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4-04-18

《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共10篇)

篇1:《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中吕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阅读训练及答案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

(2)词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答案:(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②。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③。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③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1.两首曲语言比较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前曲,代表了张可久散曲的特色,后者 体现了曲野的本色精神。(2分)2.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5分)

试题答案:

1、前曲典雅工巧或含蓄隽永;后者不避口语,畅达泼辣,(或几近俚语,脱口而出;通俗直白)(每空1分)

2、总析:两首曲子都是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之感叹,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1分)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以景做结,寓情于景(2分),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慨(2分)。

如果认为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好,则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2分),最后的叹字,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含义丰富,耐人寻味(2分)。翻译:美人虞姬自刎在乌江岸,战火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啊!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赏析: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篇2:《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注释

⑴阿房(旧读ēpáng):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⑵金谷名园: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⑶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⑷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⑸“美人”句: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⑹“战火”句: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⑺“将军”句: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

⑻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⑼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篇3:《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

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

(1)这首散曲题为《悟世》,请简析作者“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看透世事——名利富贵,心灰意冷;安贫乐道,清贫自守。(作者所悟就是曲子的主旨。前后共两方面,意思相符即可。)

(2)比喻,如将肝肠比作百炼的铁石,富贵比作梦境,功名如杯弓蛇影一样虚幻;排比,前三句构成排比;用典,曲中“枕上碟…‘酒中蛇”都是运用典故。

注释:

1、悟世:即对人世之悟,对人世的理解、看法。这里指作者历尽坎坷,饱经风霜后悟出了世态炎凉,看透了世情的黑暗。

2、百炼:喻指屡经磨练。

3、枕上蝶:喻指虚幻的梦。庄子曾说自己梦中化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公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4、酒中蛇:用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晋书·乐广传》。这里指虚幻不可捉摸之事。

5、尖风:利风。形容寒风如尖针刺骨。

6、薄雪:急雪。

7、残杯冷炙(zhì):残剩的酒菜,这里指危势利社会中受到冷遇。冷炙:指已冷的菜肴。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8、清灯:清冷的油灯。

9、竹篱茅舍:象征远离闹市的清贫生活。

译文:

侠义肝肠千锤百炼像炉中的钢铁,荣华富贵有如三更枕上蝶似的梦幻。功名两字恰似杯弓蛇影全是庸人自扰。世道似尖利寒风,人情似疾风中翻卷如刀的薄雪,人世凄凉,一盏灯照着一杯剩酒和半盘冷菜,还是掩好灯守着这竹篱茅舍。

赏析:

《卖花声·悟世》是元曲作家乔吉创作的散曲。此令开篇,即用一个简洁的鼎足对,指出作者的意志犹如久经锤炼的钢铁,而富贵功名则宛若枕上蝶和酒中蛇,虚幻缥缈。作者在后半部分直言隐居时困顿窘迫的生活:一幢破旧的竹篱茅舍.屋外寒风刺骨,雪花飘飞;屋内残酒剩菜,寒气逼人。一贫如洗的知识分子一边用剩酒残羹果腹,一边则只能在竹篱茅舍中,在如豆青灯之下苦读。作者宁愿清贫,不改其志,依然鄙薄世俗追求,自守高尚的人生节操,表现了元代士人安贫乐道的人生价值取向。

乔吉这支《卖花声》结构十分简单,全曲虽只有六句,却细致地描绘出了一位饱经风霜的文人的生活境遇和他的思想世界。

“肝肠百炼炉间铁”,起句一语双关。刘琨《重赠卢谌》有言:“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句既指自己久历磨难,备尝艰苦,就如同钢铁一样被锻造,也指人像那炉中的钢铁一样,变得坚硬冰冷,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接下来“富贵三更枕上蝶”一句语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曾在梦中幻化成蝴蝶,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不过是庄子,喻指所谓的富贵荣华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功名两字酒中蛇”用的是“杯弓蛇影”的.典故。相传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以前经常往来,但不知何故,很久都没有来家拜访,于是便设宴款待他。酒席之上,乐广问他的朋友为何久不来家,朋友说以前来吃饭的时候看到酒杯中有蛇,回去便病倒了。乐广听后便告诉他那是墙上的弓在酒杯里投下的倒影,朋友明白之后病便不治而愈了。这句和上句一样,指那功名也是虚幻之物,不必为此劳心劳神。

这两句同时援引了“庄周梦蝶”和“杯弓蛇影”两个典故,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及蔑视,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悟世”的主题相对。

前三句可以说是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础,从句式上来说是典型的鼎足对。“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这三句的内容很浅显,描述的始终贫寒凄苦的生活,是乔吉的自我写照。寒风刺骨,雪花飞舞,家里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住的是竹篱茅舍,到了夜晚灯光昏黄,自己还得在那如豆粒般大小的灯光下读书,生活是何等的清苦。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雪花、残羹、灯火、竹篱茅舍等事物,加之“尖”“薄”“残”“冷”等形容词清楚地描述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读书人没有地位,过着饥寒交迫生活的现实,引发人的深思。这也是前文作者为何会感叹富贵功名如梦幻的原因,到此,叙事与抒情很自然地便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生涩之感。

篇4:卖花声·题岳阳楼阅读及答案参考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因诗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奏,贬为郴州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8.上阕“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5分)

9.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8.王维在渭城送别受朝廷派遣出使安西的元二,作《渭城曲》即本词中所提的.《阳关》曲。(《阳关》本为王维的诗1分,送别友人之作1分。)词人此时是遭贬南行的迁客,不是奉命出使的使臣,化用此典,说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在劝止中包含着悲苦和哀怨。作者怕听了这首送别曲,会加深已经难忍的迁愁谪恨,情辞恳切而沉痛。(每句一层,每层1分。)

篇5:卖花声雨花台阅读答案

雨花台①

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②,潮打城还③。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篇6:《卖花声·题岳阳楼》阅读答案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1.上阕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

2.同是被贬,同是登临岳阳楼,本词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相比,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萧条凄凉的洞庭秋景图。(1分)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2分)作用是渲染了一种孤寂伤感的氛围,为下文作者抒发悲凉的情感作铺垫。(2分)

2.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被贬官之后的.失意之情。(2分)作者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内心充满了对国君和故乡深深的思念。(2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是被贬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观豁达的心态。(2分)(意思对即可)

3.“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含意丰富,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均在对这一典故的巧妙化用中传达了出来。

简析

篇7:《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长洲怀古

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苹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注]荐苹藻:用苹藻喂马。

1.“千年事往人何在”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风静寒塘花正开”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点题,表达物是人非之感,承接上文述古,引发后文凄凉景物的描写。(3分。答到三点即可。仅答“承上启下”给1分;仅答“怀古伤今”给1分;“历史变迁”类意思归入“物是人非”点;“点明是怀古诗”归入“点题”点;“营造哀伤的氛围”不作为得分点。)

2.①以自然的生机活力反衬历古迹荒凉,表达伤古之情。②以景作结,回味无穷。(3分。一点2分,两点3分。增添一个得分点“寓情于景,伤古之情寓于寒塘、风静、花开之景构成的.幽静之景中”;手法必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仅有手法得1分;答“对比”归入“反衬”点;情感答到“惋惜、伤感、悲凉、惆怅”等均算对。)

赏析:

篇8:《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垒”两句,则是从历史长河中采摘了一朵小浪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将时空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流人物身上。“人道是”只是传说而已,借以抒怀。“三国周郎赤壁”六字交代了特定的时代、人物、地点,前两者已不复存在,唯有“赤壁”仍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永远伴随着滔滔东流的辽阔的大江,所以作者用如橼大笔,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这古战场的壮丽风光:陡峭的崖壁,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汹涌的怒涛,迅猛的搏击江岸,发出憾人心魄的轰鸣;那卷起的巨浪,令人眼花缭乱。目睹这雄奇壮阔的大好河山,耳闻这势如轰雷奔马的万里涛鸣,作者怎能不遐想万里?这样一写,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联想到古代的豪杰,已经是一个个被时间的浪涛冲走了,只剩下这如画江山。想当年,为了主宰这如画的江山,曾有多少豪杰在此角逐,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真实风云集会,龙腾虎跃,各显神威。而今呢,豪杰随波而去,如画江山万古存。读词至此,一个高瞻远瞩、雄视千古、目空王侯、笑傲当时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屹立在眼前了。

上篇写景已为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为抒发心中块垒定了基调,因而下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遥想”五句生动地刻画了周瑜令人艳羡的光辉形象:燕尔新婚,英气勃发,少年得志,儒将风流。“谈笑间”便使“墙橹灰飞烟灭”。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为何单单选周瑜来凭吊,并加以热情地赞美,这是理解这首词深厚蕴涵的关键所在。“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役,作为孙刘联军统帅的周瑜,仍是头号人物,但我觉得作者用意不只在此,而在把自己和周瑜作比。周瑜年少英俊、有抱负,作者亦然。苏轼自幼“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才华横溢,欧阳修“奇其才”,神宗皇帝“尤爱其文,宫中读之,馐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这一点可与周瑜作比;周瑜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克敌制胜,报效朝廷,而这也是作者的宿愿,词《江城子·密洲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表达了自己效命疆场,痛击侵略,保卫北宋政府的志向,这一点也可以与周瑜作比;然而不能比的是周瑜施展了才能,实现了抱负,而词人则相反。这时,作者从神游故国回到现实,不能不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的悲愤感叹!

是谁神游?是谁在笑?我想是词人在“神游”中笑自己多情反被无情恼,“乌台诗案”之后词人被安置在黄州作团练副使,真是“报国欲死无疆场”,堪笑“多情”“华发”生!这“笑”是一个不被理解,受尽打击,报国无门者的无可奈何的苦涩的笑;这“多情”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这“华发”既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的深情,也有“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如果仅仅把此句看作是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够,这里面还有作者自怨自艾、自伤自怜的感慨在里头。

篇9:《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汴河曲 鉴赏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花,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 怀古与咏史,性质相近易混。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前者实而后者虚。将李益这首诗跟题材相近的李商隐《隋宫》七绝略作对照,便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表现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淫覆国之戒;《汴河曲》则只就汴水、隋宫、长堤、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借用杜诗来概括,可谓一则“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

汴河怀古 鉴赏

汴河,亦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篇10:《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卖花声,卖花声萧汉杰,卖花声的意思,卖花声赏析 -诗词大全

卖花声

作者:萧汉杰  朝代:宋  体裁:词   湿逗晚香残。春浅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和霰撒珠盘。枕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绿遍阶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上一篇:美术集体备课教案下一篇:和赵光远题壁,和赵光远题壁杨莱儿,和赵光远题壁的意思,和赵光远题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