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生态学

2024-05-17

行政生态学(通用6篇)

篇1:行政生态学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利益关系出现重大调整和重组,市场管理需要进一步创新。

文章在介绍市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生态思想对工商行政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的新要求,又进一步阐述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生态中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和协调者的关系,为更进一步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市场生态 工商行政管理 要求 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具体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进入市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

总理提出:“要依法监管,提高执法水平和效能;维护公平,切实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搞好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监管的重要力量,更需要新的改革和突破,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需要。

市场生态思想

市场生态思想需要从市场谈起,市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

市场将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诸多因子组织起来,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ENCE)”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良好的市场运行及协调发展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市场研究中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将环境、资源等自然因子纳入到衡量市场发展状态指标体系,扩展了市场系统的内涵,初步形成了市场生态思想。

可以说,市场生态思想是市场理论与生态学理论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生态理念在市场系统中的运行和发展。

它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生态理念当中“有机、平衡、协调、系统”的内涵,协调市场系统运行中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现阶段市场生态思想主要是借用“生态”一词的广泛内涵,将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借鉴到市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借“生态”一词以表达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市场生态”被理解为“市场生态环境”,具体指某市场主体外界影响因子的总和。

市场生态环境首先是市场的诸多因子在一种均衡条件下的环境状态,系统自身也会有演化与进化。

再者,市场生态环境成为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为生态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目标和参考,以促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学原理与市场学原理之间的相互映射研究,如生态平衡与市场平衡、生态规律与市场规律、生态效果与市场效果、生态位与市场细分、生态竞争与市场竞争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将市场生态思想运用到具体市场系统与生态系统研究中,协调市场经济中参与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市场系统与生态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市场生态思想的研究还未形成气候,其自身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笔者认为市场生态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经济活动中市场各行为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是指一个由经营者、消费者、协调者、监管者以及在其中生成、运行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等组成的动态平衡的市场生态系统。

这是一种竞争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依存、协调合作的关系。

市场生态思想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市场生态思想正是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研究具体市场问题,对作为市场的监管者的工商行政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工商行政管理理念的要求

长久以来,工商行政管理者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角色。

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被管理者。

市场生态思想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不但是管理者,更是市场生态的参与者。

市场生态思想将工商行政管理放在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平等的地位上,与经营者、消费者、协调者一起组成了市场参与的各方,应由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

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改变过去“政府本位”的思想,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具体工作,都不能再仅仅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应了解市场需要工商行政管理做什么、怎么做,以此为出发点安排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二)对工商行政管理手段的要求

市场生态思想认为以集贸市场、店铺商业为代表的传统市场形态将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特许经销、直达供货、仓储式销售、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普遍采用,这些变化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应由过去运用单一的行政执法转变到法律、行政、经济、道德、信息等多种手段共同实施,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社区、网上以及流动工商工作站三位一体社会服务网络,全面渗透到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

工商行政管理需要通过自身信息的有效整合,积极开发投资、交易、消费指南、市场专项预警、市场秩序评估等深层信息服务产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对工商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是从计划经济延续过来的,将“检查多少次,出动多少人、罚款多少元、宣传多少次”等指标当成目的。

工商行政管理方式需要必要的改变,必须站在市场生态的角度思考工商行政管理方式的新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方式要逐步由驻场式的静态管理向以市场巡查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管理方式并存互为补充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

重点要放在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与其他监管者之间协调配合,通过不同层面的信息共享,形成管理合力,实现市场生态的自我净化。

篇2:行政生态学

尊敬的 XX 巡视员,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省国土资源厅苗巡视员一行来我区检查指导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现就我区基本情况和近年来贯彻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XX 区是渭南中心城市所在地,辖 16 个镇 6 个街道,48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 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 97 万人。秦岭北麓地区涵盖我区桥南、阳郭 2 个镇,区域内有沋河水源涵养林保护区、石鼓山自然保护区、天留山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是我区水源涵养地和绿色安全屏障。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是全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细化了具体措施,开展了多种专项行动,切实做好秦岭 XX 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条例》的贯彻执行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学习,广泛宣传,营造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条例》颁布后,我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区政府法制办利用“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湿地日”等各种纪念活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区环保局广泛开展了考察调研、认养珍稀物种、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动,宣传秦岭,关注秦岭,保护秦岭,教育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营造了广大群众齐抓共管、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塬区各镇及各相关部门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加强领导,各司其职,确保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条例》实施后,我区迅速成立了以区长为主任,分管区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 XX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沋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要求,制定了《渭南市 XX 区沋河水库上游人畜粪便治理规划》、《渭南市 XX 区沋河饮用水源地表水保护区暂行规定》、《沋河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法规,实行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包联制度,明确了包联领导、包联部门和包联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负责人,落实了任务,夯实了职责,确保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大财政投入。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管理,确定了以农、林、牧为主的流域发展思路,积

极鼓励和号召在流域内推广环保农业和沼气工程,在沋河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建成沼气池 700 余口,有效保护了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

(二)狠抓森林保护。近年来,我区以天保、三北、退耕等林业工程为载体,累计完成秦岭北麓封山育林工程建设任务 17.4 万亩,落实专兼职护林人员 57 名,新建修缮护林房屋 1000平方米、宣传标志碑(牌)及警示墙 178 个,拉设机械围栏 3580 米,完成林中空地栽植 0.56 万亩,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3.2 万亩,使山区林地总量增加了 3.5 万余亩,森林蓄积增加 5.2 万立方米,林分质量和防护效能大幅增加。按照省、市要求,区政府同各街镇签订了《森林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书》,把各街镇,特别是秦岭北麓涉及各街镇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保有量、林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区对街镇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建立了森林管护与发展长效机制。目前,我区天保二期工程(201x-2020 年)已经启动实施,《XX 区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201x-2020 年)》已着手制定,未来十年,全区将实施森林保护 46.6 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 9 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5 万亩、封山育林 4 万亩),完成森林抚育 6.65 万亩。

(三)重视水土保持。我区积极落实水土保持任务要求,对秦岭北麓水保项目登记造册,同时加大治理力度,先后投资 1600 余万元,治理沋河上游水土流失 65平方公里,植树种草 30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 18平方公里。积极争取国家资金 1300 余万元,在沋河上游稠水河流域实施淤地坝坝

系工程,拟建设淤地坝 22 座,坝控面积 35.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 17 座,稠水河水质明显改善,水库来沙量骤减,治理成效显著。不断深化河道管理工作,针对我区境内跨河项目增多,乱采砂石现象严重的实际,制定河道巡查制度,扎实做好河道“三乱”治理工作,确保河道行洪畅通。同时,编制了《XX 区 201x-201x 年河道采砂规划》,将沋河上游全部划为禁采区,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秦岭土石山区的植被,保护了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201x、201x 两年间整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沋河水源地保护等项目资金1167 万元,实施以梯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项目,治理 15.12平方公里。201x 年将继续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投资 186 万元对秦岭北麓 2.98平方公里进行生态治理。

(四)防治地质灾害。根据我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制订了《201x-201x 年XX 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渭南市 XX 区 201x 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实施群众搬迁,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恶化趋势。

(五)培育开发旅游。结合我区实际和新形势的要求,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区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各景区的具体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科学推进了旅游资源开发,严禁盲目开发而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现象的发生。依托航天博物馆适度

发展天留山、秀龙山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双赢。

三、严格审批,规范执法,依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按照《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总体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我区严把秦岭北麓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及“三同时”制度,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关停少数污染企业。对群众反映的沋河上游河道采石的 5 个没有任何相关部门手续的砸石场进行了查处,截止目前拒批开发类项目 12 个,有效防止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为切实搞好秦岭北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区加大对《森林法》、《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开展各项林政执法活动。一是按照市林业局《关于开展亮剑行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开展打击破坏林地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功,查处非法侵占林地案件 1 起,整改完善征占用林地手续 2 起。二是按照《关于下达十 X 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文件要求,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继续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严格木材采伐许可证办理制度,全区 201x 共查处滥伐林木案件 5 起,收回林木 21 立方米,行政处罚 5 人次。三是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共清理非法木材加工摊点 2 处,收回木材 23 立方米,取缔了公益林区及周边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摊点,净化了林区秩序。四是对于非法贩运野生动物及非法采集、挖掘珍惜野生植物案件,依法从快、从重查处,201x 年共查处非法收购野生动物案件一起,没收猪獾 13 只,共受理野生动物举报

信息 15 起,外出救治放生野生动物 13 只。五是搞好木材运输管理工作,全年对符合条件的木材运输户出具运输证明 32张,申办木材运输方量 340 余立方米,查处非法运输木材案件 3 起,没收木材 9 立方米,行政处罚 5 人次。六是按照省、市相关要求,扎实做好我区林业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制定了《XX 区规范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方案》和《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表》。七是加大管护稽查力度,严厉查处管护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进一步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和管护责任心,确保了秦岭北麓区域的植被安全。

近年来,我区在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及秦岭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区秦岭北麓地区除部分属中高土石山区外,大部分为黄土台塬区和丘陵沟壑区。由于沟谷相对高差较大,自然坡度较陡,加之受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致使滑坡、坍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沟谷多不对称,区内多为坡耕地,林木稀少,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二是该区域属沋河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人口较多,人为活动频繁,对水源地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影响较大。三是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建设和保护工作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为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工作困难和问题,我们希望省市有关部门:一是加大对秦岭北麓地区特别是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的移民搬迁力度。二是继续加大小流域治理投资力度,做好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三是抓紧制定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使生态建设和适度开发有章可循。四是切实加强对即将开工建设的西南铁路复线和玉山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监理工作,避免或减少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影响。

篇3:行政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系统的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具有协同互动的关系,系统内外各层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功能,都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1]。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对研究和深化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环境。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只有在与其环境的各种交互关系中取得平衡,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一般而言,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主要涉及社会生态环境与规范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层次性的复杂整体,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2]。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态度、风气、价值观念等。在规范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都会产生渗透或交织、促进或妨碍等作用和影响。因此,利用生态学理论研究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出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所受到的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改革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有利于加快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变革。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显然是对当下行政管理生态变化的有力回应。通过生态学视角与原理运用研究,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协作组织系统,以满足组织战略决策,谋求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有利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组织改革目标的整体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不存在孤立的要素,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内外生态要素关系,正确把握它们之间动态的平衡,促进内外生态要素的有机整合,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推动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高校发展总体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把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看成是各个行政管理主体生命之集合形态。各个行政管理主体之间以及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功能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探讨行政管理改革就必须分析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对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行政管理机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分析各级行政组织内外之间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就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而言,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态危机”:一是效能弱化,主要表现为高校行政管理对促进高校三大职能的实现作用不突出,管理的满意度和效率不高;二是矛盾强化,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与党务管理、学术管理、后勤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冲突增多;三是环境“沙化”,主要表现在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协作、合作困难,和谐共生机制不健全,整体观不强。为此,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必须对当下的生态问题作出有力回应。

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生态学原则

1.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是其在时间、空间上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生物单位之间的功能关系[3]。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相近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空间。若同时在一个区域,必有合理的空间分割,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遵循这一原则,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应在行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充分满足大学对不同职能的需求和各方面不同层次办理教育事务的愿望,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定位,合理设岗。既要避免行政部门职能重叠,人浮于事,又要避免职能缺位,管理空白,确保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系统中“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2.动态平衡原则。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当受到外界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保持或恢复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生态平衡对内表现为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在结构上的有机关联和互动;对外表现为行政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在信息和能量输出与输入上处于平衡、平稳和开放的状态。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既要注意体系内部各要素围绕体系主体进行良性互动,形成生态学意义上的协同和平衡,又要主动适应校内外行政环境的变化,形成生态学意义上的和谐和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果以行政环境为主体,将表现为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或促进作用;如果以行政管理为主体,则表现为其对行政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

3.群体动力原则。生态学研究中的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看,实现目标的方式有三种结构,即合作式、竞争式和单干式。与竞争的目标结构、个人主义的目标结构相比,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会产生更多的人际吸引,从而更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教育学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互补,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群体行为不是简单的算术相加,群体包含有群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是一种新的行为形态,即两个人以上的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所产生的力量总和,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能发生质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改革要充分调动和激发起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形成群体动力和合力,保证组织目标实现。

三、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生态学策略

1.树立人本理念,确立生态行政管理思想。生态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行政、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实施人本管理。一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二是以 “人”为终极关怀对象,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行政管理只有创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师生员工不是被动的管理客体,而是具有强烈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主体,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如果只有严格的管理而缺乏师生员工的主动配合,管理是十分脆弱的。所以,高校行政管理中人本理念的贯彻,就要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管理活动,使他们与学校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行政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

2.加快章程建设,构建生态行政管理环境。依法办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内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办教育的头等要求,大学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要求下合法合理办学,就是要在自己的章程规范下依法办学[4]。首先,依托大学章程建设,从制度层面设计好高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政治利益、行政利益和学术利益的规则体系。一方面,要促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发展,形成管理合力。在高校管理系统内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同时存在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不同利益群体。如果权限不清,容易形成冲突,导致学校整个管理改革偏失。唯有科学设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权限和职责,促进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平衡发展,才能保证高校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党与政的关系,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系统生态运行。要立足高校党与政的生态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关系,推进高校管理模式向“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的方向发展。其次,固化高校行政管理的“生态位”。应改进刚性的制度,完善制度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信息环境和工作环境,为开展好高校整体工作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法治化、高效化、优质化运行。同时,高校是一个功能系统,行政管理是这个功能系统中的子系统,有其特定的“位能”。找准行政管理的定位就是要找准行政管理在大学功能系统中的位置,使其适应新时期大学发展的需要。应根据一般管理分工原则,严格高校五类岗位的界定:教学岗位、教辅岗位、科研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和企业岗位(包括后勤产业服务岗位)。把行政管理人员从其它四类岗位中剥离出来,同时利用职能系统和过程管理去有效地激活其它四类岗位,使高校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和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3.加强主体建设,打造生态行政管理“专业化”团队。长期以来,高校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遴选使用上,注重政治素质的多,关注业务素质的少,重视学术研究水平的多,关注岗位研究能力的少,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通用”人才,放在哪个岗位似乎都能使用。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经常发生,这无疑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 “专业化”水平。美国大学在确定管理人员的遴选资格和选聘过程中,专业化定位无所不在。首先,美国大学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是面向大学发展规划、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设施、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管理专家;其次,专业化定位还表现在教授从事管理工作后被要求是专职的,他们不能再兼任其他的教学科研工作[5]。而我国高校中实行的所谓“双肩挑”人员制度,既不利于教授深入研究学术问题,也不利于其承担的管理工作的深入。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大学章程建设之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吸引和选拔有一定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比较适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进入行政管理岗位。同时,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规范选拔程序,对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选聘应有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

4.改革体制机制,提高生态行政管理绩效。一是把高校行政管理权力中心适当下移,权力适当分散。高校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战略实施的需要,进行必要调整,建立精简、高效的决策机构,既集体领导又分工负责。加强基层党政组织自主能力建设,激发基层组织自我寻求发展动力是前提条件。要把部分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相关人事权等适度下放,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并且通过一些代表机构让各种利益群体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同时规范高校行政权力的适用范围和限度,建立对于行政权力的否决机制和罢免机制[6]。二是完善高校行政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重点是重新调整有关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其中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是关键。综合协调人力资源配置、物质资源配置和财力资源配置,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引用竞争机制,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主发展,保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的环境,发挥每一学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职能创新。缓解高校行政管理压力。还可将高校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交由社会服务机构、中介部门、外包单位,精简机构与人员。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职能间具有联系的人员形成沟通与联系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同时要通过宣传,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校园公共行政管理,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人员和岗位责任的透明和公开,加强舆论监督。

摘要: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生态危机”问题,运用生态学的一些原理、方法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进行剖析、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要以生态行政思想指导管理实践;要加快大学章程建设,营造和谐生态行政环境;加强行政主体建设,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构建扁平化组织,提升行政管理绩效,以期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价值,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生态学,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3]于法稳.生态位理论及其在生态经济规划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1997,(4).

[4]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大学章程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5]李爱民.美国大学管理人员选聘制度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篇4:行政生态学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行政环境;西方行政

当代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要求政府管理做出快速应对,从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行政改革运动。当代行政改革是在世纪之交和时代转型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行政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圈的相互关系的方法,它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的结果,是行政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行政生态学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不应该仅局限于行政系统本身,而应跳出行政系统,从社会这个大系统来考察行政,亦即考察一国的行政与该国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1.西方行政生态学理论的形成

二战后,出现了一批新的民族国家,西方世界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也提供了政治援助,按照西方的模式,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起一套西化的行政制度,虽然西方的行政体制,行政方法,行政技术以及文官制度等在这些国家得以迅速建立起来,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这些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却收效甚微,甚至毫无功效。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思考,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弗雷得里各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问题。他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行政学研究中,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使他成为行政生态学的创始人,这标志着只在行政系统内部研究行政管理时代的结束,自此一门新的、系统的学科、行政生态学得以产生,从而对行政学理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行政生态学行政模式

行政生态学理论运用自然光通过棱镜的转折过程,来象征性地用来解释一个社会的转变过程。进而提出三种行政模式,第一种是溶合型行政模式,它主要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传统农业社会如同折射前的自然光是一道白光,其社会结构是混沌的,缺乏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因此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战争、经济等社会行为混杂不清。更谈不上有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因而行政效率极为低下,行政生态学理论将这种类型的行政称为溶合型行政模式。第二种是衍射型行政模式,它主要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白光经过棱镜的折射后,衍射出各色光谱。这如同现代工业化社会,整个社会有着明确的细致的分工。故政府职能也是明确的,有着分工极细的行政机构,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行政职能,追求行政的效率与科学性,行政生态学理论称之为衍射型行政模式。第三种是棱柱型行政模式,这种行政模式主要是适用于介于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之间的过渡社会,恰似光进入棱镜中的折射情形,既有溶合的白光特性,又含有衍射光的因素,过渡社会明显地表现出同时带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新旧并存。在行政方面,行政行为虽已逐渐与其他社会行为分化开来,但还未完全分化。虽然设立了专业化的行政机构,但还不能正常运作功能有限。行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受着家庭。家族等各种传统势力的制约,因而行政效率低下,这种类型的行政被称为棱柱型行政模式。

3.行政生态学视角下的西方新公共管理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新公共管理为标志,以其主张在弹性市场机制基础上,采用商业管理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公共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再造而著称,成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领域的一股新的改革潮流。这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改革势头如此之猛烈,涉及国家的范围如此之广大,不仅在深度上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而且在广度上几乎波及了大部分的国家(不仅包括改革最为彻底和激进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欧洲大陆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国际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加入此次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而每个国家不同的国内环境却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当中改革如此激进而在一些欧洲大陆国家他们的改革却是以渐进式著称,其改革具有非连续性、渐进性和零碎性的特点。从国际环境来看,人类社会发展迅速,全球化浪潮迅速袭来,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给各国行政改革不仅提出了要求也使之成为可能。同时,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治道变革正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内的流行话语。从国内环境来看,各国所适用的官僚体制引发危机,人们不断抨击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在经历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扩张政府职能,引发政府财政危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得政府更加步履维艰;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也要求政府革新政府体制,对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进行回应;而私营部门运用新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新的借鉴。

4.结束语

行政生态环境的变迁导致传统的行政模式与行政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此时行政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行政环境对于行政系统的要求。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袭来,各国的发展处在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之中。相较以前,现在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国际环境。紧紧把握和追随国际环境的变化,根据国际环境大生态系统进行本国行政改革,是一个国家在新的全球化经济时代下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必选之路。但是最终选择何种行政改革方案,还要立足于本国的国内环境,不能一味的跟风与照搬。对于处于不同行政模式下的国家,在赶超、模仿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和个性,这样才能保证行政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长龄.西方行政习惯的起源及启示探微[J].企业文化,2014

篇5:行政生态学

根据《区人民政府2021年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区生态环境分局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认真学习贯彻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精神,使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现将上半年依法行政重点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1年上半年,区生态环境分局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要求,稳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半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人次,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55份,查封扣押企业7家,停产整治1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截至目前缴纳罚款63余万元;开展夏季涉VOCs企业专项检查和化工企业排查,上报排查情况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全区企业环境守法状况逐步改善。截至6月底,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优良率为75.4%,比去年同期增加9.6%;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扣除沙尘天气影响),比去年同期下降16.9%,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排污企业等涉水源监管持续加强,河道治理、集中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整治等污染治理防治扎实推进,辖区内主要河流断面和地下水水质均达到III类、IV类水质目标要求,水环境质量到的明显改善。深化土壤污染源头综合防治,加大未污染土壤保护力度。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

我局把学习宣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党建各项制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实质要义,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党的领导切实贯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主要任务,坚定不移把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向前推进。

(二)结合“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要求。

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严格项目准入,做优环保审批服务,深入推进我区“放管服”和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窗口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精简办事材料,简化流程,将网上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办件材料精简60%以上,助力“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准入条件以及民生工程、基础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有利于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设项目,加强协调、快速审批。截至目前,共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19个,已通过审批16个,并挂网公示,上传省厅环评申报系统。

(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制定环境执法规范化、环境行政处罚立案和审理规范化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亮证执法、严把资格认证关,畅通渠道,把握审理时效。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严格持证上岗。全面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件上岗制度和资格管理制度。

(四)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我局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生态环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以举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以及自学等形式,多次组织局内工作人员学习《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推动全局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扎实推进行政案件质量规范化建设。

参加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做好行政案件的指导工作,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复议信息“双公示”,推进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复议信息公示制度的落实。

(六)落实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

公布环保举报热线,24小时人工值守,受理群众投诉、受理及回复等工作。截至6月底,共受理各类生态环境信访件39件,从受理途径分析:12369微信平台11件,12369热线电话9件,12345市长热线平台17件,信访局转办2件,其中29件已办结并回复,10件正在办理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妥善处理。

(七)加快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2021年4月7日至5月7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省开展为期30天的督察,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区协调联络组,制定了保障方案。督察期间交办区信访件25件,其中共性问题5件(4件涉及砖瓦建材行业,1件涉及全市住建系统),个性问题20件,截止5月8日,全区20个个性问题已全部办结。

目前已完成制定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整改方案,建立了问题、任务、标准、责任“四项清单”,正积极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举报问题区级初验工作,现已完成初验19件,下一步将继续督促整改进度,明确验收标准,配合好市级验收工作。

(八)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发放制度。

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全覆盖,将本辖区内应发证或登记的所有排污单位全部纳入排查范围,通过落实“摸、排、分、清”四项工作任务,全面摸清固定污染源底数,排污许可证申报上半年新增一家重点管理,一家简化管理,现处于受理审核状态。

(九)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

我局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的相关要求,在局内对相关政策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再提请区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保障政策性文件规范实施。我局坚持局长办公会议研究行政审批事项,确保行政许可、重大行政决策走上法治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守住法律底线。

(十)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我局聘请了1名法律顾问,对我局涉法涉诉事项进行指导。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我局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规范行政行为,从而起到法治推动作用。

(十一)主动接受监督。

一是积极支持人大和上级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增强向人大和上级机关报告工作的主动性,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是把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坚持把建议提案办理列入局重点工作任务,积极为民解难题、办实事。

(十二)积极做好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系统依法行政能力。

全面完成省厅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换领证工作。切实履行法制把关职责,做好合法性审查。积极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活动及“12.4”法制宣传周活动,通过“五进”、宣传册等方式宣传新《固废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增强了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提高社会环境守法意识。

三、下一步计划

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职责、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依法治理,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生态环保依法行政。

(一)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坚持把提高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执法人员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的培训和指导。

(二)积极开展环保立法调研,深入推进环保法制建设。

一是积极配合做好环保地方性立法,做好立法调研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地方法规调研和起草,配合开展水、气、土壤、噪声污染防治地方法规的修订。二是推进环境保护法各执法部门办案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全面执法和统一规范执法,逐步形成无缝衔接、网络完整的环境法执行体系,分解明确各级和各部门在污染防治中的法律职责。

(三)稳妥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

按《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皖办发〔2018〕42号)及市局相关文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深化改革工作。

(四)积极推进环保公益诉讼,进一步增强环境执法刚性。

积极做好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提升公益诉讼应对和信息交流,不断增强环境法制刚性、强化司法支撑。做好行政案件的协调处置工作。推行重大环境处罚案件以案说法制度建设,增强企业、公众环保守法意识。

(五)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组织开展执法案卷自查工作,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案卷制作,提高办案质量。做好环境案件的应诉、复议。做好处罚案件的报备工作,完善案件信息通报制度。

(六)进一步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在传统的学法基础上,积极开展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使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和法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二是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围绕与群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熟悉法律,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生态环境部门法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篇6:行政生态学

2019 年,我局行政执法工作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现就 2019 我局行政执法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执法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法治政府要求,2019 我局重点开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执法双随机检查等工作。

全年,我局共受理各类信访投诉 260 件,出动执法人员800 余人次,检查排污单位 300 余家次,开展“雷霆斩污”、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双随机检查、交叉检查和突击夜查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下达监察意见书 40 余份,立案处罚案件41 个,处罚金额 544.244 万元;实施行政强制 0 起,行政复议 1 件,行政诉讼 0 件,行政征收 0 件,行政裁决 0 件,行政给付 0 件,行政确认 0 件,行政奖励 0 件。

二、主要环境执法工作 (一)强震慑推进环境执法。

一是开展雷霆斩污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以危废产生企业、危化副产品产生企业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中发现问题隐患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全面整治。本次专项,共出动检查人员 418 人次,检查企业 146 家次,发现问题 41 个,主要为危险废物处置协议未及时签订、台账记录不够规范、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未备案、危废仓库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部门查处案件 8 起,罚款金额 91.144 万元;交通运输部门查处无证运输危险货物 4 起,处罚款人民币 12 万元。期间,组织人员对各企业存在的问题开展“回头看”,各企业基本按照整改的时间节点完成了相关整改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是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3 月下旬至 5 月初,开展对全县化工;医药制造、农药制造等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类;环境风险源等企业的环境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共检查企业 30 余家,发现安全隐患点 11 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随机抽查机制。2019 年以来,我局持续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更新日常环境监管库(现有一般源 76 家,重点源 16 家,特殊源 9 家)。2019 年,共开展本部门双随机检查 107 次,其中一般源 80 家次,重点源16 家次,特殊源 11 家次,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下发了巡查意见书共 10 份,立案查处 6 起环境违法案件。相关抽查工作计划、抽查情况均已按要求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同

时牵头完成同住建部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跨部门双随机检查,配合市场监管、卫计等部门对其他监管领域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检查。

二是稳步推进“掌上执法”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严格按照各个节点试点任务要求,按时开通执法人员账号、开展人员培训、设置试点任务和开展现场执法录入,目前,全局 34 人全部激活掌上执法系统账号,激活率为 100%,其中执法人员 5 人全部开通掌上执法系统账号,开通率为 100%。试点期间总出动执法人员 86 人次,检查企业 60 家次,手机端录入 60 家。

(三)严要求筑牢环境安全防线。

上一篇:学校楼道文化策划方案下一篇:描写春天在哪里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