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2024-04-26

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精选10篇)

篇1: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本文欲通过分析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的跨文化性意识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以人为本的人文角度探索英语学习的动机、方式及方法内在动力,探讨其对教者与学者乃至对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 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 language-perceptual appearing by object 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篇2: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模糊语言的理论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着重讨论模糊语言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模糊语言的存在不仅是交际的需要,而且是人们审美需求和美学价值的充分体现.

作 者:刘伟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H0关键词:模糊语言 美学价值 交际

篇3: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一、音色对曲线运动变化的影响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色就是指音乐的色彩和特性,这是由于先天音色材质的不同而确立的音色的差异,在与后来的发音与欣赏追求中,民族的声乐艺术的音色会有很大的个性化发展趋势。

(一)传统民族艺术音色的特征

在民族音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体现了明亮、清脆、集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在“靠前”的属性中所具有的泛音共鸣、声音发音等方面的不同而引起的。在传统民族艺术音色的变化中,其最明显的特征优势是灵活、明亮等,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当然这种特点的音色,由于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甚至与剧种、流派、行当也大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一首歌的不同转换之处,从而会产生音色的差异。例如,在剧种中的旦角,为了展示其良好的声线,可以在京剧与粤剧中采用假唱的手法,表现音色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音色里面能展示更多不同的剧种是河南梆子和河北梆子,这就是剧种不同所引起的音色差别的不同。

(二)音色的调节方式

根据音色代表的意蕴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的调节:

第一个方式是通过共鸣腔体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的调节常见于傣族的民族歌曲的演唱中,这种音色的表现很容易形成鼻音的特色,并且在京剧中也很容易在口腔、鼻腔、胸腔内形成共鸣。第二个方式是通过真假声音的转换进行调节。在一般的剧目演奏中,剧种的音色转变多结合真假音的转换实现,在嗓音中内涵着刚劲,演唱中体现着苍茫。第三个方式是通过鼻腔、胸腔、口腔气息进行调节,这种音色的调节方式多体现在比较广阔的音域中,比如,蒙古族的长调音色,需要加强气息的进行衬托,从而演绎出宽厚、饱满的气氛来。第四个是根据发音位置来控制音色,这种方式常见于剧中青衣的发音,通过调节发音位置的不同,展现发音的“亮润”特点,使剧目流派体现一种刚中带柔的特点。第五个方式是通过相应的共鸣焦点对音色形成必要的调节。这种共鸣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鼻腔的共鸣焦点,这个焦点需要声音通过鼻腔发出,在鼻腔的共鸣里达到声音的最高点,另一个是游走的共鸣焦点,这是我国传统特色的共鸣焦点,在表演中,通过字腔、味腔的转变形成的一种特殊共鸣。

二、线性润腔的特点让歌唱曲线更加优美

在传统音色的不断变化中,通过对音色的不断调节,形成了独特的润腔手段,润腔,是指在对曲调的不断修饰和渲染烘托中,从而弥补了曲调的单调乏味的特点,能更好的发挥歌声的主体思想,使曲调更加有韵味。在润腔的形成上,润腔还可以通过歌唱的按拍灵活进行插腔,杂糅各种装饰音与其他音色的功能因素,从而更加明确的表现音乐功能的感染力,在西方的声乐作品中,对于声音乐谱的感觉更加明显,从而保持歌唱曲线的优美,形成不同的民族风情和地区风情。

三、线性歌唱的美学价值分析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线性的歌唱形式可能只是民族声乐歌唱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承载着更多的艺术内容和复杂的艺术情感,在歌唱时,通过用声音线条与旋律线条的完美结合,更多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具体的演奏中,可以以传统的线性音调为基础,将歌唱的形式与润腔手段内容灵活应用,在音乐的结构伴奏中,更好的满足歌唱音乐中,音色及音调的变化差别,使歌唱在音乐的结构上给予虚实、扩散、紧缩等各种无限的可能性,并且在声音的制造和传播上,更加注重音色、音调的转换,从而融合为比较合理的线性艺术美学价值。具体主要是通过在歌唱时,对声音的装饰与声音的运动弹性及线条运动产生重要的动感特点,实现歌唱艺术的线性发展,更好的唤醒听觉,体现声线运动的弹性特征,激发曲线歌唱的生机,并且在无意中深化了歌词艺术的延伸意义,抒发了生活的另一种情趣,促进了线性歌唱美学价值的形成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传统艺术的不断现代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更多的融合了现代艺术线性歌唱特征,将我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特征表现的更加流畅,更能体现一种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更能起到震颤人们心灵的作用。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艺术审美观念里,线性歌唱的特征是最为典型的,这种线性的歌唱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识和理念,成为我国早期人类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虽然西方的艺术中主要以立体的艺术构造存在,但是,由于其韵律的特征具有极大的线性特点,可以说,西方的艺术也兼具单性的艺术表达形态,因此,这就是线性思维形态的艺术魅力所在,文章通过以民族声乐艺术为主要的构造形态研究分析,在线性歌唱的基础上,对整体的线性歌唱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线性,歌唱,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民族声乐艺术的线性歌唱特征及其美学价值[J].剑南文学,2011,07:109.

[2]冯亚.民族声乐艺术的线性歌唱特征及其美学价值[J].艺术评论,2012,08:96-98.

篇4: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关键词:计算机绘画 数字技术环境 传统艺术 审美形式

中图分类号:J2-39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绘画引发了对现代绘画特征的思考,因为人们发现曾经熟悉的创作活动变得陌生了。传统绘画手工制作的线条、块面、调子表达的点线面、黑白灰的概念,正逐渐被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来的矢量线条、荧光色彩、像素调子等数字化语言所替代,甚至新的绘画语言能够营造光色交融的炫目效果、高度仿真的空间质感。计算机绘画代表数字艺术时代的到来,为此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计算机图形与数字艺术语言运用的规律性,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成熟带动了CAD/CAM(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制造)的普及和发展,使

计算机绘画最终走出了实验室,开始在商业领域里普及应用,并成为独特的绘画新门类。

一工程师的艺术创作与画家的科学实验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绘画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1952年,美国科学家本·兰普斯基(Ben.F. Laposky)使用一种类似于计算机和一种电子阴极管示波器创作了世界上第一件黑白电子绘画《电子抽象》(Electronic Abstractions),虽然这种实验性的电子图像像素很低,也无法通过终端输出与排版印刷系统匹配,但它毕竟预示了视觉艺术新的表现形式的诞生。受兰普斯基的实验成果的启发,8年之后的1960年,德国画家阿斯雷比安(K.Alsleben)和菲特(W.Fetter)在实验室中创作出了造型艺术史上的第一幅计算机绘画。但计算机绘画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还是在传统画家与计算机工程师联合在一起进行无数次探索尝试之后。随着传统画家逐步掌握了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终于带来了现代绘画史上的一次革新,它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绘画的热潮。

在计算机绘画的初期,由于当时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处在较低水平,绘画作品主要由网线构成,数据量大,计算复杂,从事计算机绘画研究的主要是科学家。随着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及软件的不断升级,计算机绘画已从初期的只能生成简单网线图形,发展到能产生出构图奇特、造形别致、色彩缤纷、具有很强艺术性的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而又发展到科学家与艺术家合作,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图形图像相结合,产生了一些新的计算机绘画系统,可以对一个特定的客体范围产生无数形态和构图各异的作品,艺术表现力得以大幅提升。由于计算机绘画语言独特,能创造与传统绘画形式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因而在商业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如在电视广告、电影动画、飞行模拟器、建筑、纺织器、美术装璜、图案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大受欢迎。

二计算机绘画特征与艺术语言

计算机绘画区别于传统绘画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绘画技术的科技性,传统绘画使用的是笔、颜料、纸,再或者刻刀和木版,而计算机绘画使用更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数位板和功能强大的绘图软件,极大提高了创作的效率,扩张了绘画的表现力;其次是审美活动的互动性,传统绘画的发布平台是平面媒体或者美术展览,审美活动是单向的,计算机绘画则是依靠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传播面更广,并且实现了审美活动的多向互动。计算机绘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交互式的人机配合,实现画家创意构思的最大自由度,在一个与传统绘画创作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使用高效率、人性化的数字绘画工具,激发画家的创作热情与灵感,享受计算机绘画带来了乐趣。计算机图形图像及其示图方式构成了计算机绘画语言的主要词汇。

计算机图形图像(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原指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绘画的成长则专指计算机制作的绘画形象。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种类中,以其属性又分为矢量图、像素位图和三维图。这三种图形有着完全不同的成像构成方式,能产生风格差异很大的画面效果,从而形成计算机绘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矢量图是通过数学公式计算获得、用直线和曲线来描述的图形,矢量图形的构成元素是点、线、矩形、多边形、圆和弧线等,因此具有数字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适合标志图形和标准字体等方面的设计。同时“硬边”风格造成了计算机图形表现形式的冰冷机械,是一种与传统手工差别很大的数字化语言。像素位图是计算机图形的另一构成方式,它以一格一格的像素点来描述图像,能表现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质感,适合模仿传统绘画的笔法趣味。三维图像技术是最先进的计算机展示技术之一,完全摆脱传统平面的浏览方式,三维图像造型立体逼真,可任意角度图像,还能随意分拆、开合、模拟,让观者充分体验真正的超级写实魅力。

在计算机绘画创作过程中,矢量、像素、三维等特殊效果的运用,类似于传统绘画的线条、色彩、肌理,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它不是以直接的手工方式用于画面表现,而是通过程序运算的指令将绘画效果实现于荧屏。视觉对形体、块面、线条、色彩的感受必须转换成数字化的处理,在计算机数字环境下画家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即鼠标、数位板、计算机来贯彻创意与灵感,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过程中被衰减,造成了大多数计算机绘画具有工整、精密、机械的特征,技术精湛而缺少内涵,与传统审美情感产生很大差异。这是计算机绘画缺乏亲和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现代数字艺术作品所普遍存在的不足。无论科学技术还是艺术,它们都属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产物,计算机绘画的创作与审美,不仅要根植于设备的技术属性,而且也要根植于人的原本属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计算机绘画艺术性的目的。如何以情感为尺度使两者双向同构,并有机整合,使情感作为技术和艺术融合的基点,追寻数字化语言进入艺术领域的路径方向,是现代数字艺术家思考的重要命题。

三计算机数字环境下的美学意涵

传统绘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不断吸收其它艺术门类如雕刻、戏剧、文学、建筑等的精髓,才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流派风格,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传统绘画根植于平民生活,包含深厚的文化意涵,易于沟通,便于同观众产生共鸣。而计算机绘画倚重科技进步,受制于程序算法的机械程式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绘画在给艺术家带来创作自由和视觉新奇的同时,出现了数字艺术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存在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在数字技术营造的炫目的华丽外衣包装下,重技术而轻艺术,重外表而轻内涵,绘画难免沦落成为高效快捷的数字化复制,许多作品滥用特效滤镜的渲染效果,塑造出千篇一律的机械、精密的公式套路。于是,艺术家们又开始怀念传统绘画表现状态:那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纯手工的、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是用心而不是用手作画。创意构思可以通过眼、脑、手的配合,直接表现在画布上,反映出千差万别的个人情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艺术本是保持距离的概念,而在计算机绘画中虽然被捏合在了一起,却形同而神离,反映了计算机数字环境下绘画被当下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浸透,从而导致形态特征变异而产生的艺术审美活动的情感差异。因此,计算机绘画创作过程中重视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所包含的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计算机绘画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内涵,总结民族美术元素如构成、图形、色彩等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方式,有助于正确认识计算机绘画与传统艺术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利用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来充实数字绘画的创作题材,以弥补计算机绘画创作中艺术审美的不足,继而解决现代数字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表现、认识以及发展方向的问题,最终使计算机绘画具有深厚的艺术美感与隽永的精神韵味。

不可否认计算机绘画与传统绘画存在的差异,首先是数字化艺术形式与传统审美情感的差异,这是由于文化传统渊源不同所造成的。传统绘画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以及民间美术元素。传统绘画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族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所体现出来的悠久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再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计算机绘画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容易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计算机数字技术创作方式进入到艺术创作领域,就需要有消化融合的过程。传统的创作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但是由于对数字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包容,从而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绘画造型风格在情感上的距离。计算机绘画形态特征包括艺术观念与形式技法,与传统相比已经产生了很大改变,但它却忽略了继承传统绘画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绘画元素运用的方法规律的必要研究。在现代绘画中,技术以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退居次要地位,作品精神内涵越来越重要,成为绘画审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艺术发展之道是计算机绘画的借镜

传统绘画的发展演变也是其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在很久以前有原始洞窟壁画,虽然古代图形还比较单调也比较粗糙,只是一些动物图形或狩猎的简单场景表达,但这一时期原始人的审美意识里已经形成了简单实用的原则。在随后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画种中,经历了众多流派演变,产生了诸如中国画、西方传统油画、版画等新型绘画种类,这些符合不同地域和文化要求的画种,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民族特色的审美准则。即使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审美准则,比如西方的近代油画在文艺复兴后开始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等多种风格流派繁荣并存的格局。西方传统绘画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初期的手工方式着力临摹自然,绘画技术日渐精湛,模仿能力越来越高超,最后转向表现主观自我的方向,最终实现了技术与人本的结合,其审美意识也从客观再现转向主观表现,对绘画品质的评判也由崇尚写实转向注重形式感,使绘画成为精神审美的艺术形式而没有沦落为实用手工艺品。

现代绘画流派的发展证实了绘画语言与审美意识的结合是产生艺术价值的重要基础,计算机绘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数字技术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现代绘画的创作效率和艺术表现力,但没有解决计算机绘画形式语言与审美意识协调一致发展的问题。计算机绘画发展的时间短暂,更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取长补短,尤其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才能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与其形式风格相匹配的审美准则、表现语言运用完美的新型艺术形态。

计算机绘画艺术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计算机绘画软件性能,还取决于计算机操作者的智慧。计算机性能的缺陷可以改善,而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的匮乏决定了计算机绘画作品的命运。正因为计算机绘画的创作程式是高度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因而它更需要借鉴传统绘画的精神诉求,使计算机绘画成为描绘人类精神家园的完美手段。于是我们又再次回到了艺术与科学、现代与传统这个话题上。这是个回到原点的过程,我们期许获得更多关于包含在艺术形式中的美学意涵方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郑万林、关瑞琳:《计算机插图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篇5:汉字的美学价值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楚筱惠 10131750117 环境工程

众所周知指汉字の书法是一类独特の艺术,而书法の这些艺术美感の主要来源则是书法の素材——汉字。汉字从其演变の过程来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这八种字体都分别含有其各自独特の线条和结构,而汉字本身所具有の这些线条和结构则蕴含着深刻の美学价值。我们の先辈们也总是力图将汉字作为工具の实用性和作为艺术の表现性和谐地统一起来。由于客体即汉字本身の富有表现力の线条、匀称の结构等造型规律不断地作用于主体(即书写者),使主体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人们在书写实践中慢慢地从实用到追求装饰,运用各种夸张、变形の手法,由此产生了独步世界の汉字书法艺术。

1.象形表意之美

汉字の象形表意性是汉字独特の审美价值の根源所在。在象形文字时期。汉字既是对客观对象の具体描绘,又表现着人类早期の感悟能力,显示出一定の审美意识。先民们按照“近取诸身,远取诸物”の原则构成汉字。此时,多数文字都是由原始の文字画演变来の。例如“ 羊(羊)”突出其角の盘曲,显示着一种温驯和安详;“牛(牛)”突出其角の坚挺,显示一种强悍の力度。这时,人们注意の是怎样简略而明确地将具体事物描摹出来。

“隶变”之后汉字原始の象形表意特征以一种更为简洁、更为抽象の形式积淀到了汉字の笔画和结构之中。使篆书中许多象形性很强の偏旁、结构变得不可解释,而成为到处可以安插の记号,笔画の“单元化”、书写时の笔顺、方块の形体更趋于固定。早期の象形表意字是与具体事物の形象相联系の,“隶变”后尤其是到了楷书,汉字の笔画,结构布局摆脱了具象の束缚,反而为人们对汉字字形の驰骋联想提供了更为广阔の空间,从而丰富了书法の形式美。如“一横”可以被想象为一叶扁舟、千里之阵云、一只玉案,等等;“一点”可以被想象成坠石、水珠、瓜瓣、鼠矢、雨滴……。古往今来の书法艺术家正是敏锐捕捉住了汉字の这种象形表意性,而对其加以表现の。王羲之对此有一段高论: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似壮士佩,或似妇女纤丽。”“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曲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大书法家张旭、怀素、苏东坡则分别从公孙大娘舞剑器、复云变幻和草间斗蛇中悟得笔意,将自己の所见所闻都溶入了书法作品。

2.线条之美

与西方の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属面性图形符号,是由笔画为基本书写单位构成の,它の笔画走势和框架结构,表现了汉字の基本特征。而笔画其实就是各种形状の线条。就书体而言,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风格各异,但均以线条作为构形元素。汉字の笔画种类繁多,东晋女书法家卫铄根据笔形把汉字の笔画分为“横,点,撇,斜钩,竖钩,横竖勾,横斜钩 ”7种。回唐朝人又作“永字八法”,以“永”字の笔画为代表,把汉字の笔画分为侧、勒、努、超、策、掠、啄、磔等8种。

此后,汉字笔画の划分日趋细密,到楷书时衍生出了29种笔画。这些点画线条の形象和位置关系会产生一种运动の态势。汉字の这一特征与书法艺术の产生有着极为密切の关系。美学家认为,线条是人们在长期の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重要属性の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本身积淀了人们丰富の情感和观念内容。汉字の抽象美也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线条美,仅从那线条上就能使我们领略到书法の抽象美。因此线条有可能成为人の审美对象,并在造型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の表现语言。线条错综参差,组合稍有变化,则字の风格迥异。加上书写经验の逐步积累,社会审美风尚逐渐形成,书写者笔下の线条逐渐与机械冷漠の自然形态脱钩,而积淀了社会の内容,转化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予人以美の感受の线条。

诚然,西方の表音文字の字符也是由线条构成の,但字母の线条基本上是粗细单一の笔画,且笔画の数量远不及汉字多。以英文为例,其26个字母,包括大写和小写,也不过只有横、竖、点、圈、弯、左斜、右斜等7种。因而变化性和表现性也就远不如汉字丰富。若按笔势来分,汉字の笔画有100多种。而且在俯、仰、曲、伸等方面极具变化。南宋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划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钩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这样使书写出来の笔画造形充满了动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书写方法和要求の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是汉字形体の特点是能够容纳这些方法和要求の缘故。如果是那些基本只是连续画圆圈の文字,可想而是难以产生这种书写上の韵律和动感の。线条の变化性和表现力正是汉字字形の美感之所在。长期以来汉字一直用毛笔书写,就是因为毛笔富有弹性,伸缩幅度大,更适于表现汉字形体の线条美。正如蔡邕所言: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汉字在不同の历史时期、不同の书体中都对自身の线条美进行有意识の追求。如金文线条の厚重雍容;小篆线条の轻盈婉转;隶书线条舒展而富有弹性;楷书线条明快而充满质感。3.结构匀称之美

大凡一件美の东西都要求形体内外各部比例谐调、匀称,汉字也不例外。它の美学特征同样也表现在其结构の谐调和匀称上。

汉字の结构比例关系中存在诸多黄金分割现象:外形高宽之比例符合黄金分割;部件间の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点画之间の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点画交割所构成の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同一作品中の大字与小字面积之比符合黄金分割。这也正是我国汉字の形体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之所以能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成为独一无二の书法艺术の科学依据。而汉字の这种对形体结构の重视,与书法对形式和技巧の探索是相互促进の。在象形文字阶段,是以描摹对象の外形和结构为主の,这就引导着人们去观察对象の形态和结构,同时也注意抓取这些形体结构中の美の因素。山の沉稳,流水の律动,云の舒卷,雨の淋漓,五官の对称,姿势の变化。这些都使人们感受到先民那逐步觉醒、逐步提高の审美の感受力和创造力。如果说汉字对形体结构の重视促进着书法艺术中对点画结构和表现技巧の探索,那么书法艺术の这种对形式美の探索又反过来促进着汉字形体の演变。早期汉字,如甲骨文线条还比较单调,结构上也常会给人一种不稳定,不谐调の感觉。金文开始注重结构の对称平衡。到了小篆,已开始自觉地追求结构上の美感。这是文字和书法史上の一个重要の进展。汉字结构上の对称平衡是与汉字の方块化相伴而生の。随着汉字の隶变以及基本形态の确定,汉字の结构也发生了很大の变化。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阶段,基本上以长方为主;在隶书阶段,基本上以扁方为主;到了楷书,就基本上以正方为主了.o而当汉字被放入一个看不见の方格内之后,结构平衡の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正方形有一个可以被视觉感知到の中心点。在这个中心点上,所有の力都是相互平衡の。如果偏离了中心,就会重心不稳,失去平衡,而一旦失去平衡,字也就失去了美感。前人练习书法时所使用の田字格、米字格、回官格、九官格等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到每个字の中心点,从而恰当地按排一笔一划の位置。正方形の中心对汉字笔画の方向能够产生一种吸引力,使其向中心靠拢。如“海”字左边の三点水一律中心辐辏。又如“食”作偏旁时,上下两捺都紧缩成.点,显然也是为了集中。方块提供了一个字体结构の参照框架,它可以确定其内部每一个笔画或构件の平衡值,要求部件 の比例要“匀称”、“和谐”,该长の使其长,该短の令其短;该大の使其大,该小の令其小;该宽の使其宽,该窄の促其窄;该轻の使其轻,该重の使其重;该虚の使其虚,该实の令其实。于是,多数汉字の结构是“平正安稳”,“四面停匀”、“四满方正 の,这就给汉字の对称平衡创造了条件,如“

十、中、丁、举”等字,中间一竖是对称轴,其余部分是左右基本对称の。再以“察”字为例,该字形由横、竖、点、撇、捺多种笔画组合而成,但他们都是在中心轴の制约下协调彼此の关系,于交叉散乱中显出对称分布。此外汉字结体还有“繁则减除,疏当补续”の讲究,也是为了达到汉字の对称平衡美。当然汉字の平衡也不是一种僵硬呆板の固定,而是一种动与静の有机结合。是变化の动态平衡。.由相同部件构成の合体字,部件の写法应有所变化.不能一模一样,如“林、羽、吕”;平行线之间,除了美术字、印刷体之外,也不能绝对平行,如“王、圭、川”。有些字如“热、黑、杰、焦”底下の四点,不论是隶书还是楷书,总是把他们基本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加以左右顾盼の变化呼应,从而达到静中有动の平衡。

对称平衡是汉字结构の普遍法则。有の汉字为了追求这种结构美甚至以增减笔画、牺牲固定の象形表意性为代价。例如: “保”字,金文像成人怀抱幼子之形.系“抱”の本字。该字形具有鲜明の象形表意性,但头重脚轻,缺乏平衡感。于是后来演变为由“人”和“子”组合成の会意字,该字形开始仅在“子”の左侧有一点,后来为了对称,又在其右侧加了一点。欧阳询《三十六法=》中尚有“增减”一法,干脆提出“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或因笔画多而减省,⋯⋯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该如何书也。”为了追求书法美の表现,不惜有意增减笔画。汉字の这种极富变化の线条和对称平衡の结构,使得汉字の书写极具可塑性。不同の书体,风格各异:商殷时期の甲骨文,落落大方,刀痕淋漓,刚劲有力而又摇曳多姿。周代の金文圆润道美,结体端庄雍容,又不失律动感。秦代の小篆,线条粗细均匀,结体平整端稳且体态修长,字の比例关系与黄金分割律暗合,令人赏心悦目。“楷如立,行如行,草如风”是北宋大书法家苏东坡对楷书、行书、草书不同特点高度浓缩の概括。即便是相同の书体.每个字の笔画结体也可以有不同の组合,体现出不同の造型形态。同样是唐人の楷书,就可以领略到欧(阳询)书の严谨、褚(遂良)书の瘦峭、颜(真卿)书の雄健、柳(公权)书の道劲,等等。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の<兰亭序=》,历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の话题之一,就是同一“之”字の20余种不同の形体表现。这正是汉字の魅力所在。正是因为书写活动对于汉字形态の不断加工,从而使得汉字形态结构成为民族审美意识の一种积淀。数千年不断地书写,不断地加工和改造,把汉民族の审美意识一点一滴地灌注于汉字の形态结构之中,形成各种原始の意象。从象形文

字の象形结构.到不象形文字中抽象の线条结构,汉字の每一种发展,每一种变化,都是汉民族数千年对于抽象结构の审美创造の丰硕成果,其中既有着客观事物形态美、结构美の抽象提取,又有着历代先民在这个基础上の审美创造。在书法艺术中,汉字の美学价值和特殊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予人们以极大の艺术享受。

学习总结:

通过课堂上老师の讲解和自己搜集の资料の阅读,我已经稍稍深入の了解到了汉字与书法の艺术之美の相互关系,汉字是书法の素材,也是书法の艺术美の来源,汉字本起源于象形表意,后来由于汉字の线条与结构随着其演变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の方法,而恰恰是这些汉字の书写方法,在不同の时期,由不同の人创作出の不同の书法,汇聚总结而形成了一门艺术,一门具有美学价值の艺术。汉字本身就是美の,而人们在随着审美观の发展而创作出越来越精妙の书写之法,使得书法之美由汉字而生,汉字因书法而更美。艺术之美の享受由书法与汉字之间产生。

参考文献: 《汉字の演变》,百度文库;

篇6: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论文摘 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其出发点及其归宿点,依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禅宗美学也因其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则体现着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禅宗美学是将禅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法性,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它既是禅宗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讴歌的最高的审美境界。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加深了对于人生、宇宙的诗性领悟,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美学增添了于现世人生中使人生诗性化的内容与理论。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现实人生包含了生命与生活,人的生命世界与人的存在状态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生命感受,体验、反思之中孕育出来。无论汉字“美”的最始初的文字,还是许慎“羊大为美”之说,都与中国原始生殖崇拜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观念,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气”是生命的本质。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只有具有生命的特征,生气灌注,气韵流转,才有了文学艺术之美,而中国传统美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范畴,也都是由生命的生气之美衍生而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从而又体现出鲜明的体验美学的特征。中国传统美学的体验美学特征,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在审美体验活动中,中国传统美学又十分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内缘已羽,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最终趋于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即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超越而获得一种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与高蹈。而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对人生美与艺术美的研究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独具特色的人生美论与艺术美论。人生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宇宙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禅宗,都把对人与人生的探索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展开的。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

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由于各自思想的差异性及其宗旨、目标的不同,儒、道、释三家美学各自在对于人生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儒家美学发展出了“和”的审美思想。强调美与善、情感与理智等方面的和谐统一。道家美学发展出关于“妙”的审美理想。强调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在于对自然万物形式美的把握,而且在于体悟其中所蕴籍的作为美的生命的本体的“道”与“妙”。体现了禅宗美学重视对人的内在生命意义的体验,推崇对人生的一种随缘在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圆满自足的自由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审美价值取向。还体现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追求因其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而使心灵返朴归真,进入生命的澄明之境,而升华为一种审美人格。

四、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美

如果说人生美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根与干,那么,艺术美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绚烂的鲜花与丰硕的果实。这种中国传统美学中向诗性栖居的生成的关注与追求,现实地展开为两个基本向度。一方面,将个人不幸与家国忧思汇融一体,以诗发愤抒情;或者以诗排解内在心灵焦灼,安顿生命。

从而诗(艺术)成为趋向诗性自下而上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发展、人格的养育与建构历程中,艺术又成为人生现实地超拔为诗性栖居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兴于诗”、“成于乐”(《论语·泰伯》)、“游于艺”(《论语·述而》)。这种诗意栖居的向往与追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性个体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体现,而且也是文化知识群体共同的心声,从晋代的兰亭之会到宋代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等的西园雅集,都十分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美学将艺术也看成同人一样的有机生命体,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具有明显的人化特征。刘勰说:“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雕龙·附会》)。基于人化的、以人拟艺的美学观念,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发展出了十分丰富、重要的并且具有独特特性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美学理论。如“形”“神”“气”“韵”“风”“骨”“筋”“血”等等。这些范畴与思想之间相互关联而发展出了关于“形神”、“风骨”、“气韵”等等,而这些丰富、繁多的理论范畴,又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形成一个十分宏大的美学理论体系与美学范畴体系,共同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一个突出方面。

篇7: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一、民族声乐线性歌唱的特征

(一) 音色的丰富使得线性歌唱更具有风格化

在音乐当中所说的线性和歌唱中的线性并不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那种客观存在的直线、折线或是垂线, 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用于形容音乐特色的一种词句, 可以用曲线来形容。因为波状曲线的特点可以用来形容民族音乐, 使其音乐具有流动性和生动性以及跌宕起伏的音色。音色发挥的好与不好一部分取决于人的天赋, 另一部分取决于后天的训练。民族声乐音色特点主要是清脆、明亮, 以靠前为属性, 可以将音乐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抒情形式或是灵活形式等。音色还分为真声和假声两种声音, 当一首歌曲歌唱的比较慢, 大都是用真声在演唱;若是歌曲比较快或是比较高亢, 则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假声在演唱。音乐分为多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应用了如此的音色特点, 而民族声乐正是将各种音乐特色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它的个性化。

在民族声乐中若要将音色发挥得更好, 不仅仅要注意音色的发音, 也要注意音色的使用位置, 应在准确的位置内发音, 更要将音色调节好, 将气息控制好形成较好的共鸣焦点。只有将这些综合到一起才能将音色的特色发挥出来, 这也是民族声乐为何要将音色的特色应用到自己身上的主要原因。

(二) 运用润腔将民族声乐的曲线美更加突出

什么是润腔?润腔主要是指用来烘托、渲染、修饰民族声乐的一种手段, 其主要目的是弥补民族曲调的呆板, 使民族声乐听起来更加流畅动听, 弥补了民族音乐的不完美的地方。中国民族声乐与国外民族声乐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润腔应用的不同, 在我国润腔是以一种虚构的形式在有色的图谱上跳动, 主要存在于那些主干音的周围, 但是在图谱上根本见不到其音。润腔主要是用来增加民族声乐的特色的, 可以使旋律更加动听、有力度及有节奏感, 更可以使音乐更充满生气。而在国外润腔是存在于图谱中的, 是可以看得见的音, 并且对于润腔的使用非常严格。

二、民族声乐的线性歌唱的美学价值

线条是声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音乐的一种外在形式, 承担着音乐的艺术审美及情感的丰富。将音乐的声音线条和旋律线条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表达民族声乐的艺术感, 让人陶醉在歌声当中。而它的美学价值在于通过巧妙的技术手段, 加强音色的锻炼及调节音色的位置, 产生强有力的歌声。它不仅增加了民族声乐的积极性, 也在线条中闪烁出民族声乐的特色, 更是给歌手增加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恰到好处的民族声乐表达也是向其他人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

三、总结

民族声乐线性歌唱在民族声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线性歌唱在音色、润腔的应用上结合了国内外较为优秀的音乐特色, 使其民族声乐有更多的个性发展方向, 突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 将传统音乐自由地结合。在这基础上还结合了西方欧美国家的歌唱形式, 在当今的音乐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人的内心情感是较为丰富的, 但是大多数人都喜欢应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为音乐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最好的艺术方式, 而民族声乐正是将这些特点集合在一起的一种音乐, 打破了其传统音乐的单调, 乏味的唱法, 增加了其音乐的流动相、积极向。也体现了中国音乐发展中对于自由的追求。未来民族声乐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会给更多人带来更多的情感艺术表达形式。

摘要:民族声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古人遗留下来的伟大的遗产。它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通过歌声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是感情极为丰富的艺术体现。而线性歌唱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通过各种音色与音域的结合以及曲调的跌宕起伏的极致运用, 有效地将民族声乐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它受众多音乐人喜欢的原因。本文首先介绍民族声乐线性歌唱的特征, 其次将介绍民族声乐线性歌唱的美学价值。

篇8:浅论含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含糊语言具有朦胧美的美学特性。王希杰老师《含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说:“含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光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而且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艺术语言的特性之一。”那么含糊语言的美学特性是什么?王老师说:“在正确和含糊这一对对立面中,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正确是没有的;第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是相对的。”这即是说,正确和含糊的关连是辩证的。我们说其含糊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说的,即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限,是含糊不清的;我们说其清楚,是从语言角度说的,是心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含糊”“清楚”又都聚集于含糊语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含糊语言,则是“含糊”“清楚”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看法来说,这含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中群山峻岭。我们说这景致是含糊的,但那群山峻嶺却又能看得出来;说是清楚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辞典评释“朦胧”一词说:“朦胧,月色不明,比喻含糊不清。”我们何不将其借来指代含糊语言的这种“含糊”“清楚”的对立统一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种“含糊”“清楚”的对立统一即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鸣。含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一定以其特有的美学价钱出现于人们眼前,具有差异的美感作用。含糊语言具有下列几种美学特性。

1蕴藉

如果说语言的清楚明快是一种美,那么,含糊语言的储备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事后,我感想一点不舒服,即是你们虽然寄信寄书给我,不是没有缘故原由的。那就由于我的某几个‘战友’曾指我是什么什么的缘故。”(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文中的“什么什么”指“托派”,鲁迅老师故用含糊语言,则显得蕴藉幽默,表达了作者恼怒之情,增强了杂文的战斗力。

2精要

人们在外交时都有一个配合生理,那即是高尚轻便精要。如:

古尚武:三叔,秋月她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你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电视剧《太阳泪》)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情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讯息而未能结为伉俪,而运气又使他们生存在同一个村落,几十年的悲苦酸楚都深深埋心灵深处。如今古尚武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的难言之隐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况且石三叔也难作出“该看”或“不应看”的决断。“你就看着办吧”一句含糊语言竟表达了千言难尽的情谊,岂非还不够精要么?

3婉转

如果说坚贞坚定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那么婉转也是一种二八女姝式的阴柔之美。

“由于各人都知道的缘故原由,两国人民之间来往停止了二十多年。如今,经过中美双方的配合开拓,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周总理在接待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由于各人都知道的缘故原由”,周总理为了顺应外交礼仪,存心使用这一含糊语言,很婉转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态度和原则,既有顽强的原则性又有战略上的机动性,充实表现了周总理良好的外交才气。

王秀竹:但是,但是,进偏激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满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宏:秀竹,酷爱的,大胆点,不再想谁人,想如今,想未来!……

(老舍《合家福》)

其中的“那回事”“谁人”指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妓女生存。但相互为不引起已往的伤心事,存心说得很婉转,这比直露的说明更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4朦胧

如上文所说,清楚给人一种清楚美,含糊则给人一种朦胧美。显微镜下的鲜花虽然是美的,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宛如更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作者如果写成的“气温在零上三度时下的雨,雨量是零点五毫米,深夜十二点正进入吴地。”显然照旧含糊一点才更有诗的韵味。

“雨是最平凡的,一下即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偈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

篇9:语言的美学艺术及其价值论文

洛特曼作为塔尔图符号学派的代表,他将艺术视为类似语言的交际工具,这种艺术在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建立了联系,传递着彼此的信息。那么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给观众的呢?这就是我在本文中想分类探讨的重点。当然,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到,很多作品兼具了多种语言形式。

1 沉浸于虚拟现实

“沉浸”,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某种思想活动中。它是互动装置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可以说是互动装置艺术创作的一种最高追求目标。黄鸣奋教授在他的《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中曾这样说到,“‘沉浸’是人类精神生态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以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为特征。这种境界通常是当事人高度向往的,这种思想活动对于当事人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沉浸于虚拟现实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需要人在一定的状态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知功能,在虚拟的空间和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一种人的存在的感觉,并能根据人的意识进行适当的参与或改变。这类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力求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用户感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的视觉和声觉体验。”

通过各种技术将虚拟现实制作成立体感很强的三维视觉形象、环绕式投映影像,以及进行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进而刺激人的生理反应,给人一种真实的存在感。

2 以人的行为作为界面进行人机交互

人的多维信息认知空间和计算机的信息表示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是人机交互的本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机界面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已经有很大的局限性,如键盘、鼠标等,它们不仅无法将数字信息系统自由融入人类生动的思维想象力。还要将人限定在某一个装置上,交互的意图也不能自然、高效的表达,互动装置艺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它展现出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令人惊叹。

2.1 手势和动作

以手势和动作作为界面进行人机交互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是通过手势及动作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和观念的,手势和动作中含有大量的交互信息,同时语言方式简单易懂,也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这种语言方式的特点是非准确,多通道,无重复,连续等,借助这种语言方式能够实现人的认知空间与计算机计算空间之间的平滑过渡。

2.2 触摸

加拿大计算机媒体艺术家瑟克拉·斯基福斯特(Thecla Schiphorst)为了在当代文化中保持感官及性爱的活跃,于1995-1997年创作了将信息技术与触摸相结合的作品《身体地图:触摸艺术品》(Bodymaps:artifacts of Touch)。这件作品邀请访问者用手接近或触摸投映在台面上的身体影像。当访问者的手指接近影像时,影像开始战栗,并发出不同声音。

在这件作品中,观众经历了包括皮肤感觉在内的全面的本体感受,通过触摸改变影像进而使影像发出声音,通过听觉影响观众的视觉,将所有感觉融合为一体,渴望观众触摸投射在表面的任务影像,从而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经历复杂而微妙却难以解释的关系。通过任务影像表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感到迷惑,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作品在参与者与科技之间建立了一种超越所有权和客观性的关系,挑战了人们的感受、权利与存在。艺术家希望提升人类自身的身体感受和感知能力,同时也认为身体可以具有创新意义。

2.3 语音

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声音元素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时在作品中单独传达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同视觉语言一起产生作用。该装置可以不断地接受来自观众的语音和活动信息,然后将计算结果传达给数百个光纤。根据观众不同的语音和活动,它的灯光可以有128种变化,并且完全由观众来控制。当没有人从旁边经过的时候,它会进入睡眠状态,灯光变得温柔而黯淡,当参观者靠近或者开始说话,它的灯光就会立刻亮起来,当参观者大声喊叫时,这些植物就会变幻出疯狂的灯光,并猛烈地闪烁。

3 以面容识别作为界面进行人机交互

综上所述互动装置艺术的语言形式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互动装置艺术独具创意的语言形式,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互动装置艺术之精髓,有利于创作者在最大的范围内打开想象力,从而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更富表现力的、给人以更强感官刺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英) 贡布里希, 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学林出版社, 2009版.

[3]童芳.新媒体一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篇10:浅析水彩艺术的现代美学价值

关键词 水彩艺术 美学价值 情感 认知 创造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On Modern Aesthetic Value of Watercolor Art

LIU Yi

(Yicha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0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watercolor art,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lor art, and elaborates watercolor from embodied form of artistic value, and its modern aesthetic value emotion,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and so on.

Key words watercolor art; aesthetic value; emotion; cognition; creation

1 水彩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水彩艺术通过水滴与颜料的特性,在画家应用下创造出的梦境一般、清新而明快的意境。顾名思义,所谓的水彩艺术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水”和“彩”,它们也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物质媒介,分别表现出了流动性与色的透明性。

通常在绘画时,作画者在对水的操作时,无论是在空间、时间上还是量上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由于水彩画的颜料是用水做调和剂,而水作为绘画的载体上常具有融化、稀释、散发、渗化、粘附等功能,正好可以通过水的流动性来表现那种自然天成的韵律美。水彩颜料由于大都是由矿物质构成而稳定性很强,一般呈透明的或半透明状,而且一般是先用墨色勾勒,而水彩则作为装饰随类敷彩,具有醒透作用,即使颜色经过层层叠加也能透其底色,不但不会影响画中景物层次的体现,而且还会越显空灵有趣。另外,现代水彩艺术美术学的价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同类型的具其自身的特性,但也具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而水彩艺术几乎囊括了所有绘画艺术的基本技法与表现特征,因而也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例如在美术学价值研究中,水彩艺术几乎覆盖了造型基础的全部知识,如:创作基本功、对中西传统的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对本体语言的研究等其方面。

2 水彩艺术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2.1 水彩艺术的美学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赋予了“水”独特审美意识,水彩则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种审美的意韵,能够表现得出神入化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另外,水彩画,因其颜料特性而通常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从简略中表现出含蓄美与诗化美。同时,前面提到水彩画以水作为调色媒体而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特点,水与色与纸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够形成各种的肌理形态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特征,如通过借助喷水、撒盐、加入汽油、酒精或蜡笔等而产生积色、积淀等以达到绚丽斑斓而高雅的纹理效果。

2.2 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

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文化价值,能为人们带来更加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心灵带去另一翻天地。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体验,另外就是自信的建立方面。

所谓的审美体验一般表现在对水彩艺术的欣赏与理解上,通过人的视觉感悟而在精神获得愉悦感,或者感悟其它方面的启示,如人生启迪等。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主要会面对选择和情趣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审美中个人视觉对艺术形式的感受的倾向性选择,也即使所谓的“视觉态度”,一般在经过一定审美训练后会形成个人独特审美眼光。如果人们用超脱实用眼光与心态去欣赏的水彩艺术,则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也就是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则是人们通过对水彩艺术的领悟,感受到其形式之外更加深层次内涵和趣味。水彩画具有“轻盈潇洒、酣畅淋漓、朦胧空灵、明快飘逸、似与不似”的表现效果,这也是水彩艺术在形式上体现出美的标志,象征一种审美符号。人们经过欣赏感悟到这些独特的情感氛围,使深幽和超人的感受日趋强化,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很多优秀的水彩艺术作品将朦胧美的奥妙发挥到了极致,让物象与意境在清晰与模糊间显现了强烈的神秘感,引人无穷的遐想,从而让人形成一种高雅的审美兴趣,获得心灵与精神的升华。

关于自信的树立与加强,是指水彩艺术是一种能够展现自由心灵与想象的情绪艺术,当人们完全投入到水彩艺术的创作等实践过程时,不仅能够体验到水彩艺术带给心灵世界的快乐,而且还可以享受着将自己心中所想通过水彩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现在纸上的一种自豪感,以及主宰感与驾驭感,这些积极的情感能让创作者更加自信。通过在水彩实践中倾注创作者个人的强烈情感,或者以借物抒情、借景入境等方式表达个人对事物的审美感悟与见解,在无拘束中获得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加强自信的方式。

2.3 水彩艺术的认知价值

人们在水彩艺术的实践中,不但能够得到观察力、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助于脑、眼、手的协调,而且还可以将抽象物象具体化,调动人类潜能从而实现美术学的认知价值。其中对水彩艺术能够进行主动、敏感、果断的观察,则能够迅速地从水彩艺术的表面物象发现其内涵与意境。

在观察中通过对捕捉水彩艺术中鲜明的第一印象和形象的特征信息,而产生出“首因效应”,让之前的处于空白状态的感觉随着水彩实践中的变化而产生随之变化的意念,出产创作的新鲜感。人们对水彩艺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觉活动,会在对物象的重新选择与处理后,对一幅作品加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作为创作者则会通过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整体效果且具有水彩特定朦胧情调的作品来。对物象的观察运用准确的判断和推理进行水彩艺术的审美体验,让水彩艺术以一种简练的形式标志技艺的顶峰状态。

观察之后就是一系列不自觉或者自觉的思维活动,即直觉与理性分析等表现形式。每个人在都对水彩艺术进行视觉感受之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而客观的反映。直觉在水彩艺术欣赏过程中具有的直观和空间整体的识别特点,有助于把握水彩艺术的各种样式特点的洞察与认识等;不断地促进人们的发现与思维,提高对水彩艺术的敏锐度,更能触其本质。水彩作品是按主体对事物认识的思维逻辑和概括秩序,而不是按照真实秩序来构建画面的。

对水彩艺术的操作活动是指依赖手的协同运作,并进行物质材料的处理,而形成作品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反复交替而获取一种技能意识。水彩艺术的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流畅性两个特点。水彩艺术需经历反复磨练,才能熟练应用笔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随意性,创作出或工细或粗犷、或写实或写意、或可绘或可制作,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作品来,表现更为广泛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水彩表现力的潜能;广博的操作的经验能够建立起在各画种之间相通的艺术桥梁,获得审美通感与操作技能。流畅性是行去流水般的整体自由轻快的色彩与意境的流露而让画面充满流动感,这也是画作熟练的标志。

2.4 水彩艺术的创造价值

创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样式,应用与众不同的独创性观念并将创作者的综合创造力外在物化,交替融合呈现在作中,不局限于传统规范而带人们耳目一新的效果,显现出独特的水彩表现价值,传达作者隐含的艺术观。水彩艺术也常运用的跳跃式、流动和随时变的控制,由于水质的流淌渗化而产生偶然意象往往不在预想之中,因而创作者需要准备好摆脱固定思维抓住机遇而向新方向加以变通以获得更为奇特的画作表现。从现代的角度寻求水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用敏锐的眼光对旧的材料重新审视认识发现并赋其全新的精神内涵并丰富技法。

3 总结

在对水彩作品的欣赏或实践中,艺术的现代艺术价值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方方面面,水彩艺术的价值常与其他价值相互渗透通融。水彩艺术不但具有基本教育的潜能,而且人们也可以在其中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并可以在实践获得其它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明錩.水彩创作[M].台湾:雄狮美术,2011.

上一篇:物理教师求职简历优秀下一篇:脱稿演讲紧张声音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