

(1)军军带的钱正好可以买2架玩具飞机。如果买笔记本,可以买几本?

(2)如果每本笔记本6元,一架玩具飞机多少钱?

7.短绳长6米,一根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3倍,这根长绳长多少米?

篇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2、笼子里装了5只兔子,它们一共有多少只脚?

3、小鸡有8只,母鸡的只数是小鸡的4倍,一共有几只鸡?

4、同学们做纸花,红纸、白纸、黄花各6朵,共做了多少朵花?

5、笼子里装了5只兔子,它们一共有多少只脚?

6、商店运进 7 箱粉笔,每箱 8 盒,其中白粉笔 30 盒,其余是彩色粉笔,彩色粉笔有多少盒? 7、8名小朋友分一包饼干,每人5块,还剩下2块,这包饼干有多少块?

8、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用20元钱够买吗?

10、爸爸、妈妈和我都都掰了9个玉米。弟弟掰了6个。我们一家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11、我们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准备送给邻居奶奶15个。还剩多少个?

12、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黄花有多少朵?

13、妈妈买了4个蛋糕,每个蛋糕7元,30元钱够吗?

14、友谊路小学的学生分两批看电影,每批6个班,一共有多少个班?

15、小东和三个好朋友去游玩,每张门票5元,买门票共需多少元?

16、学校买了6袋皮球,每袋5个,共买了多少个皮球?

17、妈妈去超市买面包,每个面包3元,妈妈买了5个面包,还剩16元钱,妈妈一共带了多少元钱?

18、小东家过新年做花灯,小东做了3个花灯,爸爸做的比小东多5个,妈妈做的是小东的4倍,爸爸做了多少个花灯?妈妈做了多少个花灯?

19、玫瑰花有7朵,菊花的朵数是玫瑰花的9倍,菊花有多少朵?

20、学校买了一些盆花,把盆花排成5行,每行6盆,还多1盆,学校共买了多少盆花?

21、小朋友做操,每行站8人,4行一共站了多少人?

22、每本练习本3角,买7本练习本需要多少元?

23、我们一共要种48棵树,已经种了4行,每行8棵,还要植树多少棵?

24、食堂原有面粉17千克,运来9袋,每袋9千克,食堂现在有面粉多少千克? 25、3件相同的上衣钉15颗纽扣,6件相同的上衣钉多少颗纽扣?

26、有3束花,每束8朵,平均插到4个花瓶,每只花瓶插几朵鲜花?

27、一共有24棵树,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每人种几棵?2个小朋友一组,平均每组种几棵?

28、左边有5辆车,右边有3辆车,1辆汽车有4个轮子,一个有几个轮子?

29、书架上有4层书,每层9本,如果这些书每6本方一层,可以放几层?

30、老师有36本书,每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个同学,平均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本书?

31、有两箱矿泉水,每箱有8瓶,把这2箱水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 几瓶? 32、3个蛋糕,每个蛋糕可以分8块,6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到几块?

33、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白鸽子的只数是黑鸽子的几倍?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34、一瓶药30片,每天吃三次,每次两片,够吃几天?

35、同学们到公园去玩,买3张票要27元,买5张票要多少元?

36、一共有36个桃子,如果每只篮子装9个桃子,需要几个篮子? 37、4个箱子能装24个西瓜,7个箱子不能装多少个西瓜?

38、小明、小刚、小红三人都拣了5个贝壳,小丽拣了9个贝壳,他们四人一共拣了多少个贝壳?

39、小刚有卡通书4盒,每盒4本,小丽有漫画书28本,漫画书比卡通书多多少本?

40、动物园有熊猫4只,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熊猫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

41、图书馆有90本书,一年级借走20本,二年级借走17本,图书馆还有多少本书?

42、二(1)班有女生25人,男生比女生多7人,二(1)班有学生多少人?

43、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44、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45、小汽车每辆能坐4人,大客车每辆能坐25人,有3辆小汽车和1辆大客车,一共能坐多少人?

46、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捡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

47、学校买回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发给二年级4个班,每个班分得

个乒乓球?

48、食品店有85听可乐,上午卖了46听,下午卖了30听,还剩多少听?

49、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这些同学每5个人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

50、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2元,小云也买了同样的6本笔记本,算一算小云用了多少钱?

51、体育室有60副羽毛球拍,二(1)借走了15副,二(2)借走了26副,一共借走了多少副?还剩多少副?

52、一小桶牛奶5元钱,一大桶牛奶是一小桶的4倍,买一大一小两桶牛奶共需要多少钱?

53、一本故事书小明每天看5页,看了9天,还剩2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54、王老师在文具店买了5张绿卡纸,15张红卡纸。红卡纸的张数是绿卡纸的多少倍?

55、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学生?

56、一辆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57、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58、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个,那么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59、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几台?

60、班级里有22张蜡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61、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2、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位?

63、二年级一班有5个红皮球,黄皮球的数量是红皮球的3倍,黄皮球比红皮球多几个?

64、妈妈买来12只苹果和16只梨,如果要把它们全部装在袋子了,每只袋子只能装4只水果,需要几只袋子?

65、绿化带中有9棵柳树,松树的棵树是柳树的3倍,杨树的棵树比松树多3棵,绿化带中有松树几棵?有杨树几棵?

66、老师有8袋乒乓球,每袋6个,借给同学15个,还剩多少个?

67、老师拿70元去买书,买了7套故事书,每套9元,还剩多少元?

68、超市里买2带饼干要付8元,买8袋同样大的饼干要付多少钱?

69、数学课上小朋友做游戏,每5人一组,分成6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70、水果店运来22筐苹果和18筐梨,运来的橘子和苹果同样多,三种水果一共运来多少筐? 71、静静写了6天大字,前5天每天写3张纸,最后一天练了4张纸,静静一共写了多少张纸?

72、有24张画,平均挂在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多少张?

73、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二班比一班多节约了8张。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

74、有45人在做操,其中女生有3排,每排有6人,男生有多少人?

75、妈妈买了4盒彩笔,每盒8支,用去了15支,还剩多少支? 76、一本《儿童故事》共有24页。

(1)小红4天看完这本书。平均每天看几页?

篇8: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篇9: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篇10: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篇1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

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

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

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

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交代写法,帮助学生认识余数。交代读法。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篇1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退位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的道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对一百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口算小热身

2、出示课件:在我们的大屏幕上是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同学们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中国获金牌51枚,美国36枚,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师:就是求51比36多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生:减法,51-36 师:如何计算出得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板书课题(退位减)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51-36= 师:能用口算直接算出得数吗?不能口算怎么办?课件出示任务一。生:列竖式计算。(师:注意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师: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课件出示任务二。生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摆小棒的方法分享给我们大家?

生:我的方法是,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时,我们就从整捆小棒里拿一捆解开成10根,将10根和单根的1根合成11根,再从11根小棒里拿走6根,用11-6=5,再用剩下的4捆减3捆,就能算出剩下了15根小棒,也就是少了5枚金牌。

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摆了摆,知道了51-36等于多少,那你们会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计算,然后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①师板书竖式,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 11减6得5 ②讨论退位点:怎样表示从十位退1,你有什么好办法?

(尝试让学生发现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数上面点一个退位点。这个点叫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退1。)

③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要算几减几? 生:个位要算11减6,十位要算4减3 总结,师:在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你是怎么算的。生: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10.(板书)师:那么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

生:如果先从十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再从十位退1就不方便了。

2、教学例3。

出示例3:50-24,用竖式计算50-24 学生自主完成例3(指名板演)师:被减数个位是0,怎么办?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师: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4减2。

师总结:通过例

2、例3的学习我们知道列竖式笔算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后再计算。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第一关、猜猜我是谁

2、课件出示:第二关、争当合格小医生

3、课件出示:第三关、谁是计算小能手

4、课件出示: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同学们看了2008年的奥运会后,也都想当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于是他们都去运动场上练习体育项目,师:你们都知道什么条件呢,问题是什么? 生:独立解答

四、回顾课堂,总结收获

篇1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 自主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 背诵《欢庆》全文及《北京》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在游戏中积累重点词句, 运用生活经验, 趣味练习动宾词组搭配。

3. 运用积累的词语写1~2句通顺、连贯的话, 尝试表达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聚焦北京

1. 讨论:你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哪里?能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吗?

2. (在中国地图上找首都) 北京对于中国来说, 就像心脏对于人来说那么重要。不仅如此, 它还是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呢!今天, 让我们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 再次去这座美丽的城市游览、参观, 好吗?

二、回顾课文, 自主积累

1. 导语回顾。

(1) 我们的祖国妈妈叫什么?她还有其他名称吗?

(2)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回顾《识字三》, 关注“耸”“朝”“兴”“与”的读音)

2. 课题抢答:看课文图片回顾课题。

3. 句子竞赛:跟着图片,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比比谁的记性好。 (随机展示课前自主复习单中抄写频率高的句子)

4. 自主练习。

(1) 自主选择星级, 课堂练习。

田野献上 ( ) 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 ( ) , 蓝天飞着 ( ) 的鸽子, 大海奏起 ( ) 的乐曲。

请你用下面的四字词语完成填空。 (填序号)

1绿树成阴2鲜花盛开3风景优美4来来往往5高楼大厦6名胜古迹

北京真是个 ( ) 的城市, 这里 ( ) 、 ( ) , 立交桥上车辆 ( ) 、川流不息, 还新建了许多 ( ) 。 ( ) 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 练习单反馈:谁的字写得最端正、清楚?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

5.易错词复习:北京人的普通话可标准了, 他们想考考我们这些小游客, 谁愿意挑战一下?

你发现带点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搭配游戏, 初识动宾

1. 看图回顾《看雪》片段:看, 北京的孩子们在雪地里干什么?

2. 再次练习课后习题。

3. 讨论: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4. 玩搭配游戏 (师生) 。

(1) 师生示范: ( ) 桌子。

师:我是名词——桌子, 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抬”, 抬桌子。 (搬、擦、移、整理、推、拉、拍……)

(2) 指导下的生生示范: ( ) 衣服。

生:我是名词——衣服, 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做”, 做衣服。 (洗、裁、买、卖、收、晒、晾、烫、折、叠、脱、搓、拿……)

5. 练搭配 (生生) 。

(1) 选择提供的名词——“水、书、电话”, 同桌合作玩一玩。

(2) 小组合作玩一玩:为名词找伙伴。

6. 反馈:如果经常把复习变成游戏, 是不是很好玩呢?

四、语言运用, 主动评价

1. 回应《北京》主题:游完北京, 你有什么特别想介绍给别人的或有什么感想吗?

2. 选择星级, 尝试运用。

例句:北京的立交桥真漂亮啊!我多么想把它拍下来。

北京真 ______ 啊!我多么想 ____________。

天安门广场真 _______ 啊!我 ____________。

请选用括号里的词, 用1~2句话夸夸北京。 (美丽、城市、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洁白、到处、宽阔、又宽又长、来来往往)

温馨提醒: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 分享:谁写得好又读得好?

4. 转换角色, 尝试讲解。

(1) 明确任务:试着运用两个星级的题目, 像讲解员一样介绍自己了解的北京。

(2) 同桌扮演角色, 尝试练习。

(3) 展示并反馈:你更喜欢谁的介绍, 为什么?

5. 互评课堂表现。

(1) 你想夸夸身边的小游客吗?你想怎么夸?

提供句子范例:

________ 真 ________ !

________ 多好啊!

________ 非常 ________。

(2) 指导:如果你是被夸到的小游客, 该怎么做?

(3) 互相夸一夸。

6. 建议作业:利用作业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北京, 请他们打上星级或写写评语。

【教学反思】

按单元复习是复习中的常见形式。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复习课的有趣和有效都很重要。本课例试图体现两者结合的一些做法。

1. 介入游戏“。学中玩, 玩中学”是低段学生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 枯燥的复习课只会导致低效而无趣。课始, 教师在创设“游玩北京”的情境之下, 适当展开“课题抢答”“句子竞赛”“普通话考试”“动词 + 名词, 一起玩搭配”“同伴互夸”等游戏活动, 使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语文学习。

2. 重整教材。复习课比之新授课, 更注重提高与运用。本课以《北京》为核心, 辐射欢度国庆、申奥成功、北京的冬天等内容;以语言积累和运用为核心, 将课后练习与“读读说说”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聚焦, 突出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重难点。

3. 基于起点。课前自主复习单及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运用, 在保证书面练习时间之外, 也为教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学有余力的学生, 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上的同伴互助, 也能在“小讲解员”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学有困难的学生, 则能在星级作业的选择中, 扎实基础、有所提升。

附:课前自主复习单

一、我爱读 (背) 《:欢庆》全文。 ( ) 《北京》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我很熟练 ( ) 比较熟练 ( ) 不够熟练 ( )

二、我会读。 (略)

我读给 ( ) 听了, 他 (她) 把我读得不够熟练的词圈了出来。我又读了 ( ) 遍。

三、我会写。

这个单元中, 我最容易写错的字是 ( ) 。

四、我会选 (抄抄我最喜欢的2~3个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4: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上一篇:关于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调研对策下一篇:分红权转让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