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范文

2024-04-24

儿时的端午节范文(共7篇)

篇1:儿时的端午节范文

回忆儿时的端午节

曽中富

每到端午,内心总不免会有些空空落落,不自觉地想起小时候端午节的情景来。以前孩堤时总是盼着端午节的到来。每到这节的前一墟,母亲便会早早的去赶墟,买几扎粽叶和棕榈枝回来。端午节前两天的晚上,父亲就会在母亲的叮嘱下趁夜浸好糯米。次日下午,母亲便会笑呵呵地把前夜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竹匾,连同筷子、剪刀等一系列包粽子的用具摆开在大厅的八仙桌上。这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坐在八仙桌旁,檫干净桶里用开水消好毒的粽叶,然后一张张递给母亲。一边继续灵巧地转动着手里的包米的粽叶和困粽子的棕榈枝。最诱人垂涎的是一个个粽子挂满椅子后背的时候,仿佛看见它们正在大锅里热腾腾地煮着,忍不住会馋涎欲滴地凑上鼻子悄悄闻上一下解馋,母亲见状总不免微笑地呵斥一番。当天晚上,父母总会惯例地“加班”,他们忙着往灶膛添柴火,我忙着催他们揭窝盖看。有时我在灶旁等累了,不知觉睡着了,他们也会继续耐着性子烧火,直到将粽子第一遍煮熟,然后叫醒我,等我吃饱第一顿粽子他们才满意地消停下来,让慢火自个去煮。第二天早上,仿佛全村预先暗地里约好的一样,村子里就会冒出一大群用单筷高举着沾满红糖的粽子,满脸充满喧耀的儿童。以前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还嫌父母动作太慢,现在才知道其实一片薄薄粽叶里面包裹着多少父母之爱。每逢端午过节这顿饭,平时节衣缩食的父母就会像所有重大节日时一样奢侈一回。一顿鸡、鸭、鱼和大块猪肉组成的“大宴”丰盛地摆满八仙桌上,大门的门沿上高高插着一两枝母亲当天从河边采回的艾叶草,等一阵爆烛声“噼哩叭啦”响过后,肌肠辘辘的我这才可以抓起早已“望眼欲穿”的鸡腿。同时,还可以享受一下节日才有的“特权”——喝甜酒,每家小孩都可以在过年过节破例喝甜酒,这也是无形规定,只是没在村里发文形成文字而已。喝甜酒一直以来是我们这样的儿童最羡慕的事,仿佛可以找到于大人同醉的感觉。只是端午的甜酒最独特的就是第一碗会被父母强制性地拌点雄,说是辟邪与壮胆,喝了这个酒才能更快长成男子汉,一听这说,自己也一扫眼中的无奈咕噜咕噜喝下去。中午饭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个红通通脸蛋的儿童,或手拎着残余的粽子,或手持着鸡腿,每个人嘴角都是油乎乎,乌黑的眸子里带着节日的醉意,偶尔还会相互交流下什么“地转的好厉害”之类的“醉酒”心得。在那时,这一切都显得无比的奢华而让人向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肉类食品也很普通地走入百姓日常生活,甚至似乎再花式的菜肴都有点难刺激味觉神经了。曾经每端午必喝的雄黄,现在显然也有点跟不上现在市场节奏了。一度风靡的甜酒也不知为何在村里消失了,被一瓶瓶更加昂贵、清醒的饮料所替代。遥想儿时的端午,不能不说时过境迁,有些物是人非了,短短二三十年就足够让人不识来时路,一脸惊讶了。倘若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量从前又会怎样?用几代、几百代人的光阴去打量从前又会是怎样?再叫那位端午时节让我们无比缅怀的爱国诗人看现在又是怎样? 望着端午微风徐徐的时节,不能不生出些怀念与感伤来。怀念那时金色的回忆和粽子的馨香,感悟吃粽子的我已是人到中年,煮粽子的父母却是白发苍苍。

篇2:儿时的端午节范文

大人们早早地就将绿皮鸭蛋洗干净,裹上拌了盐的糠头灰。至于为什么腌绿皮鸭蛋,而不是满月酒上的茶叶鸡蛋,有见识的大人们说是鸭蛋清火,而绿皮的才腌得出油。

再过十来天,碾房就排开了队,各家的男人都扛几袋小麦去磨面粉,没轮到的将口袋往地上一放,再不时打发个小小子来看别人好了没。粉讲究磨得白、细。先来的男人就打了井水一遍遍冲碾槽碾盘,冲得发了白才不急不缓地将麦撒到碾盘上细细地磨,磨了一遍磨二遍,然后将开头和收梢的黑点的粉装一簸箩,留着做自家吃的二粉粑;中间自得像银子耀眼的一粉装一簸箩,那可是头粉,精细着呢,做出的粑正好走亲戚。

再过三五天,先是各家的团箕都洗干净晾干了,竹筛也拿出来了,拿张小凳坐在团箕边,装糯米、豆、芝麻的袋子杵在边上,筛米、扬芝麻灰、拣豆子,过了筛的再放在团箕上晒,有眼明手快听话的孩子站在团箕边挑有虫的豆子。团箕上白糯米、黑芝麻、红豆、黄豆、绿豆、白豇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节前三两日河埠头一大早就可以听到女人们笑吟吟打招呼,看到伯娘婶子大姐姐老婆婆挽着篮子端着簸箩,走下河堤,半跪半蹲在红石条石上洗米,洗芝麻,洗豆子,洗蓑叶,把不合用的蓑叶中间一根筋撕出来作扎粽子的绳子。一时间河埠头比往常热闹多了,大姑娘小媳妇妗子婶子们嘻嘻哈哈的,小孩子闹的,打水漂的,将远处的鸭子惊得嘎嘎的。

从河边回去,各家屋顶上的烟囱可就冒开了烟,那是烧一大锅开水准备煮粽子蒸粑煮蛋呢。

粽子讲究裹得紧俏,四角棱棱的。这得有手法,有巧劲。弄不好,又费蓑叶又松垮,吃着也不香糯。下什么料,下几分,煮多久,这些说起来不是学问,但也有玄妙。能干女人的粽子不仅好吃,还有各种名目:一个大的连几个小的叫“母鸡带仔”;两个咸肉大粽一串叫“心心相连”,那可是送新人的;碱水粽送老人易消化;还有供佛、供祖先的素粽……

粑是我老家的特产,是一种用酒糟发的上圆下平的馒头。一般用发面粉做的馒头,刚出笼吃起来还好,隔了一餐就怎么吃都不香甜。粑只要每天上屉蒸一遍就不会坏,冷吃热吃都香甜糯软。多的切成片晒干就可以平时当零食,割禾时带一些去吃,又省事又耐饥。如果干粑放点香油一炒,那香就甭提了。

乡人盘算得好,下面煮咸鸭蛋,上面蒸粑,两不误,又省时又省柴。煮好了粽子,蒸好了粑,挑好的头粉耙、粽子趁热送左邻右舍尝一尝。当然,如果家里有种了枇杷、杨梅的,拣黄澄澄的枇杷红得发乌的杨梅摘下来一起送去,看着就爱煞人,接着这份节礼的就更喜欢了。

正日子到了,女人们用红绿绳子将男人们带露割来的艾叶扎成一束,悬在门楣上,就开始煮红蛋,蒸粑和粽子。孩子们则早早地扛了凳子去河边找一个又好观景又遮阴的地方去了。男人们该接亲戚的接亲戚,没什么迎来送往任务的还照旧到田地里忙。只有村里的头面人物早早地到了河边准备,拉好起点和终点的细线。划龙舟的后生到祠堂烧了香,祝赞一番,就养精蓄锐去了。卯时一到,卖油条瓜子甘蔗的小贩们就摆开了架势,各色看热闹的也都纷纷到场,翘首盼着主角们到场,河边呼朋引伴,叫成一片。连闲时都很少出门的小脚老太太都扭着小脚到河堤边树下早早放好的长凳上坐着,边摇着手里的蒲扇,边絮絮地讲着家常。

辰时一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到了。划龙舟的后生穿着黑短裤,打着赤膊,露出虬结的肌肉,狼行虎步走进人们的视线,走下龙舟。不同的只是一个队是一种颜色的帕子抹额。划龙舟一律得单数,或七,或九,据说单数阳气盛。头桨二桨是最健壮的后生,那可是没出嫁的女子注目的焦点。只有末桨是已婚的,因为他主管舵,吃水深浅,风向、船向、水向都由他掌握,船行得直不直,快不快,跟他有很大关系,得经验足。他的打扮也别致,除和众人一般的装束,他必在脑后扎一个假鬏鬏,脸儿抹得红红的,有点媒婆模样,在船上他做鬼脸,逗人发笑。孩子们最喜欢看他。

锣声一响,各龙舟一齐冲断起点的细线,初不甚急,不一会就如梭般飞出。后生们熟练地划着,船舷涌起一溜白浪,打头的一马当先,一面加速,一面利用有利地势将别的龙舟稳稳地压在后面;居后的奋起直追,抓住空隙力争上前。鼓声雷动,叫声喧天。船又急又窄,如水面打跳的梭鱼,一个不慎,船侧人翻,岸上频添惊呼。好在他们都是凫水好手,落水无非是多几个浪里白条,甚至有的会捉条鱼上来。离终点近了,剩下的几条龙舟更是施展本事,一时间,加油声,鼓声,击水声响成一片,粗浑的细柔的苍老的娇俏的混为一体,如雷辊电霍,如春潮滚涌,江面沸腾了。须臾,一条龙舟率先冲破终点线,船上的勇士将船桨高高举起,脸上满是得意,岸上的亲友也笑吟吟的,一如中状元,脖子上挂红绸,被簇拥着回村,实在风光极了。河岸也恢复了平静,剩一河碧水粼粼闪着金光。

午时家家的香案上摆上了香烟缭绕的香炉、节供,敬过祖先,就吃节饭,粽子粑管够,蛋虽说吃多了怕积食,但也可比往常多吃。而且撞看哪个的蛋硬,比谁的蛋络子打得好看,也趣味多多。更何况这些节食冷的也可以吃,带一些边玩边吃,更有意思。

篇3:《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教学

师:今天我们一起谈谈玩儿。说说你们放学之后, 周六、周日, 都玩什么?

(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项目, 包括玩芭比娃娃、玩游戏机、玩电脑、在家里的小篮球架前玩篮球、滑旱冰、在家里练习打架子鼓、用仿真枪做游戏、滑冰、游泳、弹琵琶、跳皮筋、玩模型飞机、玩滑板, 等等, 均写到黑板上。)

师:非常羡慕你们。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生活, 你们这些游戏我都没玩过。我40岁, 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是你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出生在同一个年代里。我们小时候, 家里没有游戏机、电脑, 架子鼓等等。可是, 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愉快的童年, 因为我们也有许多游戏可以玩。想知道吗?

生:想啊。

师:怎么知道呢?

生:可以问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问他们都玩哪些游戏, 这些游戏的玩法, 还可以问问他们玩这些游戏时的感受。

生:我还可以通过看看过去的书, 从书中了解他们小时候玩的游戏。

师:你了解了这些游戏之后, 还想干什么?

生:我也想玩一玩, 想学一学。

师:对, 你可以学习一种游戏。学了之后, 每一名同学都知道了一种游戏, 可是你不知道别的同学学了什么游戏, 这就需要交流。交流之前, 你可以做一些准备:把学到的游戏, 它的名称, 它的规则, 还有你的爸爸、妈妈在玩这个游戏时的一些感受写成短小的说明文。如果你觉得文字还说明不了问题, 可以用其他办法辅助说明, 比如画图、选用照片、选用实物, 还可以找几名同学来演示。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了解父辈儿时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师:今天回家之后, 你们就做这件事, 明天我们在这里交流。你们可以自行组成若干个小组来交流。

第一课时后学生的活动

学生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儿时游戏的话题进行交流, 并学习其中一两项游戏, 撰写游戏说明, 记录爸爸妈妈游戏时的感受, 和伙伴一起研究怎样介绍学到的游戏。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以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为话题进行交流。请你们说一说你学会的游戏的名称。

(学生介绍自己学会的游戏的名称, 包括:转陀螺、踢毽子、蹦拐拐、跳皮筋、打羊拐、踢盒子、滚铁环、纸元宝、打缸、跳方阵、打烟盒、打砖、打死囚、踢沙包, 等等, 均写到黑板上。)

师:这些游戏都怎么玩呢?我们请这些同学到前面来介绍一下。 (板书:介绍。) 其他同学来学游戏, (板书:学游戏。) 你一边学一边评价一下前面的同学介绍得清楚不清楚。 (板书:评介绍。) 还可以就这些游戏提出一些问题。 (板书:提问题。) 与作介绍的同学交流。

(师生挑选了感兴趣的游戏, 在名称前挑上钩。)

生A:我来介绍“纸元宝”的游戏。我还请两位伙伴与我一起介绍。

(读) 我的爸爸小时候, 把大人们抽烟剩下的烟盒折成一个三角形, 就是他们俗称的“纸元宝”。玩的时候, 小伙伴各自拿出自己的纸元宝。 (生:拿出带来的纸元宝为大家展示。) 他们就把纸元宝放在地上, 要求用手把纸元宝由正面拍成反面。他们先用“石头、剪子、布”来猜拳。 (两位同学为大家做猜拳的示范。) 猜拳赢了的同学先拍, (其中一位同学做拍纸元宝的示范。) 如果把纸元宝拍过来, 那个元宝就归自己。然后继续拍下去, 直到拍不过来, 再由另一个伙伴来拍。这样, 谁得的元宝多谁就获胜。有时候, 要一直拍到其中一个伙伴一个纸元宝都没有为止。这个游戏可以两个伙伴玩, 也可以好几个伙伴一起玩。

生:我想问一个问题。刚才拍元宝的同学, 用嘴往手里吹了一口气, 这是怎么回事?

生A:这样可以把福气吹到手里。

师:说说他们的介绍好在哪?

生:我觉得这个同学说得非常清楚, 条理分明, 先干什么, 再干什么, 最后干什么, 听起来很清楚。他们还带来了实物, 帮助说明玩法。

生:他们能借助演示, 让我们一边听介绍一边看演示, 一目了然。

生B: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打陀螺。 (出示陀螺实物) 这就是陀螺。这个陀螺比较大, 玩的时候一只手转不起来它, 需要两手夹住它向相反方向一拉, 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了。然后用鞭子用力地抽陀螺的下部, 陀螺就越转越快。这个游戏可以两个以上的人玩, 如果谁让陀螺停下来了, 谁就输了。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陀螺是怎么做的。首先找一根直径是4~5厘米的木棒, 把棒子的一端锯下来, 要锯成高5~5.5厘米的圆锥体。再把它削成一头比较尖的形状 (举起手中的陀螺演示。) 为了让它在地上容易旋转, 可以在尖的地方钉上一个图钉, 或是砸进一个铁珠。砸的时候, 只要把铁珠放正, 用砖头把它砸进去, 铁珠只露出一点。这样, 一个陀螺就做好了。

我爸爸小的时候玩陀螺的感受是:你只要松懈下来, 陀螺转一会儿就停了。所以要坚持不懈, 才能把事情做好。

生:他介绍的时候有的词用得不准确:陀螺的形状, 开始应是锯成圆柱体, 后来是削成圆锥体, 这样就准确了。

生:我觉得陀螺的大小他说得太精确了, 不可能这样精确, 陀螺可能大一些, 可能小一些;另外, 那个铁珠, 在当时可能很难买到。

生C:那个小铁球就是修理自行车时那些不要的滚珠。

师:陀螺, 小朋友做不了, 都是请大人帮助做的。

师:谁来介绍“打洋拐”?

(生E、生F走上讲台)

生E:“打羊拐”又称为“抓羊拐”。这个“羊拐”就是羊的膝盖骨, 像个长方体的东西。我们现在找不到真的羊拐, 就用橡皮当羊拐。玩的时候需要四个羊拐和一个沙包就行了。玩这个游戏需要过八关。玩法是, 先把沙包向空中投去, 再用另一只手拿起一个羊拐, 同时接住落下的沙包, 就算赢了。如果没有接住, 就轮到下一个人来进行。第二、三、四关与此类似, 就是每次都要多拿一个羊拐。第五关是把沙包扔起来后要把羊拐立起来。六关、七关都需要更多地立起一个羊拐。这个游戏可以锻炼手的动作的敏捷性。 (生F随着生E的介绍作相应的示范。) 妈妈说, 这个游戏玩起来妙趣横生, 她真想回到童年与朋友一起再玩一次。

生:没有羊拐怎么办?

生E:到卖羊肉的地方去要一些就可以。这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很容易弄到的。

(生G等四位同学介绍跳皮筋的游戏, 生G口述, 其他同学作演示。略。)

(生H介绍“跳盒子”的游戏。略。)

师:“滚铁环”谁来介绍。

生I: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游戏叫“滚铁环”, 请看投影。 (出示图片) 这个游戏需要两种器械, 一个是铁的钩状手柄, 如图1;另一个是中等大小的铁环, 如图2。玩法就是将铁环放在手柄的铁钩中间, 手执手柄, 推动铁环滚动, 如图3。这个游戏可以多个人玩, 从同一起点开始, 同时向前推进, 在同样的距离内, 用时最少的人获胜。如果在途中铁环落地, 还可以立起来继续推。

师:不是铁环落地, 而是什么?

生I:应该说是“如果铁环倒地, 还可以立起来继续推”。

生:他借助了图来介绍, 这一点很好。

师:该介绍“跳方阵”了。

生J:我来介绍“跳方阵”的游戏。 (生J在黑板上画图)

用粉笔在地上画9个格子并写上序号。找一个石子 (或盒子) , 将石子投入第一个格子里, 自己单脚直接跳到2号格子里, 再跳进3号、4号如此循环回来, 当跳回到1号格子时, 弯腰捡起石子, 跳出方阵。第二关就把石子扔到2号格子里, 依此类推。注意:石子扔到哪个格子里, 哪一个格子就不能跳进去, 而是要用力蹦过去。这样共有9关。石子要仍得很准, 第九关是最难的, 要背对格子把石子扔到最远的格子里去, 可以有3次机会, 如果扔进去了, 你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果第9关过不去或者前面8关由失误, 对不起, 你只好重新再来了。感受是, 只有竞争才有趣味, 竞争激发了我们取胜的斗志。

师:好, 你介绍游戏玩法的时候, 用了一个词叫“依此类推”。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个词好在哪儿?

生:这样可以使他们的介绍更加简练, 避免了重复。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游戏。我有一个游戏想告诉大家。这个游戏是“挑木棍” (教师拿出一把木棍, 边演示边介绍。略) 请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个游戏的玩法。

(学生练习写这个游戏)

生: (读) 两个同学各拿出一把木棍, 两人猜拳。谁赢了, 谁就把两个人的木棍和在一起, 握在手中, 立在桌子上, 松开手, 木棍散开, 然后用一根木棍在不碰到其他木棍的前提下, 把散开的木棍一根一根地挑出来, 挑出的木棍归自己。如果碰到其他木棍, 就换第二个人也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挑。最后, 谁赢的木棍多, 谁就是胜利者。

(师生评价略)

师:通过介绍, 我们进入了父母童年时代的生活, 你有什么感受?

生:虽然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玩具, 但他们的游戏是丰富多彩的, 我觉得他们的童年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

生:我觉得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 应该和小伙伴多玩一玩, 不要光自己打电脑。同学们一起玩才能增进友谊。

生:我觉得我们的父母动手能力都很强, 一定是在游戏中锻炼出来的。

生:我觉得他们非常聪明, 能设计那么好的游戏, 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好玩的。我真的想玩一玩。

生:我觉得妈妈儿时的游戏是岁月带走的一只断线的风筝, 是心头沾满泪水与甜蜜的过去, 是再也回不去的丝丝遗憾, 是永远属于自己而又不愿意对别人讲起的点点忧伤。

生:那时的游戏是小朋友们一起玩, 现在是自己在家里玩高档玩具。这里面有进步, 也有遗憾。

篇4:儿时的端午

河湟一带的浅山地区,夏天来得迟,端午前后正是一年中春夏交接的节点;而端午那天,是每年最早见庄稼穗头的时候。到了这天,下种较早的朝阳地里,青稞三三两两地忍不住秀出穗头,紧接着周围的青稞争先恐后地吐出麦芒,白花花、嫩闪闪的,随阵阵微风摇曳起伏,荡起一层层浪波,实在叫人喜爱——这是一年中老天给庄稼人的第一份惊喜,预示着秋后的收成有了七八分指望,因而又是老天赐给庄稼人的一颗定心丸。在农民的眼里,自家的庄稼最先出穗,那是一种满足、一种荣耀,是足可以在庄子里挺起胸脯走几天的!

过端午节的意义,公认是纪念屈原。我们那一带过端午节,其风俗与内地是差不多的,无非也是门楣上插艾枝,吃包有馅儿的食物,给孩子们佩戴香囊,如此等等。但差别也是有的,如艾这种植物,在内地的山野似乎到处都能采到,而在我们那一带是像花儿一样栽培在家中园子里的,故而称之为家艾,以区别于野艾。由于气候寒冷,河湟一带不出产稻米,因而就不可能有粽子可包,而只能以韭菜合或葱合替代之;至于香囊,那是屈原喜爱之物,我们那里却让孩子们佩戴,从而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一缕香喷喷的记忆。

端午那天,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在门头顶上插挂艾枝,这是因为艾是一种香草,其浓郁的苦辛味,人闻着可以提神醒脑,顿觉神清气爽;而蚊蝇之类害怕此种味儿,也就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了。这样,人们坐在家中,也便省却了蚊蝇骚扰的烦恼。自然,从根源上讲,屈原酷爱香草,以示品格之高洁,人们在端午节插挂艾草,是寄寓了对屈原的怀念。在我家乡那一带,并非家家园子里都种有艾草,因而家艾还是比较稀少的。到了端午那天,未能觅得家艾的人家便用杨柳枝替代之,倒也别出心裁,另有情趣。经过冰天雪地和黄沙飞扬的漫长日子,到了五月开头,河边路旁的白杨树临风展叶,青翠水嫩,采来几枝插在墙头门顶,很是有些亲切,比那艾枝,倒是多出了几分蓬勃生机,令人心旷神怡。这些年来,有经商脑筋的人,不知从何处弄来整车厢沙枣枝沿门兜售,银白色的枝叶间缀满了细碎的小黄花,幽香阵阵,确也沁人心脾。

包粽子,要有糯米、苇叶。河湟谷地虽然物产丰富,却长不出稻类作物;这里的河湾处倒是生长芦苇,但叶宽只有一指左右,是派不上用场的。然而,端午节还是要过的,但要因地制宜,那就是用韭合或葱合顶替粽子,反正都是包的,想来其意义是差不多的。当年的农村,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关头,在这个点儿上过节,委实是难的。为了免使节日生活过于寒碜,致使孩子们过于失望,家家的主妇们早就未雨绸缪了,也就是在面柜一角藏了一点白面,以备端午节时给孩子们烙韭合、葱合吃。韭合与葱合两者相比,前者的档次高于后者,因而端午节时家里来了亲戚,能端上韭合招待,那是很体面的了。这是因为我家那一带属浅山地区,只种葱而不种韭菜——韭菜是川水地区的物产,在浅山地区是难以生长的。也由于这个缘故,快到端午节时,总会有川水地区的人赶着杠稍车到我家那一带来卖韭菜,交易方式是最好凭现金购买,用粮食兑换亦可。山里人家大都家境贫寒,既无现钱买韭菜,也舍不得拿粮食换韭菜,便选择用自家园子里的葱来替代韭菜——这时,上年栽的葱已蹿出一拃多长的葱秧,叶绿根嫩,叫阳九葱,切碎后用来做馅儿,烙成葱合,是满口生香、鲜美无比的。我家孩子多、劳力少,每逢端午节,大都是烙葱合,很少能吃到韭合,更别说粽子了。参加工作后有条件包粽子吃了,但我也不想去包,因为我觉得粽子没葱合好吃;这些年甚至用不着自己动手包粽子了,因为超市里各种风味的粽子应有尽有,但我觉得再有名气的粽子也比不上我儿时吃过的葱合,因而很少去买。

那时,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香包儿是端午节上大人们送给我们的最好的节日礼物。在我们那里,做香包儿叫绌香包儿,“绌”是动词,是河湟一带的方言,就是“做”、“缝”的意思,是专门用来表述做香包这项劳动的,现代汉语中似乎没有相对应的词。香包儿用料不多,却十分考究:面料最好是绸缎,用绸缎绌的香包儿显得光鲜富丽,但贫寒人家从哪里去找绸缎?因而大都用彩色棉布的边角料替代。香包儿里装的是香料,或草香,或石香,包于填充物中,这是香包儿的核心内容。不论是草香还是石香,虽然均出产于当地,却有高低贵贱之分。草香有君子之风,其香味淡雅悠长,它是一种禾本植物,虽隐伏在株高叶阔的植物下面,但仍容易采到;石香有王霸之气,其香味浓烈馥郁,它是一种寄生于石壁上的菌类植物,须攀到深山石崖高处方能采到。绌香包儿的工艺流程大致是:先在棉花上敷以香料作为填充物,再用面料将填充物包裹起来,接下来按照设想的形式用丝线缝好香包主体,最后在香包适当的部位缀以五彩交织的丝穗,以增强装饰效果。无论是缝制还是装饰,彩色丝线在香包儿的制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母亲用鸡蛋从走乡串村的胡郎子那里换回来的,其实值不了几个钱。

香包儿虽小,做工却很是精细。无论是绌成植物类的水萝卜、石榴花、青碧吊、葡萄串,还是绌成动物类的老虎、兔子、猴子、公鸡,都要惟妙惟肖,极尽夸张之能事;谁的香包儿绌得好,凭的是构思的独具匠心、色彩的巧妙搭配和写实中兼备夸张的风格。临近端午,母亲就忙中偷闲,加班加点地为我们做起香包儿来了。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剪着、缝着,缝着、剪着;我们总盼着天快些亮起来,好尽早地戴着母亲分给我们的香包儿,早早地出现在巷口上、村道里,去炫耀心中的那份喜悦。其实,那是用母亲对儿女们的爱换来的,因而是最珍贵的东西!

篇5:英语作文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Chinese folk festivals can be regarded as grand, dumplings, tea eggs, in mugwor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Whe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 waited to excitement in advance for a week, because can eat tasty dumplings, the comparison of the monotonous life, is also very bitter, not a holiday is usually nothing to eat. Speaking of the rice dumplings, it is not only delicious, the most important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umplings, embodies the fun. Dragon Boat Festival every year, mother in the evening of the first day ran up a bowl of rice, the next morning is the mother and I together, green bamboo leaves, add glutinous rice and dates, packets into triangular rice dumplings, wrapped placed in a large pot full boil 3, 4 hours before her mother to dumplings soaked in the prepared two buckets, and cold, after carefully poke bamboo, bite a mouthful of white glutinous rice, purple jujube is peeped out, dip sugar to eat, then eat up is so sweet and delicious, Nairen aftertaste.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On the eve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every family to Artemisia mined in the mountains in at the door, said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we kids just follow suit, do 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e morning, after getting up, mother around the wrists and ankles on multicolored silk. In the future all the time, is said to be Qubing from evil. In fact, in my heart, these colorful silkk thread in my mind is the substitutes for exquisite bracelets. Some people will spend more money to their children buy perfume pouch belt on the body. My mother is myself with some small cloth do, stuffed with cotton, put some herbs, even so we are very happy.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Memories of childhood holidays is happy, the atmosphere of the festival is also thicker than now.

端午节英语作文内容:儿时的端午节【2】

At the memory of my childhood, apart from outside the Chinese New Year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a number of the most lively, and because parents are busy job, a child usually with my grandmother to stay in the countryside together. Dragon Boat Festival at that time to make me unforgettable.

With the usual, like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ay before at night, so my grandmother will always obediently sat bedside, give me some holiday rules, such as “talking nonsense not to” “not allowed to eat cold tzu” “not allowed with small partnership rough ”“ not allowed to play in the water ”... ... I have always been granted to his head. Grandma let me early, so that tomorrow can have a good spirit.

Good morning, I got up early, get dressed on the first toward the kitchen, when the grandmother has the kitchen to manage everything well, cooking up a few bundles tied and Gui Gui leaf rope, the nothing glutinous rice lying quietly filled a small bucket of water, like a pearl Jingying, cooking benches placed on some of the small dishes, which containing various materials: there is peanuts, there is red bean paste, there is meat, red pond.

So I sat eating breakfast table and watched busy grandmother.

The countryside are on both sides of the cooking, while used to boil water while cooking to cooking and grandmother had already cleaned the duck Add big pot, wooden ladle scoop from another pot of hot water a few dipper Add cauldron of water, and then also carefully Add 1 tsp salt, and then Tim foci in a few branches, it has been sitting next to me started to give my son a series network.

Grandmothers hand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labor has rough bark like a general, but without losing dexterity, an envelope with red string woven into the sub on.

At this point, the eggs are cooked, the grandmother picked up one of the largest on the use of red paper red dye, and then do a clean cloth, into yard, hanging on my neck. Then, my grandmother pocket containing seeds, candy, peanuts, often very happy to me, because this way I can and small partners to look at a dragon boat race.

Grandmother always put me to the gate, asked the want me to come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 to eat tzu. I always fell on the disappeared.

Small partners at this time are almost , and Sisters from the big head next door, led us to the river this group watch dragon-boat race. Because of the smaller rivers, so only two of the dragon boat, each boat has 13 individuals, 12 individuals paddle, one individual Ta and shouting slogans, “One, Two, Hey Yo, one, two, as soon as possible,” 12 dark young man moves neatly划着, two dragon boat sailed forward catch.

However, the children will know what look? We are only just a bustling Fig. Girls in general saw a moment, we found that boring, and sat to one side from snacks to share, boys, it is not, of their total enjoy chasing the dragon boat race down the shore, because of the people paddling up the larger, almost every boys who have significant traces of water splashing.

, and are perhaps a boat to the end of the bar, just things finished, stood up, with partners go hand happily go home.

The sun is also slowly climbing the air, the kitchen has a bay leaf fragrance, and I quickly jumped on the kitchen, the has been the major tzu. In general, I would put that on the threshold sit tzu eat clean, and occasionally there will be a few rice grains to eat chicken and watch the greedy big cock-like, I was also amused ... ...

Today, even though ove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mother every year package tzu, made give my son, even though the mothers skill is not less than the grandmother, but I always feel that what less.

I really mis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hildhood ah!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 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篇6:儿时的端午节范文

关于端午节作文500字: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篇7:怀念儿时的端午散文

又是端午,雨一直下。

记忆中的端午节天气一直是晴朗的。只因为传说中这一天如果用没见过太阳的河水洗澡可以祛除百病,于是儿时贪睡的我总会被父母早早的喊醒,揉着惺忪的眼睛赶到澧河去洗澡。途中尽是刚刚收割过的麦田,枯黄的麦秸一片片的连绵,因长时间没有降雨,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秸杆的味道,而脚下厚厚的尘土又为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走一路用鞋子印出无数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图案,忘情的时候就会掂着鞋子光着脚丫狂奔。刚刚睡醒的蛐蛐在田间地头叫着夏天,时常有带翅的蚂蚱从身边飞过,有时也会有蝴蝶停留在路边无名的花草上,于是就会驻足屏息去捉,结果往往是空手而归又遭了父母的挨骂,只因为迟了赶路,太阳它快出来了啊。布谷鸟在高大的白杨树上一声声叫着,催着人们快点播种。

在父母的催促声与责骂声中,河堤终于到了脚下,是有着高高而又陡陡的坡的,上面长满了荆条郁郁葱葱的片片连到一起。前方有渡口,可以拾阶而下,但年少的我却又偏偏喜欢从茂密的枝条中披荆斩棘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慢慢下河,小小的我乘父母不备就钻入了绿色中,清晨的风吹来枝叶乱动,当父母看到群林乱舞无法辨认出我走向何方叫喊了几声也就由我去了。等他们沿阶走到河边时,我已经跳入水中开始和小伙伴们嬉戏了。

初夏的水还是有点凉的,但好不容易有了可以洗澡而又不用担心挨打的机会我们是不会在乎水的凉与热的。我们在河中抓小鱼,逮螃蟹,甚至于捉蚂蝗,那种时而长长时而又会缩成一团的小小水物,大人们经常用它能吸人血来吓唬我们。顽皮的我们总会用尖尖的指甲掐着它的一端把它晾到岸边大大的石头上,等太阳出来暴晒看着它一点点的萎缩变干。有时腿上也会被蚂蝗吸附,这时就会拿来鞋子用力狠狠的啪啪乱打,真到它出来为止。当太阳从东方微微露出红光,父母就会喊我们回家,地里还有许多农活在等着他们呢。贪玩的我们总是极不情愿的被父母从河中拉出来被迫穿上衣服返程。上河堤又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我们一边在绿丛中来回的奔跑一边玩藏猫猫的游戏,以至于耽搁了回家的时间。父母看我们已经上得岸来也不再担心就径直回家忙他们的去了。于是小伙伴们又是一阵疯玩。玩够了,跑累了,就趴在河坡上片片的酸酸草上啃着吃,那是一种开着小小黄色花朵的野草,叶片呈两瓣状,酸酸的味道,一大片一大片的匍匐在河坡上,是我们儿时物质匮乏中最好的一种美食。还有一种长着没膝的枝叶的`植物,上面挂满了小小的如黄豆一样大小的果实,最初是绿色的,熟的时候变成了黑紫色,我们叫做黑豆,由绿变紫时我们摘来吃,甜甜的味道在舌尖口中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肚子咕咕叫的时候开始想念粽子了,于是呼朋唤友的一溜小跑,此时地头的蟋蟀和美丽的蝴蝶已经不再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家中的糖糕,香甜的粽子和软软的煮熟的大蒜成了诱惑我们的最大力量。回到家时,父母已经下地干活去了,奶奶看着灰头土脸的我又忍不住的一阵心疼,口中念道:乖,饿了吧,快快洗手吃饭吧。可饿急的我怎么会洗手呢,抓了粽子就吃,惹得奶奶在旁边一个劲的嚷嚷:慢点,别噎着了。吃了糖糕又吃大蒜,小肚子吃的圆溜溜的。听说吃大蒜也是为了败毒的,澡也洗过了,今年就不用再担心生病了。但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奶奶会为我带上一种用五彩的线编成的手链在胳膊上,脖子上再带上她亲手缝制的香囊,说是可以驱邪。所有的一切都带好之后又会跑到大街上和小伙伴们比较着谁的手链好看,谁的香囊香,免不了又是一阵争论和比试。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当端午节渐渐在我们的玩耍中淡忘时,农历的六月初六又来了,这在老人们说来是陆月陆的,清晨照例又是早早的被父母喊醒,家乡在这一天有吃焦馍的习俗。就是把芝麻揉在面里,烙成薄薄的单馍,在圆圆的鏊子(现在都换作了平底锅)上炕得焦焦的酥酥的,我们就称之为焦馍了。起床后又是迫不及待的拿焦馍吃。而此时奶奶又开始忙碌了,拿了剪子把她原来亲手为我带上的手链剪断扔到院子大门口的水道里,说是让它变成蛇爬走,直到此时她才是真的开始放心了,因为所谓的邪已经随蛇而去。这一年的我到此时才算是真的开始无病无灾也无邪气附身了。

儿时的我虽然顽皮,但还是把端午节看得很神圣的。总觉得这一天是万万不能用井水洗脸的,澡还是一定要到河里去洗的。可是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所有的观念和习俗都在慢慢瓦解淡忘,也许是我们的忙碌忘记了这个节日,也许是这个节日悄悄的将我们遗弃,不然为什么韩国会把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呢?

如今,满街满街的香囊也在随风翻飞,做工细致而又价格不菲,可是当凑近时怎么也闻不到那种淡淡的香草味道。问其原因,回答却是:因为做香囊用的绸缎布料比较厚,再加上一层刺绣,封的太严了,香味就出不来了。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该做如何回应,再精美的香囊,没了香草的味道还能称之为香囊吗? 倒开始怀念儿时奶奶用零碎的布头缝制的香囊了,淡淡的香草味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少年的时日。想起前年的端午曾早早的起床和友人约好一块下河,可最终也只是在河边的浅水里站立,脸还是在家里洗的,澡更是没洗。鱼儿没见到,浓浓的水草在河中缓缓浮动,河水已经不再清澈黑绿一片。

而今年端午又来时,我是连河堤也没看到,更不用说河水了。想起曾经的这一天河水能祛除百病的说法,我也只能为自己解脱说:现在不用去河里了,因为家中的自来水也是河水啊,而且还是净化过的呢。可是我们的习俗呢?那可是我们绵延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呢!

写到此处时朋友打过来电话,提起记忆中的端午一片晴朗,可朋友却说今天是人工降雨,我愕然了。

上一篇:论后进生的转化策略下一篇:萨特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