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2024-05-15

海归留学生自荐信(通用8篇)

篇1: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看我的自荐信。在了解了贵公司的情况以后,贵公司的发展前景深深吸引了我。我相信我符合贵公司的要求,并且能为贵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份属于我自己的力量。

我是毕业于加拿大XX大学经济系的好范文。现在已顺利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业,并拿到了毕业证书。由于曾在中国读过两年工科院校,后来决定对未来的发展重新选择,我放弃了中国的学业,到加拿大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由于这份不同的阅历,使我拥有了比普通好范文更多的成熟和稳定,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所就读的XX大学是在加拿大综合排名连续蝉联第一的一座名校。在学校严谨和务实的教学风格下,我在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得到了长足进步,而且阅历也有了很大的拓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个时期,我所学的正是我可以在工作中所涉足的。

在加拿大几年的留学生活中,我除了对自身 英语 水平的磨练,也将我的视野放宽到各个领域,力图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胜任任何职位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我同时也兼修了很多其他类型课程,如计算机设计,pHOTOSHOp,IN DES IGN等;语言学、体育学、教育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科,在初步掌握各种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我自己的视野。

在校期间,我也从事过各种类型的兼职。如快餐店的经理助理,学习管理;学校体育部的组织工作;学校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的组织助理。同时我也参与到很多义务工作中去,如学校中国学生会的各种组织活动;大学国际学生互助协会的义务工作者等。除了锻炼自己良好的交流能力,也让自己进一步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并且锻炼自身单独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我相信在留学期间的经历只是我人身的初步经历累积,为我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全身心投入,继续学习和拓展我自己的视野,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现在的我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也有信心用我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展示自身的能力。期待您的回复!祝工作顺心!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暇审批这份自荐材料。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XX年X月X日

篇2: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海归招聘网站】海归就业形式严峻 倒逼准留学生提前规

海归回国就业,常常会遇到水土不服、就业不顺。

究其原因,除了与其缺乏对国情的了解以及人脉资源有关之外,还与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关。

严峻的海归就业现实倒逼准留学生留学前就要做好职业规划,这样才有利于选校选专业、留学学习以及实习就业等。

眼下正是申请季,准留学生们,你们准备好做职业规划了吗? 回国职业道路更宽广,英语好也未必能在国外过得舒适 每个国家都有很大差异性。

留学确实可以改变人生,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要在行前做好充分的思考。做留学生职业规划先要了解自身。

业内人士说:“我们经常会问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为什么选择留学,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国外教育资源好、身边亲戚朋友的孩子都出国了,他们没有站在学生人生的角度上做深度思考。”

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未来是打算是做公务员,还是在高校就职?或者准备进入跨国企业?或者打算回国自主创业……

并且所有的规划还要结合学生本身的情况,如家庭背景、性格习惯、费用预算等,再去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留学,这都是在留学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留在海外发展好,还是回国就业更好? 业内人士认为,留学生应把回国发展当做重要机遇。

在国外,华人可从事的行业比较狭窄,而海归回国后获得精英行业就业机会也比国外大。“不仅如此,在国外,华人在跳槽和上升通道上都会受到很多限制,通往高层的几率很小,而在国内跳槽、创业则不会受到限制。最重要的是,在国内因为文化和自我定位,你会生活得更舒适。不是你英语好,在国外就会生活得很舒适。”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选专业时不妨做做职业性格测试

选择专业要注意几点:首先,看学生的个人兴趣,通过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的就业;

其次,根据所申请国家和我们国内目前各行各业的紧缺职业列表(澳洲,每年移民局都会对外发布一份SOL技术移民职业列表),给学生做行业选择的参考;

最后,在给学生申请某个专业时,也要结合学校的录取要求,尤其是理科、工科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相关人士说“我们已经给做咨询的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测评MBTI(职业性格测试)了,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留学前首先得了解自己擅长做什么,找到喜欢且擅长的专业/职业。

首先,要了解各种不同的职业,以泛商科的金融专业为例,你要知道买方和卖方所涵盖的工作有哪些,比如,买方交易员与卖方交易员就是不同的工种。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擅长,那么可以借助职业兴趣测试来了解自己,如霍兰德职业能力测试等。

这几类企业,最适合海归们就业选择

留学前,还需要知晓海归的就业现状,以及哪些企业是海归的主要目标。

企业招聘,海归优先考虑的企业非常少,我们做过调查,注明海归优先的企业一年只有1000多家约10000个岗位,而我们一年回国的海归就有40多万人。

我认为海归就业重点应考虑这几类企业:

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分支机构,中国的500强企业和中国的上市公司,国内市值500强的企业、各行业的20强企业,以及常年进行校园招聘的企业。

此外,还可以重点关注国内年收入为10亿+、利润为1亿+且多年稳定增长的小而美、品牌知名的优质民营企业,它们虽然没有上市,但前景非常好,国内有大批这样的企业。

确定了就业目标,就要进行求职的背景提升,包括:

学校的求学质量、GPA(本科段的GPA成绩更重要,研究生阶段主要看真正学到了什么)实习、简历、笔试和面试,这当中实习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建议:“实习绝对是你取得面试机会的敲门砖,实习本身就能带来return offer,企业return offer发放率不低,比如IBM的实习项目return offer发放率是90%。”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篇3: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一、我国三次移民浪潮中“海归”到“海待”的变迁

( 一) 第一次移民浪潮———“海归”产生。1978 年以来, 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大批有海外背景的人都选择移居国外, 这是我国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移民浪潮。早期赴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大多学成归来, “海归”一词便应运而生, 这些“海归”极大地推进了我国20 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譬如, 中国最早的一批领袖, 包括民国时期的第一位总理就源自于1872 年到1900 年间的留学生, 这些“海归”从国外带回来全新的技术, 有力推动了洋务运动进程,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根基面貌。

( 二) 第二次移民浪潮———“海归”推动中国的发展。从1990 年末到20 世纪初, 中国大量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开始流向发达国家, 这是我国历史上经历的第二次移民浪潮。进入21 世纪, 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在学成之后选择回国发展, “海归”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知识理念和科学技术,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波涛汹涌的动力。

( 三) 第三次移民浪潮———“海待”产生。2010 年以来精英移民和投资移民成为主流和趋势, 是我国历史上经历的第三次移民浪潮。这一时期,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大批青年子弟开始留学海外, “海归”稀有性降低, “海归”也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 整体素质难免有所下降, “海归”派最初的光辉日益消退, 不少回国留学生求职遇到困难处于待业状态, “海待”一词便应运而生。这些曾经推动中国发展的“海归”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海待”, 拥有海外学历“金字招牌”的时代正在走向结束。此外, 被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吸引我国优秀的留学高端人才, 导致这一时期知识精英流失严重。

二、国内留学生“海归”到“海待”的原因剖析

2011 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海归”人数每3 年增长1 倍多, 我国是目前留学生回流最大的国家。据统计, 截止到2014 年底, 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已达180. 96 万。近年来, “海待”一词被频繁引用。社会上频传“海归”表现不佳、创业失败的案例, 很多“海归”职业发展进入低谷时期。据统计, 受调查的“海归”中有近六成的人愿意降低求职标准。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 一) 落后的用人体制和人才引进政策。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 高精端人才缺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竞相出台有吸引力的用人体制抢夺海外高精端留学人员, 而我国在有关人才的政策、制度方面仍然很落后。比如, 很多国内企业存在升迁、薪酬靠关系、靠辈分, 忽略个人能力, 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 致使很多“海归”在回国后才能得不到发挥。而那些非高端人才则更多的选择回国发展, “海归”质量的下降逐渐演变出“海待”一族。

( 二) “海归”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1. 留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理念。一方面, 很多留学生目光短浅, 在选择留学专业时, 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权衡专业和就业的问题, 造成了很多“海归”回国后学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 有些海归在求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完全没有概念, 随波逐流, 这样的“海归”又怎能在职业发展中崭露头角。

2.“海归”就业时眼高手低。很多留学归来的学生认不清自己的位置, 在选择工作时好高骛远, 对工作岗位和薪酬期望过高, 认为自己是“海归”, 是国外镀金回来的高水平人才, 非“500 强”企业不去、非高薪职位不做。“高不成低不就”心理使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处处碰壁。

3.“海归”学历缩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欧美等国降低学生留学门槛, 许多中国家长担心孩子在国内考试压力过大, 纷纷借此机会把孩子送到国外, 有的甚至学习2 至3 年就拿到了本硕“洋文凭, 回国后“海归”们还自恃清高, 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自然沦为“海待”一族。

( 三) 国内求职人数供大于求竞争激烈。

1. 近年来“海归”回国人数逐年增多。据教育部统计, 2008 年以来, 中国“海归”人数增长速度一路飙升 ( 见图1 ) 。从2000 年到2013 年十余年间, “海归”人数从9, 121 人增至35. 35 万人, 速度惊人。2014 年, “海归”人数超过36 万人, 而出国留学人数为45. 98 万人, 截止到2014 年底, “海归”人员总数达180. 96 万人。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2000 年到2014 年间, 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 学成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也在日益增加。从统计数据上看, 2014 年与2013 年相比, 出国留学人数增长了11. 09% , 净增4. 59 万人;“海归”人数增长了1. 84% , 净增0. 65 万人。 ( 见图2) “海归”人数的持续增长必将引发“海归”一族的就业问题。

2.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人数迅速增长。2013 年和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高达699 万人、727 万人, 是我国历史上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顶峰的年份。再加上当前“海归”人数逐年递增, 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 求职者们都将面临激烈的求职竞争压力。

3.“海归”专业选择扎堆。很多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专业扎堆现象, 工学、理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据80% 比例 ( 见图3) , 专业选择过于集中使得这些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面临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失衡市场状态, 故而筑成一大批“海待族”。

( 四) 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归”的选择更加理性。国内用人单位在引进“海归”人才时, 更加关注其教育背景与海外工作经验的综合素质, 不再仅仅追求过高的“洋学历”, 不再盲目地“唯身份”、“唯洋学历”, 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由于部分“海归”学业完成后立即回国, 没有海外实践经验, 使得他们在回国求职时屡屡碰壁。

( 五) 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 削弱了“海归”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加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且国内毕业生更加趋于“本土化”, 对国内企业的工作环境适应性更强, 所以, 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国内院校的毕业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归”的优势。

三、从“海归”到“海待”理性分析中国留学生的发展

基于专业选择聚集、职业规划不强、学历缩水、用人单位在“海归”择业时变得愈发理性等种种因素, “海归”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留学热”,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海待”问题的不断加剧。

( 一) 改进用人体制, 实施较强的人才引进政策。留学高端人才对我国顶端人才队伍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不断增加, 但中国高端人才流失的比例最高, 这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必须改进用人体制, 实施较强的人才引进政策, 调动高端留学人才回国发展的积极性, 比如: “千人计划” (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的实施保证了“海归”的质量。

( 二) 制定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关键, 制定正确职业规划的前提是定位好自身的发展方向。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 中国留学生在回国择业时, “海待”一族更应该清晰认清自己在未来的定位, 新形势下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岗位和薪酬方面不要期望过高, 适时“放低身段”, 务实求职, 认真踏实地实做好每一件事情。也应放宽视野, 跨地区跨专业大胆尝试, “海归”必须拓宽自己择业的选择范围, 把求职目标放在有需求的领域, 以寻求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 三) 谨慎选择留学专业。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明显“扎堆”现象, 这是“海归”演变为“海待”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 留学生应当在充分了解各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学校实力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 理性选择最适宜的留学国家、院校和专业。同时, 留学生应结合就业前景用发展的眼光来选择学习专业。结合自身兴趣与国家未来对人才需求做好留学规划, 在海外学到真才实学, 才是留学的首要目标。“海归”原有的“洋文凭”已不再是“金字招牌”,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 四) 积累海外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是保障成功就业的法宝, 所以留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积累海外工作经验, 可以考虑通过兼职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拓展人际关系。拥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的留学生将来回国后会更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另外, 还有一个明智的做法是: 留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业后, 先在海外工作2 年, 有了工作经验后再回国求职,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留学深造的优势。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们要理性看待“海归”到“海待”的转变,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该转变也是国内人才市场的理性回归。对于未来的中国留学生而言, 要吸取教训, 理性选择学校和专业, 更要以务实的心态去求职。

参考文献

[1]任贵祥.近代与当代两次移民潮比较研究[J].史学月刊, 2002, 9

[2]王辉耀.国内海待现象解析及对策[J].科学决策, 2008, 3

[3]王晓莺.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1

[4]王晓俊.“回游”的“海归”就业的梦想——留学生回国就业特别报告[J].中国就业, 2014, 5

[5]吴晨阳.“海归”系列称谓来源及发展[J].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 9

篇4: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启德教育广州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介绍,海归回国求职外企将遭遇四大难题:

第一,容易错过外企校招季。

通常知名外企都会在9月、10月的第一轮传统校招聘,这个时候海归已在海外学习,通常较难在学习期间,抽空回国参加企业校招、面试。

第二,不清楚外企对应聘者的真正要求。

海归在浏览企业招聘要求时,往往不清晰外企最看中哪些核心能力,以及真正要求的学历背景,容易过高虚夸自己,或者是面对外企要求胆怯了,不敢去投简历。事实上,外企除了看学生学历背景,还看重学生综合能力,包括领导力等综合素质。而且,部分工作对学生专业背景要求并不高,比如咨询公司恰好是希望招聘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较冷门的专业背景,以此提供给客户更全面的攻略。所以学生求职前,了解企业需求,能更好地命中目标企业。

第三,留学前没有明确目标与个人优势。

在留学前没有把目标明确,也不明确自己的最强优势。因而在留学期间没有集中精力去培养和优化自己的优势。往往在应聘时难以突围差异化特点。

第四,缺乏面试技巧。

也就是说海归自身不知道如何展示自己,缺乏演讲能力及沟通能力。而这点在面试外企尤为重要。

王丽霞提出以下建议,海归外企求职七步走:

第一步,学生应该进行背景测评,确定职业方向及制定能力提升方案。

第二步,根据学生个人水平,及未来发展可能性,定位目标企业。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发展方向在哪,让留学期间每一次认真和努力都成为以后成功就业的资本。

第三步,进行专业职场培训,包括提升求职技能、商业必备知识学习、热门行业面试题目应对训练、PPT制作技巧训练、市场/财务模型搭建、工作报告制作流程训练、招聘流程和应对策略学习等,务求全面提升自我求职、工作技能。

第四步,打造个性化简历。

第五步,实战演练。包括进行模拟面试辅导,与名企资深HR一对一面试辅导,攻略面试盲点,及参加商业案例竞赛比拼提升实战能力。

第六步,申请全球500强名企实习,增加求职背景实力,及提高对职场认识。

第七步,申请名企全职职位,获得名企offer。

事实上,学生在留学前,就应该开始做求职准备,而不单是留学毕业后再考虑。各类外企公司的招聘要求代表着招聘市场对人才要求的高标准,以备战外企应聘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核心职场竞争力,日后无论在国内外私企还是名企工作,也会如鱼得水。

今年,启德教育携手国内最大的高端行业求职培训机构CareerFrog ,在3月27日启德教育展(广州站)推出“职场领航计划”,为海内外大学生提供的一站式高端求职培训服务,包括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涵盖了时下热门的金字塔思维、“七步成诗”分析法、MECE原则等,启动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换。

篇5: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日前发布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表明,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预计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比例将维持在20%左右,这将使回国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济南启德学府教育主管刘翟说,这一现象高发于文科和商科学生群体,其回国就业比例高达95%。

她进入世界500强

小茹,一次暑期的交流学习,让她对美国的校园生活充满向往。大三时她决定赴美留学,经过半年的复习,秋天顺利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会计专业。“因为转学没有奖学金,一年费用就要30万元。”哲学、芭蕾、地下经济,为了能多修学分,她选择各式各样的选修课。快餐店打工、学校助教,她将课余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赚外快的同时积累工作经验。

毕业季到来,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找工作压力。“整整一个学期我狂投简历,检查邮件成了那段时间最机械的事情。”幸运的是,小茹被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录用,负责审计工作,该公司保证在8年内为小茹办理绿卡。小茹也成为该企业近内招收的首位国际留学生。

小茹所在专业仅中国本科留学生就有约110人,最终在美国找到工作的只有8人。在美国的华人朋友圈中,小茹是唯一一个不回国就业的留学生。

理工科更易在美找工作

刘翟告诉记者,在他的学生中,十有八九在出国前希望留在美国,即使不在美国打拼出来自己的天地,也会希望在美国先积累工作经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只得回国找工作,文科、商科类学生的回国比例更是高达95%。

这个数字不是偶然,而是有其社会层面的原因。刘翟说,留在美国就业的中国人,一般都选择了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比如说工程类、科学类,或者数理含量比较高的专业,此类专业的中国学生留在美国的几率能达到70%左右。“美国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的原因很简单,美国人数学差。”

篇6: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最近几年,留学生纷纷选择回国就业。据调查,2/3的留学生归国首选上海、北京,薪酬预期更加务实,创业型、专业技能型海归最受欢迎。据悉,随着留学人数每年20%以上的递增,“移民”、“求学”,逐渐向“镀金”转变,加之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僧多肉少的城市资源;日益缩小的创业空间;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都带来了明显的留学人员就业趋势变化。留学生归国

在就业城市的选择方面,37.3%和31.8%的留学生将上海和北京作为回国工作的首选,同时也有1/3的留学生投票给了其他中型城市。在企业选择方面,数据显示,外企仍是当前留学人员的首选,比例高达36.5%,国企占31.5%,中外合资企业占13.4%。

而在最为敏感的薪酬调查中,对于“第一份回国工作可接受的最低月薪(税前月薪)”,大多数海归们将标准降到了4000到5000元,也有14.5%的海归表示愿意接受2000到4000元的月薪。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留学生和国内大学毕业生 一样,薪酬预期都更加务实,不过在国外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留学生薪酬普遍较高,相比起求学,企业更看重他们在海外企业职场中培养的工作方法和职业态度。”

四类海归最抢手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新鲜事物、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较为先进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创新型”海归人员很受青睐,他们是国内企业及科研机构最渴求的创新催化剂。

而创业型海归面对国内各类产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国家和地方对海归自主创业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这也将令其拥有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

此外,在当前国家宏观政策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医药、金融与保险、贸易等行业对专业技能高端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技能型”留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小语种语言的掌握也可以增强就业力(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韩语、日语等也非常受欢迎)。

篇7:海归留学生自荐信

2016年留学生落户上海最新政策和海归申请上海户口的条件及回国留学生办理上海户口的申报材料及流程详细解读:

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

第二条 2016年留学生落户上海:申请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申请单位为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具有用人自主权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制事务所以及符合上海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信誉良好,并在上海市依法纳税、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各类企业(非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注册资金应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 留学生上海户口新政策2016年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来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境)外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在国内“211”高校(见附件1)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中央直属及中科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毕业生参照“211”高校毕业生执行),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在国内非“211”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并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3.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

4.在国内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取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赴国(境)外进修、做访问学者满1年以上。

同时,符合上述四项条件的人员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应低于上一上海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个税缴纳情况应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5.其他不符合第2、3项条件,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人员累计在国(境)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境)外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不含大专起点本科和HND等形式),同时最近连续12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达到上一上海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5倍,个税缴纳情况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的人员。

(二)来沪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在国(境)外高校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人员要求同上)或符合第4项条件,来上海市创办企业的留学回国人员(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实缴),本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且为第一大股东(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资金注入),个人股份一般不低于30%),同时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低于上一上海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个税缴纳情况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对应。

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参考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发布的学校名单确认后予以公布(见附件2,留学回国人员国(境)外毕业院校参考名单)。上述名单待每年新的世界排名公布后对新增的院校名单予以追加,12月31日前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网站予以公布。具体可以参考http://同时,留学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的学历学位应属于教育部认可的范围。

留学人员回国后应直接来上海工作,累计待业时间不超过2年;与申请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有效期在1年(含)以上,且自申请之日起有效期在6个月(含)以上(如合同约定有试用期的,需完成试用期后方可申报);留学回国人员年龄须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

派遣人员不属于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范围。第九条 家属随迁条件

符合落户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其配偶(须回国前结婚,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和16周岁以下或16周岁以上、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属随迁范围。回国后结婚的配偶按照上海市投靠类政策办理。

申请人配偶需随迁的,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一并提出;配偶暂未回国的,可在回国后申请补办落户手续。

申请人子女需随迁的,如子女在国内出生,须在父(母)原户籍地办理出生登记后一并提出;申请人在上海落户后再提出补办随迁的,按照上海市投靠类政策办理。如子女在国外出生,应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一并提出;暂未回国的,可在回国后申请补办落户手续。第十二条 其它

本实施细则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本实施细则中未尽事宜,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留学生落户上海新政策2016海归上海户口申请要点解读: 申请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注册在上海市;注册资金在100万人民币及以上;

2、分支机构(分公司)的上级法人(总公司)注册资金在100万人民币及以上。

留学生落户上海新政策2016海归上海户口申请条件中: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

1、国外获得的学历学位必须取得中国教育部留服中心的认证;

2、回国后直接来上海工作,累积待业时间不超过2年。

3、社会保险与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分2套标准 A、毕业学校及学历符合以下要求的(学校参考名单详见http:///文尾或至原文下载):

1、国外获得博士。

2、国外获得硕士:

a、国内“211”获得本科学士或硕士(中央直属及中科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毕业生参照211),且国外获得硕士;

b、国内非“211”获得本科学士或硕士,且国外Top500大学获得硕士; c、国外获得本科学士和硕士(不含专升科和HND等);

3、国外Top500大学获得本科学士(累计在国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本科学士;不含专升科和HND等)。

4、国外进修、访问学者:国内获得硕士及以上或取得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赴国(境)外进修、做访问学者满1年以上。

5、留学创业:国外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本科学士的要求同第3项)或第4项的来上海市创业的留学人员,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实缴),本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且为第一大股东(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资金注入),个人股份一般不低于30%)。

以上人员,需在申请单位中,正常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不含补缴),基数不低于5451元的社保(当社保基数于每年4月调整时,也要随之提高),且个税与社保基数合理对应。具体参考数据如下:

工资(元)社保基数个人所得税(元)是否符合落户条件 54515451高于29.91符合 55005500高于31.13符合 55005500低于31.13不符 55005450高于31.13不符 60005500低于31.13不符 60006000低于43.5不符

B、毕业学校及学历不符合以上第2、3项条件的:

且在国外获得本科学士及以上(本科学士人员,需累计在国外学习时间须满1年以上;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性质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本科学士;不含专升科和HND等)

以上人员,需在申请单位中,正常连续缴纳12个月以上(不含补缴),基数不低于5451×1.5=8176.5元的社保(当社保基数于每年4月调整时,也要随之提高),且个税与社保基数合理对应。具体参考数据如下:

工资(元)社保基数个人所得税(元)是否符合落户条件 8176.58176.5高于219.55符合 82008200高于221.5符合 85008500高于246.25符合 90008175高于287.5不符 90008500高于246.25符合(社保、个税的网上查询:

1、社保查询:持身份证至就近的社保中心,在自助服务机上开通网上查询,设置6位数字密码。登陆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首页左侧-便民查询-养老金查询,登陆账户并查询打印。

2、个税查询:上海市个人纳税信息查询系统 网上直接注册开通后可查询打印。)

申请人与申请单位之间:

1、派遣人员(如外服派遣至某外企公司工作)不再属于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范围。

篇8:海归贬值?

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漂洋过海, 其中甚至不乏幼童的身影, 大众化、低龄化成为“呈井喷增长”的新一波留学热的显著特点。出国留学, 正从一个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拥有的梦想, 变成了众多普通家庭列上日程的一个计划。

随之而来的是, 短短几十年, “海归”这个词, 也正发生着从精英标签向单纯的身份标示转变、从好工作高收入的象征向“不能和未来挂钩”转变。似乎, 出国寻找出路的前景正在渐渐黯淡。而留学这笔昂贵的投资能否换来超值的、甚至是等值的回报也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尽管今年夏天的杭州达到了“史上最高温”, 但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小雯还是觉得寒意阵阵——她在就业市场上投出了50多份简历, 但回应者寥寥, 企业开出的薪水也远低于她的期望值, “难道现在‘海归’不值钱了吗?”与之相反的是, 眼下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胡卫却在这个暑假就收到了国内一所地方高校的邀请, 希望他毕业后到校任教, “还有一家医药公司也问过我的意见”。

他们都是浩荡“海归”大军中的一员。可遭遇却迥然不同:一个是在求职中屡屡碰壁, 另一个却又因为有海外求学经历而获得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不禁让人疑惑, “海归”到底还值不值钱?

困惑:同是“海归”, 就业为啥差这么多?

“海带”, 是网友对留学归国却依然处于待业状态的“海归”的一种趣称。

今年刚从法国一所大学毕业回国的李正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海带”。学金融专业的他拿着国外“镀金”的大学毕业文凭意气风发地回了国, 希望能轻松地在银行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然而他回国后却发现, 现实远远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 “今年据说国内就业形势不太好, 但总想着自己有一份国外还算不错的大学的文凭, 应该不会受影响, 但实在没想到找一份工作这么难, 看来现在没多少人在乎‘海归’了吧”?

与他有相似经历的还有王东。从新加坡一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回国后, 他在北京租了一个小房间四处奔波找工作, 一家家公司面试下来都没能就业, 身心疲惫, “走一步看一步吧, 现在还没打算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就业”。

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的“海归”小松告诉记者, 在他们那家不大的公司里就有好几个“海归”“我觉得今年能就业就很不错了, 和我一起回国的有几个还待在家‘啃老’呢”。

而即使是“幸运就业”的一批“海归”, 也面临薪酬低于期望值的尴尬。

“原来一提‘海归’, 别说有多神气了, 有了这个身份就等于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我们就是抱着送孩子出去后, 再回来就能有一个好工作的打算。可没想到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早知道还不如不出国呢。”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曾女士特别沮丧, 几年前, 她和丈夫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把儿子送到英国一所大学就读, 如今毕业回国的儿子几经折腾才在一家普通公司找到工作。“收入也就三千多元, 和公司里国内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 什么时候才能赚回出国留学的钱啊?”

与李正们面对“海带”的尴尬局面截然相反的是, 另一批“海归”却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金龟”。

“回国时校领导还专门腾出办公室, 给我搭建实验室。”回国十载, 已经成为天津科技大学校长的食品安全专家王硕, 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初回国时的经历——校领导在他海外的实验室整整待了两个星期, 跟他讲天津、学校的发展, 最终打动了他,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信任和事业更重要。”如今, 在他的影响下, 这样的温暖正被传递给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天科大还为此专门成立了“‘海归’联谊会”。

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 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 毕业后成为美国普利司通公司材料研究方面的高层次科学家——陈忠仁身上一连串的头衔也让宁波大学为引进他“付出了很多心力”。除了把他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内, 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活环境等条件外, 甚至还动用了同学情谊、宁波乡情等对身为宁波人的陈忠仁进行游说。

宁波大学人事处杨老师介绍, 近年来, 有海外留学经历, 并且研究成果、学术地位突出的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国内高校引进的重点;不少学校甚至在相关文件中对某些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出了“要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必备条件。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 国内不少大学、研究机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海归”的最大需求方, 如厦门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招聘某些专业人才中都要求有“海外留学背景”。

原因:“海归”分化, 市场需求不同

“‘海归’是个群体, 和原来精英留学相比, 目前这个群体也开始分化。现在出国留学很方便, ‘海归’基数很大, 有些原本素质条件一般, 在国外又没有学到真正知识、没有积累工作经验的人回国找不到工作, 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如是看待“‘海归’就业两重天”问题。

一份调查数据佐证了王辉耀的看法。

记者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 (2012) 》中获悉, 24岁至30岁的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回国总数的80%, 而其中约一半为国外1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 多以专业硕士班的形式完成国 (境) 外学业。这类项目, 学时短是最大的特点。据用人单位反映, 此类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应届硕士毕业生相比, 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略强, 更了解国际规范, 但过短的学时使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国内的学生深入, 科研能力稍差, 也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

近几年, “海归”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中毕业就出去的小留学生在归国人员中占了不小比例, 他们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国内受教育的经历, 找工作劣势明显, 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知识和经验。另外, 《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 (2012) 》显示, 海归人员的主要学科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 这4个学科留学回国人数占总回国人数的77.8%。除了这四大专业以外, 留学回国人数占比较多的是文学。这些专业的初级人才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也趋向“饱和”,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海归”就业难。

“国内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差, 在和‘海归’竞争时, 并不处下风。而不少‘海归’的自我期望值过高, 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也大都集中于大城市, 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不少‘海归’成为‘海带’。”一位“海归”表示。

用人单位的想法也在转变。在宁波一家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她所在的公司曾经很热衷于招“海归”, 不过后来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 他们带来的西方理念和国内实际不太合拍, 而且有些人自我膨胀得厉害, 和其他员工相处也不太融洽。公司现在在招聘中碰到‘海归’时, 都很谨慎, 能力差不多的话, 宁愿选择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李女士说。

在福州一家猎头公司工作的李艳也告诉记者, “现在‘海归’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 随着出国门槛的降低, 海归含金量减少, 不少企业在经历泡沫经济的压力后, 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当作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 要能力不要背景也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与不少“海归”的求职碰壁形成对比, 现实中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对“海归”“求之不得”, 也就是竞相追逐“金龟”的现象, 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我国目前高层次“海归”人才的稀缺。

“一方面高层次人才在国外已经具有稳定的生活和事业, 要放弃很难;另一方面, 国外的科研环境确实更好, 研究者只需埋头做学问, 而在国内, 跑项目、建实验室、找人才……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 不少人难以适应。”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门徐老师告诉记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曾追踪调查了自2005年至2011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29074名中国籍学生的回国意愿, 2005年高达89.4%的被调查者希望留在美国工作, 这一比例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82%。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巩万表示,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智力回流期, 但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仍需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海归”。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筑巢引凤”。据该校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这些海外人才系统的研究范式对学校的科研创新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在本科层次设立了经济学和金融计量两个专业的国际化实验班, 在研究生层次开始实践以学术科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层次的人才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能在某些领域弥补国内空缺或带来突破。”有专家指出,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在一些领域内西方还是走在前列, 对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一些大公司而言, 引进这方面的人才要求有“海归”背景, 其实也是看中人才是否有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意识, 而这一点对日后能否出成果往往是很重要的。

在天津科技大学, “海归”的积极影响正在显现:天津市特聘教授张同存博士2007年底到校工作, 到校两年就获得国家科研经费逾400万元;生物工程学院花尔并、刁爱坡、刘浩、王敏等“海归”已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接过了近代发酵工业先驱金培松前辈的火炬。传统优势学科的科学研究也在高水平团队的推动下, 步入提升水平的快车道, 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质量、层次及获奖成果均位居天津市普通高校前列。

如今已身为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的陈忠仁也给宁波大学带来了“回报”。除了和他导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在宁波成立了一个化学材料研究中心, 定期举办格拉布斯论坛外, 陈忠仁还发明了“超级吸油材料”, 给海上油污污染防治提供了切实方向。

建议:如何破解“海带”与“金龟”现象

“报名人数爆棚。”在北京一家出国留学中介公司工作的刘女士介绍, 每年的留学咨询会上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家长, 甚至有孩子还在幼儿园就有来咨询出国留学事宜的家长。

王辉耀认为, 有条件出国留学虽然是件好事, 但家长们和出国的学子应该充分认识当前“海带”现象。出国留学时应该有好的规划, 要选一个跟国内未来发展有关的专业, 目前留学人员集中的专业在国内已经“过剩”, 而像慈善、社会管理、医疗、高端管理等专业在目前国内却很稀缺。另外在国外时, 留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了解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 同时还要学会建立国际人脉网络, 回国后能帮助国内中小企业开展海外业务。

一些跨国或有外贸往来的公司, 也强调要有海外公司工作经历。“有海外公司的工作经验后他们的视野更国际化, 熟悉西方现代公司运作模式, 加上语言优势, 竞争力不是国内毕业生可比的。”一位外贸公司的经理向记者介绍, 今年在就业市场上他们公司招的全是有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

已在中钢集团就业的“海归”唐亚认为, “海带”们一方面要调低期望, 另一方面也要多转换观念, 找准自己的优势。她身边就有学银行专业的“海归”从事了语言教育方面的工作, 还有不少有条件的“海归”自主创业, “他们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至于‘金龟’现象的存在, 反映了国家人才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这批人才的引进更需要政策的推动。”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认为, 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才观。一是对人才重用不重养, 过于重视现成人才的引进, 而轻视人才的培养, 显得很功利;二是观近不观远, 对于人才只是看到当前有没有用处, 而很少从未来和发展来看;三是重“储钱”不重“储才”, 我国当前人才储备显然落后于财富储备。针对此, 他建议:一是完善外国学位认证工作, 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可资参考的高层人才信息;二是出台国家人才储备政策, 利用政策杠杆, 为未来进一步振兴, 提前做准备;三是改革和调整政府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制, 要充分利用好编制管理的人才储备效应。

“国外和国内差别最大的是待遇和发展机会, 如果在国内能发挥所学, 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很多‘金龟’还是愿意回国的。”今年刚被一所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海归”博士刘颖说。 (原标题:海归还值不值钱?)

链接

当下“海归”的五大特征

50%以上为一年期硕士

调查显示,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在国外留学的时间平均为1.9年, 其中硕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在国 (境) 外留学时间为1.5年, 博士学位为3.8年, 本科生为2.9年。其中约一半人员为学期一年的硕士项目毕业生, 且以英国的学校为主。

学位学科集中, 将近6成学生学商科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学位分布成1∶8∶1 (博士∶硕士∶学士) , 以硕士学位人员为主。学科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特点:硕士学位留学回国人员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 而博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以理学和工学为主。上述四个学科的回国就业人数为总人数的77.8%。

高层人才回流率低

报告指出, 中国已经进入人才回流期, 即外流率继续缓慢增加、回流率迅速增加的时期。报告同时指出, 回流人员主要为在国 (境) 外学习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 而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学历影响就业方向

据统计, 2012年在北京市范围内就业的留学回国就业人数为4678人, 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就业市场, 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根据留学回国人员最后学历情况的不同, 就业机构类型有较大差别。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主要就业机构为高等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而获得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主要就职机构为企业, 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海归”就业地首选北京

北京成为海归们最热衷就业的城市。统计显示, 在北京范围就业的海归, 绝大多数的原户籍不在北京, 原户籍北京的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到10%, 原户籍较多分布于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份。

——以上数据摘自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 (2012) 》 (邓晖、游玉增整理)

我看“海归”

出国留学要慎重考虑

说自己是“海带”其实有点尴尬, 但细想想, 搞成这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对留学的期望值太高, 当时全家的想法是国外的文凭比国内的好, 毕业了最好能留在国外, 实在不行回国也可以找一个好工作。所以高中一毕业, 父母就借钱送我出了国。二是在国外圈子太小, 国外学习、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因为语言不行, 我结交的几乎都是中国朋友。三是没学到多少东西, 几年下来感觉除了英语比出国时有点长进, 其他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毕业后, 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太多了, 找工作很难, 所以只能回来。回国后发现工作也不好找, 好的工作, 人家不要我, 一般的工作, 工资低, 实在放不下面子去上班。目前, 我在朋友这里的英语培训班帮忙, 发现这几年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 培训班里的学生也大都为出国准备。我想劝劝他们的父母, 选择出国留学时, 还是要慎重考虑, 不要期望值太高。另外在国外时, 应该多学点拿得出手的东西, 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刘文星 (澳大利亚某大学本科毕业, 回国一年, 待业中。目前在朋友开的一家暑假英语培训班帮忙。)

出国留学要选择国家急需专业

对于出国留学, 我最大的感受是, 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尽量要选择国家急需、且在目前培养水平上和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的专业去学习, 牢牢把握国家需求。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的瑞士制表人才培养, 在世界上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在我看来, 如果付出比较大的经济成本, 选择出国学习一个国内培养水平本来就不错的专业, 必要性不大, 回国后在求职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从我的自身工作出发, 就我参加的高校招聘而言, 录用一个“海归”首先要看的就是他的学科方向, 看他的研究领域能不能符合未来整个学院的整体规划。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具体的专业选择上, 我认为这是动态变化的。细心的家长、学生不妨了解一下最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热门专业变迁, 很值得思考, 这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等的变化投射在了就业市场上。因此, 家长、考生在选择时不妨眼光放长远些, 结合自身兴趣通盘考虑。

上一篇:橱柜销售薪酬体系下一篇:《朝花夕拾》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