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教案

2024-05-13

两个教案(共8篇)

篇1:两个教案

大班科学领域《两个两个数》微教案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数数是有问题的,如何抓住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给幼儿,并教给幼儿数的方法,最后帮助幼儿概括找出规律呢?因此设计本探索活动想帮助孩子了解多种数数计数的方法。

活动名称:《两个两个数》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两个两个数的办法数数,并说出总数。

2.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3.喜欢参加数数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ppt

2.幼儿操作图卡

3.实物操作(石头、瓶盖、小木棒)若干,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小鸟飞飞》教师和幼儿一起读儿歌,边读儿歌边做动作。

附儿歌:

小鸟飞,小鸟飞,(幼儿做小鸟飞的动作)

小鸟小鸟分几队?(每两个幼儿飞到一块泡沫垫旁)

带着垫子快快回。(两个人一起将泡沫垫拿着往回飞)

二、基本部分:

集体活动:

故事《狮子大王过大寿》

1.狮子大王过大寿,森林里的小动物纷纷来给它祝寿。快看最先来祝寿的是蚂蚁家族,来了多少只蚂蚁呢?我们快来数一数,一会儿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2.教师提问,幼儿回答自己数数的方法。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艘船上有两只蚂蚁,我们可以两个两个的数2、4、6、8、10.原来来了十只蚂蚁。

4.蚂蚁家族带来了许多糖果当贺礼,小朋友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糖果呢?

5.汽车鸣着喇叭,瞧,是谁来了?原来是花猫家族,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来了几只花猫。

6.小花猫带来了美味的小鱼当贺礼,看一看有几只小鱼呢?幼儿数,教师总结,剩余的一个要加上。

分组活动:

自己动手数一数

1.刚才我们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快速的数出了来参加寿宴的小动物和他们带来的礼物。今天何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卡片和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也请你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先圈一圈再数一数,将数好的答案写在横线上,然后告诉老师你数了什么?怎样数的?结果如何?

2.幼儿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两个两个数。

3.分享自己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本次活动,抛出问题引出幼儿探究五个五个数和十个十个数。

篇2:两个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 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五、我的感悟

篇3:两个教案

随后UDS经历了三年多的东北及大连建筑设计市场“摸石头过河”的实践经历, 彷徨、痛苦、希望不停地变幻, 此消彼长, 商业性的生存和市场的浮躁啃食着我们的锐气。

2008年秋季至2009年四月前的一段时间,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由热至冷的理性逆转, 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商都开始重视方案的策划和多方案的比选, 以理性的工作方式降低可能的市场风险。这一理性逆转的来临让UDS的同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和感动:震动的是UDS十二年以下职业经历的建筑师首次经历市场的骤冷, 感动的是历来设计产值及奖金收入和设计话语权在全院边缘化的UDS建筑师工作室团队受到设计院前所未有的礼遇和重视, 宛如国家从和平年代步入战时紧张状态时对武士的尊重。

今年岁尾故事的大结局又非常像贺岁喜剧片的快乐大结局, 历史性过亿的院产值收入再次证明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的收入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UDS建筑师工作室被院内的管理计划重新理性地定位于边缘化位置, 原因在于市场太过火爆, 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房地产救市运动上演了, 所有产业都没有像房地产这样得到政府的推动以及金融的支持。回到建筑设计上, 设计院内各设计所与开发商都突然亢奋起来, 项目铺天盖地地一拥而上, 原本上半年有可能理性回归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思考状态, 在新一轮更加猛烈的建筑热潮中灰飞烟灭。在这先抑后扬的市场快速再次逆转过程中, UDS建筑师也再次经历了彷徨、重寻希望的一年, 但这次的经历有别于往年, 让我们短期内亲身经历了很多原有现象的对立面, 获得了反省思考的切入点, 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实践的过程, 重燃我们建筑学“宗教修行”的新希望和方向, 因此UDS的2010年是不同寻常的!

与奥地利蓝天组合作的机缘

为承办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 2008年大连市政府筹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工程, 经过国际招投标, 最终由奥地利蓝天组中标方案设计,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该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我院投标的动因源自对本地区当年最大政府项目不能旁落他方的企业信誉度的维护, 当然最终的中标价被竞争的相关设计单位相互磨损掉许多, 市政府最终选择蓝天组方案的真实原因我们至今也不得而知。当中标后探究解构主义技术内涵和可能性的高完成度设计被纳入工作内容时,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院内各设计所无人问津此项目, 原因很简单, 并非这些职业建筑师所长们对解构主义风格建筑不感兴趣, 而是其工程设计需要的设计人力资源和漫长的工作周期势必影响设计所的产值和绩效考核, 在当前国内设计院的市场管理运行机制下设计所接受此类项目还存在影响年终员工收入的潜在风险。最终经院内高层会议决定:各设计所抽人力组成联合工程项目组由院统一管理, 并在全院范围内彻底封杀UDS工作室建筑师只精通方案设计、不擅长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成本管理的传说, 一再强调UDS工作室具备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建筑师所占比例最大是其主要优势。或许主要原因是具备建筑学宗教信仰导致对奖金和报酬的非敏感性, 我有幸被赋予牵头组织此工程的任务——促成了2009至2010年UDS建筑师与奥地利蓝天组建筑师的全方位工作对接, 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与蓝天组建筑师零距离的设计合作, 使我们亲身经历并体验了参数化设计方法和解构主义作品从构思至创作的过程。由于方案中建筑造型特殊, 用普通的平、立、剖二维图形已无法表达建筑全貌, 所以引用三维计算机模型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 尤其是对于曲面物体复杂部位的研究, 使得建筑与结构、机电专业讨论三维问题有了一个直观的、可以依赖的平台, 但就建筑设计而言, 这种参数化设计方法 (在方案运行过程中, 甚至在决定方案走向的关键性节点) , 仍旧建立在建筑师的经验美学判断对形态的推敲上, 依靠的仍是传统的建筑师草图。运用Rhino软件在计算机中完全可以按照实际尺寸建出整个建筑精确的三维模型, 很方便地确立自由形体与严谨的数学模型的直观联系, 使自由造型由被动的模拟变为主动创造, 并由于这种创造使建筑师主动选择一种符合数学逻辑的形态, 而此种形态从本质上就是近乎完美的;Rhino三维软件对形体的控制, 大大解放了建筑师对造型的想象力, 并且可以完整地展示一座建筑的全貌。但是“相信实体模型而不是计算机模型”依然是西方建筑师贯彻始终的传统设计原则, 奥方建筑师通过不断的严谨和理性的模型制作和研究 (模型比例从1:1000至1:50) , 对关键性设计问题进行深究, 这种孜孜不倦的模型推敲甚至是近乎偏执的追逐, 将蓝天组建筑事务所实验性、前卫性的各种观点磨合消化, 浑然形成一个有成效的整体。这种计算机化和手工模型有机结合的设计方法和过程, 与其说是一种依赖, 倒不如说是一种解放, 对想象力的解放, 而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建筑师经验判断是决定因素。蓝天组的设计让我们亲历了从模型到建筑的设计方法, 然而尽管这种实验性探索带来的修改是极其频繁的, 但由于通过了大量实体建筑模型的制作和研究推敲, 使得每次修改的理性结果与原设计类比的优化成效极大, 会让我们坚定地确认修改结果。与世界一流设计事务所合作, 在新鲜感褪去之后, 对中外双方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手段、设计态度上的诸多差距都有了切身的体会, 也开始站在设计方法的角度去思考一个优秀作品的产生过程, 在发现差距之后, 如何从具体而微的细节中逐渐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 是UDS建筑师工作室2010年的收获和思考所在。

与日本北陆省建筑师零距离交流

在业界朋友的帮助下, 促成了UDS建筑师与日本北陆省建筑师的交流活动。2009年他们来大连交流, 今年我们被邀请去日本金泽市。由于国内的工程项目工期紧张, 导致行程日期一拖再拖而成行较晚, 没想到我们的日本之行让我们找到许多思考的答案。

从下飞机开始直至去酒店的行程中, 亲身感受到日本城市与街道的宜人尺度。虽然金泽市区人口密度不亚于大连中心市区, 但总感觉人口的密度很小。细心观察后发现日本城市肌理与中国城市最大的不同是城市中小型公共绿地和城市停车场的广泛、合理分布让城市有诸多的透析空间结构。日本建筑师非常重视利用空间的高差协调车与人的动线分离, 使二者的功能空间各得其所。这种车与人、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下沉广场与地铁交通的有机融合, 若没有极专业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团队的分工协作, 光靠建筑师单一团队的努力是无论如何办不到的。

从飞机上看似乎日本城市非常混杂, 既有新与旧的高密度, 又有建筑风格的混搭, 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与中国的城市远看极其相似, 但身临其中以人的尺度去感受完全两样。金泽市是日本三大古都之一, 从街道行驶的大量环保型小汽车便可推想其对古街区的保护程度;金泽的街道总体感觉特别安静, 街道里汇集了诸多古典保护街区, 最经典的算是日本加贺武士家街区, 让人感到震惊的是, 它是活生生的古典片断, 每家的门口都会有小片的景观庭院, 顷刻间就体会到从现代至古典的时光隧道般的宁静切换, 那么让人刻骨铭心的沉醉。宁静的通往神社的板道街、恬静的住宅街道、和风浓郁的小商业街, 这些不同式样、不同风格的街道空间组合形成的城市空间, 孕育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场景散发出强烈的东方魅力和日本文化的自信。经过四天的现场设计交流和与日本建筑师的零距离接触 (虽然只是日本建筑师工作和生活的片断) , 感触最深的是日本建筑师协会会员的泛建筑学现象—除了职业建筑师以外, 这里有装饰及饰物艺术家、民间手工艺艺术家、现代工业产品供应商及产品设计师、媒体艺术家等, 他们每月必活动一次, 每周小范围活动不定期, 活动形式也是不确定的。有一天我们被安排在漆器绘画艺术家工作室参观考察, 不经意间看到了隈研吾建筑师正在设计的建筑用漆画的样片摆放在那里, 才知这些艺术家和建筑师已是多年的老朋友, 这让我联想到日本建筑设计的精细度和文化的自信心, 以及上述古典街区保护意识和实践硕果的由来。虽然与中国一样备受国际化思潮的冲击, 但日本的建筑本土地域文化总是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尤其是日本建筑师不同于中国建筑师, 他们并不注重形式表现的手法和风格, 更多的是关注每一个空间的思考和处理、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有机融汇、现代化的空间和日式庭院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于本地域东方禅意空间意境的不懈追求, 体现着其本土文化的勃然生机和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心。

同属于东方文化范畴和相类似情感哲学体系的中国建筑要么特别注重历史的沿革, 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感, 要么全盘舶来而摒弃传统, 中国建筑师始终没有解决好“度”的问题。山寨版扎哈、库哈斯、赫尔佐格等建筑现象的产生是后者的必然。日本建筑师将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强势文化相融会、相混杂, 让自己的建筑作品现代化, 既保持传统文化内涵, 又表现出非常的现代化, 其中的观念和工作方法正是我们中国建筑师在专业范畴内应该向日本建筑师所探寻的答案。

在文章的最后, 重新回忆、总结我们不同寻常的2010年, 不寻常在于对东西方文化的两次亲身经历, 前者着重于西方现代强势文化实现的观念和工作方法, 而后者着重于在西方现代强势文化下始终困扰着我们的东方文化的定位与自信的解读。这两次亲身经历对UDS建筑师来说又是两次深度的头脑风暴, 给我们极大的启迪, 让我们重新审视与境外建筑师之间差距的认知和自己对差距的诚实, 合作的经历扩展了建筑视野、工作手段和方法、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经验, 更深入地理解了团队管理的力量和团队对作品完成度的贡献。

海南汽车园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汽车及相关产品集中交易、汽车服务业集中经营、汽车文化集中展现, 已经成为我国汽车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海南, 作为迅速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岛, 更具有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潜力。但由于目前海南的汽车市场还不够发达、业态比较单一、功能不够完善, 影响了综合效应的发挥, 也影响了对汽车消费的拉动, 特别是与其国际旅游岛的盛名不匹配。

为此, 本项目在策划设计中提出, 以国际汽车论坛为主导、以汽车旅游和汽车文化为支柱, 建设具有完备汽车商务会展和汽车消费功能的生态公园。项目主要由“一个主导” (国际汽车论坛) 、“两个支柱” (汽车旅游和汽车文化) 、“三个功能板块” (一区、一园、一平台) 构成。

海南地处热带滨海, 海滨自然风光特色浓郁, 适于以“建国际旅游岛,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政策思路。因此, 设计以绿色生态为主线, 以人享空间为核心, 将周边自然环境的特质顺延, 形成整体规划的绿色纽带。这条绿色纽带将基地周边的活水和生态环境引入园区内, 形成了舒适的人行环境, 是园区规划的核心和精髓,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园区主要包括汽车论坛、汽车营地、汽车影院、车模博物馆、汽车培训学校、汽车交易中心、汽车商务大厅、汽车精品配件、4S店区等功能区及相应的附属商业服务建筑。设计以绿色建筑为宗旨, 通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创造人性化的室内环境等措施,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海南汽车园

设计单位: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UDS建筑师工作室

用地面积:67hm2

建筑面积:113万m2

项目状态:方案

项目功能:商业, 文化

项目主持:纪晓海

项目团队:杨性辉, 李芸, 隋迪, 葛少恩

设计时间:2010年3月至今

山西潞城文化中心

山西潞城位于历史文化深厚的上党地区, 潞城文化中心坐落在城市西部的世纪广场北侧, 设计任务包含一个1 000座剧场和一个多功能篮球馆。在设计之初我们考虑到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 试图用简洁的语言隐喻一种地域文化内涵。我们联想到许多地域文化碎片:山西民间剪纸、手工织布的场景、古筝的特写、中国古典建筑屋顶及檐下肌理、山西大院的木窗格……将这些片段融入我们对一个地方文化建筑的想象中, 同时又力图使建筑在杂乱、单薄的周围环境中表现出一种宁静、清新与内敛。

在处理剧院与体育馆两个体量悬殊的建筑的关系时, 我们通过柱廊和一个穿过式的内庭院, 在两个建筑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在建筑与广场的界面上, 建筑呈现出一种拥抱的姿态, 以渐进的柱廊形成一片灰空间, 让人产生丰富联想。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山西潞城文化中心

设计单位: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UDS建筑师工作室

用地面积:5.11hm2

建筑面积:14900m2

项目状态:方案

项目功能:文化

项目主持:崔岩

项目团队:葛少恩, 张丹, 陈小溪

设计时间:2010年4月

1东北侧效果

2主入口效果

篇4:两个汽车奇才,两个拯救传奇

如果要给近10年来最受推崇的经理人来一个排名的话,卡洛斯•戈恩绝对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在短短4年之内让垂死挣扎的日产汽车重振雄风,戈恩的故事简直就是商业界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单从“困境”来看,在2005年备受亏损困扰的通用汽车,处境要远远好于1999年的日产:通用不过承受着3个季度的巨亏;而日产的亏损已经持续了7年。1999年3月,日产股价已经跌破500日元,国内市占率连续26年下滑,负债也高达14000亿日元。

日产曾是日本工业界的骄傲,是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在1999年,当法国雷诺宣布投入43亿美元获得日产的35%股权时,媒体这样评价:“还不如把43亿美元直接装进铁盒子,然后扔进大海。”随着雷诺收购日产股份,有着黎巴嫩血统、出生在巴西的戈恩,以法国公民的身份接管了日产公司。

在2003年,戈恩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时,主持人给了戈恩三张牌:愿景、成本、改革,让他按重要性排序,戈恩首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愿景。但接下来,戈恩在三张牌里反复寻找,最后他说:“少了一张,产品。”事实上,这也是戈恩入主日产时遇到的最大两个问题:缺少愿景;产品老化。

因此来到日产两周之后,戈恩就成立了9个“跨职能团队”。各个跨职能团队负责的领域分别为:业务拓展、采购、制造与物流、研究与开发、销售与市场、行政、财务与成本、产品计划、组织。3个月之后,在9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之下,戈恩向外界公布为期3年“日产复兴计划”。戈恩认为:“……这不是我从公司外部提供的解决方案,你知道让员工直接参与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一个企业的盈利最终要靠畅销的新产品。戈恩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在日产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戈恩仍然拿出数千亿日元用于开发新产品。但是,当时日产的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只有53%,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关厂、裁员。

早在雷诺工作时,戈恩就因关闭多家工厂从而节省15亿美元而成名,“成本杀手”的称号也由此而来。但是在日产,他遇到了跟通用汽车非常相似的问题——不能随便裁员。通用的障碍是工会,戈恩的绊脚石是文化和体制。但是戈恩巧妙地通过退休、人员流动等方式实现裁员2万多人,使得日产1万多家供应商削减了一半,而留下的则被要求在三年内降价20%。同时戈恩力主打破日本企业传统的资历体系,将股票期权等西方公司的管理、奖励体系引入了日产。

在这一系列措施实行之后,戈恩神奇的“日产复兴计划”发挥了魔力,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日产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务业绩:盈利27亿美元。随后,2001财年日产创下480亿美元的销售记录,盈利29亿美元。到了2002年,日产盈利继续上升,提前一年完成“日产复兴计划”,并还清了所有债务。

卡洛斯•戈恩现在是雷诺、日产两家公司的CEO。

艾科卡的克莱斯勒神话

李•艾科卡被美国人视为英雄一般,是因为他创造了汽车界的神话。虽然日后的克莱斯勒最终没有逃过被收购的结局,但是当年艾科卡成功拯救克莱斯勒的故事,时至今日仍为人乐道——一个被福特踢出大门的老将,一个濒临破产的汽车巨擎,和一个起死回生的传奇。

1979年年初,艾科卡正式入主克莱斯勒,也许是为了赌口气,也许是为了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艾科卡显然没有对即将面临的境况做足准备。多年后他回忆自己的出任时说:如果知道要面临的挑战是如此的艰巨,他是绝对不会答应这个工作的。

1979年年初的艾科卡和2005年年末的瓦格纳所面临的境况如此相似:刚刚上任的艾科卡发现克莱斯勒第三季度的亏损已近1.6亿美元,一个史无前例的亏损数字。与此同时,能源危机正席卷西海岸,几星期内,汽油价涨了一倍,到了6月底,几乎找不到还开门营业的加油站。股票下跌,信誉度骤减,公司濒临破产,财政异常困难。

油价暴涨的直接后果便是家庭用小轿车、周末旅游车、厢式车等高档汽车一下子失去了销路,而克莱斯勒正是生产房汽与周末旅游车的大户。能源的危机使周末旅游车的引擎和底盘滞销50%。此时艾科卡已经骑虎难下,他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声誉跟克莱斯勒的命运牢牢拴在一起。

艾科卡首先冷静地分析了市场形势,决定马上增加对新工厂和新产品的投资。同时,他狠抓产品质量,投资1800万美元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

然而70年代末的美国正值经济衰退,全国汽车销售量降低了50%,大量投资付出巨大的代价:回收的资金只有投资的一半。为了生存,艾科卡开始大举裁员。艾科卡提出了“牺牲均等”的口号,他首先给自己降薪,每年只拿一块钱,他向工人们表示:“只有每个人都勒紧裤腰带,我们才能生存!”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艾科卡关闭了20家工厂,裁员半数以上,解聘33名副总裁,高级管理人员减薪10%,将留用职工薪金减少了12亿美元。

同时,艾科卡开始大力团结经销商。公司原先不注意维持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产品不好、态度蛮横,导致经销商牢骚满腹。在提高产品质量之后,艾科卡开始加强与经销商的交流,为他们组织培训,增进感情,很快经销商与公司重修旧好。进而艾科卡利用经销商们的社会影响与惊人的活动能力,拉拢主顾、游说议员,帮助克莱斯勒争取到一笔巨额联邦政府的支持贷款,为克莱斯勒起死回生赢得了机会。

艾科卡临危受命,在几年内使公司绝处逢生:1980年公司扭亏为盈;1982年盈利11.7亿美元,还清了13亿美元的短期债务;1983盈利9亿美元,提前7年偿还了15亿政府贷款保证金,发行股票2600万股,仅数小时就被购一空;1984年克莱斯勒盈利24亿美元。

篇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3、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

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

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科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在学生朗读基础上听范读,纠正字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

(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

(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2、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1、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2、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

(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

(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

(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 {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篇6:《人有两个宝》教案

3、生看拼音认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师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回答提醒学生读时强调“两个”,“宝”是指“宝贝”)你又有什么小问号要问呢?(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后有序地板书)

2、小问号的答案就在课文里,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各组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评: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调动了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相机正音(特别注意双手、大脑、做工、思考、创造的字音)。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句

①大家读过课文后,现在一定能解决自己提出的第一个小问号了——人有哪两个宝呢?(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师相机用投影打出书上68页图帮助理解)

②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读(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动作)

2、学习第二句

①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做工”

a、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后,用投影打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b、小组交流:人们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的双手会……”句式)

c、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评: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奠实了基础)

③理解“思考”

a、我们在用双手做事时,我们的另一个宝贝——大脑在干什么呢?(生回答)

b、小组讨论:(可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也可说说自己)

c、师: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也就是“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3、学习第三句

①怎样用好这两个宝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创造”

a、出示词语卡片“创造”学生认读后,小组讨论:工人叔叔做出了哪些新东西?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出了哪些新东西?(师小结:这些都是他们的创造,世界上出现的新东西、新事情都是人们的创造。)

b、请学生谈一谈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③师:同学们在平时用手又用脑,有了很多的创造,以后做事更要边做边思考,用手又用脑(强调“又”)。

④指导朗读第三句。

(评:将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帮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既促进了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4、听老师范读课文。

(评:一年级学生阅读经验贫乏,教师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示范朗读,全方位地定位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看图齐读课文后试背,展示自己最好的读书、朗诵水平。

2、师用问题引背(人有几个宝?双手会什么?大脑会什么?怎样用?)

3、学生试背,可自己创编动作,让我们每个人来用手又用脑,看谁最先背出来。

(评:通过自我展示、问题提示、自编动作的形式,将单一、机械、重复的课文背诵变为有趣味的多样化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4、小结背诵情况,请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首儿歌的?

(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帮学生逐步积累学习方法,从小处着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师表扬学生用手又用脑,不仅解决了自己发现的小问号,还背出了课文,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好自己的两个宝。

五、拓展活动:(课后完成)

1、课外阅读注音连环画故事《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画一画《五十年后的新淮安》

3、准备《我会想!我会做》展示会(展示学生的各类作品,如字画、手工……)

篇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地故事,体会伽利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方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探究。通过重点语段的赏析,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出示世界著名建筑图片。

2、大家知道吗?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标注自然段序号;

2、圈画生字词;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思考:课文出现哪两个名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胆大妄为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那些名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如果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对这位大物理学家会是什么态度?(尊敬、敬怕)为什么?(因为他太有名了。人们都信奉他的话!)

是啊,十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还尊敬和敬怕他呢!看课文中怎么讲的?(人们都信奉——)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单单是相信而已吗?(是非常相信,认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

也就是说: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地球就是圆的。)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地球是就是方的。)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有人说地球是就是圆的。结果会怎样?

当然这位科学家从来也没有这么说过哦!但是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迷信的地步!崇拜的地步!不容怀疑!不容更改!)

所以如果他提出(出示投影)

哦,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推理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十一磅铁球落地速度要比十磅铁球—(还要快。)

真聪明!二十磅比十一磅——(更快)也就是说,铁球越重,落地速度——(越快!)

同学们不仅会推理还会总结规律,真厉害!那么反过来,0.8磅比一磅落地速度——(要慢!)

同样我们可以总结为:铁球越轻,落地速度——(越慢!)

十磅重是一磅重的10倍,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齐读):“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好,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这就是真理!

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真的都这样认为?(不是!)谁不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很年轻。)

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很微不足道的人。)

9、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请同学们自己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课件:“他想„这怎么解释呢?”

10、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11,出示图片演示,并总结两种结论

12、伽利略有这个疑问之后就赶紧告诉人们吗?

好了,伽利略马上安排召开记者招待会,向意大利时报、美国联合时报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

没有发布新闻啊!那他去做什么了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

哦,原来他去做试验去了,他做了一次?(不是)两次,三次?(不是,是许多次!)

13、现在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我这个学生最笨,先让我来提问吧!谁当伽利略!(请起立。老师扮伽利略的学生毕恭毕敬地)

伽利略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为了保证

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我还想请教一下伽利略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两个不同„„没有关系!”)

谢谢您把您的结论首先告诉了我。谢谢您!现在伽利略先生可以接受咱们同学们的内部秘密采访了,对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提问。(其它学生问)

好了好了,大家的疑问有很多。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老师郑重宣布:我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14、这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你们也来到了这十七世纪的比萨斜塔。到了吗?(到了)

你来做什么来了?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大家在说什么?听到了。有的说:“„„”有的说:“„„”

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什么心情?(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失败!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还用担心吗?(不用!)

看,我们也不要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往下齐读——(生读)

四、畅谈感受。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原来„„全都对的。”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五.作业

让想象插上翅膀:

篇8:《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 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

2.出示斜塔图片:

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

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众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上一篇:健康饮食运动作文下一篇:口语小词误用大总结: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