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笔记故事

2024-05-06

人间笔记故事(精选6篇)

篇1:人间笔记故事

他们是来挣钱的万盛房地产开发商野蛮施工,将附近居民的房子搞斜了。一时间群情激愤,居民与施工方持械对峙。电视台闻风而来,全程拍下对峙场面,准备在“城市焦点”栏目中播出。

下属屁滚尿流赶来向老总汇报,老总听罢,手轻轻一挥:“没事,他们是来挣钱的,你们先回去吧!”

两天未到,“万盛和谐杯”头条新闻竞赛活动便在电视台黄金时间开播了。据可靠消息,万盛房地产公司投入活动经费18万元……

把“皮”给了公家

春节来临,反腐倡廉如箭在弦,大会小会讲,一日紧似一日。有个局长,元旦上任刚“满月”,从原单位带来位办公室主任,是个“人精”。

送礼的人,胆贼大,大包小包,络绎不绝,像一群群绿头大苍蝇,赶都赶不走!新局长大包小包把送来的礼一一交到纪检办。纪检办的人就汤下面,将反腐成果一一上报,做足了文章!

其实,送礼的和纪检办的谁都知道局长将真金白银一一笑纳,只把“皮”还给了公家——在办公室主任的策划下,新局长一炮打响,成了年度反腐标兵。

涵养

新官上任,下基层视察,人走后,媒体曝光——有照片为证,领导被人给“忽悠”了。群众大哗:有说基层干部欺上瞒下,阳奉阴违的;有说领导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太官僚的……

领导听后,不生气,不愤怒,平静如水。

家里人看了报纸,问他:“你怎么没反应?”

领导说:“现在官场上下,这种情况很普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满头大汗忙几天就为了让我走马观花看一眼,够难为他们的了,我要是拍案而起,大发雷霆,下面倒要骂我连游戏都不会玩了,没这点涵养,我能在圈子里混?!”

坏了规矩

春节临近,反腐倡廉讲得厉害,市里、县里、区里、各单位逐级开会,层层传达。许多领导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局长、主任、处长、科长,大小领导上交了不少礼品,堆满了纪委的大半间办公室,除礼品外,还有人上交了不少现金卡和购物券。

财务处新来的大学生小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己没收到礼品,也没收到购物卡和购物券,倒是有两家银行给他各送了一个信封,里面装了2000元现金。反腐倡廉风声这么紧,领导又率先垂范积极带头,怎么办?!听人说,机关里收条烟收两瓶酒倒没什么,但最好别收现金,一收现金就麻烦了!

小赵想来想去,终于痛下决心,把4000元现金交了上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赵一夜之间成了全机关的“另类”——私下里,许多同志都骂:“全是这小子坏了规矩!”

最懂事的家伙

进入新的一年,世情日新月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层出不穷——就连送礼的也不例外,有些人送礼时偷偷搞起了录音,弄得官们收礼时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一点也不自信。

某天,钱老板去了赵县长家,厚厚信封连同写有要办事的纸条往赵县长面前轻轻一推,“正事”不提,净扯闲篇:市政建设,经济发展,仿佛政协委员给县长建言献策。数分钟后,握手撤退,绝口没提“送钱办事”!

赵县长数了数,五万整,颇为感慨,告诉妻子:“这个钱老板,是我见到的最懂事的家伙!”

篇2:人间笔记故事

花了不算太短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到一半差点要弃了。

想看这本书,本意是想要在书中获得一点能量,因为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教人要积极面对生活的书。

起初看到叶藏的故事时,虽然他一步步在堕落(在我看来),我还一直在等待他醒悟的一刻,我想太宰治写这本书总是要给人们一些希望,让那些或许在堕落的人意识到世间还是很美好的,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拥抱生活。但是我没有等到。叶藏的懦弱胆小,偏执于讨好别人的性格,他交的一帮损友,和一次又一次糟糕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幡然悔悟,反而是让他堕入了更深的深渊。以后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有一种无力和绝望的感觉,我突然有点怀疑,这本书真的有意义吗?为什么看完之后会觉得这么绝望呢?

剖开每个人虚伪的假面,太宰治从从每个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他们的心理,让我窥探到每个人的心里变化。他们的堕落,他们的绝望绝不是突然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即使是看起来很糟糕的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内心也不是如此心安理得地做着坏事。

窥探到底,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龌龊的思想都会有,向善的心也不差多少,只是有人表现出来,就成了所谓的恶人;有人拼命压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所有人和蔼可亲,说话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逼疯了自己。

相处,真的是一件太难的事。

你说有了问题要沟通,可沟通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吗?最后一章太宰治和夫人间无数次的沟通都以一方的逃避而告终,双方都在避免冲突,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份脆弱的感情。双方都有不满但从不会表现出来,反而做着更加讨好对方的事情。最后这个家变成了压抑,痛苦的代名词,难道这是结婚的意义,是生活的意义吗?如果婚姻的最终结果是这样,那我宁愿不要。我希望我们的关系是自由的。不希望因为一些东西束缚彼此。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感觉我们不适合了,我不再是你喜欢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我还喜欢你,我一定会放你走,我要的是爱的自由,不是迁就。

让人感到绝望,或许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读书的人感受到这种绝望,一边会觉得世间为何如此不堪,一边又庆幸自己身上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每个人活的都是那么不堪,我甚至没有看到一个我喜欢的角色。那个单纯可爱的良子,最终竟然毁于丈夫的软弱,而他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问“难道善良也错了吗?”。那个漂亮的卖鱼女人,活的至少比书中的大多数人都要洒脱,自然。或许这是书中唯一一个让人感到有希望的角色了。

偶然看到太宰治的一句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这是在听中岛美嘉的歌时看到的,很应景。我有时难以理解那些想自杀的人的心理。在看到那些自杀的新闻时,以前的我还会很无知的说“再怎么也不至于自杀啊”,“不会觉得父母很可怜吗,这么狠心”这种很残忍的话,现在长大了一些,虽然还没有经历过非常绝望的时候(希望我一辈子不要有这种经历),但这种话是再也说不出口了。如果一个人不是完全失去希望,完全没办法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温暖,他怎么会想到要自杀呢?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经历,他的痛苦,又怎么能大言不惭的说出这样的话呢?

我也有过想自杀的念头,直到现在还会因为这样的念头而感到羞耻。我觉得想自杀是一件会被别人嘲笑的事情,因此不敢和朋友说,更不敢和父母说,只能自己内化,憋在心里,告诉自己世界这么美好,父母健在,身边的人都那么美好,你什么都不缺,比你活的惨的大有人在,你死了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你为什么就这么脆弱,一点点小困难就把你打到了,以后在社会上能干成什么!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你看,靠自己,总是兜兜转转绕不出这个死圈子,想到最后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说出口害怕身边的朋友嘲笑,害怕父母担心,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我会觉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很开心,只有我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而我现在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走出那段时光的,想不起来是哪个契机,让我瞬间想通了一切。这似乎是一个渐渐的过程,就像感到绝望一样,希望也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但我绝不后悔有这样一段经历,我现在也不再会因为过去有过自杀念头的自己而感到羞耻。我相信世界上我所有经历过的事都是有益的,虽然我现在仍旧不成熟,或许还常常会说错话惹人厌烦,但我一定是在慢慢成长,我也谢谢,愿意陪着我慢慢成长的你们,谢谢你们的不嫌弃。

篇3:人间笔记故事

1制作模式——独立纪录片与栏目纪录片之别

2013年,《120的故事》在上海纪实频道“真实25小时”栏目播出。该片由周浩导演与上海纪实频道共同投资拍摄完成,从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一部独立纪录片。

独立纪录片,是与主流记录片或“体制内纪录片”相对应的概念。制作成本低、 意识形态自由、注重个人表达而非盈利都是其标签。詹庆生和尹鸿在《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中认为,常规情况下可由“身份”是否脱离主流体制,制作资金的来源是否独立于主流体制,制作和播映是否具有“合法性”[1]三种方法来辨别独立纪录片。周浩导演曾表态:“并不是没有工作单位才‘独立’,而是做事的方法,以个体的身份去看这个世界。 拍纪录片在全世界都不是赚钱的事,做这行就不为挣钱。之所以坚持,因为拍摄纪录片让我得到多种满足。”

与之不同,2016年诞生的《人间世》, 由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策划拍摄。此片花费500余万元,由互联网医疗企业平安好医生冠名播出,每周六晚可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和看看新闻网观看。这部纪录片目前收视极佳,且受到医学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广泛热议。此栏目纪录片无论从前期筹备,中期制作,后期宣发都较为完善,应该是能为电视台带来盈利。

2影像美学——个人表达与栏目形态之异同

同样是医疗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镜头语言和制作技巧不同,都会导致最后的视听效果风格各异。

2.1真实原则

“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相比其他医疗节目真人秀,这两部纪录片更加真实客观。它们都遵循了“真实电影” 模式,运用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取料,客观记录医院中的真人、真事[2]。“真实电影”模式,是指创作者采取了访谈式的手段主动介入, 以刺激拍摄者的行为来展示节目事件背后的细节和真相。

《120的故事》中,周浩导演在救护车和急救医生聊天、讲述了自己父母职业等都是对摄像机背后拍摄者的暴露,是创作者主观意识形态的表现。而《人间世》 前几集以“创作者”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医院的所见所闻,医生直接回答问题的背后, 受众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

2.2影像叙事

从主题和内容上看,独立纪录片传递创作者个性的思考和观察方式,事件结局由观众自行判断。而栏目纪录片注重关注社会热点,在故事拍摄中会明确创作态度[3]。

《120的故事》中,周浩导演聚焦“急诊室”这一公共空间,力图展现众生百态:医患关系,社会矛盾,信任危机等。 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观察社会形态;而 《人间世》较为完整的展现了医疗技术、 医患关系、器官捐献制度、重病患者人生观等。如果说《120的故事》里是对社会现象一视同仁的表现,那《人间世》 则注重对生命的尊重和医疗体系的讴歌。

由于《120的故事》采用“一人一机” 的拍摄形式,多运用长镜头推进叙事, 虽建构了真实和流畅时空关系,其叙事却稍显拖沓松散,缺乏深度。

而《人间世》适应了电视节目短平快的制作要求。由8个摄制组跟拍两年, 每集定为45分钟。画面精美,镜头变化多样, 创作者紧抓纪录片“故事化”“悬念化”, 使影片的主题清晰单一,观众易被吸引。

此外,对比两部作品,栏目化纪录片更加注重影片的包装:片头、片花、主题曲等的制作,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目光。

3结语

笔者认为,相比众多良莠不齐、同质化的医疗类纪实影片,《120的故事》 和《人间世》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医学“权威”的形象,还原了医疗环境中的真实人生,其严谨踏实的创作态度和精良制作都可为未来医疗纪录片创作提供借鉴意义。从目前看来, 两部纪录片在宣传方面也遇到各自的问题:《120的故事》评价褒贬不一,影响力小;《人间世》遭遇侵权。

从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看来,笔者希望有更多多元化的纪录片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而从纪录片的伦理看来,笔者建议创作者要尊重被摄者隐私,尽量回避窥视弱者、刻意挖掘边缘人物的嫌疑。

摘要:近年来,医疗题材的纪实片和真人秀占据了大小荧屏。相比众多同质化的医疗类纪实影片,《120的故事》和《人间世》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医学“权威”的形象,其严谨踏实的创作态度和精良制作都可为未来医疗纪录片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纪录,医疗纪录,人间世,栏目,周浩

参考文献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J].文艺争鸣,2007(5).

[2]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篇4:人间笔记(一)

中学时代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觉得渔人的见闻不可思议,后来认为它很可能只是描绘心中理想世界的小说,更后来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大纰漏,文章说桃花源中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记得教科书上的解释是“男女的穿着,跟桃花源外的人没有两样”。我不解,既然从秦朝就避乱于此,与外界完全隔绝,衣着怎么可能跟几百年后的东晋人完全一样?以为自己有了什么大发现,查资料才知道,不少人已对此表示过疑问,而且说文中的“外人”应该解释为“外邦之人”或“世外之人”。

我会产生疑问,而且认为后两种解释较合理,主要是从“演化论”出发的。生物不断在演化,但大陆地区(互相连通)与海岛(孤立世界)的演化结果不太一样。当欧洲人刚踏上澳洲的土地时,不仅发现土著的长相、衣着跟他们不一样,更看到许多前所未见的珍禽异兽,譬如袋鼠、无尾熊等。有些欧洲人因此将澳洲称为“世外桃源”。澳洲之所以会有(其实是保留)这么多珍禽异兽,主要就是因为它长期与外地完全隔离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澳洲与南美洲原是相连的,后来因陆块漂移而越离越远,终至成为孤立世界;在未分离前,南美洲与澳洲的物种差不多,譬如也有很多有袋动物,但后来因南美洲北移与北美洲衔接,北美洲的动物南下,在物竞天择下,土生的有袋动物不敌来自北美的胎盘哺乳类动物,才日渐式微乃至完全消失。而澳洲的有袋动物却因无外敌的挑战,反而得以幸存,并自行演化。

生物会演化,文化会演化,衣着也会演化,它们依循大致相同的法则。在人文荟萃之地(譬如中原),其衣着的演变除了自身的创意(突变)外,更会与接触到的异文化相互影响(物竞),然后产生新的款式(品种),改变的幅度由接触的中心向周边递减。从秦朝到东晋历经数百年,特别是在北方民族南下,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即使在长江流域,衣着也不可能跟秦朝时完全一样。但如果是与外界完全间隔的孤立世界,那就会保留当初脱离时的模样,或自行演化出另一种模样,桃花源内就理应如此。其实,这也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文前的诗里所说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不只衣着,文化的其他层面也都保留古代的模样;对渔人来说,就好像进入异国,看到“外邦人”一样。这样的解释不仅较为合理,而且让我们领会出从动物演化来看人间文学时的一种特殊趣味。

贪官污吏与黑蛾的生态

知名的环保作家、也是山西作协副主席的哲夫在《淮河生态报告》这本纪实文学里,对何谓“贪官污吏”提出一种新的解读:“贪官”就是掠夺资源的人,而“污吏”则是污染环境的人,能允许、纵容、甚至主导掠夺资源与污染环境的人通常是官员,他们是新的“贪官污吏”。这样的“贪官污吏”不只中饱私囊而已,还会破坏生态,祸及子孙。

能从环保的角度来对“贪官污吏”提出一个新的定义,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各种传统的、新型的“贪官污吏”的兴衰起伏。只要是有官员的社会,就会有贪官污吏,当然也有清官廉吏,问题是两者的比例。有些时代、有些地方贪官污吏似乎特别多,若问“中国哪个朝代特别多贪官污吏?”恐怕难以有客观可信的答案;但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意,在法纪不彰(贪污很少被抓,抓了也不会重罚)、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贪官污吏就会比较多,也就是特殊的“环境”会使得贪官污吏大量“繁衍”。

在英国生物演化与生态史上,曾出现过有名的“胡椒蛾工业黑化现象”:当地有两种胡椒蛾,一种体色较浅,一种体色较深;体色较深的蛾本来只占极小的比例,因为其栖息树木的树干颜色较浅,它们很容易被天敌鸟类发现,成为掠食对象。但在英国工业化后,生物学家发现,这种深体色的蛾反而获得大量繁衍,没几代之间,它们就成了胡椒蛾族群里的压倒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煤烟熏黑了胡椒蛾所栖息的树干,体色较深的蛾和树干“浑然成为一体”,因为得到如此的“掩护”,所以较不会被鸟类“揪出来”;反而是体色原本较浅的蛾,如今在“污浊”的环境中却变得特别“醒目碍眼”,成为鸟类掠食的对象,于是越来越少,成为族群中的少数,面临“灭种”的危机。

官吏的贪污化与兴衰跟胡椒蛾的黑化与兴衰遵循的是同样的演化轨迹,在“污浊”的生态中,黑色的蛾会得到“生存优势”而大量繁衍;同样的,在“污浊”的世态中,贪官污吏也能得到“生存优势”而大量孳生。关于英国的胡椒蛾还有后话:当环保意识抬头后,空气污染的问题获得改善,树干不再被熏黑,结果不消几代之间,体色较黑的蛾几乎被鸟类“捕杀殆尽”,又沦为少数。生态引起的问题还是要用生态的方法来解决,这对如何解决贪官污吏问题,应该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中国父母有点像土拨鼠

中国父母疼爱子女,从小就呵护备至,有什么好吃好穿的,都是子女优先。到了子女要结婚时,更是恨不得将什么压箱宝都掏出来给他(她)。2007年公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四十七的新人结婚费用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六十来自父母;其中更有百分之十四的新婚青年,结婚消费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百都靠父母资助。近年来,由于房价飙涨,想“成家”的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房子,而现在的媳妇又不喜欢和公婆同住,结果,很多大都市就出现如下的现象:为了让新婚的儿子有个“自己的家”,退休或快要退休的父母让出自己(和儿子)住了多年的房子(通常是较靠近市区,上班方便,生活机能好),而自行到什么都不太方便的郊区去租或买较便宜的房子。

真是“屈膝甘为孺子牛”。这种为儿女“做牛做马”的亲情,跟西方父母似乎大相径庭,譬如美国父母也疼爱子女,但却更希望他们能独立自主,儿女想要零用钱,自己打工去赚。多数年轻人在十八岁时,就自己搬到外面住;如果你一直“赖着不走”,很多父母还会赶你走。有人认为,美国人的这种亲子关系是比较合乎“自然”的,譬如多数鸟类,对幼雏的照顾虽然无微不至,但等到雏鸟的羽毛长齐时,双亲在短暂教导它们飞翔和觅食的技巧后,它们就必须离巢去过自己的生活。又譬如狐狸,幼狐在长到四五个月大时,父母就不再为他们准备食物,撒娇也没用,自己的肚子自己填;等再大一点,就又被无情地赶出住惯的巢穴,自谋生路。

中国父母在儿女长大时,不仅不赶他们走,甚至还让他们“子占父巢”,老夫老妻自个到他处另谋新居的想法和做法,是否“违逆自然”呢?这在自然界的确较为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北美的草原土拨鼠在地底挖洞做“家”,它们喜欢过集体生活,大致以三十户为单位形成一个“庄”,家与家(地洞)是相互连通的,彼此经常串门子;每个“庄”都设有警卫,站在地洞入口的高台看守;然后,三四十个“庄”又形成一个“镇”。这样的居住形态跟中国人有点类似,更妙的是,在地洞里生养子女的土拨鼠夫妻在子女长大后,它们会把“家”留给孩子,而自行到“庄”的边缘地带再挖一个新“家”。土拨鼠的“城镇”就是这样逐渐扩大的。

这不也是“自然”吗?其实,只要让大家生存得更好、更愉快,就是“好”方法,自然界什么都有,并没有什么是“违反自然”的。

曹操、瞪羚與蟋蟀

在《三国演义》里,荆州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刚继位,曹操率大军直逼襄阳而来,“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刘琮和属下几经商议,派人献上降书,曹操大喜,兵不血刃,就将荆州纳入势力范围。然后,他将矛头对准东吴,发檄文给孙权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幸勿观望,速赐回音。”意思是要孙权也赶快弃甲投降。

整体说来,挥军南下的曹操采取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两军直接交锋总是会有伤亡,并非上策,真正厉害的是不必交战就让对方投降或受挫。但要如何做到呢?曹操采用的是孙子所说的“威加于敌”,也就是在敌人面前摆出架势,展现实力(雄兵百万,上将千员),让敌人心生畏惧(如果打起来,那会死得难看)而自动投降,刘琮就是在这种心理威慑下俯首称臣的。当然这种策略并非无往不利,对不受威胁的孙权和刘备,曹操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在“虚张声势”,就只好真的动手打了,于是而有接下来的赤壁之战。

姑不论赤壁之战的胜负,曹操这种“威加于敌”,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在现代战争甚至商战里,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選战略。有人认为他们的灵感都来自孙子,其实,早在孙子之前,甚至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就是很多动物在争斗时最先也最常采用的战略。譬如为了交配与地盘而争斗的两只雄瞪羚,会先站在一段距离外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块头和双角,如果对方不知难而退,它们就侧着头彼此逼近,摇晃坚强有力的双角,昂首露出白花花的喉部向对方示威。彼此估量实力后,自认不如的一方通常会退避;只有在吓阻无效时,才会彼此以双角缠锁真的打起来,直到分出胜负。

以善鸣好斗著称的公蟋蟀,夜晚会发出响亮的鸣声吸引异性,同时也在向其他同性示威,要对方知难而退,否得就要“将你打得落花流水”。科学家将勇猛公蟋蟀的发音器涂上蜡,让它发出的鸣声变微弱甚至无声,结果,“不把它看在眼里”的公蟋蟀就会增多,而使它不得不增加打斗的次数来赢得母蟋蟀。科学家因此说:“在对手面前宣传实力是值得的,否则就必须花更多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曹操像瞪羚与蟋蟀般宣传自己的实力,可惜的是,在赤壁之战里,他表现出来的实力并没有宣传的那样厉害。

幼稚男友其实是朝鲜鼠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如何对付你的幼稚男友》的文章,劈头就说:“当下,很多男人年龄不小了,却依旧像小孩一样幼稚、调皮、任性、粗心、撒娇。当‘幼稚男’在你周围层出不穷,当你身边的男人就是这样一个‘幼稚男’,你该怎么办?”读后让人觉得“成熟女”因遇人不淑,愤而跺脚与兴师问罪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男人不是一直幼稚,而是“变得”幼稚,之所以如此,原因是他们“坠入了爱河”。洞悉人性、擅长描写男女感情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恋爱是我们第三次的脱胎换骨,爱情简直就像让人回到童年一般。”希腊神话里的爱神丘比特,为什么会以婴儿或小孩的造型出现呢?有一个解释是:爱情使人像丘比特一样,变成了“小孩”,像小孩一般天真、纯洁、幼稚、调皮、任性、依赖,而恋爱中的男人似乎比女人更容易变成“小孩”。小说家罗曼·罗兰就说:“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他永远是她的孩子”,恋人的关系似乎又回到童年时代的“母子关系”。事实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从这个方向来解释很多爱情关系。他说:“恋爱中的人经常使用他们在儿时称呼的小名,男人在坠入情网时,会变得幼稚……人们常说爱是不理性的,而它的非理性正可以追溯至婴儿期的来源:爱的冲动是婴儿的。”

弗洛伊德不愧是“深层心理”大师,但也许我们应该说,这种“冲动”还有更深的根源:动物也会恋爱,公朝鲜鼠在向母鼠求爱时,母鼠通常会先逃避它的性追逐,但尾随的公鼠此时若发出异于巢外的“幼鼠叫声”,母鼠就会被吸引,而允许公鼠的接近,然后成其好事。公松鼠在求爱时,也是发出惹人怜爱的“幼鼠叫声”来吸引母鼠;而公树鼩则会像幼鼠舐取母亲口中的唾液般,热情地舐着母树鼩的嘴唇来求爱。鸟类也有类似情形:譬如雄信天翁在求爱时,会快速地把喙伸向旁边,像幼鸟索食般一开一闭;而雄红梅花雀则在雌鸟旁将翅膀拍得叭搭叭搭响,好像在向亲鸟求食的幼鸟。

恋爱中的男人会变得幼稚,似乎也是出于这种“动物本性”,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恋母情结”。那么要“如何对付你的幼稚男友?”也许你应该知道,他之所以变得如此幼稚,变得如此“无力”和“无助”,都是因为爱上你的关系,他渴望得到你的安抚和鼓励。你就看着办吧!

当真武大帝遇到鸟类学家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除了奉祀真武大帝的紫霄宫及各式道观外,还有一间乌鸦庙。传说真武大帝到武当山修炼时,在茂林中迷路,即有乌鸦在空中陪伴叫唤,为他引路。真武大帝成仙后,乌鸦亦被尊为神鸟,立庙供奉。附近的人也都把听到乌鸦叫声当作吉祥之兆,游客上山朝圣,多会准备食物喂乌鸦,“乌鸦接食”还因此成为武当山的“活八景”之一。

虽然只是传说,但很多人可能还是会感到纳闷,因为俗语不是说“乌鸦叫丧,喜鹊报喜”、“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吗?在中国民间,把乌鸦叫当作不祥之兆的人似乎比较多,但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把它当作吉祥之兆的亦所在多有。不过另有人可能会义正词严地说:“不管是凶兆或吉兆,都是迷信!因为乌鸦对着你叫,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含意。”的确,很多说法都是穿凿附会或过度解释,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经常听到乌鸦在身边叫,问题是“你又不是乌鸦,你不懂乌鸦的语言(叫),怎么知道它有没有含意?”

美国科罗拉多州圆石镇有一位妇人,某天在自家后院工作时,听到空中传来乌鸦的嘎嘎叫声,叫了近半个小时,声音越来越大,先是到她头上盘旋,最后飞落她家后院,停在一块大石头上注视着她。妇人起疑,环顾四周,赫然发现不远的树丛里正有一头山狮朝她扑来;她立刻大声呼救,幸好丈夫及时从屋内冲出,才使她幸免于难。这个事件成为当地的头条新闻,妇人说“感谢上帝派遣乌鸦事先向她警告”,她把乌鸦的叫声当作让她得救的讯号。但研究乌鸦二十年的韩瑞希教授却说,乌鸦素有“掠食者向导”之称,当乌鸦在空中看到妇人和山狮时,它的不停啼叫其实是在向山狮说“这里有一个大猎物”,而引导山狮(到妇人头上盘旋)来猎杀妇人,然后想分一杯羹(乌鸦喜食腐肉,这也是他们经常出现在墓地的原因)。

乌鸦叫代表什么意思,山中妇人和鸟类学家做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我们其实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人兽杂处的初民时代,乌鸦也许经常在空中啼叫引导野兽来吃人,“乌鸦叫丧”的说法可能就是这样来的;但如果人因此提高警觉而逃过一劫,那么乌鸦叫就转而成为“救命的佳音”了。传说中真武大帝听到的乌鸦叫可能也是如此,它的确是在“引路”,但是吉是凶?若能将神话与科学冶于一炉,将真武大帝与鸟类学家的说法合而观之,也许能带来更深的领会吧?

广州车站的鲑鱼潮

今年一月中下旬,华中地区出现百年来罕见的大雪,陆空交通为之中断,广州火车站附近挤满了数十万急欲返乡过年的民众。虽然能开出的火车班次不多,政府呼吁大家就地过年,但每天还是有人潮不断涌进,最后有一位女性民工被踩踏丧生,身体不适及受伤的民众更不计其数,但还是动摇不了几百万人的归乡之心。即使搭上了火车,一路还得忍受车厢里的拥挤、恶臭、饥饿、无眠,更有想伺机行窃的歹徒在一旁虎视眈眈,但大家都还是无怨无悔,甘之如饴。

这样的情景让人想起不计一切代价要回返母亲河的鲑鱼潮。每一尾鲑鱼都是在某条河里由父母的受精卵孵出,幼年在那条河里长大的,但在成熟后即离开那条河,遨游四海,有时还会游到离出生地好几千里远的地方。不过在几年之后,它就会再回到幼年时代的那条河,也就是它的“故乡”繁殖。

将广州的返乡过年人潮看成鲑鱼潮也许过于简化。撇开过年合家团圆这种节日的特殊性,中国人对故乡的情感似乎特别浓郁,所谓“游子思乡”,但故乡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是亲人、老屋、玩伴?还是母亲的菜肴、土产、庄稼、山川?也许一切都是,而且是由这一切混合而成的、留在我们脑中的独特“气氛”。有趣的是,驱策鲑鱼不辞辛劳返回故乡的原动力,正是来自它们对“故乡独特气味”的记忆。

每一条河流都有由其中的动植物、矿物质、泥沙、水质等混合而成的独特气味,它在成长于其中的鲑鱼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科学家的实验发现,用来自其母河的河水灌入鲑鱼的鼻孔时,鲑鱼脑的嗅叶就会“因兴奋而放电”(其他河流的河水则不会有这种现象),这股家乡的气味即使被稀释到几百万分之一,鲑鱼还是嗅得出来。在茫茫大海中,它们就是受到一股越来越浓的故乡气味的牵引,而来到自己故乡的河口,然后不可遏抑的逆流而上,即使沿途受到各种动物(包括人类)的猎杀,它们也无怨无悔(但如果将它们的鼻孔封住,它们就会在大海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回乡的路)。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年关将近时,漂泊在外的游子开启了脑中与故乡相关的记忆,故乡的“独特气氛”就变得越来越浓,他的大脑因一再“放电”而兴奋,返回故乡就变成了一种不可遏抑的冲动──因为“故乡的气味”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神秘召唤,召唤大海中的鲑鱼和出门在外的游子。

宠物“贞操带”的联想

年前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郑州市不少人家在带宠物(通常是血统纯正的名犬)出门溜跶时,会为它们套上“贞操带(裤)”,以防稍不留神,被街上的“色土狗”强暴,留下孽种,破坏血统。结果引起不少争议,争议似乎是必然的,因为“贞操带”让人产生很多不好的联想。

一提起贞操带,很多人都会想起欧洲的十字军。在中古世纪,不少参加十字军东征的男人在离家前会用贞操带套住妻子的下体,防止她情感走私。贞操带通常是用金属打造,套在女人的两腿之间,前后包裹,及于腰部,只留下两个小孔供排泄之用。要打开贞操带,需要特别配置的钥匙;这把钥匙当然是丈夫所有,他在要“用”时才打开它,出门时就锁起来,让别的男人“不得其门而入”。在欧洲人多次的十字军东征期间,有不少贵妇人因下体被丈夫锁住,排泄物积塞其间,痛苦不堪,而从城堡高处跳下,结束她们生不如死的人生惨剧。

为了防止女人情感走私,中国过去是在女子手臂点上“守宫砂”(据说发生性关系后,红砂就会消失),似乎没有使用贞操带的记录,看起来好像较为仁慈,但不管是贞操带或守宫砂,都是男人将女人视为私有财物的产物,理应受到唾弃。不过若让我们暂时撇开人间的两性纠葛,把眼光转到自然界,却也不难发现很多动物其实也有类似“贞操带”的配备,譬如有些啮齿动物(像老鼠)的雄性,在交配射精时,会随精液射出有黏性的胶状分泌物,硬化后即变成特殊的栓子,將雌性的生殖器塞住,阻止其他雄性“问津”(但有些雄性又发展出特殊的阴茎般尖刺,来清除掉这些栓子,就好像人类用来开启贞操带的“钥匙”般)。而有一种雄蜂在和女王蜂交配后,射出精子时,其生殖器的前端也会突然断裂,塞住女王蜂的生殖器,让其他雄蜂不得其门而入。某些蜘蛛、蛇甚至寄生虫也都有类似的现象。

当然,这些类似贞操带的东西并非雄性动物“有意”为之,而是在生殖竞争下自然演化出来的。两者的类似让某些人因而认为,人类为了阻止其他男人在自己女人的身上“播种”而发明与使用贞操带的“残酷思维”,乃是自然“无情律则”的一种回响。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不仁”。但为了防范自己的宠物被野狗“播种”,而替它套上“贞操带”,到底是“仁慈”还是“残酷”,恐怕还需另一番争论。

篇5:《人间失格》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我的人生尚且刚刚开始,没有遭遇过不幸,也不懂多少人情世故,对于书中的主人公只是觉得悲哀又可怜。我觉得作者在此书中过于放大人生的黑暗面,在主人公的身上,我看不到一个正面的三观引导着他们的人生。活着真的那么难吗,以至于丧失了为人的资格?“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就不能痛快、潇洒地走完这一遭吗?是啊,如果要计算的话,每时每刻都有悲伤呢,我不漂亮也不聪明,连跟人聊天都不会,孤独的时候找不到人说话,我厌恶虚荣、妒忌的心理,可偏偏有时也能在自己身上看得到……好不痛苦,可是啊,我要因种种悲伤就整天活在阴沟里了吗?要知道幸福只是人生的驿站,而后能勇敢承担,纵情享受。?我们为人群中的相遇相知而感动,为着迷惘后的清醒而喜悦,为繁忙之中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而珍惜……幸福是简单又不易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要默默承受痛苦与孤独,强大的心智能阻止自己堕入黑暗,正真的朋友间是不会猜疑嫉妒的,他们能把你拉出苦海。向着阳光生长,暗处藏着妖魔鬼怪让人脊背发凉,所以我要更野蛮地生长。

这是读完此书后的一点感受,也许我还心智不熟,这些想法有些小孩说大人话的意味吧。

篇6:《人间失格》读书笔记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干燥的冬天顶着酸涩的鼻腔翻开了这本书,看到这句话时不由得浑身打了个寒战,内心像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在发声,在共鸣。

太宰治的文字是那样的平静忧伤却又如明镜一般令人自省。《人间失格》充满了对自我的否定,但绝对不是颓唐的消极主义,而是过于高尚而面向破碎的理想主义。

全文的触动,我想多半是来自叶藏那封闭的内心。叶藏从出生就开始掩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一直用虚假表演的外表去迎合他人,迎合这个世界。“因为我更像一个怪物,很想普普通通活着像个人,但社会一直把我当成怪物。”把叶藏内心的那股无力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那般小心翼翼地活着,用这种作戏的方式,保住他那颗纯粹的圣洁的心。这是被死亡之海的无尽歌曲所环绕的灿亮的生命之岛啊!这股黑暗社会中的清流亦在做着奋力的抵抗——生错了世界——错的不是出生者,而是这个世界。

正如许多人说的那般,《人间失格》短短几万字却充满消极,但是我们每个人又能在细微处找到自己的影子。长恨此生非我有,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悲观的情绪,所以我们能和叶藏产生共鸣。短观其一生,他追求美好却始终不得,灰色的人生仿佛从幼时就已然确定,他虽然有良好的异性缘,可是他却懦弱到能被幸福所伤。如此一来,他又终是寂寞的。在我看来,寂寞其实是生命永恒的主题,是无法超脱于外的感受,是与所有爱恨相伴的,最久远的感情。而敏感,加重了这种寂寞,一个敏感的人不管有多少可以依赖的东西,都还是感觉无望,无望,无望。而无望就是无所依赖。这就好像叶藏说罪与罚,是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全书充斥着这样的矛盾,书中的世界亦然。格格不入的叶藏终究被吞噬。

生而为人,我们终是要去面对被允许的消极,始终快乐很难,但是我们一刻也不能停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希望,永远也不能放弃。因为放弃的人,永远不会再有机会挣扎,不会再有更幸福的机会。但是好在,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在逢时,生在逢世,我们既不会因为幽闭的内心而自导自演,也不会因为死亡之歌的环绕而自暴自弃,更没有书中描绘的那无尽黑暗的苦痛萦绕。我们应该珍惜所有,虽消极被允许,但也绝不能被吞噬。我们都有着光的前程,道路尚有温存。

生而为人,何必道歉。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2

终于接触这位始终在自杀的作家了,虽然有心理准备的去看他的作品,但是还是被震惊到了。我以为《人间失格》是衰到极点的小说,然而我却在自卑的太藏,恐惧人性的微笑抑郁症患者中看到了“如神一样“的神性,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是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的。尽管他儒弱,他极度地厌恶自己,但是他始终“在向人类求爱“。虽然现实给了他一次次的打击,但我相信或者说是我希望无论是书中的他,还是现实中的他都能够一直爱着这个世界。

顺便辟谣,广为流传的《人间失格》中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并不出自这本书中。

顺便再发发牢骚,在贴吧里有一位我一直关注的同人文写手,但是后来她因为抑郁症发作,就不再写作了。然而,在底下的评论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世间那么美好,希望楼主可以看看这个世界“,可能留下评论的人是好意,但是话里话外总是让人非常的不舒服,就像和哮喘症病发的患者面前说“周围那么多空气,你为什么不呼吸?“一样。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3

其实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消极、敷衍、得过且过、社交恐惧、装作合群、以及那种不指望“诉之于人”的怯懦又无望的态度。诚如所言,“胆小鬼甚至会惧怕幸福,碰到棉花也会受伤。”所以我们选择成为“无”,成为“风”,成为“空”。就像《超脱》里Henry把自己变成一个空皮包,所以没有任何情感可供伤害。但灵魂是藏不住的啊,每一个细胞的感官带动潜意识里的情感波动,它发作起来就是洪水猛兽,理智毫无驾驭之力,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心里苦闷又在乎的要死吧。

可是就算再痛苦啊,也不能像叶藏一样任由自己从内到外腐烂到发出恶臭来啊,纤细的灵魂有很多,人间失格的也只有一个叶藏,他的一生,我理解,但绝不同情。

还是用鲁迅的一段话结尾吧:“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附:作者用蔑视而又怜悯的眼光看待女性,这一点让我十分之不感冒,大概和日本社会有很大干系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4

以自己的年龄和尚浅的心境,我还没有办法理解这样阴郁的人生,也不能勉强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读完只觉一阵阴云。“孤独”——将二字拆开分解,“子、瓜、兽、虫”,有孩子,有瓜果,有鸟兽,有虫子,那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可将其合并为一词,则将所有繁华热闹关于心门之外,只剩一人寥落沉寂。

叶藏的世界被一分为二,一个世界留给世人,一个世界留给自己。留给世人的是喧嚣热闹,留给自己的是孤独寂寥,可无论他假装的多么卖力,始终骗不了真实的自己,他无法掩盖对世界的恐惧与不安,只能用“表演”的外壳给自己创造安全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不,生命的道路无法界定对或错。

每个人对生活都或多或少有不安焦虑,突然想起白岩松曾对柴静说过的一句话:人们觉得最美好的事情往往都是最痛苦的,只有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才最美好。古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意之事也只有“十之一二”,所以失败、痛苦、挫折才是人生常态,人们往往忽视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无限放大十之一二的如意,才会愈发不安。那不如做点“无用之事”,散散步,听听歌,练练字,无用乃大用,给自己点时间,首先读懂自己。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5

起初看到书名的时候,不太懂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名字很消沉。

这大概就是抑郁的人内心和眼中的世界吧。没有幸福,没有快乐,有的只是玩物丧志,道德沦丧。有人说书里描绘的都是我们的阴暗面,我并不觉得如此,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些阴暗面,那该有多可怕。

还是执着的相信世间美好的事物多于不好的事物,可能这就是与抑郁患者最大的区别吧。他们或许永远感知不到身边美好的事物,而只看到丑陋的一面。

我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不知道该把作者理解为太过善良,见不得半点虚伪,也看不得民间疾苦,但又无可奈何,索性让自己彻底沉沦在内心的阴暗世界里,还是该理解为作者本身就是自私,狭隘,懦弱无能的人。

后记里,他改变不了生活的现状,所以选择自杀。他抛下了年幼残疾的儿子,抛弃了年幼的两个女儿,抛弃了妻子,选择结束生命来逃避生活,我还是想说,虽然值得同情,但他是自私的,懦弱且无能的。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你确实应该抱歉。

人间失格,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希望人间多点爱,多关爱抑郁患者,珍惜身边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放弃身边的人,更不要放弃自己。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生活的细微之处尚有许多的美好和感动,心存感恩,我们会更好。

希望太宰治在世界的另一端不再被内心折磨,希望他轻松并快乐。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6

读完这本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我的人生尚且刚刚开始,没有遭遇过不幸,也不懂多少人情世故,对于书中的主人公只是觉得悲哀又可怜。我觉得作者在此书中过于放大人生的黑暗面,在主人公的身上,我看不到一个正面的三观引导着他们的人生。活着真的那么难吗,以至于丧失了为人的资格?“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就不能痛快、潇洒地走完这一遭吗?是啊,如果要计算的话,每时每刻都有悲伤呢,我不漂亮也不聪明,连跟人聊天都不会,孤独的时候找不到人说话,我厌恶虚荣、妒忌的心理,可偏偏有时也能在自己身上看得到……好不痛苦,可是啊,我要因种种悲伤就整天活在阴沟里了吗?要知道幸福只是人生的驿站,而后能勇敢承担,纵情享受。?我们为人群中的相遇相知而感动,为着迷惘后的清醒而喜悦,为繁忙之中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而珍惜……幸福是简单又不易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要默默承受痛苦与孤独,强大的心智能阻止自己堕入黑暗,正真的朋友间是不会猜疑嫉妒的,他们能把你拉出苦海。向着阳光生长,暗处藏着妖魔鬼怪让人脊背发凉,所以我要更野蛮地生长。

这是读完此书后的一点感受,也许我还心智不熟,这些想法有些小孩说大人话的意味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7

在读小说之前,我分别阅读过伊藤润二老师、古屋兔丸老师改编的漫画。有了漫画先入为主的印象,原版小说给我的震撼倒不见得那么大。

伊藤润二老师加入了其擅长的恐怖元素,使我对竹一这个形象很深刻,因为刻画的很丑,很可怕。剧情上也增加了其死亡。相比之下,古屋兔丸老师的改编没有很偏离原著,只不过时间调整到了现代。但是主要的情节、传递的情绪没有很大变化。我非常佩服两位老师,因为我现在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怎么改编漫画。

读完整部小说,我的感受是,为什么这些事要发生在叶藏的身上?在读到叶藏娶良子为妻时,我想,他终于遇到了幸福。可是,随之而来的的良子被奸污的情节,实在是太屎了。也许,就是毁灭美好的东西,才会让人倍感绝望。书中说,“在那个小个子商人与良子之间,哪怕有一丁点儿近似于恋爱的情感,那么,或许我的心境反而会得到拯救。”我想,是因为他希望良子有错,而不是,这个世间有错。这一部分阅读起来,实在是太痛心了。

这本书里还收录了其他的小说,《蟋蟀》一文让我印象深刻。文章像是女主坐在你身边向你倾诉一样,直接带来了很大的能量(这里并不单指单一正向能量,有些文章可能情节非常丰富,但总体能量较低;有些则短短几句就有极大的能量)。这篇文章以一位画家妻子的口吻,讲述了画家成名前后的变化。感觉这个变化很真实,然后我也很喜欢女主这个角色。

我最近意识到,不同的表达载体所能带来的移情、共情是不同的。比如现在的游戏,玩家可以自己行动从而拥有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只跟着作者思路走,这样的情感体验势必是更深刻的。而《人间失格》,小说这种非互动式的载体,却也可以带来这么大的能量冲击,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原因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8

读完这本书心情真的非常抑郁,可又总想写点什么。我一般给书评都是五颗星,这次只给四颗,我可能还是不太懂作者这样压抑且自由的人生,没有传达给我更多积极的人生态度。知世故而世故?虽说人生有不得已的时候,但作者从小迎合而虚伪的隐藏真我的生活态度我是不认同的。有的人从小的为人处事方式便多多少少决定了其长大后的人生状态。

但这本书确实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人性的黑暗面和生而为人种种的不得已。在某种程度上又灌输给我更为成熟的关于人生的想法,比如夫妻之间另一种和谐的相处之道。

可能我太年轻了,才没有对作者抑郁的人生感同身受,但作者的某些生活态度我是不赞同的,比如因为落魄的生活窘境就随着常子跳河自杀,也不能说完全是因为生活窘境还有其他的社会和自身因素,但至少自杀这种事我是想都不会想的,也不敢去想。

再谈最近看的日本文学作品,几乎很难感受到再普通不过的亲情的温暖和纯真的人性,东野先生的小说也是大多刻画阴暗的人性,可怕到让人怀疑人生系列。虽说日本社会是人情较冷漠的社会,但还是希望能像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一样,更多的去弘扬人性的美。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9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及几篇短篇。其中以《人间失格》一篇最令人印象深刻!主角叶藏是一个极度敏感怯懦以及单纯的小孩,少年时期缺乏父爱且过早的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当他的单纯与人类的阴暗面相遇,骨子里的单纯与人类的复杂卑劣相碰撞,让他深感自己是异端,这种不合群的恐惧令他窒息,让他感觉丧失为人的资格!

一个单纯缺爱的好孩子,在童年便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经常以搞笑的方式博取别人的欢乐与注意,同时内心饱受自身的单纯善良与社会的复杂阴暗之间激烈碰撞带来的煎熬!长大之后因为一系列事件叶藏脱离家庭,孤身在外漂泊。从未磨灭的煎熬与社会现实的打击,让他逐渐沉沦,并经常买醉来麻痹自己。叶藏终于变成了一个生活另类与极端,内心渴望单纯却又活的虚伪,充满罪恶感的无赖!

作品极度压抑,但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深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在单纯与复杂之间煎熬挣扎的经历,这一点是与叶藏有共鸣的;同时我们也都是社会人,俗不可耐,不可避免的有人性的阴暗面!但愿我们都能在俗世中保留内心的清明与纯洁,不被虚伪的面具所左右,不被阴暗与污浊玷污本心,我们选择迈向光明,自身便可以是充满正能量的,选择很重要,而选择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中!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0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借由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刻画其中,这部小说一直被认定为他的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行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花了不算太短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到一半差点要弃了。

想看这本书,本意是想要在书中获得一点能量,因为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教人要积极面对生活的书。

起初看到叶藏的故事时,虽然他一步步在堕落(在我看来),我还一直在等待他醒悟的一刻,我想太宰治写这本书总是要给人们一些希望,让那些或许在堕落的人意识到世间还是很美好的,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拥抱生活。但是我没有等到。叶藏的懦弱胆小,偏执于讨好别人的性格,他交的一帮损友,和一次又一次糟糕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幡然悔悟,反而是让他堕入了更深的深渊。以后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有一种无力和绝望的感觉,我突然有点怀疑,这本书真的有意义吗?为什么看完之后会觉得这么绝望呢?

剖开每个人虚伪的假面,太宰治从从每个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他们的心理,让我窥探到每个人的心里变化。他们的堕落,他们的绝望绝不是突然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即使是看起来很糟糕的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内心也不是如此心安理得地做着坏事。

窥探到底,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龌龊的思想都会有,向善的心也不差多少,只是有人表现出来,就成了所谓的恶人;有人拼命压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所有人和蔼可亲,说话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逼疯了自己。

相处,真的是一件太难的事。

你说有了问题要沟通,可沟通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吗?最后一章太宰治和夫人间无数次的沟通都以一方的逃避而告终,双方都在避免冲突,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份脆弱的感情。双方都有不满但从不会表现出来,反而做着更加讨好对方的事情。最后这个家变成了压抑,痛苦的代名词,难道这是结婚的意义,是生活的意义吗?如果婚姻的最终结果是这样,那我宁愿不要。我希望我们的关系是自由的。不希望因为一些东西束缚彼此。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感觉我们不适合了,我不再是你喜欢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我还喜欢你,我一定会放你走,我要的是爱的自由,不是迁就。

让人感到绝望,或许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读书的人感受到这种绝望,一边会觉得世间为何如此不堪,一边又庆幸自己身上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每个人活的都是那么不堪,我甚至没有看到一个我喜欢的角色。那个单纯可爱的良子,最终竟然毁于丈夫的软弱,而他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问“难道善良也错了吗?”。那个漂亮的卖鱼女人,活的至少比书中的大多数人都要洒脱,自然。或许这是书中唯一一个让人感到有希望的角色了。

偶然看到太宰治的一句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这是在听中岛美嘉的歌时看到的,很应景。我有时难以理解那些想自杀的人的心理。在看到那些自杀的新闻时,以前的我还会很无知的说“再怎么也不至于自杀啊”,“不会觉得父母很可怜吗,这么狠心”这种很残忍的话,现在长大了一些,虽然还没有经历过非常绝望的时候(希望我一辈子不要有这种经历),但这种话是再也说不出口了。如果一个人不是完全失去希望,完全没办法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温暖,他怎么会想到要自杀呢?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经历,他的痛苦,又怎么能大言不惭的说出这样的话呢?

我也有过想自杀的念头,直到现在还会因为这样的念头而感到羞耻。我觉得想自杀是一件会被别人嘲笑的事情,因此不敢和朋友说,更不敢和父母说,只能自己内化,憋在心里,告诉自己世界这么美好,父母健在,身边的人都那么美好,你什么都不缺,比你活的惨的大有人在,你死了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你为什么就这么脆弱,一点点小困难就把你打到了,以后在社会上能干成什么!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你看,靠自己,总是兜兜转转绕不出这个死圈子,想到最后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说出口害怕身边的朋友嘲笑,害怕父母担心,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我会觉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很开心,只有我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而我现在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走出那段时光的,想不起来是哪个契机,让我瞬间想通了一切。这似乎是一个渐渐的过程,就像感到绝望一样,希望也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但我绝不后悔有这样一段经历,我现在也不再会因为过去有过自杀念头的自己而感到羞耻。我相信世界上我所有经历过的事都是有益的,虽然我现在仍旧不成熟,或许还常常会说错话惹人厌烦,但我一定是在慢慢成长,我也谢谢,愿意陪着我慢慢成长的你们,谢谢你们的不嫌弃。

从绝望中看到希望,或许这才是太宰治想让人们看到的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1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1.面对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身在故乡还是身在他乡,其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演技上的难度上的差异。而且这种难度差异无论对哪一位天才而言——即便是对于神灵之子耶稣而言——不也同样存在吗?在演员看来,最难进行表演的场所莫过于故乡的剧场。在五亲六戚聚集一堂的房间,再有名的演员恐怕也会黔驴技穷吧。

于我而言,在面对亲人的时候,是没法将自己擅长的东西表演出来。比如说跳舞,要我在自己亲人面前跳一段,我是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自在的。这种不自在,一是觉得太过熟悉,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都清楚不过;二是放不开。有时不在一起,隔着电话视频,我还是可以的。这就感觉对着空气你是可以胡说八道的。我会说个善意的谎言怕他们担心,告诉他们自己在外面过的很好。可是一看到他们的脸,尤其是他们关切的目光看着你,那真实的情感一瞬间就倾泻而出,泪也迸出来。

2.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

这种生气更是一种本能吧。平日里受的学读的书教育我们要做个谦卑有礼的人,道德和自身的约束会控制我们在面对责难与训斥时保持冷静。可是一旦束缚不住,任由其爆发,估计什么牛鬼神蛇的事情都做的出来。有时候我生气至极,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场景:我要毁了这一切,我要把门卸了,把沙发拆了,把碟子都扔地上,把书包扔到楼下,枕头我也不要了,被子、哼,我要踩几脚,别想睡觉了!等到想完这一切,气也没了,人也舒缓了很多。所以多读点书还是有必要的,它能让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约束你的行动力。而且,我刚刚所想的一切别人都不知道,他们只认为我是个性格温和稳重的好人。

3.真正的大师,能以主观力量,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创造出美,或许丑陋的事物令他们隐隐作呕,但仍无法遮蔽他们的兴趣,大师们沉浸在表现事物的喜悦中。换言之,他们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真正厉害的人,是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易被他人影响,一是顾忌别人的眼光,二是对自己定位不清楚,三是内心不够强大。除在自己术业专攻之外的领域还能做出成就的人,都可称之为大师。当然,在自身领域做的极好之人也必定是大神。

4.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相互欺骗,却又令人惊奇地不受到任何伤害,甚至于就好像没有察觉到彼此在欺骗似的,这种不加掩饰从而显得清冽豁达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类生活中比比皆是。倒是那些彼此欺骗,却清冽而开朗地生存着,抑或是有信心清冽而开朗地生活下去的人,才是令人费解的。

看《康熙王朝》的时候,孝庄和辅政大臣们互相试探,说话雾里探花,对此情景除了佩服,有的还是敬畏之心。康熙幼年,鳌拜想争权夺利,扩大自己门派势力,而四位辅政大臣却分成三派,索尼装病保持中立,苏克萨哈与鳌拜对立,遏必隆附和鳌拜。孝庄为制约鳌拜势力,便去索尼府上探望。索尼招呼孙女赫舍里为孝庄端茶,孝庄一眼便相中赫舍里,还称其贤良淑德适合做正宫之首,一看就喜欢上了,非要娶回家不可。如此一结缘,索尼便病好上朝,弹劾鳌拜。所以让孙女上茶是真是假,孝庄喜爱赫舍里是真是假,都微妙的很。只能说他们都是好演员,演的假戏让人毫不尴尬。

成年人的世界,尤其是有着重大利益来往的交际中,多的是这不加掩饰从而显得清冽豁达的互不信任的例子。但对亲友、好友甚至情侣之间发生这种互相欺骗的事情,也要辩证地看待。毕竟多数时候实则是在保护对方,不忍心伤害他们。所以那些彼此欺骗,却清冽而开朗地生存着,大抵是因为心中都有爱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2

此时午夜12:43分,我从南部回家,在只有两节车厢的火车上读完此书。挪威的极昼让黑夜无黑。一个人的旅行也变得明亮起来。我远离所谓的束缚,世人认为的自私,就这样按自己的意愿走走停停看看。像木心先生说的散步到远方。身在远方,心在这本书上。

我不认为太宰治丧。这个认为是后来被改观的。我读他的第一本书是《小丑之花》,那时我认为他丧,还给按了个高级丧。可越读越发现他根本不丧,只不过是我们强加给他的,或许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就开始否定。我们是先否定别人,而太宰治是先否定自己。

这个男人毫不犹豫地爱着,但又是及其恐惧的怕着。应了那句得到即失去。他了解女人,生活,自己,他人,同样也不是百分之百了解。如果是,他为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人间一趟啊,一定不要失格。哪怕别人再伤害自己,再看低,再否定自己。

此书结束,对你的爱和痛也暂时中断。还会回来继续阅读太宰治的其它作品。在悲痛中乐观,哪怕自己受委屈,也愿意。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3

病态的撕裂感。与生俱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努力想要去成为合群的普通人,去满足他人的幻想和期望。可那些格格不入的部分,像是手表中尖锐的齿轮,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在身体中里转动咬合,血肉模糊。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摧毁自己,折磨他人。

人活在这世上,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到处都有枷锁来束缚住你,哪怕是稍微动一下,也会冒出血来。以前总以为有人选择结束生命,大概是因为对生命日复一日交替轮回的厌倦或失望,现在知道还有对生命不可掌控的恐惧。

太宰治的文字带着病态的抑郁,近似癫狂,懦弱而又自卑。他笔下的女人一度符合旧社会旧体制下的日本,谦卑而又温柔。

太宰治常年缺爱,对于和“朋友”“情人”“妻子”的交往没有明确的零界点。因为过于自卑和内向,无论是被背叛还是被利用,他都甘之如饴,将过错归功于自己。因为太过于孤独的人,总不会在乎对方给予的温度有多纯粹。

对于男女感情来说,纠缠不清的感情就是温床,孵化出依恋,然后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这本书分好几个短故事来揭露人性的浅薄和虚伪,言语虽不犀利却足以丧气满满。生而为人,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4

读完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我感触良多。我不再像刚看这本书时的厌恶主人公叶藏轻生的行为,而是更多的理解了太宰治内心深处的无奈和痛苦,读懂了他心底的孤独。我清楚的记着书中的一句话:生而为人,对不起。太宰治是善良的,他不愿意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他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人间失格这本书中,太宰治对叶藏形象的塑造,正是自己生命的再现。他将这本书命名为《人间失格》,即认为自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我觉得这是他极度自卑的体现。虽然换做是我,不会像他一样不珍爱生命,但我理解太宰治的心境。

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借由叶藏的独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整本书充满压抑和生活的混乱,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生而为人的现实,使得叶藏一直生活在一种被迫和抽离的状态,也基于此,似乎他一直在生活的窘困之中无法自拔,金钱是永远没法解决的问题,辗转在一个又一个女人之间,借此虚度生命,但并没有哪个女人能够令他找到生命的意义。在这本书里,不断的在看到这个苟活的男人内心世界的挣扎与一次次的崩塌,从书的最开始,我甚至于没有搞清楚为何,他会有那么强烈的人间失格的感受,这个世界真的不属于他吗?为何从幼年懵懂期的照片上,他就找不到内心真的归属?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何在,但有些人在努力中奋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有些人却从很早就开始因为迷茫而放弃,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样的安排,令这个原本富有才华的男人,这个临死不过才38岁的男人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怆?好在最后,他终于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自杀身亡,生而为人,他很抱歉,可是死去的太宰治并不知道,他选择自杀,会对更多的人抱歉,总是说自杀是最不负责任的选择,就算是在宗教里面,自杀的灵魂也是无法解脱的,而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灵魂又是否可以逃脱那纵身跃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课总要做完,没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级的悲哀吧。

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录让我记忆犹新,其中的一些对作者的思想可见一斑。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作者是如此的厌恶生命,厌恶还活着的自己,可在大多数人看来,作者是成功的,没有选择轻生的理由。他的想法和做法,不被世人所理解。从另一句话: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可以看出,作者孤独迷茫,怅惘彷徨的心境。太宰治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他将自己的无奈与痛苦塑造在了主人公叶藏身上,借此向世人寻求安慰。

书中的主人公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的浅薄,也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让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我认为,《人间失格》这本书是太宰治滴血的灵魂自白。也许读了这本书才让人更敏锐的感觉到我们身边的美好,这也许是作家们不能逃避的宿命:把希望留给我们,而自己只能在绝望中下陷。也许中国有位诗人会与他心心相惜。他写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过从太宰生前曾经自杀过五次,似乎从某一角度说明他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作为人资格的说法。恰恰相反,我认为,读完《人间失格》后,对人类某些行为会有一定的反省,然后跟木心先生一样发出感叹: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对的,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不止是失去做人的资格,还有这人间已经到处是虚伪欺骗了,压抑和无奈已经慢慢堆满心头了,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仍旧浑浑噩噩,终日不知梦为鱼。“我实在走投无路了,如同阮籍穷途之哭,其实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死才能得到解脱。”我理解中太宰应该是这样的无奈与痛苦的。

因此,回到开头那句话上,对于“我很抱歉”,我更倾向于我个人理解,是对世间虚伪混乱的人类行为的无奈和痛惜,是站在局外人角度,我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没办法拯救你们,我感到很抱歉。我理解太宰治,我真诚的尊重一个作家用血与泪书写的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白。

所以,太宰治,生而为人,你不必对不起,不必抱歉,这世界没有亏欠你,你亦不亏欠这世界。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15

现在是20xx年7月29日

凌晨:3:20了。

其实这本书我很早就打开过,可是好像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又没有读完,最近又打开重新开始阅读了一遍。

其实呢,我并不觉得太宰治很丧,反而我觉得他很有才华。耄宿、揶揄,这种不常见的词汇在书中比比皆是。

而在写作上,叶藏、绢子都恰到好处,没有明了,最后的一个完结也是让你浮想联翩。不管是蟋蟀里的女主还是最后的吾面对青山而举目都能让我看出宰治对文字的细腻。所以好几次,我边阅读边去查看他的资料。??

而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没有一个人是一直内心阴暗也如同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一世阳光一样。叶藏的一生是否是太宰治的缩写,这个我们无人知晓。也许有相同之处,也许结果迥然不同,但是最后如何,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啦!如同我们不知道钢琴曲《黑色星期天》的作曲人在创作此曲时,在想什么一样~

最后,很感谢太宰治陪我度过的小黑夜,让我在失眠的时光变得更有趣一些。

上一篇:初三600字作文:就这样走近你要语文下一篇:烈士纪念日活动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