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的作文

2024-04-09

青团的作文(精选8篇)

篇1:青团的作文

又是一年清明,望着桌上刚刚买回来的青团,我不禁愣住了,姥姥亲切的脸庞又浮现在脑海中

儿时,与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小小的农家小院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每逢清明节姥姥便会准备好一切制作青团的食材在厨房忙碌。

我和姐姐可不会错过这种有趣的事情,姥姥刚刚开始上手,我们便一个人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桌子旁,姥姥见了也不赶,只是笑着警告道:不准乱摸哦,衣服脏了可是要挨打的。我和姐姐低头看了看刚刚换上的新衣服,乖乖地点点头。

艾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清香顿时袭卷了厨房,我和姐姐深深的嗅了一口。姥姥用那双苍老温暖的手把面和在艾草的汁液里,白色的糯米粉一点一点融入艾汁的绿色里,不一会面团就揉好了。姥姥把面团揪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用双手搓成一个圆溜溜的球,随即用大拇指压在圆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转动,做成一个小碗的形状,再用勺子舀了一小勺豆沙进去,双手不停地转动把小碗的口子慢慢收拢。一个可爱的、小巧玲珑团子就做好了,一个个青团如同一块块光滑的翠玉。

我和姐姐这时也顾不得什么新衣服了,站到凳子上去拿面,姥姥见了,也不恼,揪出两个小小的面团放到我们的手中,教我们该怎么做。脸上的笑容仿佛融进暖暖的阳光中。

把青青的团子放进蒸笼,盖上盖子,静静等候着。蒸笼上开始冒热气,许是团子太绿了吧,竟连这冒出的热气也是绿绿的了。揭开锅盖,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在外玩了一天的小花猫也寻着香味回家了,趴在灶台边,不肯离开。

抬头朝窗外一看,已是傍晚,姥爷早已在院子里摆好了桌子,姥姥把青团和菜端出去,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抓起刚出笼的青团,被烫得嗷嗷直叫,赶紧把青团扔到盘子里,姥姥连忙拉我们过来把手放在水里,嗔怪道:怎么这么不小心。眼里的疼惜似乎要从眼眶中溢出。

回到桌边,拿起已经没有那么烫的团子,塞到口中,一股清香在口中肆意游窜。姥爷拿起那个已经不知用过多少年的白瓷杯,啄了一口酒。姥姥在旁笑着,眯起的眼睛里满是幸福。小花猫卧在桌脚,慵懒地伸了个懒腰,趴在那儿,睡着了。

想至此,回过神来,抬手拂面,不知何时泪叮咚地落下。拿起桌子上的青团,轻轻咬了一口,满口清香,却不是熟悉的味道。一滴泪滑到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叹了一口气,轻轻离开桌边。

原来,当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篇2:青团的作文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来到这乡间小巷采艾草,想起几年前春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青石板上,在草丛中,在青团的蜜汁中流过,此处的清明不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凄凉悲哀伤,而是活泼的,我与父母边采艾草边踏青,乐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我走着。

“这里的艾草不能乱摘的,这是我自家的。”一声粗犷的乡音,带着厚重的乡调传入耳中,我正兴致的采着,父亲犹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来买点吧。”细一看,那原来是为老妇,身着朴素,脸上的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原来这快是老妇的田,我们便随着老付进了他家要付钱。

那老妇与他的老爷子的小屋十分简陋,大概也就20来平方,并且那老妇是没有手机的,还是借的手机让我们付的钱。我摘了如许的艾草老妇却只是淡淡一笑,说:“10块钱给你了吧。”我有点惊讶。

老妇和那老爷子都十分淳朴,穿的很简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洁,原来他们也正做青团子呢,他俩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做青团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糯米香,这种香只有在乡间才能感受到的,老头子拿着一把木锤匀锤,在老妇翻动的糯米团中,每一锤都是那么有力均匀。我看着有点怕,怕老爷子的锤没握好就砸在老妇手上了,可他们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们在一旁看着,惊讶于他们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动于他们那份淳朴。“吃几个吧。”老妇平淡的说到,我们品尝这裹上松花粉的一团团的青团,软糯香甜,相比市场上那些黑心商家,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双柔和而宁静的眼,又带着厚重的香音微笑着说:“小伙子吃一个吧!”

我们又买了几个青团,不禁要挥手告别了,“下次见!”,可我不禁难过起来,这一次见面也许是永别,下次可能就见不到了,我凝然的双眼闪出愁怨:世间像这样的人,还有几个呢?

篇3:苦涩的青团

江南的春天很柔美, 一如江南的女子, 温文尔雅娴熟庄重, 大方而不失含蓄, 美丽而不失风流。当阳光变得一天天温暖起来, 当春风变得一天天柔和起来, 当春雨一场场下过, 草长莺飞如火如潮的春天气息便扑面而来了。

急诊科护士琰琰下午四点刚从留观室巡视了一遍, 拿着三测记录本、血压计回到护士站。手脚麻利地把这几个留观病人的体温单、护理单一一记录完, “啪”地合上最后一个病人的病历夹, 抬望眼, 一眼望见护士办公室窗外那棵高大的桂花树, 树枝上密密地绽满新绿, 那些刚窜出枝头的小嫩芽, 嫣红嫣红的, 显然还没怎么见过天日的样子, 煞是养眼爽目。

清明节应该就在这几天了吧。一想到回家就能吃到妈妈做的那些色泽翠绿、细腻香甜的糯米团团, 琰琰的口水不禁都要流出来了。

青团是这一带有名的传统名点。始创于宋代, 为清明节寒食佳点之一, 当时统称为“粉团”, 到明清时期, 盛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因其色泽碧绿、生青, 故名为“青团”。

妈妈做的青团, 琰琰百吃不厌。从小看着妈妈忙着将春天里新采的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 加入石灰蒸烂, 漂去石灰水, 用青艾的绿汁揉入雪白的糯米粉中, 青青白白充分调和, 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 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碧绿色团子, 再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 等到闻到香甜的团子气儿时, 都要将孩子们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了!不过, 还要耐心地等呵, 等啊等, 直等到把青团倒在涂过油的案板上, 再在青团上涂些芝麻油装盘即成一只只碧绿光亮的青团, 咬上一口又软又糯, 还散发着芬芳清润的香味, 老一辈说, 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清”的味道, 冷热皆宜……真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时令小点心呢。

2

正坐在那里发愣间, 突然, 急诊大厅里传来很纷乱的脚步声, 急促的疾呼声:“医生, 快!快!快……”

几个人送来急救的是个年轻的男子, 22岁, 中等身材, 较瘦, 是在一家诊所里输液时突发意识不清, 呼之不应, 其朋友赶紧和诊所医生一起, 把他送入这里救治。

护理记录单记录着代主诉“输液时突发神志不清半小时”, 还有所有的病史都是由那个患者的朋友代述的, 患者不是本地人, 发病前一天才来到本地, 当晚吃了这里特色小吃的“青团”, 其他食物则与平时无明显异常。早上起床后出现腹部疼痛不适、腹泻、绿色水样便, 次数较多, 共约5~8次, 遂于附近诊所就诊。诊所医生给予输液治疗, 输液输到第二瓶时, 这人突然出现恶心, 随后出现意识不清, 无大汗、呕吐、抽搐, 无眼球上翻和口吐白沫, 也无大小便失禁。

入院后医护人员随即开始了一阵紧张的忙碌, 协助查体:BP 140~150/100~105mmHg, SpO298~100%, 意识不清, 呈浅昏迷状, 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4mm, 对光反射可, 颈无抵抗,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音可, 心律齐, 未闻及瓣膜杂音, 腹软, 肠鸣音正常, 肝脾肋下未及, 腹部未及包块, 四肢肌力约3级, 肌张力基本正常, 腱反射无增强和减弱, 巴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心肌酶、急诊心电图、头颅CT等, 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同来的诊所医生跑前跑后的忙着交费、跑腿, 看着这个倒霉的诊所医生遇到这样的不良事件, 由于是同行的关系吧, 大家对他很是同情和理解, 这事就是发生在大医院里都很令人头疼的了, 更何况势单力薄的小诊所了。这年头, 医患关系难处, 想要在这行当讨碗饭吃, 真的不容易啊。

搭班的王医生挠着头看着眼前的一堆检查单百思不得其解, 未见明显异常, 无阳性检查结果, 到底为什么突发意识不清?只得先下诊断:意识不清原因待查:药物过敏?会诊一大圈, 检查一大堆, 患者还是没有什么反应, 会诊意见也只是先让观察、对症治疗。

宅心仁厚的王医生, 想着人家花了钱, 却检不出什么病, 以及看到同来的诊所医生焦虑的样子, 心里也不是滋味。本着保护基层医生的原则, 暂时也未予特殊处理, 建议先行急诊观察, 但是随行的家属 (朋友) 一再追问, 一个劲地嘟囔:病情是不是很严重?害怕没办法向其父母交代, 要么就转回当地去再行诊治云云。考虑到患者的这种棘手病情, 当班的王医生也很无奈, 只得劝说让他们在留观室先留观再说。

3

当晚患者一直处于浅昏迷状态, 虽经夜班医护人员积极对症治疗, 折腾一宿, 仍对各种刺激无反应, 天亮后, 经家属和诊所医生多次协商后, 决定还是要转走, 回老家再治, 医患双方谈判了半天, 诊所医生自认倒霉, 最终给予患者赔款28000元。

钱款到手后, 那人的朋友终于找了车把人带走。医院里这种情况很常见的, 他们不愿意在这里治, 签了字就可转院, “自动出院”的结局, 见惯不怪的, 医院里谁也不会强留。

琰琰值上午班, 看着这群人蹲在留观室门外抽烟、谈判, 多次出来交待不让在医院走廊里抽烟, 对病区里的病人不好, 一群人还是留下一地的烟头。留观病人抬走后, 琰琰就忙着把病室的床铺、房间及时整理出来, 以备急用。

正忙碌着, 与这个患者一个病室的病人欲言又止。

终是忍耐不住, 他悄悄地对琰琰说:他看到过转走的那个病人, 夜里在值班医生护士没有在场的情况下, 曾自行下床行走……

篇4:清明节“的青团”

原料:

糯米粉200克,粘米粉100克,澄粉75克,艾草粉10克,沸水480克,沙拉油45毫升,红豆300克,砂糖125克,黄油30克

步骤:

做豆沙

用料:红豆300克,砂糖125克,黄油30克

方法:

1、 将红豆提前用水浸泡24小时,倒入锅中,加水没过红豆,以中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煮约30分钟或至红豆绵软。

2、 将红豆按压成泥状,也可以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成泥状。

3、 将红豆泥一勺勺地筛过滤网成细腻的红豆沙,过滤掉红豆皮。(见图1)

4、把过滤好的红豆沙放入炒锅中,以小火慢慢炒掉水分。在炒的时候,当水分减少时豆沙容易飞溅出,需小心将锅底的豆沙不断翻炒到上面,以减少飞溅。

5、 豆沙变干后,倒入砂糖翻炒至有粘性。

6、倒入黄油搅拌均匀成糊状后即可关火,自然降温后即可成细腻、柔软的红豆沙。(见图2)

包青团

用料:糯米粉200克,粘米粉100克,澄粉75克,艾草粉10克,沸水480克,沙拉油45毫升,红豆馅600克

方法:

1、将糯米粉、粘米粉、澄粉混合。

2、艾草粉用沸水调成艾草汁。(见图3)

3、 将艾草汁慢慢倒入粉中搅拌均匀。(见图4)

4、 再倒入一些油,边倒边搅拌,最后揉成比较光滑的面团。

5、 手上蘸水或油,将面团揉成小孩子拳头大小的面剂子。(见图5)

6、将一个个的面剂子按压成圆饼状,包入豆沙馅后收口。 (见图6)

7、将做好的青团上锅蒸15分钟左右至熟。(见图7)

篇5:描写青团的400字作文

清明节时,家家都会准备好佐料做青团,这星期星期六,我家也要做青团。

妈妈连夜准备佐料,为了明天早点有青团吃。上午,我一进厨房,看见桌了上有一个巨大的.粉团,旁边还有很多的馅料。只见妈妈站在桌前,用手抓起一小团的小粉团,把小粉团揉成圆形,用大拇指在小粉团中心压出一个洞,接着把洞变大,又把粉团捏的薄一些,用勺子把馅舀进小粉团中,最后把口“补”好。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我看妈妈很熟练,心想:妈妈都会了,我还怕不会。一股好奇心涌出心头,自己也想动手试一试。说干就干,我也学着妈妈的方法,抓出一把粉团,揉成小圆球,用手压出一个洞……但我做的青团并不很好,再把团捏薄的步骤中,小团破了一个洞,露了馅,失败了。我浪费了一些材料,不行,我得再试一次,我再次试了一次,还是失败了。也浪费了一些佐料。进过两次的失败,我清楚的知道,不能再浪费佐料了。心想:这还不简单,做得小一点不就好了。

篇6:清明包青团作文

4月5日是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包青团的日子。

奶奶打来电话,叫我和姐姐一起去包青团。接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一蹦三尺高。爸爸带着妈妈、姐姐和我开着红色的`汽车,飞奔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

来到奶奶家,桌上放着面粉,绿色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后来知道那叫艾靑,是做青团必备的东西),还有一把剪刀。先把绿色的东西倒进面粉里,搅拌好,就变成了“绿面粉”。再将“绿面粉”做成一个个小碗的形状,里面放些咸菜或芝麻,还可以直接把这个洞用面粉填满。然后,把口子填满。

还能做花样式的。如绿刺猬、绿兔子、绿苹果……

篇7:清明吃青团作文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青团。走了几分钟,我终于发现了青团,我认真地看了看材料,发现有艾草、清明草、糯米……,妈妈挑了四个,其中有一个是芝麻味的,其他都是豆沙味的,在结算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平均一个大约是1.5元,不贵。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青团,可妈妈对我说要明天早上吃,我只好答应了。到了晚上,我又想起青团来。我对妈妈说,“前天,我们学校中午有青团吃,绿绿的,一尝,我就知道里面有豆沙。并且,还有点草香味,好吃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我迅速地起了床,因为我要吃青团。准备吃青团的时候,妈妈醒了,他对我说,“留一个青团给我吃。”我回答了一声,“哦”,就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啊!”我高兴地叫道,因为这青团实在是太好吃了!吃完第三个青团。我收住了嘴,因为要留给妈妈吃。

篇8:青团的作文

三青团在河北省井陉县建立组织之后, 为了扩充势力, 发展组织, 进行三青团自身的组织建设, 井陉县三青团根据三青团中央的有关指示, 积极吸纳团员。

一、三青团井陉区队时团员的吸收

1945年9月, 井陉县仅有一个三青团团员——高印堂。三青团组织在井陉成立后, 为壮大声势扩大其组织势力, 就通过宣传工作, 如通过举办群众集会会时讲演, 办团报, 贴标语等各种宣传手段, 扩大三青团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为扩收团员制造声势。

虽然国民党规定申请加入三青团应为“自愿”, 并规定团员为“学校、矿厂、农村青年, 以及县属各机关行为洁白、思想纯正之青年”[1], 但井陉县在吸收团员时并没按上述规定的那样去做。为增加团员数量, 三青团井陉区队初期的团员大部分是凭领导私人关系介绍入团。所介绍之人均为三青团领导人的亲朋故交及有一定资产的富农地主出身者。如其初期工作报告所说, “本分队队员均以私人关系分头宣传本团使命及任务, 正在开展活动吸收新团员”。当时的新团员大部分为领导人高飞、高印堂等介绍入团的。所发展团员均为与介绍人有一定关系之人。到1945年9月18日实行第一批团员登记时有团员29人, 同年10月7日增加至34人, 11月21日入团人员达70余人, 11月28日完成第一批团员入团宣誓手续时达到188人, 1945年12月底共吸收团员100人, 1946年3月底共吸收团员184人[2]。1945年底到1946年春, 吸收团员的进度明显加快。

井陉县初期发展的三青团团员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 当初帮助高飞找高印堂的苏黄中为井陉县矿区人, 矿上一部分人投奔苏而加入三青团。第二, 高印堂为井陉县白庄人, 当他任三青团井陉区队队副时, 他本村、邻村人及往日亲朋好友投奔而来的。第三, 是当时井陉县的反动军事组织如地方保卫团、警卫队等部分职员。这部分人在入团时, 并非象国民党中央规定的“自愿入团”, 而是在其官长的强迫下, 往往采取集体入团的方式, 仅在领导者准备好的入团志愿表上加上个人名字、家庭地址、出身等简单情况就算入团了。入团者毫无“入”与“不入”的自由可言, 由此出现了某个组织其职员全是三青团团员的怪情况。

如果按国民党中央的规定, 入团人员的出身应该是工人、农民、军人、商人及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蔡维治 (当时井陉县三青团组织成员) 回忆, 三青团井陉区队初成立时, 除了集体入团的, 入团的基本上为井陉县地主、富农出身的家境较富裕之人及在职人员如教员等。流离失所、生活无着的贫困人民是不被列入入团范围之内的。这种情况一方面与三青团在井陉县当时的经费紧张有关, 另一方面与国民党自身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不无关系。

二、三青团井陉分团团员的吸收

团员是三青团组织的基础。为扩大其组织力量, 三青团井陉分团自成立后就一直重视组织发展工作。根据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会1940年2月13日第37次会议通过的《征求团员办法》, 团员的吸收有如下程序: (1) 介绍。团员有介绍其他人入团的义务, 介绍团员须有团员两人以上负责; (2) 审核。团员的入团志愿登记表要分别经分队长、分队会议、区队长、分团部、支团部、中央团部逐级审核, 考察核准。 (3) 宣誓。经过以上组织核准后才成为入团对象, 进行宣誓入团。 (4) 呈报。团员入团志愿表、誓词、相片等一切登记表册上报备案。同时规定团员有特许入团和直接入团两个途径。特许入团者为对国民党及国家有“特殊贡献者”, 直接请求入团者为各地找不到介绍人的青年, 得自往当地团部请求登记, 符合入团条件的各地团部应予登记。各地团部对已登记入团之青年, 应先举行个别谈话, 考察其思想、行为、学识、能力、体格, 如认为可以吸收者, 应即指定团员两人再行详细分别调查, 并各具调查表送呈各该团部审核, 如认为合格者, 即由原接谈人及调查人共同负责介绍入团。在已建立分队之地区, 前项谈话调查及介绍手续应指定分队办理。从上可看出, 在吸收团员方面, 三青团中央有明确的规定, 吸收团员的程序与入党有相似之处。

三青团井陉区队团在1946年4月井陉筹备处设立前, 团员的吸收如前面所述主要是通过领导者、个别团员等介绍其亲朋故交的途径来进行的。到1946年4月三青团井陉分团筹备处设立之后, 虽然其规章制度和初期相比有了明显的完善, 但其团员的吸收仍然遵从初期的方式, 并没按三青团中央干事会的《团员吸收办法》去吸收团员。虽然国民党三青团中央一再宣称并规定选择“各行各业优秀青年”入团, 三青团井陉分团也宣扬自愿入团, 但1946年4月后, 把介绍团员由初期的不成文规定到明文规定, 介绍新团员不仅成为团员的义务, 而且进而则为团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如1946年5月25日, 三青团井陉分团第四区队第一分队第一次分队会议的决议规定:“下月内每人必须介绍新同志1人”。8月9日, 第七区队第四分队会议上规定, “每个团员必须把握民众20人以上, 使其身心倾向于我团, 行动皆听从我团, 每个队员在3个月内最低限度吸收团员1名。”8月10日, 三青团井陉分团第七区队第三次分队会议上指令“每个团员在一个月内最少须介绍15名团员。”三青团井陉分团也一再督促各区队, 强调分队“吸收团员要多加努力”。

为了避免初期团员大部分由主要领导人介绍而在入团志愿表的介绍人栏内出现介绍人单一的现象, 三青团井陉分团还指定团员做某些人的介绍人, 如指定蔡维治、蔡伏生、毕之源等五人做团员的介绍人。这样介绍人和被介绍人互不认识的情况随之出现, 出现介绍人和被介绍只知对方姓名, 见了真人却并不相识的可笑情况。

参考文献

[1]转发三青团中央《征收团员办法》令[Z].石家庄: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藏档案, 卷宗号20-1-480.

上一篇:物理系毕业生的自荐信样文下一篇:ppt主题作品创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