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与未来教育

2024-05-12

人工智能教与未来教育(通用10篇)

篇1:人工智能教与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任务

编者按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请输入标题

bcdef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五期“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下)请输入标题

abcdefg如果从普雷希(S.L.Pressey)1926年的那台教学机器算起,人类教育与机器之间结成关系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了。在这90余年里,关于机器与人类教育的话题时起时伏,一直没有离开过相关学者的视线。我们今天讨论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教育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雷希和斯金纳(B.F.Skinner)时代教学机器的意义。它不仅涉及教学环节中的某种工具或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包含了对人类教育任务的根本挑战,是对人类教育的一种更加直接而全面的影响。在近期兴起的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问题的讨论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都怀抱着积极的、正面的期望。然而,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绝不都是积极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新技术。首先让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凭据什么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的?这里所说的“主人”当然不是简单粗暴征服自然的master,而是能玩转这个世界的player。我们既没有尖牙利爪获取猎物、抵御天敌,也没有浓密皮毛对付严寒。我们凭什么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人类的生理构造未特化和反应机制未确定,赋予了人类以很强的可塑性,使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接受教育积累和形成日益强大的适应能力。人类正是因为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新环境,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从而超越了其他生命存在。远古智人能从非洲到欧洲去生活,并且击败当时已经在那里生活的尼安德特人,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正是依靠智能,才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当然,智能并不只是简单的脑量多少。如果凭脑量的话,非洲丛林象的大脑比我们要大得多。但是,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却是非洲丛林象的3倍多。如果你今天欺负了一头大象,几十年后这头大象还会认出你来,找你的麻烦。大象的这一能力至少比我强得多。今天我在这里和你相识,明天再见面就有可能记不清你是谁了。这个有趣的例子或许也能说明,给我们人类强大生存竞争力的不只是像记忆这样低级的智能,而是以创新为突出特点的高级智能。人类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最重要的是我们所具有的高级智能已使我们能够创造出工具来延伸我们的能力,我们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而且能够改造自然。我们很多的研究都证明了,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一系列高级智能为基础的强大学习能力。正是高级智能,让我们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人类进步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认知革命。在我看来,我们今天可能正处在第四次认知革命的前夜。第一次认知革命大约发生在7万年前。由于智慧的产生,特别是语言的产生,人能够组织起来,能够比其他动物更好地协同,从而使智人成了这个星球的主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为王”的教育。第二次认知革命,发生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大概在距今1.2万年之前。在这个发展阶段,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过上好的生活。我去年第一次看见闪电和雷雨时开始泡稻种,获得了大丰收;今年偷了个懒,第五次看见闪电才开始泡稻种,结果水稻种下去后只会疯涨,不结稻穗,差点没把自己和家人饿死。记住这些自然规律,实在太重要了。于是,我们看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往往都特别强调“记忆”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在传统上就特别崇拜那些“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人。这种“记忆为王”的教育传统,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教育。第三次认知革命,大概是从150年前人类迈入工业时代开始的。在这个时代,人类跟以前时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东西,甚至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生命。所以,这个时代越往后发展,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就越突出。我们今天讨论的人工智能,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在这一时期,人跟自然界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人类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自然选择了。在农业时代,人工选择就开始干预自然选择的进程了,今天我们已经不只是干预,而是能够逆转甚至创造出自然进化过程。在理论上,我们不仅可以让尼安德特人和霸王龙一道复活,而且可以通过修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来创造出某一从未有过的新人种。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是一个“创新为王”的时代,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如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认知革命的门槛上。我们称这个时代为“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将不仅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不曾有过的实体事物,而且能够在人脑之外创造出类似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在智能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部分的智慧工作也交给机器。当初深蓝战胜国际象棋高手时,我们不十分吃惊,因为大家知道人背棋谱怎能是电脑的对手。前不久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为什么?因为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同,它的背后有所谓的“道”,也就是有哲学理念。它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十分复杂的判断和选择,而不只是一步步简单计算的累积,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别忘了,这个时候机器已经具备了人最重要的能力:它已能够学习。它具有了我们能够成为这个星球主人的重要特征:高级智能。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正在慢慢走向我们的思维核心。起初,人工智能在我们人类智能运作的过程中只是承担了部分记忆的任务,起到了相当于计算机硬盘的作用。刚才很多科学家预言,人工智能将来可以很容易将一个人变成红学专家。的确,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拿一块存储卡从太阳穴这儿塞进去就行了。1T容量能储存多少信息?岂止一部《红楼梦》!一部《大英百科全书》也不过4350万字。1T字节换算过来应该是549, 755, 813, 888个汉字,可以抵一个小型图书馆了!到第二阶段,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承担部分逻辑运算任务来参与我们的思维过程,发挥类似计算机CPU中集成的缓存的功能。在第三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思维的第二核心,可以直接参与我们的思维过程,甚至在某些单项智能上可以超越我们人类。最后,人工智能是否会对我们人类装在这个脑壳里的“CPU”取得控制权?我看我们真的不能太乐观。有人很乐观地相信,控制人工智能的一定是人。没错,可是你别忘了,这里说的“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每个个人;二是指整个人类。从整个人类的层次上,我们或许可以自信人是人工智能的控制者,我们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但是,在具体个人的层次上,我们还能有这样的信心吗?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动驾驶汽车了,你往里面一坐,你真的以为你是在开这辆汽车吗?控制权在你的手里吗?或许体验一下就能够理解我的担忧了。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少数精英通过人工智能控制大众,甚至最终让人类全部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这样的结局并非不可能出现。进而言之,离开了现实的个人,人类就无从谈起,因而少数精英最终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权可能也只是迟早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在第四次认知革命中要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人能否很好地实现对自身的控制,进而正确地控制这个世界,特别是控制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回溯整个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我们正是运用我们的高级智能,创造出了一系列能够控制和保障我们的高级智能为人类谋福祉而非自相残害的社会伦理、社会法则。正是我们的人性,亦即康德所说的“趋善禀赋”,使我们得以抑恶扬善,从而实现了对高级智能本身的控制。因此,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我认为应当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德行和情感等人性特有的东西应当受到极大的重视。在未来,甚至从现在开始,记忆就不应当再是我们教育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那时,孩子们将不必再为背书而发愁,也不会为能够在某某TV上背诵很多古代诗文而骄傲不已,因为你拿起手机或未来某种更高级的智能终端,随时就可以查阅大量所需信息。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计算和逻辑推导交给机器,所以,简单的计算和逻辑推导能力也不再成为我们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孩子们不必为解不出某一道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碰到的荒谬习题而发愁,大学也不会专门招收那些能够解出无数前人其实早已经解决了无数次的习题的人。在“德”“智”“体”三大教育任务中,“德”和“体”在未来教育中的位置将日益突出,逐步真正取得和“智”同样的地位。在未来,“知识中心主义”会慢慢淡出教育的舞台,“全人教育”会真正占据核心。当然,今天的教育所重视的创新能力培养,仍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道德、情感等将成为我们未来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今天不看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还是天天只奔着竞争职业岗位去的话,那将来我们丢掉的将不止是职业岗位,同时也会丧失最为宝贵的自由。况且,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器代替人的工作岗位是必然的。可怕的不是机器占据我们的职位,而是机器被人利用成为控制和奴役我们的工具,甚至机器最终取得对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星球的控制权。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大家别忘了,人工智能是脱离了个体人的智能,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有不少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相关规则的制定上,譬如规定必须在所有人工智能机器中植入对人绝对服从的程序之类。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确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但我们应当认识到,规则唯有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获得其意义和价值,否则它们就毫无意义。“杀人偿命”几千年来都是我们公认的规则,但今天不还是有杀人犯吗?真正有用的规则,必须是植根于人心之中的,所以,从现在起就建立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在未来于人类将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要更难控制的技术。人类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好好地组织起来,保障对人工智能的有效控制。在未来的教育中,培养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共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否则我们失算一步,很可能整个人类就要全盘皆输。设想在未来我们回眸今日之教育,我们将做何感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在教孩子们把大脑这个作为智能核心的CPU当成简单的硬盘来用了。如果说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机器越来越像人的话,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正在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今天的教育是在把我们的孩子们变得像一台录音机。你会发现,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年级越高,往往越像一台录音机。我们教育的最后结果,就是学生被迫记住一大堆对付考试要用到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丧失真正宝贵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多么可怕、可悲、可叹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最应该担心的事情。当我们把人都变成机器之后,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控制人工智能?你只是一架很低级的录音机,你连最简单的微电脑都不是,你还想控制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在未来,我们或许会感叹今天的教育,感叹今天我们没有尽快地从记忆的教育走向创新的教育,感叹我们没有及时认识到道德、情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是我们人类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面对今天这样的教育,我们还能不能拥有未来?我真的没有十足的信心。教育令人越来越像一架机器,我们将会面对人性的全面迷失。我们将来会不会面对人工智能失控的问题?这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别忘了,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恰恰是高级智能!我们也不能忘记,自由意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一个人一旦被剥夺了自由意志,那他实际上就已经从人沦落为一种工具了。所以,我一开始就说,人工智能是一种比核技术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新技术。为了应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通过教育来保持和提升我们得以超越万物的人性,这既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天的教育应当予以重视的历史使命。

篇2:人工智能教与未来教育

适用话题:教育、人工智能时代、改变教育、情感、创新教育

6月3日,一台“机器人”在九江学院一间教室里为学生讲课。

 

篇3:探究小学数学教育的教与学

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动脑子

在很多的学校中, 老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 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如此的无聊, 有些时候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自己开始玩, 现在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教师杜绝的。数学, 是一门十分灵活地课程, 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那么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努力思考, 积极发言, 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 那种刻板的讲课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 比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不同的底边乘以底边所对应的高, 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比较和讨论, 让他们自己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出来的答案是否不同。我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不会学的那么死板, 他们会有多种思路去解决问题, 也会更加灵活运用教师所讲的课堂知识。

二、教师应该多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 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些技术, 在备课的时候, 多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 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人”的上课情况。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制作PPT, 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 比如让学生给学生讲课、讲题之类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 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还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种死气沉沉,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数学教师, 在每次上课之前, 他会给学生出几道题, 让学生能够每天对运算能有一个练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

三、适当的观看与教学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

在课堂的教学中, 如果总是有一位老师在讲的话, 学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审美疲劳, 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厌倦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教学风格, 所以, 在这个时候, 教师要试着学会调节学生这一思想。而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可以说没有什么是网上找不到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 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 让学生看看其他学校、其他老师对于这一知识点, 是怎么讲解的, 让他们进行比较, 看看自身和网上的教学存在的差距。在观看完学习视频之后, 教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 这样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差缺补漏。当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通过此次视频, 他们学习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知识, 这样在讨论中学习到知识。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应该是当代学生所喜欢、能更容易接受的课堂模式。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十分的有耐心, 对学生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现在的小学生, 之前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了,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进行思考, 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我想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摘要:在21世纪,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很多的学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的上课情况, 重视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之前那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去了, 现在学习、老师、家长开始重视起教育的过程, 这三方都希望学生能在学校的引领之下、老师的教育指导之下, 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学生也不再是老师或者家长心中的学习工具, 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面对着这一教育理念的重大变化, 学校和老师自然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展开学习, 让学生爱上学习, 经过一系类的商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想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点, 这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课堂效果,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崔保林,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学周刊》, 2016, 19 (19) :12-13

篇4:人工智能教与未来教育

关键词:言语—语言智能 多元智能 教与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两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依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类有8 种智能类型: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所有的智能在本质上都是价值中立的,而且所有的智能都可以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当八种智力被应用于教学策略时,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激动的突破。很多热衷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极力构建开放的教育系统,以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然而由于受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如遗传、环境和文化等影响)、教师对智能的个人偏好、以及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致于多元智能在教学中的运用往往顾此失彼。如果教学效率是从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维度来评价的话,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往往是失败的,毕竟我们不能否认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要有效地融入课堂当中,一方面要贯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特点,有主次之分,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1 言语—语言智能的基本概念

语言是一种卓越的人类智能,它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培养与提

高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英语之类的第二语言的教学。言语—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包括用语词思维、用语言表达及洞察复杂内涵的能力,这包括语法、幽默、故事、诗歌、暗

喻、明喻、抽象推理、阅读和写作、符号思维、概念图形。[1]在英语教学中,言语—语言智能应该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而不是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占用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们进行灌输,让学生们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对英语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2 言语—语言智能学习情景的创设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之一,具有交际性和实践性特点,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然而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不太可能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关键。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要经常设置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情景,置学生于真实语言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好学乐学,并可随时随地学。学生越是在安全融洽、快乐的氛围中练习言语—语言智能,他们就越容易发展自己的言语技能。言语—语言智能中的听、说、读、写的四大基本技能完全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整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玩文字游戏来记忆单词、分享他们喜欢的文摘来学习句型句式、热情参与讨论来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讲故事等方法来训练口才等。

3 言语—语言智能之听的策略

传统课堂中,学生将大约70%以上的时间用于倾听,根据美国优秀的专业演讲家莱曼·斯泰尔声称,在听完10分钟的口头陈述之后,多数倾听者仅仅能理解以及保留所讲内容的50%,接着在48小时内,又会忘掉其中的25%,也就是说只能保留所听内容的25%。解决遗忘问题,在于有效倾听,而有效倾听的策略在于师生双方的配合。对于教师来讲,要善于挖掘容易引起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联系生活实际,并调动学生的思考。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二英语(Who Am I ?)这篇课文的优质课教学竞赛时,以“What can computer be used for in our daily life?”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智慧主动地参与课堂。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做笔记、专心致志,对所讲的内容善于提出问题、总结。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效倾听的技能可以通过教师的授导来实现。

4 言语—语言智能之说的策略

有效地“说”包括所使用过的词汇,说话方式、音调、肢体动作等。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示范强有力的说话技能。實际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说”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刻意而为之。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说话习惯,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积极交流和讨论的氛围,构建“说”的支持性环境。以下“说”的策略可以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如学生给同伴讲学习主题有关的故事,小组讨论,采取talking tokens的方法开展班级整体讨论,诗歌朗诵、演唱、口头报告、访谈等。

5 言语—语言智能之读的策略

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往往是以教材为纲,但英语教学是万万不可过度或只依赖于教材。越来越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者和教师用课外读物等资料来补充课本内容,事实证明更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和网络来获取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本身的阅读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黑匣子”,最好能够向学生清楚地示范自己的阅读过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时,可以把内容分成若干个阅读单元,让学生归纳出其核心思想,然后核查并修正他们的观点。更有甚者,教师可以把课堂划分成若干独立的阅读时间段,同时让学生们自己分享和讨论他们所阅读的内容,并相互展示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理解技巧,这往往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

6 言语—语言智能之写的策略

写不能脱离于听、说、读。听、说、读三者能力的加强将直接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应该在课堂向学生示范有效的写作技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范文的理解与分析。写的策略应该分阶段、课堂课外同时进行。最初阶段的写作,可以是通过学生摘录一些优美文章、翻译一些优美的词句。长期的写作,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写作任务如日记、信件以及杂记来开展。教师应该定期批阅、修改和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愉悦。快速写作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使用,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时事新闻、教材内容等规定写作主题,由学生在10之内分钟完成,给予一定的挑战性。

听、说、读、写四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是主体,而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课堂教学中往往多种智能训练并存,但语言教学中必须以言语—语言智能训练为主线,实际上,其他智能会自然地与言语—语言智能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李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5:热点话题: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他举例,现阶段大班制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掌握前几名和后几名学生的情况,对大部分学生学业情况其实并不了解。

“这就需要老师有更多双眼睛和耳朵关注更多的学生。” 他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的地方,“我们要让学校里面越来越多地添置一些基础数据采集设备。”

他认为,随着数据越来越多,学校的智慧系统会越来越强大。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可以指导教和学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发言中多名学者都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重新界定教育内容。未来,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培育等将是教育的重心所在。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认为,未来“知识中心主义”慢慢会淡出教育舞台,“全人教育”会占据核心,“记忆的教育将走向创新的教育”。

篇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最近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让我对学生和教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给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扩大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教师掌握了这种理论,就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本书中的一些例子和教学策略可以灵活性地运用到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并与现在的教学改革相结合,取长补短,丰富学生的课程,让教育做到真正多元发展,它认为智力的培养不仅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得益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首先要确认孩子的智能强项,而且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智力发展的聪明环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心理学家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以导致人的大脑结构以及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在学校的教育中,如果把学生放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乐趣并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那么其心智就能持续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分成八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每一种智能,让学生课间或者课堂上进行自由选择活动,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自己擅长的智能肯定有所发展。

除了创设智能发展环境,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融入多元智能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只重视学生某一方面智能的发展,而把其它智力教育内容排除在外,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和狭窄。教师其实应该多给孩子打开几扇窗,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学生的智能强项,采用多元发展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成绩落后的同学教师要从多元发展的角度来引导他们找寻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其实要求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孩子,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智能因素,课堂里要设计更多的智能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力解决问题。智力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所在的文化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能力才能被叫做真正的智力。班德纳非常重视情境教学里的项目学习,他认为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更为广泛的方式运用智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并且是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会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转变,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学生发展内在智慧最本质的要求。

篇7: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篇8: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它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的潜能,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通过学习、领会“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智力理论’如何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乐观”面向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是我们应该确定的努力方向,尽力做到——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并将自己的成功敢于向他人展示,这样就能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最恰当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实施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狭窄化。而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能有效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持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有效的问题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而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四、“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篇9: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

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技师学院 张力刚 辽宁省美术职业学院 李 泽

【摘 要】自“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自身,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 因材施教 学会学习

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就学生而言往往普遍存在以下不足:①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②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③学习兴趣不浓,对所学内容没有充分认识,不能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既然生源存在问题,我们就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端正其学习态度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心里对学习产生了阴影,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缺乏信心、缺乏被重视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更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和鼓励,要在这一过程中付出我们的爱心、关心、责任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去温暖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使其早日走出阴影,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以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以期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改善。让他们通过特长的发挥意识到我能行,我能做到,我能做好,逐步地改变学生的心理,最终使其从厌学转变为愿学,最终目的为好学,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个教育管理的过程,必须要作为首要任务。否则,不管教师讲的如何好,教学设置的如何丰富多彩,教学安排如何合理,实验操作如何贴近实际,等等,这些都将毫无意义。

二、要帮助学生打基础、学技能、明社会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毕业就将直接走向社会,其学习的成果将直接面对工作和社会的双重检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简单而直接。这同时也是对我们职业教育成果的检验,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由社会直接给出结果,不会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做好教学设置,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做好实习演练工作,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等等。首先,我们要做好打基础工作,即基础理论讲授工作。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本身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兴趣不高,层次差异还较大,显然我们不能像大学一样要求我们的学生记住过多的理论和公式,去搞研究性学习,职业教育本身也不需要宽泛的知识面。同时,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在校时间仅仅有短短的两年,多的也不到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过多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死记硬背不是学生的长项,那我们就尽量减少这部分的压力,给学生减负,在基础理论学习上应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对其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该牢记的一定要强化记忆,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学生要是能做到知原理、懂技术、会操作,这就已经很难得了。对于公式原理的讲授一定要与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明确其使用对象和范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原理的含义,还要使学生知道其应用在哪一方面,与实际工作有何关联,一定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最基础的理论教学抓起,牢固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为了实际工作需要这一教学宗旨,这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枯燥的理论教学活起来。

三、要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并使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知识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技能的高低最终决定学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直接体现。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技能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已不仅仅局限于会,更要求“精”。俗话说的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怎样才能做到“精”是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学生掌握多种技能自然是好事,但切忌样样会,样样松,也就是说什么都不精通,这种情况在职教领域广泛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呢?不同的学生自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个体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深入细致地研究,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好的学生可以针对其自身的特点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精通二项或者多项技能,而对于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则要有针对性地为其选择一项技能作为其基本技能。比如:机械加工专业里面的数控机床操作,对于一个好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精通数控机床的各项操作,而对于一个底子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做到各项操作完全精通无异难于登天,这时我们要做的也许不仅仅是一遍遍的讲授、演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性的选取一项或几项操作让这个学生学懂、弄通、做精。每个专业领域里面都包含许多小的领域,在小的方面能够做细、做精不也是其能力的体现吗,不也掌握了一方面的技能吗?如果这个学生学得很好,钻的很深,做的真精,未尝不会比其他能全面掌握数控机床各项操作的学生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和较高的收入。

四、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这里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德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各行各业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有技能,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平。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更加讲求分工配合的时代,每个产品、每项工作里面无处不存在分工,也无处不存在协作,没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不能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培养的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而是最接近实际的技术人员,所以团队精神必不可少。三是要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要学会与人为善。既能认识真善美,也能辨别假丑恶,学会对社会负面影响说不,对社会正面影响加以学习,为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五、要指导学生会学习

职业教育这短短几年,会教会学生很多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又仅仅是一个阶段,毕竟其影响有限,必须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技能、文化随着这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学习终将被历史进程所淘汰。但我们能安安静静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只有几年,这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完全正确的,关键问题在于怎么学、学什么?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做好眼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掌握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中去应用、去体会各种理论知识,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技能和熟练度;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导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和技能,提醒学生把握适当的时机学习更新知识技能。

篇10:人工智能综述以及未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达特莫学会上提出的。自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由于智能概念的不确定,人工智能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诸如此类的定义基本都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学科的出现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与整个科学体系的演化和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是自然智能(特别是人的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即研究“机器智能”,也开发“智能机器”。如果把计算机看作是宝剑,那么人工智能就是高明灵巧的剑法。

英国科学家图灵于1936

年提出“理论计算机”模型,被称之为“图灵机”,创立了“自动机理论”。1950年,图灵发表了著名论文《计算机能思维吗?》,明确地提出了“机器能思维”的观点。1956年夏季,在美国达特摩斯大学,由麦卡赛、明斯基、香农等发起,由西蒙、塞缪尔、纽厄尔等参加,举行了关于“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正式采用“人工智能”的术语。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为期两个月之久的学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新学科的诞生。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时对未来充满新的更大的希望。科技进步必将为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科技新成果必将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造福于人类。人工智能学科及其“智能制品”的重要作用已为人们普遍共识。最近,中国教育部决定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新课程就是一个新的例证。

人工智能获得很大发展,它引起众多学科和不同专业背景学者们的日益重视,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国际上人工智能研究作为一门前沿和交叉学科,伴随着世界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在过去十多年中已取得长足进展。在国内,人工智能已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并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吴文俊院士的定理证明的几何方法就是一个例证和代表性成果。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已能够存储极其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信息处理,软件功能和硬件实现均取得长足进步,使人工智能获得进一步的应用。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争论、困难和挑战,然而这些争论是十分有益的,这些困难终会被解决,这些挑战始终与机遇并存,并将推动人工智能的继续发展。可以预言: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1.认知观和对认知本质的研究

1.1

人工智能的各种认知观

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有下列3家:

(1)符号主义

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符号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计算机出现后,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逻辑演绎系统。其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启发式程序LT逻辑理论家,证明了38条数学定理,表明了可以应用计算机研究人的思维过程,模拟人类智能活动。正是这些符号主义者,早在1956年首先采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后来又发展了启发式算法→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理论与技术,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很大发展。符号主义曾长期一枝独秀,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人工智能走向工程应用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连接主义

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其原理主要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连接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它的代表性成果是1943年由生理学家麦卡洛克(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皮茨(Pitts)创立的脑模型,即MP模型,开创了用电子装置模仿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它从神经元开始进而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和脑模型,开辟了人工智能的又一发展道路。20世纪60-70年代,连接主义,尤其是对以感知机(perceptron)为代表的脑模型的研究曾出现过热潮,直到Hopfield教授在1982年和1984年提出用硬件模拟神经网络时,连接主义又重新抬头。1986年鲁梅尔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多层网络中的反向传播(BP)算法。此后,连结主义势头大振,从模型到算法,从理论分析到工程实现,为神经网络计算机走向市场打下基础。

(3)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Actionism),又称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其原理为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行为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控制论思想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成为时代思潮的重要部分,影响了早期的人工智能工作者。维纳和麦克洛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影响了许多领域。控制论的早期研究工作重点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如对自寻优、自适应、自校正、自镇定、自组织和自学习等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控制论动物”的研制。到60-70年代,上述这些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播下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的种子,并在80年代诞生了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系统。

以上三个人工智能学派将长期共存与合作,取长补短,并走向融合和集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作出贡献。

1.2

解开认知本质之谜

人的认知活动具有不同的层次,对认知行为的研究也应具有不同的层次,以便不同学科之间分工协作,联合攻关,早日解开人类认知本质之谜。应从下列4个层次开展对认知本质的研究。

(1)认知生理学

研究认知行为的生理过程,主要研究人的神经系统(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活动,是认知科学研究的底层。它与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有密切关系,且与基因学、遗传学等有交叉联系。

(2)认知心理学

研究认知行为的心理活动,主要研究人的思维策略,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顶层。它与心理学有密切关系,且与人类学、语言学交叉。

(3)认知信息学

研究人的认知行为在人体内的初级信息处理,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行为如何通过初级自然信息处理,由生理活动变为心理活动及其逆过程,即由心理活动变为生理行为。这是认知活动的中间层,承上启下。它与神经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有密切关系,并与心理学、生理学有交叉关系。

(4)认知工程学

研究认知行为的信息加工处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人工信息处理系统,对人的各种认知行为(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学习、理解、推理、识别等)进行信息处理。这是研究认知科学和认知行为的工具,应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认知生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它与人工智能、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有密切关系,并与控制论、系统学等交叉。

只有开展大跨度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研究,应用现代智能信息处理的最新手段,认知科学才可能较快地取得突破性成果。

2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2.1

人工智能的研究新课题

人工智能的长远目标是要理解人类智能的机器,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人工智能研究者奖通过多种途径、从不同的研究课题入手进行探索。

在近期,有几方面的研究课题可供选择:更完善更新的人工智能理论框架;自动或半自动的知识获取工具;能实现海量高速存储并具有学习功能的联想知识库;新型推理机制和推理机;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协同式专家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机;新一代的脑模型。

2.2

最新的AI产品

安放于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的asci

white电脑,是IBM制造的世界最快的超级电脑,但其智力能力也仅为人脑的千分之一。现在,IBM正在开发能力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预计于4年后诞生的“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麻省理工学院的AI实验室进行一个的代号为cog的项目。cog计划意图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行为。该实验的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捕捉眼睛的移动和面部表情,另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抓住从它眼前经过的东西,还有一个项目则是让机器人学会聆听音乐的节奏并将其在鼓上演奏出来。据网站http://报道,比利时的starlab正在制造一个人工猫脑,这个猫脑将有7500万个人造神经细胞。据称,移植了人工猫脑的小猫能够行走,还能玩球。我国也已经在大学中开展了机器人足球赛,有很多学校组队参加,引起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

2.3人机大战

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KASPAROV)。大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2.4人机融合人机融合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它将伴随技术进步,逐级逐步地向前发展。首先实现的是低级和局部的融合,近几年人工智能科授的进步不断证实了这种趋势。如最近美国科学家就明确宣布,他们研制的“神经芯片”首先就是用于改善人的中枢神经功能,“使截瘫患者丢掉手杖”。随着人机融合的升级,最终将在地球上产生一种人机高度融合、高智慧、能自行繁殖(复制)的“新智体”(或曰“新人类”)。因此,文明人类的演化由于技术的影响将经历自然进化——人工促进人智能的进化——人机融合体(新智体)的自行进化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机融合时代,出于物理目标的不同,将存在多种多样、多层次的智能机(体),但具有怨茁级智能的应是人机融合体。当今人工智能科技和其他高科技的种种发展动向表明,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将有一场规模巨大的“智能革命”,智能革命的环境是人工智能对人、对社会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就像今天的微电子技术对信息革命的影响一样。人工智能科技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类将对人工智能科技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3.结束语

美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表现的更加积极,这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广泛的运用在社会主义大中国下的人们生产,生活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绘本教育随笔爱的方式下一篇:做一名合格职业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