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童心散文随笔

2024-04-07

珍重童心散文随笔(共10篇)

篇1:珍重童心散文随笔

道一声珍重散文随笔

我们家搬家了,就在去年的寒假,搬家的时候我在学校。放假回家,家里的一切父母都已经收拾利落,包括曾经锁着我青春秘密的那一个大木箱,里面放着我的日记,我写的情书,还有一些她曾经送给我的礼物,就连她用过的书我都保存在这里,当我到家的时候,这个沉重的大木箱已经静静的躺在地下室。我喜欢父母为我准备的卧室,简单朴素,有点像我的风格,卧室里除了老爸为我打的放衣服的吊柜、床、靠着窗户的写字台,其他的东西一无所有,这种风格我喜欢,除了是我的卧室之外,也就是我的书房了,我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搬书,我这人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也不爱学习,但是却有一个不应该是我这种人有的癖好,看书,我跑到地下室,把我的会看的不会看的书都搬上来,让他们静静的躺在写字台的一角,好像只有我看着他们才会舒服。

其实,我喜欢我这间卧室的原因,主要还不是这些,更重要的是窗外的风景,当初老爸买房子的时候,其实有意想买到西津家园,但是我却偏爱于这个名字有点土,而且住房质量最差的所谓的安置小区,后面好像改了一个比较典雅的名字,可我却不知道,甚至是我们整个县城的人都不知道。后面在我的百般阻挠下,我爸终于妥协了,也算是随了我的愿,卧室的窗户正对着武当山(是我们县的武当山,不是那个名山大刹,永昌人都知道的),每天清晨起床,都可以站在床边遥望那个为我们永昌人所自豪的武当山,还有武当山下的那一片北海子草坪,那里曾是我们当年高中的一群死党饮酒欢歌的场所,也是永昌每一个混混厮杀过的地方,因为每次打群架基本选址都会在此,但是这些对我个人而言,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怀,我也就不会在意能不能看得见了,只是夏日的每天黄昏都会去那散步罢了!既然如此,当然我每天清晨所看到的这些都是不经意间,我真正想看见的仅仅是草坪旁边那一条通向武当山的路,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喜欢走的那一条路。

这条路刚修不久,到现在虽然已经有五年了,但是我仍然觉得那就只是发生在昨天的事而已,记得那年,我大一的那个寒假,我们一起去散步,她穿着那件红色羽绒服,有半年没见了,我心情有些激动,还是那样的.漂亮,不过头发比以前变长了,梳的整齐利落,头发上别着一个卡通发夹,显得那样的可爱,我们一起在这条通直的道路上来回走着,每当走到尽头的时候,我总是觉得不够,总会说我们再走回去吧,就这样来来回回,一起!

也就是在这条路上,我第一次挽起她的手,我体会到了那徐志摩“沙扬娜拉”的情景,拉着她的手,看着她脸色绯红,笑颜如花,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柔。那一刻,我感受得到她扑面而来的气息,能从她笑颜中体会到心里的柔情。

很多美好的感情体验存在于生活的瞬间,对对方的每次神情都都融化成记忆的画面,爱一个人时,你能从内心体会出每个瞬间的美好,所以爱的深浅决定了生活的细节。

那年那月那日的寒风中,曾经的画面铭刻在记忆挥之不去!

还是道一声珍重吧,珍重!

篇2:珍重童心散文随笔

和上次比起来,这次的麻药效果似乎要好一些,不出五分钟,我已经觉得整条左臂都已经无法听从口令直立行走了。注射麻醉的兄弟好像画家看一副成功的画作、庖丁看一头解好的牛一样,一边念念有词一边自鸣得意。我记得上次手术睡着之前我还听到手术室里萦绕着教授的谆谆教诲,结果这次手术将毕我才见到姗姗来迟的教授慢条斯理的询问进度,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教授这么文质彬彬的称呼果然是因为没有疑难杂症就立志教书育人给他自由的缘故。总之一切准备就绪,磨刀霍霍向绵羊。

但是突然我发现睡不着变成了当下很尴尬的事情,我好像不得不面对“一布之遥”的主刀医生一边聊“看这把刀锋不锋利”,一边极具画面感的比划着怎么下刀能“一杆破百”,甚至手术过程中还因为螺丝是十字的但只有平角的螺丝刀中断了几分钟,直到进驻医院的合作厂商又送了一把进来。更尴尬的是如前文所说,虽然因为控制不了手臂被断定麻药功成身就,但实实在在的痛感以至于让我第一时间不是向医生求救,而是思考为什么打了麻药还会痛?是打得不够还是我出现了幻觉?刚才确实是觉得手臂抬不起来了啊?应该不是幻觉吧,要不这一身冷汗是因为什么?对哦,好像是真的没什么用……后知后觉的加了局麻,才算得以劫后余生。

但是不痛是一回事,没有感觉又是另外一回事,局部麻醉拯救的了手背的肌肉,好像并不能解救它心心念念保护的掌骨。于是当医生操起螺丝刀开启撤出螺钉的征程时,我不得不选择找那位开始以为是护士后来知道是医生的姐姐聊天来转移注意力。聊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看足球篮球竞技体育觉得骨折似乎都成了家常便饭,球场打个架场下捶个墙都能骨折休战几个月,所以没有把骨折当做多么严重的一次遭遇,直到经历了住院手术拆线复查休养到拆除钢板长达一年甚至后续不确定时长的恢复期,才知道也许某一次漫不经心的失误或者求胜心切的拼搏导致的并不是简单的一道伤疤,也许就是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影响。

一直到手术结束我都有幸保持着清醒,结束的时候还有点别致旅途的仪式感,常常觉得人生的每一次挫折和伤痛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出现的意义。父亲说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次劫,或许因为你养伤时不得不的小心,无形间得以与更大的灾祸擦肩而过呢。我知道自己并不会因为这次受伤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选择远离体育场散步看世界,毕竟休养期间居然还戴着手套小心翼翼跑去踢球,对重回篮球场的渴望也早已无限充斥于脑海。但是比起懂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以自身安危为前提做力所能及的事,立志完成自己“健康再无虞,生活暨完满”这个满分收尾的答案,似乎还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继而升华的加分选项。

篇3: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思想

儿童是上帝赋予的礼物, 童年是人生的毕竟阶段,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以父亲为本位, 崇拜祖先, 推崇老者, 这种文化根本上是对儿童天性的泯灭, 儿童是不被重视的群体, 儿童的成长也过早的被光宗耀祖的功力思想浸染, 儿童的天性在最初的时期就已经萎缩变形。

五四时期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 这种解放最大的意义就是对人的发现, 并且进一步发现了“儿童”。20世界初新文学运动一开始, 丰子恺就表现了对于儿童世界的极大热情。这在他的文章《儿女》中就明确地说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和星辰, 人间的艺术与儿童”1。儿童在丰子恺的思想中和神明、星辰、艺术是并列的。那么“童心”到底是什么呢?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童心”即“孩子本来的心……不是经过这世间的造作后的心。明言之, 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疵, 天真烂漫的真心”2。本来的心、真心营造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世界”。尤其在五四之后丰子恺以如此集中的文字来描写儿童世界, 这在当时是极少的。人们在长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下, 儿童这一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人们开始意识到, 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原来直通人心灵的内核,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内层。

丰子恺以儿童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章。但丰子恺的散文不仅仅属于儿童。丰子恺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于万物细微的观察、对于现实的同情和对于永恒的追寻, 这一切因素的综合使得他的散文获得了一种“诗”的品质。于是, 在一个纯真、自然、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文本中, 我们看到了自己逝去的童年, 看到诗, 看到欢乐和柔情。

丰子恺以白描式的手法、清新而又蕴藉的叙事方式描写人类最初的情感, 这些情感融合着丰子恺自己的生命体验, 表现了一种人性的、乐观的、美的主题思想。这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 《儿女》中写小孩嬉笑玩闹的场面:孩子们破坏“我”的东西, 拿起笔随意的挥舞, 洒的一地一身的墨水, 撞翻茶壶, 壶盖打翻在地上……这在大人眼中看来是让人厌烦的举动, 但丰子恺却在短暂的厌烦之后写道:“我立刻后悔, 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 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 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 终于变批为抚摸”3。在丰子恺的思想中, 儿童的天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由衷的喜爱孩子们, 天马行空地吵闹在他的笔下霎时也变得妙趣横生。丰子恺崇尚这种彻底的真实而又简单的儿童生活, 他会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孩子的心境, 会把自己放在儿童的高度和他们同喜同悲。《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孩子对逃难的理解让丰子恺明白儿童才能“真正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 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创造者, 能赋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4。这不正体现了童心即赤子之心, 还原世界最初的面貌, 儿童的心境最接近世界的本体。成人需要时时恢复自己的童年心境, 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本心, 而回到儿童的心境, 需要淡定从容的内心, 丰子恺正拥有这样平和从容的风度, 这样的风度使丰子恺能在痛苦的年代中发现儿童, 并且将儿童世界趣味化、诗化。丰子恺用自己的文字, 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儿童的世界, 其中蕴含着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这种种力量让我们为之感动。

儿童世界向我们诉说着让人深深感动的情愫、思想和人格精神, 大人应该向儿童靠拢, 接近儿童的心理, 那么“童心”应该怎样生成呢?在丰子恺的观念中“他们的世界原来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 与‘宗教的世界’想毗连”5。这也点出艺术与宗教和童心是息息相关的。丰子恺把人的生活分为三层:一、物质生活;二、精神生活;三、灵魂生活。而世间居第一层的人占大多数, 居第二层的也很多, 上第三层的需要有大脚力。这其实点明了在尘世中大多数人通过艺术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 每一个人在世间都如离家在外的游子, 但是, 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条回归精神家园的路, 艺术带给人精神的安慰、生活的情趣、心灵的家园。丰子恺对于艺术的追寻极大一部分体现为对于童心的回归。

大人对于世界总是持一种功利态度, 然而儿童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对世界总是保持一种“绝缘”的态度, 这种态度, 与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看待众生相是无功利的, 在丰子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们会明确的告诉对方我喜欢你, 坐火车就是出去旅游而并不是逃难, 看到街口卖小鸡的商贩就一齐嚷着“要买!要买!”, 一旦没买成, 最初的快乐就变成了一滴滴的眼泪……孩子们随着自己的心意或哭或笑或闹。丰子恺在和孩子们亲近的过程中, 渐渐看到大人在尘世中的计算心理、大人式的权威教条主义, 这使得大人们渐渐失去了天真的人生乐趣。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近。”李叔同曾给丰子恺取法号“婴行”, 他的另一位老朋友马一浮说:“然艺之独绝者往往超出情识之表, 乃与婴儿为近。婴儿任天而动, 亦以妄想, 缘气尚浅, 未与世俗接耳。今观子恺之贵婴儿, 其言恣直, 似不思议境界。盖子恺目中之婴儿, 乃真具大人相, 而世所名大人, 猥琐忿矜, 乃真失其本心者也。”6“婴行——婴儿——童心”这正道出了丰子恺的性格和宗教的缘分。丰子恺的文章正如他的人一般以一种婴儿的心态进行虔诚地写作, 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对于儿童的敬畏、对于儿童的赞美、对于儿童的无限宽容。对于宗教我们也在总是怀着一颗敬畏的、虔诚的心, 慢慢的接近它、欣赏它、赞美它, 因而在丰子恺的思想里, 不管是艺术、宗教还是童心, 它们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正是这种相似之处, 让人在发张过程中, 应该时时警惕保持自己的“大人相”, 这种“大人相”在丰子恺看来应该具有孩子气, 这才是真正的人。

丰子恺一方面赞美儿童纯真的心, 一方面也在为童心的发展担忧。大人作为社会的主宰, 正逐渐沦为金钱、名利的奴隶, 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感叹当人从美丽的童年到蓬勃的青年而后进入黯淡的中年, 在时间的变迁中, 人反而越来越虚伪,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甚至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 也应该向儿童学习他们天真烂漫的态度, 否则就会被社会的种种幻象所迷惑。他以佛家“悲欣交集”的态度关注着现实世界中的儿童, 也藉此希望大人们能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儿童的身上。因而在人的历史进程中, 不论你是平民大众还是艺术家, 都应该时时回头看看, 去追寻自己最初的本心。

在丰子恺的文字中我们回归童年, 在回归童年的过程中, 渐渐敞开自己最初的本心——童心, 这是诗意的、柔软的、美的, 正如人最初降临到世上, 让我们以最纯真的眼去观察世间万物, 最纯净的心去体验一切的真善美, 这正是丰子恺散文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摘要: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具一格的。他的散文与儿童世界相互生发, 趣味也多由童心流出。对于儿童, 丰子恺怀有无限的爱心和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丰子恺,童心,艺术

参考文献

[1].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115-116.

[2].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79.

[3].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15.

[4].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文学卷一)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22.

[5].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二)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248.

篇4:珍重童心散文随笔

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感伤情绪。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年,泰戈尔以其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赢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当时写作了一批“问题小说”,以揭示和反映社会现状。但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她的散文。1919年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的思想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结集为《繁星》、《春水》,抒写对自然、人生、亲情的感悟和歌颂。作品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

冰心被称为“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冰心自己承认:“我接触泰戈尔的著作,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我从中文和英文的译本中,看到了这位作家的伟大的心灵、缜密的文思和流丽的词句,这些都把我年轻的心抓住了。”

泰戈尔擅长在作品中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爱的世界。泰戈尔说过“爱是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爱不仅是感情,也是真理,是根植于万物中的喜,是从梵中放射出来的纯洁意识的白光”。“爱的哲学”是他的宇宙观,母爱、自然爱、童真爱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

冰心最高程度上再现了这“三爱模式”。“五四”前后,她创作了大量的问题小说,但她温婉平和的性格无法面对现实尖锐的问题,最终只能针对当时青年的危机,开出了深沉的母爱、神妙的自然、纯真的童心这三剂“处方”。在无论何种体裁的作品中,宣传爱成为冰心不变的使命,尤以其诗集《繁星》、《春水》为最,其中很多是歌颂母爱、自然和童心的。

20世纪最初的几年,泰戈尔处于生命的黑暗之中,妻女相继死亡,诗人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一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在泰戈尔看来,童年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是生命中最富有诗意的时期。《新月集》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态。他认为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人类最纯洁、最高尚的感情,他希望能以这种“母爱”“童心”去感化邪恶。

冰心深感于泰戈尔对儿童世界的关注,连续写了几篇以歌颂儿童为主题的小说。《爱的实现》就是一篇对儿童的深情颂歌。小说没有一句对话,只鲜活地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浓黑的头发。绯红的小脸,活泼的笑声,纯洁的友谊。不久以后,冰心把自己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为儿童创作上来。

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远离家乡,病魔缠身,使她“独坐沉思的脾气”得到更甚的发展。这一段与泰戈尔类似的生活,更使她在作品中宣扬“爱的哲学”成为自然。

泰戈尔的诗作中,类似“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飞鸟集》第12首)这样的句子为很多人喜欢。他倡导万物和谐、万物有灵,他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自我的灵魂,很多自然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普通中蕴含着伟大。

这对冰心创作有很大影响,比如冰心也写过意象和构思相近的诗歌“海波不住地问着岩石,岩石永久沉默着不曾回答;然而他这沉默,已经过百千万回的思索。”“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就愈大了。在浪花和磐石的对立中,愈是沉默,快乐也愈大,”(《春水》112首)

又如,泰戈尔吟唱道:“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这里的“飞鸟”象征自由,主张大胆实践,反对无所作为。冰心作为航海家的女儿,天赋之中禀承了父亲的流浪性格,在《繁星》和《春水》中就有一些篇章体现了旅途寂寞、奋发行路的“飞鸟”情结。1923年赴美留学后,这一情结在创作中更是得到强化,表达了飞离之后的惊恐和惶惑。

泰戈尔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冰心,而且在作品形式和格调上也对冰心影响很大。

泰戈尔的散文诗常有哲理沉思的一面。《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和《飞鸟集》,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其作品往往取材于河流、鲜花、星星等最普通的事物,从平凡处找出诗眼,在社会、人生中寻找自然意象的哲理韵味。

《繁星》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里面多是三言两语、充满哲理的小诗。“1919年的冬夜,我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迷途之鸟》,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繁星自序》)“我写《繁星》,正如跋言中所说,因为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我的文学生活》)冰心的散文诗很多也常选择那些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化用在诗歌里,像花、海、雨、星、灯、笑等都进入诗中,成为诗中的富含哲理的意象,用以抒写人生的哲理,

泰戈尔的散文诗常常表现出一种悲情缱绻的情调。20世纪20年代初,冰心开始散文诗创作,她继承了泰戈尔诗歌中的感伤情调,发表了《诗的女神》、《十年》、《不忍》等散文诗,这些诗歌无论意境、构思、理趣等方面都若隐若现地有着泰戈尔的影子。

冰心说过“诗的女神”是“满蕴着真情,微带着忧愁,欲语义停留”。《繁星》和《春水》深刻体现了她特有的“亲切细腻、委婉温柔的女性风格,有时带着淡淡的忧郁的情调”。女性特有的细腻、忧郁的情怀让她更接近了泰戈尔。

编辑小语:(1)冰心在她的《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一文中说,读完泰戈尔的诗作,“只深深的觉得澄澈……凄关”,请你找一些泰戈尔的诗作来读,说说你的阅读体会,

篇5:珍重生命善待自己散文

这些天来,西部边陲的天气阴雨连绵,寒气逼人,一树一树的黄叶纷纷从树枝上挣脱下来,满大街地四处漂游,使人深深感受到了秋意的苍凉和无奈。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连续送走了两位我所熟悉的朋友。

一位是我刚参加工作就在一个单位里工作的同事的丈夫。她的这位丈夫我是见过的,三十八岁上才娶上了我的那位同事,二十一年前他们举行婚礼的时候,我在他们的婚礼上还唱了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祝福他们。我那位同事像小鸟依人似的依偎在新婚丈夫的身旁,专注地听着;而她的丈夫本身是个音乐老师,当时也即兴唱了一首《祝酒歌》,确实,胜利的喜悦溢于脸上。大家都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祝福。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应该是放下一颗紧张忙碌的心,休憩一会好好过些闲适的日子了,谁曾想,却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

另一位也曾是我的同事,一个长得很漂亮很气质很优雅很温和的女老师。我记得她当初分配到我们学校来的时候,是个大雪纷纷扬扬的天气,她身材修长,体态匀称,走路的时候,脚尖似乎稍稍一颠一颠的富有一种弹性,特别是那一头柔韧而舒畅的`齐耳短发,宽宽厚厚油黑似的丝丝服帖,轻盈而自如,从后面望去,就觉得这是个富有气韵美的女性。在她任教的几年里,她似乎与谁都没有红过脸,她总是那么娴静而温存。与她开玩笑,她总是抿嘴一笑,有点腼腆,有时候玩笑开大了,她的脸上就有了红晕,似几叶花瓣落入清澈的水中,将那一泓湖水洇染而红,于是她低眉颔首,嘴角留有几丝笑意,急匆匆地躲出去,把一屋子的笑声留在身后的余韵里。

我调出学校不久,她也调了出去,不再干老师这一行了。那时外贸行业红红火火,她东飞西跑,煞是风光了几年。但也从此很少见面。再见面时,她还是那么纤秀,脸上隐约着几分沧桑,一双丹凤眼虽添了几丝鱼尾纹反而更显水灵,落落大方地站在你面前说话,规矩而爽朗,犹如一朵玉兰花大大方方地开放在树梢枝头。是的,人是成熟了许多,但开起玩笑来,她依然是脸上绯云密布,让人觉得她本色依旧,依然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因为是在医院巧遇到的,因而细问起来,才知她已患有多钟疾病。谁曾想,就是这些疾病导致了她在那个黄昏黝黯枯叶满地飘飘的下午悄然离去。我在雨雪交加的清晨里送别她的时候,见她平静的脸上依然透着桃红,一如山中那枚枫叶,充满着生气,人说是血压高所致,又说她喜红色,装饰的。我的心如车轮碾过般疼痛,于久久的漠然中,沉着极度的苍凉和悲哀……

在送别二位老师的时候,大家都唏嘘不已,一面哀叹老天爷不公,不该早早夺取他们两人的生命;一方面又哀叹活着的伴侣今后的日子怎么办?那位什么都依靠丈夫生活的我的那位同事,得一个人扛起负担孩子上大学的任务了。那个失去爱妻——我也十分熟悉的男士,今后的日子里,又要面临诸多选择了。人到中年,再去选择,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送别归来的路上,满天的雪花飘飘,落在地上即可化成了雨水,一片片枯叶随风飘逸。我在台阶上随手捡起几片黄叶,眼前仿佛乍然浮现着一株兰草一枝寒梅,虽恍似春游,香飘梦里,但毕竟是随风飘落在萧瑟的秋日里,匆匆地消失在烟凝雨泣之间。

这样的时刻,我听到送行的同事们依然在唏嘘哀叹。

一同事说:生命也太脆弱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让肺结核夺走生命呢?一个同事说:大意了,说吃吃药可以扛过去,谁知突然发起高烧,送到医院呼吸已经衰竭,并且肺部生长出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病菌,医生也举足无措。

另一同事说:当初A老师就不应该调离教育行业,身体本来就不好,出去到那么一个单位,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不就是吃吃喝喝嘛,她一个女人家,长得又漂亮,领导肯定抓住不放。一个同事说:也不能这么说,虽说她身体不大好,但也无碍大事,主要是她因为关节炎,长期吃了一种抗菌素,把肾脏损坏了。肾病引起了心脏病引起了高血压,这些年又一直吃的一些药,含激素比较大,把身体彻底吃坏了,最后引起多发症……

听着同事们的议论,我的脑海呈缤纷状,久久地转悠着两个问题。

一个是我们这一代中的许多人,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最最重要的是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把它与抽象枯燥的政治结合在一起,让人生厌得无以形容。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对医疗保健知识缺乏的如一张白纸,说直接一点,就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人常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但这个说法是建立在自己对医学这门学问比较熟知基础上的,倘若一点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知道那么一点皮毛,是决然无济于事的。

生命需要自己本身精心呵护。生命又是属于社会的,不仅仅属于自己个人所有,至少还属于你的亲人所有。过早地离去,虽说是干干净净,无声无息,但却留下一地苍凉,那曾有的风月当是遥远的绝响了,而活着的人,特别是最亲近的人,却要用后半生的岁月,卷着落叶残花,在夕阳西下雁鸣声声的哀怨里,抹着一把把清泪,苦苦品评那万般冷寂的日子……

另一个问题就是不会选择。其实人生是需要正确的选择的。生活选择我们,我们也要学会选择生活。但我们中许许多多的人至不会选择,总是凭着感觉走,跟着风向走,缺少一双明智的慧眼,缺少对灵魂的一种追求,一种坚守的品格。

那位离去的男老师,放着好好的音乐老师不当,非要下海去做生意。记得那些年里,他一会去做面包,一会去做皮衣,一会去倒腾外贸,一会又去搞什么养殖。虽说是挣了一些钱,但也没有富到那去,仍是疲惫不堪地爬上岸来,老老实实地去教书。但身体却日渐衰微,免疫力日渐下滑,也不知好好调节补养一番。在医学业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肺结核也将他送上了去西天的路。

那位离去的女老师也是,明知自己是一袭病弱的身体,却非要赶那下海的风潮,东飞西跑,虽风风光光,但酒肉大餐吃得多了,毕竟不是什么好事。而我以为,面对那样不能缺席的场合,唯一的办法就是逃逸,至少在不被重视的哪个行业里就会有一块清静无为的地方,虽是小小的那么一块田地,但也满心是寄居客栈似的闲散情调,寂寞怅惘时还可透过窗棂望一望那一轮明月,即使花事凋零了,山河苍老了,灯火阑珊了,各类风云人物纷纷谢幕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消失的无影无踪,但自己终究静静地守护着那么一缕飘渺的芳魂,生命中依然夹着那么一叶情愫,牵挂着那么一片碧蓝如玉的海,那么即使到了迟暮的时光里,那圣洁的心海中依然会泛起一层浅清的朝露的……

篇6:浅秋念一声珍重散文

在春的绿野采一束野花,和在秋的树下拾一枚落叶的心情,总是不同的。春天的手里握着的是无限的欣然和美好,而秋天的掌心捧着的却是生命真诚的收获和回忆。

浅秋如歌,它是岁月落下的最轻最浅的一笔,却无意中勾勒出心底的那一缕久违的纯净。将一枚扁扁的秋叶托于掌心,思索感悟的却是人生的种种。用一枚小小的叶的灵魂看世界,世界也呈现出别样的简单和宁静。

浅秋,一个婉约简美到骨子里的词,深深的喜欢这个浅浅的名字,却不敢用力的呼吸,怕稍稍不注意,便会将这淡淡的颜色吸进了心底,会不小心将它的一滴心颜洒落诗行。

喜欢“春华秋实”这个词,这个小小的词汇里,把春的华美,秋的丰硕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春花的怒放和秋水纯纯的清澈之美。从容和内敛是秋的风格,风吹叶落也是一处宜心的风景,有些美丽需要在宁静的心情中独享。

浅秋,云儿轻轻的飘,水儿静静的流,天空淡淡的蓝。一缕晴阳懒懒地穿过心灵的窗台,心儿在半醉半醒中,和秋的脉搏一起跳动,感受秋的微醺的气息。这个季节总是给人一种平淡却又踏实的感觉。这个季节总是给人一种温柔又贴心的懂得。在这样的一个季节,常常会有新的念头悄悄地占据我们的脑海,占据我们的心……

我喜欢将秋比作人生的一个红颜知己。因为红颜知己这个词本就是带着无以言说的温度和柔情,带着淡淡袭心的热情和暖意。优雅成熟的女性举手投足间透出的知性美丽,不正是浅秋真实唯美的写照吗?

每个季节,都会带给人们不同领悟的心情。一切绚烂过后,总要回归平淡。千万片的秋叶在枝头,如同一个爱的炽烈的女子,不管来生能否再遇见,且将思恋在这一季挥洒而尽,不教今生留下任何的遗憾。它们最终在秋风的挽留里,毅然旋舞而下,那是生命里最凄美的一曲绝唱。

站立在初秋的时光里,我们照见了自己的曾经,照见了自己用力隐藏过的忧伤,也照见了那些努力过但始终没有彻底做到的遗忘。所谓成长,就是亲自用我们的双脚在人生之旅上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经历一个个情感丰沛的真实的故事,那是生命中最动人的一个个瞬间。秋叶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生呢?

枝头的嫣红,和飘落在草地上的秋黄,都是秋的情绪。淡淡的清愁是它,暖暖的炽烈是它,那轻轻滑落的轨迹,不小心就被凝成了一幅画卷,常常令人生着怜惜。在素色的土壤里,安放着自己一颗褪尽了尘埃的灵魂,或许这样的凋零才是一种真正的旷达和诗意。

一抹明媚,洗去了心头的悲悯。没有人能够做到落叶这般的从容,在与枝桠相伴了若干个时光后,坦然的面对人生沧桑之后的谢幕,不说沧桑,不言疼痛。

与其说秋是寂寥的,不如说读秋的心是寂寥的。于浅秋慵懒淡泊的韵味里,行走陌上,那是最惬意美丽的时候。人生的浅愁和寂寥是可以有的,只是不需要太过浓重的染笔。

初夏的叶或者早春的叶,一直长,一直长,从不浪费每一寸美好的光阴。直到秋色渲染了枝头,那一份妖娆和绚丽仿佛一种孤绝。浅秋如水,盛开和凋零都是做回真我的自己。

秋染陌上,落叶未见重叠,草尖稍稍显现出一点淡淡的黄色。偶然闲适的几片叶在草地上沐浴着淡淡的秋阳,舒展着淡然的一抹微笑,那是最真实的生命的色彩。哪怕有一天这色彩终会斑驳,却是那么郑重的将其认真的描写过。

我们的一生又何尝不像这落叶一样呢?从我们生下来的那刻开始,就踏上了这样的一条远行的路,这条小路通往的`方向是岁月的尽头。我们会途径许多的驿站,倦了累了在那里歇歇脚,一段未知的缘分也在远方将我们等待。一切都是莫不可知的惊喜,一切都是莫不可知的美好。

浅秋,将自己置身于乡野,灵魂静静栖于秋水白石之上,触一袭流水潺潺,用内心的一方宁静过滤尘世的喧嚣纷扰。初秋,深深的呼吸一口你给的一缕浅醉。不求轰轰烈烈的走过尘世,只求平平淡淡的走过风雨夕阳。

岁月静谧,安然如水。花开花自谢,叶生叶自落,愁来愁自消。一笔笔诉说,都成了岁月书简上清浅的吟唱。或淡远,或繁华,或隽永,都是岁月的馈赠。我不辜负这韶华,不辜负这世界,便是无憾的美丽的人生。

浅秋,远行的雁行还未启程,在一段秋的文字里,诉说一语淡淡的相思,那个天涯彼岸的身影,此刻此时,秋色一袭,也淡淡的披在你的肩上吗?捧一枚秋叶的静美,静静的看,无声的读,念一声:愿君珍重,内心落下的却是万般缠绵的清愁……

篇7:给岁月,留一份温暖和珍重散文

这个世界,唯一爱你一生的人就是自己。走过风雨,唯有爱是慈悲;历尽薄凉,宽容才是温暖。一直相信,以一份感恩,初心不改,岁月终会待以温柔。

红尘路上,在一场不经意的重逢里,遇到一朵尘缘的花开。走过光阴的山山水水,用了一生的时光,寻找岁月的梵音。终于等到一个阳光的午后,一个温馨的小屋,一盏茶香和一首安静的诗。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今生所有遇见,都是循着前世种下的果。繁华落尽,尝遍人间冷暖,前行的路上,顾影自怜,一个人的风景,终要走出自己的城。

时光的静处,更喜欢一种纯美和洁白。那是一种没有任何岁月痕迹的`、通透的美丽,是一种渗透进生命本真里的明朗和纯澈,更是一朵心灵纯净的花开。

佛说,缘深则聚,缘浅则分。万般无奈,都是求来的苦。红尘种种均在一念之间。一念起,路尽处柳暗花明;一念灭,走不出沧海桑田。一念花落,相思成殇;一念花开,流年静好。

一直相信,最好的时光,就是邀一抹阳光的灿烂,剪一段素美的光阴,静坐心园,聆听花开的声音;也一直相信,最好的生活,就是拥一份纯真的喜悦,放下世事无常,手弄晴空的流云,遥望诗和远方。

花开的季节,采一颗优雅的温馨;花谢的时候,落下旧梦的忧伤。更多的时候,与其用一生的怀念弥补今生的错过,来还前世欠下的痛,不如找到回忆中的灵魂,给那颗饱尝风霜的心,安一个温暖的家。

最暖心的是宽容别人,最安心的是饶恕自己。再困难的时候,都要采一朵流年的芳香;再苦的日子,也要留一份心底的笑容。

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实现所有梦想,却渐渐发现,生命里能有一种缺憾才是真正的人生。总会因夏日的花开而欣喜,也会因季末的花落而伤感。其实,时间带走的只是过去,而真正的得到却是释然。

喜欢春雨的多情,享受夏花的灿烂,感慨秋月的相思,热爱冬雪的洁白。每一个季节的重逢,都会感动到落泪。尘云如梦,不知什么时候起,渐渐发白的记忆变成了淡然的行走。于是,又发现,所有感动内心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时间可以打磨一切。曾经一直无法释怀的,最终还是在岁月里,变得云淡风轻;曾经的繁盛和浪漫,最终也结出一颗成熟的果实,平静在落叶里。

篇8:珍重童心散文随笔

关键词:精神虐杀,儿童,宽恕,错位感

鲁迅散文《风筝》写的是作者在北京看到风筝而想起一件童年往事, 小兄弟喜欢放风筝, 而“我”不但制止, 而且残忍地摧毁了他亲手制作的风筝。中年后, “我”看到一本外文书, 才得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然而, 小兄弟对往事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 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于是“我”请求宽恕而不得, 并陷入深深的忏悔之中。由此可以见得“我”即一个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至深, 也就是说小兄弟麻木到不仅不会反抗, 更不会“记仇”, 这种对孩童精神的残害引起作者本人与读者的深思。《风筝》一文还通过一种强烈的错位感, 控诉了这种对童真童趣的残忍扼杀。

一、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

《风筝》中的“我”以长者的身份残暴地阻止“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 不仅不允许他放风筝, 更可恶的是还撕毁了小兄弟亲手制作的风筝。而理由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 不但不爱, 并且嫌恶它,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放风筝”等于没出息?现在看来这近于滑稽的理由, 确实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这种在无数长者认为“没出息”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才是童年应该有的, 而且是被鼓励的, 因为这种行为是童年的本质, 是幼者精神的体现, 然而这种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的行为却遭到了残忍的扼杀!我以为这种精神的摧残比身体的伤害更毒更深。

这种长者对幼者的伤害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有种恃强凌弱的意味在里面, “论长幼, 论力气,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 于是傲然走出……”, 看看这位“长者”多有气势!或许长者是有资格给予幼者以必要的训诫, 何谓必要?都是长者来定论的, 体现的是“长者本位”, 但这其中的“训”不足为“训”时, 非要施加给他强有力的教训, 继而这种似乎看似善意的“训”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虐杀。放风筝这种本来对幼者并不造成长者所担心的有毒害的、无出息的行为, 却要遭到制止甚至毒害, 岂不是杞人忧天, 多此一举?但是对幼者来说这是他们的天性与本质, 是天真无邪的童心, 扼杀本性何其残忍!

可以说这是“长者本位”与“儿童本位”对立。鲁迅先生是坚持“儿童本位”一说的, 他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 因此不应该以“长者”的身份去限制“幼者”的精神与灵魂。

二、为了无怨的罪过

上一小节所提到的“精神虐杀说”只是文章的显性层面, 作者在揭示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这一命题之后并不是不了了之, 作者还想寻亲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中的“我”在看到一本外文书之后才得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我”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多年前小兄弟的正当行为却被视为大逆不道、无出息, 天使般的风筝被看成魔鬼, 蛊惑人心。恍然大悟之后, “我”的心变得沉重了。

如何让这沉重的心变得轻松呢?于是“我”努力为自己的罪过寻求补过的办法:“送他风筝, 赞成他放, 劝他放, 我和他同放。我们嚷着, 跑着, 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 早已有了胡子……”, 从转折开始, 我们得知这种补过是无用的, 是徒劳, 因为“放风筝”是孩童时的游戏, 对一个“有胡子”的人来说不过是找回一点回忆, 幼年时的伤害能否疗救, 早已没有了意义, 有些事在该做的时候没有做, 再补做对当事人来说很残忍, 似乎曾经的伤疤又被揭开, 甚至再次的伤害又会出现。

小兄弟长大后对曾经的伤害毫无怨恨, 甚至全然忘却, 因为在他的思想里, 曾经长者的残暴行为是正确的, “放风筝”真的是所谓的不学无术、不务正业, 所以他无怨无恨, 这才会全然忘却, 也许小兄弟幼年时有过埋怨, 当他亲手制作的风筝被毁灭,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他没有做出绝望的反抗, 或许这种反抗是无用的,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幼年孩童来说犹如几座大山, 如何反抗?无能为力, 然而可怕的是小兄弟长大后诚然认可了兄长的行为, 或许他还会以同样的行为对待自己的孩子。

三、强烈的错位感

文章中“我”与小兄弟的行为反应让读者感觉到了强烈的错位感。首先是对风筝的反应。“我”回到故乡, 正是风筝时节, “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没有风轮, 又放得很低, 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这是兄长“我”看到风筝时的感受;再看看小兄弟, 他和“我”是完全相反的, 他看到空中的风筝“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远处的蟹风筝忽然落下来,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对风筝的错位感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容易理解的,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 对风筝这样的“玩具”自然是喜爱的, 但是“我”对风筝的厌恶并不是说风筝是“玩具”才厌恶, 在“我”看来“风筝”是恶魔, 是把小兄弟拉上无出息之道的恶魔, 因此“我”才会对风筝深恶痛绝。

其次就是情感错位。“我”发现小兄弟的风筝后, 即刻折断, 扔到地上, 踩扁了。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了?很明显“我”并不是有意和小兄弟作对, 反而是出于善意, “为他好”希望他做些“有出息”的事情, 然而“我”的行为却适得其反了, 一颗本该保护盒尊重的童心就这样被我的“善意”无情地践踏了。另一方面, “我”多年后对当年的认识突然得到改变, 因此想得到原谅和宽恕, 心情很沉重, 如果“我”听到小兄弟说一句“我是毫不乖你啊”那么一切的“恩怨”都很好解决,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此事, 这叫“我”无处寻求宽恕, 因而“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对或许算是对“我”的惩罚吧。

参考文献

[1]姚丹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J]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篇9:珍重待春风

为何称为“九九消寒图”呢?那是因为《九九消寒图》上那九个繁体字都是九画,从冬至交九开始,每天一笔,写完共需九九八十一天。从“伸不出手”的一九二九写到九九,便是“九尽桃花开”了。再往前走,九九加一九,就是“耕牛遍地走”的春分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也抖掉了身上的棉衣棉帽,扶犁下地,春耕开始了。

想那漫漫冬夜,夜长昼短,长夜难耐,枯坐斗室的人,如亭前的枯柳一样,咀嚼着难熬的岁月,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幸好还有堂前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如炉火,如暖阳。如嘱托。照耀着憔悴的人们,冬日里多了份亮色温馨。垂柳都能耐住寂寞,等待春天的消息,人还有什么怨言呢?气定了,神宁了,坐下了,写一笔,冬天不就过去一天,春天不就近了一天了?“珍重”二字。如恩师教诲,如春风化雨,语重心长。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繁体字都是九画,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内值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的消寒图,该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

每日一笔。看似简单,但要坚持下来,那就不简单了。练习“消寒图”,是对人耐性的历练打磨。闲了写一笔,忙了要写一笔;高兴了写一笔,郁闷了还要写一笔;身强体健时写一笔,头痛脑热时还要写一笔。笔笔都能坚持下来,而非一笔写完,那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如同负重登山,起初轻松自如,但及至山腰山顶,体力透支,就全靠毅力耐性来支撑了。坚持下去就是柳暗花明,一览无余;坚持不了,则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由此,这八十一笔就仿似玄奘法师历尽劫难,终成正果。

空寥乏味的一天写简单的一笔,简直是小口品啜佳醪,意犹未尽。因此,人们便在描完当天的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的旁边记下当日的天气冷暖、阴晴圆缺。如“亭”的第一笔记下“今日风”。第二笔记下“朝晦晚晴”,第三笔记下“先雪后晴”,第四笔记下“晴暖日”,第五笔记下“风骤雪疾”……风风雨雨,阴阴晴晴,就填充了每一个单调枯涩的日子,使时光饱满坚实,如粒粒新鲜果蔬,清莹可爱,而不再生涩板滞了。有记得更详细的,如:“春”字第五笔记下“终日凉风侵骨,小雪霏霏伴风来”,还记下“清晨阴冷,过午后方见日。祭灶天凉糖瓜入市,腊月正当廿四日天光阴冷万象更新。午后起寒风,尘沙扑面目”“今日晨炊,米羹犹香”“室童盈轩,童颜可悦”。则眼前的每个冬日又活色生香,日日澄明可喜了。犹如古人开微博,家长里短,不绝于耳,烟火世俗,暖气充盈。而记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时不我待”,则是古人在砥砺志节,惜时苦读了。

这样消寒苦趣中有了乐趣,冬日的蛰伏是修炼、坐禅,漫漫长日,荡尽了心性中的浮躁,返璞归真,内心坚定。正如“寒凝大地发春华”,一冬的枯坐卧薪尝胆,是为将来的化蛹成蝶,为来春的一树繁花。

九九消寒的方法传至民间后,有写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也有写作“柔柳轻盈香茗贺春臨”“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的。都是谆谆的告诫,词诚意切的,而又都笔底含“春”,因为“春”是希望,是盼头,是寂寥严冬里熠熠的灯盏,能照亮来路的。有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在我们前面,还怎么会耐不住心性,不内心温暖、激情充盈的呢?

篇10:珍重童心散文随笔

夜,渐渐的褪去黑色,黎明的守候撑起了天亮!

夹着一丝丝的凉气,把我从梦中早早的拽起!我的心跳在加速,内心的似潮水般汹涌,我不知道我该何去何从!

我在等待,也在追寻。纵然那份执着早已扎根心中 ,但有时我又何尝不想去忘记,只是梦中我看到那个不断挣扎的自己,汗水不顺着我的脸颊滑落,那一刻也才明白自己究竟有多么辛苦!

一个人,可以向向所有人低头,但绝不可以向自己低头!学会接受和容忍,其实有时候并非是我不懂,只是懂了又有什么意义!

有时觉得自己就像做错了事的小孩,不安充满了我整个的脑海!其实我是希望改变的,但是毕竟没有人可以直接的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非常感激那些一直帮助着我的挚友和亲人,有时你们的批评使我难过和生气,但内心使我懂得只有这才是真真的友谊和亲情!所以很快也便只有不安和脸红,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气有些可耻!

上一篇:2011年下学期学前班语文期中检测试题下一篇:时时处处坚持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