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

2024-05-05

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精选5篇)

篇1: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

1、《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 , 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 《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水浒传》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 “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并深 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 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

《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

施耐庵(1296~1371) ,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2、契诃夫,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情趣隽永、文笔犀利 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 在套子里的人》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 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3、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 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4、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作品中也有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

5、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成为千古名句。 代表作《 》《 》

6、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 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 “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 “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 们所写, 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 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逍遥游》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作 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 作者认为,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7、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 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人称“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友”,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8、朱光潜(1897~1986 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安徽桐城人杰地灵,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 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人。

9、钱钟书,现代文学家、作家,先生学贯中西,被文界誉为“文化昆仑” , 代表作《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 《谈艺录》(诗 话), 《管锥篇》(文论) 。

10、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 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 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 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 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11、刘易斯·托马斯,美国科普作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优美文笔,信服他透彻的说理,为他的机智幽默而发出心有灵犀的笑。他对于人心灵的影响力,决不亚于马克·吐温。

12、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篇2: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

1、《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成为千古名句。代表作《 》《 》

6、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 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 《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 “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并深 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 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

《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2、契诃夫,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 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 在套子里的人》,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 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3、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 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4、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作品中也有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

5、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海内存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 “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 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逍遥游》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作 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7、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 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人称“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友”,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8、朱光潜(1897~1986 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安徽桐城人杰地灵,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 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人。

9、钱钟书,现代文学家、作家,先生学贯中西,被文界誉为“文化昆仑”,代表作《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谈艺录》(诗 话),《管锥篇》(文论)。

10、刘易斯·托马斯,美国科普作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优美文笔,信服他透彻的说理,为他的机智幽默而发出心有灵犀的笑。他对于人心灵的影响力,决不亚于马克·吐温。

12、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中唐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 》、《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 》、《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屈原,名平,字原。他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_________,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他开创了我国___________诗歌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______”,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屈原的代表作有《 》《 》《 》等。

3、鲍照,___________文学家,字___________。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 》《 》等。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9、李清照,北宋女词人,号____________。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是宋代______词派中成就最高者。后人辑有《 》。代表作有《 》《 》等。

10、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论诗主张“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___________”。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最有名的是《 》18首。七言诗在他那里有显著发展,对唐代诗人很有影响。

4、杜甫,字______,河南巩县人,自号_______。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________。杜甫的诗被称为_________,他被后人冠以_______的美称。李白评价杜诗 “_________”。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_________诗人。代表诗有“三吏”“三别”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它代表有《 》《 》《 》等。他的诗作风格多样,以_______为主。

5、陆游,字_________,号______,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 》《 》《 》

6、阮籍,_________(朝代)诗人,字_________,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___________。政治上谨慎避祸与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_________。阮籍是“_________”的代表,其中以 ___________最为著名。

7、陶渊明,东晋诗人。字___________,曾更名___________,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___________。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___________。

8、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杰出的___________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如

11、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12、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_______。以写__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_____。与王维并称“___________”。代表作有《 》《 》等。

13、韦庄,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 《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___________其并称“温韦”,也是“___________”中的代表之一。

14、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___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__诗派代表,其作品被________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 ”之称。代表作有《 》《 》等。

15、苏轼,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___________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与辛弃疾并誉为“____________”。并开创了_______词派。

16、姜夔字尧章,号,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在南宋词坛上,姜夔、__________、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

17、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___________,号楞伽山人。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清词三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18、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世称李昌谷、鬼才、诗鬼等。卒时仅27岁。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李凭箜篌引》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代表作《示儿》《书愤》《临川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7、杜牧(803-852年),唐朝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韩愈的《 》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19、李煜,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___________。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代表作有《 》《 》等。20、周邦彦,字美成,号_______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他的词自成一家,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之称。

21、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___________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22、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___________。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___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___”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___________”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23、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是___________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与___________齐名,并称“温李”。

24、睢景臣,______散曲家。著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今不传。散曲尚存三套,其中《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25、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___时期伟大的 家、家、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___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__。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赋,是介于_ 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8、苏洵(1009—1066),宋朝著名的散文家,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将他与儿子______、_______合称“三苏”。著有《嘉佑集》。

2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________。北宋________家、__________。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读书,十岁能诗赋,二十一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文坛领袖。三苏、曾巩、王安石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30、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代有韩愈、柳宗元。二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世人并称为“韩柳”。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潮州韩文公庙碑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着有《昌黎先生集》。高中我们学过《师说》、《祭十二郎文》。

31、苏轼,字_____,号_____,______派词人代表。且擅书法和绘画,是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________,诗与_____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_______;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32、文与可,______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________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________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33、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人,世称。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与王叔文、刘禹锡等一道积极从事政治革新运动。后来革新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改调柳州任刺史,四年后在柳州含恨离世,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曾与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散文成就较高,著名作品有《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成就也较高,有《柳河东集》。

34、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 》《 》《 》《 》《 》

35、李白,字,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 传世,有“诗仙”之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或“他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另外还有一种“序”称为“宴集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36、归有光,号震川。主要作品为《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收录在《震川文集》中。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本文记项脊轩,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37、周邦彦,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38、方苞(1668——1749),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

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39、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自称蜀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40。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41、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参考答案]

1、香山居士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秦中吟》 《长恨歌》、《琵琶行》

2、楚辞 浪漫主义 风骚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3、南朝宋 明远 《拟行路难》

4、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

5、务观 放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过小孤山大孤山》

6、三国魏 嗣宗 阮步兵 嵇康、刘伶 竹林七贤 正始之音 《咏怀》八十二首

7、元亮 潜 田园诗人 靖节先生8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9、易安居士 婉约 《漱玉集》 《武陵春》《如梦令》 10我手写吾口 诗界革命11吴中四士12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王孟《春晓》《过故人庄》13《秦妇吟》温庭筠 花间词人14王右丞 山水田园 苏轼 诗佛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15子瞻 东坡居士 诗文革新 韩柳 豪放 16白石道人 辛弃疾、17容若 朱彝尊、陈维崧18李昌谷 诗鬼 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 19李后主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20清真居士 词家之冠 词中老杜21岑参22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 24花间词 李商隐 25.西汉

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黄帝

纪传体通史26.南宋爱国27.李商隐 诗歌与散文

28.明允

老泉

苏轼、苏辙29.文忠

文学家

史学家

30.退之

31.东坡 东坡居士

豪放派 苏欧

黄庭坚

苏辛

32.北宋

墨竹大师

胸有成竹33.子厚

柳河东

34.丘

仲尼 儒家

大学

中庸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35.太白

李太白全集

篇3: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

根据笔者统计, 在必修五的所有课文中一共有540条注解, 其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注释主要有48条, 包含了道德文化、官职文化、民俗文化、刑罚文化等丰富信息。如何从课文中的注释中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传统婚嫁文化渗透

“舅夺母志”, 选自李密《陈情表》。课文中的注释为: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在这个地方, 学生就会有疑问, 母亲改嫁为什么要说成是“舅夺母志”呢?我们就要向学生补充相应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国家, 自孔子的儒家学说建立以后, 其仁政思想深为自秦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更把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向全国, 深入民心。而其中, 为愚昧和限制妇女思想及地位的“男尊女卑”的主张, 规定了妇女需遵从“三从四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三从”即“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 所以李密用“舅夺母志”来委婉地说母亲改嫁的事实, 这也是作者李密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如此一讲之后, 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用“舅夺母志”的个中原因, 对孝道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二、古代刑罚文化渗透

“刺配”, 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材中的注释为:脸上刺字, 发往远地充军。刺, 古时的肉刑, 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 用墨染上颜色。配, 发往远地充军。通过查阅相关的典籍, 在《辞海》里的“刺配”条解释说:“中国古代刑罚的一种。在面部刺刻标记, 押送边疆服役或充军, 重者终身不释。始于五代的后晋、宋、元、明、清仿用。”但“刺”与“配”本是两种不同的刑罚, 它们各自的起源要比此说早得多。五代时, 后晋的建立者晋高祖滥用严刑酷法, 煞费心机地把废止了几百年的墨黥之刑重新搬了出来, “刺配”之刑就此产生了。在宋代, 刺配之风盛行, 手段也更残酷。《宋代刑法考》云:“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 既仗其背, 又配其人, 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者。”我们在向学生讲解这个词语的时候不用讲得那么复杂, 可以适当向学生补充一下古代的刑罚有哪些种类。让学生在了解这个传统的刑罚之中, 启发对现代“纹身”时尚的反思。

三、宗教民俗文化渗透

“傩送”, 选自沈从文《边城》。课文中的注释为:傩神送给的 (傩神是驱除瘟疫的神) 。因排行老二, 故小说中也称二老。又因为健壮俊美, 人们给他起了个诨名叫“岳云”。这里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中的傩神,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补充讲解:“傩”, 主要是我国古代基于万物有灵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用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巫术活动。在人们的想象中, 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 能给人们赐福消灾, 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 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遍及全国各地, 如江西的“跳傩神”、广西的“师公戏”、四川的“鬼脸壳戏”、贵州的“地戏”、云南的“端公戏”、安徽的“傩戏”、湘西土家族的“傩学戏”、彝族的“撮泰吉”等, 各具特色。由于关公一身正气, 神勇无敌, 在民间驱傩习俗中, 奉为坛神或戏神。在重庆的梁平“双桂堂”, 一进庙门, 见到的是关公的殿堂, 关公带领关平、周仓, 扶佑佛殿神圣。酉阳阳戏、梓潼阳戏、提阳戏中都敬关公为主神, 在梓潼县还有“关公扫荡”的习俗。每年春节或关公生日, 均要从庙里抬出关公像, 在田野、村寨中游走 (扫荡) , 以借关公之威, 驱邪纳吉, 保一方平安。届时, 当地群众, 在村头庄尾, 设坛迎送, 气氛热烈隆重, 可谓一大宗教民俗景观。这样讲下来, 学生听起来很有意思, 也就能对传统宗教信仰有新的了解, 激发他们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四、官职配饰文化渗透

“簪笏”, 选自王勃《滕王阁序》。课文中的注释为:代指官职。簪, 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 朝见黄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这个词如果没有注释, 那么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以为是筷子的意思。在讲解这个词语的时候, 我们在结合注释的同时应该向学生讲解关于簪和笏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 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 骨头, 玉石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簪缨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 借以指高官显宦。而“笏”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 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 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 中宽3寸”。大唐武德四年以后, 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 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 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 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 笏板废弃不用了。通过补充讲解, 辅之以文物图片展示, 就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为什么“簪笏”指代的是官职, 进而对古代官阶制度有所直观生动的理解。

五、人伦道德文化渗透

“乌鸟私情”, 选自李密《陈情表》。课文注释为:相传乌鸦能反哺, 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其本源来自《本草纲目·禽部》的记载:“慈乌:此鸟初生, 母哺六十日, 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 小乌鸦长大以后, 老乌鸦不能飞了, 不能自己找食物了, 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 已为许多人知晓, 并逐渐演化成孝道、亲睦等人伦文化的渗透模式。清代官员邓钟岳在沈氏兄弟的家产案中所写的批文堪为典范:“鹁鸽呼雏, 乌鸦反哺, 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 蜂见花而聚其众, 义也;羊羔跪乳, 马不欺母, 礼也;蜘蛛罗网以为食, 蝼蚁塞穴以避水, 智也;鸡非晓而不鸣, 燕非社而不至, 信也。禽兽尚有五常, 人为万物之灵, 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争, 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 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 仁而不仁, 沈仲义, 义而不义!有过必改, 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 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文章将鸟类以及动物的行为模式解释为子女报答母恩、兄弟仁义亲睦,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道德文化模式, 其特点是以低级生物行为模式引喻高级生物行为模式中受人推崇的行为方式, 从而渗透人伦道德文化观念。

六、文学体式文化渗透

篇4: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名句和文学常识

一、名句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译】外面没有什么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起初太守逵举荐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我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只因刘氏的疾病一天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的不到准许。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只因为祖母刘氏已经像接近西山的落日,只剩一缕将断的气息,生命十分危险,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如果我没有祖母,就无法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就无法安度余年。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我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人和二州的长官所目睹明知,连天地神明,也都能看见。

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7、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我们家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

8、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瞻仰回顾这些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10、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译】猛虎在深山里,足以使百兽震恐,一旦落进陷阱或笼子里,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造成的状况。

1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所以我隐忍苟活,被关在监狱污秽之地而不辞世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平平庸庸的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自古以来那些富有尊贵而姓名已经磨灭的人,不可尽记,数不胜数,只有卓

越不凡的人才能被后人所称道。

1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愤懑时所写的啊。这些人的心里都抑郁不舒畅,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叙述往事,使以后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

1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也是想以次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

1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奋起而飞,它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1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最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17、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世间人人都浑浊,何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世间个个都醉了,何不吃酒糟大口喝酒?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

1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我听说,刚洗过头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要抖净身上的衣服。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1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2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头巾。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双脚。

2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天色苍苍茫茫,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往下看,也就像这样罢了。

2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况且水聚集得不深厚,那么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堂上的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成为船;放上一个被子就会被粘住,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3、之二虫又何知!

【译】这两个小虫子又懂得什么呢!

24、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译】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双翅就像天边的云。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打算飞到南海去。

2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啊。

2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啊!

2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2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立功劳的偏见,圣人去除了对于名实的偏见。

29、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静。

【译】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幽雅情怀。

3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抬头仰望宇宙天空广大无边,低首俯视万物品类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3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过去感到欢欣的事,顷刻间变为往事,对此不能不深有感触。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终有穷尽的一天。

3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33、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二、文学常识

1、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年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2、“长安回望乡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

3、《景泰蓝的制作》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倪焕之》《稻草人》。景泰蓝,是我国特种的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4、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犍为人。初仕蜀,任尚书郞。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5、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

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6、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昆山人,明代杰出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作,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7、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我们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8、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 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9、《旧日的时光》的作者是英国(苏格兰)的罗伯特•彭斯,他的代表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自由树》。

10、《箭与歌》作者是美国诗人朗费罗,代表作品《生命颂》《伊凡吉林》。

11、《别离》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代表作品《昨日之歌》《山水》。

12、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报任安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13、《渔父》选自《楚辞》。渔父,即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4、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还有大量的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15、《论厄运》作者英国哲学家培根。

16、《直面苦难》作者中国现代作家周国平,代表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灵魂只能独行》。

17、《逍遥游》选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和老子并称为老庄,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8、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兰

亭集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艺术作品之一。

19、《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选自《思想录》,作者法国帕斯卡尔。代表作品《给外省人》《辩护》。

篇5:语文必修五文化常识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5)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狱中杂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7.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何光明

上一篇:平移教学设计表下一篇: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