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

2024-04-29

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共3篇)

篇1: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

苏辙《古今家诫》叙原文及翻译鉴赏

《古今家戒》叙①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注】①叙,即序。②“《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泂,远。潦,指活水。

饙饎(fēn chì),蒸饭、煮酒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就利也果 果:果敢。

B. 不贤者不强也 强:勉强。

C. 能就其业 就:得到。

D. 特患无以发之耳 发:阐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为之号令以戒之

奉宣室以何年

C. 可则谏,否则去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D. 虽广之天下可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

B. 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

C. 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D. 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有 为 是 书 者 而 其 文 不完 吾 病 焉 是 以 为 此 合众父 母 之 心 以遗 天 下 之 人 庶 几 有 益 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4分)

(2)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3分)

参考答案:

16.C 17.A 18.C

19.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断对两处给1分。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纵然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

译出“贤”“忠且尽”各给1分,译出“虽……”句式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2)路过街市的人没有谁不(感动而)流泪的。

译出“之”字结构的给1分,译出“泣”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附注释:

【注释】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出自《道德经》六十七章。②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大雅·泂酌》。③泂酌彼行潦:泂:古同“颍”。水名。《字汇·补水部》:泂,与“颍”同。这里用为水淹没之意。④挹彼注兹:挹:《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说文》:“挹,抒也。从手,邑声。”这里用为舀、酌之意。兹: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这里用为这里之意。⑤饙饎(fēn chì):指蒸饭煮酒食。《毛传》:“饙,馏也。饎,酒食也。”⑥行潦之陋:行潦:本来指沟中的流水。后来用“行潦”指祭祀或进献用的酒食。⑦太常少卿:太常寺的副长官,掌礼乐、郊庙、社稷等事宜。孙公景修:长沙人。成平进士,担任太常少卿。

译文:

老子说:“做到仁慈就能够勇敢,做到节俭就能够广大。”有人问:“仁慈,怎么会变勇敢?”回答说:“父母对于子女,爱之既深,所以为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也很深。因为深爱的情感所以才能够做到精深的思虑,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子女躲避灾祸就很迅速,而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的人贤明,这是形势必然到这步啊。”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惟恐有说不到的地方,伤心地惟恐子女听不进去劝告。那人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传授给他们知识、本领,贤明的人引导他们,不贤明的人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告诫他们,对贤能的给予官职,对于不贤能的不授予官职。臣子对于君主,可以的话就谏诤,不然就离职。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约束着。父母就不这样了,儿子即使不好,哪有遗弃儿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教给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远方酌取流水,从那里舀取注入此中。可以蒸饭煮酒食,不仅仅是君主,更像是父母子女的关系。”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竭尽所能的,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等到年纪老了之后,就感激母亲的心意而不能够忘怀,作《贤母录》以表达他的心意。以后又编辑《古今家诫》,得到四十九人,拿来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所以又作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希望能够带来益处。”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却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担忧没有能够启发它罢了。如今的这本书,大概将会启发吧!即使推广流传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戒四十五人,母戒四人,孙公又要将它加以发扬广大,没有停止。”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评析】

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诫》所写的一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苏辙把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表达了出来。文章紧紧围绕父母对于子女的那种至大至刚的爱,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作出一些超越他们自身能力的事情。

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表现了父母那种无私的爱,同时,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诫》给予了很高评价,赞扬了天下能够父慈子孝。文章有理有据,写得很感人。

篇2: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3分)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5分)

答案:

6.D (益:更加)

7.答案:D. 自己(A.孟子 B.欧阳公 C.欧阳公)

8.答案

(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表现,但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艺就能写得好,而“气”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

(2)太尉如果认为可以教育好就请您屈尊指教我,这更是我的幸运了。

9.答案:①“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综合气质。②“气”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③结交英雄豪杰,④拜见大家等方式加强修养得到。

译文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篇3: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

予自龙川归居颍川十有三年,杜门幽居,无以自适,稍取旧书阅之,将求古人而与之友。盖于三国得一焉,曰管幼安宁①。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盖东汉之衰,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贤于西汉。然时方大乱,其出而应世,鲜有能自全者。颍川荀文若,以智策辅曹公,方其擒吕布,毙袁绍,皆谈笑而办,其才与张子房比。然至于九锡之议②,卒不能免其身。彭城张子布,忠亮刚简,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力争公孙渊事,君臣之义几绝。平原华子鱼,以德量重于曹氏父子,致位三公,然曹公之杀伏后,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③。汝南许文休,以人物臧否闻于世,晚入蜀依刘璋,先主将克成都,文休逾城出降,虽卒以为司徒,而蜀人鄙之。此四人者,皆一时贤人也。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处乱而能全,非幼安而谁与哉?旧史言幼安虽老不病,著白帽、布襦袴、布裙,宅后数十步有流水,夏暑能策杖临水盥手足,行园囿。岁时祀其先人,絮帽布单衣荐馔馈,跪拜成礼。予欲使画工以意仿佛画之。昔李公麟善画,有顾、陆遗思,今公麟死久矣,恨莫能成吾意者。姑为之赞曰:

幼安之贤,无以过人,予独何以谓贤?贤其明于知时,审于处己,以能自全。幼安之老,归自东海。一亩之宫,闭不求通。白帽布裙,舞雩而风。四时蒸尝,馈奠必躬。八十有四,蝉蜕而终。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选自《苏洵苏辙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管宁,字幼安。②指反对曹操称魏公之事。③指华歆奉曹操之命捕杀汉献帝的伏后,在宫中夹壁牵出伏后,将其囚禁至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加:超过

B.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贤于西汉尚:高尚

C.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将:将要

D.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 枉:冤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颖川隐居期间,无所事事,于是阅读古书来消磨时光,想要在历史人物身上寻找精神的共鸣。

B.管幼安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年轻时遭逢战乱,渡海到辽东居住了三十七年才返回家乡,享年八十四岁。

C.华子鱼在东汉末年以品德高尚著称,他为曹操阵营效力,因参与残害伏后的行动,而令自己的操行受损。

D.“我”请善画的李公麟按照古书的描写为幼安画像,可惜李公麟早逝,未完成画作,给后人留下了遗憾。

12.将“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13.在三国时代众多历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推崇管幼安?根据文意简析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0.A(B 尚:推崇 C 将:奉行 D 枉:曲,不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敌苏辙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苏辙《古今家诫》叙原文及翻译鉴赏05-02

苏辙六国论的阅读答案04-11

致苏辙先生的一封信04-17

鲨鱼的天敌小学作文05-04

渔家傲,渔家傲苏辙,渔家傲的意思,渔家傲赏析04-08

上一篇:vb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下一篇:汽车专业简历自我评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