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2024-05-14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精选6篇)

篇1: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强调,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就需要各级各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探索和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目前,《决定》的出台已经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过河”的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真正将《决定》精神贯彻落实在行动中。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既是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明确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天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属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要建设和谐社会,各级干部面临首要的任务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这就需要广大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苦干实干的精神,还需要有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全县工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仍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没有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地调整和把握好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滞后,是由于工作方法、方式不适应形成的。因此,加强和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是摆在当前各级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推进社会稳定的需要。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全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党群干群关系如何又是反映社会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信访案件来看,社会稳定工作与各级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的时期,方法好、作风正,干群和党群关系就密切融洽,社会就稳定;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办事不依章依法,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就会脱离群众,引起群众的不满,成为诱发上访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对维护社会稳定极为重要。

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增强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需要。干部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干部队伍的能力高低关系到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党在基层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高素质的干部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政策水平,还要有很强的群众观点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以及驾驭工作局面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领导干部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就必须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努力加强和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更好地适应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扭住关键环节,以和谐的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

1、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和谐的领导方法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方面的领导保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做到党的意志、法律的规定与人民的意愿的完美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

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以和谐的决策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决策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今后所开展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和成效的大小。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保证决策正确、科学、合理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历史反复证明,我们党那个时期民主集中制坚持的好,那个时期的工作决策就符合实际,就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那个时期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那个时期的工作就是偏离实际、背离群众愿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也一定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在实施领导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一方面要拓宽民主渠道。通过召开党员、党外民主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人员座谈会,广泛了解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愿,充分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避免个人说了算,同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保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决策公开,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大型工程项目、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听取群众意见,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

3、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和谐的经济发展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城乡二元化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握目前城乡普遍存在二元结构的现实,始终致力于消除二元化,才能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因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将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贯穿始终,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立足实际,破除厚城薄乡、二元结构的旧观念,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统一编制区域内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在内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既注重经济发展,又要着力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调动城镇、乡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以

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城乡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事业。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加快建设乡村文化中心等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使乡风更加文明,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4、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以和谐的群众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受益者。因此,我们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应特别注重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察民情、知民意、解民难”,以群众的心顺气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察民情,就是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经常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知民意,就是要通过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最大愿望是什么,最大需求是什么,以及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解民难,就是要针对群众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积极解决,针对倾向性的思想苗头进行疏导,力争把思想问题克服在萌芽状态,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应积极协调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应讲清道理,说明原因,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5、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和谐的行政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温家宝总理曾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因此,要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

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以和谐的行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和谐的党内生活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关系党的生命,也是影响甚至决定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因素。增进党内和谐,首先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程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动党内民主决策,积极探索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党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措施和办法,使党内民主监督的制度和机制愈益完善。其次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加大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是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党内和谐,决不是在党内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要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特别是对影响党内团结、妨碍党内和谐的各种不良习气,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清除思想灰尘,纯洁党的队伍,使全党在共同维护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达成高度的团结和谐。

会本2班 刘朔 4090515232

篇2: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责任重大,并且工作大有可为。我们认为,组织部门要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找准工作切入点,围绕建设“和谐队伍”、“和谐班子”、“和谐组织”、“和谐机关”做文章,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中去,好范文版权所有推动和谐社会不断发展。

一、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努力打造“和谐队伍”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首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打造“和谐队伍”,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严把“入口”,从源头上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员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打造一支和谐的党员队伍,加强党的后备力量建设至关重要。应当注重建立完善党员培养纳新机制,从源头上保证党员的质量。工作中,我们组织实施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源头培养工程”,加强对“红星少先队员—红星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党员”相互连接的递进培养,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同时,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突出做好在青年、妇女、高学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调优、调强、调活党员队伍结构。我们专门制定了发展党员五年工作规划,从今年开始,每年使35岁以下青年党员、妇女党员、高中以上学历党员的比例分别提高1.5%、0.6%、1.6%以上,力争用5年时间,使我市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2、抓实培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要打造一支和谐的党员干部队伍,重要的是构建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机制,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能力。当前,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应重点在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探讨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工作中,我们突出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建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党员干部的不同需求,将党员干部培训分为不同的培训板块,针对不同板块党员干部的特点设置不同培训内容,采取邀请老党员讲课、瞻仰革命烈士祠、参观山区治理现场、把培训课堂搬到经济发展前沿等灵活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步构建起了“板块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今年以来,已培训村级干部5期780人次,副科级以上干部3期180人次。

3、畅通“出口”,不断纯洁党员队伍。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打造一支和谐的党员队伍,重要的是探索建立党员激励奖惩机制,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工作中,我们重点建立健全党员动态评价、民主评议、资格年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员证》管理,对党员的工作实绩、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民主评议等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年审,凡不符合党员标准要求的,一律收回《党员证》,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二、以基础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干部选任工作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班子”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1、突出基础化、规范化建设,为正确评价使用干部奠定基础。各级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我们本着从基础化、规范化入手,积极探索应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准确、快捷、高效的干部信息管理模式,创建了干部任职回避休息库,实现了对干部基本情况及社会关系的信息化管理。实行领导干部经常性考核制度,打破过去“不动干部不考察”的传统模式,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点工作,采取跟踪考察等方式,及时延伸考核触角,努力把考核范围扩大到领导干部职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分类建立“一把手”、经济型、党务型、科技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后备干部队伍,并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做到备得好、用的上。

2、实施“阳光工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法,制定体现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

领导岗位上来。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公开”,即公开考察对象、公开考察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考察结果,使考察工作由原来的“神秘感”变为“透明化”。坚持“民意否决”制度,对群众公认能力较差、政绩平平,或有这样那样问题、群众反映较大的,原则上调整出领导班子,真正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和谐局面。

3、建立科学的选任工作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对于全面提高干部选任工作质量、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在科学发展中积极干事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我们通过绘制形象直观的工作流程图,以“文字 图表”的形式予以展示,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都有章可循。选拔任用干部,严把推荐关、考察关、程序关、监督关,对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进行科学、明确的界定,保证参加民主推荐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考察干部注重全面准确地掌握干部群众对推荐人选的公认程度,同时注意征求纪检、综治、计生等一票否决部门的意见。坚持专职监督与兼职监督相结合,正职监督与副职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构建起完善的干部监督体系。

三、以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建设“和谐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努力探索党的基层组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方法、途径,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富于创造性。

1、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谐农村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构建和谐农村的本领,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农村的重点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面临的突出任务就是如何尽快提高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如何加强对各类经济产业链中致富带头人的组织、引导、管理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面对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产业化链条上的各类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通过依托产业建立党组织,探索出一条农村“产业建党”工作的新路子,促进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同时,针对换届后的新形势,围绕村级事务管理、党员管理等重点方面,制定了《加强村级管理的规定》,不断加强村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与山农大继续联合办好农村干部大专班,目前,第一期200多名学员的大专班已经毕业,第二期近期即将开学,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

2、以“两服务、三参与”为抓手,努力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联系群众、服务社会,提高党在城市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舞台。由此,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不仅是关系到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能力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政治问题。作为县级城市来说,社区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必须不断加强社区党的领导和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密切党群关系中的作用,才能维护社区的安定和谐局面。近年来,我们针对县级城市社区特点,在全面完成村改社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完善了“两服务、三参与”(社区党建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居民群众服务,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的建设、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的活动、“三离”党员和“两新”组织参与社区党的组织)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建立“三会共商”机制(市里成立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落实“三离”党员(离退休党员、离岗离职党员和离乡进城务工经商流动党员)进社区,把从单位游离出来的党员及时组织到社区党组织中,实现了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党员的全覆盖。今年,我们又推行了以“一套班子、两套人马、一区两制”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3、以落实“双百”规划为目标,不断扩大党在民营企业的工作覆盖面。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工作如何有效地去占领这一新领域,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已发展到近2万户,民营经济占到了全市经济总量的64以上。面对铺天盖地的民营经济发展形势,从去年开始,我们制定实施了民营企业党建“双百”规划,提出3年内(到2006年),实现“职工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党员的达到100%、职工1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达到100%”的“双百”目标。好范文版权所有通过摸清底子,建立台账,实行发展党员责任制、党组织组建限时制和销号制,积极开展争创“五好”党组织、五好”党员等活动,促进了“双百”规划的有效实施。目前,全市50名至100名职工的民营企业有党员的已提高到87.3%;100名以上职工的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提高到86.5%。下一步,我们准备将规划目标前移,争取使3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有党员的达到100%,5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达到100%,以进一步扩大党在民营企业的工作覆盖。

四、以提升公道正派形象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塑造“和谐机关”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组工干部的素质优劣、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工作的水平和组织部门的形象。组织部门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好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和谐机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素质提升快捷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干部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组工干部,只有实现自身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成为组织工作的多面手,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跟上时代步伐。我们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激励竞争、实践锻炼等机制,坚持“开门评部”、“开门纳谏”,组织开展以“每人参加一个兴趣学习小组、每天阅读一篇有意义的文章、每月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每季度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定期组织组工干部到企业、社区、农村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了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的提高。

2、部门工作规范化。规范组织部门各项工作,是保障组织工作畅通运行,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制定了《组织业务工作规范》,形成严谨、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了岗位目标责任制,每一科室、每一名组工干部,年初制定岗位目标,半年进行实绩展评,年终组织成果展示,为每一名组工干部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励他们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开通《青州党建》网站,构建起新型党建工作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办公网络化、无纸化,有力地推动了组织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篇3: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司法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定位

( 一) 司法机关是行为规范的守护者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 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作用。司法机关在运用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就是发挥法律评判作用, 对诉讼当事人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 通过实施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合法与否进行评判, 引导以至强制人民去遵守法律以及社会准则。

( 二) 司法机关是社会利益分配的调节器

社会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益关系上的冲突, 这种利益分配的冲突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不断加剧, 而这些纠纷中大都需要通过司法途径最终予以解决。司法机关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协调利益纠纷, 尽量满足各方的诉求, 最大限度减少对抗, 从而及时有效调节利益冲突。

( 三) 司法机关是社会矛盾的过滤器

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规范行为、伸张正义、维护权利、调整社会关系, 最终控制、减少、平息和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人民利益。司法工作者只有在从事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公平的法治原则、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公正的司法目的, 这样才能为全社会的依法化解矛盾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二、司法机关如何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发挥作用

( 一) 依法履行职责,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司法保障

1. 增强工作实效, 从重从严打击严重犯罪

深刻认识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是以办案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履行逮捕、起诉、审判职能, 加大打击各类犯罪的力度, 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 特别要对犯罪活动,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增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针对个别官员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等情况, 司法机关要不断适应、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始终把查办职务犯罪放在突出位置不动摇, 尤其要严肃查办在征地拆迁等民生领域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

2. 正视人民诉求, 以履行职责体现司法为民

一是严格执法, 把公平作为工作生命线。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执法办案的最高价值追求, 通过自身的执法活动, 打击犯罪, 惩治腐败, 保护人权, 化解冲突, 使有罪的人受到惩罚, 无罪的人不受追究, 受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 使人权得到尊重, 财产权益受到保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得以实现; 二是公正司法, 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坚持保护公益与保护私益并重, 依法打击、取缔非法利益与保护合法利益、调节不合理利益并重, 综合运用打击、保护、监督、预防职能, 最大限度防止出现差错和瑕疵, 确保以健全的制度促进科学的管理, 体现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

3. 善于把握规律, 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执法办案的始终

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 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一是在履行各项职能过程中, 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 处理案件, 重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者引发新的矛盾; 二是不断提高干警做群众工作、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本领, 充分利用党和政府主导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妥善处理来信来访案件, 严格落实责任和措施, 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 三是加强信访窗口建设, 进一步规范运作, 把信访窗口建设成为为民之窗、文明之窗、和谐之窗、法治之窗, 畅通群众信访渠道, 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 二) 明确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任务, 准确把握工作的努力方向

1. 进一步延伸执法办案职能

在执法工作中, 把握好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通过各部门共同协作, 妥善处理诸如城市改造、征地拆迁、民事纠纷、行政诉讼等引发的上访,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既要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又要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

2. 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

信访案件往往是社会矛盾复杂化、尖锐化的反映, 妥善处理信访案件, 是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司法机关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 坚持一手抓积案化解, 一手抓源头治理, 通过标本兼治, 完善有利于信访工作的制度, 促进信访工作良性发展。

3.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政绩观, 使“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成为干警的共同价值追求。一是开展岗位练兵, 通过培训, 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法律和政策、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二是开展轮岗交流, 安排干警轮流到控告申诉部门, 接待来访群众, 使干警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往、执法中, 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摘要:本文对如何运用法治手段, 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 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降低社会运行风险展开研究。

关键词:职责定位,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35—01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2005年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作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讲话,其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建设“和谐社会”应着力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与研究。中学地理课程,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主要讲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当前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地理教学则致力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其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而在新世纪的新时期则显得更加重要。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体现和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理念和构想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高中地理课本中,如人教版教材中《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与环境》、《中国的国土整治》、《中国的自然资源》等教学内容,涉及到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人地矛盾,从而让人们认识到人地协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已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压力和严竣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科学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必须要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想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我国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好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立足本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涵,并讲清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第二,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研究和正确认识,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如搜集我国古代有关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主张和法令,来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源远流长;第三,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庞大人口压力,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问题;第四,尝试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实践调查、资料收集和教育宣传工作;第五,宣传贯彻党的“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第六,把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渗透到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的同时,要注意重点进行中国国情方面的教学研究,研究怎样因地制宜地指导生产实践。如:我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善环境问题;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文化景观的过程中怎样搞好国土整治工作;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振兴措施的可行性;农村经济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荒漠化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的重要性;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海洋国土开发与保护、发展国际协作与国防安全问题等等。

篇5: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声明:本文作者为他人,分享之。只用大学毛概应付作业使用,禁止拿做非法侵权他人之用,本人概不负责——————♫_玉面◕ ◕

牧倌_♫)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丰富,涵盖的面很广。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第二,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特别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应认真加以落实。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在这里,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提低”,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扩中”,就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调高”,就是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性利润;同时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要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_玉面◕ ◕

牧倌_♫)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个框架和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二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三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四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五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_玉面◕ ◕

篇6: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根据安排,今天我代表水木清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此与各位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如何发挥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一、社区的概念

二、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西方社会,社区建设(Communiiy building)指的是强化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活动。社区建设与社区规划、社区内外资源的发掘、社区力量的凝聚等相联系,是社区发展十分相近的两个概念。联合国在50年代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改善社区居民生活,促进社区进步的过程。如果说二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社区建设更强调社区规划、强调社区结构的构建,而社区发展则更偏重于社区要素的强化和社区运行机制的改进。当然,要把社区建设同社区发展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而社区从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这种生活共同体的改善不但在于社区服务设施及组织体系的建设,而在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增强,而这正是社区发展的精髓。这也就是说社区建设包含了社区发展的内容,它以社区的发展为目标。关于社区建设本质的认识在实际工作部门并不一致,这在人们对社区建设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上有所表现。例如有的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政治、社区管理、社区卫生、社区规范。有的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治安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加本质的角度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去看待社区建设,那么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建设就应该成为社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些方面的活动更能直接地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在我国,社区建设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三、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要以服务为重点,体现和谐社区的人文关怀。要建设完善社区“五室一站”、“十分钟服务圈”形成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社区志愿队伍为补充,上下联动,左右联网的社区便民、医疗、养老、就业、社保、救助等服务网络体系。(1)以“四点钟学校”为载体,打造“舒心工程”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在校读书的孩子下午四点放学后无人接、无人管的困难;(2)以“居家养老”为平台,打造“暖心工程”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家政、就餐送餐、医疗健康、安全保障和精神慰藉五大类服务。第四,以创新为动力,激活和谐社区的发展机制。和谐社区应当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能够根据社区发展实际,不断审视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要推进民主化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对社区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必须举行听证会,变事后补救为事前讨论,为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执行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让“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深入人心。(2)要开展特色化创建,形成社区品位。要根据社区实际,做到和谐社区共性与社区自身个性的有机结合,不同的音符有机调和,奏出和谐的乐章。(3)要推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效能。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强化素质、树立形象”为原则,走出一条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的管理之路,从而建立起有序管理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下一篇:OEM的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