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2024-05-17

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共14篇)

篇1: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数的组成与分解

仙桃李小双体操学校

王勤

设计目的:颜色匹配,数的分解,按数取物

投放材料:

1、骰子一个(其六面写上数字1、2、3)

2、不同颜色的小框子若干个

3、不同颜色包装的糖果若干颗

游戏规则:

1、4的组成,取4个不同颜色的小框子,2、一筐4种颜色包装的糖果,与小框子4种颜色相同

3、两个小朋友玩

4、轮流掷骰子,看数字是几就选几颗糖果放在相同颜色的框里

5、谁将一框糖果达到4颗就赢走

6、轮流掷骰子,看谁赢的糖果多

游戏教育价值说明:糖果游戏中,先掷数字,再根据数字数糖果,再按数取糖果(颜色分配,数的分解,按数取物),孩子只有不停的玩,越来越了解玩法,策略就会增加,糖果取得就会越来越多。这种游戏没有作业要完成,游戏中赢糖果会很开心,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游戏。

篇2: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1、知识准备

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鸟窝的特征及蜗牛、蜘蛛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

2、物质准备

图片: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图片、草地背景图、“蜘蛛结网忙”背景图、蜗牛、蜘蛛图片

材料:彩色卡纸、纸盒及半成品、旧报纸、树枝、“大树”

工具:橡皮泥、剪刀、彩笔、油画棒、胶棒、图画纸、勾线笔

活动玩法

1、仔细观察鸟巢、蜘蛛、蜗牛图片,了解其特征。

2、选择喜欢的活动和材料,如需合作,进行协商,做好分工。

3、利用选择的材料,大胆想象,进行探索、操作活动。

4、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表现,必要时进行适时适度的协助与指导。

5、作品展示。

相互讲述自己的作品,并把做好的鸟窝放在“大树上”,蜗牛和蜘蛛粘贴在相应的背景图上,懂得生活中关心爱护小动物,能够保护动物的家园。

活动规则

1、合理使用材料,懂谦让,不争抢。

2、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注意安全。

3、安静活动,协商时不影响他人。

篇3:风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风雨雷电”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又有着无穷的奥秘。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风”,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会随着“风”翩翩起舞,“大风”来时他们会激动地相互追逐、躲避。“风”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风”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直观的表面,并未深入了解,知之甚少。大班“风”的主题为幼儿探索“风”的秘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贴合了孩子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目标预设】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辨别风向并做简单的记录。

(2)了解风的利与弊,会辩证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一些风的常识。

(2)蒲公英的种子、吹风机、扇子、纸板、风车、书、羽毛、打气筒、塑料袋等材料。

(3)关于风的PPT。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蒲公英的种子,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蒲公英妈妈想把它的种子撒到各个角落,你有什么办法吗?

幼儿讨论交流,示范自己的方法。

总结:用“吹一吹”的方法最简单,让“风”把种子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解析】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目标,让孩子通过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用“吹一吹”这一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风”的主题。

2. 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

(1)幼儿第一次操作尝试:探究风的形成、特性。

师:除了用嘴巴“吹一吹”能产生风,你还能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

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讨论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相互尝试一下别人“造”风的方法,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

师:为什么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师总结风的形成和特征。

【解析】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这一环节我投放了大量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亲自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及其特性。将简单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幼儿的兴趣浓厚,并能主动尝试别人不同的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风的形成及其特性。

(2)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感受风的大小,发现风力。

师:刚刚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感受到了风宝宝,风宝宝想和我们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听一听,辨一辨,变一变,让你手上的工具发出和风宝宝一样的声音。

幼儿听辨音效,感觉声音的不同变化,说一说风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声音大小不同)用手上的工具表现风宝宝的变化。(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使风变大了?用什么方法让风变小了?)

(3)教师播放音效,幼儿随音效变化风宝宝的声音。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首先要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幼儿持续操作的乏味,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再一次调动起来,幼儿通过听、辨、变亲身感知,获得风大风小的感性经验,在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幼儿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3. 运用材料,探究、判断风向,制造不同方向的风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师:风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感觉一下,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引导幼儿尽可能用方位词东、南、西、北来表述)

师: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用你手上的工具尝试一下,并用你的符号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用提供的操作材料两两合作,制造不同方向的风。

【解析】

探索并记录风向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有效地提问:“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把探究引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扩散了幼儿的思维,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记录的环节,教师给了幼儿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4. 我和风宝宝做游戏:比比谁的羽毛飞得高

师:今天我们和风宝宝做了好多有趣的游戏,小羽毛也想和风宝宝做个游戏,你能让你手中的小羽毛在风宝宝的帮助下,飞得又高又远吗?

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游戏。

【解析】

篇4: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区角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我园尝试创设具有凤阳本土特色的区角活动,让幼儿对家乡的本土有个深刻的认识。为使幼儿更多的感受到本土文化,我们对本土资源进行挖掘、筛选、整理,设计出适合幼儿园孩子年龄特点的凤阳地方特色主题活动并在区角活动中展示出来。由此,在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我尝试设计、开展了大班《凤阳本土特色区角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力求让幼儿在本土特色的区角活动中,更多地了解家乡的特色,努力体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让活动区更“活”,真正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家乡的本土文化有个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2.通过自主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探索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4.乐意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初步了解凤阳的本土文化特点,围绕“凤阳有哪些好玩地方?有什么特色的艺术和小吃?”等话题展开讨论。 请家长配合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

材料准备:

美工创意区:《凤阳美酒飘香香》

老师提供彩纸、彩笔、废旧纸箱、橡皮泥,幼儿大胆设计酒盒、酒瓶。

(我们利用本土资源材料进行有创造性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建筑工地区:《家乡美景——鼓楼》,老师提供油画棒、纸盒、碎步、挂历纸等,幼儿大胆设计制作鼓楼造型,用纸盒堆成鼓楼、用碎步粘贴鼓楼图案等等。

开心舞台区:《凤阳花鼓》

老师为幼儿提供音乐、双条鼓、服装等,幼儿根据音乐,随着优美的旋律唱起了家乡戏——凤阳花鼓,有的小朋友也模仿花鼓女敲起花鼓舞蹈起来。

(看着孩子沉醉在音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利用本土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所起的重大教育意义。)

快乐旅游区:《我当凤阳小导游》

老师根据凤阳的风俗文化、建筑、特产,搜集相关的图片实物进行区角场地布置,每个区角都设立小导游,小朋友和老师是游客。活动中,小游客每当来到一个旅游点,导游就向游客介绍景区特点、民俗风情等。

(活动刚开始小朋友在这方面表现有点胆怯、不主动,经过反复的活动后,小朋友就胆大多了,甚至有些小朋友就像讲故事一样向游客介绍,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

益智书屋区:《我对凤阳知多少》

为了使大班孩子进一步深入了解凤阳的本土文化,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录音机、麦克风、简单的凤阳人文景观、本土艺术等文字卡片、凤阳民间故事书。幼儿大方地认、读、讲解自己所知道的凤阳本土文化知识。

(在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能力,进一步让孩子在活动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去了解和再现凤阳本土文化,个体也获得了有益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

主题环境: (一)作品展示区(把幼儿创作的各种作品进行展示,有助于培养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二)问题墙(幼儿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粘贴在问题墙上,请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活动过程:

1.师介绍凤阳本土特色的几个区角并提问:你知道凤阳有哪些名胜古迹?有什么特产?有哪些民间艺术?

2.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活动区活动。

3.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观察美工创意区、快乐旅游区的幼儿,适时指导使用新材料。

(用相机捕捉每个区孩子们的闪光点,留下幼儿活动的痕迹。)

4.活动写真:教师在建筑工地区中投放了剪刀、油画棒、纸盒、碎步、挂历纸等各种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尝试堆砌鼓楼。活动开始后,有的幼儿用纸盒堆砌鼓楼,有的用挂历纸剪鼓楼,有几个做完鼓楼的外形后,再用碎步或者油画棒填色,此时,吴悦小朋友对着大家说,“咦,鼓楼上方还有‘万事根本’4个字呢,我们也要写上吧。”经吴悦小朋友一提醒,有的幼儿用油画棒写出4个字,有的用挂历纸卷成小纸棒拼出这4个字。(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达到了自我完善。)

5.师幼交流与共享。

(1) 请幼儿将完成作品放在展示区,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进而互动学习。

(2)讨论各个区个别幼儿有创意的行为。

(3) 围绕“今天我遇到的困难”,请幼儿自由讨论,师幼交流后把问题及办法记录在问题墙上。

活动反思

1.本次凤阳特色区角活动,大部分材料由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 幼儿玩起来亲切、投入,积极性高,能在快乐、自由的气氛中进行自主地活动,能较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有的区角材料提供不够明确,让幼儿在活动中显得无从下手或学习过于浅薄,效果不明显。

2.整个活动以“凤阳本土特色”为主线,各个区角能够有效利用提供的材料,教师及时用相机捕捉幼儿的闪光点,这一形式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活动之后让幼儿通过屏幕欣赏,幼儿情绪高涨,急于分享自己在本土特色区角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和成就感的培养。

篇5: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熄灭的蜡烛

第二组 二十二号

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蜡烛的熄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个现象在成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孩子的眼球,5-6岁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蜡烛的熄灭”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今天,我组织的《熄灭的蜡烛》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正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探索、总结蜡烛熄灭的原因和体验做实验的乐趣,使幼儿在尝试和探索中积累有关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合作者。让幼儿在活动后继续到区角进行进一步探究活动,使幼儿的探究行为得到更深入的延续,从而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4.体验合作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罩在杯子里的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能自主参与探究。活动难点: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活动准备:

蜡烛手偶,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瓶子12个,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12根,打火机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手偶,手偶做自我介绍,邀请小朋友们去做客,激发孩子的兴趣。

2.教师安排一幼儿玩装空气的游戏,教师借机介绍我们周围都有空气,激起孩子的求知欲。

二、幼儿动手操作,一起探讨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1.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塑料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2)幼儿猜想。

(3)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4)教师结合课件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塑料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2)幼儿猜想。

(3)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4)教师结合课件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3.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瓶子大小的关系。

(1)教师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塑料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2)幼儿猜想。

(3)请幼儿分组做实验。

(4)教师结合课件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的快,所以先灭掉了。

4、借助课件梳理和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的快,就会先灭掉。

三、培养安全意识

今天我们用蜡烛做了很有意思的小实验,你们高兴吗?蜡烛虽然用处很大,也很漂亮,但我们平时在家里可千万不要自己随便点蜡烛玩火,那样会非常危险。

四、活动延伸

让“蜡烛的燃烧”走进区角,结合幼儿一日生活让幼儿自选活动进一步探究。

1、利用各种材料继续探索空气助燃的特性,并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索经验。

篇6:大班科学活动的教案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

活动目标: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篇7: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科学领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显然,幼儿科学活动,教师更注重的是创设提供让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使幼儿能真正动手动脑。然而,由于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差异,科学活动是在集体教学中很难整齐划一的完成,那么科学区角的建立有效的弥补了集体科学活动中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科学区角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一、注重材料的引导性

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引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玩具“灯泡亮了”,这是我园在省专家的领导下研发的玩具,我做了进一步完善——为孩子提供了图示,让孩子通过观看图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第一页图示,幼儿通过实验探究出电池同方向摆放电路不会连同,电池要按照不同方向的摆放才会连通;第二页图示,幼儿通过不同线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会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进行更多的尝试、发现;第三页图示,我设计了一个可反复使用的记录表《我会导电吗》,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电路连接哪个物品会导电,然后做出记录,并挂在墙上,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每幅示意图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幼儿对于玩具的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自我观察实践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图示、记录表

幼儿活动过程中

二、注重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要让幼儿在短时间实现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必须为幼儿提供易于探索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活动,进而为促进幼儿探索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科学区角投放材料的性质应有别于其它区角的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如果不具有探索性就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很少幼儿会主动去探索。即使有人去玩也常常是坚持不久,往往是玩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走开了。如我在科学区投放了玩具“扇一扇”,其中有纸片、铁钉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扇”,发现哪些东西能够被扇起来。开始投放几天有人来玩,几天后就没人来玩,于是我进行反思,并询问部分幼儿后,了解到原来是这些材料探索性不强,材料提供较单一,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操作一会儿就会了,没有挑战性。明白原因后我及时调整材料,将材料进行改进,投放了更多实验的材料,如棉花、硬币、海绵、塑料花、曲别针等等。增设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曲别针要用小风力还是大风力才能被扇动,让幼儿首先猜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的探索才具有挑战性,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玩具:扇一扇

三、注重材料的趣味性 占地盘

科学区的玩具材料投放不能注重了探索性而忽略了趣味性,一味的让孩子知道实验的现象,只是看起来漂亮,但玩起来没意思,使孩子玩的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制作的玩具,要平衡玩具中的“玩与教”的作用,真正的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如“占地盘”,主要让幼儿练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原来我只是写了一些题卡,幼儿作答,属于幼儿自己考自己的题,比较枯燥,幼儿不喜欢玩。后来我进行了调整,将这个玩具做成竞技性玩具,竞技双方每人持有一套数字卡册(双方的颜色不同),二人通过掷骰子的方式开展答题游戏,幼儿根据骰子上的表情图及文字提示,开展答题活动,幼儿可在四块答题板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加减算式,并在自己的数字卡册中找到正确的数字进行粘贴。当游戏结束时,比较红蓝双方谁贴的更多,多者为胜。在玩具中增添了情境,这样大大增强玩具的趣味性,这样就能使他们更愿意操作,愿意学习,让孩子在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使孩子能愉快地走进创造的科学殿堂。

幼儿正在游戏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而对需要持续观察才有所发现的现象,观察兴趣不浓,有效记录的能力也不强。面对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如下问题:我们究竟要引导幼儿记录什么?怎样有效记录?大班幼儿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可以记录,但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反映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设计适合大班幼儿操作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在自我的探究和操作中发现问题,能将操作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1.记录的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引导他们记录自己熟悉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所观察和探究的事物。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

2.教师提供给孩子简单的符号,大班幼儿对符号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认知,不仅是为了引导孩子做简单的记录,更是为了激发幼儿创造自己独特的符号去自主记录的意识。

3.提供不同材料,丰富记录方式。科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因而记录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工具、材料来拓展孩子的记录方式。大班幼儿的记录可以采用各类粘贴、照片、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具体用哪种形式,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记录的内容、玩具材料来确定。我们要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提供不同材料,让孩子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记录,不断丰富孩子的记录方式。通过有效互动,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记录的方法。教师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情况,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粘贴类记录表

文字符号类记录表

绘画类记录表

第一天

第四天

在提供材料中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难易度上体现出层次性。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材料投放要由浅入深,要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探究。如玩具“分一分”,它主要是让幼儿练习圆、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我原来的设计方案是让幼儿将设计好的拼版摆在正确的位置,最后让幼儿数一数用了几块一样的拼版拼成了一个圆。这样的方案比较枯燥,幼儿不喜欢玩。后来我进行了调整:增添了色子、分分板和小熊头像等,幼儿通过抛色子为小熊等分饼,色子抛到几,就为小熊等分几只饼,能力强的幼儿可以为小熊等分长方形的饼干,能力弱的小朋友可以为小熊等分圆形饼干。

分一分

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区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探究兴趣不高。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六、注重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实施本阶段教育目标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确定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动的进度拟订科学区的具体教育目标,安排活动内容,适时增加、丰富、调整操作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受益。如大班三四月份的教育重点为1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制作不同的玩具,如分解组合箱、超市购物、捡10分等玩具,幼儿们非常喜欢,参与性很高。

捡10分

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们固定的道理,而是更希望自己去尝试、探索、操作,通过与伙伴之间的讨论,提出疑问,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并且他们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在区域投放的每一个材料都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从而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任务在情景、竞争中完成本年龄段的教育目标。

篇8: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七巧板是我们民间的一种智力游戏材料,由七种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木板组成,通过自己不同的拼搭,就能变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正是这样才更加吸引幼儿想去玩七巧板,有想去探索的欲望。我们设计本次活动,是通过各种游戏形式,由浅入深的让幼儿掌握七巧板的玩法,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社会

活动方式集体

活动名称综合活动《七巧板》

活动目标

1. 了解七巧板的组成,尝试用几何图形进行不同的组合,创造出各种有趣的造型。

2.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玩七巧板的成功和乐趣。

活动准备

1. 人手四套七巧板。2.大七巧板一套。3.造型模板若干。4.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1. 介绍七巧板

(1)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玩具。”(出示七巧板大教具)提问:“谁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2)请幼儿通过颜色、形状、大小来说出它们的不同。

(3)小结七巧板的组成。

师总结:“七巧板是由七种颜色、七个形状组成的,它们生活在一个家里不能分开,它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变出许多的魔法,你们相信吗?”

2. 幼儿初步尝试玩七巧板

(1)提供橡皮泥,让幼儿用七巧板在橡皮泥上随意造型,激发幼儿对七巧板的兴趣。师:“小朋友你们试试七巧板宝宝在橡皮泥上能变出什么魔法。”

(2)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将做好的造型放到展示板上。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摆放造型内容。

提示幼儿语言的完整性。

3. 进一步尝试七巧板游戏方法

(1)师:“小朋友图案宝宝也来了,她们也想和七巧板宝宝做游戏,你们愿意帮它吗?”教师提供有内线图案和没有内线图案的模板,通过两种难易程度的不同让幼儿分别进行游戏,掌握七巧板的基本玩法。

(2)教师进行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帮助。

(3)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拼图游戏。

(4)师:“小朋友快来看有一个图案宝宝没有拼好,谁愿意帮助它?”让幼儿发现有错误的拼图并请小朋友帮助解决和改正。

(5)师:“小朋友看还有一种玩七巧板的方法,你们想尝试吗?”请幼儿自由选择一块大的七巧板分组合作进行拼图游戏。

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种方法是怎么玩七巧板的吗?(看图拼七巧板)那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教师带幼儿到活动室外面去玩七巧板。

活动评价

1.过程评价(主要环节实录及评析)

幼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七巧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操作,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造型,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七巧板的各种不同的玩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大的七巧板教具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它的形状和颜色,了解七巧板的组成,不仅为下面的七巧板的拼图打下了基础,并且将活动与数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幼儿初步尝试玩七巧板,提供了橡皮泥的模板,让幼儿用七巧板在橡皮泥模板上随意造型,激发幼儿对七巧板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像力,幼儿做出的造型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想像,在延伸活动中,通过请幼儿自由选择一块七巧板分组合作进行拼图游戏,不仅七巧板的玩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的快乐。

2.自我评价(对整个活动的总体评价)

(1)成功经验

为了让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活动七巧板的玩法,教师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游戏活动形式,先给幼儿提供橡皮泥模板自由的造型,这种游戏的方式,幼儿在七巧板的造型时,不受任何约束,按自己的想像进行造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然后提供有内线图案的模板,让幼儿根据形状提示摆放七巧板。最后,提供没有内线图案的模板,让幼儿根据外廓提示摆放七巧板,这就要求幼儿对外廓内的形状进行判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种方法使幼儿逐步掌握了七巧板的玩法,同时激发了幼儿愿意玩的兴趣,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也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发言不积极的幼儿我及时地给予机会。其次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地自由探索,我只是作为引导者,随时给予个别幼儿进行随机引导。最后在活动中我采用开阔性的语言进行提问,让幼儿有充分的思维和语言空间。

(2)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没有按照七块木板来拼,有的小朋友虽然拼出了造型,但他只用了五块板或六块板,没有掌握七巧板的正确玩法,教师的个别指导还要加强,让幼儿知道玩七巧板一定要用七块板。

(3)改进措施

篇9:大班科学活动区角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种植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很多幼儿园中开设了自然角种植课程,方便幼儿与大自然进行亲近,也能够实现幼儿进行自我探索,促进幼儿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本文主要对自然角种植活动当中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不断提升现代幼儿教育水平。

【关键词】

幼儿 探究能力 自然角 种植活动

幼儿园可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有较大面积种植地的优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种植环境,让幼儿在种植中了解植物生长的简单规律,在观察中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劳动的技能、感受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逐渐建立认知结构。

一、自然角种植活动的设置意义

自然角是随着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出现的一种幼儿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进行植物种植来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观察和记录来亲身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能够对自然生命产生新的认识,丰富幼儿的见解,开阔幼儿的视野,对于幼儿之后的生长都具有重要价值。比如我们开展的“一米菜园”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的兴趣和情感,实现以一米菜园为课堂,收获健康新鲜蔬果的同时,更多的是享受培育的过程,真正践行健康生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让幼儿亲近自然,增强探究意识。在一米菜园的种植角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自己来主动亲近大自然,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去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从小就能够养成自我探索和亲近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一米菜园的活动当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来照顾蔬菜生长,教给幼儿们用小锄头来进行除草。再者,在种植的种类上,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让幼儿多种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植物,这样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解答,在不知不觉当中掌握蔬菜的相关知识,也能够培养幼儿主动接近大自然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家长的参与程度来促进种植活动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家长参与度在幼儿探究能力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因而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多多参与到种植活动当中,让家长与幼儿一起体会种植活动的快乐,这对于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参与日,让家长来担任一节课的幼儿园老师,与幼儿共同体验种植活动的乐趣,在共同种植花卉或是蔬菜的过程中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幼儿与家长间的亲密度。再者,还可以开展种植日记活动,让幼儿将种植的植物拿回家,在家长的配合下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并且通过日记的形式将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或者也可以通过让幼儿绘画、家长配字的形式,共同参与制作日记,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感受植物生长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家长在幼儿探究能力发展中的参与度,更好地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

(三)主动发现问题。在前期培养起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之后,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将幼儿的注意力往自动探究上进行引导,为幼儿探究能力提升做好铺垫,而探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思索。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事物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总是会提出相应的疑问和困惑来,而通过对发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探究的过程。在幼儿自然角种植活动的开设当中,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植物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种植园里的蔬菜在冬天时为什么会变软,这是什么原因?是所有蔬菜都会变软还是部分蔬菜?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蔬菜度过寒冷,防止蔬菜变软呢?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提出这些问题来对幼儿进行引导,并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详细作答,对于想象力表现突出,回答出众的幼儿进行奖励。并且对于答案的探究和解答,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采用上网查阅或是家中试验的方式来进行解答,让幼儿在自身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起探究能力。

【结 语】

大自然是为幼儿教育和发展提供的天然教材,幼儿园在开展探究能力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孩子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接触,通过多种多样的种植活动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能够让幼儿丰富自身的感性经验,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妍.特色生态式种植,让幼儿接近绿色生活——幼儿园生态式种植活动特色课程的四个步骤【J】.时代教育,2016(02)

【2】吴春,徐海.以“种扁豆”为例,谈大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多元发展【J】.快乐阅读,2015(04)

【3】陈晓妍,王兰兰.体验中探索,快乐中成长——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5(22)

篇10:大班科学活动设计“相邻数”

活动内容:数字宝宝找朋友(认识相邻数)

活动目的:认识相邻数,知道相邻数是比自己多1和少1的数字。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头饰,红黄蓝绿各一套。2、2——9的数字卡片一套,魔盒一个。

3、已学会顺数和倒数。

4、情境表演:事先与配班老师交待好。活动过程:

一、给幼儿戴头饰,谈话导入。

二、情境表演:来客人了。

(配班老师当客人敲门而入)教师:“欢迎来到数字村参观,我是数字村村长。”配班老师:“你们数字宝宝有什么本领,表演看看。”

表演:数字宝宝排队。(红队从小到大排队,黄队从大到小排队,蓝队从小到大排队,绿队从大到小排队。)

客人看完,表扬幼儿离开。

三、游戏:我的邻居

教师:刚刚客人夸我们真棒,高不高兴?村长也为你们骄傲,为了奖励你们,现在村长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1、幼儿排着队依次坐下。教师:你们知道邻居是什么意思吗?(如幼儿不知道就稍加讲解。)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我的邻居”

2、讲解游戏规则及玩法。分别请数字宝宝牵出左右的幼儿,别的幼儿说出他的邻居是谁。

3、几遍游戏以后,请幼儿想一想数字宝宝和他的邻居有什么关系,讲解相邻数的概念。

4、再次游戏。游戏时引入数字宝宝和他的相邻数是好朋友的概念。

四、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教师从魔术盒中抽出数字,被抽到的数字宝宝迅速跑到台前说:“我是数字宝宝几,我的朋友在哪里?”与他相邻的数字宝宝迅速跑到台前与他手拉手。

五、谈话,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数字宝宝交到了好朋友,高兴吧,现在和你们的好朋友玩游戏去吧!

篇11: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二、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三、活动过程:

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2、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

(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

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四、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2、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五、经验迁移

篇12: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弹性

西街小学唐晓燕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感知物体的弹性,了解物体弹性的特点和用途。

3、通过幼儿探索、发明、制作,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在室外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到户外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全体幼儿观察老师的试验,讨论、理解物体的弹性。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

二、游戏:找一找,想一想。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三、让幼儿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弹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业、建筑等方面的用途。然后,引导幼儿一起小结:“弹性的用处很多,生活上、学习上需要有弹性的物体,工业、建筑等行业也需要弹性的物体。”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自由选择材料,自制一样有弹性的好玩的玩具。

篇13:大班科学活动:弯管之旅

上学期, 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管子玩具。有一天, 我发现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 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 把一个弹珠放进管子, 弹珠从另一头滚出来了;一个孩子把一块积木也放进了管子, 可是积木落下去一半, 却出不来了……《纲要》强调, 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的探索吗?于是我决定利用管子玩具, 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 了解事物的相关特性。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 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 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 大胆交流, 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弯管玩具, 螺帽 (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 、毛线、较长的硬钢丝、沙子、手电筒。

2.教学材料:大记录表一张 (图一) , 小记录表 (图二) 人手一张, 笑脸、哭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 弯管拼搭

教师:看, 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 请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赶紧搭一根弯管, 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 (幼儿拼搭, 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 说说你搭的是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给予回应。)

2. 预测假设

(1) 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 真有趣呀, 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 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 (幼儿仔细观察, 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 中间都是空的。

(2) 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 像一条弯弯的隧道, 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 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 有哪些小东西? (出示统计表, 表上有空气、沙、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

教师: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隧道吗, 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笑脸和一些哭脸, 笑脸表示能够穿越, 哭脸呢? (不能够穿越)

(3) 统计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 猜一猜, 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 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 把笑脸和哭脸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贴到前面的大记录表上, 笑脸表示能穿过, 哭脸表示不能穿过。)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 你从表格上看懂了什么? (点数表格上笑脸和哭脸的数量, 把总数写在最后一栏, 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表格。)

3. 验证、记录

(1) 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请你们去做个实验, 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 能穿越的打菁, 不能穿越的打菖。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 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 交流实验结果

(1) 空气:空气是流动的, 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 也能穿越弯管呢? (风、水、声音、气味等)

(2) 沙子:颗粒比较小, 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 (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 (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 晃动弯管, 更容易快速穿过。)

(3) 毛线:线在穿越的时候还需要一点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够顺利穿越。为什么线能穿越弯管呢?

教师小结:因为线是细细的, 软软的, 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 (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 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 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 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 不能拐弯,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 (出示钢丝弹簧) , 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 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篇14:大班科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2学年第二学期读书计划下一篇:大学老师给学生写操行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