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游记散文

2024-05-06

普陀山的游记散文(精选6篇)

篇1:普陀山的游记散文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观音菩萨讲道的地方,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圣地。其光辉悠久的历史,美轮美奂的旖旎风光,令人神往,再加上无数佛门信徒前往朝拜,普陀山成为一年四季香火缭绕、彩幡飘扬、梵钟磬音、远扬千里的名山。旅游者总有如入仙山琼阁之感。

十二月初,有幸前往普陀山一游。

清晨从杭州市坐着大巴,越过陆路,乘轮船进入南海海域,穿过舟山群岛,坐快艇半小时,中午一时许方到普陀山。

导游介绍,普陀山南北8.6公里,东西3.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大家在导游的引导下,沿青石砌成的盘山路攀援上山,开始了普陀山旅游生活。遮天蔽日的古柏伫立两旁,偶尔一缕阳光从树叶树枝间透入,石阶上留下斑斑点点的光影。错落有致的花草点缀路边,一派生机盎然。虽是十二月初,各种树木依然葱茏,绿意仍旧盎然,花朵依旧灿烂。树木相互交织着,藤绕着干、枝绕着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千年来相互支撑着、搀扶着,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走着、想着,一抬头便到了观音菩萨讲道的道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磐陀石,但见此石光滑滚圆、硕大无比。我不知是造物主的神奇,还是外星人的力量所为,巨石东西长二十余米,而巨石只有两个点支在凸出的山体上,仿佛一阵风便能刮翻似的,巨石上历代名人到此留下的石刻印迹十余幅,古代名将侯继高所书的“海天佛国”苍劲有力,其他名人石刻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令人称奇。

回头向北看如斧削过的山崖上,一只酷似海龟的石头紧贴在山崖上,海龟背上有一只小海龟爬在母亲的背上,据说这是海龟前来听观音菩萨讲道,听得入神,后化成龟石,永留石壁。

观音菩萨讲道的石凳旁,一头石牛双目紧闭,两角上冲,牛头斜倚,酣然入睡。这是老牛前来听观音菩萨讲道,不知其理,便躺在道场睡着了,后化成石牛,永远躺在了道场。

据导游讲,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鼎盛时期,大小禅寺近百个,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游览时描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随团旅游,我们只游览了最著名的法雨禅寺等几个寺院。千年古柏掩映下的法雨禅寺恢宏壮观,香火缭绕,佛音绕梁,无数香客信徒,满脸虔诚,五体投地,跪拜在观音菩萨像前,三拜九叩,令人肃然起敬。九龙壁前、驻足留连,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形态各异,雕工细腻,似一条条活龙一样,摇头摆尾。数名游客排队等候在此留影,留连忘返。

游毕法雨禅寺,过西天门,山路依山而转,青石为阶,一路攀援,浓荫蔽日的苍松古柏,名花奇木,随处可见。虽是冬日,身处普陀山,山风徐来,只见树影婆娑,倍感沁心悦目,薄雾弥漫,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著名的梅福禅院就坐落在半山腰处,因昔年梅福曾隐居于此,而使此庵名声远播。游毕梅福禅院恢宏的建筑后,但见一泓泉水静静流淌,泉水两侧石壁上刻有“七宝树下黄金地,八德池中白玉莲”的对联,这股泉水几千年来从洞内崖间渗出,经年不息,汇集成流,世称“仙水”。此泉水质清澈甘甜,沁人肺腑,据说常饮有返老还童之效,得延年益寿之功。游客至此,都以饮此泉水为快,三元一瓶,虽贵了些,可是饮下泉水,顿觉物有所值了。

稍息之后,我们又游览了著名的普济寺。普济寺恢宏的大雄宝殿,引来无数游客信徒摩肩接踵,烧香拜佛。殿前高大粗壮的古柏树都被国内外信徒认领,每株树上留下认领人的人生感悟,哲言警句。大雄宝殿前的海印池上,三座各具形态的石拱桥横亘在上面,曲径通幽的曲桥令人称奇,海印池内各种金鱼忽上忽下,穿梭于残荷碧水间,动静合一,让人有置身人间仙境的感觉。

坐公交车依山绕过两个小山头,便到了普陀山山头的南海观音大佛铜像前,这座大佛像高33米多,是河南一家著名工艺厂用66吨合金铸成,仅观音菩萨头像贴面就用去黄金13千克,建佛像的费用是国内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捐款筹集的。

静静站在观音菩萨像前,仰视慈祥的观音像,心里顿生感悟:观音菩萨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以大慈大悲的胸怀救苦难大众于水火,令人敬仰。观音菩萨像底座的正方形纪念陈列室内,数以万计各具神态的金身观音像陈列其中,都是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所赠,由此可见佛教文化之深远,佛家信徒之众多。

站在南海边的山头上,远眺有一座小山,酷似观音菩萨睡在碧波荡漾的南海上,人称“睡佛”,其实这是洛迦山的外貌。游人至此,不禁赞叹,普陀山及周边竟有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与观音有关。再极目远眺,南海茫茫,远看帆影点点,近听海涛声声,碧空如洗,彩云似画,偶有鸥鸟戏海,逐浪而翔。回望群山叠映,绿意袭人,林幽山静,海阔天空,站在海边巨石上,任海风拂面,眼前是一片光明的世界,置身南海边,似到海的尽头,不由记起古诗“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人世间的一切,只有开始,没有穷尽。

置身普陀山,领略佛教的博大精深,感觉佛法的无穷魅力。面对大海,又使我有所领悟,海水的此起彼伏,海浪的上涌下退,海水的潮起潮落,无不是在演绎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本是如此,如这海水,因风而起,幻起幻落,幻化幻灭。佛有此悟,我也了悟,普陀为佛国,诚不虚此言!

篇2:普陀山的游记散文

去过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又去了普陀山。普陀山,是南海观音的道场,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在船上,我的心里想着普陀山的样子,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是怎么样的`。船晃来晃去,摇到了普陀山。下了船后,我们先去了南海观音像。 穿过紫竹林的时候,海潮声从远处传来,行走其间尘念全消,远远看到作为海天佛国象征的“南海观音立佛”。这里是佛家弟子必到之地。,我们拿了3根香,把它点燃,向南海观音拜了三下。我拜好后,站在南海观音前面仔细端详着。 南海观音宝像顶现弥陀,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左手托起,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我闭上眼睛,心中许了一个愿望,再拜了三下。

接着,我们来到了法雨寺。法雨寺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进去就是九龙壁,听导游说,这几座寺庙只有法雨寺有九龙壁。这几条龙栩栩如生,想活得一样。法雨寺分为5座寺庙1、3、5要点香,2、4不用点。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第3座庙,里面重檐黄琉璃顶,48根大柱,内槽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舞爪凌空而下,漂亮极了!

篇3: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 一向是有争议的, 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 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 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 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 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 是虚构的, 二是“以寓言为本”, 有寓言性质, 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 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 (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 很显然, 《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 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 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 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 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 《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 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 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 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 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 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 “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 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 (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 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 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 写游记散文, 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 我认为, 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 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 这样的散文或叙述, 或抒情, 或描写, 或议论, 或纪实, 或想象, 都可,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与纪游有关, 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 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 以纪游为基础。

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 还是虚幻的, 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 以叙述、描写见长。

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 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 没关系, 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 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

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 否则就是历史资料, 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 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 讲究文辞, 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 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 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 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 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 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 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 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 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 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 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 这就是《游石门诗序》, 尽管是一篇序言, 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 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 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 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 所以“记”可长可短,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 全文一共有六卷, 也就是六篇, 每篇约300字, 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 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 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 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 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 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 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 古文运动兴起, 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 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 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 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 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 兴理学, 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 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 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 尚真、尚俗、尚趣, 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 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 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 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 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 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 谈不上审美, 只有图腾。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美学命题, 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 山水是功用的, 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在“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基础上, 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 山水没有独立, 人格也没有独立, 因此, 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 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 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 因为世界本无, 万物皆空, 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 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 体验人生, 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 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 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 一起观照, 山水映照人的精神, 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 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 山水自有格, 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魏晋的文人们, 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 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 娱情山水, 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 简洁之至, 游记散文中, 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 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 即现在浙江的温州, 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 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 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 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 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 纵横上下, 晨霞晚照, 或入高云, 或见清流, 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 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 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 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 作者偶对骈俪, 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 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 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 他们沉浸其中, 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 但并非世外桃源, 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 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 士人尽管徜徉山水, 能偷来片刻的欢愉, 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 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 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 王勃这位“才倾陆海, 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 借滕王阁落成之际, 浇自己心中块垒, 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 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 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 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里, 彩霞自上而下流动, 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 万象空明, 天水相接, 上下一片, 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 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 “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 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 倾泻而下, 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 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 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 他要“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 即使是在山水里, 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第三, 山水照人影, 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 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 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 看到一条小鱼, 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 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 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 惠施是对的, 庄子偷换了概念, 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 我们又发现, 惠施是多么死板, 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 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 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 所以绝断性情, 审美是移情, 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 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 一天晚上下大雪, 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 打开窗户, 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 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 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一时兴起, 就命令仆人备船, 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 到了戴逵门前, 却又不进去了, 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 他说:“我乘兴而来, 兴尽而归, 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 冰雪之夜, 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 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 全凭自己的高兴, 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 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 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 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 则又不然, 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 作品中说理过多, 题旨稍嫌沉重, 不像张岱的作品, 那么轻快、明丽、好玩, 完全是“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 小船轻幌, 净几暖炉, 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 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 或匿影树下, 或逃嚣里湖,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亦不作意看月者, 看之。

作者说, 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 要看, 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 他们喝着慢茶, 陪着美女, 隐匿树下, 力避喧嚣, 说是在看月, 其实也不刻意, 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 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 他们似乎看月, 似乎又不看月, 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 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 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 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 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 更多的是娱情山水, 交际移情。因此, 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 “在张岱眼中, 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 审美乃是人间至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 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 张岱的性情, 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 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 天地有大美, 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 无论怎么写, 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 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 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 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 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 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 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 纵横开阖, 上下古今, 既有对历史的追索, 也有对生命的拷问, 眼界打开处, 是江海广阔, 心灵痛切处, 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 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 尤怀疑李渤的浅陋, 于是月夜深入潭下, 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 他得出结论, 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 只是有些简略, 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 说“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 用一个道理作结, 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 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 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 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 进入后洞, 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 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 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 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 “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 目的是惜出文字, 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 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 缺一项都不行, 议论严丝合缝, 滴水不漏, 每一处议论, 都扣住前面的“记”, 无一“记”没有作用, 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 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 一物不同, 其理分舒, 作为凡夫俗子, 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是万物之始, 也是万物之本, 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 生命之始, 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 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 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 内容集中, 类型突出, 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 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 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 这样, 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 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 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 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 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 只注意到内容, 忽视了思想, 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 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 要有整体观, 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老师不能包讲包答, 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 以供参考。

第一, 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 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 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 作为教师, 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 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 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 还应该读《后赤壁赋》, 读《喜雨亭记》, 读苏轼的游记诗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 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 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 有时候研读作品, 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 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 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 比如与魏晋时期的, 与陶渊明的, 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 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篇4: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一向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300字,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谈不上审美,只有图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命题,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山水是功用的,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山水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独立,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因为世界本无,万物皆空,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体验人生,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一起观照,山水映照人的精神,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魏晋的文人们,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简洁之至,游记散文中,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即现在浙江的温州,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王勃这位“才倾陆海,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借滕王阁落成之际,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彩霞自上而下流动,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万象空明,天水相接,上下一片,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倾泻而下,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他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山水里,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第三,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看到一条小鱼,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惠施是对的,庄子偷换了概念,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又发现,惠施是多么死板,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所以绝断性情,审美是移情,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一天晚上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一时兴起,就命令仆人备船,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到了戴逵门前,却又不进去了,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冰雪之夜,兴来而至,兴尽而返,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全凭自己的高兴,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则又不然,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作品中说理过多,题旨稍嫌沉重,不像张岱的作品,那么轻快、明丽、好玩,完全是“兴来而至,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作者说,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要看,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他们喝着慢茶,陪着美女,隐匿树下,力避喧嚣,说是在看月,其实也不刻意,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他们似乎看月,似乎又不看月,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更多的是娱情山水,交际移情。因此,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在张岱眼中,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审美乃是人间至真”(《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张岱的性情,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天地有大美,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无论怎么写,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纵横开阖,上下古今,既有对历史的追索,也有对生命的拷问,眼界打开处,是江海广阔,心灵痛切处,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尤怀疑李渤的浅陋,于是月夜深入潭下,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他得出结论,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只是有些简略,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用一个道理作结,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进入后洞,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目的是惜出文字,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缺一项都不行,议论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每一处议论,都扣住前面的“记”,无一“记”没有作用,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一物不同,其理分舒,作为凡夫俗子,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本,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生命之始,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内容集中,类型突出,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这样,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只注意到内容,忽视了思想,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要有整体观,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老师不能包讲包答,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以供参考。

第一,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还应该读《后赤壁赋》,读《喜雨亭记》,读苏轼的游记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有时候研读作品,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比如与魏晋时期的,与陶渊明的,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第三,游记散文和游记诗词共同构成游记文学的内容,因此,研读游记散文时,就不能不读一读游记诗词。比较阅读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研读效果。陈寅恪作历史研究,开辟新路,就是让诗词为历史作证,如《元白诗笺证稿》。

篇5:普陀山游记

爸爸车开到码头后,我们排了很长的队,才坐上去普陀山的船。下船后,买票进入了普陀山岛。

我们先去拜了南海观音,又去普济寺拜如来佛祖。普济寺的大门口,有一个方形的水塘,里面有许多金鱼在游,我拿了几块曲奇饼干喂它们,金鱼全游到这边来了。我们去法雨寺烧香,那里有一座塔,大家全在投硬币,听说投的越高越好。于是我们也开始投硬币,结果投了好久我只投进去一枚硬币。

还有一件趣事,我们去观音跳的路上有一扇门,上面写着“西方净苑”,当时我太饿,又不知道古文是从右到左写的。所以我大叫:“啊!苑净方面!”听到这句话,大家知道我饿了,问我想吃什么。我说吃面,我想起去南海观音的路上有兰州拉面馆。于是我们就去找兰州拉面馆,可是路太远,大家后来不想去找了。悲惨!最后只吃了一碗方便面。

篇6:普陀山游记

我们走上岸,朝普济寺走去。一路上阳光明媚,腊梅飘香。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大水池,普济寺到了。寺庙里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我参观一下就出来了。

吃过午饭,我们去百步沙。百步沙是一个沙滩,游人很多!我脱掉鞋袜,在海水里跳啊!笑啊!妹妹也加入了。我们一起坐在礁石上,把脚晒干。我还去了紫竹林中、观音跳、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等。每个地方都有神奇传说。如不肯去观音院里供奉的佛像是很多年前一个叫慧谔的日本和尚从五台山偷出来,准备带回日本。路过普陀山,洋面上突然刮起了风暴,船只无法继续前行。和尚无奈,只能将佛像安置在普陀山。这就是不肯去观音的传说。

上一篇:公司接管信函下一篇:浪漫主义心理学述评