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4-05-09

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通用8篇)

篇1: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荷花》、《石榴》、《小露珠》、《学会查“无字词典”》、习作

2、练习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状物”为主,文章语言优美,是学生学习状物作文的优秀范本。《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欣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石榴》课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好词佳句颇多,在描写石榴花与石榴果时,运用了比喻与拟人,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小露珠》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美丽,她在美花、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学会查“无字词典”》为自主阅读课文。这四篇文章都是立足于文章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课。

2.学习本单元27个生字,只识不写生字27个,理解词语的意思。3.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的思想感情,学会描写物体的方法。

4.学写作文,会有顺序的描写景物。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2.学写作文,会有顺序的描写景物。单元课时安排:

《荷花》

《石榴》

2《小露珠》

2《学会查“无字词典”》

习作2

练习2

课时; 课时; 课时; 1课时; 课时; 课时;

2

篇2: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故事(寓言和成语)的形式,让学生在读有趣故事的同时,明白一定的道理。《哪吒闹海》讲述了哪吒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打败东海龙王父子的故事。《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这两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寓意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两篇是成语故事,课文短小,重点是通过对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三篇课文的内涵呈螺旋上升,课文蕴含的道理也是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学习的生长特点和知识建构模式。三篇文章,都是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为立足点的,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寓言和成语故事更是这样。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谜语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寓言,还有哪些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还通过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四、教法分析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学本教学”思想并渗透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载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寓言和成语故事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五、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述故事。

2.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兴”、“夹”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3.学习《哪吒闹海》《寓言两则》《成语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警示力量,“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思想,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课文所要阐述的学习精神。5.练习排演课本剧。

6.口语交际,通过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想法,明白一定的道理。7.观察插图,发挥想象力续写小故事,并且能表达一定的道理。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好课文,会复述故事。

2.精读感悟课文,体会寓言、童话故事的警示作用。3.想象画面内容,续写精彩小故事。

六、教学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2.能明白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蕴含的大道理。3.续写有趣并蕴含道理的小故事。

七、单元课时安排:

《哪吒闹海》

2课时; 《寓言两则》

2课时; 《成语故事》

2课时;习作3

3课时; 练习3

2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

篇3: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当学生认识了千以内数,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他们需要认识更大的数。这时,教材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认识整千数(包括整千数加、减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包括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学会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现认数知识的逐步积累,也为本册教材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时,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都将会涉及万以内的数。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是进一步认识更大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应注意把握这样的原则:以形象感受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数的含义。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2.计数技能。万以内数的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

3.数的大小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计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

5.数学交流。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数学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万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般四位数的读法、写法。

第三课时: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简要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为3层:

1.感受“一万”的大小:通过创设万人体育馆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对“一万”的感性认识。

2.感知一万的含义:通过直观的小立方体个数的感受,体验几千和一万的实际含义。

3.几千和一万的读写,这个层次的教学又包含4个内容:①拓展数位顺序表;②在计数器上表示整千数和一万;③写整千数和一万;④读整千数和一万。

学生对于一万的含义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感受一万的含义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万”这个大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见的。对于一万的实际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一万的大小,又能理解一万的含义?

(1)利用不同经验,体验一万的大小,为理解其含义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的经验,是指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让学生体验大数的多少。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经验是我的间接经验,而你的间接经验可能是我的直接经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但现实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去过体育馆的经验,去过的学生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点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处理方式:描述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寻找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吻合之处,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丰富情境,除了创设体育馆这一个感受的情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足球场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选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直接经验。

(2)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理解一万的实际含义。

学生最初对数学的体验就是从数1,2,3……开始的,数数是他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很自然就会想到1000后面怎么数,而这时候渗透“万”这个计数单位也会很自然。

教学时,我们不妨就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1万。可能有的老师会问:教学中数什么比较好?数数占用教学时间值得吗?怎样数呢?……

关于数什么,教材提供的学具是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00。如果没有这样的学具,残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黄豆,瓜子,牙签,火柴棒等,用这些物品数数,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数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数数是一个体验过程,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由形向数逐步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数100粒大米,把百以内数数的过程作为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课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从1千数到1万的问题。

关于怎样数,可以将学生课余时间数的大米按每百粒装袋,100袋大米,合计就是1万粒。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从100数到1000,再集体完成从1000到10000的数数过程。

其实,数数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1000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数的认识,需要了解更大的数。

(3)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对1万的感受,体验大数的用途。

对大数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生活的小区或社区里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人。让学生从中体会千、万这样的大数在表达生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几千和一万的读写的教学策略。

整千数和1万的读写教学,已经从原来认数教学中的实物、计数器和数相对应的教学过渡到只借助计数器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从具体开始转向半抽象,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仍需借助物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习。

(1)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位顺序表”,但这个知识点的原型就是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所以这里的教学应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来进行。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结合计数器,明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数位(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②数位顺序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③数位顺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拨数、写数和读数要一一进行对应教学。对于“一万”的写法可以这样处理:把10000和1000进行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多了一个0?通过讨论完成“一万”写法的教学,加深对1万的理解,同时渗透位值思想(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

[拓展建议]

1.通过大数的估计,培养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学会估计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估计指的是数量估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估计一个操场能站多少人,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班50人,全校20个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场?1万人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多少所这么大的学

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会回忆起这些参照物。这个估计过程并不是随意猜测的过程,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

2.在数数的过程中渗透十进制的思想。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十分有益。这里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学生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就是一万,在数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10个单位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感受十进制的思想。

万以内数的读写

[简要分析]

教材中对于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组成是和读、写法教学同步进行的。掌握数的组成是认、读、写数的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第二层,中间有0的,包括中间有一个0和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第三层,末尾有0的,包括中间、末尾各一个0的和末尾有两个0的两种情况。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始终遵循着先说组成,再写数,然后读一读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逐步脱离直观的计数器辅助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从想想做做第2、3题的半脱离到第4题的全脱离,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数技能。其中数中间有两个0的和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数的读写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没有对每种情况都给出明确的写法和读法,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内容不重要,而是通过预留给学生交流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在思索中感受读、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突破读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读数教学包括4种情况:没有0的;只有中间有0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是教学难点。

(1)对比讨论。在对比中寻找读数的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陈述自己的见解,筛选出其中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读法。

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可分两层突破难点:第一层是让学生知道,数中间不管有一个0还是两个O都只读出一个零;第二层是让学生理解中间有两个0的数只需读一个零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两种情况同时出示,直接让学生讨论究竟应该怎样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讨论中会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见0读零,另一种是出现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零,这里可以让学生质疑和争论,在讨论交流中让他们感受有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的合理、优化与科学。

(2)旧知引入。将新知纳入到旧知的结构中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千以内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旧知,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设计一组数:465、5674、302、1008、400、3000。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数的读法,再按特点进行分类: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来读这些数,并总结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顺序读;如果数中间有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突破写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写法,难点在于把“读作”改成“写作”的过程,特别是中间有两个0和中间、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的写法。

(1)写法教学要与读法教学紧密联系。

教材中数的读写教学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现的,只是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数,要求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看计数器写数,例题教学都是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的过程;第二层是看数位顺序表,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题是结合数位顺序,巩固几千几百几十的数的写法;第三层是直接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4、5两题则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写数的练习。

(2)有效掌握数位顺序表。

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数的熟练程度。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顺序的表象,还可以编写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正确写数。如:写数应从高位起,确定数位才动笔,哪位是几就写几,空位补0要牢记。

3.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材并没有单列成一个课时,而是渗透在练习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计算,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如想想做做8的找规律,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变化,发现规律,强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过连线,让学生体会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如:用5、6、4、9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又如:用3颗算珠,你能读写出不同的四位数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提高读写技能,还能渗透了枚举、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建议]

1.重视数学史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后还附有一篇关于数的起源与发展的小文章,应该及时地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计数方法,丰富和强化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创新使用教(学)具。

在本课时教学中,计数器是常采用的学具和教具,但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计数器,有时难以满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在纸张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围棋子、小圆片等物品当珠子在画出的计数器上操作,帮助读数、写数。其实,还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牙签、铅笔等等物品进行操作。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了比较商品价格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比较方法,分3层展开:第一层,比较千位上数的大小;第二层,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层,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较,以及四位数都小于1万。本课教学的起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比较经验,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策略]

1.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大小比较。

有效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对本课时教学难点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以对情境中的数据适当调整,增加一个10000元的商品和一个几百元的商品,这样在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就可以涵盖所有情况。第一步让学生任选两种商品,列举出所有比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寻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这样会发现两组:一组是两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另一组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借此来回忆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第三步是探讨剩下的几组用什么方法比较,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估计比较,感受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从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里的教学应分两层:首先是教会学生求近似值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让学生体验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合适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设计游戏活动,渗透“位值原则”。

比较两数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则。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会利用位值原则设计一个所需要的数。若能做到这样,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转盘填数”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活动之前准备一个有数字0~9的转盘,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张数位顺序表。转动转盘,将指针指到的数填进表中的任何一个数位,填入后不能移动。写完数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这个活动还可以进行变式,例如比比谁写的数更小等,活动目的可以不断改变。

[拓展建议]

1.弄清数位与位数。

数位。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称为数位。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最左端的一个数字不是0)所占的数位个数,称为位数。例如,3是一位数,50是两位数,4305是四位数等。

2.理解位值原则。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写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位值原则。

篇5: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做一片美的叶子》、习作

1、练习1。

课文间联系:

本单元的课文以“诗”为主,无论是诗歌体裁还是散文,文章中都透露出浓浓的“诗”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诗歌,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挚感情。《古诗两首》作者杜牧和张继通过写景和寓情于景等的写作手法,分别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和客居他乡的忧愁之情。《做一片美的叶子》通过写叶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再由物及人,由“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我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三篇文章都是立足于文章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目标。《学会查“无字词典”》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光可以从书本上上学,也可以从生活中学,引导学生体会新的学习方法。

单元主题目标:“自学诗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三课。2.学习本单元37个生字,只识不写生字17个,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5.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6.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7.会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2.掌握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3.学写作文,会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单元课时安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3课时; 《让我们荡起双桨》 2课时; 《学会查“无字词典”》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做一片美的叶子》 2课时;习作1 2课时; 练习1 3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课时。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习作

2、练习2。课文间联系: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为立足点。《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美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这三篇文章都是形神兼备的美文,是指导朗读即背诵的好材料,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单元主题目标:“陶冶审美情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4.体会文中比喻、拟人写法的形象性、生动性、并能仿照例子写比喻句。5.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根据语言环境体会其意思。2.品读感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1.了解一字多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正确的字义。

2.掌握一定的构词规律,仿照它写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由此迁移,学会构词。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生动性、形象性,并能仿照例子写比喻句。单元课时安排:

《北大荒的秋天》 2课时; 《西湖》 2课时; 《拉萨的天空》 2课时;习作2 2课时; 练习2 3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习作

3、练习3。课文间联系: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读有趣故事的同时,明白一定的道理。《蒲公英》围绕太阳公公和蒲公英种子展开,讲述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劝诫最后干死,而听从太阳公公的话的种子茁壮成长的故事。《三袋麦子》讲述的是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和小猴围绕麦子展开的一则童话故事。《哪吒闹海》讲述了哪吒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打败东海龙王父子的故事。这三则故事的内涵呈螺旋上升,由蒲公英的被动到小动物的主动,再到哪吒的不畏强暴,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三篇文章,都是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为立足点的。

单元主题目标:“提高自身修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述故事。2.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3.学习《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警示力量,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课文所要阐述的学习精神。5.练习排演课本剧。

6.口语交际,懂得在遇到意外的时候要沉着、冷静,更要用适当的办法自救和求救

7.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重点突出,把对画面上景物的描写与动物的描写组成一篇文章。

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好课文,会复述故事。

2.精读感悟课文,体会寓言、童话故事的警示作用。3.想象画面内容,写好景物描写,注意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教学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2.能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3.写好添加的小动物,注重外形和动作描写 单元课时安排:

《蒲公英》

2课时; 《三袋麦子》

2课时; 《哪吒闹海》

2课时;习作3

2课时; 练习3

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课时。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习作4,练习4。课文间联系: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中外名人的真实故事。前两篇是寓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后一篇是科学家的故事,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的身上都反映出优秀的品质,值得学生学习。《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故事。《卧薪尝胆》是一篇中国历史故事,它写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变化的故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让学生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实践的道理。教学时要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默读和朗读,通过抓重点词语和重点段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单元主题目标:“品质教育”

1.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如果„„就„„”、“果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从古今中外历史名人身上学习他们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等优秀品质。4.读读背背与课文《卧薪尝胆》有关的成语歌和《劝学篇》的名言警句。5.学写留言条。

6.明白写好一处景物的要领:注意留心观察景物的特点,有动有静地写。教学重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卧薪尝胆”等的意思,会用““建议”、如果„„就„„”、“果然”造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学习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1. 阅读中读出学生各自的体验与感受。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观察顺序,动静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美。3.学会写留言条。单元课时安排:

《第八次》

2课时; 《卧薪尝胆》

2课时;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2课时;习作4

2课时; 练习4

3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期中复习2课时; 期中调研与讲评 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为“景物聚焦”,共安排了三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为我们展现了一课在青海高原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柳树,使我们联想到许多想这棵柳树一样不畏逆境、顽强生存的的伟大人物。《草原》作为一篇散文,表达了蒙汉两族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麋鹿》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单元生字词语,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3.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的有关段落。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同时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的有关段落。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同时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四、单元课时安排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2课时 16.草原 2课时 17.麋鹿 3课时习作 5 2课时 练习5 3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练习6,习作6。课文间联系:

这三篇课文都是科普类的文章。《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视角,用拟人化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

三篇课文语言生动,充满童趣,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三篇文章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单元主题目标:“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1.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懂得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4.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点做具体介绍的方法,能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某学习用品或小制作。

5.学习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场合的用法。6.积累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和古诗。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弄懂课文所呈现的科学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能给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单元课时安排:

《《石头书》

2课时; 《小稻秧脱险记》

2课时; 《航天飞机》

2课时; 《练习6 》

3课时; 《习作六》

2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军神》、《掌声》、《金子》;一篇习作“我的学习伙伴”和一个综合练习七。课文间联系:

三篇课文都充满一定哲理,通过人物的一件事或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旨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感悟坚忍不拔的意志,正确地看待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路。《军神》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几个部分写刘伯承将军年轻时一次眼睛负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掌声》通过小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人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一文由彼得的遭遇,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单元主题目标:“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感悟坚忍不拔的意志,正确地看待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路。

4.学习默读课文和快速阅读的习惯,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故事。养成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的习惯。

5.认识戏剧中常见的几种脸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读背成语和贤文,理解意思,了解战斗英雄的故事及古人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优良的品质。

6.摆放身边的玩具,并通过摆放玩具编写童话故事。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相关片段。2.由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育。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2.练习编写童话。单元课时安排:

《军神》

2课时; 《掌声》

2课时; 《金子》

2课时; 《练习7 》

3课时; 《习作七》

2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 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习作“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和一个综合练习八。

课文间联系:

本单元课文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重点,要求学生旨在理解诗句意思,为习作写古诗的研究报告作准备。

两篇课文写的都是作者或文中的人物回忆年少时的事,《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孙中山》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的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

单元主题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故事,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4.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5.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6.掌握请假条的格式,会写请假条。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教学难点:

1.掌握请假条的格式,会写请假条。

2.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单元课时安排: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时; 《孙中山破陋习》

2课时; 练习8

篇6: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军神》、《掌声》、《金子》;一篇习作“我的学习伙伴”和一个综合练习七。

教材分析:

三篇课文都充满一定哲理,通过人物的一件事或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旨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感悟坚忍不拔的意志,正确地看待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路。《军神》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几个部分写刘伯承将军年轻时一次眼睛负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掌声》通过小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人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一文由彼得的遭遇,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单元主题目标:“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感悟坚忍不拔的意志,正确地看待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路。

4.学习默读课文和快速阅读的习惯,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故事。养成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的习惯。

5.认识戏剧中常见的几种脸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读背成语和贤文,理解意思,了解战斗英雄的故事及古人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优良的品质。

6.摆放身边的玩具,并通过摆放玩具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相关片段。2.由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2.练习编写童话。

单元课时安排:

《军神》

2课时; 《掌声》

2课时; 《金子》

2课时; 《练习7 》

3课时; 《习作七》

2课时。单元练习与讲评

篇7:苏教版2018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遇有生字词做上记号,参照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尝试理解词语意思。

(2)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的秋天,该怎么说? ②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指名朗读课文。

(4)同座讨论分段意见。组织交流后小结:全文可分四段。第二~四自然段为一段,其余各自然段自成一段。

(5)赞美北大荒可以用“美”或“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美在丰收。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半包围结构。首笔“撇”起笔要高,要写短平,“秀”下面的“乃”先写横折折折钩,后写撇。最后一笔是“平捺”。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到了)(2)教师讲成语“一叶知秋”:看见一片树叶凋谢落地,就知道秋天将要到来了。2学习第二段。(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天空一碧如洗和落日映照下的流云美。)

(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流云”、“几缕”和“一碧如洗”。

(3)揭示句子: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①读一读,用彩色笔画几缕流云,说说你的感觉。②读“银灰、橘黄、血红”,每读一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读到“银灰”,会想到像银子一样的灰色;读到“橘黄”,会想到像橘子一样的黄色;读到“血红”,会想到像血一样的红色)(4)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①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读读,说说是用什么比什么的。(用“透明的蓝绸子”比小河,用“明镜”来比水面。)②哪些词语是写小河“清澈”的?(清澈见底、如同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板书:小河 清澈见底)(5)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理解“非凡”的意思。“原野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北大荒的原野到了秋天非常热闹)②课文是怎么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6)指导朗读这一段。3让学生默读第三段。(1)引导学生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一段话里想到它的意思吗?(2)“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有双手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指导朗读。

4齐读第四段。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景美:天空一碧如洗,流云像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物丰:大豆摇铃千里金)5指导背诵:选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边背诵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6指名背诵。7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词语,着重正音。

2说说“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你联想到什么?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吗?(雪白、漆黑、桃红、天蓝)

二、欣赏句子

1揭示句子: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思考:什么像火?(红红的榛树叶子像火)什么地方相似呢?(都是红的)教者讲“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1)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3)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各自朗读这些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好处。

2揭示句子:成片的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思考:大豆会有笑声吗?(不会。大豆的豆荚,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的是响声)谁才会发出笑声?(人)这里是把大豆当做人来写。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1)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3)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各自朗读这些把物当做人的句子,体会它的好处。

三、朗读指导

四、背诵指导

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犹如、像”或“仿佛、宛如”说话。

教学重点: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难点: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俗语,引出课题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要求学生口答:下有苏杭。2教者讲:人们把生活幸福美好的地方称作“天堂”。“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苏州,在江苏省;杭州,浙江省省会。杭州的美在西湖。3板书:西湖。领读课题。4简介西湖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2)指名读词语,着重读好前鼻音的字。(3)理解词义:

(4)教者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问:这一段共有两句话,重点是哪一句?(重点是第二句:“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2)理解:①“美称”是赞美的称呼。

②“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中间加了逗号,突出了“西湖”

③开头这两句话总起全文。下文就是写西湖的。(3)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山峦?哪几句话写湖面?山峦和湖面各有什么特点?(2)读第一句话,结合看课文下方的插图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3)湖面有什么特点?打了一个什么比方?(板书:湖面 犹如银镜)(4)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思考:十里明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2)口头填空:

①十里明湖中,孤山----。②白堤和苏堤就像-------。

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三个小岛----。(3)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仙境?(4)学生各自诵读,体会景象的美。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此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景色呢?(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承上启下作用。

(3)学生读第二、三句话,读好短句“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理解比喻句:“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4)除了写华灯,这一段还写了什么?(琴声)(5)小结:这样,西湖就更加美了。5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6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西湖的美。7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6西湖

远 山峦 真像山水画 湖面平静

近湖堤 像绿色绸带 小岛 仿佛仙境 夜 华灯 宛如银蛇 琴声 悠扬 “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西湖美在哪?

2听写:悠扬 葱绿 围绕 荡漾 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4当众背诵。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学生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 子)3学生讨论:把什么比作什么? 4让学生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5评议。

板书设计: 6西湖 犹如„„ 仿佛„„ 宛如„„

7拉萨的天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2学生读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

1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湛蓝或湛蓝、透亮)2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3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

湛蓝 宝石 掬 河畔 圣地 4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窗 帘 忍 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写出跟下面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太妙()河畔()越发()宛如()2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过渡: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显著的特点。2看课题上方的插图,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

(1)“那里”指哪里?(拉萨)“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是)“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是一个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2)齐读。

3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1)可以读懂的:“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拉萨的蓝天离人很近)(2)不太好懂的地方: 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天与人的距离近,另一方面,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就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

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这是两个对比的句子: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白和蓝的映衬,突出了“纯净”;再拿“草地”和天空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对照,突出了“明洁”。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板书:离人近声音碰到 手能摸到)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的。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布达拉宫的上空一年四季总是蓝晶晶的)(2)结合插图介绍布达拉宫(3)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五自然段。

(1)蓝天是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2)教者讲:为了让这块神圣的地方永远保持明洁、纯净,我们要注意环境保护。7指导朗读课文。

三、背诵指导

1理清全文层次,回忆第一—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熟读并记住第二自然段。3熟读第三~五自然段。4试背课文。教学反思:

习作2 教学目标: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习作提示,明白写人的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兴趣等展开介绍。

2画好自画像,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关于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征,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教学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教学难点:写出个性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人习作 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儿吗?拿出你的小镜子,欣赏一下镜子中的自己吧!杜小虎真逗,他对着镜子还给自己画了张像呢!画好了,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自画像”,想读吗?

二、读懂例文 1指导看图。

(1)小朋友,你看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呀?(2)你能看图说说自己对杜小虎的印象吗? ①说给小组的同学听。②指名说。

(3)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准确,他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的,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呀!2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想想他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2)对照插图,再读例文。

①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杜小虎的自画像,从这张自画像上,你能看出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孩子? ②我们再来读读杜小虎的习作,他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三、指导习作

1学生给自己画像。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练说。

(1)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像,像杜小虎一样给同学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觉得你说得不像,那就要请你唱歌儿啦!(2)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写作时选用。

活泼开朗 天真烂漫 美丽大方 愣头愣脑 憨厚 4学生练写。(1)学生写草稿。(2)指名读。(3)师生评议。(4)学生誊写。

(5)习作和画像展览。板书设计: 我的自画像

外貌特点 性格 兴趣

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字词句。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3读背8条成语。4学写毛笔字。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生活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体会字义。(5)小组汇报:根据上下文意思,谈谈朗读的感受。体会“漾”:水面轻微动荡。2第二部分。

(1)读题明确题意。

(2)自由读通、读顺句子。

(3)小组学生合作查字典,讨论选择确切的解释。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查字典、选词义方面的指导。

(4)小组交流:根据句子和字典选出合适的字义。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挎:在这里是指篮子是在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蹑:这里指小彼得踮着脚,动作很轻。3第三部分。

(1)师: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准确的书写姿势。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8条成语,四人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读准成语的音。(1)小组汇报朗读。

(2)指名做小老师朗读8条成语,学生连读成语歌。

3分小组讨论这8条成语的意思。老师点拨:可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书上的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

4连读成语,体会意思。

5小组讨论对成语的理解,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表扬。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竖”的写法。指导: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悬针竖和垂露竖的运笔方法。3小组汇报。

4教师书写悬针竖,指导运笔方法。

悬针竖的写法:逆锋右上入纸,旋即右折稍按,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学生练习书写悬针竖。

5教师书写垂露竖,指导运笔方法。

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悬针竖,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注意一定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保持中正,防止歪斜。学生练习书写垂露竖。

板书设计: 练习2 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颗:口语交际 1板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学生自己读题目,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小组讨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3)小组汇报。

(4)集体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可以开门;当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师:说得好,但与人说话时仍要注意得体,态度要十分坚决。)(5)谁能把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话连起来说一说。3练习。

(1)分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将后一种情况作为练习重点。(2)指名上台表演。

(3)讨论评析,师生共同给予指导。

二、总结

篇8: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建议

第一板块美丽风景令人醉

可将这一册课本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以及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东方之珠”》组成一个新的单元, 根据这些课文以写景为主的特点, 抓住“美”来设计并推进复习进程:

一、踏上美的旅程。通过启发谈话, 向学生介绍这一次“旅行”将要游览的地方:到北大荒看秋天的田野, 到杭州领略西湖美景, 途中还将观赏到秋天的枫叶, 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然后到西藏看湛蓝、透亮的天空, 最后去繁华的都市———香港, 感受“东方之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这次假想旅行的兴趣, 进而对复习充满期待。

二、描绘美的景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路的景致, 让学生对照着诵读文中的相关段落, 并适时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背诵较为困难的段落, 可与学生讨论, 摘录段落中最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键词语, 绘制成简明扼要的“背诵路线图”来帮助记忆。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 就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绘制出这样的“背诵路线图”:原野热闹非凡→大豆 (摇动豆荚、发出笑声) →高粱 (扬起脸庞、演唱) →榛树叶子 (红得像火) 。当学生背得较为熟练时, 再去除括号里的内容练习背诵。

三、积累美的词汇。利用板块组合的优势, 整合原本相互孤立的课文, 进行词语的复习。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文中描写色彩、湖水、天空、丰收景象、繁华街景等方面的词语分类摘录下来, 并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语一并归入其中。课上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比一比谁掌握的词汇最丰富。

四、赏析美的文字。突破课文的限制, 选取表达方法相近的句子集中展示, 强化训练。根据本板块课文的语言特点, 可将课文中较为典型的比喻句集中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比喻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强化练习并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西湖》中的“平静的湖面, 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拉萨的天空》中的“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等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哪一句以及为什么, 然后选取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说写比喻句的练习。除了句子的复习外, 还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赏析,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让美景跃然纸上的, 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为后面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

五、学写美的景色。在学生复习完本板块的内容之后, 可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景物指导他们写一篇写景短文, 如《家乡的小河》《校园一角》等。这样可使学生及时运用本板块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同时也对习作进行了复习。

第二板块大自然是位好老师

可将本册课本中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五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组成第二板块, 按照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探究发现、描绘表达的顺序来安排复习。不过, 这五篇课文虽然都可放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里, 但每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具体主旨却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将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梳理。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可将《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第一组, 以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的思路来统领。可事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随家人到绿地、公园等地方走一走, 看一看, 并提出要求:用词语描绘几个看到的景象, 细致观察一种事物, 围绕看到的事物提出一个“为什么”并寻找答案。复习时, 可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词语,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各种景象。在引导学生回忆游玩的快乐时光时, 可相机让学生背诵、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体会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二、在大自然中悉心观察、探究奥秘。可将《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作为第二组, 复习时应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石榴》一文应重点让学生懂得要想了解一种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并多途径、多侧面地去感受它;《石头书》一文则重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隐藏着秘密, 要揭开这些秘密就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一片美的叶子》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对叶子外形的美写到其内在的美, 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这一心路历程。复习时, 可结合课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三、学习描绘自然界中事物的方法。在表达方式的复习上, 可对板块中的不同课文各有侧重。如《石榴》可重点赏析描写石榴熟透的片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石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同时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片美的叶子》主要应让学生体会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篇章上, 可侧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根据地点的变换组织材料以及《石榴》中按植物生长过程描写植物的方法。

四、用心记录自己的发现。本板块的习作训练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可以写冬天的松树、水仙花等植物, 冬天的蛇、麻雀等动物, 也可以写雪花、冰凌花等冬天特有的景物, 还可以写冬天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等人物。要求细细观察所写对象, 并有感受和思考。

第三板块奇丽的想象世界

我们可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童话主角的《蒲公英》《小露珠》, 以说明道理为主的童话《三袋麦子》, 以及侧重于知识介绍的童话《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组成童话单元, 并将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纳入其中 (对小学生来说, 《哪吒闹海》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童话故事) 。复习这一板块时, 可根据童话的特点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进入童话世界。可通过启发谈话把学生带进奇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一同回顾本学期学的童话故事。

二、感受童话情趣。让学生说说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最有趣, 哪个情节最有意思, 以此帮助学生回忆故事中的精彩部分并感受童话的五彩缤纷, 同时也可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

三、对话童话人物。可让学生说说最喜爱哪个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以及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选一位文中的童话人物, 说说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童话角色的理解。

四、创编童话故事。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童话以及平时所读的童话故事概括出童话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题目, 如《小小树叶船》《大老虎和小灰兔》《小音符漫游记》《云娃娃变魔术》《勇敢的小溪》等, 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编写一个童话。

第四板块生活告诉我

本板块由课本中的生活故事组成, 包括《掌声》《金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三篇课文。对于这组课文, 可以以感受生活为线索来安排复习任务。

一、感受生活的温暖。《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 鼓起生活的勇气, 走出生活的阴影, 最后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我们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回忆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帮助的事来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感悟生活的真谛。《金子》这个关于淘金者彼得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必须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道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脚踏实地。

三、体会生活的滋味。《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根据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编写而成的, 作者想象了诗人王维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 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

四、领悟生活的哲理。针对本板块三篇课文的特点, 可将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集中出示。如《掌声》中的“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中的“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等等。对于这类以感悟生活为重点的文章, 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五、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在写作方法的复习上, 可引导学生梳理三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将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 或是经历过的生活故事, 说说这些故事带给自己的生活启迪。

第五板块像他们那样闪亮

可将《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军神》和《孙中山破陋习》五篇课文放在一起, 组成名人故事板块。

一、感受人物的神采。让学生回顾本学期认识了哪些名人, 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二、提炼人物的品格。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提炼出人物的品格。如王子普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雷奈克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创造的品格;军神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孙中山敢于跟封建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从文中选取描写人物的典型段落, 如《军神》中沃克医生在做完手术后与刘伯承的一段对话;《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雷奈克发明听诊器过程中的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并懂得写人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写。

四、描写熟悉的人。让学生写一位自己最熟悉的人, 如妈妈、老师、同学等, 要求选一件事来写, 初步学习一人一事的写法。

上一篇: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报告.doc下一篇:瓦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