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及监测规范

2024-04-27

(放射科)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及监测规范(共2篇)

篇1:(放射科)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及监测规范

(放射科)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及监测规范

一、流程:合理安排放射科各部门的人员,放射科登记室人员及时、合理地分诊病人,使病人在放射科的检查流程合理、快速、尽早地完成检查。

二、技术质量:参照相应技术规范

1、每天了解自己的自检程序,检查机器设备运作是否正常,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

2、定期检查 X线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匹配关系,保障胶片图像的清晰。

3、熟悉每台设备的操作规程,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放射实践活动。

4、检查病人必须遵守放射诊疗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和患者的剂量约束及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5、对每位患者,尤其是特殊患者,如孕妇、小孩等事先告知放射辐射的危害,防止不正当的放射实践发生。

6、对每一位患者的检查,要做好“三查七对”,降低废片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7、每周对图像的质量进行抽查评价,促进图像质量的进一步优化。

8、定期对洗片机的药水浓度进行评价,及时补充或更换药水。

9、定期对激光相机进行校正,保证照片质量。

三、诊断质量: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

1、严格掌握诊断人员的准入要求,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及经过适当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2、合理安排适当的医师进行诊断工作。

3、书写诊断报告格式,必须符合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的要求。

4、必须有主治医师的签字才可签发诊断报告。

5、定期组织质控小组成员,抽查诊断报告,进行诊断质量评价。

6、定期组织科室内的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促进业务知识的学习。

xxx医院 年月日

(放射工作岗位职责和各类放射诊疗设备操作规程:参见相应的技术规范;制定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应充分体现对操作者资格、光野调节、受检者和陪护者放射防护等环节的具体要求。)

篇2:(放射科)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及监测规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9—2013 年第二炮兵已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放射工作人员。

1.2 方法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每个剂量计中放置4 个热释光探测器,同一批次的热释光探测器灵敏度控制在5%以内。各监测单位均配发1 或2 个本底剂量计。监测周期为90 d。

1.3 检测依据依据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2]和《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3]实施。

1.4 检测仪器RE2000 型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系统和Li F(Mg,Cu,P)热释光探测器。仪器经国家计量研究院检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总体情况见表1。5 年间,全体放射工作人员(589 人次)年平均有效剂量在0.904~1.593m S之间。5 个不同职业类别中,从事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基本处在天然本底辐射水平,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在后2 个年度中明显比其他4 类放射工作人员中高。

注:12013 年前4 类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值与往年相比偏低,但实际上其受照剂量仍与往年持平,这是因为实验室在计算年有效剂量时按照放射工作单位的要求扣除了跟随本底值,而往年监测结果并未做本底扣除。2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从2011 年开始接受监测。

2.2 个人剂量分布见表2。5 年间,除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在管理目标值(5.0 m Sv) 以下,受照剂量在5~20、20~30、30~50 m Sv的分别为14、4 和1 人次。

注:MDL—最低可检测限。

3 讨论

结果显示,与2002—2008 年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4]相比,该系统的放射工作人员在2009—2013 年之间的年平均剂量基本处在同一水平。2011 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监测以来,其年平均个人剂量与其他4 个职业类别相比都偏高,其中2013 年尤为明显,达到6.946 m Sv,这与文献[5-6]报道的结论一致。5 年来,年有效剂量在最低可探测限与1 m Sv之间的人数最多,约占监测总人次的84%,与文献[7]报道的结论一致。

年有效剂量超过5 m Sv的人员中,除1 名是诊断放射工作人员外,其余全是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其受照剂量异常的原因一是将剂量计遗失在机房,二是剂量计佩戴位置不对,三是工作量大,受照时间长。

近年来,我们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8]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9]等法规要求,积极介入各医院新、改、扩建放射诊疗项目,加强对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提高了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第二炮兵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放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对于第二炮兵其他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放射工作单位来说,大多工作人员尚不了解这是其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便有所了解,各单位的管理层又缺乏足够的重视,单位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未对其给予有效的制度约束,这就导致了目前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普及率还很低。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实验室一方面需要呼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执法检查的力度,另一方面则借助举办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去部队开展健康教育授课的机会,多普及个人剂量监测的相关法规标准,使放射工作单位和人员能够积极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为了获取更加真实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我们已经为每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配发了2 个剂量计(分别佩戴在腰部铅衣内、颈部铅围脖外两个位置),并计划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其年有效剂量进行评价。我们在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时发现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很少使用铅玻璃眼镜,而去年发布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已经将眼晶体的年剂量限值由“单一年度不超过150 m Sv”降低至“单一年度不超过50 m Sv,且连续5 年的平均当量剂量不得超过20 m Sv”,因此必须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的防护,即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不仅应该佩戴铅眼镜等防护用品,还应结合实际需要要求其佩戴眼晶体剂量计。另外,建议医生自身要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曝光时间和次数,避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使受照剂量尽可能降低。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2009—2013年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5年间全体人员(589人次)年平均剂量在0.904~1.593 m Sv之间,新增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值明显偏高,其他职业类别人员的年平均剂量则基本处在本底水平。除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都在管理目标值(5 m Sv)以下。结论 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应当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放射科)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及监测规范】相关文章:

放射照射06-03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05-17

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08-09

放射科安全医疗05-14

放射科(普放)诊断报告书写规范05-14

放射个人剂量监测表08-09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11-15

放射监测管理系统05-15

放射医疗设备06-07

放射科质量控制记录05-08

上一篇:三部乐,三部乐苏轼,三部乐的意思,三部乐赏析下一篇:轴类零件数控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