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2024-05-16

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通用9篇)

篇1: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体会

近年来,14—18岁的青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发生在我省的瓮安骚乱事件,黔西8.11非法聚集、打砸事件都有大量学生的参与,孩子们法律知识的缺乏和道德意识的缺失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和忧虑,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的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法制教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

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少年,本是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的色彩来自那里呢?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更是主、客观因素相负作用所致。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从小就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初步树立起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谐地融入法制社会前进的轨道上。

渗透学科法制教育,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对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其实我在原来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也会适当渗透一些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在学校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提出工作要求,我们就必须主动去研究教材,分析哪些章节适合切入什么内容的法制知识,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做守法公民。

物理学科虽然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在物理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法制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这一点我们老师已形成共识。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法制知识广播,学校领导或学生国旗下讲话等,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很艰难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法律知识都了解了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去分析,挖掘,估计会与那些法律法规有关,再去网上收集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植入合适的法制内容。如教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时就可以根据内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地切入话题,自然过渡,自然而然地将法制教育融于教学中,根据个人积累的经验及到网络学习交流,总结一下几点,希望能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李校长说,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总之法制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篇2: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八开民族中学——张齐彪

第六章 第二节 密度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物理第六章第2节内容(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1.渗透有关计量器的使用、标志、质量标志辨认。对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和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认识和教育。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权,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3.给学生渗透对重金属元素、有毒物体、有放射性物质(或元素)等有毒物质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这些物质对人身生命造成威胁,使用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二)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支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九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5、投毒罪的处罚:根据刑法典第114条和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犯投毒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课文第115页例题

练习:

1、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2、参观调查: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3kg/m3)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m2.密度公式

V3.密度的符号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1g/cm3=1×103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篇3: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物理学科,人文精神,渗透

当前,高中物理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化应是社会群体下的行为活动及其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物理学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物理学家累计的发现、创造形成物理思想、物理规律、物理语言符号、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等的总和.因此,物理学科是由物理学知识和人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构成的文化.物理学科是自然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是客观的反映自然现象.但是,物理学科也包括对社会、对自然的求美求善的信念.因此,人文精神就融入了物理学科.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应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促使人们去探索自然,人们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进程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物理学的思想、方法都融汇着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物理学科的教育应重视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并且培养高中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热情,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渗透人文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高中物理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对物理学史中我国物理学成就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我国宋代发明的火箭;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我国航天的发射情况;我国可控热核反应实验的研究等等.通过这些物理学成就的介绍,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物理学上的创新成就.这样使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受到激励,更加勤奋学习.

2.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物理学的科学家,以其事迹感染和促动学生灵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物理学家探索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变现代的生活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自然是牛顿与爱因斯坦两者其一了.尽管对高中物理来说,牛顿的地位显而易见,而爱因斯坦却相对淡漠,但其伟大程度世人皆知.作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同时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因为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对在物理学上起到了作用,更是在哲学层面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因此,高中物理学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伟大物理学家的巨大贡献,去促动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 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高中物理学科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物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物理学家为榜样,向学生讲述其人其事,使学生对其人其事得到认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的目的.例如,居里夫妇在极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终于提炼出了0.1 g镭;法拉第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这些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现象获得物理规律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坚韧不拨,刻苦勤奋的精神.

二、改善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

高中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应改善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且增强渗透力,这样才能发挥物理学与人文精神的双重作用.高中物理课堂应采用以下方式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

1. 物理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在物理教学中,为学生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自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加强对生活问题的探究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物理教学中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提高高中物理教师人文素质的措施

当前,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中物理学科教师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提高课堂的人文精神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这样的情形下,高中物理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物理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打造具有人文气质的物理学科教师,教师要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高中物理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的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高中物理教师应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中物理教师应提高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不但对物理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正确价值观.在高中物理学科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还应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 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

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师应在课下多学习和阅读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科学史等人文科学书籍,扩大人文知识面.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对自身进行熏陶,感染,提升自身的内在人文精神,开阔了人文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高中物理学科教师要在团队当中进行持续学习,实现开放性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学习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文精神的素养.

3. 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对物理学科的发展史、科学史的学习,从中提炼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样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到物理知识中,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教师应增强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素质测评,建立和完善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宏,姚丽凤.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2]孔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容忽视[J].内江科技,2005,(06).

[3]郭小靓,王瑞玲.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4]梁舒.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8,(34).

篇4: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點,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篇5:物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电功率

2010-9 【教学目标】

1.知道用电功率来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及电功率的单位“瓦”或“千瓦”,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比较的能力。

3.从环保角度让学生节约用电,尽量少开大功率的用电器。【教学重难点】用比较法概括出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会用电功率公式p=W/t来进行计算及电功率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难点。【环境教育渗透点】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点,尤其是电能。它不光输送、使用方便,无污染,而且作为二次能源,要得到它,必须消耗更多的其它能源,节约电能,更能很好的节约能源。

电能是现代家庭中都经常使用的能源,节约电能我们可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到。本课通过学生渗透节约电能的知识的学习,可以明白节约电能也是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导入: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着手,提出为什么电能表的铝盘有时转的很快,有时转的很慢,并用具体事例,从生活的经验着手。

教师演示实验:分别把一只“25w”、“200w”灯泡接在家庭电路中(关闭其它用电器),观察铝盘的转速,相同吗?(不相同)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里它耗电相同吗?(不相同),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这些 道理。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耗电会不同呢?换言之,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不同,继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从而提出课题—电功率。1.电功率定义?

2.电功率单位:瓦特(w)千瓦(kw)

1kw=103w(单位换算)3.常见用电器电功率(学生了解)

如:电视机

约200w

空调

约1000w

电冰箱

约100w 4.用电器电功率规定:不同用电器有不同电功率,那么到底是怎样规定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呢?(就是看1 s内她所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得出电功率公式:P=W/t 符号意义单位:

W—消耗电能—焦耳(t)

T—所用时间—秒(s)

P—电功率—瓦特(w)5.引导学生由p=W/t 得出 W﹦P﹒T 6.例题赏析: 7.作业 【教学小结】

篇6: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湄江中学 物理组:吕天鸿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在青少年中进行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纲要》还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法律意识、法制素质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试想,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法制素质、人文精神,他可能不但不能为国家为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而且会助纣为虐,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由此看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对包括物理教学的所有学科教学的要求,是物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在本学期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现实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如同一切物理学及其技术成果都被理所当然地作为物理教学的资源一样,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一切现象、规律、事件都可以成为法制教育向物理教学渗透的资源。物理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

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例:

第四十二条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

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物理性交通安全是多方面的,主要超速、超载、醉酒驾驶等等。都与物理直接相关,实际上,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

二、要“渗于课内、寓于课外”,以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新内容,增加法制教育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目标有联系的因素,引入与法制有关的知识、原理、技能,使学生对法制教育问题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变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1、找准合适的“渗透点”。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汽车火车等从刹车到停止因为具有加速度,可看成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停下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道路交通信号。

第二十六条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第二十七条铁路与道路平面交叉的道口,应当设置警示灯、警示标志或者安全防护设施。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应当在距道口一定距离处设置警示标志。

第四十三条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

第六十七条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第三章《相互作用》的教学中,上到《摩擦力》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四十二条 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第四十三条 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

在上到《弹力》时也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第十七条 使用计量器具不得破坏其准确度,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

利益。

第二十一条 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第二十七条 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是适合的“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总之,法制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大课题,这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认真探讨和研究。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相信,只要我们一线教师端正态度,勇于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会逐渐培养深厚的法制意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接班人和建设者。

篇7: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毕节十中

陈文林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就必须是低起点、高要求。然而,由于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教育中,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篇8: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一、人体与物理

1. 人身体上的杠杆

人体上有许多地方使用了杠杆。人的任何一个动作, 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 通过骨骼肌的收缩, 牵引所附着的骨骼, 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骨骼在运动中起着杠杆作用, 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 骨骼肌为运动提供动力。其中, 手臂提物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杠杆应用。

2. 人的呼吸系统与大气压的关系

我们呼吸是利用大气压与肺内气压差来进行的。吸气时胸部扩张, 胸腔内肺泡跟着扩张, 于是肺的容积增大, 肺内空气压强减小, 小于体外大气压强, 大气压将新鲜空气经鼻腔、气管压入肺中;呼气时, 胸部收缩, 肺的容积缩小, 肺内空气压强增大, 大于体外的大气压强, 肺中一部分气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

3. 人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透镜成像的联系

眼的折光原理与凸透镜的折光原理相同, 用人眼模型来分析眼的成像原理, 模型的光心在晶状体内, 物体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一个真实倒立的缩小实像。利用这个原理, 人类制造了照相机, 而且根据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近视眼和老花眼进行了矫正。

二、动物与物理

1. 我们知道, 狗身上没有汗腺, 那么炎热的夏天它是如何散热的?

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酷夏季节, 狗常躲在阴凉处或墙根处伸着舌头喘气, 而且舌头上往下滴水。这是因为狗是通过舌头排汗散热的, 狗的舌头上有许多的汗腺, 舌头分泌汗液起到“散热器”的作用。

2. 兔子的耳朵除了能收集四方传来的声波, 还有没有其他作用?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阅得知:兔子的耳朵还是一个“散热器”, 兔子的体温比人的体温高, 一般达40℃, 天气炎热时, 它高竖耳朵散热, 天冷时则将耳朵贴在背上用来保温。

3. 蜜蜂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恒温酿蜜的?

蜜蜂采回的花朵蜜露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酵变成蜂蜜。春秋季节气温低, 为了控制温度, 蜜蜂聚积在蜂巢的周围, 厚厚的蜂层可以防止对流散热。炎热的夏季气温太高, 花粉变成蜂蜜后会变质变酸, 这时蜜蜂就会聚集蜂笼入口处, 用翅膀不断地扇动, 加速笼内空气流动散热, 使蜂蜜保持恒温, 不至于变质。

三、植物与物理

1. 植物叶绿体的奇特作用

植物叶绿体非常小, 只有5微米左右, 在叶绿体内还有更小的绿色小粒———基粒, 它由一片片像千层饼一样的光和膜组成。当光线通过叶绿体内的光和膜时, 叶绿体的绿色色素———叶绿素就开始工作, 它利用太阳光来分解水, 同时还原二氧化碳形成碳水化合物, 并释放出氧气, 这一过程就是光合作用。通过一系列化学变化, 植物通过叶的光合作用逐渐转化成植物需要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各种有机物, 太阳能就变成了化学能贮藏在体内。地球1.49亿平方千米的陆地上, 每年陆生植物可将大约163亿吨碳转化成有机物。在3.61亿平方千米的海洋里, 每年大约有200多吨碳转化成有机物贮藏在植物体里, 人类一直在探究用人工方法去模仿这个过程, 以求尽快揭开植物利用太阳能之谜。

2. 万紫千红的花

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美景中, 花的色调极其丰富, 白花最多, 其次是黄花、红花、蓝花、紫花、绿花、橙花等等。因为花中所含的色素不同, 所以对太阳光光谱的吸收和反射也不同, 如红花反射波长为650—680纳米的光, 那是光波中的红光, 我们看到红色;蓝、紫色的花反射波长为430—470纳米的光, 那是光波中的蓝、紫光, 我们看到蓝、紫色;而白花, 因为它不含色素, 只是在花瓣的细胞间存在有许多小气泡, 气泡能把太阳光全部反射出去, 所以我们看到了白色。正因为如此, 才产生了从红到紫的光带变化, 形成了万紫千红的斑斓世界。花的千姿百态和绚丽色彩, 不但美化了环境, 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

3. 种子萌发的奥秘

种子植物的生长, 是从种子的萌发开始的。在适宜的温度下, 种子的萌发先吸入水分和氧气, 使贮藏的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 然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温度起着重要作用, 温度高低主要与酶的活动有关。种子萌发时内部发生一系列生物变化, 都由酶在控制着。温度低时, 酶反应慢或停止, 温度太高, 酶又会被破坏。多数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为0—5℃, 最高不超过35—40℃, 最适宜为25—30℃。有少数种子萌发时则需要光照或黑暗的条件。了解这些对合理运用农业技术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产量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篇9: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物理课上的渗透

1.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审美感

物理学科就是一门把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总结从而找到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很复杂的问题在物理学科中,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比如,讲能量守恒定律时用简洁顿挫的话语提出这一定律概括了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规律。而万有引力定律又揭示了宇宙中任何两物体间的引力关系,楞次定律可以用八个字来形象理解“增反减同,来拒去留”等等。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自然地接受着一种化繁为简的审美观的培养。

2.绘制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树,给学生学科系统化的美感

物理学科还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系统美。高中物理知识中最重要的三大体系力、电、磁其实也是息息相关的,在学完高中所有知识进行第一轮知识复习时,让同学们自己绘制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树,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高中物理知识的体系性和感受物理知识的系统美。物理学科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的树干是受力,树干支撑着三个大的树枝,分别是力、电、磁三大学科,树枝上长着无数的叶子,叶子就是一个个的知识点,牵动每一片树叶,整棵树都会随之摇摆。

3.寓教于景、于情

比如,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这一节中,教学目标明确要求“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对描述自然追求简单得些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而整节课并没有任何具体有关内容的直接呈现,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就是“渗透”。我的做法是寓教于景、于情,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本节课内容,初步了解课程内容,然后讲解本节课。知识点讲完后,让同学们回答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让同学们自然地进入当时那种各学说相持争论的年代,通过阅读书本上的科学足迹和其他书籍,大家共同学习、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不是,经过很曲折的历程,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还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我在该基础上又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说不迷信权威,探求真理。再进一步:如果我们处在那样的年代,我们该怎么办,你愿意为真理献出自己的生命吗?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像引爆的炸药一样,讨论异常激烈,甚至会延续到课下。这个结论教师不用给出,但通过讨论学生都会对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有更深的理解。

二、课下阅读科学家的事迹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同学们到学校阅览室阅读科学家事迹的书,通过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让学生贴近科学家的思想与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学生可以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刻;在奥斯特电磁现象偶然发现中,学生可以觉察必然性孕育偶然性之中;在爱因斯坦质能关系的发现、相对论的建立中,学生会懂得不能苑囿于陈规,代之以创新和挑战的思想,才能揭露更深刻的自然规律。第谷布拉赫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确观察才为日心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学生会学到科学的严谨性。从日心说战胜地心说,学生会学到唯物辩证的科学思想。一个个德育教育素材,在学生脑海深处激流澎湃,学生们感受着一次又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这些,将为他们全面协调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小组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做实验

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可以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理解教师,尊敬教师。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现象并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同学们会学会感悟自然,明白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会爱父母,爱生活。

四、利用身边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良好情操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2007年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2010年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为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诸如此类频频见诸报章杂志的新闻,在讲宇宙航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做一点简单的介绍,同学们会不自觉地产生自豪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2010年10月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下一篇:道德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