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2024-05-14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精选11篇)

篇1: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户涯完小

刘伯锦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作为文学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发现与认可。儿童文学的作用是依靠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快的满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对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中作用。

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低年级语文教材有80%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四册中课文、课后阅读课文中共136篇,其中儿童文学作品116篇,约占85%),可以说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特别在小学低年级,它的作用更为突出。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即有儿童因素加上文学因素糅合而成,他最大的特点是有儿童情趣。它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重要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深了儿童文学在校学生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城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学作品的熏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原段,对今后的语文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是文学、词汇的积累和学生预感的形成。儿童基于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和认识主要取决于他对食物本身的兴趣。儿文学作品比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因此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形的比较重要。在低年级选入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儿歌,寓言、故事、通话等。这些儿童作品语句通俗易懂、规范优美、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引起儿童的求知欲。对于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儿童文学作品是怎样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儿童文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表现各方面的特点让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等方面还处于表面表面浅显阶段,语言如果过于繁芫,艺术表现深奥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极大程度引起学生产生文学的兴趣。所谓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时,深深的被这些文学作品生动地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所吸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文学修养。

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文学和词汇的积累训练

儿童文学作品中儿歌、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童话、语言、故事的生动情节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就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能把里面的字词牢牢记下来,从而积累丰富了文字和词汇。以叶圣陶先生所写的《 小小的船 》为例,这首儿歌语言规范优美,字词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这些优美的词汇记住,库存在大脑中,很快就能达到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儿童文学有利于小学生语感的形成

儿童文学作品语言语言丰富多彩,表现于音乐色彩意愿、情境之美。儿童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随着儿童文学作品优美语句表现的不断变化,需要运用合适的语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将它运用自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

四、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学作品本身是为了表现美,讴歌大自然的奇情美景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以优美的语言传达出它的内容美。小学语文中加入儿童文学教学,儿童从小就受到这种美的熏陶,对小学儿童身心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作用。审美具有情感的特质,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旧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已有不少人患有心理疾病,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爱,情感冷漠,特别是青少年,更是产生了不少心里逆行的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表明了人文教育的迫切性。所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培养的人才想文学本质一样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达到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如 《失物招领》,通过这篇儿童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应该爱护环境卫生,保护我们的环境。《 假如》,这手儿童诗中,作者以一连串的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

通过用这支笔来做很多对人类、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来引导学生将来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儿童文学作品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学习,因此如何利用这种优势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语文教学过程是形式多样而又富有个性色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时还应努力使儿童感受到语文是乐趣的源泉,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中文学之美充分表现出来。在教学中,不能以简单的课文阅读分析,生字讲解,这样容易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儿童文学形象的感知、领悟和理解,明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征,具体方法应在朗读中体会儿童文学的语言美;在思考中领悟儿童文学的意蕴美;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儿童文学表达美。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体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质的特点,同时要联系它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交好儿童文学作品,使其更好地为儿童健康发展服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012、7、12

篇2: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一、引言牛津分析公司执行董事长戴维・扬被称为“把握信息时代脉搏的人”,在他的眼里,“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奖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这即是信息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并开设了多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完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法和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促进了美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在逐步信息化社会的中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逐步认识到,并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在这里了,我也想谈一谈我对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点滴设想。二、信息素养的涵义及内容探索信息素养教育,首选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包含哪些内容。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关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就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管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认为:要想成为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奖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小学需要培养哪些信息素养从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方面都是很薄弱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奖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地解决就可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正是语言教学努力的主要任务;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文化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门大学问,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对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上。四、对我国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粗浅认识在我国,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期的事,但并不等于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从引导中小教学方向的高考试卷中就可以略窥一斑了。终身教育的提出,更促进了学校教育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蓬勃发展的小学语言教学改革和实验也在表明,我国的小学语言教学并未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言教学“大语言观”的提出,引导语文教学课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证明。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奖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明确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查找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也不乏缺乏经验的例子。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五、对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设想根据对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即信息解决方案课程的思考,我在想:能不能结合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点滴尝试,我想进一步尝试提出自己的`小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想。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我还是把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有意识地融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信息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鼓励甚至奖励,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二)信息的确定信息的确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我们上一节阅读课,通常一篇课文的篇幅不短,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我们可以以一篇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体会确定信息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人类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三)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到哪些地方去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长江之歌》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你了解长江吗?长江的风采与气概怎么理解?长江还体现什么精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长江的位置与所流经的地方耐心查找地图;长江的风采与气概可以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或听录音《长江之歌》或查找相关图片;长江体现的精神可以阅读有关对长江的赞誉的诗词和文章,有关长江的传说故事等等。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怎么去查找。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开始使用的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网络资源等等。(四)信息的整理信息的整理指的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时,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五)信息的集成(加工和表达)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命名,如人们称牡丹为花中之王,称兰花为花中仙子,称……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花中君子!老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 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再比如:学生看到了壁虎,对壁虎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查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是:壁虎为什么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

[1][2]下一页

么不会掉下来?学生提出问题,就需要学生用信息资料来解答。原来是壁虎趾下有皮瓣,皮瓣上有数以万计的细毛(大约有100微米长),每一细毛中又有许多的分叉(大约有100~1000个分叉出来的微细毛)的关系,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描述,还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六)适时的评价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更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一遍这一信息的运用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最好的程度。这样,学生的进步会更快。六:结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篇3: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 一) 加强基础知识, 培养文字功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语文进行启蒙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开始接触到文学, 如何做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引导, 对学生今后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的角度入手, 通过强化记忆和安排合理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基础知识层面的构建, 学生如果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扎实, 必然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 同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教师在这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拼音、汉字的角度来进行完善, 在课堂充分讲解的同时, 课后给学生留下作业, 以完成学生对语文基础的硬性记忆。

( 二) 加强教学引导, 引导正确方向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中, 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着重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 在保证自身文学素养的前提下, 才可以完成对学生语文进行良好的引导。文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根本不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教学引导, 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文学素养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培养, 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量, 必然很难出现对文学的兴趣, 真正的文学素养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的, 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 不断完善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 三) 加强道德培养, 道德引导文学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跟个人自身道德素养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相关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道德方面修养, 我们在进行文学教学的时候, 不能够将文学独立来看, 要将道德和文学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强化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 还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个人道德准则, 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从语文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 一) 从古诗意境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特别是在唐朝, 古诗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也有很多, 譬如, 李白、杜甫。他们的很多古诗都被选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李白的诗具有洒脱的意境, 素有“诗仙”的美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抽出时间来完成对古诗的讲解,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 使学生在情绪方面对艺术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古诗具有陶冶情操的目的, 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内心素养和情感高度。

( 二) 从诗人人生经历角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人的人生大多是坎坷、传奇的, 在当时的年代, 诗人都是由于郁郁不得志, 或者是忧国忧民而产生了高尚的情怀, 这种情怀在积累之下通过诗词来进行表达, 在读诗人做所诗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这个学生的情怀, 让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体会他们那种面对人生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 体会这个过程中诗人的人生和情感。在对诗人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 学生自然会提高对诗的理解高度, 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 三) 从古诗遣词造句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中国古诗的遣词造句是最高层的炼字艺术, 诗人在作诗的过程经常会在某一个字的推敲上花费几天的时间。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中国文字的精髓在中国古诗里面体现得最为深刻,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 要将中国文字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文字方面牢牢打下基础, 加深理解, 只有对文字的深入理解, 才能使学生具备在文学方面发展的机会。同时, 在古诗教学中, 课堂上可以适当的拿出一个两个文字,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的汉字替换, 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现古诗的文字精髓, 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必须要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中, 可以是通过课堂教学, 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 从语文基础和艺术角度来完成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通过课堂和课下时间来充分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达到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6) :40-42.

篇4: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措施一、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一)加强基础知识,培养文字功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语文进行启蒙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开始接触到文学,如何做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对学生今后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的角度入手,通过强化记忆和安排合理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基础知识层面的构建,学生如果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扎实,必然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教师在这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拼音、汉字的角度来进行完善,在课堂充分讲解的同时,课后给学生留下作业,以完成学生对语文基础的硬性记忆。

(二)加强教学引导,引导正确方向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着重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在保证自身文学素养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对学生语文进行良好的引导。文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文学素养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培养,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量,必然很难出现对文学的兴趣,真正的文学素养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不断完善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加强道德培养,道德引导文学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跟个人自身道德素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相关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道德方面修养,我们在进行文学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将文学独立来看,要将道德和文学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还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个人道德准则,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从语文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从古诗意境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在唐朝,古诗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也有很多,譬如,李白、杜甫。他们的很多古诗都被选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李白的诗具有洒脱的意境,素有“诗仙”的美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抽出时间来完成对古诗的讲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在情绪方面对艺术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古诗具有陶冶情操的目的,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内心素养和情感高度。

(二)从诗人人生经历角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人的人生大多是坎坷、传奇的,在当时的年代,诗人都是由于郁郁不得志,或者是忧国忧民而产生了高尚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积累之下通过诗词来进行表达,在读诗人做所诗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这个学生的情怀,让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那种面对人生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这个过程中诗人的人生和情感。在对诗人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学生自然会提高对诗的理解高度,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从古诗遣词造句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中国古诗的遣词造句是最高层的炼字艺术,诗人在作诗的过程经常会在某一个字的推敲上花费几天的时间。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中国文字的精髓在中国古诗里面体现得最为深刻,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要将中国文字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字方面牢牢打下基础,加深理解,只有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才能使学生具备在文学方面发展的机会。同时,在古诗教学中,课堂上可以适当的拿出一个两个文字,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的汉字替换,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现古诗的文字精髓,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中,可以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从语文基础和艺术角度来完成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通过课堂和课下时间来充分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达到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40-42.

篇5: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三方面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是涵盖其内,这点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与高度。它更注重的是学生文化底蕴、精神方面的修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一切唯考、唯分、唯名至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上得暮气沉沉,学生缺乏活力。我们的大多数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官本位”思想大行其道,对情感的无比冷漠,等等。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和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如此忽视人文教育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1、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第2页 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例如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雪孩子》一课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抓住关键词句,培养人文素养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相反,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首先要抓住“雪中送炭”来理解课文。先让学生弄懂“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大雪天给别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再引导学生讨论,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帮助”指的是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打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到阵地上来的。紧紧抓住“空着肚子”、“三天三夜”、“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等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朝鲜妇女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送来了战士急需的食物,志愿军战士会怎样呢?最后总结升华认识,“可以说大娘 第3页 送来的不仅仅是志愿军急需的打糕,而是大娘母亲一样的爱,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此时,学生明白了: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这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品读,并从这些句子中去感悟。

3、注重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

二、“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古语说“授之以渔,不如援之以渔”。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 第4页 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发挥教师作用,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一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1、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第5页 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教师必须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与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学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持热情肯定的态度。

2、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外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就会派上用场。

3、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是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欢娱?

总之,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的语文教育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经我们当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更好的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韦志成 《语文课程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3、熊开明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作者:罗平县九龙小学 皇丽琼 电话:***

篇6: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篇7: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英语是一项重要的交流工具,我国对此非常重视。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英语课程,所以,英语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可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侧重于讲解英语教材上的知识,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本文将简单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篇8: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早在1984年,张志公先生就指出语文教学存在“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学教育环节,以此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的高职语文教学也存在“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这不利于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难以促使他们在文字语言中享受语文之美。如何使高职语文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笔者根据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单一

王荣生博士曾经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其作为文章本身的原生价值,当其进入教材后,又多了一层教学价值。所谓教学价值,是指文章“如何传递信息的”,而不是指文章“传递了什么信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语文课文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换言之,教师要扩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的表情达意功能,以此促使学生领略文学之美,这才是教学内容的根本任务,只有带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语言,才能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视野。但从目前来看,教师基本只是对文章进行字、词、句的细致分析,即让学生明白文章“传递了什么信息”。这种看似用心的做法,其实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也将整体文章变得支离破碎。

2、教学方法落后

众所周知,高职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离了语文课程的原本性质,将语文课当作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道德培养,其实这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之一。但是语文教师恰恰忽视了引领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原生态”味道,导致语文课堂丧失了“文学味”。

3、学生地位弱化

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这就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种种原因所限,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课文,有时候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偏离了文本主题,导致学生所学有限,还有些学生误认为语文教育等同于理解词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明显不利于他们真正领悟课文语言的魅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高职生落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

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

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发情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篇9: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教学实践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加强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和文学二者相互关系,长久以来是具有争议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只重视对于文章的教,忽视对于文学的培养,这主要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教学过程中,存在诗歌教学,其教学的基础是经史子集,但是这些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通过对语文学习,学生既能有效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也能很好的提升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当然也不能局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影视、文学作品以及文化活动进行文学素养的提升。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于刻板,应当尽可能变换多种形式,教师也必须对自身教学思路进行不断的更新,使得语文课堂更加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率更好。

一、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

加强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教学理念的创新,继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培养文学素质,可以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将填鸭式教学弊端彻底革除,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提高教学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其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出疑问,乐于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深入了解文章,进而促进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有利于儿童写作技巧的掌握

在具体的时间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掌握,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再出现不知从何下手,从何写起的情况,在体会文章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自身的词汇量,并进行合理应用。是其在记忆名言名句的基础上,并将其巧妙运用于写作中,提升作文的文采。

(三)有利于儿童的思想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有助于完善其思想和观念,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多方面,既可以体现在其文章的鉴赏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还可以体现在其思想观念的健全完善,其心灵不断得到美化,能够明辨是非,摒弃腐朽思想和不良的风气,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道德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将教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诗歌作品非常多,对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诗文,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学习《静夜思》一文时,教师首先将其解释一遍,继而让学生进行体会,了解诗中描写的是思乡之情,用心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之感,由此对于亲情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更加珍惜家人,孝敬父母,以贴近生活的素材培养儿童的价值观。

(二)有效开拓学习视野,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变换多种教学形式,有效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语文的教学是复杂广阔,所以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变化其教学形式,丰富其教学内容。比如,组织踏春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体会自然万物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描写自然万物的诗文进行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将诗文的含义进行解释。比如,学生可以将描写大自然的诗歌《春晓》进行背诵,充分体会诗文中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鼓励学生对课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的热情,而且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进行《少年闰土》一课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鲁迅的相关作用,不仅可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其作品进行把握,进而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强化作文训练,帮助儿童提升文学素养

不仅要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还有注重其文学表现能力的培养。文学的表达是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最终的目的。所以,语文要对儿童作文的训练进一步加强,注意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名言名句的运用。不断完善学生的用词,使其更加准确贴切。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使其乐于写,善于写,敢于展示,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的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对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可以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大家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其他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学培养的氛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重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问题,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就现在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当采取恰当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2]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2014,(09):197+212.

篇10: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它对于现代初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了一点尝试。

一、用“品读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德育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以“读”为载体。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进而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在“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初中生刚入学时,通过读《在山的那边》懂得了一个人要树立理想,要不怕挫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才会走向成功。

通过“读”的熏陶,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道道的色彩,帮助孩子思考人生,选择人行,达到培养他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标》指出: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疑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教《伤仲永》一课时,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一位学生就谈感受:“如果我们也不学习,一定会变成比普通人不如的傻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反问全班学生:“我们是不是上了学就一定会超过普通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上学还不行,还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还要善于合作;善于解疑„„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身边的事进行着思考,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

三、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在作文中倡导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做到我手写手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塑造一种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康的人格。

篇11: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谐,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有一些现象反映出审美情感培养的失落。

一、审美情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呈现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审美情趣教学

虽然在课程改革盛行的今天,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地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等讲授法,对小学生过早地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让学生背诵一些关键词语的解释,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导致学生丢弃书本,使他们没有更多时间仔细欣赏优美插图、品读好词好句、分析精美段落,无法在插图、词句、段落中发现美,感受美,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无法得到落实。

(二)学生审美情趣的缺乏

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学生普遍缺乏审美情趣。他们认为电视上的明星就是美,流行的音乐就是美。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个性及创造力,他们逐步失去审美情趣成了审美的“低能儿”。

二、审美情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呈现问题的分析

(一)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由于“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则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教育。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查阅词语意思,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抄好每一课教案。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 40 分钟,多讲一些内容,再把自己费心抄写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演讲。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不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应试教育”给各科教学都造成了严重危害,但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所受的影响最大,伤害最甚。因为语文教学以情感见长,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为己任,然而一旦它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它便丧失了其优美语言情趣优势,变得僵硬死板,面目可憎。结果不能使学生享受美育的熏陶和神思飞扬的乐趣。

(二)审美情趣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一般地说,健康的儿童都有爱美的天然倾向。但是,这种倾向需要保护和加强,并有待提高与充实。梁启超曾指出: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情趣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是需要精心开发与充实的,而审美情感教育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就具备丰富的审美素养,其间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我们设想,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师生审美情感,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重视个体心灵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有效途径实施审美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参与性的双边教学活动中,发展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在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并为今后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打开一扇成功的大门。

三、小学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现在我们就要思考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两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做法: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篇文章不论悲喜爱怒,其中都有对人生的无尽感触与挥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其中善于发现善于体会,引导学生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陶冶崇高的情操,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

所以,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在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

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育。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我觉得可以:

1.凭借插图展现美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月亮

湾》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梨树和苹果树;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水和小桥,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上,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还有绿油油的大片农田。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小朋友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更唤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水绕山转,山映水中,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3.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

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如教学《东方之珠》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多实践,多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开设有趣的课外实践

语文教学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的契机,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感。无比广漠的宇宙、灿烂辉煌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往往能给人们以丰富无限的美的享受。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对我国的大好河山作了难以计数的描绘。古代文豪,现代大家,皆情不自禁地把笔墨伸向了壮丽的河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使欣赏者领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感。这些客观资源,都是我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绝佳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春秋游、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机会,指导学生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考察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春游时机,可以让学生领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勃勃生机;夏日炎炎,海滩踏浪,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海的宽广胸怀,臵身于景,陶醉于情。多让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寻找闪光点,激发潜在的愉悦,这也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

中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情感上升华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写作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科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通过作文实践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 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引导学生感受现实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 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具有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美的世界爱的情感。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

自己的审美情趣。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

上一篇:模特大赛策划报告下一篇: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