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教案例子范文

2022-05-29

教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学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叫课时计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两个教案例子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两个教案例子范文

春节见闻 600字 假期作文 两个例子 ,,,

早上醒上,一道和熙的阳光射进小屋.我微微张开朦胧睡眼,不经意将视线转到墙上的日历上,1月24日,春节!

我连忙翻身起床,整理衣裳,洗梳完毕后便打开大门.一阵微风吹拂着我的脸,好凉爽!心里的感觉好凉来,一道和熙的阳光射进小屋.我微微张开朦胧睡眼,不经意将视线转到墙上的日爽!"啪!啪!啪!"大街上的鞭炮敲响了新年的时钟,震耳欲聋,洋溢着喜气.小孩子们纷纷放起了爆竹.鞭炮爆竹声混成一团儿,冲破云霄.哈!今天可真特别,没想到一年一度的春节这么快就来了.这一天,大家特别忙,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挂灯笼,露出新年的喜讯.

今天的心情特别愉快,大街上的人都喜气洋洋,焕发着光彩.春节的广告到处都有,时时提醒着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弟弟妹妹在一旁拽着我的衣角,调皮地扑闪着大眼睛,"姐,压岁钱!"一家人毫无顾及地玩耍开玩笑,连年老的爷爷也像个小孩子,在一旁憨笑着.

夜幕降临了,开始四合.晚上也是新年最精彩的一个阶段.大家都吃着团圆饭,桌子上放满了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当然,也有传统的饺子.我们沉浸在一桌子的美味中,赞不绝口,真是"美味佳肴铺满桌,人间能得几回尝?"饭后,家里便举行了小小的联欢晚会.每个人都必须说吉祥话,若没接上要被淘汰.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从我开始:"鸡年大吉!""龙马精神!""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美梦成真!"....."吉......吉......吉什么呀?"到弟弟这儿就断气了."你被淘啦!"大家异口同声,呵!可谓一呼百应!弟弟摇头晃脑地说:"什么呀?我没听到!不知者无罪!""你是不是在练摇头功哇?"不知是谁插上了一句.全家人都被逗乐了,开怀大笑.

晚上8点,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我们正期待已久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这年的晚会真实别出新裁.精彩的相声,宛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使人回味无穷.

离正12点只有十秒了."十,九,八,七......""轰!"家家户户都放着烟花,绚丽多姿,像仙女散花般美丽无穷.大家都真心祝福身边的每一个人,永远幸福......

例二: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

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

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教案例子:

一、幼儿园语言精品课教案——猴子(精品课)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

1、配挂图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二)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问幼儿; “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分别找幼儿回答。 基本部分

1、讲故事《猴子捞月亮》,听一遍《《猴子捞月亮》的录音

2、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 “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 “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幼儿说:猴子捞月亮) “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 幼儿: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月亮)“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幼儿:从树上一个接一个倒挂下来捞月亮)捞到了没有?(幼儿:没有。)为什么捞不到?(幼儿:因为那是月亮的影子) “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幼儿:看见月亮还好好的挂在天上。)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遇事要多动脑筋) 结束部分

1、欣赏录音故事《猴子捞月亮》。

2、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观察最近几天的月亮圆缺变化。课后回顾 :有些幼儿能完整连贯的复述故事,个别幼儿不敢自己讲故事,老师告诉幼儿大胆讲,若讲着讲不会讲了老师给提醒,大胆来讲并讲的不错的就鼓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好多孩子都敢来上前面讲了并讲得很认真。

二、《会变的颜色》-小班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幼儿食品)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2、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

3、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并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彩泥,色彩谣挂图 活动过程:

1、 律动《彩色世界真奇妙》

2、 教师扮成魔术师导入课题

看,我是谁?我带来了三个宝宝,它们都是什么宝宝(宝宝食品)(认识红、黄、蓝三原色)我今天要用他们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3、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将红、黄倒入一起,幼儿观察变色)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试试看你能不能和我一样也变成魔术师呢?

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小朋友,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色?可以画什么?

5、学说儿歌《色彩谣》

我们的魔术表演结束了,一起用一首好听的儿歌说出我们的魔术吧

6、找朋友巩固

小朋友看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的宝宝,让我们一起说着儿歌手拉手好吗?

7、延伸活动

故事《红黄蓝三兄弟》请幼儿用三原色彩泥制作桔子、葡萄、黄瓜。

三、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一)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在变化. 2. 学习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准备: 月亮变化图4张,衣裳图3张 纸,剪刀,胶水,蜡笔,记号笔等. 过程: 1. 谈话导入,引出月亮做衣裳的课题. (1)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师: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月亮) (2)师:冬天到了,天气冷了,人们都穿上厚厚的衣服.月亮姑娘呀她也觉得很冷,想去做一件衣裳,那你们想想月亮姑娘该做什么样的衣裳呀? 幼儿讨论 2. 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 (1) 教师讲述第一段

提问:a﹑哎呀,为什么裁缝师傅给她做的衣裳会穿不上呢?(因为她长胖了一点,好象弯弯的镰刀) b﹑那该怎么办呀? 幼儿回答。 (2)教师讲述第二段。

提问:a、这回裁缝师傅给她重新做的衣裳她能穿上吗?(不能)

b、唉!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月亮姑娘又长胖了,弯弯的像小船)

(3)教师讲述第三段。

提问:a、这回月亮姑娘能穿上新衣裳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她又像一只圆盘子了)

b、裁缝师傅会不会再给她做衣裳了?(不会,因为她的身材量不准)

c、为什么她的身材会量不准?(因为她每天都在变化)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月亮姑娘做衣裳”。那我们接下来再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3. 结合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引导幼儿学习月亮变化词句,如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好象弯弯的镰刀,弯弯的像小船,圆圆的像盘子。 4. 给月亮姑娘做衣裳。

(1)师: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着,平时呢我们小朋友也可以观察一下月亮的变化。现在月亮姑娘还没有穿到合身的衣裳,晚上出来她会冷的呀!如果请你来当一回裁缝师傅,你会给月亮姑娘做一件什么样的衣裳?幼儿回答 (2)幼儿制作衣裳,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衣裳。

(二)大班语言活动《小松鼠的尾巴》(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的主要结构。

2、创编故事内容。

3、体验创编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故事动画。

2、操作材料若干。

3、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课件:大尾巴)

猜一猜:这是什么? 想一想:它象什么呀?

二、理解故事:

1、想象故事。

小松鼠的尾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

(1)看 (教师演示动画)

春天: 小鸡 尾巴挡雨

夏天: 蜗牛 尾巴扇风

秋天: 小兔 尾巴扫叶

冬天: 小猫 尾巴保暖

(2)说

在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根据自己对课件的理解随便说说)

2、完整欣赏故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 (老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表演

小松鼠真能干,能用它的大尾巴做好多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能干的小松鼠,我们一边学一边讲,比小松鼠更能干,好吗?

(大家一起边讲述边表演)

三、仿编故事

1、讨论:

(1)春天,是什么样的? 小松鼠出去走走,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2)夏天,是什么样的? 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秋天、冬天呢? (幼儿讨论)

2、仿编新故事

(1)引导幼儿想象记录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松鼠出去走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去把它画出来。

(2)幼儿相互交流 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象。

(3)讲述新故事

选择几个小朋友的画讲一讲。最好能选择到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各一幅,编成一个完整故事。大家一起讲述。

如果没有,鼓励小朋友把没有的回去编出来。 活动延伸:

继续仿编新故事

第三篇:31 两个谜语 教案

31 两个谜语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8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都、也、西”3个字,了解笔顺,认识笔画“横撇弯钩”。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3. 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教学难点】

激发猜谜兴趣,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谜语,生字、词语卡片,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预习】读生字、跟录音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2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读准2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板书:谜语(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写的) 师: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言字旁?

2、师讲述谜语:有个老公公,整天热烘烘,晚上落在西,早上出在东。 生交流谜底。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有三个谜语呢!小朋友,你们想猜吗? 补全课题:31 两个谜语(齐读课题)

【说明】

“谜语”二字虽然不属于生字范围,但是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为以后的写字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了解带有言字旁与语言有关。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观看媒体,并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中的谜语有哪些?

3、师出示相关谜面:“白天出现,晚上不见。又红又圆,照亮地面。”

“一个球,圆溜溜,雨天不见晴天有。”

“早晨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

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

4.自学谜语中的生字新词:“圆溜溜、出现、都喜欢、西山、它”

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5.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读生字、新词。(区别:“圆”与“园”、“它”与“他”、“她”) (2) 指名分读谜面。

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不拖调。

6.多种形式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6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都、也、西”3个字,了解笔顺,认识笔画“横撇弯钩”。 2.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重点】

1. 能借助拼音读准6个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和新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读这些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都、也、西”3个字,了解笔顺,认识笔画“横撇弯钩”。 2.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难点】

课上做一做猜谜语的游戏或自编谜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猜谜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开火车读生字

2、 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读谜面,猜猜谜底。

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交流。

【说明】

由于太阳是学生熟知的事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谈太阳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随机学习生字:说、这、也、们、同、手

(区别“同、问” ; 强调“们”轻声 ; )

猜字谜:有水可养鱼,有土可种地,有人不是你和我。(谜底:也) 3.男女生分读谜面。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三个谜语谜底一样,可谜面却不同,它抓住了太阳的特征的几个方面来描述。

你们能读读谜面,说说太阳的特征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选择你喜欢的谜语背一背。

四、 复习巩固,积累运用。

1.做“摘苹果”游戏,复习生字、新词、句子。 出示词语:手足情深、同学们、现在、圆满„„

dòng 出示句子:圆溜溜不是球,红通通不是果,它来暖洋洋,它走黑洞洞。读一读,猜一猜。 2.出示词语:白天——晚上 找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

(早晨——傍晚;夏天——冬天;雨天——晴天;东——西)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玩“对对子”游戏。(句式:“我说„„”,“我对„„”。)

3、师:小朋友,你们能抓住某一样事物的显著特征来编谜语吗?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五、 学习笔画,写写练练。 1.复习已学过笔画:横钩,竖钩 2.学习笔画:横撇弯钩

师范写,生书空

3.学习描写“都、邮”

小组内交流笔顺、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生写字,师巡视指导。

【附板书】

31 两个谜语

谜底

太阳

抓住特点

第四篇: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两个课时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意义并学会翻译。 教学重难点:

与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密切相关的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翻译、讲解、训练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译文: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同义结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1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译文: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3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

例16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例20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1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

例22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

例24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5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6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

例2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

20.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8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例29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30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1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

23.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2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

24、“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3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

25、“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34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26、“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例3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7、“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6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28、“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7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

29、“„„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38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39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

课后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

2、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5、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

7、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

1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1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1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

1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译文: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译文:

1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

1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第五篇:两个邮递员中班故事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由于本班的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而《两个邮递员》这个故事里存在着一些反义词。通过本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并会一些简单的反义词。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做事情。

2、学习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做事情,并学习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各种具有相反特征的物品(如:、海棉和木块、棉花和沙子、新的毛巾和旧的毛巾、厚的书和薄的书等等);铃鼓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

看工作,猜职业。

2、欣赏故事《两个邮递员》,理解故事内容。

(1)听完故事后,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分析、交流看法,懂得要根据处的特长去事情。

(3)说一说故事中出现了哪些相反的词语,并让幼儿学一学“低着头”和“仰着脸”的动作。

3、学习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1)集体游戏,(拍手歌,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找出游戏中相反的动作。

(2)出示儿歌:森林里,真热闹,动物们,起得早;

狐狸瘦,猪儿肥,骆驼高,羊儿矮;

猴子多,老虎少,大象大,松鼠小,

你来我去,真热闹,到发晚上就安静。

(3)请小朋友把儿歌中的反义词找出来,读一读。

4、玩“找相反”的游戏。

(1)通过用耳朵听一听,用手捏一捏、拎一拎,用眼睛仔细观察说出相对应的一对反义词。

(2)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已在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反义词。

5、互动游戏“说相反”,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我说左,我说右……”

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不但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还能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语言。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结合故事内容通过学会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上一篇:凉茶配方大全范文下一篇:立德树人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